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优秀17篇)

时间:2024-02-24 06:25:09 作者:字海 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份教学计划集锦,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

1、查找多种图书、报刊杂志,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多媒体网络设备。

2、学生课前准备好与国际组织有关的图片、文字和录像等资料。

3、做好同学之间相互介绍国际组织活动的'计划和组织活动。

一课时。

1、分析案例,学会方法。

教师提问,你知道第一个总部设在北京的国际组织吗?它的宗旨是什么?引出第一个总部设立在北京的国际竹藤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会了解国际组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了解一个国际组织应当包括其成立的时间与背景、总部所在地、基本宗旨、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以及我国在该组织中的作用和地位等主要内容。

2、利用各种信心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教师提问,你认识以下国际组织吗?你知道这些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与交往中的作用吗?学生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部分国际组织的相关网站,通过互联网查找。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利用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查找。活动中,教师要面对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选择的多样化、个性化,允许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3、及时总结交流,突出主题思想。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的介绍给其他同学,使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国际组织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要让学生体会国际组织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纽带和桥梁,理解世界各国之间,特别是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众多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树立正确的全球观。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

本课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进科技的殿堂》中的第一个主题《世界科技的今天》。

1、该教材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这个话题是充满兴趣和好奇的。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能力,这也是对孩子提出的一个考验,让孩子在动手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这也是一个自主学习体验的过程。资料的搜集与处理来说,需要老师有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才能达到课堂效果的促进作用。

2、孩子天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乐于了解,掌握科学技术主动性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对现代科技成果知之甚少,而对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缺少一定的认识,这也是这堂课难以驾驭的一个方面。

3、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搜集、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料的能力,在学习中敢于大胆想象,敢于发表自己创意的表达能力。

1、通过学习能进一步的提升对资料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及处理的能力。

2、通过学习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学习科学技术的欲望。

观察法、谈话引导、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聆听感悟。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与科技密不可分。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五彩斑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科技的殿堂,去了解世界科技的今天(板书)。

二、新授。

1、有请我们的今天的特邀嘉宾(科技博士——猴博士)课件出示,猴博士讲科技。穿插进行一个小活动——现代科技大竞猜,利用这项活动让学生对现代高新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师:同学们对现代科技技术的了解还真不少呀!那么赶快带上你们课前查找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召开一个小小的现代科技交流会吧。(很荣幸老师将成为这次交流会的主持人,请大家给我点掌声一下。)。

(1)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资料。问题你还听说过哪些机器人呢?用简短的语言和洪亮的声音向大家介绍。看看哪一组将是我们这次现代科技交流最棒交流组。

(2)老师根据学生的资料交流,适时展示自己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和了解机器人的欲望。

小结:我们从机器人的这一小小科技领域应经感触到科技的飞速发展,感触到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1)飞向太空,探索宇宙是我们人类一直的目标,此时能否把你搜集到的有关航空航天方面的科技成果与大家分享一下。

(2)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的进行自己资料的展示与补充(课件适时播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小结:我们从一个个重要的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历史节点,感触到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为国家的安全,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他让我们的通信更畅、信息更准。

3、学生适时进行有关纳米技术、克隆技术、基因技术成果方面的资料交流,老师适当进行补充。

4、不知大家还搜集到了那些现代科技成果,把你的现代科技成果交流表与大家分享。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你搜集到的这项成果,你觉得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同学们也可进行补充,看看谁是我们交流会上的小博士。(补充:其实现代科技成果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进行交流。)。

小结:同学们,我们高兴我们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自豪我们生活在这个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的时期。适时板书)。

三、扩展延伸。

我们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国家科技的振兴需要你们的参与,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心中应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科技梦,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畅谈一下我们自己的科技梦!同学们先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好吗?开始。

小结:大家科技梦都非常好,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关注科技,学习科技,大胆实践,大家的科技梦都会成真!(适时板书)。

四、升华结束。

同学们,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一颗学科学、爱科学的科技之心,(适时板书)为了我们的科技梦,不断努力。将来为世界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的发展添砖加瓦,相信世界的科技,中国的科技发展明天会更好。

世界科技的今天。

智能机器人技术。

不断创新。

学科学。

航空航天技术。

纳米技术。

基因技术。

层出不穷。

爱科学。

克隆技术。

……。

将今天学到科技知识与朋友家人分享,完成一份科技小报。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家乡的自然景物和物产,从中体会家乡的可爱,进一步增进对家乡的热爱。

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认识家乡的自然景物和物产,从中体会家乡的可爱,进一步增进对家乡的热爱,内容设计主要以为“手拉手活动”的小伙伴做导游为主线,开展系列活动。从口头上夸奖家乡是纸上谈兵,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各个活动中更好地认识家乡,了解家乡,更加热爱家乡。

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的活动涉及大量的家乡景物资料,因此课前一定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调查搜集资料。对以往一知半解的东西加以消化健全。有的同学或许会认为自己家乡没有名山大川就是没有景物,课上要告知他们:家乡所有取得的成绩都是值得自豪的,家乡人民津津乐道的地方、事物就是我们的特色。我们的家乡不仅是张家港,更大范围是苏州市。

课前准备:

1、了解家乡的景物,搜集图片或拍摄照片。

2、了解家乡名菜,搜集家乡的特产。

3、准备办小报的材料。

课时: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谢老师高兴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的手拉手伙伴就要到我们家乡来了。

2、那么,他们来做客,我们该做点什么呢?

