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村跨境电商论文 电商仓储论文(实用5篇)

时间:2023-09-29 17:34:48 作者:紫薇儿 毕业论文 最新农村跨境电商论文 电商仓储论文(实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农村跨境电商论文篇一

电子商务管理系统是为满足当前各个行业提高贸易过程中对信息管理的效率而设计开发的软件系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子商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范文 一: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创新

一、引言

“十二五”作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是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伴随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电子商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于此同时,物流管理模式也受到了很大影响。物流是继人力资源领域、原材料领域的第三类大型资源,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目前物流模式的管理提供了发展机遇。

二、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物流企业的规模较小

如今,中国物流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很多企业的规模不大,它们不仅在社会物流需求方面存在缺陷,同时在物流供给方面同样存在缺陷。这些企业尚不能熟练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并且在信息化人力,以及资金方面也不够重视。在近些年的发展里,中国共有80万余家物流企业得到发展,数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然而其中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而真正具有较强实力的物流公司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些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比较小,并且管理模式较为落后。除此之外,服务水平及技术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较少

伴随我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跨越性发展,物流行业被公认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物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专业性人才较少则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阻碍了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复合型管理人才是基于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中最需要的人才。复合型人才不但要通晓物流运作流程,同时还需要知晓经济贸易,以及英语等方面的知识,在目前的物流发展过程里,复合型人才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近些年里,我国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一直是供不应求,然而高校中出现的物流人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满足不了行业需求。伴随时代的发展,我国愈来愈需要物流管理的专业性人才。

3.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

4.政府部门及企业不够重视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如今,我国对于电子商务物流领域的市场竞争等方面还未颁布一套完善的法规体系。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对其加以约束,致使很多社会性电子商务涌入物流市场,出现了不公平竞争的现象。物流领域涉及了多个方面,例如投资融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设备与产业政策等方面,它们属于不同部门的管理范畴。因为有关部门没有管理物流的 经验 ,所以物流市场的发展比较混乱,并没有协调发展,并且物流行业管理根据行业、部门,以及地区来进行划分,致使物流管理条块的分割。除此之外,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该地区的物流公司发展利益,不惜阻碍其他地区的物流公司发展,抑制了电子商务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三、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的创新策略

1.逐渐增强政府引导及行业立法

农村跨境电商论文篇二

在古金字塔这样的项目中,作为管理者的书记员或者监工,必须“把雇主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然而,信息时代的管理,将不再是简单的雇佣职业,不再是仆从的事业。

英国学者morgenwitzel的管理著作《builders&dreamers:themakingandmeaningofmanagement》,尽管中文书名被译为《管理的历史》,仍然不能说是一部“循规蹈矩”的学术书籍,更不能算作教科书。但是,这的确是一部观点独特、角度新颖的管理新书。

在这部不足30万字的书中,出现了包括中国、埃及、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在内,横跨上下4500年历史,上百位有名有姓的工厂主、管理者、谋士、军事家、修道士和银行家。

总体来看,这些登台亮相、被统称作“管理者”的历史人物,大略可以划分为两种人,或者两种角色:一种是“管理工作的雇主”,如决定制造金字塔的法老胡夫;另一种则是作为“管理的实践者”的角色,如替胡夫管理成千上万奴隶、记录工料的使用和消耗、指挥庞大的运输体系的“书记员(scribe)”。

这两种角色有时候是分别在两类不同的人身上,比如主仆或者君臣;有时候则可能合二为一,比如早期创业的家族企业者。witzel的著作让人们看到,在管理还没有成为一门学问的时候,管理的游戏规则就已经确立:管理者是雇主的仆从。

古老的管理准则:雇主利益至上

组织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从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奴隶到意大利掌管国家事务的修士会;从中国封建王朝庞大的官僚体制到日本的家族企业,组织的所有者(至高无上的法老、君权神授的君王、创立企业的资本家)和经营者(谋士权臣、会计与监工)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相互冲突、相互依存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

制定目标和战略,与执行战略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权力。在金字塔这样的项目中,法老才是真正的主人,书记员必须按照法老的旨意建造金字塔。

至今,人们仍然对如此简陋条件下,如此庞杂的事务,被管理得井井有条感到赞叹。赞叹之余也非常明白,做到这一点,必须遵守这样的规则:作为管理者的书记员或者监工,必须“把雇主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事实上,这是现代工商业中屡屡争议的问题的隐喻: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问题。

科学管理:有没有更多的`焦点?

