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通用18篇)

时间:2023-10-29 22:30:14 作者:MJ笔神 毕业论文 专业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通用18篇)

教案模板可以提供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教师提供应对策略。想要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模板吗?不妨看看下面这些精选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小学三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恐龙》是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恐龙的生活年代、生活环境的优越和活动范围之广、数量之多。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介绍了恐龙及其近亲的种类和生活和生活习性,重点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第六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神秘消失为人类留下了一个谜。

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年代,谁也没有见过,它的种类、形态、外形和习性都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正因为如此,文中多处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使读者对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有了具体而形象的了解。阅读训练的时候,借助网络环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等独特的魅力,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重点,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培养学生有目的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2)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既而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本文的特色是多种说明方法并用,如何处理这一内容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明方法的确给单调的说明文增色不少,但过于强调文章的说明方法就会把文章“肢解”的感觉。在教学中,弱化“名称”,注重感悟,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力求既不破坏文章的语言环境,又让学生有鲜明的感受。

三、说教法、学法:

网络环境以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为主,通过浏览网页,阅读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希望探究的问题,并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方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思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旨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引向自主、研究性的学习之路。

四、说课前准备:

1、教师:网页课件。

2、学生:教材不是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生课前要利用多种途径如读课外书、上网、观看音像资料,掌握丰富的有关恐龙的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切实培养学生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渗透科学知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借助网络,通过“读—思—议—读“的方法读懂课文。结合教学设计,我的网页式课件也紧扣整个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几大板块“恐龙”、“恐龙家族”、“恐龙之谜”、“恐龙之最”、“恐龙自述”。这几大板块既是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浓缩,同时也是我的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种理念体现。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和谐、愉快、发展。

本课准备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一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奔跑时的宏伟场景时,教师在一旁微笑着念着旁白:在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到处是恐龙,恐龙是地球的主宰。那么恐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我们人类对他们进行了哪些研究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新课《恐龙》。这时,学生通过视听去感受,看到不同种类的恐龙,从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导入之后,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从总体上作以把握。初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读后让学生自己交流初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之后,老师梳理这些问题,确定下节课的学习重点:既作者是怎样生动形象地介绍恐龙的。为学好下一课,做好铺垫工作。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昆虫备忘录》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抓住了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的特点进行介绍,教给了人们知识,表达了对生灵的喜爱之情。

只有了解读者的阅读现状,才能充分发挥文本的魅力。经过了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学习重点逐渐向阅读过渡,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但是孩子们对于事物的观察还远远不够,对于昆虫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体会昆虫的可爱,是一个难题。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熟知字词句,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句。(知识目标)。

2.学习作者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能力目标)。

3.感受这四种昆虫的特点,培养热爱生灵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了解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等昆虫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昆虫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1.情境教学法:我通过创设情境,加深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赏读教学法:运用自主感知朗读法、抓关键词品读法、设置情境悟读法等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3.图文结合法: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资源,以直观的方式,引导感知蜻蜓、瓢虫等昆虫的外形特点。

4.小组合作学习法: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根据学习卡的要求研读文章段落,在小组合作中体会文章情感,在合作中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分析讨论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

我准备用多媒体、板书、动画、简笔画等手段辅助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拥有充分的交流时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昆虫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认识哪些昆虫。

2.师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可爱的小动物吧?那有人喜欢昆虫吗?了解这些昆虫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汪曾祺大师一起去认识一些有趣的昆虫朋友吧。

(二)学习第一部分——复眼。

1.明确蜻蜓有复眼,让学生了解“复眼”是什么。(复眼是一种由不定数量的小眼组成的视觉器官,主要在昆虫及甲壳类等节肢动物的身上出现,同样结构的器官在双壳纲身上也有出现。)。

(1)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联系下文的内容来思考,看看这句话后面接着写了什么,和这句话有什么关系。

(2)指名回答。

(三)学习第二部分——花大姐。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5—7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介绍了瓢虫的哪些内容。

2.学习拟人句——“折好它的黑绸衬裙”。“收拢硬翅”形象地写出了瓢虫落下来的动作,也流露出作者对瓢虫的喜爱之情。

(四)学习第三、四部分——独角仙和蚂蚱。

1.让学生了解独角仙的外形特征,初步感知“独角仙是昆虫里的霸王”。

2.重点研读“可能”“约”等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使用“可能”“约”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3.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蚂蚱为什么叫作“挂大扁儿”

