钢琴课程教学反思与总结(汇总7篇)

时间:2023-09-24 23:28:49 作者:HT书生 工作总结 钢琴课程教学反思与总结(汇总7篇)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可以改进提高,趋利避害,避免失误。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钢琴课程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一

一:第一次上《课程纲要》分享课,对课程纲要的把握不准确,听了郭淑琴老师的指导,我才明白其实《课程纲要》就是我与学生一起规划、安排本学期的知识,分为四个方面:

1、学习目标

2、学习内容

3、课程实施

4、评价

二:以上几个方面我基本都涉及到了,但是在学习内容和评价环节的处理上不太好。郭老师提的建议是学习内容要“显活”具化,不应该是学生在枯燥地总结知识框架,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激发兴趣,贴近学生。

三、对于评价环节,评价学生有没有达到总目标的要求。在这一环节,可以整体穿插具体的案例,强化细节,激发兴趣。

对于本节课,整体感觉不好,有可能是第一次上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原因是自己对教材不熟悉,专业知识不扎实,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备课之前吃透课标,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设计教学,上完课之后及时进行反思,使自己更快进步,成长起来。

钢琴课程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二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从事多年音乐教育的工作者,终于盼来了音乐课程改革的春天,从内心感到温暖。其间,也有几次教材改革,但从音乐教学理念上转变还是第一次。下面就谈一谈自己对这次转变的.一些认识。

在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中指出:"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较育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难以跟上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教学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这段话确实道出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点。

一、正确理解课堂纪律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非常注重课堂纪律,忽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始终不忘把学生的安分守纪放在第一位,学生稍有"活动",教师便严加管制。这样的课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难以对音乐进行有效的感知,难以在音乐学习中营造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这显然不符合课改精神,我们必须正确理解课堂纪律,解放学生,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处于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淡化技能训练

旧的课程标准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教唱一首歌曲首先从歌谱入手,给同学们分析节拍、节奏、视唱、旋律,本来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采用这种单纯、强迫性知识技能的传授方法,使学生边学边厌,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对音乐课形成厌恶情绪。为此,本学期我抱着尝试的心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进行调整。把重点放在音乐的感受上,让学生变成演员,给他们表达情感的机会。实验的结果非常成功。通过实践使我从中感悟到,以前总抱怨学生不重视音乐课,却没有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去考虑存在的问题,忽视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新课程目标 强调学习者的情感态度,让学习者变被动为主动接受知识。

三、注重个性发展

众所周知,由于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环境的差异,学生的音乐兴趣、潜能也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 ,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不一样。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能以同一标准去对待学生,因此,尊重学生 个性差异和潜能的差异,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把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感,充分肯定每一位同学,让他们享受音乐的乐趣。

钢琴课程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三

从总体上看,课堂上改变了多年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形成了“以师生互动为主”的课堂活动形式,在课堂上我们均可以看到的现象是:教师蹲下来了,学生站起来了;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教师批评的话语少了,表扬的话语多了;教师冷漠的表情少了,学生开心的笑容多了;学生听讲的时间少了,交流讨论的时间多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少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多了。

走进六中开放周课堂,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课堂已经涌动着勃勃的生命活力,展现了师生的生命风采,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生命意识的觉醒。

下面,就教师的活动、学生活动状态、教学过程发展状态等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一堂地理开放课的粗浅看法。

这堂课能够体现出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师能充分研究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心中有学生、一切为学生”的教学设计。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始终对学生充满热情与爱心,充分信任、关注每一位学生。能结合学生的旧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尽力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的知识,能创设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来感召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自身也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且表现出较好的专业技能基本功,能合理和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

因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一种积极表达的自我冲动,每个学生的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便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品偿到成功的乐趣。

钢琴课程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四

《好学的爸爸》一文讲的是爸爸勤奋学习电脑,成为电脑高手的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科学。

教学中,课堂上学生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较好地配合了各教学环节的正常开展,有效地突破了词语理解、朗读感悟等难点,终感觉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一、联系实际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最近”一词也不太容易理解。我就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来进行理解。

二、动作表演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些词语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就以动作代替书面语进行解释,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如文中“夹着包”的“夹”,我和学生一同把语文书当成包,夹在腋下。一个动作,就让学生明白了“夹”的意思。此时我又让学生说说什么东西也可以夹。大家想出了不少:夹着书,夹着文具盒,夹着一顶伞……这说明大家真正懂得了“夹”的意思。

三、比较引导法

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发现大家没有真正弄懂“充电,就是再学习呀”这句话的意思,把它理解成了“充电,就是在学习呀。”我出示了两句话:

小明在吃一碗饭。

小明再吃一碗饭。

让学生反复地读,并进行比较。很明显,大家一下就明白了第一句话讲小明正在吃一碗饭,第二句话讲小明已经吃过饭了,还要再吃一碗饭。这时,再让学生读课文里的话,大家突出了“再”字,读懂了这句话。

四、讨论分析法

文中有句话:“充电,就是再学习呀!”学生对于“充电”一词的理解是有问题的。

“充电就是再学习呀”!

