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科学教案反思(优秀6篇)

时间:2023-09-30 09:48:19 作者:书香墨 文秘知识 最新一年级科学教案反思(优秀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年级科学教案反思篇一

科学概念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为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一年级科学教案反思篇二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1、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业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五、板书

大树小草区别

常见的植物根茎叶

一年级科学教案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一些秋季的天气现象;

过程与方法:了解一些在秋季成熟的果实;了解一些动物在秋季的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发现身边和秋天相关的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一些秋季的天气现象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发现身边和秋天相关的现象。

教学用具:ppt课件

师:同学们知道一年四季指的是哪四季吗?

生:春、夏、秋、冬

师:展示图1生活情境:秋风吹走了波波的帽子,吹落了树上的黄叶。琪琪捡起地上的落叶说:“怎么满地落叶呢?”彬彬说:“是秋天来了吧?”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秋天吧!

问:秋天来了会有哪些变化呢?

生:天气变冷了...风变大了...树叶黄了...

师小结:是的,同学们通过观察会发现秋天有一些直观而容易发现的变化,例如:天气变凉、树叶变黄、落叶、风变大等等。秋天在夏天之后,有一些比较直观的感受是气温的下降。另外,由于气温变化及其他原因,很多多年生植物的叶子会渐渐变黄、枯萎、凋落,只留下枝干度过冬天。

活动1秋天来了

师:展示图2

秋风送爽,天气转凉。你能从哪些现象感受到秋天的到来?请同学们从气温、雨、风等方面来说说秋天的变化吧!

生:举手回答。“秋天的气温变冷了”“雨多了”“风变大了”…

师小结:是的。相对其他季节,秋季明显感觉到气温的下降,而秋季气温下降往往是伴随着秋风而来,所谓“一场秋风一场凉,一场秋雨一场寒”。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呢!因为这些秋风是从北方南下进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所以比较清凉,风向稳定,风力有时会比较大。

我们看到书上小女孩手持风车的图片就是提示我们秋风的特点,秋风来了。

活动2秋天的动物和植物

师:展示图3

秋天,很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动物的活动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生:有向日葵、柿子、蚂蚁、松鼠。

生:橘子…苹果…橙…

师小结:很多植物的果实是在秋天成熟的。例如:柿子、苹果、海棠、山楂、石榴、梨、核桃等。也有很多农作物的果实同样也是在秋天成熟的,例如:水稻、棉花、大豆等。而动物在秋季的变化主要有换毛、迁徙、储备食物等。

组织学生去校园里找找秋天的迹象。比如观察一下秋风的风向及风力大小。

一年级科学教案反思篇四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板书设计:

4蘑菇

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作业设计:

填空:

1、蘑菇是()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也不属于()的另一类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等。

4、细菌对人有()两方面的作用。

简答:

请介绍3-5种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颜色、形状等。

一年级科学教案反思篇五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一年级科学教案反思篇六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4.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5.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6.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