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的心得体会(模板8篇)

时间:2023-08-30 21:12:20 作者:紫薇儿 心得体会 攀比的心得体会(模板8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攀比的心得体会篇一

第一段:引言(介绍攀比现象的普遍性,以及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攀比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现象。当今社会,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人们往往把攀比视为一种追求成功和满足的手段。然而,攀比的结果往往是造成无谓的焦虑和不必要的压力,使人们迷失于物质的追求,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拒绝攀比,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繁荣。

第二段:攀比所带来的心理副作用(焦虑和不满足感)

攀比让人在无形之中陷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困境中。无论是攀比物质财富,还是攀比社交地位,在攀比过程中,人们都很难满足,往往感到焦虑和不满足。攀比心理让我们从小事情上的相互攀比开始,逐渐蔓延到各个方面,使得人们不断地丧失快乐和幸福感。

第三段:攀比对个人发展的阻碍

攀比心态容易使个人陷入比较之中,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追求和独特天赋的发展。我们将自己与别人的成功进行对比,往往无法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而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不可比较的。若我们一味攀比,就会丧失自信和探索新领域的勇气,从而阻碍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第四段:攀比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攀比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社会分化。在追求攀比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性受到损害。攀比的结果是造成社会上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固化,让人们日益难以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和谐的社会需要的是相互尊重和包容,这也正是我们拒绝攀比的原因。

第五段:拒绝攀比的重要性和方法

为了摆脱攀比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主动拒绝攀比,并寻找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成功观;其次,要学会珍惜自己的成就和进步,不要与他人攀比;最后,要关注自己的内心需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总结:

攀比的潮水横流,但我们有能力选择拒绝。拒绝攀比,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独立宣言,也是对社会和谐的贡献。我们应该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都是有价值的。只有摒弃攀比心态,培养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观,我们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的繁荣与和谐做出贡献。

攀比的心得体会篇二

2005年据媒体报道,山西某地的煤老板买车时相互攀比,先后购进一批150万元一辆的美国悍马车。据山西一家汽车贸易公司调查,目前山西私人拥有宾利、奔驰、悍马、劳斯莱斯、宝马等典型豪华车的数量已突破1000辆。暴富后的一些煤老板,买车心态是“你买啥车,我也买啥车”,在买房等方面,也都相互比阔,一个人买什么,其他人也一拥而上跟进甚至超越。

与此同时有人在上海金茂大厦,举行了一场耗资高达100多万元的豪华婚礼,所有墙面用闪光片铺设,还有一面特制的水晶墙。

这不禁让人想起晋代“石崇斗富”的故事。古代的石崇和当代某些一掷千金的富豪,其实都陷入一个怪圈,即存在着以炫耀财富追求自我满足的心态。高档商品,在他们的意识中,已成为一种象征着财富、地位和身份的符号。讨论:有人会说,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原动力,不鼓励消费,生产怎能发展?况且,任何人都有消费的自由选择权。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在一个理性社会里,消费不仅仅是一个人如何花钱的问题,而是如何合理使用资源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这就决定了任何人在消费时,必须顾及资源的承受能力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消费必须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为界,不能消费过度;必须以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为界,不能竭泽而渔。消费,但不能铺张浪费;即使有足够的财力,但也不能暴殄天物。而“斗富”行为浪费了资源,实际上是对社会其他成员、对子孙后代资源使用权的一种变相剥夺。

他们的斗富行为,对社会风尚起到了不好的导向作用。这种炫耀性消费,一方面让人追求及时行乐、醉生梦死,产生颓废消极的人生观;另一方面,“斗富”行为稀缺宝贵的资源,实际上也是对社会其他成员、对子孙后代资源使用权的一种变相剥夺。最可怕的是,它还可能是催生违法犯罪的“酵母”。

古人说“俭以养德”,理性节约,是一种科学生活方式。只有人人都树立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观念,那种讲排场、比阔气、相互攀比的消费方式和观念,才会渐渐失去市场。

