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模板16篇)

时间:2023-10-30 07:45:57 作者:紫薇儿 毕业论文 专业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模板16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从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

准确地把握黛玉的性格特点。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课前布置学生写写“你之黛玉”)。

1、黛玉之外貌与黛玉之美。

找出文本中他人眼中的黛玉形象并作分析。

2、黛玉之性格。

文本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从课文中找出林黛玉的言行并作分析说明。

3、黛玉之命运(启示和感悟)。

四、拓展延伸。

1、学生眼中的黛玉。

2、网友眼中的黛玉。

3、专家眼中的黛玉。

五、课堂小结。

老师眼中的黛玉。

林黛玉进贾府网友来稿

1、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分析课文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作者用肖像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3、掌握课文根据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点决定人物出场的写法。

4、理解课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方法]。

讲练及点导。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设想]。

1、“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通过课文学习,能体会其中的某些特点。

2、小说有三要素,学习时宜牢牢把握文体特点阅读分析课文。

3、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的第一天行踪为线索,借助她的眼睛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和众多的人物,对人物出场的描写各不相同,人物的肖像描写能透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学习课文时,要细心体会这些特点。

4、本文是古典小说,应了解古代社会的背景;本文又是长篇节选,故又有必要了解该长篇小说的全貌。

5、注意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6、学生已在第三册小说单元中学了小说的基本特征,可让学生运用所学多分析,教师作点拨指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简介《红楼梦》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点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着重讲叙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和前五回在前书中的作用。

3、介绍《贾府人物简表》。

4、梳理课文情节。

第二课时。

一、1、课文是如何介绍众多人物出场的。

2、分析作者对人物出场的写法不同的依据。

二、1、介绍《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

2、小说中关于贾府的环境描写的归类,重点是外观、布局、陈设、器物等。

3、课堂讨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课时。

[课时目的]。

分析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课文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课时重点]。

人物的性格及写法分析,肖像描写的学习。

[课时难点]。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课时内容]。

一、人物性格和写法分析。

1、王熙凤。

点拨:

(1)铺陈服饰:暗示贪婪与俗气。

(2)描写容貌:美丽外表下隐藏刁钻、狡黠本性。

(3)言行表现:

a、贾母戏谑之言:性格泼辣。

b、见黛玉,恭维——试泪——喜:察言观色、机变逢迎。

c、回王夫人:果断能干,受宠专权。

2、贾宝玉。

点拨:

(1)写法:王夫人对黛玉的叮嘱、黛玉的猜度是侧面描写;后面的外貌、词两首、动作是正面描写。

(2)性格:封建叛逆者,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善良多情。

3、林黛玉。

点拨:

(1)态度与心境:寄人篱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2)外貌、神情、风韵:美貌多情,体弱多病。

二、小结:

1、通过课文人物刻划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一般特点。

2、通过课文人物刻划的横向比较,了解课文用肖像描写透露、显示人物特征的特点。

3、归纳“肖像描写”剖析法:

(1)透过肖像看人物的性格、气质;

(2)通过肖像看人物的社会地位;

(3)抓住观察人物的视角析观察者;

(4)结合其他各种描写整体分析;

(5)肖像描写的适时适量。

三、课堂练习:

分析肖像描写片断所显示的人物特征(见练习材料)。

小结:肖像描写含有人物服饰、体态、容貌、神态表情、风度等。

四、布置课后练习:

1、写一个肖像描写片断,要能显示人物特征。

2、完成一课一练。

林黛玉进贾府网友来稿

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

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有意识地通过对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把握,通过多种描写手段(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去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人物的性格,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读准句读,分类整理文言现象,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内容。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4.习题按难易分三个等级,*为简单题,所有同学必须完成;**为中档题,***为较难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去完成。

勿忘:自主完成,全力投入,不干扰别人和不被别人干扰,边读边完成预习导读题。

1、了解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预习案。

知识准备。

一、小说阅读。

2、梳理情节:(1)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概括时要注意几个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认清是单线结构还是双线结构。(3)注意那些与情节发展有关联的人物、事物。

3、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环境描写的作用:(2)提供人物活动的生活场所。

(3)反映时代社会特征(4)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境。

(5)侧面反映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6)暗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

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字梦阮,号雪芹。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衰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简介《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3、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情情)薛宝钗(冷情)贾元春(宫情)贾探春(敏情)史湘云(憨情)妙玉(度情)贾迎春(懦情)贾惜春(绝情)王熙凤(英情)巧姐(恩情)李纨(槁情)秦可卿(情可轻)。

4、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情伤)平儿(情和)薛宝琴(情壮)尤三姐(情豪)尤二姐(情悔)尤氏(情外)邢岫烟(情妥)李纹(情美)李绮(情怡)喜鸾(情喜)四姐儿(情稚)傅秋芳(情稳)。

5、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情灵)袭人(情切)鸳鸯(情拒)小红(情醒)金钏(情烈)紫鹃(情慧)莺儿(情络)麝月(情守)司棋(情勇)玉钏(情怨)茜雪(情谅)柳五儿(情失)。

6、人名隐意。

书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是为红楼梦的艺术之一。脂砚斋的批文指明了部分的隐意。此作部分摘录如下:

