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队员心得体会(大全5篇)

时间:2023-09-22 03:04:33 作者:温柔雨 心得体会 社保队员心得体会(大全5篇)

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社保队员心得体会篇一

大家好!我叫陈佳楠,是花园小学六年二班的学生。我一年级就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记得入队的那天,老师亲自为我们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我们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骄傲的神气。看到我们那得意忘形的样子,老师严肃地说:“同学们,你们今天终于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了,但你们要严格地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为胸前的红领巾添光彩,不能抹黑。”

老师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每个同学的心中,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我要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要让鲜艳的红领巾更红更艳。

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崇尚科学为荣,努力学习,善于思考,成绩优异。

平时,无论是在学习中或生活中,都能以身作则,为同学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校,我时刻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上课积极发言,作业按时完成,热心帮助同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给我的每一项任务,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家里,我也没有松懈。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在完成作业后经常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寒暑假时,我则包了大部分家务活,如:扫地、拖地板、倒垃圾、取报纸、买酱油等,爸爸妈妈总夸我能干呢!

我热爱生活,做到了给自己定下的“三要三不要”。我的“三要”是:

1、要尊重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2、要珍惜每一秒钟;3、要热心公正待人。

我的“三不要”是:

1、不轻视任何人;

2、不和同学、父母闹矛盾;

3、不对任何人撒谎。

正因为我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先后获得了很多荣誉:2003——2004学年度光荣的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2004—2005学年度被评为“三好学生”,2005—2006学年写字比赛中获得“优秀奖”,2005—2006学年被评为“三好学生”,2006—2007学年第一、二学期单词书写竞赛中获三等奖,2006—2007年在“廉政进校园”读书节“故事大王”比赛中获三等奖,2006—2007学年被评为“三好学生”,2006年暑期“新华杯”少年儿童朗诵表演赛优秀奖,2007-2008被评为“三好学生”,2008年“绿荫浓浓,书香飘飘”第五届校园读书月活动中荣获小报、绘画评比优秀奖,2008年“争当护绿小能手”活动中获“绿色小能手”称号,2008年鼓楼区推广普通话系列活动中获硬笔书法书法大赛二等奖。

我的兴趣爱好很广泛,如:朗诵、快板、打羽毛球等。我最喜欢的要是读书了!

书的作用可大了,通过它,我了解到许多历史、地理知识。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我都没去过,是书带我爬上了著名的华山、庐山、黄山,饱览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可以说书是我的良师益友,是书让我变得懂事,是书把我从一个充满稚气的幼儿变成了一个“小书呆子”。

在书的海洋里,我认识了顽皮淘气的小豆豆;我结识了勇敢面对苦难生活的丑小鸭;我还领略了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智慧。

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努力学习;从《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中我体会到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勇于和困难做斗争,从哪里跌倒就一定要从哪里坚强地站起来,这样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从《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我感受到: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给萍水相逢的人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我们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阳光,给我们以温暖;书是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我们都要和书交朋友!

胸前的鲜艳的红领巾,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不断的努力,让你更鲜艳,更飘扬!我要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少先队员,做二十一世纪一合格的接班人!

社保队员心得体会篇二

1.实习目的:

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好劳动与社会保障进行扎实的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践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和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这门课程。通过到甘肃省渭源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进行实习的机会,让我对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基本状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其发展方向和基本业务程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稳定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在实习期间恰逢渭源县新农保全面启动之年,因此有幸参与了部分宣传及农村养老保险的调研工作,通过这些调研工作让我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较为偏远的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与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次实习无疑对我个人专业的学习和成长发展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也希望将自己的思考和实习体会总结提炼出来,能够为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2.实习项目:中国农村传统养老模式的研究

目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制度性瓶颈和一系列外生因素的冲击,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渐趋弱化。但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养老现状来看,传统家庭养老仍是农村主要养老方式之一,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社会化养老也是养老模式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在巩固和发展家庭养老的同时,也要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在整合中不断发展以家庭作为养老载体并辅助于多种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

