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论文提纲结构形式(案例24篇)

时间:2023-10-30 11:53:48 作者:薇儿 毕业论文 优质论文提纲结构形式(案例24篇)

提纲是整个文章或演讲的脉络,是指导我们写作或演讲的宝贵工具和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有关不同主题的提纲,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何拟定毕业论文的结构提纲

说到论文的提纲,写过论文的朋友大都清楚,写论文之前,是先要拟定提纲的。只有拟定了提纲,写论文才能围绕这个提纲充分地写,写出来的论文,才会围绕论文标题和论文的中心,才会中心明确,不偏题不离题。但是,对于本科毕业论文如何拟定提纲,确实很多朋友表示头疼。

那么,本科毕业论文如何拟定提纲呢?有关学者指出:

首先,我们应当学会构思、想问题,“经常想着它们”,门捷列夫在谈到元素周期率的发现时说:“这个问题我大约考虑了二十年。”写文章往往开始几个月都不动笔,而是先构思,直到考虑成熟后再动笔,文章很快就能写好。这就要靠长期构思,长期打腹稿。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腹稿打得好,文章的质量就高。打腹稿的过程,也就是构思的过程,构思初步成熟,论文的提纲也就有了产生的可能,整个论文的骨架也就初步形成。提纲实际上是我们构思的记录,构思就是文章的思路,概括我们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思路清晰,文章写起来就有条理,思路混乱,写不出好文章,必然牵强附会,杂乱无章。

其次,论文提纲的拟定方向应遵循四个原则:第一要围绕主题;第二要疏通思路;第三结构要完整统一,标题要一致,叙述论文内容的程序,数字要统一;第四层次清楚,不混乱,按主题思想的需要,分清轻重缓急,一环套一环。要学会用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构思。写文章靠科学的头脑,没有科学的头脑是写不出合乎科学的文章来的。所谓科学的头脑,就是逻辑思维的头脑。写文章一是要保证时间;二是要善于分析,分析就是逻辑思维的问题。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就是把特殊归纳成一般,即特殊到一般;演绎法就是一般到特殊。

最后,写文章拟题纲很重要。提纲写成后,文章就可以一气呵成。写提纲的过程,就是我们疏通思想的过程。本科毕业论文如何拟定提纲,写提纲的好处是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材料组织成一个逻辑性的理论系统,可使我们从全局着眼,树立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子。提纲应简单具体,一目了然。

数据结构课程建设论文提纲参考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深入研究其解决策略。最后,提出了有利于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引言。

教学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综合作用的复杂活动。高校教学具有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等诸多特点。“数据结构”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和研究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对象的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和相应的算法,并熟练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问分析技巧。而且,“数据结构”还是教育技术学专业部分专业课的先导课,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编程”等,所以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建设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数据结构课程的性质以及相关的学校教学政策,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据结构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开设时间已有多年历史,但目前数据结构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个方面。

1.学校管理政策方面。(1)当前各大高校都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很多高校教师认为搞好科研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因此往往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较多,而忽略了教学。(2)在教学设备上,跟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设施、多媒体设备以及上网条件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相对差一些,学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

2.教师教学方面。(1)观念陈旧,缺乏研究能力。一般来说,承担“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老师都具有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可是他们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方法的革新问题,而教学方法的革新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缺乏研究能力的教师,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往往只能被动地跟着走。(2)“数据结构”教学课件形式死板、文字较多、活泼性差、甚至出现文字错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板书中,字体较小、文字歪斜、字迹潦草、层次不够清晰。

3.学生自身方面。(1)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层次不齐,而且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较弱,掌握的编程语言较少,编程水平较低。(2)对于数据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积极性比较差,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数据结构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把握不了课程的知识脉络,对理论知识理解较困难,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4)实验中,学生往往忽略了算法的分析和研究,而只着眼于怎么把程序调通,偏离了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的方向。数据结构课程的核心是算法设计,不能等同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强调的是基本数据组织与基本处理方法,应该注重基本算法设计能力的培养,用这些基本内容构成程序设计的核心。

三、解决策略。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其教学改革要从教学制度、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设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九个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如下:

(1)在管理制度上,学校应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力度。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这是确保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比如采取“骨干教师评选和奖励制度”以及“教学成果积分制”等,提高教师教学和探索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2)加强“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课的硬件教学设备建设,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上机环境。(3)要确定每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对于在职的教师队伍,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通过参加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或参加学术会议,为高校教师灌述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从影响很深且又习惯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师生合作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争取较以前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教材建设。高校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教育部鼓励各高校使用“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和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重要目的是为了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要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7)数据结构课程中算法设计是一个关键方面,也是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的一个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算法给予准确描述和举例,并对实例采用工程化的函数设计(即函数设计中包含充分的注释语句)方法来引导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中的参数。

(8)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充实基础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科研课程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多开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四、几点建议。

(1)当前各种语言如c++、java的广泛使用和蓬勃发展,使得数据结构的描述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使用c++或java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已经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因此,扩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范围、提高各种语言的使用能力也是势在必行的。

(2)对教师来说,要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的时间,重视教学的同时,不耽误科研的进度。高校将“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由一个部门统一去管理和操作是时代发展的需求。现在一些地方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两个部门合并,统称“教育科学研究院”,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3)大学扩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质量,较差的学生影响了班级的学风建设。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教师授课中学生水平良秀不齐的压力。

五、总结。

总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设计正确科学的课堂讲授思路,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技术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何拟定毕业论文的结构提纲

如何落笔拟定毕业论文提纲呢?首先要把握拟定毕业论文提纲的原则,为此要掌握如下四个方面:

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台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数据结构课程建设论文提纲参考

本章作为全书的导引,全面介绍了相关概念,如数据、数据元素、数据类型以及数据结构的定义。其中,数据结构包括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运算集合。逻辑结构分为四类:集合型、线性、树形和图形结构;数据元素的存储结构分为:顺序存储、链接存储、索引存储和散列存储四类;最后介绍算法的时间性能分析以及算法的空间性能分析。

2、顺序表及其应用。

一、主要介绍顺序表的定义,基本算法和时间性能的分析;

二、主要介绍一些简单的查找算法和排序算法。

3、链表及其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的是线性逻辑结构的数据在链接存储下的数据结构链表的相关知识,本章主要介绍单链表、循环链表的数据类型的定义及一些对数据的操作的算法和时间性能的分析。以及链表的应用主要有多项式相加,归并问题、箱子排序问题等方面。

4、堆栈及其应用。

本章介绍了两种不同的存储结构下设计的堆栈,即顺序栈和链栈;分别对顺序栈和链栈的数据类型定义和对数据的操作比若说取栈顶元素和元素入栈等算法。最后介绍了堆栈的应用如:汉诺塔和火车车厢重排问题。

5、队列及其应用。

6、特殊矩阵、广义表及其应用。

7、二叉树及其应用。

8、树和森林及其应用。

树和森林的概念和性质、数据结构、树的基本算法及性能分析,树与二叉树之间的转换和森林与二叉树之间的转换及其相应的算法。其次还有树和森林的遍历和树的存储结构,包括双亲表示法,孩子表示法,孩子兄弟表示法。

9、散列结构及其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图的定义和基础知识,图的四种存储结构,图的基本算法以及图的典型应用问题如: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拓扑排序和关键路径等。

二、学习体会。

1、建议在上课过程中加大随堂练习的分量,以便学生能当堂消化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也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建议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习题课的分量,通过课堂的习题讲解,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对各知识点的运用有一个更为直观和具体的认识。

如何拟定毕业论文的结构提纲

如何落笔拟定毕业论文提纲呢?首先要把握拟定毕业论文提纲的原则,为此要掌握如下三个方面:

1、要有全局观念。

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2、从中心论点出发。

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台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3、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毕业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毕业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接下来,小编再带着大家捋一下思路~。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数据结构课程建设论文提纲参考

