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学习的思考教育论文(优质19篇)

时间:2024-01-23 04:30:15 作者:温柔雨 毕业论文

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的基本方式之一。如果你正在写一篇学习总结,不妨先参考一下下面的范文,或许会给你一些灵感。

浅论当今研究生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教育论文

摘要:数学教育见习是发展数学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数学教育见习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它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提高数学教育见习的有效性,必须正确分析数学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找到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数学教育见习;师范生;有效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想发展优质的教育,就必须培养优秀的教师,而教育实践是培养优秀教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育部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6号)[1],其中包含《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文件明确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为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中,将教育实践与体验和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设置为并列的三个目标领域,要求教师职前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数学师范专业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是指师范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入中小学校,实地观察、体验、感受中小学的教学实际[3],其任务主要是观摩教育教学,参与部分活动,可以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学生课业辅导、家校联系等,而不直接从事教学活动[4]。通过教育见习,使学生接触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实习和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然而,目前师范院校数学教育见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减弱了教育见习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下面分析目前数学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然后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数学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师范院校对数学教育见习重视不够,安排不合理。一些师范院校由于不了解教育见习的重要性,故对教育见习不太重视,这种不重视是导致教育见习课程效率低下最重要的原因。正常情况下,师范院校数学师范专业本科课程中教育见习应有4次,分别安排在4个学期,共占4个学分。但实际上,一些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有1―2次见习,还有一些师范院校虽然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要求4次见习,在真正执行时却严重缩水:

(1)根本没有去中小学见习,只是安排听了一场报告,或者看了一个教学视频,或者师范生之间开展模拟课堂、小组讨论等活动。

(2)虽然去了中小学见习,但是见习时间严重不足,见习质量不高。

2.数学教育见习目标不明确,内容不详细。一些师范院校对教育见习缺乏了解又不太重视,因此没有明确的教育见习目标,只给出类似“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和趋势”,“理解教育学、心理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实际应用”这样比较空泛的话,更没有明确4次教育见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目标不明确势必导致内容不详细,所以内容也是泛泛而谈,例如“到中小学校参观、访问、听课”,“到中小学校观摩教学并进行课堂评议”,等等。教育见习的目标如此不明确、内容不详细,效果当然是低下的。

(1)觉得会扰乱他们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学生分心;。

(2)觉得安排见习生会给他们增添额外的工作量;。

(3)以往的见习过程中常出现见习生不守纪律、组织混乱等不愉快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找合适的见习场所就更难了。

4.数学教育见习指导教师的作用有待加强。上文中提到数学教育见习需要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每个组去一所学校见习,这就需要很多的见习指导教师。一些师范院校没有选择合适的教育见习指导教师,也没有给教育见习指导教师规定明确的任务,更没有折算合理的工作量,因此导致了如下问题:

(1)有些指导教师本身对数学教育教学就不太了解,甚至有些指导教师由辅导员来担任,这势必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效果。

(2)见习之前指导教师未向师范生说明见习的目标和内容,更没有给出方法指导,所以师范生往往不知道做什么、怎样做。

(3)指导教师去见习学校的时间太少,有些只去半天,甚至不去,根本不可能全面了解师范生见习的情况。

(4)见习听完课后,指导教师未能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评议,使师范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进步的机会。

5.数学教育见习评价体系不完善。数学教育见习前期缺乏必要的准备,中期缺乏充分的指导和监督,这导致了后期不可能有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目前,教育见习常见的评价方式就是见习结束后让学生写一份见习报告,然后见习指导教师根据见习报告给出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既缺乏公平性,又缺乏激励性。

二、增强数学教育见习课程有效性的对策。

鉴于数学教育见习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下面给出提高数学教育见习有效性的相应对策。

1.加强对数学教育见习的重视和组织管理。师范院校要提高对教育见习的认识,充分了解教育见习的作用,这是提高教育见习有效性的前提。将教育见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第3、4、5、6学期每学期1次教育见习,每次1周,共占4个学分。入学教育中向学生阐明数学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重要性和教学安排,使学生心中有数,并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相关资料。成立由数学院(系)领导牵头,数学教育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的数学教育见习领导小组,制订教育见习计划,联系相应中小学校并商定教育见习的各项工作,选派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做好教育见习的检查、督促,审定教育见习的成绩,做好教育见习的思想工作,确保教育见习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

2.确定明确的数学教育见习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内容。结合数学专业的特点,分别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这三个方面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以及中小学教研情况,教育见习内容中应该包括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和参加教研活动。规范有序的开展4次教育见习,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学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加强实践教学能力,这是提高教育见习有效性的保障。根据这个思路,拟定数学教育见习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见表1。

3.加强数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扩充教育见习场所。如果没有充足的教育见习场所,再好的见习方案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扩充教育见习场所。

(1)师范院校加强附属小学、附属中学建设,利用附属学校的便利开展见习工作。另外,可以由师范院校领导出面与所在区教育局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合作关系,签订教育实践合作协议,把区内一些中小学校发展成为教育实践基地,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安排数学师范生去教育实践基地见习了。

(2)由数学院(系)领导牵头,加强与师范院校周边的中小学的合作交流,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师范院校有数学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理论基础雄厚,中小学校的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教学经验丰富。这样师范院校可以给中小学的教师理论指导,中小学校可以给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而且双方可以互聘教师,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场所可以发展成为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可以通过申报教改项目、利用项目经费来解决。

4.完善数学教育见习课程安排,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将所有师范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每个小组去一所学校见习,每次见习1周,每1―2个小组安排一位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教育见习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教育见习课程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为调动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师范院校必须给教育见习指导工作合理地折算工作量,还可以奖励优秀教育见习指导教师。例如评选优秀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并由师范院校颁发奖状。

(2)数学院(系)要选派合适的教育见习指导教师。教育见习指导教师主要为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当指导教师人数不够的时候,可以选派其他专业但是教学经验丰富、热爱并熟悉数学教育的教师,或者任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中聘用的中小学教师。

(3)明确教育见习指导教师的责任。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必须熟悉见习的流程、每次见习的目标和内容以及见习评价,并在见习之前跟学生讲解。为顺利完成见习内容,达到见习目标,在见习之前以及见习过程中,见习指导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为了全面了解师范生见习的情况,解决见习过程中的问题,每位见习指导教师跟学生一同在见习学校的时间不少于4个半天,并组织、指导见习生评课、议课不少于4次。

5.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提高师范生的积极性。要提高师范生见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见习的效果,必须建立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及时的评价体系。学生对自己的分数一般都比较在意,因此可以遵循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办法,利用百分制进行评价。

(1)评价要分类。见习分为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这三个方面,而且见习过程中态度也非常重要,因此评价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每一项占有不同的比例,例如,见习态度(20%)+班级管理(20%)+课堂教学(30%)+教育科研(30%)。评价的依据是见习态度、听课记录、听课反思、学生访谈总结与反思、教师访谈总结与反思、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学困生访谈总结与反思以及见习过程中的评课、议课表现等。

(2)师评、生评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见习过程中见习指导教师未必一直都跟师范生待在一起,因此让学生参与评价是必要的。师评、生评分别占不同的比例,例如:师评(60%)+生评(40%)。师评按照上述(1)中评价的依据进行。生评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见习结束后,每个小组组织一次见习经验总结及评价活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评。例如,对于小组内的学生,每个组员给出一个成绩,最后求平均值就是该同学的生评成绩。

(3)及时评价与后期总结相结合。为了增强见习的效果,需要及时纠正见习过程中的问题。见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会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评课、议课,这时需要教师及时指出师范生存在的不足,指明他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并给出相应的方法。见习结束后,在见习小组、师范班级、数学院(系)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会,展览见习过程中的优秀成果,为后续见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问题式学习的思考教育论文

在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系统分析及实际动手能力,以便适应现代化工程团队、新产品及新系统的开发需求。《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理论性强,又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足,普遍感觉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缺乏系统的分析思路。目前,化学工程基础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3,6]:(1)授课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接触实践环节少,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2)授课方法单一,是一种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度学习积极性;(3)教学中验证性内容偏多,设计性、综合性和探索创新性实验内容偏少,影响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4)知识点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延伸,不利于学生理解单元操作过程原理深层次的内涵,更不利于掌握和应用基础知识;(5)“工程”概念模糊。化工生产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问题通常很难在理论学习中找到答案,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对此就会有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错觉,不容易形成“工程”概念。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对工业生产的了解、积累经验,更需要掌握工程科学研究方法和工程经验的意义,以此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现有的化学工程基础教学体系存在着各种不足和弊端,与当前社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将cdio理念与其教学体系相结合,弥补不足之处,是解决各种弊端的有效办法。

2.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在cdio理念中,培养学生工程概念是一个关键的步骤。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大工程概念,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这门课程在整个化学工业中是解决什么问题的。教师应参与更多的工程项目,在提升自身产业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能力。由于化工过程影响因素多,制约因素多以及经验公式与经验数据多,在教授的时候,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深入,突出工程设计的意识和思维过程,即强化设计型问题。这既突出了各单元操作学习的目的性、真正弄清各单元操作工程理论的来龙去脉、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工程操作型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化工基础的单元操作过程仿真模拟软件,以加强书本知识与工程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

