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学设计大全(14篇)

时间:2023-11-28 13:50:13 作者:ZS文王 口号大全

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理论知识、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经验,同时也需要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些许帮助。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

2、能正确,流利地良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

3、认识课后11个生字。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以《黄鹤楼》。

一、假设情境:

由阅读提示写入新课。

二、阅读课文,了解传说。

1、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读通顺。

2、默读课文,课文哪些段落具体介绍黄鹤楼,哪些段落写关于黄鹤楼的.传说?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三、阅读感悟。

1、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交流。对黄鹤楼有了哪些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黄鹤楼》。

4、假如你来到黄鹤楼,你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四、检查识字。

五、作业,查找资料。

快乐读书屋黄鹤楼的传说。

黄鹤楼地理位置,历史地位,经历建筑格局、规模。

名称由来的传说。

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文档为doc格式。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激情导课。

2、明确目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如何,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并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惜别深情。

3、效果预期: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诗文,明诗意。

策略:速读课文,结合文中语句,理解诗意,同桌交流。

生读任务,策略,然后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1、指名交流:诗文对照。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幻灯出示对应句)。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幻灯出示对应句)。

2、男女生分别朗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从大家的朗读声里,从文字里,从诗里,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感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依依惜别)生齐读。

任务二再读课文,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策略:1.默读课文2——5自然段,划出体现他们深情的词句。

2.小组交流你对这些句子、词语的理解、感受、体会。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及词语的理解、感受、体会。

展示交流:

预设一:第二自然段抓“藏”“一会儿……一会儿…….”来体会依依不舍的心情.

引导读出这份情谊,但不忍别,终须别。

预设二:第三自然段:

1、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6个“您“;夫子,请,兄长和老师)。

2、读出对李白的“敬仰”。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诗篇。(补充资料,了解俩人之间的情谊)师:就是这样一位风流潇洒,不羡权贵,有着高洁人品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敬仰呢?现在你就是李白,面对即将离你而去的兄长、老师、知己,真诚地表白你的敬仰之情吧。(读李白的话)。

3、读出了不忍孟浩然离去:何日才能再见面?满饮此杯:这杯中盛的仅仅是酒吗?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引用这句诗的用意是:安慰李白。你还能用哪些送别诗句来安慰李白呢?除了宽慰你还读出了什么?地久天长,能读出这份深情厚谊吗?还从哪个词看出来?“永世不绝”

5、小组活动分角色朗读对话,展示朗读。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感受到了这份情(板书:语言含情)。

预设三:伫立:长时间站立,从中体会到什么?站得时间久,在江边干什么?目送友人。一直到什么时候?船消失在天边。

师:真不愧是诗仙李白,美景让人赏心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情,古诗以景见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过渡:千言万语,尽在之中,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都放在诗中,请大家齐读(配乐读)。

三、检测导结:

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好友间深厚的友谊,让我们体会到了友人间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让我们也送孟浩然一程,再次为他吟出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背。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

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谁牵着谁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生交流)老师介绍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当时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想不想看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指导“鹤”字要写紧凑,写字态度要认真)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效果预期。

孩子们有信心学好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得很棒!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一)。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展示交流。

1、课件出示易读错的词:

饯行   伫立   暂时   友谊。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1)学生练读。(2)指名读,师生评价。

(3)理解“饯行”、“伫立”

(4)齐读。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远眺     仰望     凝视。

(1)指名读。

(2)让学生说说这组词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还知道那些表示看的词语。(学生交流)。

3、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1)学生试读。

(2)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

(3)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好,还要读出我们的理解,生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的词读得意犹未尽,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吧!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二)。

(二)自主学习。

学生默读课文,给足时间,老师巡视学情。

(三)展示交流。

1、谁愿意读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暮春”,将“暮”与它的几个好朋友做比较,区分记忆。(生交流)。

(3)师引读:暮春三月,长江边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生交流找到的词语,配图理解。)。

2、谁愿意读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大家去过黄鹤楼吗?(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教师介绍相关资料。)。

(3)说说黄鹤楼给大家留下的印象。(生交流)。

(4)文中是怎样描写黄鹤楼的呢?学生从文中找找词语后交流。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词语,再读句子。

(5)齐读全段。

3、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师生评价,再指名朗读。

4、此时,友人登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谁愿意读读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生评价,师指导读,再指名读,齐读。

5、师引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生读诗句。

学生给“按捺不住”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来理解这个词。

6、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

7、师创设情境:是啊,文章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别的事,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1)生齐读古诗。

