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共和国勋章个人心得感悟(优秀5篇)

时间:2023-10-03 18:51:07 作者:HT书生 心得体会 2023年共和国勋章个人心得感悟(优秀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感悟,通过写心得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悟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共和国勋章个人心得感悟篇一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白衣天使迎难而上,抗疫英雄层出不穷,在可怕的新冠肺炎面前,中国人如同觉醒的雄狮,咆哮着,奔跑着与疫情战斗。

张定宇,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的伟大或许是司马迁口中的“重于泰山”吧。张定宇,1963年12月出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疗系,1986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

在忙碌的金银潭医院中,总有一个佝偻的背影,他就是张定宇院长,年过五旬的他身患渐冻症,妻子在好几十公里外的医院因感染新冠病毒隔离治疗。每天凌晨两点入睡,凌晨四点有起床工作,在急诊楼中,他穿着白大褂穿梭于各个病房之间,眼镜上沾着水珠,混着雾气。他那已经发病的双腿,走路颤颤巍巍地;脱下口罩,脸上的勒痕清晰可见;他那被消毒水浸的一块一块往下掉皮的双手;他坚守抗疫一线的背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默默无闻工作后的汗水,是人民幸福与快乐的源泉。

张定宇院长在记者采访中笑着说:“我为什么不歇?我以后有的是时候歇,那么为什么不现在多做一些呢?我看着你们做,我会很难受的。”身患绝症的张定宇院长跟记者打趣。

张定宇,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名字!

他,是疫情克星,他,是抗疫先锋!

共和国勋章个人心得感悟篇二

1月30日,据新华社消息,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向社会发布了20__年“诚信之星”,包括3个集体和9名个人,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宗富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裴忠富是四川省入选的唯一个人。

当日下午,记者致电裴忠富的时候,他正在前往内江威远县的路上,去给当地一位个体户指导桃子的冬管技术。谈及获得全国“诚信之星”的感想,裴宗富把荣誉视为责任。“荣誉是责任也是压力,以后还将带领更多农民兄弟种果树增收致富,同时带动身边更多人坚守诚信。”

今年50岁的裴忠富出生于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初中还没念完他便辍学回家种植水果,自己尝道甜头,就以一句“跟着宗富干,保证有钱赚”的承诺动员乡亲们一起种植水果。30多年来,他先后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60多个市、200多个乡镇推广优质果树,经他手推广种植的水果面积约300万亩,他和团队长期进行技术跟踪服务,成为诸多果农心中的“农民教授”。

经他带路扶助,一批批地道的普通农民成功脱贫致富。眉山市陈沟村、德昌县陈所村等水果种植基地,年人均增收1.2万元以上,成都天府新区的水果种植户们多数年收入10万元以上……由他带动发展的诸多水果种植基地,被列为当地县(区)、市、省级实施精准扶贫开发、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样板示范基地。一批批普通农民因为他成功脱贫致富,他也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榜”“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等国家、省、市及区(县)60多项荣誉。

获得这次全国“诚信之星”荣誉,裴忠富本来要出发去北京领取证书和奖杯的,因为疫情原因而取消。接到取消通知的时候,裴忠富正在双流机场准备出发。当天,裴忠富就马上回到天府新区的基地。“这两天是基地最忙的时候,要嫁接、除草,修枝,还要出新的苗圃。”

就在今天上午,他还在天府新区的基地忙,下午出发内江威远,是裴忠富主动去的。“他没给我打电话,这是他第二年种果树,冬天是管护的关键阶段,我不放心就过去看看。”

50岁的裴忠富一直在路上。一年之中,他有三分之二时间是在外给农户做果树技术巡回指导。为了方便大家求知请教时找到自己,他从买第一部手机开始,手机号码用了20多年从未换过。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经常一天需要接听100多个电话。

除此之外,30年来,他在四川开办培训班多达1500余场次,累计培训18万余人次,向全国20多个省、市回信8000余封,免费提供资料15万余份。裴忠富说,“乡亲发展产业致富,选项目要准确,没有技术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提供技术服务。”30多年来,裴忠富给采购果苗的果农们提供不低于3年的技术服务,并且帮助村民协助果品销售。

在这条助农扶贫路上,裴忠富也持正不阿。20__年,在指导资阳市乐至县村民过程中,发现当地采购的果苗质量90%以上不达标,裴忠富实名举报当地扶贫办违规违纪,天价采购假冒伪劣梨苗,套取国家扶贫资金,造成果苗大面积死亡。2天后,相关负责人即被免职。

与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这份甜蜜事业让很多大山里的乡亲们有了新生活的希望。“我就是想要更多的人种植水果,增收致富。”裴忠富说。

共和国勋章个人心得感悟篇三

前不久,在南方航空一架新加坡飞往广州的航班上,一名9岁男孩突发过敏症状,全身红肿,正当男童家人和空乘人员万分焦急时,一个熟悉身影出现,让大家悬着的心都落了地,他就是钟南山。在替男孩仔细检查并确认没有危险后,钟南山才放心离开。虽然已是成就等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但他却没有一刻忘记过自己的医者本心。

在投身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50年当中,钟南山作为带头人之一推动着中国呼吸病学发展不断迈向国际前沿。钟南山曾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书本上没有的,只能在实践中摸索。

