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南辕北辙教学目标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2023-10-06 02:37:13 作者:雨中梧 条据书信 最新南辕北辙教学目标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南辕北辙教学目标篇一

(1)、季梁劝了他朋友几次,是怎么劝的?用横线画出来。

(2)、那个朋友是怎么说的?用曲线画出来。

(3)、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2、学生自学

3、汇报

4、拓展:

展开想象,为人物对话加上恰当的提示语。

他(

地)说:“不怕,我的马好。”

他(

地)说:“没关系,我的旅费很多。”

他(

地)说:“你不用担心,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

5、课件出示对话,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感悟,琢磨,加上情境表演中教师对不同人物语气的指导,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了解逐步深入。)

6、填表并讨论:

(1)填表:坐车人的理由:

理由一:

理由二:

理由三:

(2)讨论:

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

(3)、小结:

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设计意图:教师精彩的结语不但使学生的辩论圆满的结束,而且又一次将学生引入对故事的理解中,此时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过理解故事内容,达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极轻松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7、畅所欲言

课文读到这里,这个前往楚国的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愚蠢、好笑、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

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过渡:

2、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

4、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设计意图:在对古代故事意犹未尽的的欣赏中,古今联系再次理解“南辕北辙”。学生不仅懂得了道理,还明白了今后应该怎样做。)

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先生对寓言有过这样精粹的描述:“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你转身离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课下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从这些小故事中,明白为人做事的大道理。所以,请同学们下去收集寓言故事,我们来举行“寓言故事会”。(老师这里就有一些和南辕北辙类似的故事,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先找来读一读。)缘木求鱼拔苗助长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文档为doc格式

南辕北辙教学目标篇二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备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老师讲述背景故事,引出课题。

……季梁想了一路,见到魏王后就讲了一个含义深刻的故事……

2.释题:

学生看偏旁猜字,复习“辕”、“辙”。

看图理解什么是辕,什么是辙。

二、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课文的初步认识,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故事,走近故事中的人物。

(一)自学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他们。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想结合。

(四)交流

1.结合图理解“辕”和“辙”

2.自学。自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借助工具书找答案。

3.交流

(1)小组内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选择一个最想表现的角色去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2.三人一小组,分朗读角色。

3.重点指导“季梁不解地问:……”

“季梁再次诚恳地说:……”

理解:“不解”“诚恳”

4.指导:“朋友却固执己见……”

5.出示其他几句对话,鼓励学生填写不同的表示说话语气的词语。

朋友( 自信 得意 )地说:……

季梁(诚恳 耐心 )地告诉他:……

朋友(得意洋洋 不屑一顾 )地回答:……

6.想像着人物的样子,可以加上动作,再分角色朗读。

小组汇报

提示:听一听读旁白的同学加上了什么词,其他两位 同学要读出他所提示的语气。

7.配音配画朗读全文。

二、感悟升华:

1.引导学生理解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2.口语练习:让我们帮助季梁劝劝他的朋友,告诉他,凭着他说的这几个条件,是到不了楚国的,跟他把道理讲清楚。

3.句式练习:因为方向错了,所以( )。如果方向对了,( )。

小结:应该向南走,却往北行,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行动与目标相反,这就叫南辕北辙。

三、整体回顾,照应开头。

现在你明白季梁为什么要给魏王讲这个故事了吗?老师接着讲故事。

四、积累成语

创设情景、使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有利于了解其中的道理。

认识生字词语,反复读,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体现自主学习。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词语,体会不同的用法。

口语练习,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南辕北辙教学目标篇三

《鸬鹚》是一篇文辞俏丽、意境深远的经典美文。生动的语言,精炼的描述,立体式地勾勒出一幅风光秀丽、平静祥和、默契悠然、如诗如画的江南田园生活图景。

《鸬鹚》这篇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美散文,我执教过好几次了,也听过许多名师执教。这一次重读课文,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体会。

首先,课文的背景应该是江南某平原地区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而不是繁忙的江南水乡渔村。课文一开头就这样写道:“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一望无垠的稻田”边镶嵌着几个“镜子小湖”,这不就是江南农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吗?显然,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而不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但这也恰恰是教学难点,因为课文所描写的那种平静、祥和、悠然、纯朴的乡村生活,已经远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对充满激烈竞争、充满物质追求的现实生活,学生对渔人的生活态度会感到一种难以接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这种乡村生活人与环境的“和谐美”,看不到农民生活的那一种朴实与憨厚,学生是体会不到捕鱼的乐趣的,学生对田园风光的自然美的感受也只能淡淡的、肤浅的、不留痕迹的。

