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旅游管理课程建设论文题目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论文(实用8篇)

时间:2023-10-14 23:45:27 作者:BW笔侠 毕业论文 最新旅游管理课程建设论文题目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论文(实用8篇)

范本的使用应该灵活和多样化,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和不同题材的范本进行学习和参考。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以下是一些来自各个领域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阅与学习。

旅游管理课程建设论文题目篇一

商贸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力求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将建设更优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出发点。为了提高语言能力,学生必须巩固已学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系统地掌握商务英语的基本词汇及表达方式。在专业适用领域,学生要了解相关的商务知识,熟悉各种商务活动和商务英语有关行业的基本术语及其内涵,了解涉及国际贸易、经济等领域的基本词汇,并熟悉其意义;要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商务文书(例如商务信函、备忘录、商务报告、企划书)的写作规范和格式,了解他们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商务交流中的技巧和礼仪,建立有效的沟通。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所学英语语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知识等运用到实际的商务环境中,练习和提高英语沟通技能,掌握设计、组织和完成商务模拟活动的技能,发挥团队精神,培养协调合作的能力。

旅游管理课程建设论文题目篇二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solo分类理论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solo分类理论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思路清晰、简捷明了。为此,旅游管理专业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了专业整体课程优化设计,对本专业的21种可观察学习成果进行分类,根据认知规律进行排序,获得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个学年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到,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此大量的学生走入社会,各高校当务之急是专业建设,课程优化设计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系统性改革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置偏差、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学生内化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价值来,其隐性存在的特点致使学习效果评价障碍重重。有些学校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些大胆尝试的目的是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训练型教育的转变。他们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正确引导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单独的模块化教学方面优势突出,而在整体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二、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

(一)solo分类理论主旨思想

solo是structureofobservedlearning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此理论更加注重整个教学的系统设计。它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作为为教学和考核对象,将学习成果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一门新学科时首先获得的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其加总后形成量变。量变进一步深入之后,质变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二类。当学生的思维建立起抽象体系后,就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三类。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即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表面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形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此分类理论,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学习成果的循序渐进培养为教学设计思路,使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更具系统性。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尝试。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思路

课程优化设计焦点在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包括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向量,目的是使教学质量不偏移。为此课程设计步骤分为三步,一是找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即学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来完成;二是对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定义。定义原则为: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一类学习成果;相互联系的、连贯的、一致的整体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二类;抽象思维后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三类。第三步是根据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即怎么学,调整顺序的原则如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服务面向不同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应定位于: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毕业后3-5年)为:接待经理、外联经理、计调经理、导游经理四个。以上岗位的优秀工作者都将成为企业调研的跟踪对象。通过对62家企业248位以上岗位的优秀员工进行工作过程实时跟踪,形成了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可观察学习成果共计21项。再对以上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划分,形成了11项第一类、5项第二类、5项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

旅游管理课程建设论文题目篇三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以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是一项关系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学生培养及毕业生就业的教学基本建设。涉及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专业设置、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旅游院校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由最初的8所院校(或专业)发展到底的1115所,有500多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开设旅游管理相关本科专业。旅游教育规模不断扩大。[1-2]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预计,至,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也成为全球拥有最多旅游教育机构以及在校生的国家。[3-4]但我国旅游本科教育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更是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因此,积极研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国内外旅游专业发展概述

从1893年欧洲瑞士洛桑旅馆管理学院建立至今,欧洲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经历了12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1922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建立至今,美国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也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5-6]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欧美各国大学中的旅游学科开始专门设系,这个时期的旅游系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旅游管理系,如英国萨里大学旅游管理系、美国夏威夷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另一类是公园和娱乐资源系,如美国的密执安州立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旅游业发展需要和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使得旅游管理日益成为旅游教育中最具代表性和最为重要的专业设置。但是,各国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一般是根据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7]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旅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与课程建设分为10大模块,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康奈尔大学针对旅游管理学科属于应用性学科特点,在各类课程设计与教师队伍培养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宽广的学科基础的建设。美国康奈尔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成为这个时期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典型代表。