4.研读句子,感受作者认真的观察态度,学习如何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

(五)布置作业。

仿照作者描写昆虫的写法,写一写你喜欢的动物或植物。

好的板书是整篇文章的袖珍版,是直观教学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设计的板书形式,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做一片美叶子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做一片美叶子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们:

本节课的设计其来有二:一是结合我校的《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第二,本课位于第一单元,学生已经学过,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定位在上一节“大阅读课”上,而这正是符合课标要求,加强学生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课内得法,课外受益。

说说教材: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我国著名儿童作家金波爷爷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诗,文章语言优美,但蕴涵的道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一下子被文章的意韵深深吸引,越读越喜欢,尽管知道这篇文章有好多名教师执教过,自己的教学构思很难超越他们,但因喜欢还是选择这篇课文作为自己阅读课的文本。

说说目标:

1、在读中品词品句,感受叶和树的和谐美。

2、在读后片段仿写,体验读和写的和谐美。

说说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美读课文,还欣赏了金波的.另外一篇相类似的美文,通过朗读体会到文章的美,努力实践以学生的“美文朗读”替换教师的“繁讲冗析”,用师生间充满灵性的朗读、对话营造诗情新课堂,让学生乐学愿学。针对教材,针对目标,这堂课的教学我们从三个版块推进:

版块一:赏读旧文,悟情悟理。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离不开诗意的学习氛围的,因此,开课伊始,我说:“同学们,金波爷爷最喜欢小朋友了,这一辈子为我们写了很多优美的诗歌,编写了好多好多好听的童话故事,其实,同学们也读过金波爷爷的文章,就是我们学过的《做一片美的叶子》就让我们再次来赞美这片美的叶子吧。”当金波画面出现,当学生身置此景,话语便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

接下来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最能引起自己共鸣的句子反复品读,用自己小小的心灵去感受文字背后深邃的意境。在这里攫取一小片段与大家分享:

当学生找出这句话时,我通过课件展示叶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形态,比如“肥美”、“嫩绿”、“飘零”,然后把文本的这段话变为竖行,成为了诗的格式。色彩鲜明的画面、与书本不同的句型,都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唤起孩子们内心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版块二:品读新文,陶情冶性。

当学生阅读的欲望完全被调动起,我及时推荐金波老人在《做一片美的叶子》系列散文诗中的另一篇文章《绿叶》,让孩子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此时,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阅读转化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在这个环节的末尾,当学生充分品读后,在树叶的片片繁茂中,我说:“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美的叶子,班集体、学校、家乡、祖国就是一棵美的大树,就让我们努力去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版块三:动手实践,拓展延伸。

品读完两篇文章,要求学生能按照课文第一部分仿写一段话,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仿写中感受文字的美,体会文章的内涵。

说说自己的几点感受:

今天我所向大家阐述的,是自己和学校同事在这半个月来研究这节课,在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与学科整合的痛并快乐着的蝉蜕过程。

正如开始所说,文章语言优美,但蕴涵的道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如何让刚上三年级的学生从文字中去品味文章内涵,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中,我慢慢悟出其深刻的内涵:1、“整合”中的“整”,有“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

2、“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

3、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反思之前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还是教师在牵引学生,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景中被动学习,而不是主动探究。当初的设计意图,就是想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诗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意韵,感悟文章的内涵,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该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与优化课堂教学相结合。

于是,有了现在呈现给大家的这节课。

小稻秧脱险记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稻秧脱险记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1、教材简析:《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是一篇科普性童话故事。这篇课文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杂草对稻秧生长的危害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作用。全文充满童趣将科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更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2、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

3、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内容的表演使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知道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

4、教学难点:小稻秧、杂草、喷雾器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及表演。

5、课时分配:本篇课文我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初步感知,整体把握;教练生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第二课时:抓重点词句读中分析、理解、领悟、表演,完成教学目标。

1、情景创设读演感悟。

情景创设,意在中低年级儿童形象直观思维与心理状态,旨在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贯穿课堂始终。只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学生爱语文、学语文、学好语文的目的,所以课堂上我创设不同的、最能激起他们兴趣的情景让学生在读读演演中感悟课文语言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2、小组合作,启迪智慧。

