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公车实施方案(优秀7篇)

时间:2023-09-28 16:06:32 作者:影墨 方案 2023年公车实施方案(优秀7篇)

“方”即方子、方法。“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公车实施方案篇一

挪用公车指的是将公车作为私人交通工具使用,违反了公车使用规定。这种现象在一些单位和政府机关中时有发生,给公共资源的使用带来了严重浪费。挪用公车不仅是对公共财产的侵占,更是对公务人员职业道德的严重破坏。因此,我们应该对挪用公车行为展开深入思考和反思。

第二段:分析挪用公车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挪用公车现象的背后往往有着个人利益驱使。一些公务人员基于自身方便,将公车视为自家私车,任意支配。一方面,公车给他们带来了特殊权益,成为他们的特权象征;另一方面,公务人员挪用公车也是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权威的一种展示。此外,一些人可能会以加班、会议等工作为由,挪用公车实施私人活动,从而达到降低个人费用的目的。虽然这些动机看似合理,但却违背了公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机关单位的规章制度。挪用公车不仅损害了公共财产的使用效率,还削弱了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

第三段:分析挪用公车带来的负面影响

挪用公车行为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首先,挪用公车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公车的购置和维护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被挪用的公车无法用于正常公务活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其次,挪用公车严重破坏了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损害了政府机关和公共单位的形象形象。这些行为使公众对公务人员的诚信和廉洁产生了质疑,对行政管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最后,挪用公车行为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一些人私自挪用公车享受特权待遇,却侵犯了别人的公共资源享受权,形成了不公平的现象。

第四段:挪用公车的危害与解决办法

挪用公车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公务人员的依法监管和约束,建立科学的制度与规章制度,确保公车不被滥用。同时,应该逐步建立健全公务人员的奖惩机制,对挪用公车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此外,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加强对公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提高公务人员自我约束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操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挪用公车的问题,构建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第五段:个人反思以及对挪用公车的期望

面对挪用公车这一问题,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公共资源的使用规定。作为公务人员更要自觉遵守职业操守和公务纪律,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传递正能量。而对于公众来说,要加强监督意识,发现挪用公车等违规行为时及时举报,并支持与赞扬那些遵守规定的公务人员。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挪用公车行为被严肃对待,并最终被禁止,实现政务公开与廉洁用车的目标。

公车实施方案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公车挪用现象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而我作为一名公职人员,也有幸亲身体验了公车挪用的相关事务。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挪用公车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从中得到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教训。

首先,挪用公车是违法行为,其后果将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巨大的伤害。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我们违法使用公车本质上是个人物权的严重侵犯,也是对公民权益的一种蔑视和漠视。而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将不仅丧失了工作岗位,还会面临相应的法律制裁。更甚者,挪用公车的举动还会给身边的家人带来很大的伤害,家庭的稳定和幸福将会被摧毁。因此,公职人员应该时刻警醒自己,不能贪图一时的方便而忽视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其次,挪用公车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不仅是对于国家财产的浪费,也是对于纳税人权益的侵害。公车的购置和使用是需要使用国家财政拨款的,每一台车的购置和维护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往往是由广大纳税人所提供的。而当公车被挪用时,等于是将纳税人的辛苦劳动和血汗钱挥霍一空,不仅是对于国家财产的浪费,更是对于纳税人权益的一种侵害。从而可以看出,挪用公车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外,挪用公车也会给社会形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公车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使用者应该带给社会群众积极的榜样和正面的影响。而挪用公车行为的存在,使得公车成为了一种不受约束的私人交通工具,公车本身的权威形象也随之消逝。这不仅会导致公车管理的混乱和难以管理,也会使得普通群众对公职人员的形象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因此,作为公职人员,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醒,做到廉洁从政,树立良好的形象,以示公正和公平。

最后,挪用公车违反了自身职责,严重损害了工作效率和办公秩序。公职人员不仅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更要对社会和公民负责。当我们将公车挪为私用时,无疑是对自己工作职责的漠视和对公民的不负责任。挪用公车不仅会浪费公车的时间和资源,也会降低自己的工作效率。而这种低效的工作表现,势必会影响整个工作团队的效率和工作秩序。因此,对于公职人员来说,挪用公车不仅是对自己工作职责的背离,更是对工作效果和效率的一种损害。