论文提纲是论文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

论文题目:吉林油田公司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本文通过对吉林油田公司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流程的再设计,一是分析公司油气田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必要性。工程项目复杂、项目内容多、涉及领域广;项目为油气田开发服务,工期进度紧,质量高,工期与质量的关系处理难;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决定竣工验收管理工作困难,尤其项目完工投产时间集中在年底,工程后期结算要求工程尽快验收,导致竣工验收难度加大;建设单位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少,管理意识淡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无损检测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部门各参建单位忽视竣工验收工作;工程尾工多,收尾时间长,影响验收进程;工程实体与设计不符情况时有发生,办理手续延误验收;竣工资料迟迟达不到档案管理要求而影响竣工验收,大概占工程验收项目的80%;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项目专项验收手续办理时间较长;管理部门协调难度大。

专项验收方面更清楚,明确了由谁办理及如何办理专项验收手续。竣工验收组织程序进一步梳理。股份公司级验收项目、油田公司级验收项目和油田公司厂级验收项目流程分别绘制,突出细节,形成工作标准,便于管理。四是为保证新的流程顺利实施,从方案实施的组织、制度、技术和资金方面阐述了各种措施保障。组织方面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了人员分工和责任。强化竣工验收准备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工作。制度方面通过收集整理现行相关国家法律、法规、中国石油天然气企业规定及企业管理办法,健全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制度汇编,并依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现行竣工验收制度编写完成吉林油田公司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及考核体系。

技术方面通过开展竣工验收培训工作,将竣工验收书籍及电子版交工技术表格发放到相关单位人员手中,明确适合吉林油田公司实际的竣工文件格式,指导参建各方完成竣工文件。坚持项目档案工作与工程同步管理的原则,一保证项目档案资料齐全、准确、完整、系统。明确竣工验收工作费用在建设管理费中列支为竣工验收新流程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五是从保证新流程实施及提高油田公司竣工验收管理水平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以适应吉林油田发展的新要求。综上所述,油气田地面工程竣工验收规范流程的设计是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是基本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油气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程序之一,是工程项目开好头、起好步、收好尾、结好局的重要保证,也是对工程项目的功能和质量是否适应油气生产的最终检查、把关。做好这项工作,是解决当前竣工验收工作滞后,竣工验收及时率低下,提高地面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abstract7-12。

2.2公司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原流程的主要问题28。

3.1公司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新流程设计的基本原则30。

3.2.1竣工验收分级管理30。

3.2.3竣工验收的依据31。

5.1主要结论53。

致谢56。

拟定论文结构提纲

在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动笔之前拟定论文结构提纲是十分重要的。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论文的篇章结构。因为论文的写作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

编写提纲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编写提纲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再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一句、一段、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编写提纲有利于及时调整思路,避免写作中大返工。在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再来;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从发表在本刊2017年第四期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探究》中,可以看出作者在结构论文提纲的功力。本来,应用文的写作,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写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不容易论出新意,引起读者的兴趣。作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仔细分析学生学好应用文对他们应聘岗位、今后的发展的作用;学生不愿学、学不好的原因;通过什么办法、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效果。作者在对这些问题的论点,一一做出了回答。这样的题目,做好结构提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提高学生对学习应用文的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深刻认识并掌握应用文的特点”“、把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与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结合起来”“、结合学生实际,务求实战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学生对各种应用文体之间的区别的模糊认识,作者在教学“请示”和“报告”这两种文体时,用了图标的方式,一目了然地讲清了这两种文体的特点和区别。a.具体功能不同;b.内容含量不同;c.行文时间不同;d.主送单位不同e.结束语不同。使学生很清楚地把“请示”和“报告”清楚地区别开来了。

由于论文的写作是比较复杂的思索与实践的问题,一般篇幅又较长,所以,常常要先撰写论文结构提纲。

如何拟定毕业论文的结构提纲

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写提纲,喜欢直接写初稿。如果不是在头脑中已把全文的提纲想好,如果心中对于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还是混乱的,那么编写一个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处的,其好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1、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2、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如何拟定毕业论文的结构提纲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台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毕业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毕业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数据结构课程建设论文提纲参考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深入研究其解决策略。最后,提出了有利于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数据结构教学质量。

一、引言。

教学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综合作用的复杂活动。高校教学具有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等诸多特点。“数据结构”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和研究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对象的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和相应的算法,并熟练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巧。而且,“数据结构”还是教育技术学专业部分专业课的先导课,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编程”等,所以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建设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数据结构课程的性质以及相关的学校教学政策,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据结构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开设时间已有多年历史,但目前数据结构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

1。学校管理政策方面。(1)当前各大高校都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很多高校教师认为搞好科研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因此往往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较多,而忽略了教学。(2)在教学设备上,跟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设施、多媒体设备以及上网条件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相对差一些,学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

2。教师教学方面。(1)观念陈旧,缺乏研究能力。一般来说,承担“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老师都具有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可是他们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方法的革新问题,而教学方法的革新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缺乏研究能力的教师,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往往只能被动地跟着走。(2)“数据结构”教学课件形式死板、文字较多、活泼性差、甚至出现文字错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板书中,字体较小、文字歪斜、字迹潦草、层次不够清晰。

3。学生自身方面。(1)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层次不齐,而且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较弱,掌握的编程语言较少,编程水平较低。(2)对于数据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积极性比较差,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数据结构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把握不了课程的知识脉络,对理论知识理解较困难,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4)实验中,学生往往忽略了算法的分析和研究,而只着眼于怎么把程序调通,偏离了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的方向。数据结构课程的核心是算法设计,不能等同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强调的是基本数据组织与基本处理方法,应该注重基本算法设计能力的培养,用这些基本内容构成程序设计的核心。

三、解决策略。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其教学改革要从教学制度、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设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九个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如下:(1)在管理制度上,学校应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力度。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这是确保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比如采取“骨干教师评选和奖励制度”以及“教学成果积分制”等,提高教师教学和探索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2)加强“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课的硬件教学设备建设,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上机环境。

(3)要确定每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对于在职的教师队伍,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通过参加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或参加学术会议,为高校教师灌述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从影响很深且又习惯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师生合作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争取较以前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教材建设。高校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教育部鼓励各高校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重要目的是为了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要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7)数据结构课程中算法设计是一个关键方面,也是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的一个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算法给予准确描述和举例,并对实例采用工程化的函数设计(即函数设计中包含充分的注释语句)方法来引导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中的参数。

(8)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充实基础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科研课程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多开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四、几点建议。

(1)当前各种语言如c++、java的广泛使用和蓬勃发展,使得数据结构的描述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使用c++或java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已经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因此,扩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范围、提高各种语言的使用能力也是势在必行的。

(2)对教师来说,要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的时间,重视教学的同时,不耽误科研的进度。高校将“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由一个部门统一去管理和操作是时代发展的需求。现在一些地方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两个部门合并,统称“教育科学研究院”,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3)大学扩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质量,较差的学生影响了班级的学风建设。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教师授课中学生水平良莠不齐的压力。

五、总结。

总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设计正确科学的课堂讲授思路,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技术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黄敏,陈天.“数据结构”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02).

2.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提纲结构与基本要求

【导语】本站的会员“macute”为你整理了“论文提纲结构与基本要求”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论文提纲是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论文提纲中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论点、研究内容的组成和研究结论等。通过这个提纲,可了解论文的结构和论文要写些什么,一目了然。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的形式,一般是三段式,即“引论——本论——结论”式。这是遵循“总—分—总”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引论的职责是提出问题,以便下文展开讨论,同时还担负下面一些任务:或交持历史背景,说明写作原由、意图;或提示全文的内容,做扼要的介绍说明;或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等。本论是论文的重点,其职责是分析、论证、回答引论所提出的问题。结论是全文的。

总结。

是对引论的呼应。引论或称绪论或引言。

它大致包括:。

一是研究这选题或课题的目的、缘由和意义。

二是要提出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表明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三是阐述论证选题或课题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或新理论、新的思维方法。四是要概括性介绍本课题的内容、研究结论,甚至要给出研究的具体流程或计划。五是要对选题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尤其是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了解前人研究到何种程度,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这需要进一步说明。本论,或称正文,是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所表述的内容是作者详细地描述个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作者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新的、独创性的东西。论文撰写者根据选题的性质,或正面立论,或批驳不同的看法,或解决别人的疑难问题,细致论证论文中的全部思想和新的观点。本论部分文字量较多、篇幅校长,约占全文的三分之二。此部分是论文作者研究成果的具体描述,体现着论文的学术水平和作者的研究能力,一定要全力把它写好。正因为如此,论文的安排和论证层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尤其是论点和论据关联,阐述先后次序,文章层层结构及逻辑推理,都要符合论文的内在规律,要考虑论证效果。只有做到论文纲举目张,环环相扣,使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促使论文内在结构及内容要富有逻辑统一起来。按照这些要求撰写而成的论文才是好论文。