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必须落实到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各小组合作表演使教师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共同完成表演任务,是各成员间互相接纳、认同、启发和鼓励。

1、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读中感悟道理,分析、体会感情。

2、边读边写,读写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3、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1、整体感知,复习揭题。

教师请学生回忆课文,再次体会小稻秧的境域。接下来,用几句话来概括课文大意,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上节所学内容。这一环节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好课文奠定了基础。

2、读演感悟,品读课文。

学习1—2自然段,小稻秧遇险。在这一部分学习时逐步启发学生思考:“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不由分说”等关键词语的意思,练习读、指导读使学生能够理解其意并借助表演加深印象,感悟文章。

学习3—4自然段,小稻秧脱险。在这一部分学习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稻秧如何才能脱险,而后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得出结论,最后读演课文,加深印象。

学生是认知发展的'主题,教育的本质是唤起学生主题内在的需要、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不断创新自我。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的体会出杂草的“气势汹汹”、“蛮不讲理”,小稻秧的柔弱无助,喷雾器大夫的正义凛然。

3、升华体验,综合实践。

这一环节先总结、回顾全文在给学生留下拓展想象的空间。既能发展学生思维又能在表演交流中使学生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升华,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角色的独特体验。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

《石榴》是国标本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石榴》一课分二课时进行。

教学。

第一课时学习了本课的生字,学生能初步理解生词在文中的含义;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了解了课文大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新词在文中的意思。

2、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读描写石榴的句子,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品尝一种水果说一段话(机动)。

1、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一)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课前板书课题:石榴。

2、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按一定的顺序出示本课的词语和短语,要求学生认读。

如:嫩绿郁郁葱葱(叶)。

火红热闹(花)。

咧嘴张望(果)。

红白相见晶莹透亮(子儿)。

虽然生字词的学习已经不再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但字词句教学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本课时的一开始引导学生认读生词,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音,为本课时阅读课文打好基础。

(二)分段教学,逐步感悟。

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图片,要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叶子。(嫩绿、郁郁葱葱)。

2、要求学生说说在这样的叶子中又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花。(火红、多、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读出石榴生机勃勃的劲儿。

在这一环节中,除了运用朗读、想象、适当的表演等形式,最重要的运用了多媒体,出示了一些石榴叶、石榴花的图片。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感悟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展现美丽的石榴生长的`画面,以景激情,使学生对石榴产生美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个体悟,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对石榴有了更清晰、更形象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书中的有关语句。

学习第三小节:

1、随着季节的变化,教师很自然地引出石榴果。又由它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石榴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主要是掌握几个关联词的运用:先……逐渐……最后……。这里教师要加强用词的指导和朗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看看成熟了的石榴是什么样子,让他们试着用关联词“有的……有的……”练习说话。突出描写的方法是模仿了写人的方法,也就是拟人。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用拟人的方法仿写几句话,从而达到对这一写作方法的巩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重点句的理解,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或读,或悟,或说,教师营造了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这样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机会,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渗透了“勤于观察”这一学习习惯的教育。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孔子离他们是比较遥远的,对那个年代的生活情况不是很了解,无想想象,所以会有学生说到挖草根,吃树皮。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只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因此在教学中应处理好知识理解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意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要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文本,从对话中,从文本中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和不怕辛苦。需要教师引导下的深入地阅读,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自得。在读中获得愉悦地享受,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孔子的好品质,我选择了上课文的二三四段,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感悟,重点感悟孔子的谦虚好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字词的理解还是句子的理解都体现了这一点。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孔子的品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探究并体验,配合板书,最后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本节课我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第二段是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孔子谦虚好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这里要把学生引入文本,和文本对话,在阅读中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

首先我紧扣课题,由“孔子还有哪些好的品行”这个问题开始,激起孩子们走进文本的阅读期待。以学生的自读为主,让他们在放声诵读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整体感知课文的第二段,并请他们把能表现孔子良好品行的句子划下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学会读书,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觉:“你找到了孔子的哪些好品质”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接下来是重点感悟孔子的不怕辛苦,在教学这个重点去的时候主要是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的特点,通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紧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关键词,体会孔子拜师路上的艰辛。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孔子可能是怎么样的?于是学生想到了他走得渴了,可能会去喝河里的水,想到累了睡在露天,可能会冻得发抖。学生还感受到了晚上行路的时候,他可能会因为没有灯光而摔跤,可能会碰到野兽,还可能会被荆棘划破!通过让学生交流他们所想象到了生活场景,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把自己的感受溶入到文本中,读中悟,悟中读,在读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孔子当时路途中的艰难困苦。为下文理解“风尘仆仆”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