贾宝玉――假宝玉林黛玉――怜待玉薛宝钗――削宝拆贾府――假府。

甄士隐――真事隐甄英莲――真应怜甄宝玉――真宝玉霍启――祸起。

贾雨村――假语村(言)或假语存贾化――假话娇杏――侥幸。

冯渊――逢冤秦钟――情种卜固修――不顾羞卜世仁――不是人。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或惜叹姻缘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琴棋书画(抱琴--元春的大丫头,司棋--迎春的大丫头,侍书--探春的大丫头,入画--惜春的大丫头)。

秦业――情孽仁清巷――人情巷十里街――势利街贾政、贾敬――假正经。

潇湘馆――消香馆梨香院――离乡怨蘅芜院――恨无缘怡红院――遗红怨。

千红一窟――千红一哭万艳同杯――万艳同悲王熙凤:站在冰山上孤零零的雌凤。(一说“亡西风”或“枉为犀利的女子”)。

7、选段在作品中的位置。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

课文标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预习自测。

1、积累字词的读音。

阜盛绾着()内帏()盥沐()两靥()忖度()嗔视()茗碗()懵懂()憨顽()纨跨()敛声屏气()。

2、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厮:

纳罕:

敛声屏气:

憨顽:

懵懂:

潦倒:

纨跨:

膏粱:

探究题。

1、读课文,首要探究课文文题,“眼睛是心灵的叛敌”,文题如眼睛,由文题可以知道文章大概内容。你从文题“林黛玉进贾府”可以提出那些有价值的问题?请你写出来。

当堂训练题。

下面是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和贾府布局图。

1、从图中找出选段中的对应的人物及他们的关系。

2、试在荣国府平面图上画出林黛玉进贾府走过的路线。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利用教材中有限的名著片断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以《红楼梦》歌曲(王立平作曲)的欣赏作为贯穿文学欣赏的红线,以曲调的风格来体会其悲剧性。

一课时(公开课)

一、由《红楼梦序曲》交代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

二、读课文宝黛相会,参译木石前盟(关于贾宝玉的性格暂且按下不提)。

三、如此一对有情人该成眷属吧,而结果却是枉凝眉(欣赏词曲《枉凝眉》)。

四、为什么会如此呢?要从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谈起。(分析归纳课文中侧面、正面及《西江月》二词展示的宝玉性格。)林黛玉支持贾宝玉,薛宝钗规劝贾宝玉,于是悲剧就产生了。

五、且悲剧是那样的深沉与惊心动魄,欣赏词曲《葬花吟》。

六、悲剧还不仅仅是木石前盟成镜花水月,金玉良缘也是美中不足(欣赏词《终身误》)。于是共同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附歌词:

1、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

试遣愚衷。

因此上,

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2、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3、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扌不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4、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5、咏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6、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间,终难定!

林黛玉进贾府网友来稿

教学理念:

小说阅读欣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是浪漫独特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设想:

《红楼梦》在我国古典小说中享有极高的名声,它以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及高超的艺术成就而被推为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顶峰。课文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描写人物出场,历来受到高度赞誉,同时,人物性格的刻画更是小说精彩的乐章。本课研讨人物性格的刻画。

教学目标:

了解贾宝玉、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体会小说中用描写人物出场、传神的语言等来刻画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导入新课。

三、师生研讨王熙凤的出场、语言,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学生归纳:

王熙凤:1、写出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

(放诞无礼、性格泼辣、地位特殊)。

2、语言:a、夸黛玉:(巧言令色、八面玲珑、圆滑乖巧)。

b、回王夫人:(机变逢迎、果断能干)。

四、欣赏电视剧《红楼梦》片段:王熙凤见黛玉,学生评点。

五、师生研讨贾宝玉的出场、语言,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学生归纳:

贾宝玉:1、出场前:侧面介绍。

a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b黛玉母亲:“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2、语言:a、见黛玉:(痴狂至极、率直任性)。

b、给黛玉起表字:(怪人怪语、性格叛逆)。

六、欣赏电视剧《红楼梦》片段:宝黛相会,学生评点。

七、课外作业:(个性化研读题)。

说说“凤辣子”的“辣”。写一篇读写笔记。结合课文而不限于课文。

(提示:1、声音“辣”2、体态容貌“辣”3、衣着“辣”

4、语言“辣”5、心思“辣”。)。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利用教材中有限的名著片断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以《红楼梦》歌曲(王立平作曲)的欣赏作为贯穿文学欣赏的红线,以曲调的风格来体会其悲剧性。

一课时(公开课)。

一、由《红楼梦序曲》交代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

二、读课文宝黛相会,参译木石前盟(关于贾宝玉的性格暂且按下不提)。

三、如此一对有情人该成眷属吧,而结果却是枉凝眉(欣赏词曲《枉凝眉》)。

四、为什么会如此呢?要从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谈起。(分析归纳课文中侧面、正面及《西江月》二词展示的宝玉性格。)林黛玉支持贾宝玉,薛宝钗规劝贾宝玉,于是悲剧就产生了。

五、且悲剧是那样的深沉与惊心动魄,欣赏词曲《葬花吟》。

六、悲剧还不仅仅是木石前盟成镜花水月,金玉良缘也是美中不足(欣赏词《终身误》)。于是共同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

