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读后感(实用6篇)

时间:2023-10-08 13:52:08 作者:紫衣梦 讲话稿 老王读后感(实用6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老王读后感篇一

初读《老王》,已是初中的事了,老师说:初中、高中、大学都有这篇课文,不同的年龄读这篇文章会有不同的领悟,现在我就作为一名高中生,谈谈我读了这篇文章后的小小感悟。

老王,贫穷。他仅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为生,住在塌败的小屋里,没有什么亲人,有一只眼睛是田螺眼,另一只还有夜盲症。生病了,花钱不知吃了什么药,总不见好。老王,真是一个不幸者。

每当读到老王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这儿,我的心都为之震撼。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两只眼上都借着一层翳,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岁月的年轮和病魔的缠绕让不幸者的不幸表面化,显得更加不幸,让我感到害怕,感到不安,感到愧怍。生活非常拮据且病重的老王,却能慷慨地送给别人好香油和大鸡蛋,这些应该是他自己没有吃过或是舍不得吃的,即使他现在生病了。老王真是一个好人。

老王读后感篇二

杨绛先生的《老王》,我很早就已经读过。

第一遍是粗略的看过,满心的感觉就是一个“好”,但究竟好在哪里,我却说不出来,那时的感觉真的就像性急的猪八戒狂吃人参果,大嚼大咽,还来不及细品其中的滋味。

第三遍是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夜深人静之时,又一次翻开这篇文章,用心地品味了一遍。也许是寂静的夜终于沉淀了纷乱的思绪,心弦被悄悄地拨动了。一个问题泛上心头:“杨绛先生为什么要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愧怍”从何谈起?回想公开课上,授课老师也提及这一句,并由此引申出了对主题的探讨:“对普通劳苦民众的同情”。我却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这一句的确是理解此文的关键句。但引申的具体内容我不能同意。这种“愧怍”并不是源自于“同情”!

不可否认的是,老王的苦难、不幸与她并无关系,况且她自己也并不是一个“幸运”儿!苦思之下,突然一个词跃入脑海“无辜负疚”!就是它了!

老王读后感篇三

老王的生活就像枯叶残枝,一把快散架的老骨头靠着蹬车活命。相比于年轻力壮的祥子,祥子同样靠着拉车活命,他本应该活得比老王好的。

老王的三轮车被取缔了,他开始给别人运货。祥子的车没了,他想尽办法买不了一辆新车。杨绛的帮助,曹先生的扶持,使二人的生活有了起色。

活着,只要不死就是活着,但生命是有期限的,生命需要一颗“活”着的心灵。战争、孙侦探、虎妞,尽数着摧残着祥子,使他的心变得空洞而轻浮。直到最后,祥子没了人心,不分善恶,不辨是非,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生活中的一切仿佛都在打压着祥子。

老王对生命的感悟很深,同祥子的不幸,老王被社会所抛弃,他是个活得卑微的人。他活得微、活得不幸,活在世上,他看透了生活。

人的生与死,高尚的灵魂与堕落的灵魂,总是在生命失去意义时,不留情面的崩坏。他们是旧世的牺牲品,今世的可怜人。老王去世前,回报了比血脉之情更深重的“亲人”,表达了他对世界最后一点深情留恋,他是个拥有高尚灵魂的不幸之人。北平的大街上,有多少人知道祥子的生平,理解祥子的伤痛。

一具无心的干尸走在路上,失去了心神,也没有灵魂,在北平苟延残喘,遭人唾弃。

生命的期限,生命的意义,这黑暗的社会同着一切打压着他们。

生活的真相或许是一片黑暗,固然只有充分饱受痛苦的人才能看清。常言道:“没有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但痛哭过后呢?出路在哪?有时候我不禁自问。

老王读后感篇四

老王,乍一听这称呼,只让人感觉又是一个没有文化之人,带着略微的鄙夷,甚至不屑于去翻看。若不是因为它是课文,想必它就不会让我这般难忘了。

没有崩溃,没有自我放逐,甚至没有一句抱怨。我们用语言来宣泄自己的不满,而他却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努力生存。两相对比,我们的心灵竟是如此脆弱,如此的不堪重负。