第三是角色朗读,语境体验。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这篇课文语言流畅,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对话很有意思,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分角色读读孔子和老子的话,将学生从旁观者推向了与文本对话的位置,成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进学生走进教材,积极进行角色体验,随后,将体验所得通过表情朗读显现出来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

整堂课下来,感觉必竟和学生的生活离得太远了,所以学生在理解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等词时,体会还不是很深刻,在有些地方显得有点乱,学生的感受不是很深刻。如果上好此类课文,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去实践研究。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证。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们学科组全体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3、抓住“小柱子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尴尬,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这一语文训练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想像并练笔小柱子是怎样暗暗练绝招的,从中感悟道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刻苦求知的愿望。

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的前后不同,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激发学生刻苦求知的愿望。

1、朗读法,通过朗读,将孩子们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这是使孩子们喜欢上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运用自读、小组讨论读、自主选择读、扮演角色读,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讨论探究法,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做东进行想像写作训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蕴含哲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感悟。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中人物的本领高超,说说他们的本领是怎么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结并指出:孩子们,这都是他们的绝招。你知道什么是绝招吗?这节课,我们就去看看几个小伙伴的绝招。

如此导入,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都被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赶快打开课文,看看他们都有些什么绝招,自由朗读,注意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再出示本课难读词语:孩子们读的真认真,这里有几个词语很难读,谁来试试?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这次你可以快速的浏览。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快速度读了课文后,我问,你能用“尴尬”和“羡慕”这两个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并及时表扬学生真了不起,这么长的文章竟然读成一句话。

三年级,虽然向阅读教学过渡,但字词教学还是占主要成分。以课件展示难读词语,帮助学生读准字词,读通课文。阅读包含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的过程,在这里,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和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是三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主题。爱是什么?该怎样去表达?则是我在这一单元学习中引领孩子思考的问题。

《好汉查理》是这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课通过讲述一个自称好汉的调皮男孩查理在帮助一个小女孩杰西的同时,也得到杰西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互相友好的帮助中,查理也改正了自身缺点,下决心做一个真正好汉的故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尊重这种关爱的重要性。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从事件的发展中发现查理的变化。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要让大家明白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消除戴“有色眼镜”看人、给人定位的不好现象,互相关爱。

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突破。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和杰西各自的思想感情。

2、理解查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难点。

理解查理在与杰西的交往中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突破。

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己多读多讨论,理解好汉查理从众人眼中的调皮孩子到小女孩杰西眼中的好伙伴的变化,从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明白查理决心做一个真正好汉的原因。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老师的问题在和同学的讨论中读懂课文。

2、教师帮助学生理出事情的发展顺序,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体会查理的变化及原因。

教师准备。

1、仔细研读教材,整理课文内容,精心准备相关课文问题。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我班现在共有学生51人,基础都比较薄弱。尤其是阅读方面,由于平时所涉猎的范围比较狭窄,加之以前训练较少,阅读理解能力偏弱。

三年级的学生,需要锻炼默读能力了。为了下学期更好的教学,需要在本学期最后的时间里加紧朗读、默读能力的培养提高。本课的教学中应以学生多读多想多思为主,教师应摆正心态,避免过多占用学生的时间。

预习文中加拼音的字词。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石榴》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第二自然段写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景象,重点写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态;第三自然段写在秋天石榴成熟的过程,重点写了石榴熟透后的形态;第四自然段写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味道,表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

1.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之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读描写石榴的句子,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

4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石榴生长过程。

1.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1、课前板书课题:石榴。

2、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按一定的顺序出示本课的词语和短语,要求学生认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一)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课件,要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叶子。(嫩绿、郁郁葱葱)。

2、要求学生说说在这样的叶子中又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花。(火红、多、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三小节。