2.2问题式驱动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物理学及物理化学等不同,《化学工程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石油、冶金、轻工、制药等工业中都有广泛应用。联系生产实例描述化工原理对化工研究、设计和生产过程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7]。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学好它受益匪浅,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勇于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本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化学工程基础》这门课的综合性强,涉及到多门学科,概念多,物理量多,公式多,方法多,而且计算繁杂,尤其是对课程中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和准数关联式感到头疼,学习起来不得要领,很多初学者普遍觉得比较难学[8]。在教学中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带着问题学习。笔者采用每章节讲授前布置一个与实际关联的问题,章节结束后让同学们做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这一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流体的流动与输送前,要求同学们分组设计一个水利设施,利用流体力学的原理,不输入其他的外能将河水输送到3米高的岸堤上;在讲传热过程时,要求同学们章节结果后分组设计一个水泥高温回转窑保温层的方案。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有所偏重,突出重点,下一次上课之前带领学生对上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和讨论,使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内容串联起来,掌握本章节的知识链。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间接培养了学生概括总结和自学能力。在课后复习过程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己把公式推导一遍,在推导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养成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2.3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将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有目标地自主学习;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知识建构和技能训练。教师根据学生的状况、教学目的和内容,结合知识点,制定具有实用性的项目。按照化工开发的过程,首先提出项目任务设想,与学生一起讨论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然后确定项目完成的功能,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汲取知识,减少学习的盲目性。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依据综合项目安排大部分子项目内容的讲授。最后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扩展和链接,生成一个综合项目。例如,在讲传热过程和传热设备时,我们与同学们一起确立了一个开发项目:高温回转窑由于窑内温度往往较高(1400℃以上),且处于运动过程中,如何测量窑内气氛温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设计一个测温装置,通过测量高温回转窑的表面温度,从而探测回转窑内表面气氛温度。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学生们运用本章节知识,成功设计了一个测温装置,并给出了该测量仪的测量原理和炉内气氛温度的计算公式。学生们正在将该成果申报学校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奖,并且已形成实用新型专利申报书准备申报专利。通过项目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也加深了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2.4以实用为导向的教学,加强工程实践性,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从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工程基础》是高校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基础理论课向工程专业课过度的桥梁。由于课程理论性强,又较抽象,加之同学们没有工程设计和工艺管理经验认识,往往感觉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缺乏系统的分析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实例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流体的流动与输送时,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桂林遇龙河水利设施,结合本章节内容分析该水利设施是如何利用流体输送原理达到不输入外能的条件下、利用河水的机械能将水输送到2米高的岸堤上的原理。这一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永久性水利设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们增设开发项目,组织课堂外的竞赛,按小组方式,假想自己是水利工程师,仿照桂林遇龙河水利设施提出设计方案,如何改进才能利用河水的机械能将水输送到4米高的岸堤上。另外,通过讲授江苏昆山某公司加热反应器的工艺选型和操作条件选择的实际案例,使同学们懂得了实际工作中本课程知识的实用性。通过实用为导向的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增加了对课程知识的认识。

2.5开放创新型实验的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化工实验是《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理论与产业相结合的重要过程,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直接关系到实践能力。实验教学突出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实验课程安排,更需要注入科研以及工程应用的意识;不仅仅是动手能力,更需要全面培养手脑协调、手脑并用、手脑并重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在cdio执行标准中,只有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方法才能有效促进专业目标的达成,才能使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得到体现。目前,我校化学化工教研室已建起了初具规模、设备较为先进的化工实验室,对于学生了解离心泵、板式精馏塔、填料吸收塔、换热器和板框过滤器等化工设备的基本结构及操作特点十分有益。通过对设备的操作和仪表的使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化工基础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工程观念。传统的实验教学是由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固有的操作,得到预计的实验结论,学生完全处于被动角色,实验教学并不能达到预计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层次、开放式教学,统筹安排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合理分配课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通过推行选题模式,使学生组成合作团队参与到实验教学的设计中,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的空间,学生可以针对自己薄弱的项目进行强化练习,也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对整个实验不进行任何干预,只有在学生遇到问题向教师提问时,才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指导,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审查和评估。

面对当今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应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校化工原理课程已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得了一定的成效,《化学工程基础》是该教学改革和创新成果的延续和拓展。cdio理念在强调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工程系统掌控能力。本文结合cdio教学理念,针对当前《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践教学、问题式驱动教学、以实用为导向的教学以及开放创新型实验的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cdio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式学习的思考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合21世纪需要的人才,而中学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担。

一、转变教和学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我教你学和我叫你学。老师根据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内容,采用“填鸭式”,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与之相应的考试手段是利用题目来检验学生对知识记忆的程度,这种教学观念和模式往往使少数学生成为有升学希望的“尖子”生,而使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读”或“陪考”生。显然这不附合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思想。在思维发展的道路上,则局限于课本和老师规定的范围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一定要明确,现在我们进入课堂,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其乐意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老师不是如何把自己所把握的东西倾倒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二、转变教和学的方式。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发愤学习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又不知怎么说的时候不去指导他怎样表达。”可见,一代教育宗师早就主张学在前,教在后,先学后教。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首先要改变原来那种教师唱独角戏的方式,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学,教师重在发现学生不会的地方,鼓励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其次是确立学习的目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学生就会围绕目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思考、讨论、合作等方法,摒弃错误,发现真理,进而完成由感性熟悉向理性熟悉的转化。第三,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由于知识储量有限,生活阅历较浅,思维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由“想学”过渡到“会学”,把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明确指出:“孩子,从他所从事的每项活动中获得教育。”可见,对于学生而言,课堂,不仅仅是我们授课的教室,而是整个社会环境。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不仅要在教室里教学生知识、教学生做人,培养学生能力,还应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把握知识和技能。

教学方式的转变还应体现在课堂精讲和精练上。学生通过自学后起点绝对不会是零,我们为什么要从零开始教呢?因此我们精讲的标准应为:讲学生自学不会的地方、讲问题分析的思路、讲学习的方式方法、讲解题的技巧规律等。精练则是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选择习题,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分出梯度层次,这样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偿到成功的喜悦,不再出现低水平学生束手无策、高水平学生感到平淡无奇的局面。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其能力才能得到锻练和提高。

三、转变师和生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师道遵严”反映了此种情况下的师生关系为教师是权威,学生处于从属和绝对服从的地位,体现在教学中老师重在研究自己如何传授知识,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情况,学生爱不爱学、能不能学会、接受能力相差悬殊等这些因素教师考虑很少,所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威严的老师面前,不愿积极主动的动口、动手、动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旧的师生关系,建立正确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道理我们都明白。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反馈的过程,也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和瓦解的作用,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因此,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努力建立平等、和谐、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常”行为,教师应该宽容、理性地对待,要以赏识、激励为主,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鼓励学生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向往。

其次,要使课堂教学有滋有味、生动活泼,激发学习爱好。“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这话很有道理。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爱好。爱好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熟悉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推动力,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的趣味性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可以采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创悬念、编歌谣、变换小角色、小组竞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教师要始终记住自已的任务是为学生服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手,因此老师应为激发学生学习做充足细致的预备。课堂上,教师应本着“遵重个性、体现差异、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原则,对不同学生提出适宜其发展的不同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优势,还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广阔天空。

总之,只要我们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能在课堂上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发展。

问题式学习的思考教育论文

:针对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和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不足,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持续性、阶段性和个性化的需求,提出构建将文献检索课、专题培训讲座及信息素养教育专题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三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其本质为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包括对信息需求的判断能力,对信息获取的检索能力,以及对信息利用的评价能力。[1]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人才综合素质考察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因此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各环节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和效果评价,已成为高校及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和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当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充分考虑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个体差异,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持续性、阶段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将信息素养在线课程与传统的文献检索课进行深度融合,结合图书馆开展的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专题培训讲座,探讨将文献检索课、培训讲座及专题站三者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一)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分为培训讲座和文献检索课堂教学两种具体形式。传统的培训讲座包含新生入馆教育、面向全校师生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培训讲座、面向特定对象的专题讲座,如针对大四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资料查找专题讲座。概括起来,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传统单一的文献检索课堂授课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2.侧重于检索工具的使用和检索技能操作的培训讲座时间有限,缺乏全面性、系统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创新能力;3.基于大众化的通识教育模式,缺乏与学科专业背景整合,不利于满足学生持续性、扩展性学习的需求;4.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检测的需求,也使得教学效果无法达到强化和持久。针对传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不足,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观点:如:高校研究生多维度混合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2]、基于需求的阶段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3]、基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4]、嵌入式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5]等。这些创新的观点为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未从根本上解决信息素养教育的全程化、阶段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仍有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