攀比的心得体会篇三

护士作为医疗行业中的从业人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同时,护士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最为普遍的便是攀比和比较。这一现象在很多行业中都存在,但在医疗行业中显得更为令人担忧。因此,本文将对护士日常攀比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护士对这一现象的重视。

第二段:攀比现象的产生原因

护士日常攀比现象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职业特性和人性弱点。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遇到了不同的病人和病情,这些都需要护士进行及时处理。除此之外,有的护士和自己的同事、上司、下属等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关系,这往往会让他们觉得自己需要比别人更加出色,否则就会丢失一些私人关系。这些因素加起来,就会让护士们更加容易产生攀比的心理。

护士日常攀比的行为并不是一个积极的行为,它对护士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攀比会让工作产生分心,不再集中精力于工作本身。护士们会一心想着如何与同事比较,这样会让他们在工作中产生心理压力,同时也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其次,攀比还会让护士出现负面情绪,例如患者得不到足够的关爱,或对患者态度不够友好等,这种情况下,护士的工作也会受到影响。

第四段:避免和消除攀比现象

避免和消除护士日常攀比现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护士们避免和消除攀比的行为。首先,护士们需要重视自己的职业能力,以此为核心来评判自己的表现和水平。其次,护士们应该抱着开放、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同事和同行,不要有心理占上风或攀比之念。最后,护士也应该把自己的心态和愿意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保持个人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第五段:结论

护士日常攀比现象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问题,在医疗行业中同样普遍存在。但是,护士们必须要开始重视这种心态和行为问题,并采取措施来消除这种现象。如果护士们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心态,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加专注于他们的工作,并且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服务和关怀。

攀比的心得体会篇四

当听到周围的人,讨论谁谁月工资几十万,有车有房,看看咱们没房、没车,吃完这顿,下顿还没着落。

每每这时我心里很不舒服,人活着,就和人攀比吗?

看看别人,比比自己,往往就这样比出了怨恨,比出了愁闷,失去了自己本应的一份好心情。

有的人家财万贯,到处显摆,有的人一无所有,生活无落,有的人大权重握,呼风唤雨,有的人豪宅豪车、妻情众多,有的人夫妻租房、捉襟见肘。

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生活,常让人们的心中生出许多的感概。

如果是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能够以对方为榜样,向别人学习,那自然也是好事。

通过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完善和改正,这样的比倒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往往是,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地方之后,并不是好好学习和努力,而是不断地埋怨自己,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有时候,看到人家结婚,车如龙,花似海,浩浩荡荡,又体面,又气派。

想想当年自己,几斤水果几斤糖,糊里糊涂就和自己的男人圆的房,心里就委屈。

看到人家暮有进步,朝有提拔,今日茶楼,明日酒吧,而自己却是滴水穿石,总在原地,窝在家里像冬眠的熊,心里就发酸。

看到人家儿成龙,女成凤,而自家孩子无能没出息,心里就怨恨。

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事实上,因为自身的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使自己有了自卑心态。

其实,有时候退一步想,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原本不需要太在意的,如果太在意的话,除了自我折磨以外,并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结果。

要把眼光放低一点,学会府视,多往下比一比,生活想必会多一份快乐,多一份满足。

人们就会发现,其实终其一生,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公正的,没有偏袒。

人生是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短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和承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一样的、相等的。

这既是自然赋予生命的规律,也是生活赋予人生的规律,只不过每个人享用、消受的方式不同,这不同的方式,便演绎出不同的人生。

于是,有的人先苦后甜,有的人先甜后苦;有的人大喜大悲,有起有落,有的人安顺平和无惊无险;有的`人家庭不和,但官运亨通,有的人夫妻恩爱,可事业受挫,有的人财路兴旺,但人气不盛;有的人俊美娇艳,却才疏德亏;有的人智慧超群,可相貌不恭。

人间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这犹如自然界中梅逊雪白,雪输梅香,长青之树无花,艳丽这花无果。

人不能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一个心理健全的人,偶尔感到不愉快、不舒畅,对一些过去的事惋惜和悲伤,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

但总的态度都应该是积极的,想得开,放得下,朝前看,从而才能从琐事的纠缠中超脱出来。

攀比,是一件不必太在乎的事情,人们更是没有必要在攀比面前自卑或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只要认清了这一点,就会惊讶地发现一个窍门,许多事只要知道就行了,不必把它常常挂在心上。

与其事事攀比、裹足不前,还不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攀比去吧!