(2)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诗句相对应,画一画。(课件出示)。

(3)师生合作齐读句子。

8、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两位大诗人之间怎样的感情呢?(生交流,师板书:依依惜别)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体会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检测导结。

课件出示:

1、想一想,连一连。

(1)抬头向上看                 凝视。

(2)从高处向低处看             仰视。

(3)注意力集中地看             俯视。

(4)站在高处向远处看           环视。

(5)向四周看                   远视。

2、我会填。

课文记叙了(      )在(          )为(        )送别的事,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             )之情。

板书设计: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久之,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能力降低,个性化阅读更是无从谈起。

【案例】。

学生已有经验。进入课文学习,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中完成了初读,便开始理解感悟课文,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好。老师出示了文中主插图。

师:请看这幅图,美吗?

生:真美!

师: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呢?

生1:垂柳!

生2:桃花!

生3:黄鹤楼!

生4:长江!

这个学生回答后学生中有阵小小的动荡,很显然有人不同意。老师并不急于下判断,而是进行了追问。

师:长江看得见吗?

生4:看不见!

师:那你为什么这样说?

生4:因为我认为图中空白处是雾气,而雾气中就应该是长江。

利导,引导孩子们来领略这一组词语的美,并读出它们的美来。

师:很好。这优美的春景正是因了它们而更加美好,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它们。读词!

生: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师:美吗?

生:美!

师:读出美来!

生再读。

也很好。

【分析与反思】。

系起来,教师达成预设目标。这样的环节设计不仅使课堂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也带给学生审美的教育,使学生阅读主体地位充分显现。

导,学生才能一步步深入的挖掘出语言文字的美更使美丽的语言文字化身为美丽的画面。

性和韵味也就有了依托。

学生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还很单薄,又是难免产生一些狭隘的想法,站在高出的我们就要适时地拉一把扶一把,那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掘学生心中的美感,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让学生读出美来,让他们知道:

暮春三月、烟雾弥漫、繁花似锦是美的。

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白帆片片是美的。

友人远去、天涯尽头、形单影只同样是思念的美丽。

黄鹤楼送别

设计构想:

1、不论如何设计,但要实用、高效。

2、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3、紧紧扣住文本进行教学,教学围绕学生展开。

文本理解:

1、景色的美衬托二人情感之美,即使分别时的情感也很唯美。如:暮春三月,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岸边杨柳依依等等都是在写景色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之景我想必是在衬托二人情感之美,分别之时情真意切之美。

2、有关李白对孟夫子的敬仰之情:(1)、夫子之称呼,有诗为证《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云松。人品好,学问高才能成为夫子,李白后面的话也能验证孟浩然称为“夫子”理所应当。(2)、李白的送别中包含了6个您字,这是一种深深的敬意。(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举起的就被请孟夫子满饮杯中酒,那杯中承载的仅仅是酒吗,分明是对孟浩然的敬重、感谢、留念、不舍、祝福……而孟浩然接受了这一切,他的内心和李白一样,但作为兄长和老师,他强忍住内心的那份不舍之情,反而安慰李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足见二人情感之深。

3、孤帆远影碧空尽:长江是黄金水道,历来都很繁忙,为什么此时。

李白的眼中直看到了“孤帆”,而江面的片片白帆哪里去了,难道消失了?这孤帆还是因为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深意重,“情”人眼里怎能容得半点沙子,更何况是那么大的帆船呢?真所谓“过尽千帆皆不是”,只为孟夫子一人也。远影碧空尽:长时间的站立在那江头凝望着孟夫子的船渐渐消失在天与水的尽头,正是文中所说的那个词语“伫立”,这一词语包含着李白的千愁万绪。

5、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此时此刻李白的心中的离愁别绪萦绕在心头,他为什么会激动不已,诗兴大发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教法学法研究:

1、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之深,还是要从文本入手,从咬文嚼字入手,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逐步深入体会文本所要揭示的主题思想。

2、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在读中感悟,以感悟促进朗读。

3、块状结构,层次推进,循环反复,突出重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伫立”、“凝望”、“按捺”等词语,并结合语境理解在课文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厚的友情和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并能体会李白的这首“送别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离愁别绪。

3、诗文对照,学会学习“文包诗”,并能掌握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古代诗歌的自我学习中去。

教学重难点:如上1、2。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1、出示古诗。

2、读一读古诗。

3、议一议古诗。

二、诗文对照学习。

1、自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诗句。

2、交流学习成果。

分块交流:

理解:从他们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块二: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告别。

理解1:李白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理解2:孟浩然的话又能感受到什么?

