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范仲淹的故事(精选17篇)

时间:2023-11-06 16:40:42 作者:雁落霞 党团范文 第课范仲淹的故事(精选17篇)

针对不同主题和类型的写作,有相应的范文范本供我们借鉴。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1),作粥一器,经宿遂凝(2),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

(1)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附近。僧舍:指长白山上的醴泉寺。(2)凝:指稀饭经过一晚上凝结起来。(3)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啖:吃。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在长白山僧房里读书时,用容器煮一锅粥,过了一晚上,稀饭就凝结起来了。范仲淹用刀把粥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切几十根咸菜做小菜,每天吃粥时吃一点。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坚持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莱,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后终成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断齑画粥》,是个著名的读书故事,也是一个成语故事。据网上一些成语词典说这个故事的出处是《东斋实录》,但是我在《东斋实录》中没有找到,成语词典也没有注明第几卷。网上还有的成语辞典说是在《湘山野录》,我自己的《中华成语大辞典》和《古今汉语成语词典》也说在《湘山野录》,《古今汉语成语词典》还引了上面原文栏目中的一段文字,《中华成语大辞典》只说“事见《湘山野录》”,但是没有引文,倒是引了《故事成语考·饮食》:“苦学仲淹,惟有断齑画粥。”《故事成语考·饮食》是本什么书,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在《湘山野录》(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4年7月第1版)中也没有找到。网上还有的成语词典提到《五朝名臣言行录》,我没有这本书,我自己则是在《幼学琼林》中找到这个典故,但《幼学琼林》不是出处。

《宋史·范仲淹列传第73》说到范仲淹小时候的事情:“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这里没有谈到“断齑画粥”的具体文字,但“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已经隐约说到此事。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他写的著名散文《岳阳楼记》流传千古,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更是前所未有的。

小时候范仲淹家里很穷,但他很有志气。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子俩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母亲不得不带着他改嫁。这家人家已经有两个儿子,他们好吃懒做无所事事,还挥霍浪费,范仲淹努力学习反而被他们嘲笑。范仲淹很不习惯,就告别母亲,自己住在一个寺庙里。

在寺庙里,他勤奋地学习,经常是一个人读书读到天亮。困了,就用冷水洗一把脸,清醒一下,每天煮一锅粥,等粥冷却后,用刀划成四块,就着一小撮咸菜,早晨吃两块,晚上吃两块。就这样苦苦过了三年。

三年以后,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他进入南都学舍,还和以前一样食粥勤学。一个同学把范仲淹的情况告诉了做官的父亲,他父亲认为,范仲淹将来会很有出息,于是叫儿子给他送去一些好吃的东西。范仲淹很感激但他却说:“谢谢你父亲的好意,只是我已习惯粗茶淡饭,如果我现在就吃这么好的饭菜,以后就不习惯吃粥了。”他的同学只好把饭菜拿了回去,从此更敬佩范仲淹了。

范仲淹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在他26岁时考中了进士,做了官,为国家、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非常羞愧,也很受启发。与范仲淹相比,我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学习条件都比范仲淹好得多得多,可我却经常抱怨饭不好吃,菜不可口,衣服不好看,作业多了,题目太难……真是不应该啊!从现在起我要利用现有的条件,抓住机遇,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不仅自己为官清廉,教育子女也极其严格。范仲淹一生历任高官,但范家一直清贫俭约家风纯朴。

天圣三年,范仲淹任兴化县令,负责治理水患。许多前任都是简单地修修堤坝应付而已,范仲淹却亲自去海边,与当地居民商讨良策。民工们开始修堤筑坝时,范仲淹不是坐在高堂之上而是现场指挥。

有一次,白天刚修好的堤坝,晚上就被海浪冲毁。民工们怨声载道,不肯再修坝,有的则偷偷溜掉。范仲淹来到施工现场,不仅劝勉民工们要同心同德将坝修好,还将自己的薪俸拿出来,为民工们改善生活。民工们深受感动,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