一是“总—分—总”式。先提出中心论点或者引出问题,然后根据论证的需要或解决问题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或方面对中心论点或问题进行分析或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并得出研究结论。或者说,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加以论证或分析或阐述,最后总结全文,提出研究的中心论点。

二是层层递进式。论文开始就提出问题,然后以论证或分析或解决问题为中心进行层层推进,将全文引向结论。这种结构形式有点类似于警察侦查案件,要侦察一起入室盗窃案,警察就会根据盗窃留下的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判断盗窃者的年龄、身高、体重,有可能给他画个像等,并分析他可能最有可能在哪个地方住,同时也会把类似盗窃案件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并可得出相关结论。见下图。

三是并列式。就是指构成论文结构的各个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且各个部分意思也是并列关系。全文最终反映或者表达出一个中心思想。这也是说,这各个部分也是有关联的,关联的这些部分联结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篇论文,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见下图:

四是并列和递进的结合式。这种论文结构往往是以一种安排形式(或递进式或并列式)为主,中间杂以另一种安排形式。如下图:五是散述式。散述式就是边分析边作结论,没有总提也没有总论,只是散散的论述。如栾勋《谈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问题》的结构形式关于论文结构的逻辑要求,尹才忠等人在《毕业论文写作指南》中进行近乎完美的阐述,他们认为要做到如下两点:

一是纲举目张,完整和谐。首先确定好中心思想(论题),使之足以统帅各分论点,还要选择一个确定的角度,决定议论沿着什么方向、什么途径展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章做在什么方面”,接着就要选用有说服力的材料或分论点论证既定的中心思想,并消楚地分出列的或从属的关系,分出亲疏远近,使之有秩序、有层次、有步骤地表达中心思想。只有做到了这几点,“纲”抓住了,“目”清楚了,议论展开的途径、方向和联系线索都找到了,才能连成一篇论文。重要的是要把岗抓准、抓住、抓牢。如果写论文抓不住“纲”,“目”就无所依附,但是仅仅抓住了纲出不行,在一篇论文中,纲与目要有机结合,高度统一,精心安排,使之完整和谐。如果结构中出现割裂、疏漏、顾此失彼或残缺破碎、甚至前后矛盾,就会影响论文的形式美降低甚至破坏论文的逻辑力量。

二是层次合理,脉络清晰。一篇毕业论文是由大小论点组成的论证系统。写作论文一定要对大小论点分类排队,哪些论点相互并列,哪些论点从属于哪些论点;哪些处于一级,哪些处于二级,哪些处于三级;哪些应先写,哪些应后写,哪些是对此而言,哪些是对彼而言;哪些与哪些靠近,哪些与哪些隔了一层。把这些理顺了,层次就会合理,脉络就清楚了,写作的时候,才能合乎思维活动规律推进和展开自己的议论排出一个障碍,逼近一个目标;交代一层关系,引出一种议论;走完这一步阶梯,踏上那一步阶梯,不致造成几层意思写在一起,或思想任意跳跃,脉络不清,语无伦次,言不达意。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提纲。

调查报告基本要求。

班主任工作总结基本要求。

实验室人员基本要求。

如何拟定毕业论文的结构提纲

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台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毕业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毕业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第一,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是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是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

第二,提纲写好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可疏忽,这就是提纲的推敲和修改,这种推敲和修改要把握如下几点。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合适;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先围绕所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或者说明的主要议题,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是否合乎道理;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然后再进行客观总体布局的检查,再对每一层次中的论述秩序进行“微调”。

第三,毕业论文写作一般要求提纲拟到以下层次。

总论点{{{1.(称段旨)(一)(称下位论点)2.一、(称上位论点)......(二)......二、......

(四)毕业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长三角就业结构调整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

二、城镇化演变规律。

一、通过城镇完善的社保制度优化就业。

二、通过城镇居民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就业。

三、通过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调整。

基本结构形式

提出论点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任何一个论点,既可以从正面论述,又可以从反面论述;把两方面结合起来,说明才更透彻。有些论点可侧重从正面论述,结合进行反面论述;有些论点可侧重反面论述,结合进行正面论述。

说“思”:

1、要提倡多动脑筋(提出论点)。

2、多动脑筋的重要(正面论述)。

3、不动脑筋的危害(反面论述)。

论文提纲指导:如何拟定结构提纲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

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

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

4.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

5,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现象学运动中的新科学哲学论文现象学的三个形式结构

哲学和科学具有矛盾两重性关系,全部问题都在于对这种关系做出辩证理解与界说。从一般或笼统的意义上说,即从哲学和科学的一般特征与联系上说,哲学当然也是科学的一个部类,也是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门。

然而,这种认识还属于一般认识,它只表明二者所具有的某种普遍的共同特征,而没有深入体现二者的不同本质及其区别。如果从哲学和科学的特定含义或不同的特殊本质来看,哲学和科学的确定区别就显示出来,哲学就不再是科学的一个部类。也就是说,哲学并不是实证性的科学系统即“实证科学”系统的一个部门,而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实证科学的具有思辨性与超验性特征的特殊的逻辑思维体系。在一般或笼统的意义上说,哲学也是科学,但在特定或严格的意义上说,哲学就不是科学。由于哲学和科学分别具有自身的特殊本质,二者之间也就具有确定的本质区别。由此,在严格的意义上,我们也只能说,哲学不是科学,哲学就是哲学,而科学也不是哲学,科学就是科学。当然,这样的界说又有“同义反复”之嫌。

因此,我们又需考虑如何在界说二者关系时能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既反映二者的一般联系又体现二者本质区别的界说。在这种“矛盾”的意义上,我们就只能“辩证”地说:“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不是一门科学。”在这里,“辩证思维”真正体现出一种“矛盾的两重性”,即体现出一种对矛盾双方的复杂关系及其具体含义进行全面性认识的特征。这种辩证综合的全面性认识在于: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哲学就是科学”。在这里,“科学”的含义就是指“知识体系”而不是指“实证科学”。这一界说,主要是就“哲学”与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一般关系而言。

在这种一般性认识中,哲学作为一门“学科”还被包含在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之中,由此哲学也就成为“科学”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哲学又不是科学”。在这里,“科学”的含义就不再是指一般“知识体系”而是指“实证科学”。因此,这一界说主要是着眼于“哲学”与作为“实证科学”的“科学”的本质区别。在这一界说或认识中,哲学作为“思辨的”学科或学说已不再等同于“实证性”科学而被包含在“科学”之中,由此,哲学也就不再是“科学”的一部分。事实上,说“哲学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无非是说,哲学作为一门特殊的思辨的学科也被一般包含在“知识体系”中,因而哲学即是“科学”,但同时,哲学作为一门特殊的思辨的学科又与作为“实证科学”的“科学”具有本质区别,因而哲学又不是“科学”,而是超越于“科学”体系之上。