被誉为现代管理革命的爆发点有两个:一个是1870年8月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大获全胜的设计者、陆军元帅赫尔姆斯.冯.毛奇(helmuthvonmoltke)伯爵。毛奇指挥体系的最大特点,是把战斗部队和参谋人员的职能很好地统一在战地指挥员的身上,因为“在遇到敌人的时候,没有任何计划能够保持一成不变”。可以说,毛奇引入了“智力劳动者”。

另一个原则起源于泰勒。

动作分析、效率分析的做法,让泰勒通过科学的方法,使生产变得更有效率,组织也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可以说,泰勒引入了科学工具和科学精神。这更是“智力的劳动”。

witzel写道,泰勒之后的管理者,在更多地关注工程方法的同时,开始逐步关注人伦、道德、法律等方面的事务,从而使管理者显得更加职业化;此外,管理者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信任和忠诚”之上。但是,witzel指出的,“他们的所谓‘忠诚’,就像医生和律师的忠诚一样,是对职业和理想的忠诚,而不是对雇主的忠诚。”

管理是管理者“自己的事业”

witzel描写“管理的历史”,有一个连贯的思路:几千年来管理的发展中,其基本问题依然没有变化。这个问题一直是“如何让雇主获益”。这句话用mba教程中的语言说,就是实现“股东价值”。

然而,it让事情发生了变化。witzel认为,当流程再造(bpr)、电子商务(e-business)被作为“革命性”的事物,向管理发出挑战的时候;当信息资源共享、无形资产、价值分享、创新,成为it带给所有人的“口头禅”的时候,人们发现,在原有的管理框架下,真正做到“共享”、“分享”,其实很难。

认识这些困难,也许正需要透过witzel这样的“大历史观”来看待管理。近的管理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管理的内在要求不仅仅是为拥有有形资产和财富的股东们服务,而是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这里包括股东,但也要包括公司的管理者、公司的员工,也要包括供应商,更要包括顾客。

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洞察到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型社会”,预测到知识的创新是未来产业生存与竞争的基本形式。在这里,与这种形式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模式”,需要取得更大的突破才行。这种突破,里面就包括摈弃“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简单关系,而引入“利益相关者”的观念。

在信息时代,“管理”,不再是简单的雇佣职业,不再是仆从,而是“自己的事业”。

农村跨境电商论文篇三

1.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螫体对比

1.1会计准则定制机构对比。纵观全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机关制定的会计准则,另一种是由民间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的是标准的政府准则制定模式。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分别为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规范。该体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与国际接轨,也做到了尽量避免于会计制度矛盾的现象。我国会计准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准则执行,具有法律强制力,而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

1.2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对比。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大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共制定出二十六项国际会计准则,然而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只是各国会计实务的汇总。第二,九十年代中旬,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中会计处理方法减少了12个。第三,从九十年代到20,制定出了40项“核心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发布的ias/ifrs以及相关的解释有40多份,且拥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会计准则。我国于2月16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且于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不仅表示我国符合自身国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也表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得以初步实现。

1.3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对比。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有四个步骤。第一是“立项”,财政部有关部门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提出有关建议,再根据建议对立项进行修改,再形成研究报告。第二是起草阶段,起草组应当根据必要的项目,在展开研究后,形成初稿,并提交给会计准则委员会。第三是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财政部有关部门应当运用各种方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对意见稿进行修改,提交给会计准则委员会。第四是发布阶段,起草小组根据有关建议修改初稿,形成最终稿件,再由财政部领导最终审定。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时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相关主题,研究不同国家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向权威部门咨询、提供建议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充分体现出了公开与严密的特征。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对比