综上所述,挪用公车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给个人带来巨大的伤害,还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公职人员,我们应该时刻警醒自己,不违法挪用公车,树立良好的榜样,恪尽职守,为社会和公民营造一个廉洁的政治生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远离挪用公车现象,实现最好的工作效果和社会效益。

公车实施方案篇三

挪用公车是一种极为不道德的行为,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也侵犯了纳税人的权益。然而,在目前社会上,依然存在一些人员挪用公车的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挪用公车的危害,做到自律、依法行事,为社会和谐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二段:思考原因

人们挪用公车的原因千差万别,有的人贪图方便,有的人物质欲望过大,有的人缺乏自律意识,等等。然而,不管原因如何,挪用公车都是违法行为,并且必然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例如,挪用公车导致了公车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政府负担,破坏了公共道德,甚至有可能导致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我们应该对挪用公车这种行为保持警惕,并且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段:明确危害

挪用公车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挪用公车会导致勤政务实、廉洁奉公的形象毁坏,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受损。其次,挪用公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给政府财政带来压力。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不景气的背景下,更应尽量合理节约资源。再次,挪用公车会激发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鼓励其他人跟风效仿,形成“以贪代廉”的恶性循环,腐败现象将愈演愈烈。最后,由于挪用公车往往伴随着超速、酒驾等违规行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第四段:深刻认识

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挪用公车的危害,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首先,要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观念,正确认识公车资源的使用。其次,政府要加强监管,严格执法,以确保公车资源的正常使用和管理。同时,要加大惩戒力度,严厉打击挪用公车的违法行为,让违法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最后,要加强舆论监督,通过舆论压力倒逼各类人员自觉遵守规定,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环境。

第五段:展望未来

挪用公车是一种不道德行为,但是它并非无法解决。只要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齐心协力,挪用公车的行为必将逐渐减少。而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制度机制,实现对公车资源的全面监管。同时,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纪律,恪守职责,做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同时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法制完备、公正透明的社会。通过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消除挪用公车这一现象,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挪用公车是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行为,其危害性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挪用公车的危害,保持警惕,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消除挪用公车的现象,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公车实施方案篇四

公车开支,已成为财政支出的一大负担。据调查显示,一般来说,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而有些地方甚至更高。许多事情,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但仔细了解,令人一惊。公车支出之巨,即是一例。为方便工作,给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配备公车,是正常的。可是,而今公车配备和使用在有的地方和单位逐渐变了味:一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群众反映,在有的地方,公车办公事占1/3,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二是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资料表明,社会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三是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有个财政贫困县,财政累计负债高达几亿元,一些教师工资只发70%,但不少干部近年来却争先恐后地坐上了崭新的广州本田、帕萨特等中高档轿车。仅在2003年,这个县就新购公车30多辆。目前,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区、市)以及有的中央国家机关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从发展来看,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试点中有一些可资借鉴的做法,如除按照国家规定的职级和标准配备相应的公车外,一般取消公务用车,发放交通费用补贴;取消各部门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保留各单位现有公务车,但车辆报废后不再换购新车,逐渐取消公务用车。这些办法未必都周全,但不养公车或大部分不养公车,不失为一个好的改革思路。当然如何改还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能简单从事,不能“一刀切”。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养公车的好处不少。不养公车,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和司机私用占1/3的开支便节省了,它至少可以节约2/3的财政支出。它节省的人力,可以投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行业中去。不养公车,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的问题,对党风廉政建设有好处。假如各地都能做到不养公车,把这笔钱省下来,用于发展教育或其他急需扶持的事业,肯定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有人说,普及教育就是创造繁荣。发展教育对增强国力而言,是一种最长效的投入。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名言:“每关闭一所学校,就得多造一所监狱。”当然这个说法未必准确,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多建学校,办好学校,是不会错的。如果把不养公车节省下来的这笔钱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专款专用,那真是功德无量。不养公车,涉及面大,事关许多复杂的工作。推进这项改革,应有统一的部署,有明确的政策,并在改革中逐步完善。重要的是,看准的弊端,就要努力去改,看准了方向,就要大胆去试。取消住房分配制度,改为货币分房,开始实施难度很大、阻力很大,现在,不是已由货币分房替代了吗?有句老话说得好,事在人为。推进这项改革,关键是看我们的工作。