显然,当我们说哲学“既是科学”时,这里的“科学”是指“知识体系”(可将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界定为“大科学”),而当我们说哲学“又不是科学”时,这里的“科学”则是指“实证科学”(也可将作为“实证科学”的科学界定为“小科学”)。由此,“哲学”就是一种“大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而并不是“小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换言之,也只有在“科学”的广义即非严格意义上,哲学才可被视为一门科学,而在“科学”的狭义即严格意义上,哲学就不是科学或不应被视为一门科学。因此,“哲学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的命题就包含着理性思维的辩证矛盾,并体现出“辩证逻辑”的本质特征。在这一命题中,第一个“科学”概念和第二个“科学”概念具有不同含义,前者是指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即“知识体系”),而后者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即“实证科学”)。如果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命题或界说就有偷换概念之嫌,或者有违反“不矛盾律”、“同一律”之嫌。然而,若从辩证逻辑的角度来考察,上述命题就完全合理,并且也不违反逻辑思维的规律或理性推论的规则。显然,由于“科学”本身具有两重含义或意义,因而说科学是“知识体系”与说科学是“实证科学”就都没有错,也因此,在上述命题中同时引入“科学”的两重含义或意义而加以综合的辩证界说也就没有错,相反,这种界说或界定恰好能揭示概念的矛盾本性,从而体现出辩证思维的本质特征。在这里,如果固守“形式逻辑”的“非思辨”的形式化思维规则(如“同一律”、“不矛盾律”及“排中律”等),那就只能是在“哲学”自身的本质上界定哲学,从而只能得出“哲学就是哲学”的命题,这显然属于“同义反复”。

此外,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科学”的狭义上界定二者关系而得出“哲学不是科学”的命题,二是在“科学”的广义上界定二者关系而得出“哲学就是科学”的命题。然而,“哲学不是科学”或“哲学就是科学”的命题显然都有简单化的“片面界定”的缺陷,同时,两个命题也形成外在对立。由此,上述三种界定都没有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哲学和科学的辩证关系。因此,也只有提出“哲学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的命题并加以辩证的解说,才能真实地、全面地揭示与把握二者关系。还应看到,在辩证逻辑的概念、判断与推理中,包含辩证矛盾不仅无法避免,而且还完全必要,矛盾的`两重性思维也正是“思辨的”哲学思维亦即“辩证逻辑”的一种形式、一种方法、一种规则。

上述“哲学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以及“哲学是一门特殊的思辨的科学”)的命题,也同样具有思维的确定性,不过这种确定性已扬弃了单纯的形式规定性而表现为具有真实内容的辩证的矛盾性。在这里,“辩证思维”或“思辨”已把一般和特殊、属和种、相同和相异、相对和绝对、广义和狭义等等事物的区别或矛盾揭示出来,从而也就在一般联系中深入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区别。事实上,也只有辩证逻辑的这种矛盾性思维才能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哲学和科学的真实关系,进而深入认识二者关系的历史演变。辩证思维所揭示的哲学和科学的“辩证关系”的“逻辑”也必然与二者关系“实际演进”的“历史”具有统一性。由此,在二者关系上体现的“逻辑”与“历史”的矛盾也就可望在辩证思维中达到统一。

哲学只能是一门“思辨的科学”而不可能是一门实证科学。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把哲学看做一门科学的意义仅是指哲学本身也构成一门学科亦即“思辨的科学”,因而也可被包括在科学的“知识体系”中。然而,哲学作为“思辨的科学”(亦即“思辨哲学”)仍与“实证科学”具有本质区别。从“科学”本身的角度来看,“科学”也呈现出两种形态:一种是在科学的严格意义上存在的“实证科学”,另一种是在科学与哲学关系上呈现的“思辨科学”。在这里,也应注意把“科学”的这两种形态区别开来,即把“科学”的严格意义(“实证科学”意义,这是科学的一种内在本质)与“科学”的非严格意义(“思辨科学”意义,这是科学与哲学的一种外在关联)区别开来。事实上,“思辨科学”概念中的“科学”也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而只是指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亦即“哲学”本身)。因此,界定“哲学”是一门“思辨的科学”的最终意义也仍在于把握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科学的区别。因此,对哲学本性及其与科学区别的辩证认识就可深化为下述命题:“哲学只能是一门特殊的思辨的科学,而不可能是一门实证的科学。”这一命题主要包含下述含义:首先,“思辨”是哲学的本质特征或特殊本质,亦即是哲学(作为一个“种”概念)的特定本质。在这里,“科学”概念也是在一般广义上使用,即指一种“知识体系”,在此意义上,“科学”(作为一个“属”概念)就可包含“哲学”。

因此,说哲学是一门特殊的“思辨的科学”,不过是说,“哲学”作为一门思辨的学科是可以被包括在广义的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系统中的。即使这样把哲学界定为一门“思辨的科学”,也并没有把“哲学”和严格意义的“科学”混同起来,“哲学”作为一门特殊的“思辨的科学”仍具有与一般狭义的“科学”亦即“实证科学”的本质区别。事实上,要把哲学与科学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开来,除了说“哲学是一门特殊的思辨的科学”之外,并没有别的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也都把哲学视为一门特殊的从事概念推演的纯粹思辨性的科学或学科,而他们界定哲学的本意或要旨也正在于要把哲学同一切经验科学或实证科学区别开来。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最初的科学分类思想,其中哲学(他称为神学或第一哲学)就已具有研究“存在”的超验、思辨的特性,哲学作为“本体之学”或“形而上学”就已和数学、物理学等专门的科学区别开来。[2](p57、p222)康德则更明确地认定哲学应是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或一种“纯粹理性的思辨科学”[3](p168)。其后,黑格尔进一步把哲学界定为“思辨哲学”或“思辨的科学”而与具有认识的相对性与局限性的“实证科学”或“经验科学”[4](p9、p58)区别开来。

依据这些哲学家对哲学本质的理解与界说,我们也完全可以把哲学界定为一门特殊的“思辨的科学”或“思辨哲学”。其次,“实证”是科学的本质特征并由此与哲学区别开来。诚然,科学活动也要运用一定的理性思维或逻辑推论,也要对经验材料进行一定的理论概括或总结,然而,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却并非思辨或纯粹的逻辑推论,而是必须依靠经验观察与实验,而科学的理性思维或推论也要以现实事物为对象,要以对现实世界的经验观察为基础。因此,科学也就总是具有一定的“对象性”、“经验性”,或者说,科学最终还是以经验观察为基础或依据,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经验性与实证性的基本特征。诚如黑格尔所说:“一切科学方法总是基于直接的事实,给予的材料,或权宜的假设。在这两种情形之下,都不能满足必然性的形式。所以,凡是志在弥补这种缺陷以达到真正必然性的知识的反思,就是思辨的思维,亦即真正的哲学思维。”[4](p48)由于哲学和科学在研究方法或认识方式上的特征恰好相反,因而二者在推进人类认识上也就具有“互异互补”的性质。

再次,认识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要旨还在于把二者区别开来,而此种区别的本质又在于哲学具有“超科学性”。诚然,哲学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哲学的“科学性”也仅是哲学的一种属性,哲学还具有一定的“人学性”乃至“神学性”(历史上的哲学总具有与宗教的密切联系),然而,哲学的根本特性却并非“科学性”或“人学性”,或者说,哲学既非“科学”亦非“人学”,哲学就是哲学,哲学的根本特性是“思辨性”,哲学乃是一门特殊的从事理性思维与逻辑论证的思辨的学科。哲学的思辨性或其理性批判与反思的形上本质,构成了哲学的“超科学性”,并最终将自身与科学区别开来。

国内流行的哲学定义的缺陷。

从目前国内流行的哲学教科书或一些论着的认识来看,一个严重缺陷也正在于把哲学与科学混同起来进而取消了二者的区别。国内通行的哲学定义也主要是把哲学界定为一种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或“理论体系”,或认为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即认定哲学的基本特征或根本特征就在于“世界观”,哲学具有和“世界观”基本一致的性质。如有关哲学教科书提出:“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说:“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p4)我国出版的《哲学百科全书》也提出:“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6](p1)上述教科书或词典认为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实际上就已取消了哲学的本质内涵即形而上学的本性,由此也就不可能再划清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科学的界限。按照哲学教科书的界定,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5](p3),而“哲学”和“世界观”的区别也仅仅在于“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但实际上,无论是“世界观”、“世界观的理论形式”,还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都不具有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性质与意义,因而也都不可能体现出哲学的本质内涵。就“世界观”或“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言,其认识对象就是“现实世界”,而其认识形式或认识途径也主要是对“现实世界”或“整个世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认识或反映,由此形成“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但究其实质,这种对“世界”的认识或反映都只具有客观的、经验的认识意义,而不具有主观的、超验的或思辨的认识意义。也就是说,“世界观”或“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也完全属于经验的实证科学的认识领域,而并不属于超验的或思辨的哲学认识领域。