范仲淹淡泊名利轻财重义,子女们也深受影响。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曾派次子范纯仁将一船五百斛的麦子运往姑苏。

在丹阳停留时,范纯仁偶遇文学家石曼卿,当时石曼卿家中连遭不幸,几位亲人相继离世,他想安葬亲人之后再回乡,因为没有盘缠而寸步难行。范纯仁不加思索地将整船麦子送给了石曼卿,但石曼卿还是愁眉紧锁,范纯仁就问:“石先生若还有为难之事,不妨说来”。石曼卿眼里含泪满面羞愧地说:“两个女儿已经找了婆家,奈何没有嫁妆无法出门”。范纯仁爽快地说:“石先生不必忧虑,只需将船只卖掉,嫁妆也就有了”。石曼卿连连道谢,范纯仁则两手空空回了家。范家兄弟的善行,一直为百姓们所推崇。

范仲淹为政清廉,世称范文正公,而他的言传身教,也为子女们营造了良好的家风,从而有口皆碑代代相传,为后世人所敬仰。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小的时候生活贫困,但是他依然坚持向学。在随母亲改嫁之后,范仲淹为了学习,搬到了寺庙之中。范仲淹此时的生活清贫无比,每日只煮一锅粥,将粥分成四块,早晚分食两块。他吃粥只就一点咸菜,然后用醋汁调和米粥,就这样草草的将就一顿。放在今日,主食、甜点水果一样不缺的今日,范仲淹这样的食物吃一顿两顿也许还行,若是多吃几顿,如何受的。而范仲淹就是这样每日两食,苦读成才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故事,才有了后来断齑划粥这个词语。

范公堤。

天圣二年,范仲淹为兴华县令之时,发现当地的堤坝受损严重。返潮之时,不仅是当地百姓的盐田会受损,甚至很多时候水会直接淹没农田,致使数以千计的农民受灾,灾情严重的时候,百姓痛苦不堪。

范仲淹发现这一情况之后,当即上奏上司,并且得到了朝廷的准奏,开始着手修建堤坝。他征调各州数万农夫前去修坝,哪知道刚开始就遇到了大困难。修坝的时候,刚好遇到大风暴,光是征调的农夫就有一百多个被卷入水里丧命。这个消息传到朝中,众人议论纷纷,不知道该继续修建还是停工。当地的百姓也很是惶恐,认为是老天不允许重修堤坝。

在这样的情况下,范仲淹身先士卒。每次大潮来领之时,别人都害怕的退后,只有他和同事好友站在最前列。范仲淹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众人,风浪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受到范仲淹这一举动的鼓励,大家都拿出干劲,修建堤坝。堤坝修建完成之后,保障了众人的利益。而为了纪念范仲淹,众人将这个新修的堤坝成为“范公堤”。

《灵乌赋》。

范仲淹多次在朝为官之时宁折不弯,与恶势力做斗争,数次遭贬。在被贬谪到饶州之时,他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在附近为官的好友寄其一首《灵乌赋》给他,说朝中之人将其数次直言当做是不祥的叫声。劝诫他日后闭紧嘴巴,只做一只翱翔高飞的鸟儿。范仲淹当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面见真宗。

范仲淹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的时候,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人们争先恐后的前去看望真龙天子,就连书院里的师生也不例外。只有范仲淹一人,还稳坐不动,只一心读他的圣贤书。与他交好的同窗对他说,快去看啊,面见天子,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啊。但是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第二年他果然高中进士,参加殿试之时,有了面见天子的机会。不仅如此,后来还参加了皇帝举办的御宴。

