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孩子快乐的课堂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10:24:33 作者:笔尘 评语寄语 最新孩子快乐的课堂读后感(精选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孩子快乐的课堂读后感篇一

摘自:《幼儿教育》12

广东广州市花都区幼林培英幼儿园唐芸芬

在区域活动时.三个孩子在玩“小医院”的`游戏。晔晔扮演医生,琳琳扮演护士,小朱扮演病人,大家分工合作,玩得很愉快。但是,过了一会儿,小朱觉得扮演病人经常耍躺在床上“打吊针”,不好玩,于是,他提出要做护士,可琳琳和晔晔也不愿意当“病人”。没“病人”来看病,“医生”“护士”只能闲着,游戏就无法继续下去。这时,我走进“小医院”,对他们说:“我也来和大家一起玩吧!”孩子们个个欢呼起来:“唐老师,你真好。…唐老师,你耍做医生还是护士呀?”

我和孩子商量如何分配角色,当大家都不愿当病人时怎么办。经过讨论.我们决定每人都当一次“病人”,这样既公平。又能体验多种角色。轮到我当“病人”了.我先到“小朱护士”那里挂号。然后到“晔晔医生”那里看病。“晔晔医生”还真是有点“专业水平”,摸了摸我的头,看了看我的喉咙.然后用听诊器听了听我的心肺部位,说我既感冒又发烧,得打两支针。于是由“琳琳护士”和“小朱护士”各帮我打了一针。我假装怕打针,“小朱护士”不停地安慰我:“不要怕,打了针、吃了药,病很快就会好的。”琳琳还像大人似的说:“你看我的针头很小,打针的时候就像蚂蚁咬你一下,很快就不痛了。”等打完针以后,小医生和小护士还表扬我:“你真棒!”

游戏结束后,三个孩子还不停地对我说:“下次我们再到小医院来玩吧。”孩子年龄小,当游戏中出现矛盾和问题时,他们就会不知所措,以至于游戏无法继续。这时教师就要及时介入.有时还得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游戏并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使游戏得以继续,而且能引导孩子通过制订规则解决矛盾。

孩子快乐的课堂读后感篇二

当我接到应彩云老师的《孩子是天我是云》这本书时,被其中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所吸引,并对此产生共鸣与思考。

特别是应老师如何引导幼儿自主表达方面让我印象深刻,颇有收获。

一、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愿意去说。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开展公开课、展示教育教学成果的时候,我们总希望孩子们能在我们所设计的活动中自主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孩子的不积极发言或者表达不出什么东西而苦恼……看了应老师的随笔以后,我似乎找到了其中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更不能为了某一个活动来奢望孩子会说出很多或者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想法,而是应该抓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契机,去创造机会让孩子想说、愿意说,从而激发出孩子说的欲望,养成主动表达自己的习惯,形成自主表达的班级氛围。就像应老师的《让孩子“讲黑讲白”》一样,她会主动创造让孩子去争论的机会,从而激发孩子的观点,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去说。

二、抓住幼儿兴趣,让孩子有话可说。阅读应老师的随笔,很多内容似乎看不出明显的教育目的,但是通过孩子们交流的内容可以看出他们对话题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他们交流的内容都相当的精彩。比如:交流上海申博的话题、争论当男孩好还是女孩好、做动物好还是做人好等话题都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也是某一阶段社会都比较关注的话题,我想应老师对于这些话题的选择一定是建立在对孩子长期的关注中才发现,进而提出,从而产生较好的交流效果。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身边的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才能知道他们的兴趣点,知道他们喜欢说什么、愿意说什么、会说什么、经常说什么?所以如何抓住孩子的兴趣点,通过他们感兴趣交流的话题,打开他们的话匣子,让他们有话可说这才是重点。

三、把握幼儿特点,让孩子必须要说。我们都知道:在语言表达方面幼儿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有些孩子天生爱说,语言表达流畅、思维活跃,但有些孩子性格内向,甚至由于其他原因,不愿意说或者是不敢大声说话。我觉得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习应老师《她会大声地说话》中的很多做法,在了解了孩子的性格特点之后,要巧妙的“装聋卖傻”,逼着他们不得不说,甚至是必须要大声说,我想有了老师有意识的变换方法,有了孩子的第一次勇敢的尝试,他们一定会产生自主表达的愿望,从而获得表达后的喜悦和自信,我觉得实施这一方法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在保护孩子自信心的前提下,坚持性的和孩子一起努力一段时间,待孩子也尝试到这种主动表达给他们带来的喜悦之后,他们一定会习惯与这种表达方式,从而促进整个班级自主表达氛围的形成。

其实,我觉得我们与应老师最大的区别就是应老师给孩子的是一片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天空,而我们给孩子的是一片相对意义上的自由天空。其原因是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追求的还是一个统一的思想,虽然也希望孩子能表达自己的与别人不同的想法,但是骨子里还是希望孩子不要出格,甚至是还有老师的话就是不可“侵犯”的意思,所以我觉得还是的从教师的主观思想上去解决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去以孩子为中心,就像应老师这本书的名字《孩子是天我是云》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孩子为大、孩子是天、孩子是主体的教育思想,这是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去转变的,只有我们的思想和认识有了重大的转变,我们的教育方法、手段、形式才能得到改变,所以就让我们从改变自己的大脑开始,去逐步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向,让我们的孩子也能获得同样的幸福,这也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孩子快乐的课堂读后感篇三

九岁的小女孩小馨罹患极罕见,长在眼窝上的“恶性横纹肌瘤”,面对突如其来重病,小馨用乐观与勇气令人心疼,小馨的妈妈争取小馨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回学校上学,因为再大的病痛,都阻挡不了他想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心。