公车实施方案篇五

一、车辆使用

1、公司所有的车辆为工作用车,统一由办公室负责调度安排出车。

2、各部门工作用车应提前向办公室负责人提出申请,由办公室统一协调安排。

3、禁止公车私用。确有特殊情况的,需经领导批准方可使用。

4、驾驶员要根据办公室的安排,出车(车辆加油、修理要事先告之办公室)。

二、车辆的管理

1、驾驶员平时要保持车辆良好状态,无特殊原因按时上下班,保证按时出车。无工作用车时,车辆必须停放在指定的地点。

2、驾驶员出车所产生的所有费用,由办公室负责核算报销汽油费、高速费、过桥费等其他费用。

3、驾驶员要严格执行交通有关法规,严禁酒后驾驶,严禁带故障行车,严禁超载人员,不得擅自将车辆借给他人驾驶。

4、驾驶员要确保车辆行驶安全,提高警惕,做到无事故。

5、休息日、节假日、晚上按规定将车辆停放在指定的地点。休息日、节假日应将车钥匙统一交给办公室保管。

6、车辆需要维修保养的,实行定点维修保养。维修必须到定点维修部维修(除外出用车等特殊情况外),维修保养时驾驶员要向办公室报告,经领导同意后维修。维修后将维修发票、维修清单(需有驾驶员签字认可)报办公室,由办公室维修费用报销事宜。

三、驾驶员责任及职责

1、公车私用经发现查实,当事人个人承担机械磨损费,燃料费、过路费、过桥费等相关费用。如发生交通事故,一切后果由当事人负责。

2、驾驶员未按规定地点停放车辆或擅自将车辆错给他人造成车辆失盗或损坏的,一切后果由驾驶员承担。

3、驾驶员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及机关车辆管理各项规定,杜绝各类交通违章,不超速、超员行驶、不酒后驾车、不疲劳驾驶。驾驶员如违规操作造成重大违章及交通事故,一切责任自负,凡驾驶人员因个人行为导致交通违章或事故所发生的经济处罚及赔款(包括对单位的经济处罚)一律由个人承担。

公车实施方案篇六

时事政治:部分地区可推行公车装gps遏制腐败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中纪委办公厅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公车治理的建议时,要求条件成熟的地区和部门,积极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此外,在全国实行公务用车经费在财务上单独列项和单车定额核算制度。

公车私用浪费惊人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社区居委会主任张育彪向全国人大提交《关于治理“车轮上的腐败”的建议》,针对老百姓反映较多的公车腐败问题提出了“公车统一标识”“强化监督”“加大惩戒力度”“推进公车改革”等具体建议。

近期,中纪委对上述建议进行了答复。答复中称,中央从2011年4月起开展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成立了中央纪委、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14个单位参加的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国已处理违规车辆19.96万辆。

同时,中纪委也在答复中承认:由于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的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车私用等问题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依然存在,其危害巨大:从经济角度来说,公车私用浪费触目惊心;从干部成长角度来说,公车私用滋生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从社会角度来说,公车私用诱导不良的价值取向。

推行gps定位制度

中纪委称,下一步,将督促各地区各部门严格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严格购置和运行经费预算管理,实行公务用车经费在财务上单独列项和单车定额核算制度。加强公务用车集中管理,严格实施使用登记和公示、配备更新及使用情况统计报告等制度。

此外,中纪委称,将探索公务用车统一标识制度,要求条件成熟的地区和部门积极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中纪委同时表示,将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加大惩戒力度,对顶风违纪等典型案件,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并加大公开通报和曝光力度。

此外,中纪委将总结一些地方公务用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认真进行研究论证,制定出台有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稳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而从源头上治理“车轮上的腐败”。