在中国,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是建立在依托土地之上的家庭养老,这种养老模式得以延续千载,应该说有其合理的一面。可以肯定地说,这种模式曾经很好地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然而,社会变迁正使得这种稳固的家庭养老模式失去其经济和社会基础,原有的养老模式前提正被抽去,家庭养老正面临制度性瓶颈和一系列外生因素的冲击,从而具有趋弱性。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而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又日益严峻的今天,养老问题不再是个别家庭的事情,而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

2.1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

养老涉及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的内容。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以及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而出现的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文化多元化、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等,三维角度的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呈现弱化趋势。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2.1.1经济供养不足,老年人生活困难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家庭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家庭趋向小型化、核心化,这使养老所需的人力资源不足。

2.1.2生活照料难以实现,老年人生活不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被打破,劳动力流动和人口的迁移加强。目前,农村中大量出现“空巢家庭”(据预测,20xx年城市“空巢家庭”占到老年家庭的一半以上)和“隔代家庭”,农村老年人不但得不到子女的经常照料,身体健康状况允许的老人还要担负照料家庭的责任。而一旦健康状况恶化或到了生活难以自理的年龄,老年人则可能陷入生活无人照料的困境。

2.1.3缺乏精神慰藉,老年人孤独寂寞感加深

由于“空巢家庭”的增多,子女迫于竞争、生活压力,与老人见面、情感交流的时间减少,农村老人得不到子女的精神慰藉,缺乏家庭的天伦之乐。加之在城市化影响下,农利’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代际倾斜”现象,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子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2.2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2.2.1土地生产效益低下,难以维系家庭养老功能

农村老人依靠土地收入自养的前提条件,是家庭经营的土地产出收入能够达到满足基本养老需要的水平。而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等方面的影响,增产不增收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土地经营收益难以满足上述基本条件,从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农村家庭养老难以为继。

2.2.2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首先,城市化所导致的乡村人口流动,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在广大农村地区也出现“4-2-1”型的家庭结构,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也使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养老负担加重,使家庭养老出现了“孤木难支”的情况。其次,城市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一方面使社会的包容度增强,社会对个人的道德约束压力减弱;另一方面,传统的价值观不断受到挑战和冲击,“孝悌”文化的衰落,使家庭失去了文化依托,子女在心理上弱化了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信念,这是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致命打击。

2.2.3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加重了家庭养老负担

与农村老年人平均期望余命相伴随的老年人口“高龄化”所带来的农村家庭养老负担加重,不仅反映在经济供养不足,更使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日益突出,从而导致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2.2.4农村养老方面的法律保障不足

目前,中国在农村养老问题上,立法工作严重滞后,尚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在与老人权利关系最密切的养老保险问题上,现有法律没有切实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确定政策方向和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具体步骤。不仅立法不健全,而且现有的法规在现实中也缺乏可操作性。在政府对老年人的养老义务、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等方面并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这使得现实中一旦遇到纠纷,可依据的法律几乎没有。

2.2.5农民工、失地农民人数增多,使农村养老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即传统农业经济与现在工业并存。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同时,随着城镇(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土地被征用的越来越多,使失地农民的人数不断增加,失地农民养老问题日益提上日程。同时,这也使得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变成了“真空”地带。

现阶段家庭养老功能虽然呈现弱化的趋势,但由于家庭养老独特的文化价值、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作用,决定着家庭养老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中国主要的养老方式。据中国科学院人口所1987年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子女供养占67.5%,离退休金供养仅占1.0%。根据国家统计局在1994年10月进行的人口变动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比例高达64.2%,自身劳动收入占29.2%,退休金收入只占4.4%;在总体上家庭仍占主要地位,靠子女或其他亲属提供经济帮助的占57.1%。20xx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农村家庭养老占48.92%。比较以上几项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不考虑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因素,仅从经济方面来看,从总体上说,传统家庭养老虽然有弱化的趋势,但目前中国仍以家庭养老为主。