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1.学会有意识地通过对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把握,通过多种描写手段(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去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人物的性格,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读准句读,分类整理文言现象,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内容。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1、了解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预习案。

知识准备。

一、小说阅读。

2、梳理情节:

(1)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概括时要注意几个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认清是单线结构还是双线结构。

(3)注意那些与情节发展有关联的人物、事物。

3、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提供人物活动的生活场所。

(3)反映时代社会特征。

(4)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境。

(5)侧面反映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6)暗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

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衰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简介《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3、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情情)薛宝钗(冷情)贾元春(宫情)贾探春(敏情)史湘云(憨情)妙玉(度情)贾迎春(懦情)贾惜春(绝情)王熙凤(英情)巧姐(恩情)李纨(槁情)秦可卿(情可轻)。

4、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情伤)平儿(情和)薛宝琴(情壮)尤三姐(情豪)尤二姐(情悔)尤氏(情外)邢岫烟(情妥)李纹(情美)李绮(情怡)喜鸾(情喜)四姐儿(情稚)傅秋芳(情稳)。

5、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情灵)袭人(情切)鸳鸯(情拒)小红(情醒)金钏(情烈)紫鹃(情慧)莺儿(情络)麝月(情守)司棋(情勇)玉钏(情怨)茜雪(情谅)柳五儿(情失)。

6、人名隐意。

书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是为红楼梦的艺术之一。脂砚斋的批文指明了部分的隐意。此作部分摘录如下:

贾宝玉——假宝玉林黛玉——怜待玉薛宝钗——削宝拆贾府——假府。

甄士隐——真事隐甄英莲——真应怜甄宝玉——真宝玉霍启——祸起。

贾雨村——假语村(言)或假语存贾化——假话娇杏——侥幸。

冯渊——逢冤秦钟——情种卜固修——不顾羞卜世仁——不是人。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或惜叹姻缘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琴棋书画(抱琴--元春的大丫头,司棋--迎春的大丫头,侍书--探春的大丫头,入画--惜春的大丫头)。

秦业——情孽仁清巷——人情巷十里街——势利街贾政、贾敬——假正经。

潇湘馆——消香馆梨香院——离乡怨蘅芜院——恨无缘怡红院——遗红怨。

千红一窟——千红一哭万艳同杯——万艳同悲王熙凤:站在冰山上孤零零的雌凤。(一说“亡西风”或“枉为犀利的女子”)。

7、选段在作品中的位置。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

课文标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预习自测。

1、积累字词的读音。

阜盛()。

绾着()。

内帏()。

盥沐()。

两靥()。

忖度()。

嗔视()。

茗碗()。

懵懂()。

憨顽()。

纨跨()。

敛声屏气()。

2、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厮:

纳罕:

敛声屏气:

憨顽:

懵懂:

潦倒:

纨跨:

膏粱:

探究题。

读课文,首要探究课文文题,“眼睛是心灵的叛敌”,文题如眼睛,由文题可以知道文章大概内容。你从文题“林黛玉进贾府”可以提出那些有价值的问题?请你写出来。

当堂训练题。

下面是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和贾府布局图。

1、从图中找出选段中的对应的人物及他们的关系。

2、试在荣国府平面图上画出林黛玉进贾府走过的路线。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目的:

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

《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难点:

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方法:

解析、点拨、探讨。

过程:

一、总结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探究写作特点。

(一)、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林黛玉进贾府网友来稿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内容是叙述描写小说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选文部分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行文顺理成章。写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并用,单写与群像结合,描写重点突出,笔法变化多姿。并将人物的描写与环境描写穿插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展示了书中主人公生活的舞台。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第一回是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第二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贾府人物关系,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第三回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并介绍贾府中的主要人物。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学法指导。

《红楼梦》是一本大书,单是人物出场的安排,已见作者的匠心。本文就是借林黛玉进贾府之机,很自然地安排了好多主要人物的出场。学习时,注意看作者对各类人物的出场都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在重点描写贾宝玉、王熙凤的出场时,对他们的语言的描写尤为精彩。阅读时把这些内容找出来并试着进行分析鉴赏,揣摩分析他们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文中对贾府建筑及其他设施的描写也比较充分,认真读这些文字,总结其描写上的特点,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学习典型环境的描写方法。

文题解读。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第三回的回目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节选部分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走近作者。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朝著名小说家。祖籍辽阳,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画像白旗包衣(家奴)。所著《红楼梦》为我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

背景纵览。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与贾府掌权势力之间的尖锐冲突,正是这种社会矛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1、了解王熙凤的“才”、“德”和“情”。

2、引导学生思考才与德的关系。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了解王熙凤的“才”、“德”和“情”。

引导学生思考才与德的关系。

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人际交往的一般过程:初遇、相识、相知。

对经典文学中的典型人物:课本是初遇、课外阅读是相识、阅后品悟是相知。

二、初印象:

服饰:艳丽。

外貌:标致。

语言:圆滑。

三、再相识:

1、王熙凤的才:

1)胸无点墨的诗才。

2)出类拔萃的口才。

3)不让须眉的干才。

2、王熙凤的德。

1)王熙凤对贾瑞:“毒设相思局”

2)王熙凤对尤二姐:“借剑杀人”

3)王熙凤对张金哥和守备之子:“权弄铁槛寺”

精于算计、心狠手辣、贪图财富的女子。

3、王熙凤的情:

1)王熙凤对贾琏的真情。

2)王熙凤对贾母的真情。

3)王熙凤对秦可卿的真情。

4、王熙凤的命运:

1)、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

(画: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2)、《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四、后深思:才与德的关系。

王熙凤惨淡结局的原因?