3、生答,师小结:对,我们要向他们介绍我们的家乡,带他们游览,你准备好了吗?

二:活动:小导游带你一日游。

1、谁能告诉客人们,我们家乡有那些地方值得去一去?

学生可以边出示相关图片、照片来介绍。

(鉴真东渡纪念馆、香山、双山生态岛、凤凰桃花园、步行街、暨阳湖、妙桥羊毛衫市场、世纪广场、港口等)。

出示。

时间内容。

7:00~9:00从学校坐车岛景点。

9:00~11:30游览中甸风景区。

11:30~12:30在中甸用午餐。

12:30~1:30游上跳虎。

1:30~2:30游中跳虎。

2:30~3:30游下跳虎。

4:30反回上跳虎。

4:30~6:30返回学校。

2、小组讨论,他们的安排给了你启发了吗?

3、小组决定一日游路线,交流。

4、总结:对,在确定旅游路线时,我们先要确定去哪几个地方,然后想想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最后才能决定。

三:尝尝我的家乡菜。

1、同学们,一日游览结束了,该请小客人吃饭了。拿什么菜来招待他们呢?

2、介绍家乡的特色菜(高庄豆腐干、长江刀鱼、白虾、桥丁鱼、蟛蜞等)。

4、师:这个菜也是我们家乡的特色菜呢,每到春天,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会出现凉拌荠菜,据说可以清火明目。

5、同学们,回家后可要好好灵犀手艺,否则,小客人到你家,你可拿不出东西来招待的。

四:家乡特产送给你。

3、讨论,师点拨:无锡有泥人,太仓有肉松、我们苏州有什么?

4、小结:可以带高庄豆腐干、苏州刺绣、拖炉饼等好多东西呢!

五:总结。

同学们,我们家乡虽然不大,但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我们可以请小伙伴多来我们这里游玩,多了解我们家乡。可可后我们要多搜集家乡的资料,办成小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们这里。

板书:

景色美。

菜美味。

特产多。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

[德育目标]:体会对人说话有礼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给生活带来的和谐和快乐,为自己做到说话有礼貌而感到自豪。

[智育目标]: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形成人人使用礼貌用语,处处使用礼貌用语的风气,逐渐形成习惯。

[素质发展目标]:知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懂得人与人交往应该懂礼貌。

[教学重点]:知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懂得人与人交往应该懂礼貌,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难点]:知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懂得人与人交往应该懂礼貌,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搜集和使用礼貌用语相关的故事,相关课件,准备小红花数朵。

学生活动设计。

“看图讲故事”、“表演”、“评一评”

老师: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一个“借铁锨”的故事(给学生讲故事)。

老师:同学们,米沙为什么第一次没有从费奥多尔爷爷那里借到铁锨呢?为什么第二次他又能借到铁锨,还得到了费奥多尔爷爷的奖励呢?大家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老师:大家说的很好,米沙因为第一次没有礼貌所以没有借到铁锨,第二次根据爸爸的提示用了礼貌的语言,结果借到了铁锨且得到了奖励,可见礼貌用语是多么的奇妙,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礼貌用语好奇妙”。

一、礼貌用语好奇妙(板书)。

老师:同学们,打开课本四十二页,我们看一看图中的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从中懂得了什么?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老师:小山羊为什么能够加入到小猫和小猪的游戏中去而小狗却不能呢?

老师:大家说得很对,正是因为小狗说了令人不快的、不尊重小猪的、没有礼貌的话,所以给自己带来了不便,没有加入到小伙伴的游戏中去;而小山羊则正好相反。那我们大家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呢?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二、怎样使用礼貌用语(板书)。

(请大家欣赏“礼貌歌”,并让大家随着唱。)。

老师:同学们我们从“礼貌歌”中学到了一些礼貌用语的用法;下面我们看课本第四十三页,当我们遇到图中的情况时,我们该怎样说?(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小红花奖励。)。

老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是我们常用的礼貌用语: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会用。只有那样我们才能给自己带来方便,受到大家的欢迎。

(让大家欣赏视频“文明礼貌在校园”、“礼貌待客”和图片“向老师问好”、“谢谢”、“请坐”、“再见”、“有礼貌”。)。

(学生表演)。

老师:我们在平时会怎么做呢?我们看课本第四十五页,把我们能做到的花朵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把空白的礼貌花添完整。