2.3家庭养老是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现实选择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农村老年人有着强烈的“家”观念,认为社会关系中最可靠的就是亲缘关系。加之社会化养老在精神方面的先天不足,即生活上照料和感情上的关怀是家庭这一初级群体的内在功能,其他社会群体无法替代。因此不管哪一类型的社区服务,其以“契约”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受制于经济因素和道德观念制约,决定了它们都不可能替代基于血缘的亲情关怀家庭的养老模式。加之传统“孝”文化对中国农村也有着根深蒂同的影响,家庭养老仍是新时期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养老模式的现实选择。

2.3.1经济支持作为养老的首要基本内容目前只能由家庭提供

大,对众多的农村老年人口,财政无能为力;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导致广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削弱,集体经济无力承担严重的养老问题;而就农民个人而言,大部分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根本没有可能未雨绸缪去解决自身养老问题。国家无财力、集体无积累、老人无余力的客观现实表明,在广大农村由家庭成员提供物质供养是农村老人现实而无奈的选择。

2.3.2家庭养老是一种文化诉求

一种养老保障方式的确立,其影响因素众多,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养老作为一种养老保障方式,其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延续至今,虽然是社会结构体系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绝大多数中国农民依靠家庭成员度过老年岁月,与其说是因经济原因不得已而为之,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养老保障,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诉求,一种心理暗示,一种传统的蔓延。

2.3.3中国养老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日益增加的生活服务需求与可置换的公共养老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截至20xx年底,中国有城乡敬老院3.5315万个,拥有床位96.6万张,收养入住人数68.9万人,平均近4000个人才拥有一个敬老院,平均近200个老年人中才有一个人住养老院。中国大部分地区不仅养老机构数量少,而且收费普遍较高,设施和服务质量又良莠不齐,很多敬老院基本上处于无稳定经济来源、无人管理、无服务人员的“三无”状态,无奈人住的老人生活质量可想而知。敬老院老人的凄凉晚景,强化了农村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的愿望。但是,目前还很难完全实现家庭养老照料功能向社会的转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农村社会养老还不充分的情况下,不论是从老年人的经济供养角度,抑或是精神慰藉角度,家庭养老都具有其它养老方式难以替代的优势,成为农村老年人的首选也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也正在面临诸多的挑战,这就必须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予以完善和创新。可以设想,未来的农村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作为养老载体并辅助于多种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其合理性在于:第一,家庭养老成本低,效率高;第二,目前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还无法普及和推广;第三,农村家政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第四,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庭的依恋情节越来越浓,而且老年人与儿孙们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更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社保队员心得体会篇三

__年_月,经过漫长的等待,我终于被分配到__镇人民政府工作,几月以来,在镇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在各位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记为人民分忧,为人民解难的宗旨,切实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责,圆满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工作情况

(一)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今年_月份全县正式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工作,所以我刚上班就被抽调到村组去办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对劳动保障法规各项业务知识知之甚少,这就要求我只有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和胜任本职工作,否则,不进则退,终究要被社会所淘汰。平时我努力学习上级重要会议精神,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同局党组保持高度一致。同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有不懂得地方主动向各位同事请教,力争做到各项业务工作轻车熟路。

(二)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我深深地感触到乡镇工作的重要性,几月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到,干好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的工作主要是审核参保人的个人资料,另外为无法填写参保登记表的人代填登记表等看似很平常的小事,但是要干好也是不容易的。要干好这些工作就要首先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清楚自己所应具备的职责和应尽的责任。按照分工,摆正位置,做到不越位,不离任、严格遵守职责,完成本职工作。只有把位置摆正,把职责搞清,团结同事,诚恳待人,脚踏实地,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工作,才能完成好本职工作,进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警醒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尽能力帮助。平时要求自己,从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打扫卫生等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二、存在问题

在工作中,虽然自己力争做到,但是还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有些是急待解决、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思想上我希望多深入多了解和全面掌握情况,在工作中也努力争取去做,但由于同事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在某种程度上给自己和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今后需要也必须注意和克服;在学习业务知识上,还学的不够,学的不精,导致我在开展工作上不能运用自如;在工作方法上还需要主动、大胆,还应该多和领导、同事沟通,加强与他们的往来,这样工作才会开展的顺利。

三、下步打算

继续加强业务知识和政治理论的学习,深刻领会其主要精神和内涵。摆正心态,树立为民理念,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下得新要求。