数据结构课程建设论文提纲范文参考

一般不超过1520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

以中学英语教学法方向为例,则须说明要解决英语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突出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前人从未解决的,并且能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的问题。

现象学运动中的新科学哲学论文现象学的三个形式结构

哲学和科学具有矛盾两重性关系,全部问题都在于对这种关系做出辩证理解与界说。从一般或笼统的意义上说,即从哲学和科学的一般特征与联系上说,哲学当然也是科学的一个部类,也是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门。然而,这种认识还属于一般认识,它只表明二者所具有的某种普遍的共同特征,而没有深入体现二者的不同本质及其区别。如果从哲学和科学的特定含义或不同的特殊本质来看,哲学和科学的确定区别就显示出来,哲学就不再是科学的一个部类。也就是说,哲学并不是实证性的科学系统即“实证科学”系统的一个部门,而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实证科学的具有思辨性与超验性特征的特殊的思维体系。在一般或笼统的意义上说,哲学也是科学,但在特定或严格的意义上说,哲学就不是科学。由于哲学和科学分别具有自身的特殊本质,二者之间也就具有确定的本质区别。由此,在严格的意义上,我们也只能说,哲学不是科学,哲学就是哲学,而科学也不是哲学,科学就是科学。当然,这样的界说又有“同义反复”之嫌。因此,我们又需考虑如何在界说二者关系时能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既反映二者的一般联系又体现二者本质区别的界说。在这种“矛盾”的意义上,我们就只能“辩证”地说:“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不是一门科学。”在这里,“辩证思维”真正体现出一种“矛盾的两重性”,即体现出一种对矛盾双方的复杂关系及其具体含义进行全面性认识的特征。这种辩证综合的全面性认识在于: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哲学就是科学”。在这里,“科学”的含义就是指“知识体系”而不是指“实证科学”。这一界说,主要是就“哲学”与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一般关系而言。在这种一般性认识中,哲学作为一门“学科”还被包含在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之中,由此哲学也就成为“科学”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哲学又不是科学”。在这里,“科学”的含义就不再是指一般“知识体系”而是指“实证科学”。因此,这一界说主要是着眼于“哲学”与作为“实证科学”的“科学”的本质区别。在这一界说或认识中,哲学作为“思辨的”学科或学说已不再等同于“实证性”科学而被包含在“科学”之中,由此,哲学也就不再是“科学”的一部分。事实上,说“哲学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无非是说,哲学作为一门特殊的思辨的学科也被一般包含在“知识体系”中,因而哲学即是“科学”,但同时,哲学作为一门特殊的思辨的学科又与作为“实证科学”的“科学”具有本质区别,因而哲学又不是“科学”,而是超越于“科学”体系之上。显然,当我们说哲学“既是科学”时,这里的“科学”是指“知识体系”(可将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界定为“大科学”),而当我们说哲学“又不是科学”时,这里的“科学”则是指“实证科学”(也可将作为“实证科学”的科学界定为“小科学”)。由此,“哲学”就是一种“大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而并不是“小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换言之,也只有在“科学”的广义即非严格意义上,哲学才可被视为一门科学,而在“科学”的狭义即严格意义上,哲学就不是科学或不应被视为一门科学。因此,“哲学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的命题就包含着理性思维的辩证矛盾,并体现出“辩证逻辑”的本质特征。在这一命题中,第一个“科学”概念和第二个“科学”概念具有不同含义,前者是指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即“知识体系”),而后者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即“实证科学”)。如果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命题或界说就有偷换概念之嫌,或者有违反“不矛盾律”、“同一律”之嫌。然而,若从辩证逻辑的角度来考察,上述命题就完全合理,并且也不违反逻辑思维的规律或理性推论的规则。显然,由于“科学”本身具有两重含义或意义,因而说科学是“知识体系”与说科学是“实证科学”就都没有错,也因此,在上述命题中同时引入“科学”的两重含义或意义而加以综合的辩证界说也就没有错,相反,这种界说或界定恰好能揭示概念的矛盾本性,从而体现出辩证思维的本质特征。在这里,如果固守“形式逻辑”的“非思辨”的形式化思维规则(如“同一律”、“不矛盾律”及“排中律”等),那就只能是在“哲学”自身的本质上界定哲学,从而只能得出“哲学就是哲学”的命题,这显然属于“同义反复”。此外,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科学”的狭义上界定二者关系而得出“哲学不是科学”的命题,二是在“科学”的广义上界定二者关系而得出“哲学就是科学”的命题。然而,“哲学不是科学”或“哲学就是科学”的命题显然都有简单化的“片面界定”的缺陷,同时,两个命题也形成外在对立。由此,上述三种界定都没有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哲学和科学的辩证关系。因此,也只有提出“哲学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的命题并加以辩证的解说,才能真实地、全面地揭示与把握二者关系。还应看到,在辩证逻辑的概念、判断与推理中,包含辩证矛盾不仅无法避免,而且还完全必要,矛盾的两重性思维也正是“思辨的”哲学思维亦即“辩证逻辑”的一种形式、一种方法、一种规则。上述“哲学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以及“哲学是一门特殊的思辨的科学”)的命题,也同样具有思维的确定性,不过这种确定性已扬弃了单纯的形式规定性而表现为具有真实内容的辩证的矛盾性。在这里,“辩证思维”或“思辨”已把一般和特殊、属和种、相同和相异、相对和绝对、广义和狭义等等事物的区别或矛盾揭示出来,从而也就在一般联系中深入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区别。事实上,也只有辩证逻辑的这种矛盾性思维才能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哲学和科学的真实关系,进而深入认识二者关系的演变。辩证思维所揭示的哲学和科学的“辩证关系”的“逻辑”也必然与二者关系“实际演进”的“历史”具有统一性。由此,在二者关系上体现的“逻辑”与“历史”的矛盾也就可望在辩证思维中达到统一。

哲学只能是一门“思辨的科学”而不可能是一门实证科学。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把哲学看做一门科学的.意义仅是指哲学本身也构成一门学科亦即“思辨的科学”,因而也可被包括在科学的“知识体系”中。然而,哲学作为“思辨的科学”(亦即“思辨哲学”)仍与“实证科学”具有本质区别。从“科学”本身的角度来看,“科学”也呈现出两种形态:一种是在科学的严格意义上存在的“实证科学”,另一种是在科学与哲学关系上呈现的“思辨科学”。在这里,也应注意把“科学”的这两种形态区别开来,即把“科学”的严格意义(“实证科学”意义,这是科学的一种内在本质)与“科学”的非严格意义(“思辨科学”意义,这是科学与哲学的一种外在关联)区别开来。事实上,“思辨科学”概念中的“科学”也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而只是指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亦即“哲学”本身)。因此,界定“哲学”是一门“思辨的科学”的最终意义也仍在于把握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科学的区别。因此,对哲学本性及其与科学区别的辩证认识就可深化为下述命题:“哲学只能是一门特殊的思辨的科学,而不可能是一门实证的科学。”这一命题主要包含下述含义:首先,“思辨”是哲学的本质特征或特殊本质,亦即是哲学(作为一个“种”概念)的特定本质。在这里,“科学”概念也是在一般广义上使用,即指一种“知识体系”,在此意义上,“科学”(作为一个“属”概念)就可包含“哲学”。因此,说哲学是一门特殊的“思辨的科学”,不过是说,“哲学”作为一门思辨的学科是可以被包括在广义的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系统中的。

现象学运动中的新科学哲学论文现象学的三个形式结构

当代科学哲学发展趋势的探讨,首要解决的就是立场、观点、方法问题。比如说,我们怎样理解科学、科学哲学,是从动态的历史发展角度还是从静态的现有理论、观念模式出发讨论问题?我们是站在传统科学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内部来探讨问题,还是从科学以及科学哲学发生、发展的外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考量问题,还是从科学哲学的内部和外部的对话、交流、协商来讨论问题?很难说哪一个研究方法就是正确的研究方法,对于问题的不同角度探讨、对话、交流可以开阔我们眼界,启发我们思考,使我们对于问题认识更全面。我们的问题研究必须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