2.1存货准则对比。存货是企业一项至关重要的流动资产,是资产负债表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存货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影响着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另一方面,存货的计量也与成本的计量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关系,因此存货核箅的方法也直接影响了利润表的质量。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部分。具体表现于下述几方面:

(1)存货准则的结构比较。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存货”由持有存货目的、存货核算的范围、存货的定义、存货的计算等七个部分组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是由如何确认存货、如何计量存货取得时的成本、发出存货时的成本应当如何确定以及存货的期末计量等九个方面组成的。

(2)存货定义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定义方面都定义了存货与可变现净值,其指导作用是比较普遍的。国际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定义不仅有理论方面的概述,还有具体的举例和比较,从整体上来看比较完善。而我国会计准则主要列明了存货的存在形式,但是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说明,缺乏了严谨性,但广大的会计人员更加容易理解,便于展开实际操作。此外,我国会计准则还对间接费用展开了定义,但国际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有关的内容。

明确的说明。实际上,把存货取得时的成本与存货后续计量分不同方式核算,能更加准确的对存货的价值。

(4)取得存货计量方式的不同。从理论上来看,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更加真实,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则相对偏离实际。

2.2固定资产准则对比

(1)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的核算方面不仅仅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例如,在购人的固定资产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在于添加了固定资产是使用结束时拆卸、搬迁的费用项目。又例如,对于所有者投资投人的`固定资产,我国会计准则是根据投资各方确认的进行价值核算,而国际会计准则则是以公允价值进行核算的。

(2)折旧规定的不同。在折旧方法方面,两准则所采用的折旧方法大致相同,我国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方法比国际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较多。倘若预计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之前的估计数有较大差距时,两准则的调整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对年限一个是对金额展开调整。

(3)固定资产减值的不同。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的会计处理中,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是不相同的。前者认为,减值损失确认后,固定资产的这就金额必须在以后核算时进行更正,从而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中,能够对其账面价值进行合理的摊销。在某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后应当对其折旧的金额进行更正。后者则认为,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后,必须按照其账面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重新计算折旧,对于恢复了减值的固定资产,必须根据恢复之后的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来计算折旧的金额。由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导致必须重新计算折旧金额的,不调整之前已经计提的折旧的金额。此外,对于固定资产处置的不同,两项准则都规定必须把处置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然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是包含在正常经营活动的损益内,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应当作为营业外收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与我国传统规定是一致的,也就是当资产出现减值时,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当前利润,并且资产负债表日减值因素消除后减值准备均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金额内转回,进而增加利润。

2.3借款费用对比

(1)借款费用确认的不同。在借款费用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而言,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判断比较简单,并且不能进行选择。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可以在资本化与费用化之间进行选择,比较灵活,便于运用。

(2)借款费用核算范围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象应当要符合一定条件的资产,其中还包括了存货,其判断标准主要是看达到预定状态的时间长短。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资本化核算的涉及面相对较小,只是用于专门借款,并且只是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并不包括存货。

(3)资本化金额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是不相同的。前者规定的主要是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来计算得出,并且资本化金额不能比实际发生的利息大。而后者规定的计算比前者更加复杂一些。

(4)资本化期间的开始与停止的不同。两项会计准则在确认资本化条件方面是一致的。对于停止资本化的,必须按照会计核算原则的内容来核算。达到可使用状态的资产就必须停止资本化。而关于暂停资本化,两项会计准则均明确指出了在非正常中断持续一段时间后应必须予以暂停。

3.结束语

本文回顾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历程与制定程序,还介绍了存货、固定资产以及借款费用准则中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不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就准则内容上来看,我国会计准则的涉及面比较窄,规定不是特别详细。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会计准则会逐步走向深度化,与国际财务报吿的趋同程度不断加深。在新会计准则发布后,我国会计准则在实质上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农村跨境电商论文篇四