《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

(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

(四)择长官。

(五)均公田。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

(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十)减徭役。

范仲淹的故事

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多年来这句话就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不幸的是,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带着他改嫁。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为了读书,他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活一边苦读,他经常读到夜深有点困了,就用冷水洗脸。最让他感到困难的就是每天的饭菜不要说好吃的饭菜就连吃饱也很不容易,他每天只好煮一碗粥,等到冷凝了以后,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咸菜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学来看望范仲淹,那位同学是官宦弟子,家中很富有,看见范仲淹生活那么困难,学习却那么用功,心里很是感动回家告诉了父亲,然后父亲就叫儿子去给范仲淹送好饭好菜。过了几天,那位同学就去看望范仲淹,发现给范仲淹的饭菜放在地上,原封不动都快发霉了。于是那个同学就责怪道,君子不知小人送来的食物,你不吃这些食物,难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说,我现在吃粥已经吃习惯了,我怕吃了你的饭菜,吃不下这些稀粥了,那些位同学听了范仲淹的话,对范仲淹更加钦佩了。

后来范仲淹,又到南都学舍读书,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因此受到贬谪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负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后来,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公元989年10月1日出生,1052年6月19日去世,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儿丧父,母亲改嫁朱家,更名朱说。朱家很富有,后来朱家小孩让他吃狗骨头,于是他就跑到一个寺院里独自学习。他为了省钱,每天晚上煮一锅小米粥,等第二天早上凝固以后,切成四份。早晚各吃一块,中午吃两块,再跑到山上配一点咸菜。这就是著名的断齑画粥。

范仲淹被称为“北宋第一人”,你看到他一定觉得很奇怪。第一人是什么意思?难道是第一个出生的人吗?难道是最穷的人吗?难道是最富有的人吗?不对,都不是。第一人的意思是综合出来的第一。他写文章好,有他写文章好的人,又没有他打仗打的好,。比他打仗打得好的人又没有他的官做的大。比他官做的大的人又没有他教育的好。比他教育好的人又没有他写文章写得好。所以他被称为北宋第一人。

提起范仲淹,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三贬三光的故事。第一次被贬是因为那天是太后的生日,命令所有文武百官都给她磕头。范仲淹一点也不同意。结果就被贬下去了。光的意思就是光光小分队,光光小分队由一群大臣组成。光光小分队认为范仲淹做的很对,于是就给范仲淹送行。第二次被贬是因为他要去支援一个闹旱灾的地方。回来时给皇上送来了礼物一大把青草让皇上吃。于是皇上很生气,把范仲淹贬下去了。光光小分队第二次出现。第三次被贬是因为他发现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和吕夷简宰相有关。有的是他的亲朋好友,兄弟姐妹,左右邻居,还有的是给吕夷简一点钱,买一个官的。他们的心思根本不放在国家身上,都想着赚钱。范仲淹就画了一副百官图献给皇上。皇上看了有点怀疑这是不是真的,吕夷简知道了,很害怕,于是联合所有大臣告范仲淹的状,说范仲淹要造反。皇上很害怕,又把他贬下去了。

这些光光小分队又一次出现了。范仲淹三次被贬光,光小分队三次出现,所以就叫三贬三光。

在最后一次被贬期间,他有岳阳楼的时候写下了一篇著名作品《岳阳楼记》。其中两句千古流传的诗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我不为升官而高兴,不为贬官而生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当官的时候害怕老百姓受苦,不当官的时候害怕君王犯错。只有在天下人都安详的时候才不忧愁。

范仲淹的故事

古代的文人墨客百出不穷。有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辛弃疾,两人并称:苏辛。有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李煜……他们所创作的诗词、文章更让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但是,大多人只记得在当时比较出名的人物,却忘记了一些名气不大,但在当时有伟大贡献的人。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可谓是心怀天下,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诗人、作家、文学家、思想家——范仲淹。