弄清人活着的意义,弄清我们的人生目标,弄清我们想要的生活状态,我们自己努力的过程,才是最快乐的,全心全意的做事,享受工作的快乐,才不会总去注意别人,才不会和他们作无谓的攀比。

攀比的心得体会篇五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攀比心理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变得普遍。为了加深对这一心理现象的理解,本文对攀比心理进行了调研,并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攀比心理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危害,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攀比心理。

首先,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攀比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物质条件的过度关注和追求。很多人容易将自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建立在比较他人的基础上。例如,某位调研对象表示,她常常通过社交媒体关注他人的生活状况,特别是一些展示财富和奢华的内容,这样一来,她就会产生对他人的羡慕和不满足情绪。同时,一位中学生表示,在同学之间攀比成绩和物品非常普遍,他经常因为自己的成绩或物品不如他人而感到自卑。

其次,我们还发现,攀比心理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自我认同有关。现代社会追求物质享受和现实利益的风气盛行,使得攀比心理得以滋生。另外,一些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主要基于外界的认同和评价,而非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形象包装和虚荣心的需要是攀比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然而,攀比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危害。首先,攀比心理会导致人们对自己的不满足心理,使得他们陷入一种不断追求更高更好的物质满足的循环中。这样一来,人们会忽略自身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往往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其次,攀比心理还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对物质的追求过于激烈会导致人们经济负担过重,无法承受生活的压力,进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另外,攀比心理还会破坏人际关系。当一个人将自己和他人的比较作为判断标准时,容易产生嫉妒、仇恨和竞争心理,从而损害与他人的关系。

针对攀比心理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对策。首先,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明确物质并不是幸福的唯一指标,而是内心的满足感和健康的人际关系更为重要。其次,社会应该加强对攀比心理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广告、媒体以及学校的教育等渠道,宣传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另外,家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教会他们珍惜自己拥有的,并抛开攀比的心理。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鼓励人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攀比心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确了其产生原因和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攀比心理的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过上健康、平衡的生活。同时,也期待社会能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减少攀比心理的和谐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快乐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攀比的心得体会篇六

辩证:孩子的攀比心是对还是错,孩子有攀比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做家长的要正确引导孩子,让这种攀比心变成孩子向上的动力。

攀比心理是一种“人有我也要有,人好我要更好”的比较心理,它隐含着竞争、好胜的心理成分。不要担心孩子有攀比心理。平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幸福有爱的环境,这样孩子在爱中成长,是非常自信的,根本不会有攀比之心,关键在于家长的正确引导,有空可以夫妻一起看看育儿书。

攀比心理人皆有之,成人能够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攀比欲望,而孩子年龄小,缺乏是非判断标准和自制能力,只知道别人有新玩具,我也要有,父母不给买,就哭。如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攀比欲望,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只会助长孩子的贪婪欲望和虚荣心理。随着孩子欲望的膨胀,当有一天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就会使他产生受挫心理,甚至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因此,父母在孩子开始出现攀比心理的那一刻起,就要有意识地调控孩子的攀比欲望。

第一,父母要杜绝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比较的心理。有的父母出于疼爱孩子,生怕孩子受半点委屈,别人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要有。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形成错误认识:“别人有的东西我也应该得到,”从而使孩子产生了攀比的想法。

第二,让孩子学会珍惜。父母可以通过读书、讲故事、看电视等方式让孩子了解生活的来之不易,有些孩子由于家庭困难,吃的、穿的、用的都很差,从而引导孩子学会珍惜和感恩。

第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明确每个人拥有的东西都不一样,自己有的东西,别人不一定有,而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不一定要有。买一件东西的标准不是因为别人有,而是看自己是否需要,如果确实需要,再贵也买,如果不需要,再便宜也不买。