(二)在线课程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国内外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新途径。目前国内外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在线课程的平台有很多,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mooc平台,主要包括:mooc、网络公开课、微课、音频、在线大讲台等。据统计,国内外大学或机构已在15个mooc平台上开设了52门信息素养教育类相关mooc。[6]此外,国内外一些权威的数据库商,如:webofscience等,利用在线大课堂,上传培训视频、ppt、使用指南或使用教程等资源,以对外公开共享信息素养资源的形式,供读者自主学习。另一种是高校图书馆网站平台。很多高校图书馆网站上都设置“信息素养教育”或者“读者培训”栏目,上传系列专题培训、讲座课件,供读者下载学习等。有的高校图书馆自建或合作建立信息素养教育专题网站,积累信息素养相关资源和素材,以ppt、pdf、网页、视频等形式在平台上发布。但是在线课程这种自由随性的学习方式也给自学者带来了挑战,主要表现为:1.在线课程分散、无序,信息素养理论知识点众多,自学者难以进行全面、系统性学习;2.缺乏实践环节,单纯的理论学习使得实践性较强的检索技能等能力提升缓慢;3.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学习的质量和成效难以掌控。为弥补上述不足,提升信息素养教育质量,我们尝试开展“三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三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深度融合信息素养在线课程与文献检索课,将文献检索课、培训讲座及专题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见图1,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持续性、阶段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改革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在这种模式中,文献检索课是核心和重点,通过课堂教学阶段性、系统性地讲授信息搜集、整理、利用、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提升对信息需求的判断能力,以及对信息利用的评价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组织检索实践,完成多份检索报告,合作撰写学术论文,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对信息获取的检索能力。两相结合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基础信息能力、通用信息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信息能力。专题知识讲座和培训是文献检索课知识的扩展深化,从专题入手,从细节深入,加上常态化、全程性特征,时间可以贯穿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涯,使文献检索课阶段性的效果得以持续。自行开发的大学生信息素养专题站是文献检索课的有效补充辅助,视频学习、互动答疑、在线评价等模块的设置,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一)基本思路。

将文献检索课、培训讲座及专题站三种教学和学习要素有机结合,达到强化信息素养教育效果的目的。第一,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息需求。提升文献检索课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改变片面介绍检索工具和检索技能的做法,积极引入建构主义学习法,结合学科专业背景知识和本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的特性,创建真实情境,补充信息评价、信息道德等内容,帮助学生构建个人信息评价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途径开展提问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以组成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化认识,提高学生相互合作、自主学习能力。更新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组织教师合作开发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开展微课视频录制。第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广“四三二一工程”合作学习组织策略--四份检索报告,三个人一组,两种类型的作业,一场论文报告会,即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文献检索、事实数据检索、网络检索和综合检索四次检索实践,完成四份检索报告;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组建学习小组,每三人一组;围绕自定课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完成检索报告,共同撰写学术论文,学期末上交检索报告加学术论文两种类型的大作业;最后组织一场学生论文报告会,让学生自主展示小组学习成果,交流过程心得。第三,针对学生的多层次需求,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与培训。将专题知识讲座与培训常态化、制度化。面向全体新生开展入馆教育,为文献检索课的后期开设作出很好的铺垫;面向全校师生定期地开展网络与数据库检索系列专题培训讲座;制定培训个性化预约制度,四人以上就可以依据个人需求向图书馆预约相关专题的小型培训;扩展文献检索课知识内容开设《网络信息检索》公共选修课;编辑《大学生信息素养报》,搜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新资讯,特设“读者论坛”栏目,结合文献检索课开展教研活动,方便师生发布交流各类知识和学习心得。第四,不断改进自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专题站,打造信息素养教育在线平台。针对网站中所设置的专题学习、相关知识、学习资源、信息素养报、教学成果、学习评价、相关链接和专题论坛八个模块,定期更新网站中专题学习和相关知识栏目,形成结构紧凑、纵深扩展、逻辑完备的信息素养知识体系;整理文献检索课学生的优秀作品,供在线浏览,充实教学成果;制作课堂教学微视频,上传多媒体课件、新生入馆教育及其他各类专题培训讲座资料及视频,丰富学习资源;创建试题库,并不断依据规则更新,实现信息素养在线评价。上述三个方面以文献检索课为中心,以信息素养专题站为辅助,以培训讲座为补充,互相支持、紧密结合。文献检索课的阶段性和系统性保障了信息素养教育知识点的全面系统,文献检索课的相关教学成果又为信息素养专题站提供了丰富素材;信息素养专题站承担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辅助的同时,因为其不受时间、地图1三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模型点限制的特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专题培训讲座因为常态化、制度化至始至终贯穿其中,深化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的持续性。

(二)创新之处。

第一,多途径多角度的培养体系,改变了信息素养教育单一的培养模式。“三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的立体化培养模式,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的多重叠加,有利于增强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专题培训讲座的常态化开展和大学生信息素养专题站确保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持续性和全程性。第二,大学生信息素养专题站的构建,为文献检索课与信息素养在线课程的深度结合提供了平台支持。一方面,大学生信息素养专题站中结构紧凑、纵深扩展、逻辑完备的信息素养知识体系,有助于文献检索课课堂知识的深化拓展。网站要求各模块素材定期更新,有助于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的创新总结,另一方面,文献检索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微视频、作业规范格式等内容为大学生信息素养专题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献检索课多年积累的试题规范和标准,为大学生信息素养专题站试题库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使学生自我学习效果检测成为现实。第三,个性化专题培训讲座流程制度的制定,为专题培训讲座全程化建立了保障。参观讲解式的新生入馆教育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开端,为后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以及专题培训讲座奠定基础,定期开展的专题培训讲座作为信息素养通识教育面向全校师生,同时,考虑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个体差异,为满足不同层次的个性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个性化专题培训制度,四人或四人以上的学生团体,可以预约相关专题的信息素养教育培训,专题内容依据学生团体的个性化需求设定。第四,大力推进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引入建构主义学习方法,推行“四三二一工程”合作学习组织策略,探索文献检索课与学科专业整合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教育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三)应用情况。

为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我们尝试改变单一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在文献检索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为理论指导,进一步探索探究合作学习相关组织策略,一方面积极开展新生入馆教育以及其他各类信息素养教育专题培训讲座,另外同时编辑《大学生信息素养报》和不断完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题站”。在实践中,近几年我们将“三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在我校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班级中广泛推广,效果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如下:新生入校时开展的新生入馆教育为后期文献检索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埋下伏笔;创新的文献检索课教学理念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同组同学之间合作探究问题的热情很高,期末论文报告会学生进行学习成果ppt的展示时非常踊跃,多数学生表示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学习收获很大,感觉很有成就,认为合作探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及责任心;《大学生信息素养报》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最新资讯,因为在全校范围发行,影响较为明显,有不少学生主动为其中的栏目撰写文章;信息素养专题站为信息素养在线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平台支持,很多学生依据自己的需求通过专题站浏览教学课件,观看培训讲座视频,查看文献检索课作业规范格式,借鉴优秀作业成果,交流信息问题,评价信息素养能力;图书馆定期或不定义举办的信息素养教育类专题培训讲座成为文献检索课的有力补充,为保证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全程提供条件。教学实践与调查证明,与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相比,采用“三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主要有如下显著特点: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3.有利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持续性和阶段性。

“三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效果明显,但在实际开展中也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不足,例如文献检索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内容设计、教学资源整理、教学活动的开展等都是对教师各方面能力的一种考验;信息素养教育专题培训讲座的开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信息素养专题站的不断完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技术支持,此外也有部分学生反映信息素养专题网站培训讲座视频播放不流畅,学习系统性差等,因此,后续我们会将研究重点放在解决困难、更新技术,多方并进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有效促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改革。

[1]信息素养.百度百科[eb/ol].

[2]罗国锋.高校研究生多维度混合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6(9).

[3]宫平,杨溢.基于需求的阶段式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7).

[4]张长海.基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7).

[5]翟莹听,刘晓峰.全媒体时代嵌入式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2).

[6]赵蕊菡,黄如花.国内外数据分析类mooc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1).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问题的思考教育论文

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主权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林场实现森林分类经营后,其商品林经营完全属企业生产行为,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提高林场的经营积极性,亦可避免林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2实施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林场的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成为林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没有产出,林场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有效经营。因此,在未实施分类经营的情况下,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明确责权关系,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解决生态公益投入,可使其不再成为经营单位的'经营负担,有利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使其生态防护效益得到时最大限度发挥。

林地是林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由于受经营管理水平限制,一方面是林场为了维护林地所有权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林场对有限的林地资源利用效力低。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对现有林地科学规划,按森林主体功能划分经营类型,同时在商品林经营中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可以有效解决林场林地利用效力低下问题。

我国林场现行管理体制已沿用多年。其基本特点是把林场作为企事业单位管理,在商品生产中,林场向国家纳税体现与国家的经济关系,向主管部门缴纳各种专项费用体现隶属管理关系;对木材实行限额采伐。这种管理体制有其合理性,在林场经济自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事业费投入,解决了林场建设初期的造林投入。同时,通过集中专项费用筹集了大量林业基本建设资金,为大规模绿化造林提供了投入保证。在我国林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实行限额采伐也是保护有限林木资源的最有效手段。

但是,也应看到,要实现分类经营,现行管理体制也存在很大局限性。首先,从责、权、利关系看,实施分类经营后,商品林的经营完全是商品生产行为,林场的商品林经营活动应等同于企业的商品生产活动。林场的生产经营应计算投入产出,占用生产资源应支付一定的代价。林场的经营成果主要通过所有权分配,而现行管理体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从投入关系分析,林场投入的两个问题未能很好解决,第一,林场现有商品林大部分是国家投入形成的,由于林场实行事业化管理,这部分商品林林场在生产受益中,未能把国家投入的利益体现出来。第二,林场的生态公益林是林场的非商品生产对象,但林场必须投放生产资源经营管理,这对林场又是不合理的。

4.1林场划类经营。

林场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林场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我区的大部分水源林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可按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防护林占绝对优势的林场也应作为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管理。