经济全球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各国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而因其对各国的影响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对此,发达国家多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资本、人才、技术的自由流动,带来了市场的扩大、效率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注意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造成的威胁,全球化进程不平衡造成的贫富分化,对人类环境的更大破坏,以及由于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全球治理机制而产生的各种国际矛盾和冲突。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也反映到了各国对经济全球化所采取的不同对策上:前者调整政策,修订法律,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化之中;而后者则多采取谨慎、批判的态度,贸易保护主义、排外浪潮屡见不鲜。综上,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目前各国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正影响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而我们要在这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则首先必须认识到这一进程对传统制度、秩序的影响,以采取相应的举措和规范。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可以追溯到1978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但是,直到90年代以后,全球化一词才真正被广泛使用。一般认为,“全球化”是一种进程,在这种进程中,原来局限于各个不同国家疆域内的诸多活动、制度正在冲破国界的限制,而成为全球性的。这种“全球化”多表现在经济领域,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全球化多指的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范围涉及从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到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环境保护,打击国际犯罪、移民,劳动保护等许多领域。

经济全球化主要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一体化,是以市场经济为特点的跨国界经济交流与交往。其形成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各种因素长期以来共同发展和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资本和市场天生具有的不断扩展、膨胀的本质促使之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是全球性、无国界市场成为可能。另外,跨国公司在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领域的蓬勃发展,已成为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推动力量。值得肯定的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积极的开放政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几个国际经济法问题

上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当代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制度和规范的总称,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国际经济关系这样那样的变化,必然要求新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加以调整,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主权

经济主权,作为国际法意义上国家主权的一个方面,是指国家有完全的自由制定自己的经济发展计划、运行规则、制度规范,而不受制于他国的权利。上面提到过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它必然要求全球运用统一的市场规则。反映在法律中,即要求各国法律制度的趋同化(这也便是学者们所争论的法律全球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为障碍,保证正常的经济流转,达到效率最大化。而达到这种趋同化的运作方式便是改变国内法律规范中与全球经济活动规则相冲突的部分。否则,便将被抛到全球经济增长的边缘,永远与贫穷为伴。“自我封闭”的后果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明证,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也不例外。目前,反映经济全球化这一主题的有关条约的缔结(如wto),给缔约国发挥经济主权提出保留的空间就越来越少了。这说明,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必须服从它的统一化规则,经济主权应做出一些让步。

但法律的这种趋同化并不意味着主权的侵蚀和丧失。如何客观地看待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主权?首先,国际商业交易的根本特点在于涉及不同法律的适用问题。以国际商业交易为基础的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及其调整,都离不开跨国、跨法域的前提。这说明,无论国际关系发展如何,无论各国之间经济的相互依赖到什么程度,无论人权多么重要,至少在国家或法域存在的条件下,一国主权不会消失。否认了主权,就无法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关系

在经济全球日益加深的条件下,以国际商业交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关系趋于多样化、综合化。如今,国际贸易、投资、信贷等经济交往不限于国家间、国际组织间的关系,而大量的是各国民间交往、民间同国家的政府或国际组织间的关系。其所带来的法律问题,已非传统的国际法或国内法某一单独分科所能解决,这就使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作用,越来越显得不可忽视。这样,一部反映国际经济新秩序,包括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庞大的、独立的国际经济法体系就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反映出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因此,在承认、尊重各国经济主权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国的经济主权,即根据其国家利益处理国际经济事务的权力,尤其在解决国际经济争端方面,使得在双边国际经济关系中经常被滥用的在国强国的经济权力让位于多边规则。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利大于弊。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运行之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积极加以运用,维护其经济利益,就是例证。