第四,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坚决拒绝。如果孩子出于攀比心理而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要在讲清道理之后给予回绝。如果孩子哭闹,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当孩子发现哭闹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时,他就会停止哭闹。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哭闹会心软,转而同意孩子的要求,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把哭闹当作与父母“谈判”的武器,只能使孩子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第五,让孩子通过努力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孩子基于攀比而提出合理要求时,父母可以让孩子通过付出一定的努力或劳动来得到,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满足攀比欲望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第六,利用攀比心理促进孩子发展。如果孩子与人攀比,说明孩子有竞争心理,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意志力、好习惯、好品质等方面与表现好的小朋友攀比,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文章来源:http:///。

攀比的心得体会篇七

攀比是现代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心态,不仅在年轻人中间存在着,更多地出现在经历了多年社会洗礼的父母身上。作为子女,我们有责任与父母探讨这个话题,引导他们正视攀比心态的负面影响,并呼吁他们从中解脱出来。

第二段:正确认识攀比心态的危害

攀比心态是一种贪心的表现,使人们处于一种追求虚荣和物质满足的竞争状态。攀比常常导致人们关注于外在的物质享受,忽视了内在的价值追求。在攀比的竞争中,我们往往对比他人的优势而感到自卑,同时也容易被攀比者的盲目追求所蒙蔽。攀比心态很容易导致情绪的波动和紧张,甚至对家庭和个人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第三段:与父母交流他们的攀比心态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关心和理解父母的攀比心态,并勇于与他们进行交流。可以通过询问父母对目前的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看法,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心态和疑问,从而渐渐引导他们思考和反省攀比心态的问题。

第四段:提醒父母关注内在价值与成长

在与父母的谈话中,我们要提醒他们关注内在的价值与成长。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出发,告诉父母追求物质并不一定能带来长久的满足感,真正的快乐和成就来自于对自己内在潜力的挖掘和发展。我们可以和父母一同思考,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鼓励他们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逐渐放下攀比心态,回归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第五段:结尾

攀比心态的存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虽然我们无法控制他人的心态,但作为子女,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与父母交流、沟通,帮助他们认识到攀比的危害,并提供支持和引导。通过与父母的谈话,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困惑与迷茫,为他们打开去攀比的心灵之门,让他们能够更加平静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攀比的心得体会篇八

【诊断】

人人都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别人好,孩子也是。3岁以后,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以前的内部精神满足——需要他人对自己或行为的赞赏和认可,发展到外部的物质满足上,开始通过物质比较来确认自己价值的成长过程,而这就是最初级的竞争意识。尤女士没有批评孩子是对的,但需要调整的是:没有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委屈了孩子这种心态。要知道,当大人有这种心态时,孩子更觉得父母应该满足他的要求。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爱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比给予他丰富的物质要重要得多。

【支招】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并消除孩子的这种攀比心理呢?我有三项建议。

一、家长以身作则。一忌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来比。很多父母在训导孩子时,常会拿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这样的刺激只会让孩子消极,并催生攀比心理。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生长环境都不同,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二忌大人之间比较。不拿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现等去跟别人比较,要影响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学会拿自己的这次跟上次比,今天跟昨天比。

二、教孩子用钱,学会“理财”。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薪水和每月支出的标准。给孩子买东西时由孩子自己来付钱,让他学会记账,了解自己的索取与父母的付出。这不仅能让孩子懂得感恩、节制消费,还能培养其家庭责任感。

三、转移孩子攀比的焦点,将攀比转化为动力。当孩子与别人攀比时,首先说明孩子的心理开始有竞争的倾向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比别人更好。如果抓住这种心理,把孩子攀比的焦点转移到游戏、学习、创造、良好行为等方面,这会大大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攀比化为动力,让孩子设法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认识更多东西,培养孩子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的兴趣。孩子的关注点转移了,就不会局限于与伙伴物质方面的攀比了。