最后,放儿歌“咱们从小讲礼貌”,让同学们齐唱。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人不识礼仪,寸步亦难移”,这是我国人民广为传颂的一句名言。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约定俗成的一些礼貌语言。在一定意义上,它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反映着社会风尚,也反映着每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素养。在社会交往中使用礼貌语言,有利于协调入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们之间的团结。因此,从小对学生进行说话有礼貌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课旨在通过活动,教育小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明有礼的好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形成人人使用礼貌用语,处处使用礼貌用语的风气,逐渐形成习惯,激发学生产生做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的愿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了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礼貌用语,懂得人与人交往应该懂礼貌,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逐渐形成处处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激发了学生产生做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的愿望。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

2、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劳动的优良品质。

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劳动的优良品质。

学生调查自己的父母平时的工作情况;调查身边的劳动者,并作出调查报告;寻找身边劳动者的事迹、故事等。

2课时。

一、看看他们怎样工作。

1、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父母是干什么工作的,平时几点钟上班、几点钟下班,在什么地方、如何去上班(使用什么交通工具),他们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他们上班后的感受如何?旨在用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人推广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

2、调查采访。

调查学生周围的其他劳动者。让学生课前自由的组成小组,并确立调查计划,准备好调查问题,甚至是录像等),再确定调查对象时,最好选择学校内的校医、食堂工人、商店工作人员、或是学校附近的工厂、商店、餐馆、邮局、医院等。教师要提醒学生调查时注意安全。

(注:只有让孩子们融入到社会之中,去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面对面地接触,去亲眼看到他们的劳动的辛苦,去面对面地交流,了解到他们劳动的辛苦,劳动的快乐,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离不开他们,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尊重他们。)。

二、寻找身边的劳动者。

1、寻找身边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可以画画,可以是文字记录也可以是小故事。分组讨论后,在班级交流。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人默默无闻为我们作出了贡献,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师:是呀,当得到别人的谢谢时,你的心中特别高兴,也特别自豪,因为自己所做的事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其实不光是你,老师也是这样。那么工作在不同行业的叔叔阿姨每天都在为我们提供着帮助和服务,他们得到过别人的感谢吗?课前我们进行了调查,有的一个人进行调查,有的几个人小组合作调查,赶紧把你们的发现在小组内说说吧!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1、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组织机构、发展变化、校风校训等。

2、使学生感受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和自豪感。

3、通过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着为学校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强主人翁意识。

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校园新貌。

学生回答,教师贴彩纸。

1、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巡视。

2、小组推选几个代表上台介绍交流的情况,展示新旧照片、过去与现在的师生人数、教学设施等资料,然后贴在彩纸上。

1、在调查的过程中,同学们问道,家乡的学校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课前,同学们当了小记者,采访了老师、领导以及自己的爸爸妈妈,现在就请同学们整理收集到的材料,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整理收集到的信息,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家乡的学校越变越美丽,是因为全社会对学校的支持,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学们,我们是学校的小主人,为了学校的明天更美好,你有什么样的设想和建议呢?你能为学校做点什么呢?下面我们每个同学都来当当“小小设计师”。

(1)小组讨论讨论。

(2)全班交流各组的设想和建议?

(3)采访学校的校长,请他谈谈感受,发表看法。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1、通过对战争所造成的无数灾难的了解,使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丢掉性命。从而使学生知道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并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

2、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的比较,使学生了解生活来之不易,需要珍惜,需要捍卫,要用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贡献。

3、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六界,使学生知道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人民解放军的捍卫,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用实际行动热爱人民子弟兵。

有关电教设备;有关图片;有关故事;有关资料。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战争——人类最大的灾难。

1、将学生在课前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播放课前准备的有关战争的录象片段。

3、讨论;战争有哪些危害?

4、讨论图片——:看:被枪弹击碎玻璃后的眼睛!(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图片使我们想到了什么?齐读图片配文)。

5、阅读:《爸爸、妈妈再也回不来了》。

说一说文章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

6、读:p76“小资料”说一说战争给儿童带来的伤害有多少。

7、朗读:〈请把我埋得浅一些〉。用一句话说说感想。

8、展示“一战”“二战”“二战”以后的资料,教师概括介绍。

9、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战争的小故事。

二.和平——人类永久的期盼。

1、播放一首反映战争的歌曲。

2、展示毕加索的〈和平鸽〉。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向导了什么?

3、教师讲〈和平鸽〉的由来。

4、阅读:国际儿童节的来历。你打算今后怎样过儿童节?