中国最早的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起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该学院于1979年成立旅游干训班,1981年,成立旅游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规模和结构较为合理的旅游教育体系。目前,我国旅游管理教育正迅速发展,并成为新型教育领域与学科。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缺口将逐步扩大。行业对于旅游从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要求也将不断扩大和加强。,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调整过程中,将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类的一个专业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旅游管理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使院校的旅游相关专业面临转型、整合的前景。10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新目录中,旅游管理升格为一级学科。[8]中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在学习借鉴国外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旅游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实际,正努力探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旅游教育大多附属于地理(旅游地理学),中文、历史(旅游文化),外语(旅游外语),经济(旅游经济或旅游经济管理)等传统学科专业,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2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旅游管理专业对旅游市场需求反应不足

当前,我国的旅游教育已逐渐步入“高端化”的发展阶段,也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但旅游管理专业“管理”特征突出,“市场化”程度不足;旅游管理学科设置,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培养行业管理人才的初衷,但并不符合旅游学科的发展规律,因此,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对旅游市场需求敏感度和反应程度的不足。

2.2旅游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课程实施最关键的是教师,目前,师资总体结构和配置水平不高,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本科院校师资结构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旅游本科院校的特征,旅游专业师资学科背景、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优化。据统计,旅游专业教师中管理学背景的教师占大多数,其中又多为旅游管理硕士,而旅游管理博士较为缺乏,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对教师学科背景与旅游院系依托學科和专业培养特色研究表明,当前的旅游教育“路径依赖”现象明显,这就为拓展旅游教育内涵,实现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办学”提出了要求。总的来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区域分布不平衡,流失严重,培养有偏差,市场不完善等问题。

2.3实践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结合程度不高

课程实施是课程设置付诸实现的重要环节和体现,同时,也是实现预期课程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21世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旅游管理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旅游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要面向旅游业的各部门及其企事业单位,因此,学校必须在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这种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又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在体现知识结构科学化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知识扩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根基,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爱好、社会发展需求确定自己的成长方向。

2.4亟待加强与相关专业间融合

旅游高等教育属于应用型、职业性专业教育,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思路。但在统一的模式化课程设置形式的影响下,相关专业间的融合程度明显不足。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设置随意性较大,有的侧重经济,有的侧重地理,有的侧重餐饮,有的侧重文化等,对基础理论的专业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分配的尺度把握不好,课程设置形式模式化。造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弹性,很难突出体现专业特点。

旅游管理课程建设论文题目篇四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蓬勃兴起,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成为一个新型学科,在我国已有二十年的时间。作为一门应用型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企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本文以旅游专业课程有效教学为切入点,提出一些参考建议,希望对本专业教学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旅游管理

0引言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专业设置始于60年代末,80年代为大发展时期,仅美国目前综合性大学设置该专业的院校就有200余所。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与国外相比发展较晚,自1981年南开大学、西北大学开办旅游管理教育以来已有30余年,据高校信息查询系统统计,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院校已有500多所。旅游专业蓬勃发展呈多元化趋势,但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与教育萎缩现象共存,许多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缺少实践操作经验、应变能力低、组织策划能力,学生就业率低,知识与技能无法胜任岗位的需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教师课堂教学缺少新颖性,效果不理想。特别是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岗位操作技能人才为目的,强化课程有效性,理论与实践保质保量,增加学生应用操作能力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

1增强课程有效性首先要了解社情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刚刚兴起30年,许多高校开设的课程多互相借鉴参考,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合理,开课前缺少对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基本要求的研究调查,导致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科目繁多,针对性不强,很多时候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学习现象,这虽然可加强学生的知识巩固但更多时候一些可以自学的课程却占据了学生的课堂时间,专业教学体系设置的不合理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因此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应先保证开设课程具有有效性。教育需遵循社会规律,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岗位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职业能力影响就业率的趋势,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基本原则。所以在开设专业课前应先做前期社会调查,走访并了解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期望值如何,哪些技能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工作中可以后期掌握提高的,这种在经过调查后的课程规划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实用的基础知识,课程更具目的性。以学以致用提高院校就业率为出发点,将传统的重文化理论转向重就业技能,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开发课程、设计课程。

2增强课程有效性需了解学情

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要注意切记虚假、空洞。通常教师采用访谈、调查、观察、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真正立足于学生,不可空洞泛化,并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其次分析不可停留在表面。有些教师由于缺乏洞察本质的能力使调查分析浮于表面,未做深入剖析,分析出来的学情也无法起到太大作用。所以增强课程有效性需深入了解学情,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与实践研究能力和具体方法。教师以学生角度为出发点,通过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研究,正确有效地进行分析。