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应是补偿额。

严格来说,任何森林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公益功能,因此,所谓兼用型森林资源不应再补偿其生态公益功能,理由是该类森林是有产出的,其经营投入小于产业,通过森林生产经营完全可解决投入来源。

综上所述,在林区以林场为单位进行分类经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我们要保护好森林,使林区能真正的做到青山长在,永续利用。

问题式学习的思考教育论文

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主体途径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等内容。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以大学语文为核心,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新平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有效利用和控制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创建素质教育互动场景,创设网络教学环境的实践性分析,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素质教育互动模式的可行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就是利用数字处理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学设计,将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这种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教学手段,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而逐步转化为以课堂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将多媒体手段科学地运用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同时注意消除隐藏的弊端,在创建人文素质教育场景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让教师节省板书时间,讲授更多的教学内容,但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授课中独具个性的语言和情感表达等传统的综合性的信息传递方式有较大差别,若控制不好,容易造成一方面课堂教学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做笔记,另一方面,教师也难以精确掌握学生的思维强度,导致讲课节奏过快,致使学生精力不集中,影响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运用现代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多媒体直观的表达手段和传达方法,巧妙解说和强调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课件的制作上,应当从教学目标出发,通过对教材的细致分析,找出教师授课或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构思、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在使用中,应当注重与传统的教学模式配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注意将教学时间更多地分配于重点内容的详细讲解分析上,严格控制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和用时,避免以课件为中心的多媒体课件的滥用和误用。

以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课堂教学为例,在《孔子孟子与儒学》一讲中,孔子有关君子“杀生以成仁”的观念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因此教师重点选取了电影《孔子》中孔子在宋国境内遭司马桓魋威胁,以及在前往楚国的路上被乱兵围困,断粮七天,孔子却照样讲学、弹琴唱歌的片段,来凸显孔子躬身实践“仁”的理想的圣人形象,整个放映时间不超过7分钟,长短适度,既起到强化作用,又没有喧宾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而在这一讲中,孔子有关“中庸”的思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便选取了电影《孔子》中有关孔子和南子会面的片段,通过孔子对声名狼藉的南子有礼有节的态度,表达“中庸”之“过犹不及”的涵义。这种活生生的画面比传统的教学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因为视觉冲击而印象深刻,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还应当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拓展大学语文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和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注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并在设计课件时体现各种策略间的差异,从而真正体现人文性。

如在讲述《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时,教师可以从诗歌的特性出发来设计课件,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现代诗歌《错误》的诗意,设计出符合该诗“闺怨”主题的江南、莲花、柳絮、寂寞的城、黄昏的青石街道、紧掩的窗扉、穿城而去的骑马人等富有诗意的画面和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从课件中的画面和动画总结出“闺怨”这一主题,并由此自然过渡到对《君子于役》的讲解,加深对该诗中原本简朴的语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蕴含的诗境的理解。这种形式和内容结合紧密、突出重点的设计,遵循了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原理,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同时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课件的科学性。针对学生认知过程四个重要节点,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设计直观感知———讨论关键问题———整理思路———拓展阅读四个板块,并通过课件进行强化,使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和方向,主动配合学习,从而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靠诵读和板书来补充课本外的重要材料,一方面学生可能无法仅仅通过“听”来理解,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时间限制,补充难以完成。多媒体课件所具有的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特点弥补了这个缺陷,它能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必要的补充材料,极大地扩大了课堂容量,使学生通过信息风暴的方式更全方位地理解课文。为此,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心理的特点,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微观和宏观的限制和集成性的优势,通过文字表述、图像演示、音乐渲染、动画模拟,凭借其图、文、音、像并茂,色彩逼真、形象生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信息的获取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以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教学为例,在《离骚》的讲述中,该校教师广泛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在作者传记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介绍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于传记中描写的屈原的身世和性格、政治经历和结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同时体会到其“九死其犹未悔”的理想主义作风,为之后理解其思想打下较好的基础。在相关作品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课本中未收录的《橘颂》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屈原从小便追求的“独立不迁”的性格的形成过程,更深刻地理解他成年之后的政治作为。在后世评价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引用了唐代诗人文秀的诗《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了解后世对屈原的评价,激发学生思考屈原悲剧产生的原因,不仅使教学更加立体,而且也促进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课文之外的深层次问题。在作者画像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屈原的画像《屈子行吟图》,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对屈原的直观印象,使屈原由一个概念变成一个具体的人。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形成诗文意境图。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是通过文字叙述的途径去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但这种途径常常因为学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薄弱或差异而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实物实景图的形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富于诗意的优美画境。如在讲述道家思想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以《寻隐者不遇》诗歌为主题的画作,通过诗画的结合,使学生对道家那种闲散、自然的生存方式216《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论卷(十三)产生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道家文化的理解。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音频文件的作用。现代医学早已证明,声波具有能改变人的脑波运动的作用。当人体律动与乐曲产生共鸣时,就会激活大脑贮存的各种信息,记忆就会因此得到加强和深化。比如,在讲述道家的自然观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传统民乐《高山流水》,使学生通过音乐的刺激,去联想那种身处自然的心境,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家思想。教师还应该发挥视频文件的作用。视频文件因为是视觉和听觉的联动,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留下更深的印象。比如,在讲解孔子时,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较多地采用了播放电影《孔子》的片段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孔子作为“圣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理解。

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现代性特点,目前,许多课件的最终制作都是依赖较为专业的多媒体操作人员,但他们往往欠缺对教学工作的认知和了解,对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体会不深,多从技术性的角度出发制作课件,很难完整体现和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因此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可见,只有根据教材内容和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并针对目标制作的课件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才真正具有实用性,也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中,应当大力提倡教师自己编写制作多媒体课件,既有助于教师精通语文专业知识,熟悉教学规律,熟知课程标准及目标要求,又能促使教师更多地和学生交流,更加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便于因材施教切中重点、难点、疑点,还可及时获知反馈信息。为此,要鼓励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在钻研语文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设计教法的基础上,选择、制作精当的多媒体课件以备课堂运用。同时我们还大力提倡提高课件制作的效率和利用率,在保持教师教学内容的连续性的同时,注意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还应当注重多媒体课件内含元素的艺术审美功能。要鼓励教师加强自身艺术修养,在多媒体课件结构中尽量注重丰富的视觉、听觉和视听动感元素,以美的图画、美的音乐,配合完美的构设、艺术的衔接、妥帖的节奏,从美学角度出发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尽量避免单纯强调系统严肃、理性和逻辑。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审美观点出发,使学生在艺术和谐的情景中激发起情感,从中获得审美经验感受,启发学生的美感及追求,使学生的情感更丰富,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以提高。我们相信,这将有利于为学生奠定艺术审美的素质基础。

问题式学习的思考教育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在社会极速发展和创新创业环境下,亟需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教育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模式借鉴。

在创新创业环境下,伴随着普通高校转型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而且能够促进教育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1]。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实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技术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和管理者[2]。应用型人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接轨,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能。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属于工学专业,注重多学科相互渗透、互为支撑、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建筑、结构、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设计、施工、测绘、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等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在创新创业大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不再以培养研究型设计人员为主,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确定相应的具体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服务于区域经济。

3.1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平台+模块教育,合理设置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学分比例,创新创业课程不再局限于通识教育平台的理论教育课程,应在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进行有机结合,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应有所区别,培养专业人才。改革方法是先建立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平台,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多方向选修课模块,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学生知识面,保证知识的多样性,构建学生知识体系,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作为学生,可以从创新创业理论基础知识慢慢过渡到专业知识中,先有创新创业意识,再形成创新创业理念,最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第二、第三课堂的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定位是服务于区域经济,进行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等,学校首要任务应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首先,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与科研机构、企业建立互赢机制,加强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等,教学过程引入真正工程或进行现场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并注重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及时根据社会和行业信息进行课程教学更新;其次,学校通过积极推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研究、开放性实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举措,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以此设计教学过程,增加学生参与度,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能力;最后,高校、社会、政府积极合作建立多种实践平台,如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工作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供学生实践自己的创新创业灵感,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3.3教学评价模式多元化

重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高校通常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并作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指标,但这种评价模式不适于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教学评价模式的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考核,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平公正、可操作性强的综合评价体系,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过程、创新创业能力,充分考核、记录学生的每个学习过程,并及时给与反馈,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3.4师资团队建设模式多样化

师资团队建设应打破结构单一的局面,传统师资队伍以研究型、理论型为主,没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不能指导和剖析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无法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应着力建设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教师队伍,定期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同时引进比较成功的创新创业人士和企业家进行辅导,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4结语在建筑业信息化和创新创业环境下,建筑行业亟需大量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对肩负应用型人才培养重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借助各界力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研究新型教育模式,持续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1]孙家国.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五个一”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武夷学院学报,2011(2):90~93.

