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都挺好的读后感(优质5篇)

时间:2023-10-07 09:31:59 作者:雁落霞 评语寄语 2023年都挺好的读后感(优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都挺好的读后感篇一

花了七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了《都挺好》,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一丝拖沓,酣畅淋漓。在这之前,很难得有一本构建于家庭伦理之上的小说能做到如此具有吸引力,仔细想一想,只有笛安的“龙城三部曲”让我对那一大家子产生了类似的浓厚的兴趣,当然,这两本书截然不同。读完之后,又看电视剧前几集,改动并不大。

我读的阿耐老师的第一本书是《食荤者》,《食荤者》的开篇是我读过的小说里最好的开篇之一,短平快,迅速进入节奏,也迅速给了我一个直接的印象,让我得以判断我要不要继续读下去。但我并不喜欢《食荤者》里谈情说爱的部分,尽管那一点也不多,但那一点点,我也不喜欢,不知道为什么。

《都挺好》中,三对恋人,他们的爱情却让我十分接受。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难处,也各有各的幸福。

但在《都挺好》中,最难得的苏明哲、苏明成和苏明玉三兄妹这三个人物,真是写得好极了。苏明哲试图顾全大局、但是却没有相匹配的能力、只能竭力维持平衡的大哥形象,从小被母亲宠爱、对母亲盲目信任、养出了无知又有些无耻性格的二哥形象,以及从小不受母亲待见、被逼离开家庭、试图与家庭切断所有联系却果断独立、不愿意欠下任何人情的小妹形象。

得知姚晨要演苏明玉,我倒是很放心,她的外形与苏明玉非常贴近,瘦,高,不是大美人,但是也漂亮,有些冷漠,但在工作外又有些善意和热心肠。

其实,这个故事真的非常适合拍电视剧。这个故事高明就高明在,所有不幸所产生的核心——苏母,在故事一开篇就因为打麻将太兴奋去世,以至于后面所有的妥协与矛盾的再次激化,都既不显得过于坏,又不会过于圣母。

为什么有些人物常常被说圣母?因为她们竟然轻轻松松原谅了曾经狠狠伤害过她们的人,并且还可以摒弃前嫌、同归于好。苏明玉不圣母,她也没有摒弃前嫌,直到最后,她都没有原谅,她只是选择放下,放过自己。这是我读到后面,最觉得牛逼的地方。而最最牛逼的地方就是在苏明玉报复了苏明成之后,她惊觉自己的模样已经跟她憎恨的母亲别无二致,她惊觉她不想成为这样的人,以至于她选择放弃复仇。这一点,在这个故事中,安排得合乎情理,又水到渠成,不突兀。因为,真正伤害她的那个人已经死了。她要放下的,并未真正如鲠在喉地梗在她的心中。

而苏明成,看到后面,只能接连叹气。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妈宝男——但从苏明成这个人物身上,又会发现苏母的另一面,她真的很牛。对于自己的妈宝男儿子,她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儿子的德性,当她儿子娶了妻子之后,她完全没有制造出婆媳矛盾来激化家中矛盾,而是把儿子的妻子都好好地照顾了,让朱丽对她的婆婆非常依赖。夫妻之间的矛盾都需要靠婆婆来协调。苏母之能耐,可见一斑。

难怪苏明玉到后面听到小蒙感慨他爸是个好领导,不是个好父亲,这并不矛盾的时候,苏明玉内心会那么感慨。

一方面,苏明玉承认着她母亲的能耐,另一方面,她无法释怀家庭对她造成的伤害。这种矛盾一直是悬在她心中的梗,她无法妥善处理,以至于她非常容易陷入激动的情绪。小蒙一句话倒不是说点醒了她,而是让她终于在这一点上释怀了。没错,苏母不是一个好母亲,至少对于她而言。

这故事最重要的三个女性角色,苏明玉,大哥苏明哲的老婆吴非,二哥苏明成的老婆朱丽。三个女性人物都好到爆炸,如果说吴非一开始出场属于那种典型的贤妻良母,到后面,她开始唤醒自己的独立意识,意识到靠丈夫是靠不住的,必须靠自己这种前后的转变,恰恰是这些年最主流的女权思想(我指的不是那种田园女权,不要误会,是褒义的那种),而这个人物却在那么多年前就写出来了。