范仲淹在幼年时经历了许多事。她的母亲并不是一个有背景的女子,自然不会存在那些大小姐的习气,虽然只是范府上的小妾,但正因为她没有那些习气与做法,十分受范仲淹父亲的宠爱,她才有了范仲淹。但是,在不久后,也就是范仲淹三岁时,自己的父亲因病而亡,府中的大多人因看不惯他们母子二人,所以,立即将二人赶出家门,长时间在外流浪。

人人皆知:在古代女子再嫁十分不易,但他的母亲却再嫁。范仲淹从小是个好学的孩儿,但自己家中的三个哥哥却无比贪玩。一次,范仲淹在和他哥哥讲理时,无意间听见了自己的身世,但他并不相信,便找到母亲那儿询问,他简直崩溃了。在此之后,他就离家出走,在破寺庙中读书,每日三顿饭当两顿吃,将一大杯水和十几粒米煮成一锅“粥”,待它凝结后切割成几大块,成为自己的饭。

范仲淹在我看来,他可谓是两袖清风,清政廉洁了。他在做官时帮助过许多平民百姓,他帮助皇上。那是他刚做官时,京城外竟发生了粮灾。当时因为土地靠海,盐就浸在土地中,土地自然长不出粮食。范仲淹立马召集百姓来建筑堤坝,但因海水太猛,因此没有百姓来建筑堤坝。范仲淹只好叫朋友前来和他一块修堤坝。数日过去了,范仲淹依然不放弃,最终,所有的百姓都感动了,也前来帮忙,堤坝最终修好了。

范仲淹在老年之时,也帮助皇上。因为当时他国攻打我国,朝中老臣无一人愿上战场,皇帝只好派遣范仲淹前去攻打并指挥,最终胜利而归。后来却因为他推行的刑法不成立,再度被皇帝贬职,之后又在被贬的地方见到了好友所绘情景,也就是——岳阳楼,又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他在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也使人心之向往。

范仲淹的故事

在我们班里,那几个同学总是时不时的扰乱课堂纪律,老师们对他们也是没辙,我们的课堂何时能够静下来听一听文本的真音呢?就在那时,我读懂了范仲淹的心思。

那是发生在语文老师讲授《岳阳楼记》的课堂上,那天,天还是和往常一样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教室里也还是和往常一样,那几个不老实的同学说着,闹着,我们的语文老师走了进来,开始了她的讲课。

我记得,我们的老师将教案放在了讲桌上,然后引导我们进入了《岳阳楼记》一文的学习,我们的老师是将整篇文章背诵给我们听的,开始的时候下面还有窃窃私语的声音,后来,教室里只听到老师的朗诵声和同学们喘息的声音,再后来我们都沉浸在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中了,最后,我们理解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10分钟后,课堂学习进入了我们的学生展示自我的状态。我们开始了朗读,在朗读中,我学着老师的那抑扬顿挫的声音,模仿者老师或沉郁或激荡的表情,在我们的四人小组里尽情的读着,不仅仅我,我们的组长,我们组的三号、四号也进入了课文中,认真的读起来了,15分钟过去了,老师又让我们开展小组选拔读,我们小组,我被选拔出来了,代表我小组参加本班中12个小组的朗读比赛,一会儿,我们12个同学轮流读课文的莪一个段落,下面的同学给我们评判,根据发音的准确,感情的表达,语句的停顿,我又被选下来了,最后剩了4位朗读优秀的同学,他们每人朗读了一遍课文,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我读懂了范仲淹。

这个世人敬仰的政治家,诗人,我深深地理解了你!