现状

装gps一辆车年省5000元

据统计,广东、甘肃、湖南、四川等省份已建立了公务用车gps定位制度。

广州市从2011年起开始试点公车加装gps。据广州市纪委公布的数据,按每年每车减少5000公里节省5000元计算,全市已安装gps的8491辆车每年节省费用约合计人民币4200万元。

此外,从2005年起,宁夏、湖北、江苏、山东、云南、新疆等十多个省份已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不少省份对公务车标识的外观、张贴位置等进行了统一规定,并要求所有公务用车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

多数省份规定把标识贴在公务车前后挡风玻璃上,标识多采用黄、红、蓝等颜色,较为醒目,除“公务车”字样外,还多印有公务车单位名称、举报电话、廉政标语等。广东省惠州市则直接把公务车相关信息及举报电话“喷”在车上。

质疑

gps投入和产出是否划算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教授、政务学院副院长倪星说,近些年来,我国的公车改革主要有两种模式。2004年以前主要采取的模式是:取消公车,改为货币补贴。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一劳永逸,但也带来相关问题:

很多人质疑公车补贴变成个人待遇了,另外一方面很多地方的“车补”标准很高,导致老百姓的意见很大。

针对以上弊端,近几年中国开始推行第二种新模式,即公车统一标识,加装gps模式。这种模式回避了“车补”带来的问题,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以广州为例,近万辆公务用车装gps设备的费用,加上设备维修等费用,这些费用累积在一起是一笔庞大的数字,因此要考虑是否造成“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天津公务员考试网http:///

公车实施方案篇七

“公车腐败”一直是官方形象的污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公共管理的难点。近几年来,、从遮遮掩掩,到接受网民监督,再到主动曝光,国内公车监管力度明显加大。“公车腐败”乱象作为当前干部不良作风集中体现的一个“病灶”,加大整治力度,做到彻底根除的需求已经刻不容缓。

在2013年11月25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以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用车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公车改革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有效的系统改革,在确保办理公务时正常使用车辆的基础上,作到厉行节约、降低财政经费的支出,避免“车轮上”的腐败。但是在政策出台后,还有很多实施层面上的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取消公车后,政府员工执行公务时的用车来源具体政策还未出台,需要更多地讨论与尝试。

虽然已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但是我国原有的公务用车存量依然巨大。一般公务用车数量的统计将是一项过去从没有完成的工作。如果没有准确的统计,那么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就不可能做到彻底。不彻底的公车改革将带来很大的后遗症,公务用车将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名义继续存在。数量庞大的公车取消之后,如何处理,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拍卖是很多地区采取的方法,但是车辆的最终售出价格与实际价格相差悬殊,令人不禁质疑过程与结果是否公开透明。如果售卖价格低于车辆的实际价值,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过程中的不公正行为反而滋生了腐败现象,公车改革就不能够彻底。政府不应私自售卖,应该引入民众与媒体的监督,避免暗箱操作。

取消公车之后,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在诸多公车改革模式中,货币化改革是一种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制度变迁。这里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交通补贴,多少算“适度”?从目前已经实施公车改革的省市来看,不同地方之间,同一地方不同职务级别之前,补贴各不相同。车补数额的制定原则,一般是基于“官越大出差越多”的基本思路,这样一来,有将公车福利变现,变相提高官员收入的嫌疑,强化了官本位,并不能彻底抑制腐败。但是标准化的汽车补贴又可能引起“一刀切”的嫌疑,平均主义的做法,可能造成新的不公平;有的部门工作离不开车辆,很多时候需要紧急用车,“一刀切”的制定原则严重脱离实际,影响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而且货币化改革后,交通费用相比于公务用车更难进行监管。拿到车补后节省钱可以变为自己的收入,所以不排除有些公务员为了省钱当用车时不用车,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得不偿失。公车货币化改革本身是一种制度替换,但由于其变革未能突破根本制度,仅仅在局部或细节方面做出调整,近年来各地公车货币化改革收效甚微、甚至反弹。货币化改革的具体政策,还需要改进,一定要考虑实际,不能“一刀切”,不能以牺牲办事效率为代价,要更为彻底,货币补贴的最终流向一定要透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其中的违规行为。