也希望20__年,我能脚踏实地、戒骄戒躁、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尽一份微薄之力。

社保队员心得体会篇四

3月9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作为党员干部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的“三严三实”,已经成为了继“八项规定”以后我党作风建设的新标杆。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国内外形式错综复杂,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着各种诱惑,稍有不慎就会落入万丈深渊,因此,必须坚持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唯有各级领导干部都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要求改进作风,才是王者之道。而“三严三实”就是对群众路线及作风建设的进一步升华,也是其具体方法。

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为官者要做到以德为先,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治国、平天下,进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将自己放在与群众平等的位置,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

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为官者要做到遵纪守法、敬畏群众、时时自省、清正廉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称得上一名合格的干部。

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客观规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想法才能真正推动工作有效落实,才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保队员心得体会篇五

随着合肥市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快速推进,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在加强老城区升级改造的同时,按照现代化、生态型定位规划建设新城区,市容市貌将会发生深刻变化,则要求城市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城市管理是为保证城市各项功能高效运转和建设活动有序进行而采取的必要的调控行为,是城市管理的重要职能,也是依法治城、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一名党员、做为一名基层城管人员,着眼新城滨湖新区日趋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先建设后管理”、“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必然存在。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的内涵将更加丰富,一个初步的、阶段性的新区,严格依法、执法,提高全民素质是实现推动滨湖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本人在城管系统工作已有五年了,在领导和同志们的爱护和帮助下也领悟到了一些道理和工作经验。下面就个人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工作中的难点及其主要原因

城市管理的内容比较之多,大到天文地理,小到鸡毛蒜皮,都有城管的职责和义务。如执法中遇到的那些小摊小贩随意占道经营、乱摆乱卖,车辆乱停乱放,各类广告乱拉乱挂乱贴乱写,各类违章建筑物的搭建,车辆、工地、渣土运输破坏环境卫生、行人乱吐乱丢弃物,垃圾乱倒乱堆,公共设施被随意破坏、公共绿地和空地被侵占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所管理的重点内容。

当然所谓城管管理难度大,这在全国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我们所管理最大困难是,抓一阵,好一阵,稍一放松就迅速回潮,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有些甚至成了顽症、成了难题。如:占道经营问题,很多露天集市最初开始形成之时因方便群众生活是很受欢迎的,但当它影响到交通特别是影响到城市形象去进行整顿清理时,市民肯定会对城管工作表示不满;当我们执法人员实行强制执法时,就会成为市民咒骂的焦点,特别是有冲突事件发生时,不管是执法人员被违法人员打,还是城管人员暴力执法。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归结起来,就是我们的工作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压力,我们所面临的都是那些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弱势群体,两者之间有着基本对立的矛盾。可以说,这个矛盾实质上就是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改革中的弱势群体生存之间的矛盾。我们城管人员要解决的是社会发展权与社会弱势群体生存权的矛盾,显然是力不从心的。由于新区(滨湖)是合肥市的老郊区,这里的老百姓对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淡薄,当执法中与个人的私利出现矛盾时,城市文明往往便被抛在一边,各种旧观念和不良习惯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带进了城市空间,不少旁观者更是出于心态不平或发泄不满,加以干扰,造成不必要的矛盾,甚至激化。

二、强化综合管理

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提高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首先就要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做为城管执法人员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机会最多,代表国家行使执法权力,好坏直接影响政府的形象、法律形象。因此,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行为修养,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是构建和谐执法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让执法对象心悦诚服,使执法与被执法这对矛盾得以消解,改变过去那种“管理就是处罚”的老观念,改变“执法就是处罚、处罚就是罚款”的老模式,实施人性化管理。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人性、人权和人文关怀,达到融洽相处的局面。在纠正违法行为、实施处罚之前,要依法对违法者进行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由被动接受处罚变为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对初次违规,经教育改正且未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可以不予处罚;对确需给予处罚的违法者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也应体恤他们的难处,从轻给予处罚,促其改正。这样才能提高城市管理的工作效率,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实现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快速推进。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体会,不到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指正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