5、朗读:〈儿童和平条约〉。用小节目表演。

三、课后活动。

准备“和平颂”歌舞联谊会。

第二课时。

一、举行〈和平颂〉歌舞联谊会。

二、中国的钢铁长城。

1、说一说自己看过的有关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题材的电影、电视片。

我看过的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题材的电影、电视片。

最深刻的印象是……。

2、展示有关人民子弟兵保卫和平、保卫祖国的资料。

讨论;军人的风采给我们什么启示?

3、播放有关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歌曲。

5、献给人民子弟兵的礼物。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送这样的礼物?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和文化的多样性,热爱自己生活的家乡,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有探究兴趣,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感受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位置、历史、名胜等。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分析历史名胜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等。

学生活动设计。

收集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1.让学生知道,在学校生活里有很多老师和工作人员为他们的成长辛勤工作。

2.通过观察、采访、交流等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老师、学校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

3.引导学生了解学校里工作的人们,培养学生尊敬老师,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

准备有关课件。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播放录像。

情景:

a.学校传达室的张爷爷在打扫卫生,整理树枝。

b.卫生老师在给一位受伤的学生包扎伤口。

c.教师在课堂给学生讲课。

d.辅导员张老师在训练号鼓队。

2.说一说。

a.从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在我们学校,有哪些工作人员?你最喜欢谁?

c.师小结:同学们,在学校工作的人们有很多,你们想不想去了解他们?

二、整理调查报告,进行采访汇报。

1.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分小组对学校工作的人们进行了采访调查,下面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调查报告单可以用投影仪显示)。

2.小结:通过调查,在我们的学校里,校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各科老师,他们为了共同把学校办好,都在辛勤的工作着。

三、出示课件,写出感想。

1.课件展示书中的“王老师的一天”和“我们心中的`张爷爷”。

2.学生根据自己的采访,写出采访后的感想。

3.展示部分学生的感想。

四、欣赏歌曲,提出问题。

1.放录音《在老师身边》,并思考歌曲唱的是什么意思?

3.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几种方法,你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来表达你对学校工作的人们的敬意。

a.唱一首歌颂老师的歌;

b.给你最喜欢的老师画张像;

c.制定一份“爱心”计划;

d.送一束鲜花给老师。

五、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2.我们班哪些同学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做得最好?评选出7~8位做得好的小朋友并当场表扬。

六、总结。

通过大家对在学校工作的人们的采访,调查使我们了解到在学校工作的人们的辛劳,从而让我们懂得了应该尊敬老师,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知道两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到热爱和平、向往和平,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二、教学重点:知道两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教学难点: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人民必胜。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一些反映战争的图片和事例。

2、学生课前查阅一些有关战争的资料,收集二战中法西斯野蛮残暴的行径及战争中英雄的小故事。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让我们把时间退回到20世纪初,共同来回顾那段让人不堪回首的历史。

2、教师播放或讲述两次世界大战的有关情况。

同学们,这就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真实情况,这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灾难呢,下面我们分组来探究。

出示思考题: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实质的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殖民地矛盾而引发的,直接原因是19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二战的爆发有其社会根源,那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

(2)两次世界大战涉及了哪些国家和地区?

(3)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如何?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3、学生根据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组探究,教师适度进行指导。

4、全班交流探究的结果。

(2)在学生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讲一讲,说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哪些重要的战役和历史事件。

(3)根据交流情况将两次世界大战情况制成结果对比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有38个国家、15亿人被卷入了战争。战争中死亡人数达1000多万,受伤人数达多万,所有参战国的战争费用共达3400亿美元。

5、小结: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不能忘记住历史,不能让历史的的悲剧重演。

板书设计:

战争。

使许多人。

家破人亡。

使生态环境恶化。

使健全的人肢残臂断。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图例,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学会用简单的图例画出学校的平面图。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及热爱学习的情感。

要求学生通过询问、看书、上网,了解平面图及图例的'有关知识。

一、情感体验,确定方向。

1.看一看: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

2.想一想:其他的各个方向并指一指。

3.做一做: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站好,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4.选一选:根据每一小队坐的不同位置,为本组选好队名(东方队、西方队、南方队、北方队)。

5.议一议:现实生活中哪些事物也可以为我们确定方向。

二、创设情境,探究实践。

1.看地图,找位置:这是一张中国地图,看我国的版图像什么?对,她像一只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你们看这是我们的广西。

2.探究、应用方向:理解地图方向“左西右东,上北下南”。找一找最南部的省份和西部的省份。

三、实践运用,绘制平面图。

1.情境设计:蓝猫、淘气知道我们的学校是个大花园,要来做客,可是它不认识路,请大家为他们指一指方向。

2.校门为入口点,确定校门实际方位。

3.想一想,做个小小设计师:根据学生的回忆,课件随机显示学校主要设施、景点的画面,说说它所处的位置,并同时让学生设计图例。

4.画一画:个人或合作完成校园平面图。

四、情感沟通,谈收获。

1.今天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谈谈你的收获。

2.试试用今天学的方法绘制一张学校周边环境图。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儿童的生活经验,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2、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诚实是立身之本,理解“人无信不立”,理解诚实在待人处事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1,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经典事例。

2、把第八页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完成调查问卷,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3、利用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3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诚”,什么是“信”,今天我们将继续来探讨“诚信”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续编故事。

1、课件出示第八页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

(1)那个扔掉诚信的青年人可能回成为什么样的人?