从二人的对话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板块三:李白伫立在江边凝望远去的“孤帆”,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李白眼前的那一江春水滚滚东流,此时你认为那流淌的仅仅是谁吗?

三、回到古诗。

理解:什么叫做按捺不知内心的激动?引出“情不自禁”一词,追问:是什么情让李白激动起来了?激发学生不同的理解,带着种种不同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

2、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包含着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对友人的祝福,对未来的憧憬,应该说基调不是悲伤,人说“自古多情伤别离”,李白多情,和友人离别他也很悲伤,但其中包含着更多的豪迈之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千古名作。

3、出示一两首其它的送别诗,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名作。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

2、能正确,流利地良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

3、认识课后11个生字。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以《黄鹤楼》。

一、假设情境:

由阅读提示写入新课。

二、阅读课文,了解传说。

1、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读通顺。

2、默读课文,课文哪些段落具体介绍黄鹤楼,哪些段落写关于黄鹤楼的传说?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三、阅读感悟。

1、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交流。对黄鹤楼有了哪些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黄鹤楼》。

4、假如你来到黄鹤楼,你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四、检查识字。

五、作业,查找资料。

快乐读书屋黄鹤楼的传说。

黄鹤楼地理位置,历史地位,经历建筑格局、规模。

名称由来的.传说。

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

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4、学生提问。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1、学生自由读书。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

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二岁,因为仕途不得志,便稳居田园。他俩在襄阳碰面,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李白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指导朗读。读好“您”、“!”和“满饮此杯”。

3、孟浩然的话中抓住“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和长江联系起来。体会“永世不绝”。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指名读,同桌配合读。

5、请学生上台表演此节。(准备一个酒杯)

过渡:如果李白的好友孟浩然不去扬州该多好啊!可是老友就要远行了。

1、(放音乐)师读第四节“岸边杨柳……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个别学生读此节,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抓住“伫立”、“凝视”板书,(从外表看很平静,而内心却是波澜起伏,他心里会说什么?想什么?——祝福、担忧、回忆、期盼等)

3、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强调和诗句有关的两句话,回到诗句“孤帆远影……”

4、师质疑:暮春时节,正是大忙季节,水陆运输一定很繁忙,这么宽的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条船呢?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而对其它的船,其它的人视而不见,“孤”更能表现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学生齐读此节,一生表演“伫立”、“凝视”,另一生站在位上演孟浩然,可以创造性地加上招手等动作。

1、指名读。

2、读诗。

6、配乐背诵。

读背送别的诗。

结束语:送别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以后也会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心体会这份情感,珍惜亲情、友情。

板书:

黄鹤楼送别依依惜别您!

永世不绝

伫立凝视

《黄鹤楼》教学设计

1、由点到面,感悟情感。

2、引导想象,触发情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问的依依惜别之情。

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由词入手、初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长江边哪些美景?

1、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鸱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

2、用心地读读每个词,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3、齐读。

(设计意图:由词入手,渐人文本;美美读词,初人情感。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铺垫。另外,引导学生读词,说出理解,无疑引导学生读中恩,读中想,有助于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二)由点带面、感悟情感。

1、就在这伤感而又美丽的烟花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呢?

2、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请同学们读2-4小节,画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甚至是标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边默读边勾画。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文字投影。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

a、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c、谁能读出这样的情感?

(2)文字投影。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从这里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b、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c、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

d、引导学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人手的理念。另外引导学生抓句子,谈理解,谈感受,使得学生由内而外的表达,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身心,促进了学生的表达,再通过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引发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读中说,说中品,渐渐地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之中。)。

(三)角色表演、融入情感。

2、学生表演并评价。

(设计意图:这里的“演”不是装饰,是为了再现话别情境。拉近古近距离。以“演”促读,以评促读,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感受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这种“演、评、读”有机结合的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由图想象融化情感。

1、(出示插图)“相见对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你们看,江边这醉人的桃花似乎也收敛了笑容,他们在为这对友人的分手而伤感。

2、(音乐起)你们看到柳树了吗?你们觉得柳树好像怎么样了?