20__年初,非典疫情突如其来,他不顾生命危险应对灾难,夜以继日地工作。在非典病因不明的情况下,他以客观事实和临床经验为依据,最终证实非典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最终使广东成为全球非典病人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作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钟南山多年来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积极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带领团队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为推动我国建立公共卫生防治体系、提高重大疫情侦察监测能力和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呼吸系统疾病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需要应对的最主要疾病。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全国建立了广泛的监测体系。”钟南山说,“现在人活得很长,80岁还能干很多事。”在钟南山院士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停步”二字。这位自诩“80后”的院士,时至今日仍是几十年如一日,每周坚持出门诊看病人、查房,会诊、科研、带研究生,样样不落。他还希望再奋斗20年,建设亚洲最大的心肺呼吸研究中心,包括对疑难病症的科研、培训、治疗,打造一个产学研中心。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英语流利却去国外实验室做高级打工仔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中国医学实用人才。”如何为祖国培养储备更多创新人才,是年过八旬的钟南山正在思考的新课题。

共和国勋章个人心得感悟篇四

非典一役,钟南山誉满华夏。但如果认为他此时才“功成名就”,就大错特错。早在20世纪90年代,身为著名呼吸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他,就以“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名扬南粤大地,1997年,他光荣地当选为党的xx大代表。

很少人知道,钟南山是侨眷。钟南山的父母早年留学美国,他和妻子的大部分亲戚都在国外。父亲钟世藩是中山医科大学的儿科一级教授,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在其时广州最大的中央医院任院长,掌管着医院一笔13万美元的巨款。解放前夕,国民党中央卫生署的一名官员到家里来了四五次,动员父亲将这笔款子带往中国台湾。父亲虽然不问政治,但还是觉得应该留在祖国大陆。当时的情景,给年仅13岁的钟南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家庭出身,在那个时代,也曾为钟南山带来不公正的待遇,“当年我是华南师大附中的第一名,可以保送到苏联留学,不让去。”

1955年,钟南山考上了北京医学院。然而,真正当上医生,已是10多年以后。

“我当过农民,干过宣传队,当过锅炉工人,当过北医校报的编辑,什么都干过。我并不觉得后悔,因为这些经历让我懂得了社会的酸甜苦辣,知道珍惜自己的时间,知道珍惜得到的学习机会。”

1971年,他调回到阔别多年的广州。几经转岗,最后落脚在“慢支防治小组”,一干就是30多年,最终成为呼吸疾病的权威。

“穿了白大褂,当医生却不太合格。”钟南山常常提起早年把胃部出血病人当成结核病咳血的“误诊”事件,“就是这件事使我明白,做医生光有心是不够的,还要有一身好本事,才可以真正帮助到人。”

1979年至1981年,钟南山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研修。面对导师先入为主的轻视,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长期学俄语的他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攻克了语言关,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

在英国进行关于吸烟与健康研究时,为了取得可靠的资料,他让皇家医院的同事向他体内输入一氧化碳,同时不断抽血检验,一直坚持到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2%才停止。实验取得了满意效果,钟南山却几乎晕倒。要知道,这相当于正常人连续吸60多支香烟,同时抽800cc的鲜血。

钟南山把这封信寄到广州给父亲看,一贯对他严苛的父亲第一次表扬了他。年过40的钟南山流泪了。多年以后,说起这一幕,他依然红了眼睛:“父亲几乎从未表扬过我,总是指出我的缺点和不足。但这次看到我真的为中国人争了点气,他表扬了我。”

从当年谢绝盛情挽留回国,到与非典殊死搏斗,20多年过去了。回首往事,钟南山说:在国内做研究,困难要多一些,有时国外只要一年时间,国内要3年,但这是为自己的国家干,心里踏实,有成就感。

共和国勋章个人心得感悟篇五

这个暑假,92岁的退休教师叶连平仍在村里给留守孩子补课,他希望,最后一口气也是在讲台上呼出的。从20__年开始,叶连平利用节假日免费给周边的学生补习语文和英语课。根据不完全统计,19年来,已经有1000多个孩子在这里得到过帮助。

19年未向学生收过一分钱,一瓶矿泉水都舍不得给自己买

原本是语文老师的叶连平决定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为孩子们补习英语。他找来英语教材,系统地研究,还根据不同的英语水平,把孩子们分了班,更有针对性地上课。

为什么不收钱?

叶连平说,在物质生活上我是低水平,精神生活要高标准。“我拿着国家的工资,我吃着国家的粮,是人民的钱,我没有权利再跟国家、跟政府、跟组织要账。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吃零食。到外边买书,我自己带着干粮和火腿肠,一碗阳春面、一瓶矿泉水我都不买,省下来的钱,要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

用生命影响生命,要跟时间赛跑

叶连平说,我希望我最后的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我现在的口号就是那十六个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我不同意诸葛亮的话,他是死而后已,我是死而不已。我希望等到我走的时候,能够被组织上承认,我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心满意足了。”叶连平说。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扎根在最贫瘠也是最需要教育的基层,叶老的坚守,也是一群人的坚守。为你讲述三位扎根基层一线的教育人员的故事,同样,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