是呀,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官员,滕子京是在越州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了,可是他却请求范仲淹为此宣扬,范仲淹写此文委婉的劝说好朋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求名利,但求实践,这才是真正的劝谏,这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友情。而我们课堂里有的同学,口口声声为了友谊,一起顶撞老师,一起不写作业,貌似友谊,实则在堕落。

那些个迁客骚人,因为天气的的变化不合自己的心思,因自己的境遇没有达到理想的统一就呼天抢地,慨叹命运多舛,世道不公,甚至走向反社会,范仲淹为了开导他们,引领他们走出自我的天地,走向广阔的人生,他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来宽慰他们,给他们慰藉,使他们高瞻远瞩,关注平民。

在这堂课上,我读懂了你,你那远大抱负和旷阔的胸襟,就是我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雏形。

范仲淹的故事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年轻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买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

有一次,他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改作学堂,实践了年青穷苦时想要造福众生的宿愿。

不久,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孙都贤达显贵,绵延不绝,传至今已八百年了,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

范仲淹善心为他人谋福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报给范氏子子孙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百倍、几千倍,是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行善的典范。

我们面对人生一再出现的抉择,心里晓得不管做什么决定,都「无法」预知事情会如何发展,知道自己只是在做「希望」会成功的事情。我们永远活在不确定中,对于这样的变化无常,我们只能「尽力」应付。我们的人生是一直在「抉择」中,古老的西藏典籍指出:有个办法肯定能让一个人不会逃出监狱,那就是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活在监狱里。我们的监狱,就是不确定所做的事情是否会成功。让我们逃出监狱,重获自由,才能明白第七世纪的佛教大师月称菩萨所说的:「所有事情的成功机率是百分之百。」我们要承认,生命与事业是由一长串的工作组成的,我们需要一个把工作做好的方法,需要一个必能获得成功的诀窍,必须是要以「因果业力」的法则:「作善得福,作恶得祸」。

范仲淹的故事

北宋著名良吏范仲淹曾被王安石评为“一世之师”。然观其一生,亦无非寻常的“三板斧”而已,招数并不复杂,目下人人皆会,人人可会,不同之处唯在于,范仲淹不屈不挠地使了,且斧斧生猛,力道惊人。

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出身贫苦。由于母亲改嫁到富裕的朱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但他少有志向,存“天下之忧”,所以读书非常刻苦。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他常常有意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寄宿寺庙,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吃完继续读书,赢得了划粥断齑的美誉。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下真功夫营养灵魂,下硬功夫陶冶精神,心地纯洁澄明,高尚品德随身附体,就站得稳,走得正,干得好。范仲淹入仕之后的所作所为,莫不与他注重磨炼身心有关。比如:他入仕以后,平日没有宾客登门,是不准上两样荤菜的。到了晚年,儿子准备为他修建大宅院,被他断然拒绝。有人要替他在洛阳买一座叫作“绿野堂”的园林,他照样不肯,并说:“一旦取其物而有之,如何得安?”晚年,他还谆谆教诫子弟要节俭,家书中这样提醒:“老夫平生屡经风波,唯能忍穷,故得免祸。”

秉真持正,不以妄心害真心,不当腐官、庸官、懒官、昏官,坚守廉洁从政、为国为民的精神家园,才干必会大放异彩。

范仲淹为官30多年,四次被贬,前三次都是因为敢于直谏说真话引起的。

宋仁宗年幼时,刘太后“垂帘听政”。后来仁宗满了20岁,刘太后仍然不放权。对此,朝内大小官员都不敢吭声,唯独范仲淹站了出来,上奏折要求刘太后按祖制让位给仁宗。迷恋权力的刘太后看了折子大怒,立即下旨,把范仲淹贬到一个边远小县做通判。

刘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城重新起用。此时,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范仲淹又开始跟吕夷简死磕,他经过深入调查,绘制了一幅《百官图》送给皇上,具体揭露了吕夷简安插亲信的种种罪行。不料吕夷简倚仗权势,恶毒反诬。最终,范仲淹未能把作恶多端的吕夷简扳倒,自己反而再次被贬,到睦州做了知州。

他在京城做右司谏时,有一年江淮灾情严重,数路饥馑,朝廷派他视察灾情,安抚江淮,他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令江淮数郡“开仓廪,赈乏绝”,并且把饥民吃的“乌昧草”带回京师,让仁宗皇帝及大臣看,恳请皇帝和朝中大臣减盛宴、去奢华,节衣缩食,体恤灾民。