3增强课程有效性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有效性还应明确各个教学目标。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目标密不可分,设计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阶段目标,从最基本的课程目标到学期目标到人才培养方案目标都应一一明确。教师了解各单元各阶段目标后进行课程设计,在讲授课程时注重人才目标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荣誉感。

4增强课程有效性需优化教学策略

职业教育以能力为导向,是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与社会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目前高校工程任务化加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掌握人文、历史、地理、英语、计算机、服务礼仪、餐饮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内容,综合性素质性较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改革教学模式。

4.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多维教学资源

把握经典内容与新知识的关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导入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新材料和职业标准,引经据典基础上巩固经典内容,扩展新理念、新动向、新知识。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利用多媒体信息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岗位工程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单元、分任务、分模块,使课程内容贴近前沿、符合岗位需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4.2创新教学方法,情景模拟中应用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岗位主要为旅游企事业单位、酒店培养从事酒店管理、导游工作、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需要具有较强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良好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工作的基础。情景教学模式恰好有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特别是组织、领导、协调能力,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连接的“桥梁”。情景模拟课程可以激活课堂,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增强课程的有效性,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5结语

促进课堂有效性,保证教学效果,质量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教师要以“关注学生”为出发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源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讲究语言艺术是提高课程有效性的必要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多学习、多观察、多思维,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使所教内容符合社会主流、符合岗位需要、符合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叶秀荣.情景教学在日语阅读中的运用[j].文学界(理论版),(07).

[4]朱晓慧.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1.

作者:佟鑫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旅游管理课程建设论文题目篇五

为了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旅游业急需高质量、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问题也成为关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旅游专业教材、教师和学生三大方面的专业建设问题,力求加快完善旅游专业学科建设,将旅游强国目标与教育事业有机结合,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前景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从4000亿元总收入到实现3亿元的总收入目标,其中所需要的人才资源也是目前3500万旅游就业人数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未来的内,我国的旅游类人才就业人数也是现在的两倍甚至更多,也就是大概需要达到7000万旅游类就业人才的数额,这对旅游专业教育体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旅游专业化人才、旅游管理人才以及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育应进行细化,紧随时代步伐,使教育观念和模式与时俱进,这样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切实作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结合市场需求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科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我国涉及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和中等院校一共有1207所,其中的高等院校约占1/3,而中等职业院校约占2/3的份额。旅游专业学生总数达到了将近46万人次,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20万左右,从事旅游专业的院校教师1.87万人。

二、旅游专业学科建设现状

(一)学术研究方面

首先,旅游学科的发展关乎旅游业发展的态势,所以,为了推动旅游学科紧随时代发展需求,旅游专业建设者和研究者必须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紧抓社会发展动态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给旅游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中汲取旅游事业发展的导向,并据此树立科学的研究目标。旅游专业建设者和研究者应借助丰富的实践资源、科研平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和实践水平。其次,学术研究重在创新。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不断进行探索研究。根据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现状尝试进行旅游规划,明确目标,努力在科研方面进行创新与探索。“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点发展目标。在欧洲文化创意产业与体验经济的引领下,德国建设了“社会生活功能型”的环保休闲农庄或者市民农园。并且在农民和政府的帮助下大大胆创新,开辟了骑术治疗项目。再如,英国的“旅游环保型”农业旅游区,在大力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管理23万个农用水塘,为农业旅游资源提供了生态保障。此外,还有荷兰的“高科技创汇型”旅游业。这些都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研究借鉴。最后,稳定性也是学术研究的必备条件。旅游管理同样需要在稳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逐步深入和系统化。通过创新实现先导作用,通过实践体现科研价值,将旅游业的规划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完全体现出来。

(二)教学体系方面

旅游院校的教学体系,包括委托培训机和成人教育两方面。旅游学科不同其他学科,旅游学科的实证性较强,需要有明确例子、规划和数据,证实研究成果和教学效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做了一些教学改革,增加了学生与旅游企业互动性教学,但学生解决旅游实际问题还有差距。从客观上说,现阶段的旅游专业教学体系还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社会实践方面