一寻根:科学之根与哲学之根。

我们现在讨论的科学哲学,常常指的就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我们追溯科学哲学历史,也就是回眸20世纪科学哲学的百年发展史。对于科学哲学可以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但是科学哲学总是与一些伟大人物的名字及其思想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19世纪中叶康德哲学衰落,经验主义、实证主义思潮兴起,孔德是早期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刺激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马赫的经验主义、彭加勒的约定主义和罗素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精彩纷呈。20世纪代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哲学诞生和确立,应主要归功于石里克、卡尔纳普、赖欣巴哈和亨普尔等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人物的杰出工作。20世纪前半叶,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主力确立了科学哲学的学科地位,逻辑主义、科学主义甚至是物理主义支配着科学哲学的早期发展。这与当时物理学蓬勃发展的局面相适应,并确立了从观察向理论单向过度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哲学与逻辑实证主义以来的科学哲学研究传统密不可分,逻辑实证主义是科学哲学的传统和主流代表。

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规避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困难,但也同时失却了其存在、发展的社会历史根基。20世纪60年代,继图尔敏、汉森之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出版,标志着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的形成,预示了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向历史主义的转变。拉卡托斯批判和改进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提出一种肯定科学理论具有内在整体性结构的“精致证伪主义”或“科学纲领方法论”,发展了库恩的历史主义主张。而费耶阿本德则把库恩的历史主义推向极端,走向无政府主义,宣称“怎么都行”。费耶阿本德既属于历史主义学派,又可以看作是典型的后现代科学哲学家。

科学哲学的第二次转向就是后现代转向,其中的著名人物有波普尔、费耶阿本德、罗蒂、法因、利奥塔等哲学家,他们在哲学观点上具有“家族相似”。主要表现为从传统科学哲学的基础主义、本质主义转向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从科学认识论转向鼓吹认识论之死、“怎么都行”,从拒斥形而上学到终结形而上学。后现代主义的分离、解构、消解和非中心化特征,蕴涵着平权、民主、多元对话的某种启示和可能性,但同时也常常给人迷茫和无根的感觉,具有某种瓦解和颠覆的危险。

二超越:视域拓展与方法创新。

传统科学哲学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强调“科学”与“非科学”的绝对界限,拒斥形而上学,固守科学主义阵营。但是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观点,从根本上动摇了证实主义,也伤及证伪主义。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跳出传统科学哲学理论的固有束缚,将研究视域转向科学“范式”转换的外部社会历史环境分析,开拓出科学哲学研究的新领地。萨顿建基在科学史研究基础上的科学人文化研究(新人文主义)致力于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架设贯通桥梁,开创了科学哲学研究中的科学文化研究。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以及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都可以看作这种科学文化研究的后续表征。在科学哲学的这种视域转换和研究拓展中,科学哲学丰富了自己的研究内容,拓宽和加深了对于科学的理解。科学哲学要谋求发展,一方面要坚守自己的固有阵地,另一方面要开阔视野,拓展疆土。我们的科学哲学研究要关注科学发展的新类型和新观念,探讨不可重复现象和行为研究的可能性,探讨科学的社会运用及其价值表现,探讨知识的自反性等问题。[2]简言之,要重视“第二类科学”的研究。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两次重大转变,即从逻辑主义向历史主义、从历史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虽然说都为科学哲学研究开拓出新的领地,对科学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科学哲学的发展却没有因此而获得强壮发展之势。按照费耶阿本德所说,科学哲学是一个有伟大过去的学科,道出了科学哲学的发展危机。对于费耶阿本德的观点我们不能完全同意,正像科学有伟大的未来一样,科学哲学也应当有伟大的未来。从某些僵化科学哲学发展模式和方法的困境否定科学哲学整体的未来发展是缺少充分根据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方法论实质上是一种还原论的方法论,历史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哲学方法论则更为宽泛),还原论和整体论都有他们各自的理论特点和存在价值,但也都有其各自的缺陷。还原论思维方式的狭隘性及其形式语言需要在整体论中得到补充与解释,而整体论思维方式的模糊性需借鉴还原论予以澄清。[3]科学哲学研究必须创新研究方法,要善于在还原论与整体论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必要的补充和制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哲学工作者在引进、评介西方科学哲学思想方面作了许多基础性工作。我国科学哲学研究工作要想重新焕发生机,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在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上下功夫。但是创新不是无根据、无原则的“怎么都行”,而是要立足“科学”与“哲学”基础之上的创新。

第一,要追踪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建立科学技术专家与科学哲学工作者的联盟;

第三,科学哲学研究要引入历史、文化研究内容和方法,涵盖科学哲学文化研究;

第四,要贴近我国现代化实践和社会生活,探索在科学认识论、科学方法论之外的科学存在论。

[参考文献]。

[1]郭贵春,成素梅.也论科学哲学研究的方向[j].哲学动态.2003(12):16.

[2]董光璧.从科学思想的进展看科学哲学的新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2):4.

[3]孟建伟.还原论和整体论:必要的张力[j].哲学研究.1997(8):37.

数据结构课程建设论文提纲参考

(一)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体系。

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贴近市场。从会计职业能力结构分析认为精财务、会核算、懂管理、有特色是今后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基本趋势。财务会计学课程又是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结合职业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唐山学院会计系财务会计学课程组重新设计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财务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理论、技术与方法,增强职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个性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对学生课程拓展能力的培养,使课程的教学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尝试构建全方位教学过程。

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目标,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改革。为此,我们从08级会计学本科开始设计实施方法,从09级会计学本科开始部分尝试,从横向上,将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按教学环节划分为三大模块,即课前导学、课堂教学、课后答疑。从纵向上,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基于问题式的合班上课小组(班)讨论合作性教学模式。在每一模块中确定阶段性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的混合和教学方法的混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二、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法。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学改革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课程组教师开展教育观念讨论,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单纯职业技能培养教育的观念,树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观念,明确教育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应用性和创新性结合起来,以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职业生涯多变的复杂环境。因此,我们将教育观念的转变作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起点,并指导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及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课程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推行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方法。以学生熟悉的上市公司为背景资料,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相互配合,使晦涩难懂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得以掌握,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同时也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配合唐山学院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率先推行了“合班理论授课、小组合作性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团体协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合班理论授课、小组合作性学习研讨”的教学组织形式,即在主讲教师的引导性授课的前提下,通过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的指导,将大量的基础学习和深入学习工作交给学生在课后完成,促使学生课下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撰写学习报告、完成案例分析报告等工作,实现财务会计学课程创新学习的目的。

1.合班理论授课。课堂上进行“五讲”教学,即讲知识的.背景、讲重点、讲难点、讲热点、讲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一方面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贯通、融合和相互渗透,以减少原来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叠以及罗列现象。这不仅有利于减少教学时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课程的精华。另一方面,应用新的会计改革成果对某些经典内容加以创新处理,使之富有新意。在讲授方法上,采用“五讲教学法”。即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讲解,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讲重点,讲难点,讲热点问题,讲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手段,讲知识产生的背景。

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实际上是对合班上课所获取知识的一个总结运用和必要补充的环节。小组讨论是将研讨内容事先布置下去,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撰写个人学习心得,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研讨,撰写发言报告。最后在小组讨论课上进行集中发言。指导教师对每一组的工作过程及结果均要进行点评及总结。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达到对所讲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的目的,使理论与实践得以有机结合。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增加财务会计案例研讨。通过组成研讨小组,选择不同的案例,对案例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资料查阅、撰写读书笔记、小组讨论,记录过程,进而找出存在的问题、适用的会计准则,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形成小组分析报告,并进行课堂发言、回答老师与学生的提问。通过案例研讨,不仅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与文献阅读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财务会计实习与实验的长效机制。实践性教学是教学的重要方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是在坚持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在理论指导基础上,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展开认识实习,课内案例研讨,综合模拟实验(包括手工和电算化实验)、毕业实习,形成了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相结合、仿真模拟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1)认识实习。在学习财务会计学课程的前一个学期期末,利用一周的时间,提前对学生进行财务会计课程的动员,并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聘请企业界人士为学生开设讲座,激励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事业等单位去实地观摩、见习,增加学生对财务会计学课程内容的感性认识,在实习的过程中,完成以下任务:建立导师制。目的是:在学生以后的理论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晦涩难懂的理论问题,这时学生可以通过电话或其他联系方式向指导教师求助,解决理论联系实际脱节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锻炼学生将课堂所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了解所在见习单位的会计机构、人员构成、岗位设置与流程。第三,见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或调查报告。