范仲淹一生始终坚持正义立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在一首题为《灵鸟赋》的词中,抒发自己绝不退却的激愤心情,有一句话掷地有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意思是说,他宁愿为正义呼声而死,绝不默默地苟且偷生。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

范仲淹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不管自己升官降官,每到一地,总要千方百计兴利除弊,做出几桩惠及地方的事情来。

早年在泰州做盐仓监官,无聊到极点,他曾写诗自嘲:“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然而,他很快发现,这样下去不行,既然做官,就要给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儿。于是,那几年,他为苏北人民留下了“范公堤”。

他谪贬睦州,不到半年,就倡导修建“严子陵钓台”,向世人高扬“使贪夫廉,懦夫立”的钓台之风;做苏州太守时,他买下南园,创办学府,为国育才。对那些不称职的下属官吏,一旦查清,他便毫不留情地将其姓名从官吏名册上画掉。即使达官显宦,亲朋好友从中劝说,他也坚持到底,不为所动。“一笔勾销”的佳话,至今流传。他发动的庆历新政,几乎触及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最终失败,但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敢于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之前奏。

大道若简,至理也,放诸四海皆准。

范仲淹的“三板斧”,其史鉴价值在于:修剪冗枝,去残枝败叶,除疯枝病桠,大树才能茁壮生长,成参天之材;不攀比、不折腾、不摆阔、不奢靡,走正道,官员才会有底蕴和政声。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入朝为官后,他依然如此。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深知他的习惯和家规。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

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

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对父亲说:“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如实禀报父亲大人。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故不敢答应,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

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你知错认改,我不再追究。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奢侈的物品,也没有举得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范仲淹的故事

奄()()夌()()冘()()。

()()()()()()。

圭()()已()()因()()。

()()()()()()。

辛()()央()()尤()()。

()()()()()()。

那时,他的生活(),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的由来。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他(),每天差不多都是(),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据说,他曾五年()。

这一段话主要讲了。

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上面一段话中的“先生之风”是指:。表达了后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范仲淹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ppt:

划 粥 割 齑。

(1)读词。

(2)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出示ppt:

大夫。

(1)齐读。

(2)大夫的“大”还可以怎么念?

出示ppt:

范仲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ppt: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1)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pt: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ppt: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ppt: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范仲淹的故事

读罢《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我的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久久不能平静。课文讲述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事。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全天下为己任。想到现在的我,却大不一样了。课文有一段写到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去看,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旧埋头苦读。同学特地跑来叫他,他也只平淡地回答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这句话说明了范仲淹对自己有很大的信心,更蕴含着范仲淹为国治民的宏大志向。而我们呢?读书时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大惊小怪、东张西望。还有,课文中写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而我们,每天都有丰盛的饭菜,有时还会抱怨难吃。

朋友送美味佳肴给他,他也没吃,理由是:怕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吃不下咸菜、米粥了。范仲淹少孤家贫却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并埋头苦学,这种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今我们有优越的学习条件,有优厚的生活条件,更应该埋头苦学,掌握现代化知识,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文档为doc格式。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的第三年,继父朱文翰因病去世了。他回家办理了丧事,安慰了母亲,便回醴泉寺去了。这年他已是23岁的青年,不但学业有很大的进步,而且思想也更加成熟了,继父去世后,家庭的担子全部落到母亲一人的肩上,生活来源枯竭,家里的日于一天比一天更加困难了,所以仲淹很不放心母亲,经常回家探望。

继父朱文翰的原配妻子初氏,生有一子,继娶仲淹母亲谢氏后又生二子,仲淹就生活在其中。继父与初氏所生的长子从小就失去母爱,父亲长年在外做官,对他也疏于教诲,故而养成了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的习惯。父亲在世时对他还有些约束,父亲去世后他就无所顾忌了。谢氏对他束手无策,请族中长辈劝说也无济于事。