(2)想象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在待人处事上会是什么样?这样下去其结果会是什么样?

3、小组合作,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续演出来。

三、交流收集,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交流课前调查的情况和问卷统计结果,看看划去“诚信”的人占多大的比例,他们选择丢掉诚信的理由是什么;不愿意丢掉诚信的人占多大比例,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四、学习第九页的案例,体会“人无信不立”的含义。

1、课件出示第九页的案例。

2、讨论:

3、小结。

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样,人如果丢掉了诚信,即使有着聪明的大脑,出众的才学,也会因为不被社会承认,他的才学机敏无法展现,金钱荣誉无法获得,可见诚信是人立足与社会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说的(出示孔子的话)——人无信不立。

五、作业。

通过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诚信是金。

人无信不立。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通信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的需求、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相关联。

能力:能通过采访、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选择和处理信息。

知识: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人类通信的发展历史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百科知识书,所以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有兴趣的。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小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相对比较封闭、教学资源比较薄弱的环境里,虽然他们对现代的一些通信方式如电话已有所了解,但本课中有些从历史的角度来体现的内容,学生缺少直接的生活经验,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他们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通信方式缺乏详实和全面的了解,也就无法感受到通信的发展和变化。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从古到今通信的'发展变化。

要想突破重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资料和教师的有关课件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教材的两个调查表引导学生探究通信的历史演变;用绘画或演讲等形式畅谈未来的通信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灵活运用对比等方法,来展开通信发展史的学习,使学生能生动又真切地感受从古到今通信的发展变化。

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

体会从古到今通信的发展变化。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及近代通信是怎么发展的。

1课时。

完成话题“过去的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飞速发展的现代通信络”“通信畅想曲”的教材内容。

活动一探究古代的通信方式。

1.[播放动画:烽火传敌情]。

2.[播放课件:古时书信传递]。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体会宋代著名词人陆游的诗句,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并说说还知道哪些古人传送信息艰难的故事。了解古代人们以书信表达情感和盼望家书的心情。由于当时书信传递的速度很慢,所以“书回已是明年事”。

:古代通信靠人力、畜力完成传递,速度慢、数量少。受各种条件限制,要想及时得到消息十分不容易。

设计意图: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

活动二通信的过去和未来。

1.[播放课件:信息传递的比较]。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将一个信息从伦敦送到纽约,不同时期的传送方式及传送时间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通过比较,感受通信的发展,如通信工具更加先进,通信速度不断加快,通信容量越来越大等。(板书:通信方式多由慢到快)。

2.[播放视频:飞速发展的信息络]。

采访父母和周围的人,了解通信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谈体会,进一步感受通信的飞速发展。(板书:从烽火台到互联科技发展会更加发达)。

3.[播放课件:畅想未来的通信]。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畅想一下未来的通信方式会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感受通信的发展和变化体现在通信方式越来越多,传递的时间越来越短,并通过畅想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烽火台到互联。

通信方式由慢到快。

科技发展会更加发达。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1.通过课文中事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所起的作用。

2.帮助学生认识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是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寻找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探索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种途径。

帮助学生认识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是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寻找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探索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种途径。

冰水混合物,透明容器。

一、导入。

1.展示透明容器里面的冰水混合物,说明:水的温度很低,和冰的温度相近。

2.学生观察温暖的室温下透明容器里冰块的变化。

二、学习“北极熊的忧愁”

1.假如你是生活在冰上的北极熊,请以北极熊的口吻讲述在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情况下的遭遇。

2.阅读《地球“发低烧”了》。

联系自己生病发低烧的感受,说说地球“发低烧”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4.齐读《环境警报》,联系经验,谈谈感想。

三、学习“假如地球继续变暖”

1.思考:假如地球继续变暖,会带来哪些问题?可能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2.阅读课本关于海平面上升的段落和环保志愿者书写的标语。

在全球变暖所带来的问题中挑选某一个问题,试着为它撰写一条环保警示语。

3.分角色朗读《珠穆朗玛峰》。

你觉得这位小作者的想象有道理吗?为什么?