三、国际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经济法的产生

一切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理论总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关于法学分科的理论也不例外。国际经济法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首先就是因为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给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空前迅速发展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转让、国际融资、国际税收、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等许多方面。自18世纪以来,世界对外贸易就在数量上存在长期增长的趋势,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世界贸易出口相对于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是长期滞后的。这反映了生产国际化还停留在低级的、肤浅的水平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贸易增长率一贯地、持续地超过世界生产增长率。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反映了生产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强劲趋势。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越小,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西方国家中的小国如荷兰、比利时、挪威等,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都在2/5以上。

在世界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同时,国际服务贸易、技术贸易、金融业务等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货物贸易。种种世界经济现象表明,战后国际经济关系已经越来越直接地、深刻地影响到平常人的工作、收入、消费和生活。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必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满足人们对国际经济法律知识的需要,国际经济法必然要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法律学科。

(二)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最近二百年的`历史证明,各国经济都不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之外孤立运转。在各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之后,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状况都会对国别经济产生直接影响。随着各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国际经济关系的内涵、形式和数量不断发展;与其相适应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必须随着调整;如果国际经济法律不能适应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践,国际经济关系就会陷入无序状态。国际经济类法律规范的成功助长了人们发展这类法律的热情,这类法律的迅速增加成为战后世界法律史的一大特征。今天世界上的国际经济法律规范已经如此规模庞大,以至于不可能有人能够在该领域内成为一个全方位的专家。国际经济法学科也不得不分成许多分支,如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知识产权法、国际税法等。应该说,国际经济类法律规范的大量涌现,为国际经济法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奠定了法律渊源的基础。

从法律渊源来看,国际经济法的内容,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的产生同西方经济学兴盛及其对法学的渗透是分不开的。例如作为国际经济法重要秩序规则的gatt/wto法律,它们所包含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反对不正当竞争原则等,都是直接从国际经济学中吸收来的。

从历史上看,国际经济法的前身是中世纪的商法,这是主要建立在商事习惯和惯例基础上的国际性商人习惯法。但是,由于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国家强调行使主权,重商主义经济学说风靡三个世纪之久(16-18世纪)。国家干预商人的贸易活动,商法的发展遭到挫折。从18世纪开始,欧洲各国把商人习惯法纳入各自的国内法,作为一项国际贸易法律制度的商法停止存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社会开始尝试制定统一的国际商事规则,战后以来,大批国际经济统一法以条约和惯例的方式出现。在世界经济秩序趋向法制化、国际经济统一法又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各国的涉外经济立法不仅有义务同自己所参加的国际条约保持一致,也不能不同国际惯例保持一致,否则就会招致其他国家的反对,或者让本国企业丧失生意与利润。因此各国涉外经济法就不能不成为国际经济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际经济法它集中调整各种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法渊源、国内法渊源、实体法渊源、程序法渊源于一身,从而使各种国际经济法律关系被作为一个法学研究的整体。世界经济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各种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都是使世界经济成为统一体的纽带,国际经济法体现了把世界经济作为有机统一体的精神。国际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活跃对国家经济类法律研究的学术气氛。据我们理解,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主要任务之一应该是增进世界经济的效率,任何渊源的国际经济法都应遵循这个宗旨。

农村跨境电商论文篇五

在古金字塔这样的项目中,作为管理者的书记员或者者监工,必需“把雇主的利益放在第1位”。但是,信息时期的管理,将再也不是简单的雇佣职业,再也不是仆从的事业。

英国学者morgenwitzel的管理著作《builders&dreamers:themakingandmeaningofmanagement》,虽然中文书名被译为《管理的历史》,依然不能说是1部“安分守纪”的学术书籍,更不能算作教科书。然而,这的确是1部观点独特、角度别致的管理新书。

在这部不足三0万字的书中,呈现了包含中国、埃及、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在内,横跨上下四五历史,上百位著名有姓的工厂主、管理者、谋士、军事家、修道士以及银行家。

整体来看,这些登台亮相、被统称作“管理者”的历史人物,大略可以划分为两种人,或者者两种角色:1种是“管理工作的雇主”,如抉择制造金字塔的法老胡夫;另外一种则是作为“管理的实践者”的角色,如替胡夫管理不计其数奴隶、记录工料的使用以及损耗、指挥庞大的`运输体系的“书记员(scribe)”。

