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童年读后感汇总

时间:2023-07-13 14:51:53 作者:江sx 活动总结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汇总篇一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埃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 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1、吃透文义。写读后感之前,索要写的对象文章或者书籍要读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读不透,写的时候就会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写读后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万不要说教别人,令人味同嚼蜡。我看过一个孩子的读后感,从头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对别人指手画脚,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镶嵌其中,满以为光彩夺目,实则堆砌材料。让人不愿意读下去。这是很多孩子写作的共性。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感点,就是你读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点。

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很多孩子的读后感,复述完故事内容,就开始写感,翻来覆去,就几句话,就是多写一点,也是不着边际,一盘散沙,主要是缺乏"感点"这个桥梁,显得很突兀,过度不自然,不顺畅。

拟主标题,这一部很重要。很多孩子直接写《 xx》读后感,别人读的时候就引不起兴趣,会想到这样没有主题的.读后感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如果有了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就会让人有一种乐于阅读的心思。所以,虽然也可以不要主标题,但是我还是建议拟主标题。过江龙进来的文章都学会了拟主标题,如:《爱是战胜邪恶的天然屏障--读《哈里.波特与魔法石》有感 》、《拥有一颗平常心--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有感》、《谦虚功的基石-读《谦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 》等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点:标题一定要高度浓缩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写,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讲述:在通常情况下,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注意点:1、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

2、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

4、"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成功的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了一半。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长或者与主题不相符,就会让人反感。

议,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

注意点:1、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也就是你选的例子和所讲的道理和感点要有共鸣,不能另立一个论点。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一些孩子在联系实际的时候,所选的题材和 感点貌似相似,仔细一对比,表达的思想不一样,这样就让读者看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了,切忌。

2、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3、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结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

注意点:1、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表决心式的结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2、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或发人深思,或气势磅礴,或首尾呼应,暗合标题,都不失精彩。

2.高尔基童年读后感300字小学作文

3.高尔基童年名著读后感阅读心得

4.十篇高尔基童年读后感

5.高尔基童年书籍读后感范文

6.《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作文

7.高尔基童年名著优秀读后感心得

8.高尔基童年名著优秀读后感作文

9.高尔基童年优秀读后感作文650字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汇总篇二

童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时美妙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是那样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想。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莎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反衬出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

高尔基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汇总篇三

今天我终于把高尔基的《童年》读完了,感受很深!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高尔基的童年太悲惨了。他四岁丧父,十岁丧母,十一岁辍学,在各个岗位做过童工,勉强地维持着生计。虽然环境很恶劣,但他依然坚持读书。

有一次,十二岁的高尔基在一个绘画师家中做杂役,但是主人却禁止高尔基看书。高尔基只能在结束了一天繁重的劳动之后,夜里偷偷地躲进阁楼里看书。绘图师的母亲非常吝啬,他量了家中所有的蜡烛的长度,一旦发现,对高尔基劈头盖脸一顿痛骂。于是,高尔基就只能借助铜锅反射的月光看书。有一次,高尔基为了挤出时间看书,在烧茶炊的同时又去整理房间,结果却烧坏了炊具,从而招致老太太一顿残暴的毒打。高尔基被送到医院,一生从他的背上挑出了四十二根木刺。

于今天的我们相比,高尔基的童年没有教室,没有老师,也没有父母的呵护,常常吃不饱肚子。出身贫寒的高尔基忍受了重重磨难,却仍然坚持读书学习,他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地阅读每个文学大师的各类作品,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告诉我们,只有学习,才能离梦想更近。现在的我们有着优越的学习环境,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没能好好学习,我感到很惭愧!

以后我要向高尔基学习,珍惜每点时间,多多读书,好好学习,多懂一些知识,为人类的进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汇总篇四

这几天,我读了高尔基写的《童年》。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坚强乐观的品质深深打动了我。

阿廖沙的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只好跟着妈妈和外婆坐船去外公家。但是,阿廖沙的外公脾气不太好,喜欢打人。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也不友好,把整个家搅得鸡犬不宁。阿廖沙因为调皮被外公打,好朋友小茨冈帮他挡住了外公的鞭子,小茨冈胳膊上的伤疤结得厚厚的。而他却在抬十字架的时候不幸被砸死了,阿廖沙难过极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带给他很多苦难,但是他依然乐观坚强,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阿廖沙有一个黑暗的童年,但我的童年却快乐无比,我有点同情他,但是更多地是敬佩他,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却没有意志消沉,要是换成我的话,也许早就生不如死了。“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阿廖沙就像生长在阴暗处的苔藓一样,虽然没有阳光的照射,但却依然生长,开出美丽的苔花来。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童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我要学习阿廖沙的坚强、乐观的品质,也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善于读书,也要善于向身边的人学习。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汇总篇五

童年是一条五彩这样河,童年是一道七彩这样路,童年是一座闪亮这样桥,童年是一个美丽这样世界。童年多么完美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这样童年是不一样这样,每个人都以前历过,有快乐,有幸福,童年是美妙这样,童年是充满阳光这样,值得回忆这样很多很多……而阿廖沙这样童年却很悲惨。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这样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这样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厌恶他。就在这样恶劣这样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这样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我这样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这样人这样丑陋面目。高尔基这样童年跟我们此刻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一天坐在宽敞明亮这样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我们品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我,我今年也是十一岁了,当年这样高乐基已经走上了独立谋生这样道路,想想自我无论做什么事,还要父母给我帮忙,回想到刚升初中时这样军训,衣服也洗不干净,一切都搞得乱糟糟这样,与阿廖起来,我情何以堪啊!