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充电”,学生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充电”。如:手机、手电筒、电动车、剃须刀等等。如果这些东西充不上电,它们就不能使用。那么,如果一个人没有文化知识,就像这些电器没电一样,再也开动不了了,所以,爸爸要再多学一点知识,就像是给自己充充电,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能干。从而升华这篇课文的主题: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不断学习,努力学习!

五、新旧知识联系法

“高手”这个词语在前面的课文中也学过了,我先请学生回忆,他们马上就想到《蘑菇该奖给谁》这篇课文中骏马是跑步高手。然后我请学生读课文,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爸爸是电脑高手,学生很快找到第六自然段。从爸爸熟练的动作中,学生从心底佩服爸爸是个电脑高手。

通过回忆以前的课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入手,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教无定法,只有我们教者善于动脑,运用多种方法,才能让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钢琴课程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五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古蔺教育步入新课程的起始年。我有幸作为第一批新课程任教者中的一员,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积累了一点肤浅的认识。

我们首先要明白,新课改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课标的确立,在教育理念上体现了“大众主义”教育,即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从语文学科而言,更具人文性,更能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在早几年甚至现在,还有些教者在大谈“要素质,丢质量”,这种思想源于对新课程缺乏认真的学习与认识。试想,学生素质都提高了,质量为何会下降呢?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素质具化为某一点“看得见的”,对被教育者来说,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能弯腰拾起垃圾袋的同学会破坏卫生吗?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不懂得刻苦勤奋吗?因此,我们要扭转以前片面的、不当的认识,把新课标学到心里,落到实处,不能偏执。这里,有一些教学现象值得提一提:

现象一:表演授课型在教研活动中,为了搞活课堂气氛,体现出“新”的'味道,开堂的音乐,课中的系列活动,结束时呼啦啦的歌声。这好像成了一个模式,屡用不换,小到校内教研,大到县级、市级比赛也多如此。

现象二:多多益善型为了“尽善尽美”的展现,充分准备无数:幻灯、投影、录音机、小节目等,应有尽有,全部利用,结果内容没完成,还搞得手忙脚乱。

现象三:唯我型把新课程教育理念抛于脑后,想咋上,就咋上,随心所欲,毫无章法。

现象四:传统型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字、词、句、篇、章,讲得通透,生怕落下一点(学生还评之曰:细致、好懂)。

现象五:心血来潮型一来劲认真上一堂,略显新课标,退下来又走旧路,不愿思忖不愿做。

现象六:只说不动型说起来是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懒于创新。

现象七:情绪抵触型觉得矛盾多,困难大,牢骚满腹。

凡此种种,各地各校都有,这些都是认识不够,疏于实践的结果。我们只有实实在在去做了,才能明白、转变。不妨,你先用理论指导实践,坚持做做,就会体会到新课程的乐趣了,你也将会同学生一起进步。

一个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不去探究,一成不变的教下去,就会越教越死越乏味。为了让教学生动,我们要善于反思以前的教学,挖掘出“活”的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的“活”,二是教学方法的“活”),让学生乐于去想,去说,去体验,去积累。因此,要灵活、新颖,因人,因教材而定:或朗读,或交流,或讨论,或动笔……有机结合,找准契机,因势而导。这样才能吸住学生的“情”,让其进入角色,事半功倍,达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课堂上的45分钟是有限的!试想,充满激情的45分钟之外,且不说其他形式的辅导活动,若无较好的预习、巩固,效果会怎样呢?有时,诸多原因使我们都忽视了“课外”这个重要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课前、课堂、课后三者有机连成整体,教学与培养才是完整的。所以,“功夫又在课外”。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先写自学报告,作部分感知,先有自己的“得”与“疑”,课堂上进行教学与拓展,课后将知识的积累与任务的完成交回学习小组,互相督促检查,进行“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这样,既教会了学生该怎么做,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还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每堂课前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讲成语故事、历史故事、自己的理想等)。为了提高书写水平,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从上期一开校起,就利用下午上课之前的30分钟规范练字,这同时也是一种陶冶。现在,学生对写字已有较浓的兴趣,每天都练得很起劲、投入。和刚进学校比起来,作业书写大为改观不说,跟着提高的,又何止是看得见的呢?——那些,我们都可称之为语文素养。在课外,还引导学生对好诗美文读读背背,欣赏名家作品,扩大课外阅读范围,并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这样,通过长时间的积淀,从而达到培养的目标。