针对货币化改革出现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改革模式——私车公用,即政府给公务员发放购车补贴,鼓励他们买私车,然后开私家车办理公务。实际上是政府于个人共同出资买车,开车既方便了工作,也方便了自己,“私车公用”也有了变相的补贴。表面上看来,不存在公车私用的问题,也节省了政府开支,但背后还隐藏着许多问题。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界定私车公用的现象和行为,“公车私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等同于变相租赁,而相关人员没有资质,就算是个人非法运营,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私车公用”游离于法律边缘,处境尴尬,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出现利益纠纷私家车主的利益难以维护,在办理公务的过程中汽车出现事故,责任不清。在一些西部欠发达地区,公务员收入普遍偏低,凭借微薄的收入,买不起车的现象较为普遍。针对上述问题,主要的解决思路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公车私用的整个过程;增强车主法律意识,与单位签订用车协议;借鉴外国经验,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由于私家车拥有率比较高,公车私用化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很多相关的政策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既然现阶段我国还欠缺“私车公用”的相关法律法规,选择社会化租赁,从汽车租赁公司购买服务,是一种合理的公车改革模式。本次公车改革政策出台后,很多汽车租赁公司开始策划一些有针对性的产品迎接公车改革带来的机遇。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很多城市实施车辆限购政策,租赁公司也不可能突破政策规定一下子买到很多车来应对由公车改革带来的需求的突增。公车租赁市场规范也存在很大的隐患,在租车公司的选择上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有可能造成腐败现象。选择租赁公司的标准也不明确,价格低的公司服务质量往往不能保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要求。由于汽车租赁公司是盈利性的,租车就要付出比成本更加高昂的价格,可能算下来,比政府自己养车的费用还要更高,不能达到公车改革节省行政开支的作用。实行公车社会化租赁的改革模式,需要建立健全的汽车租用市场规范,以及整个过程的公开透明化。

上述提出了三种改革模式,针对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不同地区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一线城市,私家车拥有率比较高,而且也基本出台了车辆限购政策,“公车私用”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出台后是一个更加合适的选择,在二三线城市,公车社会化租赁是更好的选择,也有利于促进当地汽车租赁行业的发展。在一些偏远贫困的地区,可以借鉴落后国家如古巴的相关政策,由于公交体系薄弱,公共汽车和出租车资源匮乏,公务人员配备公车,但是并不是官员个人的财产,老百姓也可以搭乘公车,公车有义务在途中免费搭带群众,并且有明显标志,以便群众区分。最终形成种方式并存的结构。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出台只是公车改革的一个开端,改革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彻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后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最主要的基本点有两点:一是制度的建设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二是公民意识的启蒙与觉醒。制度建设和法律法规完善固然很重要,但公民意识的启蒙与觉醒更为重要,因为只要有了后者,那么即便前者不被主动推进,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也会不得不推进。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水平悬殊,应该区别对待,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为保证社会稳定性,不能“一刀切”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取向上,市场化、社会化、货币化、精细化,做好系统的设计,将公车改革纳入法治建设的全盘考虑之中,做到“有法可依”,并且在监管的环节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为保证公平公正性,防止政府相关人员以权谋私,造成腐败,应该完全透明化改革进程,以便民众进行监督,将改革落到实处。最终建立起全面立体的公务用车机制,符合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公车改革是反腐工作的最基本的一项中心工作,完善公务用车制度,从看公车的使用情况就基本可以认定清廉的程度。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改变公车的特殊身份,将其认定为基本的代步工具,改变“官本位”思想,有利于提高办公效率,树立良好的公务形象,改变出门乘坐豪车的恶习,前呼后拥,吃、喝、拿、用不良习气,端正一切为民的服务态度。对于国家社会,可以减轻很大一部分的行政开支,并将其运用到更利于人民的地方,缩小收入差距,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公车改革成功后,会减少腐败行为的出现,对反腐倡廉工作起到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