1)社会:无可挽救的末世之族。

2)个人:有才无德,为个人利益极尽算计,精明没有人格魅力,失去人心,无人追随。

五、永远新的“旧故事”——经典阅读、常读常新。

1)、对比新旧故事:

《红楼梦》中更血肉丰满的王熙凤。

2)、阅读的意义:

1、阅读经典,评析人物,也是在品读社会,体悟百态人生。

2、既然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便通过阅读增加生命的厚度。

六、课后作业。

重读一部曾感动过你的文学著作,将读后感写在读书笔记上。

林黛玉进贾府

乳山市第六中学。

教学目标:

1.随黛玉的行踪,借黛玉的视角观察贾府,了解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2.学习点评的阅读方法,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进行点评。3.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各抒己见,形成有个性的见解。

4.通过对《红楼梦》第三回的鉴赏,引导学生愿意读名著,会读名著。过程与方法。

1.带领学生品读课文,仔细咀嚼、品味、揣摩语言,欣赏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品读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得到一种感性认识。

师: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长廊里,有这样一部作品,它只流传下原作的三分之二,却登上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成为名副其实的扛鼎之作,令无数后人穷尽一生的精力去研究和探寻。它的作者祖上本是奴隶,因得宠于康熙皇帝成为显赫一时的贵族世家,三代世袭江宁制造,康熙六次南巡,四次入住其家。后因牵涉皇权之争,被雍正皇帝罢官、炒家,从此家道衰落。他恰好经历了由“锦衣纨绔”到穷困潦倒的盛极而衰的过程,在“举家食粥酒常佘”的穷困之中创作了这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优秀小说,这就是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今天,我们就跟随主人公林黛玉走近她外祖母家,(板书——林黛玉进贾府)看看曾经显赫一时的贾家到底与别家有何不同。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来介绍前两回中林黛玉的身世。

生1:我是林黛玉,家住姑苏城。父亲林如海,现为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京城贵族贾府的女儿。我也曾有过一段幸福的时光,可惜家门不幸,母亲去世,在失去一年多的母爱后,父亲无暇照顾我,外祖母怜爱我,让我去她家,所以我在贾雨村老师的陪同下来到京城投奔外祖母。

师:很好,很全面。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得知了什么信息?生2:了解了林黛玉的身世及进贾府的缘由。

师:嗯,总结的很到位。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根据对课文的预习来介绍林黛玉进贾府所拜访的长辈及行走的路线。可以参考屏幕上的贾府平面图。(大屏幕展示贾府平面图)生3:弃舟登岸后,先拜见了外祖母。其路线是:经过宁国府、荣国府、西边角门、垂花门、穿堂、和正房大院。又去拜访了大舅贾赦:众人送至穿堂,出了角门、过荣国府正门、进入一黑油大门、至仪门、三层仪门,入院中,进正房。最后去看望了二舅贾政:送至仪门、进了西边角门、经过一个东西穿堂、五间正房即荣禧堂、耳房、三间厢房。

师:很好。刚才我们跟随这位“林黛玉”参观了贾府,林黛玉经过刚才的探访,对“与别家。

不同的贾府”产生怎样的印象。生4:贾府的布局很复杂。师:复杂?何以见得?

生4:走了很多的地方,经过很多的门和院落,感觉有点乱。

师:好,同学们,请看屏幕上所显示的贾府平面图,我们重新理清林黛玉拜访的路线(学生稍作思考)。

师:请同学们判断刚才同学的“复杂”是否准确。

生5:贾府给人的感觉是虽门多、院落多,但并不杂,反而非常讲究。

生6:贾府的陈设也是极讲究的,不管是贾母处还是二舅贾赦处,都极尽华贵。生7:贾府中各人的表现也与别家不同,讲究秩序,等级森严、礼节很多。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到位,请看屏幕上的贾府建筑分布图。看了贾府的建筑分布图,再回头读文本,当林黛玉最初看到贾府有何感觉?生8:宏伟,大气。

师:从贾府院落的气势之恢弘、布局之妙、陈设之华贵,等级之森严中可以显示的是什么?生9:富有,身份、地位很高。透视给林黛玉的是至尊至贵。

生10:为后文各个人物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

(教师提示:看贾府平面图,贾母与长子贾赦、次子贾政的位置)生11:可以看出贾府中人物的尊卑、地位、人物关系亲疏的不同。师:回到文本比较关于贾母处,两个舅舅处的描写。生12:贾府各处环境的不同显示出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屏幕显示出贾府环境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随林黛玉体会了与贾府与别家的不同,在贾府接触到的众多人物中,引起林黛玉注意的或者说对她有影响的主要有那些人?生:贾母、王熙凤和贾宝玉。

生13:主要从语言和外貌上认识王熙凤的。出场前的放诞无礼的开场白,拉着黛玉,对黛玉的关心„„,以及回王夫人的话。肖像描写是:“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丹唇未启笑先闻。”