[2]王兴国,苏幼坡,徐建新.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问题的思考教育论文

摘要:近几年来,在实现造林绿化后,部分林场不能很快转到高效林业方向上来,从而造成林场效益下降,经营风险承受能力降低,经济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因此,如何搞好林场的林业分类经营,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对生态公益林实施有效的经营和保护成为林场当前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林场在我国林区占有重要地位。黑龙江省林区以林场为单位,经过数十年的经营,这些林场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经营条件,正成为我区林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林业在将来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希望所在。由于经营体制,林业分类经营等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再加上严格计划的约束。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林业分类经营有密切的联系。林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不可能通过无限制扩大经营范围来实现,只有通过对林地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这对林场尤为重要。现在我国林场的经营规模已基本确定,林场经营面积只有缩小而不可能扩大。因此,林场走外延发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现实的。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问题式学习的思考教育论文

就目前而言,卫生事业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也逐渐提出了更高更远的要求。在护理教育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以便于更加符合发展的要求。首先将对高等护理教育的模式作出分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就其发展的前景谈几点见解。在师资队伍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面的形式方法等等进行完善和改革。

护理教育;发展;教育模式。

只有强大的护士队伍,突破将中专作为护士的学历的最主要的力量,打破以往的发展模式,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使其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卫生事业的继续前进,进而发展和产生更多更高标准的护理人才。以下将对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进行一个简要的探讨。

一、关于改革完善高等护理教育的思考。

不论任何一个事物的改革都必须准寻一定的要求,改革教育也不例外。改革的过程中要始终考虑社会以及整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我们的国情最适合发展怎么样的护理教育等等,针对改革将对以下几方面进行着重考虑。第一,要建立起强大的师资队伍这无疑是培养护理人才的保证,它是高层护理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严格要求师资队伍队伍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最主要的还是其知识以及学历的层次,极其相对丰富的护理教学理念经验等。第二,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第三,要剪短护理的学年制,以往护理本科为五年制,但是对护理专业的性质而言经分析四年相对更加适合护理教育的学年制,依据不同的学术学位有不同的要求。学制的减少可明显的将医学专业区分开来,同时对护理整个团队的稳定性起到了相对积极的影响。第四,要对课程的体系作出调整,凡事都不能只是以为的学习理论,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当作也要结合亲身的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全面,统筹兼顾。与此同时,要深刻认识护理这个专业的性质,其更加突出的是能够实践操作的能力,所以,在进行高等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的途中,更应该多创造一些实践操作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的必要性。

1953年开始长达30年的时间内我国对护理教育方面作出了停止不前的选择,这对我国今后在护理教育的道路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发展遇到了阻碍。所以说在我国对护理教育的认识不够,对社会的发展极其需求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消极作用。要发展教育事业就一定要在遵循当代背景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情况。只有这样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才能不受阻碍。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医院,高等护理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包括相当多的方面,例如心理、精神、生理也包括社会文化都将纳入护理的范围,伴随这越来越多的科学而又新颖的护理方式,就需要我们发展和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护理专业人士,进而引领这高等护理教育走向另一个高度。近几年出现较多的中专护理毕业生,然而类似于硕士本科等的护理毕业生则相对较少,中专护理毕业生则出现毕业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也就是说高等护理教育的规模还不够,导致层次偏下的中专护理毕业生泛滥。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扩大高等护理教育的规模,通过培养本科以上或者硕士生来解决这个失衡的问题。

三、护理教育的体系建立应符合国情。

应对我国的发展现形式,即重点在于全方面多元化,所以高等护理教育的模式也不例外,在建立高等护理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注重结构,不能单一的大专护理教育也不能只重视培养研究所,那么这就需要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既要有专科护理教育也要有本科护理教育,同时还要有研究所硕士教育。这种教育体系既符合国情有合理科学。带有我国的特色之处。对于中国的高等护理教育最突出的是较为完整和优异的实施体系以及临床的教学。这些特点不仅代表了中国,也展示了中国在护理教育中的擅长之处。不同的层次教育有其不同的意义所在,就对研究所的教育,就是用来对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护理教育进行培养,受条件的限制比如教师资源以及一些设施等,最佳的培养教育体系可以在个别相对具有基础的高等院校。专科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的是临床,在这方面大致有两个方面,通常会为了普遍提高护理护士整体学历采取医院接纳大专护理毕业生,这样的方式是为了提高大专护理在护士中的百分比。那么中专到最后也成为了大,就不存在中专大专之分了。最终形成了大专为主的结构。还有一种是对在职的一些中专护士进行向大专转变的培养。然而本科护理教育则是将重点也可以说是目标放在一些社区服务以及医院护理的管理人。在近几年的本科护理教育发展过程中不难发现,本科毕业生大部分较具实力,有相对大的潜力和较为稳重的根基,他们大多数从事临床护理,当然也成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的尤物,用这些本科生的目的在于保证和加强护理的质量,以广阔的知识面,可人的学历取得了用人单位的信任。因此,本科护理毕业生将成为大众的需要,所以发展本科教育势在必行。

结语。

在发展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借鉴国外一些优秀的的经验但最终还是要发展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护理教育模式,同时发扬自身的长处。目前来看市场供应需求现状这种能够在大学中将本科与专科同时进行的教育也逐渐出现,所以说我国在护理教育的发展方面有较多的坎坷,尽管如此,但改革还是要继续下去,并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扎实基础,依据客观实际,依靠我国国情,不断探究不断学习通过不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方式发展出更具特色的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新模式。为我国培养个人能够多更好,的素质性智慧型的人才,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2]陈传林.试析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三大趋势.医学教育,1999,1:7-11.

问题式学习的思考教育论文

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教育事业也要随之得到发展,我国近些年来,经济政治文化均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因此为了适应这个社会现象,我国高校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条件下,也给我国高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计算机专业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目前,计算机专业属于一种热门专业,正是由于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很大的需求,所以导致当前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一些高校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上并不适合当今社会的需求,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就业。因此计算机教学要想突破传统,争取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寻找到最有效的创新创业模式。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必须要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本文就根据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下为具体内容。

1.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降低,计算机专业学生生源减少。在如今的高校教育中,计算机专业虽然仍然可以算得上是一门热门专业,但是与之前相比,计算机专业已经不再是时下最热门的行业,学生们在选择专业学习的时候,对计算机专业的关注度已经大大不如从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人数正在逐年递减,因此高校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关注度,但是学生们在选择大学所学专业的时候,会更加倾向于时下最热门的一些专业,为自己的就业打下基础,计算机专业的报考数量仍然不够乐观。2.计算机专业失去了原本的吸引力。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网络信息和资源更新换代也非常快,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相关新事物的发展和壮大。然而,在这种火热的发展状态的背后,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与之前相比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彩。现如今,各种计算机培训机构仍然随处可见,但是人们在进行计算机的学习热潮之后,就进入了瓶颈期,此外,我国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各种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复合型高端人才,但是由于现如今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不够创新,导致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工作岗位的具体需求。3.计算机专业教学脱离实际。目前,我国计算机教育过于重视理论教学,既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也没有与当今社会实际情况和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来讲,其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如果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话,就不会帮助大学生在高校教育中获得太多的实践机会,不利于他们未来步入社会后的工作。

1、正确树立创新创业教育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也逐渐向着知识经济的方向发展,也正是这一发展条件,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创新,来迎合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发展趋势。在这一时代发展背景下,人才培养不应局限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良好的责任感以及相应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当今高等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应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正确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抓住学生们的心理,要了解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不是一个短时期就能完成的事情,而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完成,该项工作具有较高的系统性,为此应激励创新创业理念对高校教育理念形成积极的正面影响,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合理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的全面更新改革。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说,其具有快速更新的特征,也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计算机行业人才需求的基本点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才能够扩大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对此,计算机专业应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学生形成强大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进行专业教育的时候要格外注重教学思维观念的改革和创新,排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辅助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高校教师应该注意到教学思想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并通过更新教学思维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还要注重专业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关联性,由此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效果,使单一理论教学变得更加全面、更加优化,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创业意识,更新高校培养人才模式。

2、设定契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的教育与中小学教学完全不同,其主要是锻炼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潜能以及更高发展的水平。针对这种教学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进一步的提高,不仅如此,还可以锻炼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使他们具备创业规划以及自主创业的科学意识。而现如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就是关系到计算机专业培养同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与发展,为此,我国高校应加快更新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发展培养目标,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宗旨,消除两者矛盾。具体来说,在高校教育中,可以明确设定出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高校可以组织一些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更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良好的专业技能,同时应具备创新意识思维,善于洞悉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商机,具备良好的协调管理以及领导才能,在应对问题时具备一定的挑战精神。

3、强化计算机专业课程系统建设。根据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时,要积极朝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方向发展,相关的课程也要积极向着通识课程领域迈进,在促进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结合之下,构建一整套功能相互穿插的多元教育系统。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加大力度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并且要按照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按照课程的类别和类型开展一系列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并且将这两种课程进行分开管理。其中,必修课程要保证基础理论课程能够正常开展,并且将其作为教学重点,保证学生自身具有基础性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够做好其他实践,并且由此来提高学生们创新创业意识。另外,在选修课程中,教学重点就不是基础理论教学了,而是创新创业个性化教育,重点向学生们传授创新创业的知识,并且要保证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关注于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水平的提升。另外,高校也可以对相关的公共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添加丰富的创新创业工作理念,做好各类文化课程的有效对接融合,利用公共选修课程教育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以及能动性。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学校教育,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技能掌握能力,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都是一项具有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阶段中,师资团队在其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由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师资团队的监督,并且要定时进行师资团队人才培养。另外,高校也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邀请或者聘请企业中的企业家都学校来进行讲座,为学生带来更新的思想与优质课程内容。综上所述,我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刨除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方式,正确树立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团队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以此来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从而促进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问题的思考教育论文