我总觉得,优美散文的字里行间,往往蕴含着一种特有的“灵气”,这种灵气就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趣。教散文,最为要紧的就在于把握文本的“灵气”,引导学生诵读、细思,生发、延伸,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而且能给他们以生活的力量和有益的启迪,提高他们审美的情趣。教学《鸬鹚》,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渔人“丰衣足食、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从哲理的角度讲,懒惰得不到美、得不到快乐,但贪得无厌也背弃了美、背弃了幸福,这里的渔人能够尽情享受悠然自得的农家生活,就在于他既不懒惰,也不贪得无厌,通过自己的劳动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渔人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渔人的“悠然”,不是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懒散,也不是高枕无忧、不问收获的闲散;既是对鸬鹚的信任,又是对生活的自信;既是对今天丰衣足食生活的一种自得其乐的流露,又是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充满希望;是勤劳之后的小憩,是富足之余的享受,是对自然、生命、生活的诚挚热爱。

多维立体的课堂自主发展的天堂

南辕北辙教学目标篇四

《南辕北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寓言两则之一课。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以对话为主,适于儿童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本剧。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寓言故事以前就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寓言故事都是利用故事来说明道理,有的学生甚至提前看过这篇寓言故事;而且寓言故事的内容一般比较有意思,学生学习起来会很有兴趣。但是,对于寓言所蕴涵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里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可按以下两个步骤教学:(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因此,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要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南辕北辙》,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谁能说说你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生1:我知道的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生2:我知道的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愚公移山》。

生3:我知道的有《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看看其中蕴含有什么样的道理。

二. 初读故事《南辕北辙》。

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三. 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2.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朋友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师:辕: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四. 分角色读文。

1.同桌分角色读,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分角色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五. 表演课文内容。

1.学生准备。

2.指名展示表演。(三名学生上台表演,一名演去楚国的人,一名演他的朋友,另外一名演车夫。)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六. 拓展。

1.师: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我们不能向去楚国的人学习。

生2:我们应该听别人的劝告。

生3;行动和目的要一致。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同桌交流)

3.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生:行动和目的要一致。师:行动和目的要一致,才能达到目的。

南辕北辙教学目标篇五

1、同学们,我们刚读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认识了一个固执己见、不知变化的寻剑人。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自作聪明也很固执己见的坐车人。

2、(板书课程)说说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马车图,释题:

(1)什么是辕?(车前驾牲口用的两根直木或曲木)

(2)什么是辙?(车轮轧过的痕迹)

(3)齐读课题,讲讲“南辕北辙”字面上的意思。

二、读文识字,扫清障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生字,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反馈:

(1)认读生字词语。注意重点指导:“辙、式、缠”是翘舌音;“缠”不要丢掉右上方的点,“式”不要加撇,“辙”可与“撒”相比较;理解“好把式、盘缠”的意思。

(2)和同桌赛读,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三、探究解疑,感情阅读

1、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先去了解故事的结果。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指名质疑: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这个人为什么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个人会到达楚国吗?……)

3、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除了坐车人还有谁?(他的朋友)朋友是怎么劝的?坐车人又是怎么说的?再回过头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4、分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坐车人和他的朋友的对话,自由选择一个最想表现的角色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5、小组汇报,相机出示人物课件,理解三次劝说:

朋友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啊?”

坐车人()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

坐车人()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啊?”

坐车人()说:“没关系,我带的盘缠多。”

(1)重点指导第一次劝告:

1朋友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假如老师就是那个坐车人,谁愿意当我的老师劝劝我?(师生互评)

2坐车人为什么说没关系?你觉得该怎么读?想像人物表情,加上动作表演。(自评―互评)

(2)理解第二、三次劝说,感受人物心理,填写表示不同语气的词。

(朋友:奇怪、着急、耐心……坐车人:盲目、自信、得意、固执……)

(3)找小伙伴分角色读,注意读出括号里提示的语气。

(4)推荐学生表演,学生之间评价。

四、由事究理,拓展延伸:

1、现在,谁来谈谈这个坐车人最后能到达楚国吗?为什么?

2、假如坐车人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用上“只有……才……”

3、如果你的朋友发生了像这样南辕北辙的事情,他不听劝告,你会怎样帮助他?

4、小结:是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怎样努力,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应该想办法去帮助他,“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五、课外搜集,巩固升华: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