一次,范仲淹回家探望母亲,从村里人那里知道了一些哥哥的情况,便找他谈心,好言相劝。谁知他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恶声恶气地说:‘‘我花的是我朱家的钱,与你有什么相干?”仲淹听到话里有话,也就不再劝了。为这事,他找母亲想问个明白,可母亲听了只是哭泣,什么话不说。仲淹更加奇怪了。他想了很久,后来找到村里最要好的朋友那儿去问。朋友吞吞吐吐地说:“公乃姑苏范氏之子也,太夫人携公适朱氏。”并透露了一些真情,仲淹总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过去,他对自己的家就有些疑惑,但他只顾专心读书,加上继父对他从小就很关怀和疼爱,所以从来也不曾多想。这下完全明白了,他心里很痛苦。这一夜,他辗转反侧,终难入睡,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继父多年的养育之恩,将来一定要报答;想到了母亲的痛苦处境,几时才是出头之日;想到了目前这个支离破碎的家,自己又实在无力挽回。想来想去,最后决定暂时离开母亲,先去南都求学,等功成名就,然后自立门户,再把母亲接去奉养。

碧云黄花,秋风送爽,正是美丽的金秋十月。范仲淹拜别了母亲,又回醴泉寺拜别了高僧和寺庙主持,带上必备的一点行李和琴剑,一个人直奔南都去了。

仲淹这一去渺无归期,母亲越想越不放心,儿子远走千里何时归来?在外又依靠何人?她后悔不该答应儿子出走,于是找到儿子平时最好的朋友,请他赶上去把仲淹追回来。那朋友追上仲淹,说明来意,再三劝仲淹回家。仲淹主意已定,对朋友说:“请回去转告我母亲,让她老人家放心,请她保重身体,十年为期,我考上进士,一定会立即将她老人家接去奉养,临别,仲淹再三拜托朋友,请朋友费心关照他的母亲。

就这样,23岁的范仲淹来了南都。南都位于今天的商丘南端,是北宋的发祥地,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地方,在当时十分繁华。范仲淹来到南都,进了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名南都学舍),是当地人曹诚出资,在宋初著名教育家戚同文故居旁兴建的,规模宏大,藏书数千卷,皇帝亲赐“应天府书院“匾额,名满天下。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

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读书,有名师指教,与众多的同学切磋学问,又有大量的书藉可供学习参考,真是如鱼得水,心情十分高兴,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伏天,他都是昼夜苦读,自强不息,刻苦钻研,从不懈怠。然而,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有时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粥。这种生活状况是一般人无法忍受的,但范仲淹并不在意,他一心扑在学习上,以颜回自励,“瓢思颜于心还乐”;他效法颜真卿“饘粥不继”的精神。他有一位要好的同学是南都留守的儿子,回家时把范仲淹的情况告诉了父亲。这位同学的父亲很受感动,便关照差人给儿子送饭时也给范仲淹捎上一份。当那同学把捎来的饭给仲淹送去时,仲淹虽然十分感激,但他却再三婉言谢绝,怎么也不肯吃。他对那位同学说:“我吃粥吃惯了,过去在醴泉寺3年,我就是这样过的,如今一旦吃上好饭,粥就吃不下了,那怎么能行呢?请向伯父转达我的谢意。”在南都5年,他坚持过着清贫刻苦的生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真宗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皇帝到达府城的消息轰动了南都,大街小巷挤满了成千上万的人群,府学的学生们也纷纷涌到街头观看,谁都想看看皇帝是什么样子的。唯独范仲淹没有去,仍一个人留在学校里读书。同学们回来后问他为什么不去看皇帝,他非常认真地说:“皇帝是要见的,但等以后也不迟,眼下我首先要完成当天的功课。”

刻苦勤奋地学习,使范仲淹“大通六经之旨”,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他27岁时以“朱说”之名考中了进士。