师:请同学们用点评的的方式对这几处文字进行评点。

生14:我喜欢出场前的描写,这样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是极受宠爱的,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当然也能看出她性格中泼辣、爽直的一面。

生15:说她泼辣,从对她的肖像描写中也可以看出,“一双丹凤三角眼,一弯柳叶吊梢眉”,这人的长相的确美,可毕竟是三角眼和吊梢眉,这样的长相多是刻画阴险之人的。师:很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

生16:从这段文字看,她的衣着很华丽,是比较富有的。

生17:很美,恍若神妃仙子。

师:没有其他的发现?请细细品读关于其衣着打扮的描写。生18:她穿金戴银,给人一种很俗气的感觉。

师:清代言妇女美,在娇羞媚态,服饰“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清·李渔),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一身的妆饰,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侧面反映了她的内心的空虚。

生19:王熙凤对黛玉的夸奖和关心,写的很好。写出了善于逢迎和热情、爽快的特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我今儿才算见着了”,她说的这番话很得体,让人听了很舒服。毫无肉麻之感。对黛玉的连续问话中,“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可以看出她热情、细心的特点。

生20:我觉得她主要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特殊地位。因为这些问话并不需要黛玉回答。师:也有道理,请看作家王蒙对这一部分的点评(屏幕打出王蒙评点:不等回答,先提一串问题:

一、急脾气。

二、是关心的表示,也是走过场。

三、在“老祖宗”面前可以连珠炮般地说话提问,也是份儿、格儿。

四、通过关心人显示自己的全面性、细致性、责任性。),你是否赞同王蒙的评点?

生21:第二和第三点更符合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生22:既然前面从她的长相和语言上可以感到这是一个阴险、善于逢迎之人,那么,第二点应该改为“有关心的表示,更是走过场”。

师:分析的有理有据。我被你说服了。谁还有其它的评点?

生23:我还想说说她对黛玉的夸奖,他不但会说话,而且还能把奉承的话说的不露痕迹。因为她接着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想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她夸黛玉,其实是为了老祖宗高兴。

师:就为了老祖宗高兴,而不顾及其它的吗?要知道在场的人可不止老祖宗和黛玉啊。这样做岂不是得罪了一大片人?生:也夸了贾母的三个嫡亲的孙女。

师:对这叫一石三鸟,夸了黛玉,赞美了三春,讨得老祖宗心花怒放。只一句话把在场的所有人一一拍遍,真可谓“红楼高拍”,红楼梦中,凤姐的拍工处处可见,第三十八回,贾母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水池上的藕香榭欣赏风景,心里高兴,就说起小时候在枕霞阁玩儿,不小心失脚掉进了水里,几乎没淹死,救起来头上却碰破了一块,现今鬓角上还有指头顶儿大的一个窝。

这种情况下,你来客串一下凤姐,表现她“第一拍”的高超功夫。生:哟,老祖宗,您这儿还有个美人窝哪!(生笑)师:同学们为什么笑了?如果你是贾母,会觉得很受用吗?众生:不太好。众生:太难了。

师:你想啊,对于一位儿孙满堂、衣食无忧的老太太而言喜欢听什么?众生:寿、福。

生24老太太您这叫福寿窝。师:如何?众生:有点意思。

师:好,我们看看王熙凤是怎样施展她高超的讨好功夫。她说:“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生不由自主生发感叹)。

生25:对王熙凤的刻画还运用了动作的描写,在夸奖了黛玉长的标致后,有一段动作描写,时而哭时而笑,一切都是围绕着贾母表演。善于演戏见风使舵。

师:嗯,王熙凤不仅是红楼高拍,也是演技派的第一等高手。刚才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好,都谈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从同学们的点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个别同学有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希望同学们有这样更多的个性化的见解。谁能概括一下你所认识的王熙凤。生:各抒己见。

师:下面我们欣赏一段关于王熙凤出场的视频。(播放电视剧84版《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的镜头。请仔细观察王熙凤的言行、神态。(学生观看视频)。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宝黛初会的场景,看看你有无新的发现。

生26:宝玉的出场和凤姐的出场是相似的,都有铺垫、渲染。凤姐是通过自身的语言和众人的表现作比较。宝玉在出场前,用众人的看法和《西江月》的判词来勾勒。生27:在黛玉的印象中,这是一个不爱读书,不求上进的贵族公子哥。

生31:不是,他是看到黛玉才摔玉的,是因为他喜欢黛玉,才想和黛玉一致。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但如果我说摔玉具有反封建思想的观点是毛泽东提出的,你同意吗?众生:不同意。

师:很好,读作品就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其它的发现了?