这两种角色有时候是分别在两类不同的人身上,比如主仆或者者君臣;有时候则可能合2为1,比如初期创业的家族企业者。witzel的著作让人们看到,在管理尚无成为1门学问的时候,管理的游戏规则就已经经确立:管理者是雇主的仆从。

古老的管理准则:雇主利益至上

组织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从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奴隶到意大利掌管国家事务的修士会;从中国封建王朝庞大的官僚体制到日本的家族企业,组织的所有者(至高无尚的法老、君权神授的君王、创建企业的资本家)以及经营者(谋士权臣、会计与监工)之间的瓜葛,1直处于互相冲突、互相依存的扑朔迷离的瓜葛当中。

制订目标以及战略,与执行战略完整是两种不同的权利。在金字塔这样的项目中,法老才是真实的主人,书记员必需依照法老的旨意建造金字塔。

至今,人们依然对于如斯简陋前提下,如斯庞杂的事务,被管理患上头头是道感到赞叹。赞叹之余也无比明白,做到这1点,必需遵照这样的规则:作为管理者的书记员或者者监工,必需“把雇主的利益放在第1位”。

事实上,这是现代工商业中屡屡争议的问题的隐喻: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瓜葛问题。

科学管理:有无更多的焦点?

被誉为现代管理革命的暴发点有两个:1个是一八七0年八月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大获全胜的设计者、陆军元帅赫尔姆斯.冯.毛奇(helmuthvonmoltke)伯爵。毛奇指挥体系的最大特色,是把战役部队以及顾问人员的职能很好地统1在战地指挥员的身上,由于“在遇到敌人的时候,没有任何规划能够维持1成不变”。可以说,毛奇引入了“智力劳动者”。

另外一个原则发源于泰勒。

动作分析、效力分析的做法,让泰勒通过科学的法子,使出产变患上更有效力,组织也能够出产更多的产品。可以说,泰勒引入了科学工具以及科学精神。这更是“智力的劳动”。

witzel写道,泰勒以后的管理者,在更多地关注工程法子的同时,开始逐渐关注人伦、道德、法律等方面的事务,从而使管理者显患上更为职业化;另外,管理者把胜利的但愿寄托在“信任以及虔诚”之上。然而,witzel指出的,“他们的所谓‘虔诚’,就像医生以及律师的虔诚1样,是对于职业以及理想的虔诚,而不是对于雇主的虔诚。”

管理是管理者“自己的事业”

witzel描述“管理的历史”,有1个联贯的思路:几千年来管理的发展中,其基本问题仍然没有变化。这个问题1直是“如何让雇主获益”。这句话用mba教程中的语言说,就是实现“股东价值”。

但是,it让事情产生了变化。witzel认为,当流程再造(bpr)、电子商务(e-business)被作为“革命性”的事物,向管理发出挑战的时候;当信息资源同享、无形资产、价值分享、立异,成为it带给所有人的“口头禅”的时候,人们发现,在原本的管理框架下,真正做到“同享”、“分享”,其实很难。

认识这些难题,或许正需要透过witzel这样的“大历史观”来看待管理。近二0年的管理正在悄悄地产生变化。管理的内在请求不单单是为具有有形资产以及财富的股东们服务,而是为所有的“利益相干者”服务,这里包含股东,但也要包含公司的管理者、公司的员工,也要包含供应商,更要包含顾客。

著名的管理巨匠德鲁克洞察到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型社会”,预测到知识的立异是未来产业生存与竞争的基本情势。在这里,与这类情势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模式”,需要获得更大的突破才行。这类突破,里面就包含摈弃“所有者以及经营者”的简单瓜葛,而引入“利益相干者”的观念。

在信息时期,“管理”,再也不是简单的雇佣职业,再也不是仆从,而是“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