四、作业。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学校里的规则》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课文。在学校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规则,它是社会安定的保证,又是人们日常学习、生活正常进行的前提与基础。本课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学校的一员,在学校生活中应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好孩子。课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学校生活都有哪些规则。第二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在学校生活中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则。第三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本节课只讲授第一、二部分,第三部分作为下节课的重点进行讲授。

这一课属于第一单元《做守规则的人》,学校是儿童最主要的生活空间,同时学校也提供了儿童道德发展和社会性成长所需要的同伴关系和学校生活环境,所以教学的重点在于学校生活。

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等等。”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贯穿始终,以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环境,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的美好,了解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并且这些内容要求随着儿童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大而呈现出一种同心圆放大的趋势。道德存在于生活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只有教育的内容是适合于学生需要和可能的,是最基础的教育方式,是生动活泼,他们乐于接受的,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做到“小、近、实”,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考虑到儿童的差异性,贴近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学校生活,指儿童所处的学校、班级等。根据儿童和教材的结合点,有所侧重,有所针对,有所舍弃,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生活中有哪些规则。

2、通过幻灯图片演示,懂得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则。

3、能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则和学校纪律,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

1、知道学校生活中有哪些规则。

2、明白学校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难点:做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孩子。

为了突出重点,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通过课前调查,课中交流,学生了解到学校、班级的学校生活中有许多规则。通过寻找学校生活中有没有缺少规则、规则不完善、有了规则同学们不遵守的方面,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制定详细的规则,切实指导学生的行动,做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孩子,突破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体验————探究这一新理念,以学生活动体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规则的调查,探究人们制定规则的原因,知道规则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立足于求真、求实。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讨论、交流、合作制定规则等多样的教学方式,为目标服务,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少一些说教,多一些体验,注重探究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达成预设目标,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课前调查————课中体验————课后延伸”的学习方法,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有实际的感受、真实的领悟,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做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孩子。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幻灯片演示————“丢手绢”游戏,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联系自己平时的游戏方法,说一说规则是什么。

提问:没有规则游戏能进行吗?

小结:看来规则真的挺重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体验,就会发现学校里有很多规则。各种规则与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让我们在学校了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揭示本课课题:学校里的规则。

(二)、学校里的规则。

1、观察、汇总。

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回忆或者观察: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同学们都要遵守哪些规则,这些规则的执行情况是由谁来负责监督和检查的。幻灯片演示,通过图片的观察与整理,了解学校都有哪些规则。

2、调查、分析。

指导学生了解学校里还有哪些规则。(出示幻灯片)帮助学生知道,学校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时时都有规则。

3、探究和思考:

学校里的这样那样的规则都是由谁制定的?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则呢?不妨设计如下的问题来组织学生讨论:

1、我们希望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为什么?这样的环境靠什么来营造呢?

4、除此之外,你还感受到了规则的哪些作用?

6、如果学校里没有规则会有什么后果?你喜欢这种后果吗?为什么?

通过充分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规则的意义,从心里真正接纳规则,而不觉得规则是一种束缚。

4、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指导学生明确新时期小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5、结束语:

播放《祝你平安》,总结:学校处处有规则,只有自觉遵守规则,我们才能像小树一样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我们才会生活得健康快乐。平安是福,祝同学们一生平安。

6、实践:

制定我们的班规(课下探讨、酝酿,下节课汇总整理)。

这节课努力将儿童的真实生活通过一定手段进行重组,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学校里的规则》是人教课标实验版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做守规则的人》中的内容。我围绕本课的内容,根据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了六个活动环节,整个过程以活动为素材,注重了活动的目的性、灵活性、自主性、实效性、升华性和延伸性,同时在活动的教程中注重了课堂评价,激发了儿童的发展及激活了课堂。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三个“关注”、两个“体现”。即一关注儿童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二关注儿童的参与和实践;三关注课堂的动态。两个“体现”即一体现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二体现课堂活动方式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当代学生从诞生的“自然人”转化为社会化的过程中,直接享受到丰富的改革开放的成果。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将更为密切。由于他(她)们处于家庭“独”字号的环境,他(她)们与以前的学生相比,知识较广,参与社会的意识较强;但一方面,他(她)们较为自私、任性,欠缺礼貌,一切都以自我坤洲小学为中心,自理能力较弱。他们对自己参与的生活感到好奇,敢于冒险,也易于自我解释,并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他们虽然愿意与周围的人真诚交流,喜欢新朋友,并开始意识到了他人的想法和行动,但却因不会沟通而易和他人冲突。

《分享的快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共欢乐”,分为《不一样的你我他》、《换个角度想一想》和《分享的快乐》三课。《分享的快乐》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本课在设计中力求让学生体验在集体中讲求团队精神,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从而学习到合作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情感与态度: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2.实际参与合作,体验来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相互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

(二)行为与习惯:

1.大家共同分享自己所有的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该活动。

2.熟悉班集体环境,能利用班里同学间相互关心与帮助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知识与技能:

1.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

2.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设计活动”;

3.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培养心中有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过程与方法:

1.体验参与合作和分享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2.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相互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

3.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设计活动”。

4.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培养心中有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资料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坤洲小学运用了实地考察、搜集及应用计算机课件。