在这本书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这样外祖母,她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孤独这样心,外祖母对阿廖沙这样爱,给予了阿廖沙坚强不屈这样性格,让阿辽沙感觉到自我这样存在。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谁都能关心别人,帮忙别人,那还会出现争吵、打架之类这样事件?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学过这样一篇课文《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读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仅仅让我珍惜这完美这样童年,还让我懂得了就应怎样做人和做事。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汇总篇六

在这个国庆假期里我读了著名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写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之一《童年》。

高尔基(1868-1936)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第一部,约19万字左右,是以作者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描写了高尔基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主人公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高尔基的父亲在他很小时就去世了,他在外祖父家:尼日尼一诺弗哥罗德城饱受欺辱。他有一个贪婪,专横,残暴的外祖父。常将他抽晕过去,常将他的外祖母打得头破血流。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他而离开这个家庭。

他不但失去了母爱,也失去了自尊。孩子们嘲笑他没有父母,大人们同样瞧不起他。但是,他有一位疼爱他的外祖母,外祖母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人,她的爱丰富了他的心灵。人与人之间永远弥漫着愁恨之雾,他总是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管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他都感到难以忍受。在他母亲去逝后不久,他就开始离开所有亲人,向人间便丢下他而离开这个家庭。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是多么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们有关爱我们的父母,关心我们的同学,关照我们的老师。我们能吃好穿好,不用忍受比常人更大的痛苦,不用很小就离开亲人,独自流浪。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难忘的;童年,更是无忧无虑的......

但是,《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他的童年却很悲惨,阿廖沙的原型,正是捉着高尔基——原名为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自幼丧父,在他的外祖父家躲度过了悲惨的童年。祖父的脾气十分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他,这时他的心灵从小就受到了创伤,不过,他的祖父也有慈爱的一面,书上就说到了外祖父开始讲述童年那些日子的故事。那是的外祖父,又重新变得不可怕了。

高尔基11岁就走上了社会,独自谋生,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在后来,又接受了具有了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的阴影,参加过秘密的革命活动,并曾被捕。

他,11岁的时候走上社会。我们,11岁的时候,在明亮的教室上课,在幸福的家庭里生活,有的吃有的喝,还有好看的新衣服,可以说我们的童年和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的话,那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现在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也要好好的珍惜现在,否则到老了,后悔就来不及了,更不能浪费时间,当然,遇到困哪也不能轻易退缩,要像高尔基一样勇于去克服困难。

我们在家里,就像是一个小皇帝、小公主一样,每天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已经不是儿童了,我们一定要自主独立起来,在空闲时间可以帮助爸爸妈妈来做一做家务,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但如果深入摸索,可能更会有不可多得的知识,希望大家都可以去买这本书去看一看,对我们真的是很有帮助。

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埃。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穿母亲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黄色的衣衫和补丁裤子。

高尔基这样一身不协调的装束,都引起同学们的嘲笑。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现在穿的全是自己的新衣服,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些惭愧。尽管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却生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拣四,有的衣服穿的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再穿。

捡垃圾换来的钱成了高尔基的学费来源,但学校里那些有钱人的孩子并不理解高尔基的行为,反而去嘲笑他,说他身上有臭味,我觉得并不是高尔基的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钱人的孩子故意嘲笑高尔基,他们才显得很臭。高尔基把别人的嘲笑变成催促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他发奋学习,刻苦读书,终于取得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和敬重。

我和书沉思,不仅思绪万千。与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我们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奢侈呀。我们应该向高尔基学习,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朝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童年,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自由自在的、多彩多姿的,不必管人世间的险恶纷争,也不必管社会的黑暗。而高尔基写的《童年》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阿廖沙没有孩子的天真、活泼,只有每天数不尽的工作,受尽外祖父的虐待,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这让我感慨万千。

主人公阿廖沙在7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岁月。其间,他受到外祖母的疼爱,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生活琐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爱与恨、善与恶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刀疤。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充满可怕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多么黑暗啊,就像他的家庭一样——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常常为一些琐碎小事争吵、打架······周围的人个个贪婪、残忍、愚昧。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但好在有外祖母,他常常给阿廖沙讲故事,也潜移默化的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我想,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回家有口可的饭菜、新鲜的水果等着,几乎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拥有这些的我们,并不满足我们的欲望,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看来赚钱是那么容易,的确,我们不用象阿廖沙那样十一岁就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这本书以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不应该浪费,应该好好珍惜。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珍惜童年,珍惜如今这辛福、美满的生活!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汇总篇七