攀比不完全是错,关键攀比的是哪方面,如果攀比的是成绩、做好事、受人尊重的程度等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没有虚荣心也难有上进心,没有攀比心哪有拼搏精神!我们平时说的“比、学、赶、帮、超”也有攀比的意思。这主要是要看怎样对学生正面引导的!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人与人之间的攀比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攀比的面也越来越广泛。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下,只是凭一时的冲动或是受某种外力的影响与他人盲目的比较,这类攀比是消极的,对小学生是有害的。而在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的和要求的指引下,以知识、能力和品德为比的主要内容;以促进滋生问题的改善和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为主要目的,这类攀比是积极的,值得提倡。攀比心理,是一种想超越的心情。小学生,对事物认识有限,对很多现象有时也会盲从。比如:谁的铅笔多、谁的自动笔好、谁的衣服好看等等。但那并不会持续太久,因为那没有多大意义,可以说是暂时性的。有些现象却需要长久而且也能长久。比如:你通过一些小奖品,勾起来其他同学的攀比欲,“他能得到,我也能得到”。我就是利用小学生的的这种攀比心理,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觉得效果很好。对于一些没有意义的攀比,我们通过正面引导,他们能够自动放弃。所以我说,小学生的攀比心理可塑性很大。我们要不失时机的好好利用。

谈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及“化解”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茅玲燕 [内容摘要]: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攀比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攀比心理、成因、化解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为学生传授多种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道德品质,更重要的应该是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能面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自信,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攀比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攀比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过高的心理。对于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有众多的原因。

1、学生的个性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有些小学生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尤其当看到别人比自己某些方面出色时,3 就会不切实际地跟人家比较。

2、社会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有多种多样的信息没有经过加工就进入到学生的视线范围内,而学生盲目的模仿就让攀比心理有了生存的空间。况且学生的道德是非观念还不稳定,很容易受到怂恿,形成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例如跟家长要求买这买那,而与此同时,学生却因为做了这些不该做的事受到同学们的称赞和吹捧,被坏朋友认可,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逐渐形成攀比心理。

3、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到教育的地方,也是孩子最温馨、最安全的港湾。但同时往往因为很多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管教方式不当,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家庭环境恶劣,家长的言行不一等,反而使之成为攀比心理滋生的温床。

4、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地方,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学生群体的不良风气也会致使学生产生攀比心理。有些教师对于处理学生问题偏颇造成学生盲目跟从。如有的时候教师会发动学生献爱心,对于捐款多的,这时教师会表扬,以希望大家都能积极踊跃。有些教师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优秀学生作为标准衡量其他学生。他们往往会对部分学生说:“你如果有某某同学一半干净,就好了,如果有他一半成绩,我就心满意足了。”这种言语如果常说的话,对于被贬低的同学有的会产生不满和厌烦的情绪,而有的只会让学生看不清自 我,只会不切实际地以别人为依据。

由此可见,小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视而不见,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要绝对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在班集体中讲求民主,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关心体贴学生,尤其对经常和人家攀比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乐意接受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转变教育方式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的是他人的赞赏与肯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心,正因为这样,在面对别人的闪光面,优点,特别是吃洋餐,穿名牌时,会摆不正心态,一味追求比较。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扮黑脸,应改变教育方法或策略,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或表扬,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这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面,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3、追求自身的完善

教师应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厚、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可以提高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言”,从而有效防止攀比心理的产生,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4、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这样,在积极向上的班级里有健康的舆论,同学间团结友爱,自尊自重,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攀比心理。

5、家长配合教育

父母要给孩子以真正的关怀。对于有“攀比心理的学生”,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可以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这样,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6、正确“利用”攀比心理

小学生的攀比心理具有双重性,作为教育者,既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对攀比心理善加“利用”,就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引发儿童的向上欲望,帮助他们创造生活中的奇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教育是一轮明月,就让皎洁的月光洒满校园,洒满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