另一个人物,朱丽,一个精致的白领。她是这本书中最大的惊喜,准确的说,她是这本书中最最纯粹的一个人。她的原则、她的标准、她的爱,从来没有改变。看到这个人物就想了解她的成长史,想知道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成长得这么好。书中关于她父母着墨不多,但有一件事就可以见到她父母对她的教育有多么好。苏明玉住院,她想要去探望,顺便给苏明成求情,但是苏明玉不肯见她。朱丽决定去把医院每个病房都找一遍,总能找到她。她的父母听说后,一开始婉言阻止了一下,但见阻止不了女儿,也不强行镇压,立即转变策略,朱丽母亲提出自己陪她过去,明明是怕她冲动,却对女儿说,病房里什么人都有,女儿年轻,强行闯进去不方便,她来做这件事,以理说服女儿。再到苏明玉面前,朱丽什么作用都没有起到,朱丽母亲却靠着自己的人生经验,硬是让强硬又冷漠的苏明玉松动了态度。父母的做法对子女的影响之大,不用多说。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到朱丽成长环境之好。这里的好,指的是教育环境。

很多人疑问,这个故事最终的结局是大团圆吗?这得看怎么理解大团圆这个概念。如果说只要不是老死不相往来、没有人死就是大团圆,那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大团圆结局。但是,事实远非如此。我只能说,这个结局,没有一丝不合情理,就像对于苏明玉来说,最伤害她的那个人已经去世了,剩下的人,她不是原谅,只是放下。仅此而已。

都挺好的读后感篇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这是无法改变的宿命。都说幸福的家庭都一个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实际上世界上成千上万家庭中,不幸的家庭也是非常多。出来工作了几年,加上周围的真人真事,我见过听过许多悲惨的家庭。我知道比较是没意义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也认为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如果没有原生家庭,或许我没办法有今天。从小学到本科,没有一分钱学费是我自己出的,如果没有父母,我就没有今天。所以我一直很感恩。当然最重要的是我自己也很努力。因为我一直想靠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

小说里的明玉,在不被待见的'家庭里孤独无助地成长,成就了她独立强势的性格。我和她有点像,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下成长,并且在自己有经济基础的时候,都是坚决不拿家里一分钱。

但是即使受到家庭给她的伤害特别大,但是她还是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对伤害过她的人,侮辱她的亲人伸出援手。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地,她也成长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格。遇到一个真正懂她心疼她,并且在她不愿意去理家庭的事情的时候,反倒是帮她理得井井有条的人。所以和石天冬在一起,她会变得越来越好。

明成,从小在母亲的爱护下成长,以至于养成了特别依赖母亲的性格,做事情都没有自己的主见,以至于母亲去世后,他就失去了主心骨,慢慢地朝着坏的方向发展。本来他有一个好老婆,但是被他自己毁掉了。

当这部电视剧非常火的时候,我特意去看了作者是谁,看到阿耐,我就知道,原著肯定写得比电视剧更精彩。

之前看过阿耐写的《欢乐颂》,她对于人物的言语及心理描写,不同家庭下不同的性格都刻画得非常好。

都挺好的读后感篇三

最近热播的由姚晨主演的电视剧《都挺好》,这部剧真的是反应了很现实的生活现状。

1

姚晨扮演的明玉,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的母亲为了两个哥哥求学把明玉的房间卖了,导致她没有住的地方。

而明玉成绩优异,想考清华,母亲却说没有钱,并且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也没有用,逼着她念了一个不收学费的师范学院。

明玉从大二就不回家了,也不问家里要一分钱了,相当于跟家里人断绝了关系,看到这里,我觉得她做得很对,但是很令人心疼。

明玉大学毕业后凭着自己的努力,赚了好多钱,有身份有地位,真的是坚强版的“樊胜美”。

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是称职的,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的女孩子一定要为自己争取利益,要不然,会成为“扶弟魔”“扶哥魔”,一直充当父母的工具。

2

我父母也有点重男轻女,可能我没有明玉这么惨。

他们总说,他还小,怎么老跟弟弟计较?

这些话我每次回家都要听几遍,我现在都已经习惯了。

包括我弟上大学我给生活费,他们都觉得很正常,我那时候工资很低,经常给他钱,我那时候也觉得很正常,后来,我发现我弟根本不感激我,吵了一架后再也不给了。

我上大学的时候,好多同学家里都4-5个孩子,一般生到第4个是个男孩就不生了,前阵子网上有个男生,结婚的时候,11个姐姐给他凑钱买房,这说明,我爸妈这一代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的。