1、随着季节的变化,教师很自然地引出石榴果。又由它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石榴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主要是掌握几个关联词的运用:先……逐渐……最后……。这里教师要加强用词的指导和朗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说说成熟了的石榴是什么样子,让他们试着用关联词“有的……有的……”练习说话。突出描写的方法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三)学习第四小节。

1、通过听读想象,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读读书中是如何写的?玛瑙、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都是对石榴子儿的描写。

2、让学生说说石榴的滋味。(酸溜溜、甜津津)并加强朗读的指导。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我所执教的是我校国学校本教材三年级《千字文》中的第13课《渠荷的历》。这一课仅有32个字,却包含四季景象。这一课中写到了春天的草木,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枇杷树等。除了要了解文中描写的几种景物外,课后还安排了“莽”字的演变过程,《焦尾琴》的故事,古诗欣赏,以及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因教学国学没有以往的教学经验,也没有现成的教案,因此,在认真研读教材和与同组教师一起研讨之后,将本课主要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初步了解文中介绍了几中动植物。

3、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简单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诵读《千字文》。

2、初步了解课文意思。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背诵《千字文》片断,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读文(由读正确到读流利)。

听视频范读正音,在听读基础上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之后分句指名读,读对跟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读。在读正确后自由练读,要求读通句子,指名读全文并齐读。

第三环节:借助视频、图片感悟课文。

课上播放视频讲解,要求认真听。听后让学生找找文中讲了哪些景物,并动笔画出来。指名交流时,提示学生按照“从哪句知道了什么”的句式回答,随机将文中讲到的7种景物板书于黑板上。

借助注释让学生说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荷花、园莽、枇杷、梧桐的,同时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学生汇报到“渠荷”时,相机引导学生背诵课后诗歌苑中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学生汇报交流到“园莽”时,随机引导学生阅读课后汉字宫中“莽”的本意。在学生汇报到“梧桐”时,引导学生自读课后故事《焦尾琴》。

在学生学习理解了前两句后,后两句作为略处理。出示图片,让学生借助图片找到相关句子,读句子即可。

第四环节:诵读课文。

指导背诵积累时先练背,由出示填空背到借助板书看词背,由易到难降低背诵难度。

第五环节:拓展说图意。

模仿《千字文》的形式用四字形式描述画面。

由于《千字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怎样在这节课上很好的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是我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为此教学中采用视频导学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件的合理利用,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在听、说、读相结合的学习中,既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又感悟了文本,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是这节课上最大的一个亮点。

遗憾的是教学中时间划分不匀,课堂调控不及时,导致课堂上没有进行小故事的阅读,拓展说图意用时有些长了。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土豆黄瓜》一课是上海市卢湾区实用语文第五册中的第四课内容。选择这一课内容,主要是因为它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比较感兴趣,学起来可能会比较轻松。

在备这节课之前,我有这样几点考虑:

1、乐乐班学生识字能力不是很强,前面学,后面忘,或者在这个词语里面认识,到另一个环境里就不认识了,(这可能是大部分智障孩子的通病)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识字,要在这节课上有所突破。

2、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会说完整的句子,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将极大地影响他们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应是我这节课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3、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孩子们学得轻松,记得牢靠,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基于以上几点考虑,这节课主要设计了三大块内容,即识字、说话、写字。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茄、黄、瓜、西、红、柿、豆”等生字,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正确、规范地书写“豆”这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4、会用“我喜欢吃xx”的句式说句,增强说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是:认识生字,会用句式说句。

课间带学生听他们会唱的歌曲〈买菜〉,由此导入到新课。首先创设生活情境,将四种蔬菜带到课堂,“看实物,找卡片、读词语”,分组让学生自主识字。这种生活化的情景,儿童化的歌曲,主要是想引发学生对菜场的回忆。将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课文中的生词已不再是一个个生硬的方块字,而是孩子们急于认识的朋友。“看实物,找卡片、读词语”是想让学生们在充分自主的活动中,牢牢记住生词,并初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生字,我设计了“捉迷藏”这个游戏,先让学生在打乱顺序的生字里找出今天所学的四个词语,再引导学生给生字找不同的朋友,如“西瓜”、“柿子”等,让他们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在说话方面,主要设计了三项活动:

一是让学生从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介绍这四种蔬菜,后来因为时间关系临时取消了这一部分内容。