(设计意图:文本中的插图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充分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引导学生细观画面,引导学生围绕美景想象,给景以人的灵性,人的情感,起到了强烈的渲染,学生深受感染,融化在离别的忧伤里,欲罢不能。)。

(五)配乐读诗升华情感。

1、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出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课文学到这儿,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诗句的意思。

3、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李自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他们之间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诗。(出示诗让学生配乐朗诵)。

4、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盂浩然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

(设计意图:由乐曲导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同时凄婉惆怅的乐曲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带入佳境,学生感伤的情怀随之升腾,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伤感的音乐中学生动情地诵,感伤地读,那伤感的情怀彼此传递,那思念的话语静静地流淌,那感动的真情打动人心直至心灵深处。)。

《黄鹤楼》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文言文,根据本单元要求,既要让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又要学到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

师生互动,讨论、辨析、质疑。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欣赏古代建筑艺术。

3、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

一课时。

学生查阅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及传说。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片、题目、作者。)。

二、介绍作者。

(学生看注释,师点出作者是唐代人)。

三、感知课文。

1、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这类文章关键是诵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不能读破句子。下面我们看屏幕,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看屏幕,读课文,对生字注音)。

读准下列字的音:

返憩巍峨四闼霞敞井邑濑乡九柱俯窥。

2、学生齐读课文,师再指名读课文。

3、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完课文,你认为作者笔下的黄鹤楼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高大雄伟。

四、理解文意。

师:根据课下注释,并查阅手头资料,同桌讨论,试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讨论之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先划下来,我们再集体解决。老师也给你们提供有关的资料,可以参考屏幕上的提示。(出示课件中有关资料)。

提示:隅:角落。

尝:曾经。

遂以名楼:于是用黄鹤命名这座楼。名;命名。

耸构,高标:矗立的楼宇。

霞敞:高敞。

形胜:山川胜迹。

灵仙:神仙。

时物:应时的景物。

重檐:层层屋檐。翼:像鸟的翅膀那样张开。

(学生互相质疑,解疑,教师点拨,订正,完成文章的理解。最后一句是反问句式,应从句式上引导学生理解。)。

五、再读感知。

师:现在,我们对课文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下面,我们从文体特点学习这篇文章。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课件)。

1、作者开头写黄鹤楼得名,运用传说,有什么作用?

2、作者怎样说明黄鹤楼高大雄伟这一特点的?

3、结尾提到的老子祠与八咏楼,对写黄鹤楼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解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插入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讨论明确上述问题,归纳出示课件:

说明对象特征:高大雄伟。

运用传说:突出黄鹤楼的不同寻常,吸引读者。

老子祠与八咏楼:衬托黄鹤楼的地位与价值。

六、赏析。

师:这篇文章在语言、结构等多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你读过之后,定会有许多的收获。给同学们二分钟的时间,把这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交流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从文章的结构与语言两方面对文章做简单的赏析,谈出某一点就应予以肯定。)。

1、神奇的传说。

2、优美的语言。

3、严谨的机构。

4、多样的表达。

师总结:这篇文章全文仅105字,却有传说,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确实是一篇情词并茂的好文章。黄鹤楼因此出名,并有许多文人在此写下了很多传诵千古的名篇。

七、拓展。

师:根据你查阅的资料,你能说出有关黄鹤楼的诗词篇章吗?

八、学生总结收获。

(就文章的理解、文意、字词等皆可,只要有收获,教师就应给以鼓励、表扬。)。

《黄鹤楼》教学设计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复习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习惯。

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1、描述诗中意境。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一)情景导入。

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背诵默写。

1、限时背诵。

给学生三分钟左右时间,力求熟读成诵;接下来用两分钟左右,用上下句对接形式检查背诵效果。

2、当堂默写。

两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练习本完成。力求让背诵效果真正落到实处。(满分100分,题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处错一字则为零分。)。

(五)资料补充。

1、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可加入诚信、感恩教育)。

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可加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

学生就自己本节课最主要的一点收获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归纳明确。

(七)课堂练习。

完成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词名句上下句填空。

崔颢。

叙事昔人乘鹤而去(诚信、感恩)。

抒情思乡之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

黄鹤楼教学设计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中的每一首诗都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赠汪伦》一诗展示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诗人乘船正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好朋友汪伦深情地长着歌来送行,他踏地为节奏,边走边唱边挥手。这幕送别的情景出乎诗人的意料,使诗人感动不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1、学会三个生字“孟、帆、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赠汪伦》。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1、出示《赠汪伦》,指读,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诗意。(学生先回忆归纳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大组汇报诗意,其他人补充纠正。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诗意;并贯穿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读反馈。

8、指导、练习背诵;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刚才的学法,小组内自学。师巡视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10、大组汇报。

交流积累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别董大》,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黄鹤楼》教学设计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师: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师: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读读这两句诗,看到“日暮”,你想起了谁的什么诗句吗?

课件出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师: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哦起来:(生读整首诗)。

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五教后记。

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发挥学生的想象,以读促写。对于描写优美的文章要给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