3

我很理解剧中的明玉,明玉虽然不跟母亲见面,但是母亲去世的时候,她出钱最多,她表面上坚强,其实内心脆弱无比。

明玉家里的两个哥哥,我都很讨厌,大哥总是充当好人角色,自己没啥本事就爱逞能,二哥是母亲最喜欢的一个孩子,十足的啃老族,家里的钱都让他搜刮没了。

明玉表面上跟父母断绝关系,但是总是在关键时刻能出手相助,而最受母亲疼爱的二哥除了搜刮父母的钱外,一无是处。

原来听说过一句话:父母最不爱的那个孩子往往是最孝顺的,最疼爱的那个孩子往往是最不孝的。

这是因为孩子从小和父母建立起来了不良的模式,孩子如果得不到父母的爱,那么就会做一些让父母开心事情来引起父母的注意,这样会得到一些称赞,其实就是讨好父母。

我那时候给我弟弟钱,也是为了让父母觉得我是一个称职的姐姐,也是觉得他们太辛苦了,但是后来他们都觉得我是理所应当的,我就不高兴了。

4

盖茨说,歧视女性是非常愚蠢的行为,这等于浪费了一半的人类才能。

连岳今天在他的公号上说:即使大环境歧视女性,在具体的一个家庭里,父亲丈夫儿子,只要这些男性尊重女性,那么这个家庭里的女性就可以避免歧视的伤害,有幸福快乐的一生,甚至有伟大的成就,居里夫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有时候觉得我妈和我姨挺可悲的,她们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我听说,我姥姥去世前,都不让女儿喂饭,非得让儿子喂)。

但是,她们竟然还把这种愚昧的思想转到自己下一代,我大姨曾经还跟我说,我弟买房的话一定让我帮他(挺无语的)。

或许父母也在进步吧,我妈经常会说,你看人家家里只有女儿的家庭真好,两个老人真享福,哪像我们啊,这么累。

我想对重男轻女的人说,你们种的因,早晚有一天会得到相应的报,你们应该感谢不重男轻女的人,要不然你们的儿子真的就是一辈子光棍了(现在已经很多找不到对象的男的了)。

都挺好的读后感篇四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苏明玉的家只是集中了各种各样的矛盾,还好明玉的性格不算太扭曲。人在经历伤害之后,有两种选择,一是不愿这样的伤害再降临到其他人身上,避之唯恐不及;一种是报复,将自己所受的伤害如法炮制到其他人身上。明玉属于前者,明玉妈属于后者。都是可怜人,又都很可悲。还好仁慈的作者给了明玉一块儿美好的石头。

重男轻女这个观念太根深蒂固了,到现在,仍然不还是深深渗透在社会中的`各个角落吗。想改变这个观念,还是漫漫长路。性别平权都仍在路上,更别提这个了。

苏家的这三个男人都是令人厌恶又鄙视的形象。苏大强,懦弱自私冷漠;苏明哲,没有金刚钻老想揽瓷器活儿,作为旁观者,他的各种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作为他的亲人,那真是很失望;苏明成,这本书里最令人鄙视的人,没有之一,没有担当,不懂自省,做事全凭情绪,理智对于他而言,似乎太难为他了。作为哥哥,实则弟弟都不如,虽说他算是最幸福的人,从小得到慢慢的母爱,顺风顺水,但是也促使他成为一个巨婴。没有了妈妈,生活里的所有事似乎都在“和他做对”,他从来没有想过,真是这样吗?还不是有人在替你承担责任,还不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现实中太多苏明成这样的人,所以说,父母的爱是一方面,但是爱不是无边界的,不是无原则的,否则从依赖到独立的那一段距离将会无限延长。

都挺好的读后感篇五

看到苏大强的转变,从从来不为子女考虑,心情一不好就闹着说要老大从美国赶回来,到即便是得病了也不愿意让儿女知道,女儿发现了想要通知远在美国的大哥,苏大强竟然阻止了,觉得老大在美国有自己的家,负担也不轻,回来一趟也不容易。从只关注自己到考虑孩子的情况,不想孩子们为自己操心。觉得这样的他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父亲。尤其是他最后的买练习册的那一个场景真的是催人泪下啊!感动的是,他虽然糊涂了可是他的那份父爱却依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记得女儿一直想要的练习册。