(2)集中模拟实习。第三学期期末,利用二周时间进行集中模拟实习。通过此次实习,提高学生会计基本业务的处理能力。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里进行的以一个企业一周期(一般选择12月份)的代表性会计资料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其相应的核算工具,模仿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仿真演练形式。开设综合模拟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根据财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会计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因此,在设计综合模拟实习资料时,我们以多元化、集团化经营的企业为蓝本,包括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贸企业等不同行业的经济业务,让学生模拟建账、处理各种会计业务、登记各种账簿、成本核算、对账、结账、利润分配及年终决算、财务报告的编制整个财务核算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企业的整个会计业务流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3)毕业实习。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亲身参与实务工作,将财务会计学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务中,通过实际操作,增加对实际工作的认识,并掌握基本技能,为日后从事实务工作奠定基础。通过上述一系列实践教学,增加了学生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资料均来自于企业实务工作,与企业同步,在校期间受到良好的、严格的、科学的规范化训练,所以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发挥出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特色,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有很多学生甚至直接签约实习单位,这在社会上已经形成共识,连续几年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均为90%以上。

(四)为学生营造探究性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活动。

为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研究,让学生与导师联系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当中。学生通过导师科学研究的熏陶,使学生逐渐地接触前沿理论,同时关注会计实务的运作情况,查阅参考资料,通过这些过程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形成文字,持之以恒,不仅增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五)改进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和应用能力考评。

学习成绩的评价与考核对学生学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为了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转变,我们对原有的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一是在考核方式上,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分别占60%和40%。二是在考核内容上,减少知识性试题的份量,增加案例分析等能力性试题的份量,侧重于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防止和杜绝了平时不认真学习,到期末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真正做到“弄懂、学活、会用”。

三、结语。

参考资料:

[1]蒋卫东.导向式教学法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5,(30).

[2]张海水.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4,(01).

[3]李慧思.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商业会计,2014,(03).

《长三角就业结构调整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

二、就业结构的空间演变。

一、人口城镇化时间变化。

二、人口城镇化空间分异。

一、就业结构偏差。

基本结构形式

按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层深入一层地论证论点。“深入”的路子很多:可由现象说到本质;可由可能说到必然;可从经验说到问题,再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从“是什么”说到“为什么”,再说到“怎么样”……这种结构形式能使问题的剖析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说“思”:

1、“思”就是提倡动脑筋(是什么)。

2、“勤思”的重要(为什么)。

3、还要“善思”(怎么样)。

现象学运动中的新科学哲学论文现象学的三个形式结构

科学哲学在库恩之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对这一变化的研究通常聚焦于科学观。科学哲学并不限于科学观的讨论,它也包含相应的哲学观。科学哲学的批判性是考察其哲学观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通过回顾维也纳学派以来科学哲学的旨趣变迁,可以看到,随着库恩及其后继者阐释的基于社会的理性概念的确立,维也纳学派科学哲学所具有的双重批判性获得了更新。科学哲学的新批判性既指向科学也指向人元“统一文化”将取代“统一科学”成为科学哲学的新目标。基于社会的理性概念也使科学哲学在新的思想条件下批判地审视科学、人文与社会的恰当关系成为可能。

一、批判性的萎缩:从维也纳学派到库恩。

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性指向两个方面,即哲学的方面和科学的方面。前者落实为“拒斥形而上学”,并要求用一种新哲学即科学哲学(scientificphilosophy)取而代之。后者体现在诸如卡尔纳普的们比界的逻辑构造》那样的著作中,要求尽可能用逻辑构造替代实体,实现科学知识的合理重建,最终形成统一的科学。维也纳学派内部存在围绕着科学观的分歧,如在石里克一魏斯曼和纽拉特一卡尔纳普之间,但科学观根本不是关注的焦点,真正要做的事情是实现哲学的彻底更新。他们把目光投向科学,是因为确信科学将提供哲学转变的方法论指南。科学是研究的方法,哲学是研究的主题。

波普尔把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确立为研究科学知识增长的机制,也即科学史的合理重建,开启了科学主题化的进程。对于经验知识中的非经验成分或形式成分,康德称之为知性范畴,早期维特根斯坦将之归结为逻辑形式。cil石里克大体上追随早期维特根斯坦的观点,纽拉特和卡尔纳普则确信其具有本质上的约定性。波普尔把那些非经验成分视为可错的猜测,其立场因而接近于纽拉特和卡尔纳普。关键的区别在于,卡尔纳普首要的理论关切是现存知识总体的系统重构,波普尔则关心科学史的合理重建,即科学理论选择与替代过程中的合理性问题。如拉卡托斯概括的那样,科学哲学中己经涌现了归纳主义、约定主义、方法论证伪主义及他本人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等用以确保科学史合理性的不同方案。拉卡托斯提出了一种鉴别不同合理性方案优劣的方法,即把历史看成是对其合理重建的一种“检验”。哪一种合理性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内史的范围,从而缩小外史的范围,也即使其自身面临最小范围的“反例”,那么,它就是最好的合理性方案。

结果,在拉卡托斯看来,科学与科学哲学处于一种怎样的关系中呢?至少对于最先进的科学学科而言,方法论的进步总是落后于科学智慧,而且,要把某种先验的科学哲学强加于最先进的科学学科是狂妄。准如,假如牛顿或爱因斯坦的科学被证明违反了培根的、卡尔纳普的或波普尔的先验的游戏规则,以此便要求科学事业重新开始,这岂不是狂妄吗?科学哲学表现在卡尔纳普著作中的指向科学的有限批判性丧失了。科学主题化的另一个后果是,维也纳学派要求实现哲学变革的呼吁在波普尔派的科学哲学中被搁置了。科学哲学从前者的“科学的哲学”(scientificphilosophy)转变成了“关于科学的哲学”(philosophyofscience)。科学哲学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由这种方法论出发,其批判性指向诸如弗洛伊德主义、李森科的遗传学那样的伪科学或坏科学,也指向政治哲学中的历史决定论。在差不多同样重要的意义上,科学哲学的批判性成了作为编史学纲领的不同合理重建方案的内部竞赛:它们对于彼此互为批判j险的。以科学为主题的哲学研究的主要诉求是获取一种令人满意的科学编史学纲领。

库恩不再以科学为方法或手段,他要从内部理解科学知识一实践的丰富内涵。库恩致力于揭示逻辑主义者所刻画的科学形象的不充分性,对科学哲学的一般哲学价值或对一般哲学的批判意义以及科学哲学指向科学的批判性缺少兴趣。意外的是,伴随着库恩哲学不断增长的影响力及自称为库恩后继者的一批社会科学家立场激进的成果的涌现,科学哲学的研究主旨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爱丁堡学派把库恩揭示的科学知识与人(群)的相关性突出出来,并以此作为抨击理性主义科学哲学所倡导的“无主体的认识论”的主要切入点,事实上打开了把对科学的批判性推进到其核心即科学知识的新的可能性。这种指向科学知识的批判性不同于维也纳学派,后者旨在重构科学,前者则具有解构科学的色彩。解构科学并不意味着对科学知识的有效性进行质疑,而是对科学所采取的形式的唯一性和必然性持怀疑态度。