生32:在宝玉身上还有朦胧的平等思想,宝玉回来时,从“丫鬟笑道”和“宝玉来了”可以看出,这不象主仆的称呼,他们之间是平等的。

师:你很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极有见解。好,请同学们说一说黛玉眼中的宝玉如何。生33:在黛玉眼中,他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蔑视世俗,要求自由平等。

师:我们借黛玉的慧眼认识了贾府及其亮点人物,现在来总结一下我们是怎样认识、了解他们的。(多媒体显示鉴赏人物的方法)。

1.对人物的直接刻画(包括肖像描写,从头到脚,从长相到服饰装扮;语言描写,以对话体现,动作描写)。

生34:她美貌娇弱,体弱多病。具体体现在,“黛玉年貌虽小,„„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

生35:在宝玉眼中,她貌美多情,多愁善感,“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病如西子胜三分”。

生38:在舅母处的让座和吃中饭时对座位的退让。古人吃饭的座位是极有讲究,不是随便哪个座位都可以做的。

生40:因为贾母曾在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说道:读的什么书,不过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黛玉觉得自己前面的回答有些不得体,所以见到宝玉改了回答。

师:黛玉她聪慧漂亮、细心谨慎、高雅圣洁,但这个形象在本部分中表现的还不够,只有读了《红楼梦》的全文,才会获得整体而完整的印象。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希望同学们课下能认认真真品读,体会其不朽的价值。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这是对偶句中又有暗喻。腮凝新荔,写脸蛋腓红如新熟的荔枝;鸭蛋脸面,写脸形状。运用暗喻手法。

“头上戴着金綠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王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綠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一段先是挑比句,写衣饰;后又改对偶句,写眉眼、神情。

“凤辣子”这是借代,借辣子的特点形容黛玉的为人处事,杀伐决断之干练,快人快语之性格。同时也暗示了凤姐明里一把火,暗里一把刀的善于玩弄权术的特点。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黻黻焕烟霞”这是对偶句。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綠攒花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前边是排比句,从头上到脚下描写穿戴,后边是对偶句,用了一连串比喻,形容眉眼、神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这是对偶句加比喻,重点通过眉眼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神态。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对偶句,兼用比喻,形容黛玉的多愁善感的'性格和飘逸潇洒的风度。最后使用了两个典故,赞美了黛玉的聪明颖悟和外貌的超凡脱俗。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这是对偶句中又有暗喻。腮凝新荔,写脸蛋腓红如新熟的荔枝;鸭蛋脸面,写脸形状。运用暗喻手法。

“头上戴着金綠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王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綠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一段先是挑比句,写衣饰;后又改对偶句,写眉眼、神情。

“凤辣子”这是借代,借辣子的特点形容黛玉的为人处事,杀伐决断之干练,快人快语之性格。同时也暗示了凤姐明里一把火,暗里一把刀的善于玩弄权术的特点。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黻黻焕烟霞”这是对偶句。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綠攒花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前边是排比句,从头上到脚下描写穿戴,后边是对偶句,用了一连串比喻,形容眉眼、神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这是对偶句加比喻,重点通过眉眼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神态。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对偶句,兼用比喻,形容黛玉的多愁善感的性格和飘逸潇洒的风度。最后使用了两个典故,赞美了黛玉的聪明颖悟和外貌的超凡脱俗。

《林黛玉进贾府》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讲完《林黛玉进贾府》,更是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在我决定要讲这篇课文后,精心备课,认真写教案,反复考虑怎样把如此长篇幅的文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完甚至于讲的精彩。作为一部古代小说,《红楼梦》需要讲的太多太多了,但时间不允许我面面俱到,所以最终我选择的是与其泛泛而谈一带而过,不如深入挖掘一个人物形象。那么文章写的最为传神的王熙凤便进入了我的视野。我记得以前有人说过“语文就是语文,它不是美术课,也不是音乐课”意思就是在语文课上用一些图片或声音会降低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而只关注人物的外在形象。对这句话我并不完全认同,我认为使用图片和声音是完全可以的,但要注意使用的是否恰当。所以在制作本次课件时,我用了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和电视剧片段来设置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调节课堂气氛,我感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我以歌曲《枉凝眉》开头,当歌声想起时,我相信同学们的思绪会随着歌声飞扬,会想到林黛玉,贾宝玉,想到两个人的爱情。以这样的情景导入使课堂进入了一种美的情景。在讲课过程中又穿插使用了黛玉、宝玉、王熙凤的剧照,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当然我把这些安排在了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展示,以防学生把黛玉就想成陈晓旭,把宝玉就想成欧阳奋强,阻碍学生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在具体的课文分析中我通过对“点评式读书法”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曹雪芹运用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王熙凤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三角”“吊梢”等词来体会她的刁钻狡诈,注意“威不露”一词来体会她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阴险,并且让学生齐读两遍,以活跃气氛加深理解。接着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低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如:“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王熙凤真是一石三鸟,她能用一句话就把在座的各位一一拍遍。王熙凤不但善于辞令,而且善于表演,一瞬间她就能变换好几种表情,变化速度之快让我们读者都瞠目结舌。所以这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我选择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尤其注意“真有”“今儿”“才”这几个非常传神的字眼。朗读效果很好,尤其是王熙凤的扮演者王哲同学有些地方确实读出了人物的泼辣性格。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本堂课做的较好的地方:

1、突出了重点,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很到位。

本堂课突出了对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课堂中心明确,学生忙碌而有序,始终紧紧围绕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从多方面展开赏析,学会了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1)课堂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不能否认,在这堂课上有些地方的处理显得有些僵硬,我讲的过多,学生虽有参与,但仍然不充分。总是担心学生分析不好,挖掘不充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不放心不自信的表现。其实这个学生可能分析不好,那另一个同学可能会很好。再说答案是多样的,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有独到的表现。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这一点是以后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本课共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这就好像在建造一个“空中楼阁”,缺少坚实的根基,分析得再多,到最后仍让人觉得岌岌可危,到最终也无法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所以应加强对文本的诵读,让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以致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3)时间安排不合理。