老王是不幸者中的不幸者,可是,他都尚且没有抱怨上天的不公,我们这些幸运者又有什么资格去指责?连老王都尚能意识到要去感谢生命,要自己开拓自己的命运,而我们呢?当面对感恩这个字眼之时,我们只是很狭义的认为父母养育我们,老师教导我们,朋友帮助我们,他们才是我们应该感谢的人。又有多少人,会想到要感谢生命,感谢它给予这个独属于你的灵魂,若没有生命,就不会出现现在你所拥有的一切。

每次,总会不由自主幻想,如果在历史上没有发生或发生了一件事,那么就会有很多人不存在于这个世界。如此去想,每个人都是幸运的。不幸者所谓的不幸与无法来到这个时间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正是因为有生命,才会有不幸与幸运之分。

老王读后感篇五

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是蹬三轮的单干户,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孤苦伶仃,没有亲人;他只有一只眼睛,身体有残疾;他没有家,只有塌败的小屋,那只是他的住处。

杨绛也是一个不幸的人。在那个荒诞的年代里遭受了种种迫害。杨绛夫妇被认做“反动学术权威”,给杨绛剃阴阳头,让他们打扫厕所……就是这样两个不幸的人,在他们相处的日子里都表现了他们对对方的关爱。

杨绛常坐老王的三轮车,照顾他的生意,让他挣点钱,改善他的生活。坐车时,杨绛一路上和老王说着闲话。杨绛认为的这些闲话,对没有一个亲人的老王来说,是最大的精神安慰。

老王心底善良,他尊重杨绛夫妇。用他最朴素的方式回报杨绛。给杨绛家送冰。车费减半,送的冰比原来大一倍,但冰价相等,送钱钟书去医院看病不要钱,在临终前把他一生所有的财产毫无保留的送给杨绛一家。在老王的心里已经把杨绛一家人作为自己的至亲。听到老王逝去的消息后,杨绛心上不安。回首老王临终前的告别,杨绛内心充满了深深的自责。鸡蛋和香油在当时社会是多么珍贵的奢侈品,对于一个病入膏肓的老王来说这些鸡蛋有可能让他的身体逐渐恢复。而老王却送给了杨绛。并说我不是要钱,“我知道”“我知道”——杨绛虽然口口声声的说他知道,实际他没有真正读懂老王此时的心思。而老王为了不给杨绛带来麻烦,也就在门口站着等着,老王是多么善解人意,事事替他人着想。对于一个临死的人,钱重要吗?不重要,此时的老王,多么希望杨绛和他说说话啊!而我杨绛却没有体会到,明明看到老王身体虚弱,也担心他会摔倒,我为什么就不请他进屋坐会休息一下,为什么不挽扶着老王把他送回家?想起种种,杨绛想心充满了对老王深深的愧怍。

读过文本,我再次感觉到杨绛对老王的关心已经做的够多了,但面对老王的去世,他还是有深深地愧怍,这真是不幸的人对不幸的人的关爱,善良人对善良的愧怍。

老王读后感篇六

初读《老王》,已是初中的事了,老师说:初中、高中、大学都有这篇课文,不同的年龄读这篇文章会有不同的领悟,现在我就作为一名高中生,谈谈我读了这篇文章后的小小感悟。

老王,贫穷。他仅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为生,住在塌败的小屋里,没有什么亲人,有一只眼睛是田螺眼,另一只还有夜盲症。生病了,花钱不知吃了什么药,总不见好。老王,真是一个不幸者。

每当读到老王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这儿,我的心都为之震撼。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两只眼上都借着一层翳,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岁月的年轮和病魔的缠绕让不幸者的不幸表面化,显得更加不幸,让我感到害怕,感到不安,感到愧怍。生活非常拮据且病重的老王,却能慷慨地送给别人好香油和大鸡蛋,这些应该是他自己没有吃过或是舍不得吃的,即使他现在生病了。老王真是一个好人。

读了《老王》,读到了他的不幸,更读到了他的善良与朴实,再贫困也阻碍不了他的热心肠,现在这样的人真的不多了,当读到了老王,又给心上增添了一丝暖意,一丝感动,让我们也多为不幸者多做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