三是猜谜语,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一些描绘蔬菜的句子,提高理解能力。

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高,学习效果良好。但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细节处理不到位,对学生的句子训练还不够扎实、不够严谨,今后在教学中还应引起重视。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少年王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为了使学生在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运用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的专题学习网站来自主学习课文。

本课教学我力图体现以下特色:

在学生充分浏览网页的基础上,我将让学生相互交流最喜欢的课文内容,并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创设自主学习、相互启发、全体获益、展示自我的环境,不仅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而且使人物形象得到凸显。并且巧妙地借王勃写作的例子,使学生懂得什么才是正确的写作方法。

营造资料搜索环境,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积极鼓励学生继续上网冲浪,在网上进行拓展阅读,拉近学生与王勃,与滕王阁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分享各自的新发现,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真正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另外,我将推荐开放的、具有个性化的作业,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转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的系统整合,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狼和鹿》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作者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构思全篇。平衡——狼鹿共存,自然统一。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鹿群嬉戏,恶狼出没,欢乐与危险同在,进攻与提防并存,组成了自然统一体。失衡--狼被捕杀,灾难降临。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叙写:一是人们组成狩猎队捕杀凶狼,消灭鹿群的天敌;二是鹿群从此大量繁殖,急速增长,造成严重饥荒和疾病流行。最后得出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道理。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的主要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课文。在一幅幅鲜明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悟情明理。通过讨论,读书比赛等多种形式,采用电教手段,创造一个声、色、形有机结合地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我准备分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体情悟理。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读读、议议、比比中突破重点、难点。让孩子们在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融入课文,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具体说一说第二课时是如何突破重点、难点的。

一、兴趣导读,读中入境。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在揭题之后,创设情境: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可以喜欢森林的生机勃勃,喜欢鹿的活泼美丽。学生也可以不喜欢森林中狼的贪婪和凶残。这样的设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展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说说自己的看法。

“凯巴伯森林当地的居民恨透了狼,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让学生自由去读一读,通过具体的数据体现人们捕杀狼数量之多。

二、读中对比,读中悟情。

第三小节课文中出现的“自由王国”让三年级的学生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理解加上引号的“自由王国”更是困难了。教学时我准备这样去突破这一难点:“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鹿在那儿怎样自由生活的?这一自由王国真的是鹿的自由王国吗?”通过这二个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狼被消灭后,鹿无忧无虑地生活。但另一方面,正因为鹿的大量繁殖,森林被毁,病毒传染。接着让学生把一、三小节对比,体会狼被捕杀前后森林和森林中的鹿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想像森林被毁,鹿群生病的样子。学生在两两对比中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像,启动思维,从中感悟、体会、理解。

三、合作学习,说话明理。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让学生自读这一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大坏蛋”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学生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进行交流和共享。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顾问,一个参谋,一个引导者。最后课堂延伸,学科整合。不过,这里的处理,我没有抓住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教师的引导没有体现出来,而只是进行了总结。

以设计森林警示牌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可适当介绍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再请学生谈谈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课后收集这样的事例。这样就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中,渗透整合,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的教学首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中入境。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对比,读中悟情,组织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说话明理。最后课堂延伸,学科整合。总之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学习方法等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提高便是我莫大的欣慰!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文章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五花山》是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写景文章。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颜色变化。文章语言优美,适宜学生在品读优美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斓的美。郑老师恰恰抓住文本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将朗读教学作为贯穿整堂课始终的主线,并适当辅以一些“技术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感悟,以做到“其言皆出我之口,其情皆出我之心”。郑老师的朗读教学体现这样几个层次:

比如教学“春天的五花山”时,师抓住“淡淡的”这个词,引导学生读出淡淡的绿,并问:这芽是怎么出来的(抓住冒体会),“冒”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哪个词更好?这让你感觉(生:舒服,精神焕发……)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吧。教学“夏天的五花山”,师同样抓住“浓浓的”、“涂”、“染”等词进行指导。

在教学“秋天的五花山”时,郑老师出示这句话: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师问: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火红色、跳起舞来、跳跃)在关键词找出来后,老师相机板书:读好关键词 边读边想象 接着,老师根据学生的读标出停顿和重音,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阳光的温暖与舒适。

当学生明了这种抓关键词读书的方法之后,郑老师便将下面两句:“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让学生进行自学交流,最后回归秋的整体感受。