小学阶段的教学管理水平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教育教育效率和质量,对学生的长期健康、均衡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分析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暴露的问题。

基于笔者在我国多地区的小学教育机构所作的实地调研信息反馈,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规避,势必会影响到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阻碍小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笔者将所调研中发现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归纳为三点,接下来笔者就针对以下三点来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1.教育观念传统。

虽然新课标中一直将素质教育作为重点倡导的理念,并对素质教育的相关评价标准与实践指导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就当前而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没有转变教学观念与管理理念。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遵循着应试教育的理念模式来进行,将学生的个人考试成绩视为其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对于学生的'均衡发展极为不利,学生的学习目的变成了应付考试、获取好成绩。但实质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心的学习积极性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被限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2.教师素质不高。

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个教师素质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适得其法的教学指导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当前的小学教育阶段,虽然在教学新课标的指导下和政府相关教育部门所组织一系列教师培训活动的促进下,小学教师的素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新时期新形势下,小学教学改革不断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个人素质水平和教学理念风格等各方面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相比较当前的教育形势,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显得越发捉襟见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少教师的教学手段依然停留在以书本和教材为基础的教学阶段。这种现状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严重阻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教师除了坚持传统的教学手段,还必须积极学习、掌握信息多媒体化教学手段,充分借助于新媒体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大量优秀教学资源和集声音、动画于一体的教材内容展示,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3.家庭教育缺失。

一个人从出生、走路到说话的发展全过程都离不开家庭。从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来看,家庭情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而小学阶段是学生从家庭走上学校的过渡阶段,学生在学校所花费的时间和在家的时间数量对等,这其中我们就能够看得出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现状中,不少小学生的受教育时间仅限于学校,在家庭中,家长和学校、学生缺乏必要而及时的沟通,即便是存在着交流与沟通,也大多是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教育隔阂,使家长不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

二、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对策。

基于上述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问题的分析,同时结合自身的经验总结,笔者将解决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分为以下四个:

1.引入合理化的学生评价机制。

学生评价机制对于小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当前的应试教育中单一依靠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能力水平的机制有失偏颇,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容易导致千人一面的教育结果。为了保障学生的均衡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我们一定要调整当前的学生评价模式,基于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新课标中关于素质教育的要义,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认知习惯的引导与培养,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

2.多措并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因此强化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调整教师的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创新与探索对于增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意味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培养一支业务能力高、素质水平硬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第一,提升教师的个人思想道德水平与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示范,引导学生发展。第二,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打造个性化的课题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挖掘其身上的潜质,为学生定制独特的教学计划,只有如此才能够促进班级学生的共同进步、均衡发展。第四,学校管理者应当为教师制定长期的发展培训规划,通过一系列的培训、锻炼等方式来逐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从而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3.引导家庭教育参与教学热情。

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和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例如,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的某地区一学校十分重视家校联合这种教育模式。学校管理者以每个班级为单位,指导教师将每个学生家长的微信号进行添加、组建班级微信群,实时的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近期的教学安排、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等各项事宜及时的发布到微信群中,经过实践验证,这种组建微信群的家校互动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家长的认可。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qq群、论坛等方式来与学生家长沟通关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事宜,通过诸如此类的家校互动方式来织造学生学习、生活网,在获得家长的教育支持的基础之上,学校可以及时听取家长对学生学习、成长的意见和建议,来共同为学生制定学习规划,为学生营造更为科学合理的学习成长氛围,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的均衡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正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基于正确教学观念和教育学相关原理的指导,结合各地区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创新,规避不足,发扬优点,进一步优化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更高效地开展小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2]贾兴文,王晓丹.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赤子,,(24):157.

[3]宋喜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88.

对农村语文综合性学习缺失的思考教育论文

在这信息化的世纪,薄薄一本教材,小小一方课堂,早已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可以说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都是学生的教科书。语文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更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新的课程理念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广泛联系生活,引进时代“活水”,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把“大语文”引进小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的教学格局。

笔者经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认为语文教学并不等同于语文课本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是实践新课标新理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

一、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语文综合性学习极大的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和内容,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使语文教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教师应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觉的将生活资源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把课堂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当中,延伸到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领域;把语文教材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延伸到报刊、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种传媒。这样不仅使课堂变的丰富博大,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愿学、会学、学活、学好。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在活动中广泛地涉猎,不囿于学科课程所学,开拓所学知识的广度;而且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识的深度。教师可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索学习。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做法,引导学生挖掘问题,激发学生以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保护“奇思妙想”,鼓励“标新立异”。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学生地位:从被动到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参与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1、从语言问题开始,激发主动学习的动机。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它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2、强化自我意识,发展主动学习的态度。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活动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以主动的探索者和问题的解决者角色出现,并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

3、采用交流方式,激励主动开拓的精神。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群体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启发,以产生更多的探索愿望。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

三、教师职能:从传授到指导。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逐渐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通过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激活思维,引导学生活学;通过传授方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善学。这种适时、适当的指导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有助于提高综合性学习的质量,使活动开展得异彩纷呈,富有成效。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活动之前的“编导”作用,如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的方案、程序等。其次,在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程序之后,教师要注重导趣、导向、导路。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开导,这种开导主要是思维方法上的,而不是内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四、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样。

语文综合性学习没有具体的教材,因而也就没有比较固定的教学活动模式。教师可结合实际,开发为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可通过游戏竞赛式、情境表演式、问题讨论式、主题活动式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此外还有阅读、调查、辩论、思维训练、编报、汇报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听、说、读、写,让学生锻炼语文能力,在观察、探究、表达、创作、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引导学生贴近社会、参与实践、感悟生活、亲近自然,便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母亲节里《感悟亲情》;环湖赛前《说“变”》;郁金香节《我当导游》;下雪天时《邀雪做客》;在《漫谈广告》中发现知识无处不在;在《话说“环保”》后产生作为一个地球公民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在《奥运课堂》上激发深切的民族自豪感;在寻找《春之足迹》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创造,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将“大语文”融入小课堂,跳出教材教语文,将语文教学从单一跳到多元,从平面跳到立体,从枯燥跳到鲜活,从教师的世界跳到学生的世界,创设一个让学生自由发挥、大胆创新的广阔天地。

体育教育论文:初中体育教学中保持学生学习欲望的思考

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教学是学生参与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只有在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下,才能达到课的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二期课改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综合学力。学生体育课教学活动中要从“逼我学”变为“我要学”的过程,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是不可少的催化剂。它是激发学习兴趣后的表现形式和内化物,由自我引发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提高学习效率、效果上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研究方法。

2.1观察比较法。

对所任教年级在体育课教学中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2.2文献资料法。

参阅了国内与本文有关的文献资料和网上资料。

3.结果分析。

体育课的教学与体育活动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体育课是教学活动,带有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来进行的教学活动。这和体育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参与活动内容有关很大区别。

在体育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而表现出的学习欲望也有差别。例如,田径项目和球类项目。学生对于球类项目的学习欲望明显比田径项目要强烈得多。再如,同样是篮球内容,学生对于投篮的学习欲望比传接球的学习欲望要强烈得多。又如,同样是田径项目,学生对于跳高、跳远的学习欲望要比耐力跑学习不知要高多少倍。

综观学生的表现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学生对于自主性强的内容,竞争性强的内容,能迅速看到结果的内容的学习欲望明显强烈。体育教学中的不同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欲望值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

3.1.2机械的重复消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习欲望是伴随着兴趣而来的。在体育学习中学生第一次接触新内容时兴趣特别地浓,那种学习欲望是自发的,来自于内心的。然而就某一学科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而言要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必须有一个多次操练的过程。体育学习中技术、技能、知识的掌握过程更是如此,这种反复的操练是一种必须的实践。

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反复地重复某一练习时,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将原本高涨的学习欲望降到冰点。例如根据“跑”教材中设定50m快速跑的教学内容,四根跑道,一个同学一根跑道。第一次练习时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拼足全力,你争我夺,练习会非常投入。第二轮碰在一起的还是这四个人,第三轮,第四轮……学习的欲望也将随着悬念和新鲜感的消失而消退。

3.1.3挫折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水平有限。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经过努力,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反复地努力,重复地失望,对于学生的学习欲望的衰退是不可低估的因素。

在我上课的班中有一位学生,由于身材矮小,实心球的考核达不到标准,几次下来对这项目失去了信心,缺乏了学习的动力,凡碰到力量性的练习,总要偷工减料,认为反正是一样的结果。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不是孤立的。他会受到周围同学和整个集体氛围的感染。当不良的学习态度占上风时,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学习欲望。记得有一次30米的追逐跑练习,最后三排的同学中有一人说了声:“大家都慢点,吃力死了。”就这样一带二,二带三,原本前面认真完成的同学也松懈了下来。不良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欲望的危害无疑是一记重拳。

3.2在体育教学中消除不利因素的策略。

3.2.1制定教学计划应凸现以人为本,设计教学流程应科学、合理。

在制定各类教学计划和设计教学流程时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做到科学、合理、严谨。要注意天时、地利、人和。既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有周详的预设。

杜绝出现大热天学习耐力跑,大冷天学习单杠之类的违悖常理的现象,可将学习内容影响学习欲望的因素降到最低点。

某些强度大,难度大的学习内容要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说明要透彻,示范要清晰准确,要领要重点突出。保护帮助措施到位,消除学生萌生的顾虑和畏难,畏惧的心理。在教学的源头就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2修炼内功,勇于创新。