实地考察: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实际体验自己与老人的情感。

搜集资料:查找有关合作与分享的事例及现象。

计算机课件:《分苹果》的动画片。

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较优越,生活在被父母宠爱的环境里,自我中心的意识较强。在他们的生活不容易体会到由于缺乏别人分给的“零食”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困难,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针对学生年龄偏低、认知水平尚浅并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应避免太多的理论说教。师生多方搜集相关信息,扩充课文内容。尝试结合学生以及身边其他人在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实际事例的体验中,学习合作与分享,培养合作精神。

每个孩子都有一些自己倾注着特殊感情的玩具和用品,让孩子们拿出自己心爱的东西来与大家分享。

(一)组织学生把心爱的东西集中起来。如:集邮册、玩具、图书、花等。

(二)组织讨论:同学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怎样与同学分享?

(三)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真诚地帮助他人,对人有礼貌。

(一)课前让学生自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等,带一两件心爱的物品来。

(二)橡皮泥、牙签。

(三)“盲人点灯”的课件(故事朗读、图片和音乐)。

(四)学生自己先阅读“故事与思考”,根据理解增添解说词。

活动一:从我们的“分享日”中,体会到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1.提议为班挑选一个“分享日”。导入:课前大家都带了一两样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来,我建议把今天定为我们的“分享日”。请拿着你的“最爱”,跟好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吧。(板书:分享的快乐)。

2.组织学生把带回的物品进行分类。

3.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解决问题:

“当别人欣赏你带来的东西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赏了别人的东西,有什么收获?”

1.由物品的主人扮演讲解员,向同学介绍自己带回的物品。

2.观察、欣赏同学带来的物品。

活动二:在“我们一起享用”中领会和运用道德智慧,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1.“分苹果”活动。(每个学生的名字打在电脑里,随音乐随机出现,音乐停时屏幕上出现谁的名字,谁就时幸运者。)幸运者的奖品是一个苹果。

2.看看“幸运者”或组里其他同学的反应。

3.如果这个同学把橘子分给别人,问问他为什么要分给别人。如果这个同学自己吃了,问问他吃的时候的感觉及其他人的感觉。

4.引导体会:好东西仅仅自己享用,并不一定快乐,大家一起享用更快乐。

5.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解决。

(1).课件出示33页的图片。

(2).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我们生活在一起,当碰到这些情况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6.结合33页的事例,说说快乐拿出与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

分组讨论:别人口渴,同学忘记带学习用品,你看见了怎么办?

放学时下雨了,小刚没有带雨具,你怎样做?

(1).把雨伞借给他。

(2).让他留在学校,自己到他家拿雨伞给他。

(3).两人共用一伞,送他回家,然后自己回家。

1.出示“分苹果”动画。

2.出示旁白“好东西仅仅自己享用,并不一定快乐,大家一起享用更快乐。”

3.出示我们班的“分享日”图中“五星角”里的话文本,从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活动三:进行“设计活动大赛”,体会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享乐趣。

布置学生把收集到的.邮票分类贴好。

把相片、报纸或书的图片分类贴好,并附说明。

让学生分小组用旧的橡皮泥、牙签做建筑物模型。

小组成果展示交流。

活动总结:出示问题,思考讨论。

(1).在设计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是怎样学习的?

(3).在你们的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从其他小组那里学习来的?

(4).你们是怎样确定自己方案的主题的?分组把自1.己贴好的集邮或图片内容讲给同学听。

2.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综合形成新的想法。

3.小组先设计好方案,再合作搭建模型。

4.评出好的作品来展示。

5.讨论问题,交流想法。

活动四:故事配音朗诵。理解分享既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

1.听故事。请课前准备好的学生讲“盲人点灯”的故事。(教师播放图片,并配上音乐。)。

2.组织、分配学生扮演角色。

3.出示36页故事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图画内容,想象盲人的想法和做法,添加解说词。

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

根据图画内容,想象盲人的想法和做法,添加解说词。

各组排练和演习后,推选出解说员、朗读者、僧人和盲人等。

配音朗诵,表演故事。

出示36页故事的图片,并配上音乐。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伸出爱的手》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整个单元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第一课时《走进残疾人》教学意在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生活的不易,了解他们对待生活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盟生关爱残疾人、关爱有困难的人的想法,并能走近、尊重、关爱残疾人,把爱推及社会对需要帮助的人献出爱心。本节以孩子们在参与体验的活动中感悟为教育方针,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形成,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发现、总结,以达到学生主动发展的宗旨。