看到苏大强的生病,我也想到了我的奶奶,一样也是阿尔茨海默症。而且在这几年中变得越来越严重。看到苏大强我就觉得仿佛是看见我的奶奶。一开始她也是经常忘事,脾气非常大,感到不满意马上就摆脸色。如果她不饿,那么这一顿饭就会吃得挑三拣四,什么饭太硬,菜又不好吃。接下来就是破口大骂。实际上这些都是看她的心情,更严重的是,她经常会肚子饿,可是每次正餐都要吃两碗饭,吃完两小时又会饿,而且还忘记自己吃过饭,这时候她就会说,“不可能啊!我吃了饭不可能饿呀?吃饭也不叫我,你们想饿死我吗?”如果跟她说她吃过了,她是绝对不会相信的,觉得我们在骗她,她信任的人只有她自己。有段时间她的行为非常出格,半夜她起来打开房门,坐在房间门口的椅子上骂我们:“饭都没得吃,生活过得比1958年还苦,生的孩子没一个孝顺的。”边骂还边带着哭腔,还有调子,现在回想起来跟唱评弹的差不多,不过似乎要比这激烈,更铿锵,更像京剧吧!那一段时间我也只是在学校,只听妈妈说奶奶晚上就这样,边哭边唱,有的时候还故意弄凳子发出声响。有一天周末我刚好在家,晚上睡着正迷糊,似乎听到楼下有哭腔,还配着控诉的说辞,渐渐地听清楚了我才发现原来是奶奶。我们都知道她在发泄不满,她经常这样,就是她不舒服我们晚上也不要想得安生。所以我们也只能任由她这样去发泄。拿她实在也是没有办法,如果是劝她也不过是来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她一向强势,年轻时就是由她一手操办这个家,爷爷身体一直不好,家里的大梁也是由奶奶挑的,所以一辈子的女强人,一辈子管着家里人,没有谁敢跟她对着干。她倒是完全跟剧里的赵美枝一样的强势。她就这样闹啊!我们都束手无策,家里的街坊邻居都反映说你们家老人怎么这样,半夜太吵了,不过邻居们也知道我奶奶的病也不好怎么说,就这样连续了好几天。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胡闹,我那段时间真是恨死她了,她闹得整个家都鸡犬不宁,晚上听着她的叫喊、哀嚎,知道情况的到也就习惯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鬼叫呢!晚上都瘆得慌。我在想为什么我的奶奶是这样的人,整个村里也没有谁家的老人晚上起来咒骂自己的孩子呀!那段时间,我会想如果她死了是不是家里就会安宁一些。我奶奶该是做得有多极端、多过分啊!她可是我最亲近的奶奶呀!连我这样一个由她一手带大的孩子都嫌恶她,甚至想如果没有了她家里就安静了。又是这样噩耗般的晚上,她仍然在晚上骂我们,“对待老人不好,你们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老天这这里看着。”这一天爸爸刚好回家了,本想着忍一忍就过去,可是她越骂越厉害,我爸爸实在是忍无可忍了,爸爸发起火来她还是有些害怕,爸爸起来吓唬她说如果你再这样咒骂自己的子孙,再这里又哭又喊,你就出去,别再进这个家里了,我们也不认你了。

从那以后她似乎再也没闹过这一出了。可是却越来越糊涂了,洗好的衣服收进来不久又拿出去洗,说摸起来不是很干净,肯定是穿了忘记洗了。洗头洗澡也经常要洗两遍,因为她不记得自己刚刚洗过,如果告诉她洗过了,心情好的时候她就会笑嘻嘻地说“怎么可能,我感觉一身不舒爽,肯定没洗,不要来哄骗我了。”如果她生气就会说:“我说没洗就是没洗,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不知道吗?不用你们管,走开来。”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去阻止的。这两年来她已经变得不知如今岁月几何了,过年听到别人都放烟花爆竹,她才问我一句:“今天是什么日子,这么热闹。”但是她还记得她的孩子,有时候她会问:“我还有两个儿子去哪里了,我不止你爸爸一个儿子啊?”实际上二伯伯在二十几岁就已经去世了,不知道她为什么还以为他还活着,听说二伯伯是她最爱的一个孩子,二伯伯是孩子中长的最英俊高大的一个,有力气人也机灵,是奶奶的得力助手,二伯伯行事作风最像奶奶。失去这个孩子大概是她最痛心的一件事吧!她以前的事情总是清清楚楚的记得,却忘记了这样一个痛苦的记忆。这件事是有多痛心,以至于她的记忆都在抵触,不让她想起。而另一个伯伯常年在外,一年到头也就最多来看望她一次。这时候我才感受到作为一个母亲的她,心中还是挂念着自己的骨肉血亲。即便是糊涂了了,还记挂着他的孩子过得好不好。有一次早上下大雨,大概是六点钟,天还很黑,我在客厅吃早餐,吃完去练车,她起床出来上厕所,看见我吃早餐,说:“是去学校吧!外面下大雨嘞!要带伞,多带几件厚衣服,一下雨就冷了,去了学校没有衣服就只能挨冻了。”她还以为我在读初中,一去就是一个礼拜,所以叮嘱我记得带衣服。我知道她时间错乱了,也像当年那样应和她:“知道了,带了衣服。”我才意识到奶奶是病人,她再闹心,我又怎能有“没有她就好了的想法呢?”她忘记了那么多,却还记得叮嘱我多带衣服别着凉。我才知道我自己之前的想法多么邪恶,枉为人,如何能对得起奶奶十几二十年的抚养。就像苏明玉即便是会埋怨自己的爸爸以前不疼爱自己,可是看到他去给自己买练习册的那一幕心早就软了。我也是听到奶奶的那一句记得带衣服,以前的那些嫌弃再也无地自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