九岁的`小馨用超乎常人的自信与努力和癌症病魔对抗的精神令人敬佩,当我们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失败沮丧和难过时想想任何一种难题都是一个考验,书中主角小馨用正面开朗的心迎向困难,有父母和同学的支持更是小馨强力的后盾,小馨的妈妈用她们的故事无私的分享想让更多人能了解,让我们站在他们角度着想,当我们对他们病症有更多了解,才能更懂得如何帮助他们,即使是一个小小微笑与鼓励正是最好的良药。

经历痛苦而懂得感恩并学会而更愿意慷慨付出,在书中提起一句话“我从不去想什么,只珍惜自己还拥有的”,人们常在失去才能更明白生命的可贵,当你拥有健康的身体却又想拥有财富,有了财富又不知足的想拥有更高的名利,却不知道唯有健康与单纯的一颗心才是富足的根本。看完这本书我们应该学习聆听和用谦卑态度去面对生命中每一个课题。

孩子快乐的课堂读后感篇四

我的孩子是快乐的中等生(读后感之一)

前段时间看到一本书,书名是《我的孩子是中等生》,光看题目就心有戚戚焉,加之书作者方刚是社会学博士,应用心理学副教授,所以含金量应该是很高的,于是买来观摩。,作者从孩子上幼儿园一直写到小升初结束。我一直以来看书的习惯就是边看便挑毛病,然后再找出书中的优点,这次也是如此。坦白说,本书的毛病我挑不出多少,因为他的想法也是我的想法,只是具体做法上有些地方不敢苟同。书中的优点很多,概括起来就是尊重孩子、宠爱(不是溺爱)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充分的交流、培养阅读习惯、教会孩子思考质疑判断的能力等。

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我差不多,不过他对孩子的宠爱更多一些,父母(尤其是作者孩子爸爸)所花精力和耐心更多。他有孩子性格也更活泼好动些,所以在看完书之后,我对其中一些做法并不是很赞同,但总体上来讲,书的`作者其实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小孩教育问题。这一个问题是当前许多家长关注和思考的,家长都在想的一个两难选择:一方面,在家里,我们希望孩子能保持小孩的天性,活泼、对事物充满好奇、精力旺盛、不断探索(哪怕会损坏一些东西),可是一旦进入幼儿园或者是学校,主流社会所喜爱的形象往往是“少年君子”,这种自由与规范之间的转换会让很多孩子迷茫,甚至产生受挫感。

我作为老师和家长这样的双重身份,我在给孩子大量空间的同时,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怎样去对待别人的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坚持自己的教育方法,但是又害怕校园里的主流要求与此相悖,以至于我的孩子和我所教育的孩子不能进入其它教师的视野,或者是被有意识地忽视。毕竟单个人的努力是微弱的。书作者本人就在书中记录了多次自己与外界因教育理念而发生的冲突,虽然最终没有对孩子产生太大的伤害,可是冲突的过程仍然让我们这些读者觉得难过。无论有多么高深的知识结构、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哪怕很多人都清晰的知道这样做对孩子有好处、会让孩子有更快乐的童年,保持好奇、培养创新的能力或者是创新的民族,仍然敌不过众口一词对整齐划一的狂热。所以我只能折中,尽自己所能给孩子一个快乐宽松的童年。

我的孩子是一个“中等生”,而方刚教授没有担忧,是否我们也应该有几分坦然?我还在思考!

(中国大学网)

孩子快乐的课堂读后感篇五

前几天,在书店给儿子买书时,我被一本名字叫《没有孩子是差生》的书所吸引。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书的作者叫朱国红,网名清澈小舟,是一位小学高级教师。书中作者那独特的教育观点和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令我眼前一亮。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好好儿读读这本书。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富有人性和理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为我解除了好多的困惑。使我不得不开始反思自己作为教师和家长,先前的一些不妥当的做法。

书中的《教给孩子学会欣赏》一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朱老师在自己所教的班级中搞了一次主题为“真情面对面”的活动,活动过程是这样的: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图表,要求学生写出班上其他同学的优点,在班会上读给大家听后,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老师再把每个学生得到的赞美汇总,分发到各自手里。这样每个学生手中就握着全班同学对自己的赞美。并要求每个学生在晚上睡觉前和早上起床后,大声地把“赞美”纸上的内容读一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这一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关注周围同学的点滴进步,同时也体会到了被人赏识的幸福,树立了自信。使同学们加强了团结合作的意识,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了。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做法。就在我刚刚送走的这届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两个月,为了抓好班内的纪律,使我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动向,也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良好的班风中努力学习,顺利毕业。我借鉴了上师范时学生会的那套管理办法。在班里实行了班干部轮流值日制。班里有七、八个班干部。但平时真正参与班级管理的似乎只有班长一人。为了充分调动班干部们的积极性,我安排他们每人一天轮流“值班”。“值班”干部当天的任务是把违纪的学生名单记录在值班日志上。下午放学前拿给我,我再按照他们记录的情况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这一方法试用两周以来,虽然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同时也影响了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感情。我感觉学生并不喜欢这种方法。

同样是发现,朱老师发现的是优点,它是学生最渴望被人认同、欣赏的。能够使学生体验到被人欣赏的快乐,从而树立自信。而我发现的是缺点,它是学生最不喜欢被人揭开的伤疤,一旦揭开将会极大地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我决定改变原来的做法,在新的学期去尝试一下朱老师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会欣赏,让学生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去发现美,体验美。“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