要让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欲望,作为指导者的教师需要在提高业务能力上狠下功夫。把握好各类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推陈出新。例如尚文中学张老师的一节展示课中,投掷请器械毽球,在教学中张老师用三个装点的漂亮醒目的呼啦圈在竹竿上绑成品字形,老师手持道具从面对面练习的队伍中间慢跑而过,学生将毽球投出从圈中穿过,这样一个简单的道具解决了学生出手的角度和准度,老师的智慧使学生得到了快乐和技能。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汲取充实自己的知识,夯实自己的业务能力,有了厚实的基础才能有所突破和创新。

在体育教学中一个漂亮的示范,一组色彩鲜艳的器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快乐、新奇的练习手段将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克服因体育学习内容和机械的重复练习产生的不利因素,让学生体验体育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欲望。

3.2.3情感交流,重新唤起学习欲望。

体育教师也有个性上的差异,在性格上也有所不同,有的善于交流,有的不善于表露。有的教师从课开始一张脸紧绷着,到课结束还是一张同样的脸。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个冰人,学生有出色的地方也没有一句表扬,有出格的地方只有两道狠狠的眼神。这种过于追求教师“权威”给学生一种拒人以千里外的感觉,我是“权威”按我的要求做就可以。碰到这种老师学生会有学习的欲望吗?连你这个老师都不喜欢,他怎么会对你的课有兴趣!当然过于“放任”的师生关系看似关系融洽,学生积极性高涨,但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的是“放羊式”玩的兴趣而不是学的欲望,这是不可取的。

学生间的交流有时会超过教师的作用,记得前年体育中考前的一堂课,复习实心球的投掷,有个学生力量并不差,由于出手角度低老是晃在及格的边缘,各种辅助练习都试过,还是依旧。他对自己说:“老天保佑别抽到这项目。”他的同伴将自己的体会告诉他,让他在出手一刹那眼睛看住三楼玻璃窗,不要低头,他一试果然远了好多,高兴的把同伴抱了起来,嘴里嚷着“你是我的偶像!”那种激情溢于言表。

体育教学是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的多向过程。(见以下图示)。

教师。

学生学生。

学生学生。

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支持,情感上的慰籍消除挫折的影响,点燃“我能成功”的希望之火,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欲望。

3.2.4严格要求,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一个好的团队会带动大家一起努力,一起进步,不甘落后。在这样的氛围中迫使学生自觉努力学习,当你落后时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来鞭策你去追赶,在课中有时表扬一个学生动作做的漂亮,这组的同学会以他为榜样努力接近和赶超他,我有时会被学生在课后拖住帮他看看动作。这来自于平时的在细节上严格要求,使学生对自己也有较高的要求,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也有的学生在课中将懒散的言行去影响整体,“你跑这么快干吗呀?”、“省点力气吧!”、“你要表现自己啊!”,把想认真练习同学的积极性都打掉了,碰上这种涣散斗志、瓦解士气的情况,必须及时解决。在这里教师的指导引领,以及处理问题的原则性与艺术性显得极为重要。否则的情况不解决将拖跨一个团队。

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与竞争。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塑造健全的人格,营造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这是长久保持学习欲望的保证。

4.结论与建议。

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有效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等观念的引入,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去体现课改的精神?作为一名一线的体育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各具个性,可塑性较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只有让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出来,体育课教学才会有序有效,才能改变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状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但兴趣会迁移、会改变。只有当兴趣转换为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才会在体育学习中去主动地学、快乐地学,可持续地学。

初中体育教学只有确立并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在激发、提高学生学习欲望上下功夫,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才能不断产生新的活力,这是我对体育教学中保持学生学习欲望的一些思考。

5.参考资料:

1.张燕.《体育课怎样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积极性》.

2.马永胜.《浅谈如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习惯》.

3.李志勇.《允许“越轨”、鼓励“质疑”、善待“错误”―谈体育教学中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国学校体育》.第2期.

4陈辉强、胡新成.《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营造与调适》.《中国学校体育》.第4期.

5张兴百.《小学低年级体育课要“保鲜”》.《中国学校体育》.20第12期.

6李容.《运用激励策略增强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体育教育探索之舟-上海市中小学体育课题、论文、教案、案例精选》.上海教育出版社.

体育教育论文:初中体育教学中保持学生学习欲望的思考

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有效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增进教学的学习效益,提高各个学习阶段的实效性,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相互合作的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体育,教学,合作,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都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越来越来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素质。合作意识在目前各地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被广泛重视和应用,但由于常常还在一种比较浅的层面上展开,并存在不少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始思考并实践“合作学习”这一新的课题,使之有效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并举,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型的学习,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的形式,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这样的学习方式应作为课堂教学形式一种重要的补充。由此,有很多教师已经开始实践,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但不失有一些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或者把引进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象征呈现给听课者,乱用、滥用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显然失去了合作学习的真正的意义。合作学习价值的实现首先要看合作是否必要,其次还要看小组的作用是否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开展这一课题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一、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社会能力。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大规模的群体活动。因此,现代社会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与同伴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能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的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这是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它也成为现代学生必备的一种社会能力。

二、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大面积增进学习效益。

合作学习以小组互助为基础,为各层的学生普遍参与提供了机会。合作小组中,包括学习困难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更多的机会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信息的多向交流能促进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操作的相互协作以及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等。因而在这样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能实现教学的更大效益。

四、提高学习的各个阶段的实效性。

合作学习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机会均等、互助互学、合作探究。它改变了以往一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建立了平等支持互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满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更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可将合作的意识投入到以下几个阶段:

1、教者诱导阶段。

小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较差,目的性、计划性不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组织性往往来源于教师诱导。因而这一阶段应着力于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合作学生的目标,引导学生以高涨的情绪和学习热情投入到科学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来。

2、自主思考阶段。

只有建立在充分的自由思考、探索基础上的合作,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阶段的有无直接影响到合作的效果,经过上一阶段的诱导,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和思维的火花,这时还需留给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在这个阶段里做好合作前的准备,并能尽量拿出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

3、组内探索阶段。

组员在自主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共同磋商,研究学习目标,明确主攻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并根据组员间的分工合作,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开展合作探究。在次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各个成员根据探索结果进行观点阐述,并提供相关的论据和论证。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集体研究,最后达成组内共识。这一阶段是否真正得到落实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否则合作学习也只是形式而已。

4、组内交流阶段。

这个阶段,每个小组可选派代表带着各自的观点进行组间交流,并进行比较、辨析之后,再对本小组的研究结论进行补充修正。

5、集体总结阶段。

在上面实施几个阶段的基础上,逐步统一认识,总结结论。同时,对小组的合作成果及组内成员的表现给予评价,使学生体验由合作带来的成功,由成功带来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稳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

通过上面的合作学习,各种层次的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深化,不仅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还互相补充,同学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感受到集体智慧远远超过个人的才智,相互间的合作能带来学习的更大效益,在这样的过程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1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个别化异步指导,能使学生与校外专家、研究者建立有效、快速的联系,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具体表现为:一、网络技术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这类技术为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落实、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与行为方式的基础。二、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较好地解决了研究性学习材料缺乏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如何使用、发挥其作用的问题。三、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和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得学习者可以更为高效地检索有关信息,并获得信息判断、筛选等能力的锻炼,从而有效保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四、网络的交互性为研究性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环境,并使每一个独立个体的话语权得到尊重,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现实。五、网络的超时空性,迫使课堂格局发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够实现弹性更大的自主学习,教学民主有可能发展为必然。

网络只是环境,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1.学习内容问题化。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学习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设计。

1.学习任务的设计。

(1)解决问题的设计。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方式,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教师通常提供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2)真实性任务的设计: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群体学习几种,小组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较好组织形式。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3.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第一部分: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的范围。

活动目标:一、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二、学会用搜索引擎,用网络寻找信息。三、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主要活动计划:一、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二、学生参与后,让其自行组织成各个活动小组,推选出组长。三、学生学会用搜索引擎,进行网络搜索。

第二部分:进一步收集信息,澄清问题。

活动目标:一、学生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粗略整理搜集的资料。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二、学生学会在bbs留言,发布自己的观点。三、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热情,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主要活动计划:一、各课题组在课题文档留下课题的初步研究方向。二、学生网上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部分:制定课题方案。

活动目标:一、撰写各小组课题的开题报告。二、展示各小组课题的课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主要活动计划:一、教师指导开题报告的基本样式,提供有关学生所做的研究报告供学生学习参考。二、学生学习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在公众场合(现实与网络)展示开题报告,听取大家的意见,进行改进。

第四部分: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活动目标:一、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着手实施。二、学会调查、记录、采访,进一步细化整理各类相关资料。三、培养学生执著精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主要活动计划:一、实地考察访问有关研究的内容。二、访问有关部门,听取专家的意见。三、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分析。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通过更多途径获得有关知识。

第五部分:撰写结题报告。

活动目标:一、完成结题报告和研究性学习的体会文章。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学习习惯。

主要活动计划:一、确定结题报告的框架及所需资料。二、撰写结题报告和活动体会。三、将结题报告上传给网上的指导教师,请求指导。四、汇总各方面的建议,修改结题报告。

第六部分:结题与总结评价。

活动目标:一、举行结题活动,展示研究成果。二、宣传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校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加入研究性学习的队伍。