在实践方面首先是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院校建设与自身教育体系相联系的实践基地,能够满足人才的实习需求。其次,另一个实践方式是通过旅游规划项目实现。这就需要教育者和研究者结合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创新,或者结合地方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发展方案,这样的研究和创新过程给院校教师创造了很好的实践机会。比如,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为学员建设一个实习饭店。尽管现在营运艰难,但只要坚持初衷,慢慢发展起来后,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素质培养是基础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缺少沟通技巧就很难与客户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不能将专业放在首位,应该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职业素养、道德素养以及社会素养。其中,多语言沟通教学非常重要,游客的多语种沟通需求,需要有具备多语种沟通能力的人才。所以,院校应从语言基础知识教育、实践沟通能力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加强训练和实践。

(二)强化教学是关键

教师本身应积极参与有关旅游行业发展的实践活动,并将经验分享给学生。在培养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在教材方面,应注重对新领域和新专业的融合。将教材与课程设置联系起来,将有限的课程资源放在无限的创新实践中,最大化、最优化地拓展教材内容,丰富阅历和创新维度。最后,在学生方面,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其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强化实践与研究,让学生切实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在实践中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内化,最终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质量人才。

四、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程,师资力量、教学体系和实践模式等方面都是学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训练等都是健全学科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学科建设导向,及时解决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推动旅游业发展,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目标,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实际影响作用。

旅游管理课程建设论文题目篇六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医药卫生管理专门人才为目标。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在课程教育设置中很多都是不合理的,在教学内容中很多都是重复的,学时相对也较多,需要结合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还要对一些相关性管理学科的重复内容进行整合学习,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科学合理。

教学课程的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也直接关系到大学专业人才的质量和能力培养的效果。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各个学科的知识不断的增加,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课程越来越多,在对课程教学之间又缺少相互联系,导致学生的负担十分沉重,因此需要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让课程更加合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要让课程教学体系整体化和科学化,以适应社会对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推进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的顺利发展。

1、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对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等知识进行培训,能在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学生主要就是学习现代管理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接受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好的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能够更好的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和决策的能力。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能力;(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必须定量分析技能;(3)还要对质量管理和数据收集处理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进行掌握;(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制度;(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

1.1医学课程设置所占比重过大。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在医学院校开办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医学的优势,因此在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课程体系中,认为医学课程设置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区别于其他类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的特色,长期形成了“医+管”的课程设置模式,导致医学教育课程多,课时总量大的问题。加之过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招收的是文科学生,学生学习医学课程的难度大,学习负担沉重。

1.2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由于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很多课程设置上面十分不合理,对于医学院校采用的“医+管”的模式,在专业课程上有很多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忽视各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的知识体系混乱;课程分类不准确,课程教学功能不明朗;对于教学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在对社会上存在的实际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

2、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思路与实践

2.1医学课程的整合

在对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要针对学生能力进行设计,很多学生从事卫生管理、卫生监督、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疾病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要求学生更好的掌握自身学习的专业知识,对于以前学习的十多门课程,内容相对较多,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把握深度,导致学生学习中不够重视,教学效果较差。为了让学生在不违背医学教育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对医学课程进行了整合,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分离,设置独立的适合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的医学课程,即把医学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两门医学课程,学时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2.2管理专业课程的合理调整和整合

作为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就应该以学生能力、素质作为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基础,应具备卫生事业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经济分析和预测。因此必须要具有扎实、广泛的人文基础和管理学知识,必须掌握和了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实际的学习中,需要制定符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还要明确管理的理论知识,要以医学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思想。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管理专业课程门数及学时数,增设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课程,如卫生政策研究、健康教育学、卫生管理统计等课程。对一些内容陈旧的课程则直接砍掉,如初级卫生保健。这样在总学时相对不变的基础上,精减了近268学时的空间来发展管理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教育。

3、课程整合的实施保障

在对课程整合中并不是简单的将几门课程柔和起来,这是需要我们对整个课程进行科学调查和分析,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有相应的机构和师资作为教学保障。具体说需要以下保障:

3.1需要有组织保障。学校应设置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临床医学概论教研室等相关机构。