且先不谈这样进行朗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单这样一种教学的层次性,我认为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对于一到三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很需要实实在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嫌办法“笨”,不要怕形式“老”。因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很需要经历“模仿”、掌握“技巧”、强化“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地掌握朗读方法,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1.学会读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4.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自由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表,认读字表或查字典读准字音.认读生字词,认读字词及句子.(课件出示)水井干涸干枯干渴而死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也都干渴死.(学生读后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感受当时的环境.")绊倒递给一瞬间水罐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接着一股清澈这时,突然从水罐里射出七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清澈,新鲜的水流.再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了解课文内容.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默读后按提示说一说: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的一件事.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变成金的涌出清水,射出七颗钻石升上天空的一件事.(如果再加上"大旱之年,"更好)。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请你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个同学读第三自然段,然后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2、当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时什么表现出喜出望外想喝个够决定留给妈妈)说说"喜出望外"什么意思。小姑娘为什么会喜出望外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找了很多地方找不到,很累很辛苦) 3、你从中感受到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有孝心)板书:孝心,师小结:正是因为小姑娘有一颗纯洁的孝心,使空空的水罐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4、指导生字的记忆和书写(一)学习生字一学生出示卡片:"绊","递"指名读字音出示在黑板上进行比较,"绊,递"念"半,弟"的音得出结论:"绊,递"的读音同声旁相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背诵课文1自然段

3. 板书设计 : 孝心美好 七颗钻石 心灵爱心

教学要点: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情感。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板书:装满水 (孝心感天)没有洒(旱灾水罐) 银 (爱心如银)金(七颗钻石 一股水流 )

作业:读《七色花》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燕子专列》一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们对动物的珍爱之情,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环保意识。我把这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受人对动物的珍爱之情,培育热爱动物并能与动物和谐共存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课前我出示了一幅幅动物和人友好相处、充满温馨的图片,从情感上拉近动物和孩子们的亲近感,为后来的情感的激发作好铺垫,也与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相呼应。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揭示了课题,对于“专列”一词我们在课前也商讨过,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此我先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专列”,进而学生对燕子专列的意思也就清楚了。接着引导学生读课题进行质疑。那么学生都提到了“燕子是侯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这一问题,其实课文也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来展开叙述的。在初读课文、认读新词后,学生对该问题进行了交流,在学生的诉说过程中,我也注意及时地引导,引导学生能用上大屏幕中的词语完整地来回答这个问题,屏幕中的词语我也是根据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类出示,从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学生的难度,当学生说得不够完整时,我注意及时引导,比如:你能加上地点就更好了等。其实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是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也渗透了一种学习方法:像这样读课题,然后根据课题提出疑问,围绕着问题来读课文,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尝试运用.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提升点。不是为了说话而说话,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想象说话,能对自己的语言有所提升,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同时,能对自己的语言有所提升,在老师的引导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语言有所提升。

我的第一个语言提升点放在了如果你是瑞士政府的一名发言人,你会怎么来呼吁大家?因为学生的角色要在此时进行换位,在试教中也出现了学生不能及时定位自己的角色,因此我以“居民们……”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并通过同桌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那么在试教过程中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呼吁的过程中光让居民们行动起来,而没有说明小燕子此刻究竟遇到了怎样的情况,那么这样的呼吁就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我们也想过是否在学生讨论之前就引导学生说说在呼吁时到底要呼吁哪些内容,但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先准备,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说得更全面.在学习过程中,在呼吁时学生没有提到小燕子现在的情况,经过一步步的引导,比如:如果我是瑞士的一位居民,听到这则消息我也许不会出来,小燕子究竟怎么了呀……在这样的引导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

那么我的第二个语言提升点放在了居民纷纷走出家门寻找燕子这一段。我抓住“纷纷、四处寻找”,引导学生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我先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与第一个说话训练点相同的地方是,我也力求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能较为具体地描述脑海中的画面。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只谈到看到了谁去寻找燕子,我也能及时注意引导说:那么他会到哪里去寻找呢?你能看到他的脸吗?你能看到他的手吗?你能看到他手中捧起的燕子吗……这样一步步引导,使学生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提升。

其实想象说话旨在挖掘文本的留白,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进而超越文本,运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人文性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