主要活动计划:一、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结题报告、课件的制作和展示。二、把有关论文和活动体会及活动记录制作成网页,进行网络展示。三、进行论文答辩。四、组织汇报活动,向全校师生汇报。

4.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组织、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指导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为了使指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或补充片面的认识。

(3)加强“异步”指导。在这里的“异步”指导是指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的个别指导。个别指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适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适时实现。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

体育教育论文:初中体育教学中保持学生学习欲望的思考

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坚持教书育人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当普遍遵循的一条原则。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育人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德育在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应切实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中实现“健康第一”的思想,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

备课先备人,教育贯始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熟练掌握动作技术、要领、组织教法和要求。此外,还应重视挖掘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并把育人的目标落实到每节课的任务之中,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时,应进行理想与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振兴中华而锻炼身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在队列队形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和集体观念,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可针对学生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树立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并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打消学生的思想顾虑,顺利完成动作;当学生出现急躁情绪和个人英雄主义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思想教育;也可针对有些枯燥的项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自觉锻炼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教师应努力完善自我,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情感人,寓情于教。

体育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的心理交流,教师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产生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体育教师本身就是教学内容的体现者。教学过程既是引导的过程,也是观察、发现、了解的过程。“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思想品德、举止行为、言谈话语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对老师的评价,而评价的高低对学生学习将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要严以律己,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依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学生在信任、依赖的情况下,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否则,教师的形象差,威望低,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应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有些难度较大,技术复杂,学生短期内不易掌握。比如跳箱练习,有些学生跳不过去,这既有身体素质和技术问题,也有怕摔伤的害怕心理。因此,教师应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讲解示范,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四、注意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艺术,批评与表扬运用得当。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表扬与批评,针对课堂上所发生的情况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

1.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表扬多采取当众或公开,而批评可于课后或不点名字;课堂表扬与批评要具有典型性和教育性,不可滥用,批评学生时态度、语言要严肃诚恳,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讽刺挖苦。

2.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并紧紧抓住不放,做好鼓励教育工作。

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正确引导。

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不良的道德作风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关心、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友爱、紧张、严肃、活泼、乐观向上的班集体,学生在良好的班风和集体情感的熏陶下,就会具有健康的积极的欢乐情绪,也有助于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对个人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培养学生相互间的紧密配合、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当出现有碍于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现象时,要依靠班集体的力量,及时教育引导,维护正气,抵制歪风,通过客观分析,使学生树立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要用科学发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组织练习过程,揭示体育教学的原理,阐明活动的性质,提出练习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既学到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又受到积极的熏陶;使学生了解“生命在于运动”,崇尚“健康第一”的阳光体育理念,懂得体育与德育、智育的辩证关系,明确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体现体育运动的集体感、荣誉感和竞争性。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重复优良行为,强化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尽量避免和克服不良行为,及时纠正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这些都是培养优良道德意识和行为的有效手段。要“寓教于乐”,靠形象打动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通过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做人,真正达到体育教育新理念――教书育人。

体育教育论文:初中体育教学中保持学生学习欲望的思考

从上述可以简单看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体育的因素有很多种,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也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提高师资水平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主体,教师素质往往决定了课堂教学水平。中职学校针对体育教师方面的问题,应加强教师的素质培养及考核,只有教师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另外,积极学习尝试其他院校成熟的教学模式,开阔教学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对于学习体育的兴趣[4]。此外应加强师生关系的沟通,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朋友、学习的榜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学习中完成体育内容。且优化后的师生关系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体育,改善体育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中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心理,并通过深化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学习体育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当及时转变学习方法,创建出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的教学方法。可以适当采用游戏教学或是竞赛教学等多种方法,并结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如在中职学生学习新的体育运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体育教学:对于肢体协调性能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比较完整的示范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学;对于肢体协调性不足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动作规范的标准,将动作通过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系统化教学把整个中职阶段体育教学系统化,科学分解,由易到难制定各阶段教学目标,并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明确传达给学生各阶段需要达成的目标,以让学生在一步步达成阶段性目标的成果鼓励及目标激励下,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锻炼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拼搏精神。以此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自信、蓬勃的健康的精神面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中职体育教学来说,教学评价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要建立在学生的发展上。不断更新与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对于学生在整个学习中做出综合性的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做出相应的引导,在明确自身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掌握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与之对应的教学方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中来[5]。

5结语。

在中职学校中开展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就需要教师与学校充分认识学生对学习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制定出与之对应的防治措施,提高学生对于学习体育的兴趣。

参考文献。

[4]贾宇.浅谈中职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提高[j].青春岁月,(24):102.

[5]张晨光.浅析学生主体在中学体育课的表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31.

对农村语文综合性学习缺失的思考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升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都非常重要。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就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外活动以及其他学科活动之间的关系作了理性的思考。

语文课外活动是指为了更好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巩固语文知识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由教师或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它与语文综合性学习范畴不同。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局限于以前的“语文课外活动”的活动形式,从而导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简单地训练某一技能、提高某项能力等方面的教学误区。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为例,教师在组织教学第一单元“成长的烦恼”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如果把活动目标仅仅定位在“口头表达”或“写作训练”上,那么此目标定位就又落入了语文课外活动的模式,显得单一狭隘了。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外,至少还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学习这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

(2)可以引导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轻松化解生活的烦恼,积极面对生活。

(3)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点,知道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有时也是坎坷的这一道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尽管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语文学习中应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它不是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而是一种学习、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活。因此,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起点不要过高,要注意学生的知识水平,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开展活动。

如新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月球的奥秘”,其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寻出多少月球的奥秘,而是让学生能在“月球文化”中接受洗礼,引发学生探求自然奥秘的兴趣,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了解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球”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徜徉在科幻的月宫中;也可以完全沉醉在古典诗词里,让文艺作品对学生的灵魂起到美化与慰藉作用。其成果展示可以是知识竞答、科幻小说、科普宣传、模型展示;同时也可以是诗歌鉴赏、神话故事、调查研究等。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经常与自然、地理、社会、人类历史等整合在一起来学习,但我们模糊教学的主旨即“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例如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漫话探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生所开展的'“探险故事,你说我说”“探险知识,小组竞赛”“探险辩论,认识探险”“探险招聘,学会生存”“探险游戏,体验探险”等系列活动中,就涉及到了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自然等多门学科领域的知识。但此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置并不是以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为最终目的,而是正如教科书要求的那样: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对探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培养学生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掌握一定的探险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通过“探险家的故事”“探险辩论”“探险招聘”等口语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以“探险活动之我见”为话题,多角度地畅写探险,认识探险,寻找探险的乐趣,培养探险精神,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即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培养观察感悟、表达交流、信息处理、写作能力等诸方面的语文素养。

体育教育论文:初中体育教学中保持学生学习欲望的思考

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它的发展水平已成为我国群众体育普及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终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能力和习惯,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体育骨干力量,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学校体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增强民族体质、提高我国运动竞技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研究方法。

1.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发展性和社会性。

(1)教学目标整体性观念的树立。每一个学校的教学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作为体育教师更应该当作重要任务来抓,根据体育这一学科的教学特点,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不要光注重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而忽略对学生思想、心理、劳动和智力的开发,所以体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2)教育目标发展性观念的树立。教育目标的发展性是对教育目标的延伸,它不但对学生在校内和课堂上有所要求,而且对学生在校外和家庭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思想,培养他们能借助于社会体育的场地和器材资源运用所学的.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开展课堂锻炼,这样有助于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我们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学校体育的灵魂所在。

(3)教育目标社会性观念的树立。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2.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在体育教学和锻炼中可以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例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了32步舞、少年拳,通过优美的舒展动作给同学们以美的享受和艺术感染力,不仅达到增强体质和健身的目的,而且对促进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

3.必须重视教育对象的全体作用和主体功能的发挥。

(1)教学对象的全体作用。由于学生智力水平的不同以及体质状况、运动能力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要求、安排教学任务、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让好、中、差学生既吃得饱又觉得好。

(2)教学对象的主体功能。

(1)教学全面发展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传授。体育教学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以便于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均衡发展,以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另外,体育教学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能挖掘教材深层次的知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智力和劳动技能等素质的培养。

(2)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目的是提高体育教学的价值和作用。我们所选择的教材内容难易程度要适中,在规定的课时内通过学习和练习都能较熟练地掌握,必须对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具有较高的作用,并能为终身体育的养成和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拿到课下去发展,这也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三、结果与分析。

在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下,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也抓住了改革这一时机,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未来,让学生终身受益,以显示学校体育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功能,对体育教学的全面性和基础性贯彻到底,取得了一些不小的成绩。在这一新的学期中,我组积极发挥体育教研活动的特长,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以前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如:我们这学期加大了球类和体操的学习,对一些难度较大又枯燥无味的田径项目予以取消,这不仅使学生在身体方面有足够的发展,而且在品德、思想、意志等诸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我们应重视教学目标性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和方法去创新,充分贯彻素质教育。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确实使大多数同学受益匪浅。作为基础教育应当面向全体,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所以体育教学已经成为搞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已经在素质教育中担当起重要角色,已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出了表率。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有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革,我们建议:

1.为了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建议学校和社会多搞一些与素质教育有关的活动。

2.为了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建议学校和社会伸出援助之手为学校添置器材。

3.建议有关部门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