钢琴课程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六

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们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段时间笔者围绕着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回顾和反思,现做一梳理,是为“教学反思录”。

应当肯定地说,“培养自学能力”的种种探索和实践着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毫无疑问是有积极意义的。

不过,“培养自学能力”的做法也愈来愈暴露出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其一,它几乎使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行为,学生间缺乏交往和合作;其二,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因为学生的自学往往成为对教材的阅读、理解、记忆过程,无形中由教师“灌输”变成学生的“自我灌输”。

那么,我们今天就不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当然不是。只是说,以学生自行阅读、理解、记忆为主要标志的所谓“自学能力”,充其量是一种低层次的“自学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初级阶段”。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看,课堂上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通过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究、发现,以此得出某种结论,获取某种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把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作为其主要内容。

“教会学生学习”,算得上多年来教学领域的一句“流行语”,人们相当自然地把它和“先进的教学观念”相联系,甚至划上等号。但是,在新课程实验蓬勃开展的背景下,如果我们对此加以细致地考察和深入地思考,一定会意识到,对“教会学生学习”这个命题,无沦是在理论的把握上,还是在实践的操作上都存在着太大的差异。

什么是“教会学生学习”?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妨把它分解一下来分析。说到“学习”(当然是指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长时间来,人们理直气壮地把它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窄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窄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学生“会学习”,成了能够有效地记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变式练习”,能够在“题海”中奋力搏击,到达成功的彼岸。所谓“教会”,不过是提哄给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陵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概括起来说,这种“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特定的方法高效地掌握特定教材的特定内容,在特定的检测、考试中能够有效应时。有理由认为,如果说,“注入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使应试教育不得人心,而这种“教会学生学习”的做法却给应试教育外加了“包装”,带来了某种“生机”和“活力”。

今天,新课程理念日益普及和深入人心,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促成我们反思意识的增虽,于是我们分明地察觉到我们曾经实践着的并津津乐道的“教会学拦学习”的缺憾和不足,我们也愈益明确了“教会学生学习”的应有之之。其一,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绝非只是教材内容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知识,如同课程专家所言: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

其二,我们丝毫没有理由要求学生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学习。教师理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教师可以介绍学习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对自己适宜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任何试图强求一致的做法,无论这种做法多么科学,终究是徒劳无益的。

其三,“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局限在学习方法的范畴。只讲技巧、方法的学习有用,也有限,所以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切不可有意无意地把“教会学生学习”变成了“教会学生考试”。教会学生学习,不能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着眼,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以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其四,即便是“教方法”,也要明确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其五,“教会学生学习”不能停留在只是使学生接受教材提供的现成知识的水平上,不能过多地局限在知识、技能目标的层次上,不能片面地简单化地理解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应该促使学生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使“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情感方面目标的真正实现。

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是能够察觉到的,是显性的,还有一种隐性的教学任务是我们万万不可忽视的。在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中,在愉快的合作和交流中,在自主的体验和探究中,学生难道不是也在完成着某种“任务”吗?一种隐性的任务。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探究中提高探究的能力,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着经验。这“隐性任务”,多是课前没有也无法预料到的,可谓之“生成性”任务。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隐性任务或“生成性”任务要比显性的既定的任务更有意义和价值。

板书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可想而知,就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特定的应该掌握的教材内容印象更鲜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持久。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事实上是以“知识、技能”为主要乃至惟一的目标,所以能够发挥如此作用的“板书设计”备受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板书不能只是为帮助学生记忆服务,它更应该为帮助学生思考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中,可能随时进发出思想的火花,发现值得探究的现象,产生引入深思的问题,这些,往往是课前无法精确地加以预测的,是不可能事先进行固定的板书设计的。适时地把它们板书出来,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讨论和交流,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钢琴课程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七

教学本课,我有以下心得:

1.本课我着重进行划分自然段的指导,长句练读,认识省略号,读出感叹语气,都是在课文的学习中相机进行了双基训练。

2.课堂中,以学生的喜好进行主导学习。“星夜里,你觉得什么最迷人?”引导学生体会闪烁的星空,高楼里光彩夺目的灯光,萤火虫点着灯笼都是挺迷人的课件的配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回环读出多么迷人的星夜。加深主题。

3.读写结合,学完后,指导学生写“星夜里,你有什么发现”,有学生说,发现流星,灯光很美,发现星座,北斗星的方向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