3.2要有专职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在教学中有统一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对教学内容全盘把握,使相关学科的教学恰当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复、脱节,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3在课程整合中,要采取专家、教师、学生意见,及时了解课程整合教学反馈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之更好的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3.4还要对渠道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例如,教学的经验和外出的进修等。在课程整合中对师资的要求高,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的研究。

要对教材不合理的地方做出调节,对卫生改革的新思路、新理论、新做法,提出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前沿讨论课题,弥补教材滞后的不足。

4、结束语

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构想,其特征是突出科学、技术,新医改政策下,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肩负着卫生管理队伍建设的任务。

旅游管理课程建设论文题目篇七

一、旅游管理专业推行工学交替的意义

(一)体现了旅游业的行业特点

对岗位相关的服务技巧和艺术所需要的环境是校内实践条件难以还原和模拟的;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仅靠课堂培养同样是不够的,它需要在真实的工作中反复锤炼才能提高。行业特点决定了酒店业的人才需要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培养。

(二)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江苏联合职技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从事服务与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和实际工作才能真正培养出来。工学交替模式正是人才培养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滚动循环培养模式。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实践能力得以加强,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市场,这体现了五年制高职持续学习、反复强化实践的教学内涵。

(三)反映了职业教育社会性特点

职业教育是为人的终身教育服务的一类教育,因为人的学习是一个可持续性的发展过程。它直接面向行业企业,结合岗位要求,突出实践性、技能性。工学交替重点体现学生在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的交替结合,学生不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在理论学习中升华技能知识。因此,工学交替是一种与社会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最佳培养模式。

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施的现状

目前的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做法是安排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这与工学交替应有的内涵并不一致,在实践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多元主体共育教学机制不健全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企业大多是酒店等,由于旅游行业存在比较明显的淡旺季需求差异,属于不稳定性行业,因此旅游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也存在不稳定性。当旅游旺季来临,旅游企业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对于学校的实习生会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旅游淡季时,企业无需设置那么多的岗位,也就很难接受“工学交替”的.学生了。另一方面,旅游企业都以盈利为首要目的,因此在接受学生“工学交替”的过程中,企业大多将学生看成是一种廉价劳动力,给他们的工作几乎都是在餐饮客房等对技能要求不高的部门,企业并不关注学生是否学到了全面的技能。这就导致企业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无法达成一致,最终影响到工学交替的效果。同时,由于各旅游企业人才需求有限,造成学生实习较为分散,学校在对实习学生管理时也较为困难,尤其是在安全方面管理较有压力。

(二)家长认识滞后

很多学生选择旅游专业是因为成绩不理想,并不是热爱旅游专业,学生及其家长对旅游专业比较陌生,对旅游专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就更不熟悉了。很多家长还认为服务行业是服侍人的行业,是没有大作为的行业。同时,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尤其是五年一贯制高职发展的时间和经验都不足,“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学生角色转变不适应

学生这一角色实际是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扮演已经十几年了,一直处于被关心和被呵护的位置并且完全习惯了这种角色扮演。当开始“工学交替”后,他们的角色身份发生了变化,对于在企业艰苦的工作他们没有充分的、正确的认识,他们需要为客人服务,这种从被服务到服务人的角色变化让很多学生思想上很难立即转过弯来,并且这种强烈的反差会造成学生情感上的失落,企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也让学生难以适应。另外,还有一个学生不适应的重要原因体现在经济上,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经济来源,完全依靠父母,即使是贫困生,他们也可以通过助学金以及奖学金摆脱经济压力,而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的经济收益完全是自主创造的,这主要体现在工资和奖金上,如果不努力工作或者工作中有差错,都会直接影响到经济收益,这会在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压力。

三、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全程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了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原则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环递进;通过企业认知、企业学习、企业体验、企业实践、企业顶岗五个阶段,做到校企融合、全程合作、共同育人。在学生五年专业学习生活中,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贯穿全程,充分发挥课堂与酒店两个学习场所的作用,相互渗透,共同育人。见表1。