二、爱丁堡学派的社会概念。

爱丁堡学派倡导的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想要把曼海姆和迪尔凯姆等的知识社会学分析拓展到科学知识领域。这样做的主要障碍是,尽管科学知识是科学家群体研究外在于他们的客观世界得到的结果,但是主导的科学知识理论如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都认为,要说清楚知识的本性无需涉及研究者,也即“无主体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的社会学表现就是默顿阐述的科学的社会规范中的“普遍主义”信条,它阻断了知识社会学试图建立的知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知识是人研究对象的结果,何以它只与对象有关而与作为研究者的人无关呢?近代英国的经验论者把它归结为经验在不同个人及群体之间的无差别性,因为只要人的感官运转正常,那么外部刺激所激起的感觉经验就应该是相同或类似的。体漠意识到,关于事实的知识不可能完全由感觉经验给出,因为作为知识组分、类似因果律那样的关系范畴是无法由人的感觉经验见证的。结果,体漠把那些关系性的范畴归结为习惯性的心理联想。康德则把那些关系性范畴论证为主体的天然配置。这些先验的知险范畴把感觉经验整合进来形成具有必然性和普遍j险的经验知识,也即先天综合判断。

早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用逻辑形式取代了康德的知性范畴所扮演的知识论角色。逻辑形式是命题能够确切表示事实的内在依据,它既不源于人或主体这一方面,也不源于事物或客体那一方面。波普尔反对维也纳学派(石里克和魏斯曼)和早期维特根斯坦在对科学知识的刻画中所表现出的逻辑本体论倾向,他像卡尔纳普和纽拉特一样承认科学知识中存在约定成分,这些约定成分使科学知识总是可错的,理论是猜测。但是,由于对错误的排除遵循演绎逻辑,因而知识的增长过程是合逻辑的。

看上去,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是经过逻辑哲学洗礼、在排除康德和早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知识的僵硬的绝对性之后向体漠的一种回归。区别在于,体漠把主观的、在某种程度上是随意的成分视为(科学)知识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些成分是由个体的心理联想形成的。波普尔则把这些成分明确为包含了错误的约定,通过运用试错法,人们可以把对错误的排除建立在演绎逻辑的基础之上。波普尔给出了一种具有灵活性的逻辑主义科学哲学。知识处于一种开放的增长进程之中,这一进程的终点是虽遥不可及却能够可靠地加以逼近的真理。知识世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主的、无主体的客观世界。

对于知识社会学来说,知识就是得到集体认可的信念。布鲁尔认为,这些知识本质上不过是社会得以组织的原则。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各种社会压力带给他们的强制性,因而把这些社会力量经验为外在于个体的客观力量。引导我们进行思想的那些观念就源于这些社会力量,这些观念的特征也就是特定社会模型所具有的特征。对知识与社会的这种同一性的意识表现为某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它通过运用一幅经过简化的图画、一种意象来帮助我们在关于知识的反思中把社会一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就科学知识观而言,布鲁尔近年来把科学知识的组分明确区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有其心理来源,另一个方面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作为认识者的个体运用其感官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这种认识作为科学知识的组分之一,为外部世界对科学知识的制约提供了担保。但是,单个人的感觉经验不成其为知识。只有那些借助于语言可明确表达、并且因而其真假可明确判定的以命题形式出现的认识才成其为知识。借助于对晚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社会学发挥,布鲁尔指出,借助于语言才得以可能的科学知识,由于语言的社会本性而成为社会的。结果,知识的心理组分保证了强纲领的唯物主义立场,知识(语言)的社会组分保证了其社会学立场。由于只是社会组分才使得判定科学知识的正确与否成为可能,科学知识的社会成分行使了认知规范的职能。

科学知识的社会组分就是知识的`非经验成分或形式成分,这似乎又一次回到了体漠,但这是经过晚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洗礼的体漠。这种洗礼的关键是,体漠通过区分关于事实的知识和关于形式的知识把他的怀疑论指向前者,而晚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经由克里普克等的阐释则帮助布鲁尔把那种怀疑论推进到数学与逻辑学。这使布鲁尔声称,“强纲领”具有普遍性,不存在说明范围上的死角。对于布鲁尔来说,规则就是社会共识、制度化的信念、社会惯例。例如,以“宇宙的中心”为例,在一种意义上,它是客观的,在另外的意义上,它是理论的,是当代宇宙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第三种意义上,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制度化的信念,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理性通常被视为一种个体具备的能力,在常识中及在哲学史上,这种观点都是主导性的。但是,库恩不是己经说明范式的改变甚至会改变人们对事实的认定吗?每一个科学家都将依据理性、尊重事实、追求真理,但是,如果事实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变的,那么什么样的行为将被认定为是合乎理性的也将是可变的。这种类型的重大变化远不是随意的,它是罕见的,正如科学革命在科学史上是罕见的一样。范式一科学共同体这样的概念表明,尽管行为总是个人的,但是对一个行为是否合乎理性的判定是一个集体事件,理性运行于社会地基之上。库恩在论及科学研究中的规则问题时援引了维特根斯坦有关“遵从规则”的讨论,爱丁堡学派的理论家也在这样的意义上引申发挥了晚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这些努力促成了一种不同于理性主义哲学的社会概念,知识的社会性意指对个人意见或随意性看法的超越,它应该被理解为源于集体努力的历史成就。

三、新批判性:理性与社会联姻的科学哲学价值。

循着库恩对科学知识与特定群体的紧密关系给出的提示,爱丁堡学派把科学知识中曾被视为先天的成分降格为一种集体的社会成就。对于特定群体来说,这些成就作为范例具有准先天的强制性。同时,这种强制性具有历史的可变性。结果,对科学知识本性的完整说明要求对与之相伴的特定群体进行说明。强纲领通过把科学家看做是受利益与目标引导的社会成员,把科学知识理解为特定群体的社会产品。仍需说明的是,这样一种对科学的理解的哲学效果是什么?一方面,如果自然科学知识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社会过程的产品,那就不能指望以自然科学为榜样的强纲领式的研究能够超越那种不确定性。相反,这类研究在致力于澄清科学实践过程中不确定性的来源—利益、目标、技能或默会知识、共识、惯例等—的同时,必须正视他自己正面临同样的处境,即:他的研究同样面对如何控制那些不确定性因素的难题。简要地说,强纲领式的作品必定是一个社会过程的产物,谁也不能假装自己在进行纯粹的‘猫述”。

另一方面,把科学研究看做集体事业的一个后果是,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行的科学共同体的自我意识假定科学是独立自主的进程,它既不需要考虑其他社会子系统对它提出的要求,也无须顾及由它衍伸出来的社会文化及实践后果。维也纳学派把自然科学看做是人类认知的方法论典范,默顿把这一典范延伸到社会领域,即科学也是民主的典范。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科学就是要挖掘潜藏于科学这一人类实践典范中的可推广的方法论价值。但是,如果科学实践及知识中必定包含着来源于社会的必要成分,那么挖掘独立于社会的科学所具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就是不得要领的。正好相反,针对这些社会成分的控制、提炼、调整,将会具有指向科学知识及实践的批判性效果。问题的关键不是通过确立科学(理性)与社会的二分法,使社会向科学看齐。而是要研究社会中的科学,将它置于己经获得人们认可的那些价值的支配之下。如果不满于科学的状况,那应该把审视的目光投向社会,重铸支撑社会运行的那些基本价值、核心观念和社会制度。它们就是那些必须被视为具有建设性价值的成见及其制度化,哲学反思就指向对它们的明确表达、逻辑重构及批判改进。

对于维也纳学派来说,科学哲学的批判性是双重的,既指向科学也指向哲学。科学哲学这种文化上的独特性有时诱使人们将它归入“第三种文化”。借助基于社会的理性概念,横亘于见物不见人的科学与见人不见物的人文之间的鸿沟将被“社会”填平。一方面,多愁善感的人文对人心的每一点微小触动都可能凝结为社会共识而形成对科学的约束;另一方面,冷漠无情的科学的每一点新知也将经过社会筛选而更新人文思考的条件。代之以统一科学,科学哲学将担负起文化统一的重任。这种统一不是要消除文化的多样性或多元性,而是通过清除阻断它们之间沟通交流的障碍来实现。更确切一些,科学哲学将致力于建设一种新文化,借此它将有能力批判地审视人文、科学与社会的恰当关系,致力于勾画更具魅力的新生活及其反思形式。

基本结构形式

先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即论点,然后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结构形式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展开论述的。

说“思”:

1、学会动脑筋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提出问题)。

2、搞好学习、工作、科研等都需要多动脑筋(分析问题)。

3、要养成多动脑筋的习惯(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