原因是前面讲解太多太细,以至于最后归纳的地方显得较仓促,不能游刃有余,最后的巩固训练部分也只能一提而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这节课给我的启示。

总之,这节课让我收获了太多太多,有惊喜,有满足,有遗憾,有伤心,讲完课后我反复的想,如果课堂上这个地方我这样处理该多好,如果这个地方我少讲一些多好,如果这个地方时间安排再紧凑一些该多好?但这都已成为过去,已成为无法改变的历史。虽然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但我相信机遇总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我要把这种善于反思的精神渗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去,让我的课堂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美丽!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所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这对学生了解《红楼梦》全书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教学本文的重点自然是对贾府这一环境的分析。本设计拟着重从贾府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分析,充分认识“与别家不同”的贾府的特点。

本教案由三部分组成,即:1、“硬件”;2、“软件”;3、解题。这三部分均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

贾府的“硬件”

(学生读书讨论)。

[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宏伟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二、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三、华贵的陈设。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说明]此问重在训练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贾府硬件的信息,课文中都有直接表现的文字,学生只要认真读书,不难筛选出的。通过此问的探讨,学生能够从“硬件”设施上,一下子从感性上把握到贾府的环境特点。

[板书]宏伟的外观。

讲究的布局。

华贵的陈设。

[提问]贾府庭院的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但,这只是“硬件”。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请说说贾府“软件”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非凡的服饰。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二、骄矜的气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三、更重要的,贾府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说明]此问重在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般说来,认识一个环境,往往只把握“硬件”上的特点,而忽视“软件”上的观察和研究。本问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体味出贾府的精神内涵实质。

[板书]非凡的服饰。

骄矜的气质。

烦琐的仪节。

(学生讨论)。

[明确]不可以。“贾府迎黛玉”这个题目显得过于隆重,抬高了黛玉在小说中的地位,不像原来题目那样充分显示贾府的威严。“林黛玉住姥姥家”这个题目虽说通俗,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切感;但是,贾府不是一般的姥姥家,而是一个声势赫赫的豪门贵族。因此这个题目将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温暖化了,不好。

[说明]此问意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特点。

[总结]《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的“硬件”和服饰仪节的“软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最后,我们要感谢“导游小姐”林黛玉,她让我们得以领略这种无从亲临参观的“历史风景”。当然,最终功劳还是曹雪琴的,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国神游”。

[整体板书]。

宏伟的外观。

硬件讲究的布局。

贾府华贵的陈设富贵尊荣。

非凡的服饰威严袭人。

软件骄矜的气质。

烦琐的仪节。

林黛玉进贾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中国古代小说“明镜照物,妍媸毕露”,写人重人物出场、重细节描写,情景安排重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红楼梦》在我国古典小说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它以丰富的的社会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以及高超的艺术成就被推为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顶峰。本文是《红楼梦》的第三回,通过林黛玉一天的所见所闻,以她为聚焦,展示了贾府的众多人物和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所以要侧重把握小说中的环境和人物,其中尤以人物出场描写最为精彩。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鉴赏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通过鉴赏,学习运用出场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赏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典型性格,提高学生鉴赏古代小说的能力。(2)学习《红楼梦》描写人物的方法。(3)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指导学生阅读原著,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你又看到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追随林黛玉的脚步走进贾府,走近“红楼”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

1、调查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情况,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整理有关《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相关知识。

2、多媒体展示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学生抢答判词所对应的人物。

(以上教学环节设计在于提高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和增强对《红楼梦》的了解,在学习课文前建立起全局观念,搭建阅读赏析的平台。)。

3、学生自读课文,在下列三道研究性题目中任选一题,四人一组合作完成。

b、画出贾府的人物关系图。

c、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林黛玉一天的行程。

(阅读能力的基础性要求,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此教学环节在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

《林黛玉进贾府》中,由于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叙述角度(从林黛玉的角度),而将纷繁的头绪、众多的人物、复杂的环境,表述的井井有条,眉目清楚,繁简得当,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点拨:a通过人物聚焦来展示贾府环境,很讲究分寸,这分寸就是对贾府环境不在一次写尽,而是一点点补充完整。所以林黛玉眼睛“见到”的贾府环境一次主要有荣府、宁府、从荣府角门到贾母居处、贾赦居处、贾政居处等。b荣府宁府大门显现了贾府建筑宏伟的外观,也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贾母和贾赦居处讲究的布局,“荣禧堂”华贵的陈设都显示着主人的富贵豪华。贾府中不光主子们打扮得彩绣辉煌,贾政居处的丫环们装饰衣裙、举止行动、吃穿用度也是不凡,都显示了贾府豪华的气派。甚至用饭也有一套繁文缛节,显示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森严等级。)。

(2)同是借黛玉得“耳目”出场的小说主要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不同?作者介绍这两个人物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分小组讨论研究)。

参考意见:

两人的出场都借林黛玉的“目”对人物的衣饰进行了精雕细刻,以突出两人在贾府的独特地位。

不同之处在于王熙凤采用了先声夺人的表现手法。“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一出场就引起林黛玉的特殊感觉:“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公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荡无礼?”显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深受老祖宗宠爱的特殊身份及其泼辣、张扬的个性。

而贾宝玉出场之前,通过林黛玉的“耳”所听进行大量笔墨渲染铺垫(侧面描写)。王夫人:“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黛玉之母:“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两位长辈的评语不仅引起了黛玉的好奇“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更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正当黛玉心中想着“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时,那宝玉就出场了。

讨论:王熙凤和贾宝玉出场可谓各有特色,那其他人又是怎样安排出场的呢?