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较优越,生活在被父母宠爱的环境里,自我中心的意识较强。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容易体会到由于残疾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困难,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的意识。因此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一系列模拟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发现,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心,关爱残疾人,关爱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两位教师进行了以“走进----尊重----关爱”残疾人为主线,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品的来源与生活,知道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精神。主观上希望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和更有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课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将目标锁定在“了解残疾人、理解残疾人、关爱残疾人”这三个环节上。通过引导学生角色体验,亲历残疾人,让学生首先了解残疾人,进而去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方便,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身残志坚的品质和精神力量。从初步了解,进一步了解,再到深刻的了解后拓展生成新的主题——除此之外,谈谈自己熟悉的残疾人或所遇到的残疾人。感受到现实生活中需要我们帮助的弱势群体还有很多,由此引发学生关爱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而后为这种关爱要怎样做出行动。整节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感受残疾人不容易、不方便,但是,他们也有生存的尊严和权利,进而让学生自觉地去关爱残疾人。关爱残疾人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残疾人也需要人们的关心和帮助。

2、懂得做人应该有爱心和同情心,懂得怎样去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残疾人的生活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情感与态度:

1、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2、愿意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尊重他们的劳动和生活。

行为与习惯:

1、做人要有同情心和爱心,关心爱护残疾人。

2、不讥笑捉弄残疾人,努力做到尊重并尽力帮助残疾人。

重点: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并由此产生对残疾人的尊重、理解和友爱。难点:增强学生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情感。

教师在设计《走近残疾人》一课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实效,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地体验到了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残疾人为达到目的较常人更多的付出,也增进儿童了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和爱心。这种情境教学法,注重让学生在走近残疾人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思想的升华。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二、指导体验,引导发现。

生动的情景模拟、亲身的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能从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残疾人的不易,情感产生共鸣,心灵受到震撼。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两位教师充分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体验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体验肢残者:让学生一手背后、单手穿上衣服、扣好扣子等活动目的是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模拟体验后,教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起初,学生们有可能感到活动有趣,发笑不止,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学生们就会感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困难。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残疾人生活得不容易;这时过渡到“尊重残疾人”这部分内容,进一步感受他们的同龄残疾人生活、学习过程的艰辛,引发他们的爱心、同情心。

三、整体感悟,产生同情。

为了使本课的教学掀起了高潮,实现教师情感、学生情感和文本所要表达情感的共振。两位教师都精心选择的几位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代表,通过多媒体播放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体验逐步深刻,学生感受到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接着展示残疾人优秀的运动员介绍,随后,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观看有关残疾人(张海迪、何军权、北川的折翅芭蕾女孩李月等的资料)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通过“走近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生活”等环节的活动,感受残疾人身残志坚、勇当生活强者的顽强意志。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极大的触动,从而加深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关爱。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图片使学生了解残疾人,感悟出残疾人在生活上的不容易,利用视频制造情境,这些是平时生活中孩子们看不到的,使他们了解到残疾人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使孩子们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心。

四、感悟提高,拓展升华。

是的,他们的不幸让我们同情,他们的坚强更是让我们敬佩!多么不容易啊,正因为这样,他们更需要大家的尊重,需要我们的关爱。怎样帮助他们?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这样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情感的投入与引发。课件《千手观音》录像的播放,在自主探究中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教材现有资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残疾人生活的诸多不便和困难,进一步明确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残疾人。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自我教育的理念。也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残疾人的敬佩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但却有着美好幸福的人生。人生与残疾毫无关系。使他们从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

对这些残疾人,党和政府又会怎样关爱他们呢?王春宇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有关残疾人的专用的公共设施,国家政府对残疾人的关心我们还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说说助残知识,并体会社会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

杨丽莉教师课件播放《让世界充满爱》命运对他们是残酷的,可是身残志坚的他们却能用一个健康、完整的心灵去拥抱这个色彩斑澜的世界,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他们投去我们的支持、鼓励吧!希望我们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温暖的手,献出自己的爱心,将这世界变成爱的乐园,让我们在爱的呼唤中行动起来,奉献我们的爱,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乐,让世界更加灿烂美好。我们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爱心活动,尽你我所能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利用音效的作用,以一曲动人的旋律做衬托,改变了以往的一问一答式的课堂小结和拓展延伸,而变为教师的祝福和希望。升华本课的主题,体现了品德课的人文性。

同学们,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表现。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温暖的手,献出自己的爱心,将这世界变成爱的乐园,让我们在爱的呼唤中我们行动起来,奉献我们的爱,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乐,让世界更加灿烂美好。

我相信这样的教学,两位教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不同的类型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不仅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耳朵认真倾听,用身体亲身经历,而且至始至终在老师的引导下表达着自己的体验。这种现实儿童与文本儿童的对话,健全儿童与残疾儿童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促进儿童对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反思与提升,帮助儿童形成认识、激发情感,使儿童了获得新的发展,体现了本课程发展观。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参与社会、还能教会学生做人。这就是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这样就达到学生了解、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教学目标。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生活中的例子,设计生活化的活动。以生活为起点。活动设计从儿童生活出发因而体会更深刻、更真实。这些都使课堂充满了亲和力,形成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落实了预设的实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