我仰慕高尔基的《童年》很久了,暑假里,在三味书店的开业之时,坐在全新的咖啡吧里,我终于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一口气将全书读完,不禁掩卷深思:这是一本伟大的书,既充满黑暗,又能看见光明,在冷酷无情中突显着人性的光芒。

书中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幼年时期从三岁到十岁的生活片断。读到他的外祖父如何贪婪、残暴,有一次竟将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结果大病一场;还曾疯狂地殴打外祖母的脑袋,致使发针都扎进了她的头皮里;他的舅舅为了争夺财产,把阿廖沙的爸爸推进冰窖里,还惨绝人寰地折磨自己的妻子,害死徒工小茨冈。他们冷血得连禽兽都不如,看着阿廖沙悲惨的童年生活,仿佛将我我带进了一个黑暗的世界。

我一直认为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一个阶段,可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快乐的童年。啊,我比阿廖沙幸福多了。

他的童年充满黑暗,而我的童年记忆里,外祖父和舅舅可疼我了,常常买糖果给我吃,和我一起玩游戏,快乐极了。在感叹自己幸福的同时,我不禁深深地为他感到心疼和同情。

庆幸的是,正当阿廖沙处在困境时,终于出现了缕缕阳光——他的外祖母,她经常讲正义和光明的故事给他听,像个天使般引导他走向光明。

正如文中写道的:“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她给予阿廖沙知识和战胜黑暗的力量,给予他迎接光明、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使他成为了一个坚强、善良的人。

听说过一句话: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黑暗邪恶的环境没有毁灭高尔基,相反却造就了他,在那种邪恶污秽的社会里,高尔基始终保持了那颗明亮、纯洁的心,向着他理想的光明境界奋斗。最后,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他用实际行动说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并不重要,重要是面对困境的坚强决心。

我自思:如果把我放到阿廖沙所在的那个社会,或许我连一天都没办法活下去,更不要说和罪恶的社会做斗争了。我现在才知道我的童年有多幸福,父母的疼爱、良师益友、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的童年充满快乐,使我健康成长。

于是我明白:我要一边享受童年快乐,一边认真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和智慧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满更幸福的生活。比起高尔基的童年,我们每个人的童年要比他好的多,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学习高尔基,在风雨中行走,在逆境中成长!如果我们吧高尔基那般努力,那般用心,在这个社会北京下,我们会输给他不成。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汇总篇八

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童年,童年对于我来说是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但没人对自己的感觉都有不同的感受,有些是快乐的,而有些则是伤心的,甚至绝望的。

寒假里我读了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作《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这本书使我感触波深。

《童年》最后的结局是阿廖沙的母亲改嫁并于几年后肺结核去世,外祖父破产,而阿廖沙却在艰苦的生活中悟出了许多事物的道理,走向了人间。

书中的很多地方都在打动着我,但阿廖沙却是最打动我的。阿廖沙,他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会受辱会被打,总是怀着一颗不安的心。我想许多人都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然而阿廖沙挺了过来,甚至到随后阿廖沙对生活保持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相比而言,我的生活简直幸福多了。但谁也不能预知未来,未来也会出现种种困难,不过怀着一颗勇敢,充满对生活热爱的心总会克服。因为,再不幸的生活中也会有万幸。毕竟,阿廖沙的万幸就是他的外婆以及生活对他的考验。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汇总篇九

《童年》展示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在黑暗而狭窄的房子里,年幼的阿廖沙与他全家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将父亲的遗体移入坟墓。在这悲哀的气氛里,天真可爱的阿廖沙希望慈祥的外祖母可以把他带到一个完美的世界中。外祖母 阿库林娜· 伊凡诺芙娜虽然没有将他领到理想的环境,但她的慈祥、关怀,给了高尔基许多美好的启示与自信。

从一个片段“老太婆因阿廖沙看书费蜡烛而用松枝抽他,阿廖沙身上扎了四十二跟刺”,我感受到阿廖沙非常爱读书,他求知若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老太婆的残暴、吝啬,让我珍惜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看书根本不成问题,有些同学还不爱看书,真是让人可惜。我们的生活条件比阿廖沙强得多,我们应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长大了为祖国在世界上打拼!

我现在不如阿廖沙的地方是不能自立。我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我不能继续这样,我要像阿廖沙一样,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锻炼自己。

《童年》给了我启发,也给了我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是一本好书。

家长评语:文章朴实一些会比自以为是的特殊句式和词语更美更容易理解!用朴实无华的词汇表达好思想后,才取用更多的修饰美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