范仲淹故事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范仲淹被朝廷撤去军政要职,贬往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做知州。

这一年,邓州一个姓孙的通判因病在官署去世,留下弱妻幼子好不可怜。孙通判携家带口在邓州做官,一向没有什么积蓄,后事如何料理?通判夫人一夜之间哭肿了眼睛,愁白了头发。范仲淹知道这个同僚生前清贫,立即带头捐出当月的薪俸,为孙通判治丧所用。其他官吏也纷纷解囊,各尽所能,总算给孙通判买了一口像样的棺材。孙通判的老家远在江西九江,他妻儿从邓州乘船回老家最为便捷,走白河、转汉水、入长江,一路顺水,指日可抵。大家的捐款除了买棺材之用,还有一些余钱,正好雇一条船。诸事妥当,范仲淹派了一个捕快,随船护送孙通判的灵柩和他的遗孀孤儿。

范仲淹带着幕僚把孙通判的家人送到船上,正要挥手作别,那捕快却又跳上岸来,向范仲淹说道:“大人忘了一件大事!”

范仲淹一怔:“快说,忘了什么?”

捕快快人快语:“此去九江,水路千里迢迢,各个州县都设有关防,盘查过往船只。随便找个借口,就要你拿钱打通关节。大人不备足‘通关’费用,只怕这船出了邓州境地,就寸步难行了。”

范仲淹皱了皱眉头,对各地关防假公济私之弊,他了如指掌。他想,对于孙通判的后事,官府已经给了抚恤,同僚们也已经捐过了钱物,这“通关”的费用又从哪里出呢?范仲淹想了一阵,叹着气走进了本州设在岸边的关防公署。官署里纸笔都是现成的,范仲淹略一思索,挥笔写道:

“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关防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范仲淹把诗写成之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给押船的捕快,说:“若遇关防盘查,你就拿这个应付。”

就这四句诗,能当银子使唤?捕快虽然有些疑虑,还是接了。

捕快的疑虑很快就被打消了。那些关防的官员,谁不知道范仲淹的大名?看了范仲淹的怜贫诗,谁还好意思敲诈这孤儿寡母?捕快一路畅通无阻,很顺利地把孙通判的遗孀送回了九江老家。范仲淹写诗助贫解困的故事也随之传开。

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在任为官时,更是严于律己,不徇私情。

有一次,范仲淹奉旨去京东和江淮赈灾,同行的人员中有个学生叫富弼。一路行来,只见民不聊生,范仲淹马上调粮救急。可粮食刚到,竟然被偷了两担。范仲淹下令彻查,抓住了小偷。范仲淹正要责打偷盗之人,公堂外传来哭喊声。

一老妇人上前不停地磕头,嘴里说:“大人呀,我儿偷粮实属不该,只是可怜我老妇人无依无靠。只求大人可怜放了我儿,老奴情愿替儿服罪。”老妇人哭得十分悲痛,富弼抬头,发现范仲淹已是两眼含泪。后来,范仲淹责打了几棍偷粮人便放了。

后来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官员,不称职的官员都被罢免。有一位官员,因为不称职而被罢免,结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求范仲淹开恩。范仲淹不为所动,坚持罢免了那位官员。

富弼恰好在一旁,就对范仲淹说:“你这样罢免人家,惹得人家全家人痛哭,而你却无动于衷。前番老妇一个人哭,你却眼中含泪,这是为何?”

范仲淹回答说:“之前那人偷粮食是为老母亲,老母亲哭是为儿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泪是为青年人的孝心也为老妇人的舐犊之情,所以法外开恩。而我撤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伤,我若让不称职的官吏留任,那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对于清正廉明的范仲淹来说,他的眼泪不会轻易流出。范仲淹的眼泪,让后人在他铁面无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刚正不阿的秉性和宽容仁厚的胸怀,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