参考意见:作者有详写,有略写,有实写,有虚写,有单独写,有集体介绍。作者写每个人物的出场都是匠心独运。

(一颗宝石,从不同的角度去端详,就会呈现不同的光彩;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去叙述,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合适的视角就是恰当的切入点,能使小说的内容表达得深入透彻,形式上达到自然完美。此教学环节紧紧抓住本文特殊的叙事角度,从林黛玉的“耳目”中自然带出环境描写,并且鉴赏学习小说精彩的出场描写。)。

播放电视《红楼梦》王熙凤出场的片段,留心观察王熙凤的言谈举止。

教师指导学生从王熙凤的出场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中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给予学生充分地时间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课外找出例证来佐证自己的分析结论)。

参考意见:

出场描写:个性的张狂、泼辣,深受贾母宠爱,地位特殊。浓妆艳抹遍体锦绣的服饰打扮显示出了她的贪婪、俗气、奢侈。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表现了王熙凤美丽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威不露笑先闻可见其面善心狠。王熙凤见黛玉和回王夫人的举止言谈充分展示了她的机变逢迎、八面玲珑和作为管家媳妇的果断能干。(例证:毒设相思局、计逼尤二姐、铁槛寺弄权等等)。

播放电视《红楼梦》宝黛初会的片段,留心观察宝玉初见黛玉时的视线。

(1)分组操作。a组找肖像、出场;b组找语言描写、出场前的侧面勾勒;cd组分析《西江月》二词。

(3)教师小结: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西江月》二词似贬实褒,表面上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人物分析环节我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影视引入学习过程,有利于体会、领会和品味,希望学生能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方法指导: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黛玉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众人眼中的黛玉、熙凤眼中的黛玉、宝玉眼中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众人眼中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有不足之症。”教师点评:只作初步勾画,言谈不俗、体质病弱。

熙凤眼中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教师点评: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真有这样的人物’出自凤口,黛玉风姿可见,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

宝玉眼中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病如西子胜三分。”教师点评: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林黛玉进贾府时抱着何种心态走进贾家的大门的?(心里提醒自己“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由此可推断出林黛玉具有什么性格特点?(表现了一个寄居者的敏感、脆弱的内心世界,由此表现出的外部性格特征是谨小慎微。)。

具体表现在哪些言谈举止上?(婉拒吃饭、讲究座次、吃茶时小心留意、细心应对贾母和宝玉“刚念了《四书》,些须认得几个字”)。

(3)学生归结林黛玉的形象特点:敏感多思、言谈不俗、气质超凡、聪颖灵秀。

a.(黛玉)因问宝玉:“打哪里来?”宝玉便说:“打宝姐姐那里来。”……黛玉赌气回房了。……没两盏茶时,宝玉仍来了。……只听黛玉先说道:“你又来作什么?死活凭我去罢了!横竖如今有人和你玩。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会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哄着你。你又来作什么呢?”

b.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下来,命点一支小蜡儿来,递与宝玉,道:“这个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

c.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地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写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

点拨:a则材料显示了黛玉的敏感多疑甚至有些尖刻的特点。b则材料显示了黛玉的体贴入微、温柔贤惠的特点。c则材料显示了黛玉热情诚恳、助人为乐的特点。

(此处拓展练习的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黛玉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在于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提示:如果你是林黛玉,你第一次进贾府目睹耳闻了些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的内心又怎样的感受?要求不必面面俱到,巨细必录,突出印象、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即可。

(设计意图:学生替林黛玉写日记的体会,评价交流日记,话题涉及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课文的整体意义等等。通过这一整合,同学们对课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完成了解读课文的全程。)。

(2)《红楼梦》中有四百多个人物,每位同学写一篇有关《红楼梦》人物赏析的文章。除了上课分析的三人外,其他都可以写,上至主人,下至丫鬟。即使写同一个人,我们写的也不一样,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出你自己喜欢的、值得写的人物。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两方面的特色:

1、引导多元解读,领悟鉴赏的方法。文学作品本是具有很多“不定点”和“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开放性、模糊型是其特征,对文学作品意蕴的把握,就应允许多种视角,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目标第3条所提出的“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以往语文教学中惯用社会历史视角审视文本,本教学设计尝试着引导学生从叙事方式和人物形象两个角度去赏析文章。视角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在黛玉‘耳目’中鉴赏”和课外练笔中的“替林黛玉写一则进贾府的日记”两个环节的设计皆源于叙事角度。而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赏析,则采用了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并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拓展阅读视野。立足于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应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目标第10条提出“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本教学设计非常鲜明的一个特色就是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例如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整理有关《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相关知识;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鼓励学生从课外找出例证来佐证自己的分析;拓展练习的设计;以及课外练笔中写一篇有关《红楼梦》人物赏析的文章等几个环节的设计都在引导学生去阅读《红楼梦》,引导他们真正走向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