(二)依据教育教学要求,整体规划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具备生产性实训要求。为满足旅游专业学生生产性实训要求,学校将旅游综合实训基地改造成具备对外经营资质的酒店,强化生产性实训,按高星级酒店标准,添置设备用于教学。低年级的基本技能实训也在校内酒店完成,如餐厅服务技能课程在餐厅进行。该餐厅与其他餐厅不存在差异,但不对外营业。学生在此学习,能感受酒店企业文化,贴近行业标准。到三、四年级,学生到校内酒店进行企业体验和工作,无需到校外酒店就能实现工学交替,既保证了学生人身安全,又便于师生交流。2.校外实训基地注重企业育人功能。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最后一年进行企业实习(今后会调整成半年)。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申报、学校考察、明确合作协议的工作步骤,综合考虑酒店的企业文化、管理水平、地理位置、客源构成等因素,兼顾不同类型、风格的酒店。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均为五星级酒店,以国际连锁豪华酒店为主,辅以本土连锁、单体酒店。不同的酒店经营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接触不同的服务标准,为学生今后的职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依据典型工作过程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酒店行业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课程体系,并构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设置和开发专业学习课程。课程的开发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置和开发课程过程中,要以学生能力为本位,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可设置为:餐饮服务管理、客房服务管理以及旅行社经营管理3门课程,总共15个课程能力标准。每个能力模块的具体工作标准与工作流程,会有明确的阐述,而这些恰恰就是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必须掌握的技能知识。同时,课程开发、授课、技能考核鉴定等都要符合国家法定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并参考国际接待行业标准。2.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设置公共基础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合格毕业生是高技能从业者,但首先是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和构建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基础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规定的文化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计算机信息课程、专业平台课程、职业发展素质课程等,但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需有专业学情分析,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善于运用旅游专业案例。这样才能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四)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专业教师每年都到酒店顶岗实践,然后将顶岗所学运用到教学中去。同时聘请酒店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定期为学生授课和实训指导。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一起进行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落实顶岗实习工作,促成学校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合作,共同培养专业师资,承担实训基地建设任务。学校与企业师资的相互融通,让企业最新的管理理念和优秀文化同步进入学校课堂,保证了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五)依据综合能力表现,实行多元发展性评价

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将实践技能学习成绩纳入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多元化,将学生、学习小组同伴、专业教师、企业指导老师、班主任和企业管理人员等全程工学交替利益相关者纳入评价主体;评价形式多样化,实行多元发展性评价,尤其是在企业工作期间,学习评定应体现学生工作能力的发展性成绩;评价内容全面化,既包括理论内容也包括实践内容,既包括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也包括在企业获得的能力。学生在企业习得的能力指在工作岗位上的技能水平、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对酒店企业文化的吸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四、实践后的反思

笔者所在学校从级学生开始推行五年制旅游管理专业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很多毕业生成为企业骨干,走上部门经理、业务主管等管理岗位。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连续多年获得酒店服务项目金牌,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为今后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打下了良好基础。当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项目,笔者认为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一)应确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在校企合作推行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应明确学校的主导地位。在涉及工学交替课程计划、学生管理等问题时,校企双方应以学生学有所获为目标,强调“全程”,而不仅仅是最后一年的实习。工学交替工作应由学校统筹协调安排,避免盲目适应企业要求、过度删减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降低人才培养质量的行为,防止半工半读成为“只工不读”,勤工俭学成为“勤工即学”,使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渐入良性发展,走上健康轨道。

(二)加强工学交替的过程管理与跟踪

在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必须完善学生在企业学习和实践的管理保障制度。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期间,教师应随时与学生交流互动,强调岗位纪律、实习场所安全、交通安全及学生的自我管理等。要求定期汇报学习收获,分享不同企业、不同部门的先进经验。

(三)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在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有一个现象不可忽视,那就是随着在企业实践工作量增加后,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生仅仅满足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但缺乏总结和思考,需要教师进行动员和引导,提高学生全面的职业素养。

作者:潘俊单位: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旅游管理课程建设论文题目篇八

课程是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是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过程中,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商务英语是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简称商贸职业学院)开设不久的专业,所以要将商务英语创办成为课程观明确、课程目标清晰、课程结构完整、课程活动多样的专业,需要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商务英语具有应用型交叉学科的特点。这就需要在进行课程建设时,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作为重心,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两个基本点。以“一个重心,两个基本点”来进行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培养符合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本文拟从专业课程建设目标、专业课程建设包含的几个方面以及保障措施来阐述商贸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