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从军教案设计(模板5篇)

时间:2023-09-26 08:05:38 作者:BW笔侠 党团范文 木兰从军教案设计(模板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木兰从军教案设计篇一

我教学《木兰从军》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如下:利用文中插图导入新课——解题——小组合作预习——全班交流,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理解部分生词的意思,指导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识字、写字。

得:(共3点)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导入新课。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有序观察,知道观察人物时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一方面利用图中人物的巨大反差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识字时充分利用汉字表意功能强的特点,利用形声、会意等造字法来识字,帮助学生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并由此展开联想理解生词的意思,进行扩词练习。

3、表扬与指正相结合,时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不断提醒学生说话要完整,字音要读准,注意倾听,读帖时要关注部件间的'关系等,老师有个婆婆嘴,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生。

失:(共3点)

1、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生字词的教学与课文紧密联系在一起。孤立地学字词占用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因此没有在第一课时解决让学生人人都能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的问题。

2、没能随机应变,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如小组合作预习的环节,一位学生已经说出了预习目标,教师还要再强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其实,这个环节已经成为了一种课堂常规,不说学生都明白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男”字的教学也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用追问的方式,就不用在这里浪费时间了。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沉着机智。

3、识记生字字形时,还在牵着学生走,没有充分地放手。若让学生自己从生字中找形声字,并说明理由,学生会学得更主动,字形也会记得更牢。

4、识记字形也要讲究从整体到部分。如学“利”字时,教师板画后就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字,再追问怎样猜着的,从中引出字的本义。

晚上,听课的老师们在网络教研中就识字、写字展开了激励的探讨,使我对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我镇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将会更加扎实、高效。

木兰从军教案设计篇二

《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改写而成的。全文就像连环画一样,笔法简练,画面清晰。在这个故事中,花木兰爱亲人、爱祖国、勇敢、刚毅、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然后进行自主识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猜字谜;编顺口溜……然后进行书写,最后同桌互相听写生字。

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我在第二课时设计了“唱一唱”,(学唱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课前五分钟展示);“讲一讲”,(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讲花木兰的故事,让学生人人都参与讲故事,并做出相应的评价。这一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通过自己的讲述走进了记忆里,从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说一说”(说一说木兰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在孩子们畅所欲言的发言中,花木兰爱亲人、爱祖国、勇敢、刚毅、英勇善战的'优良品质此时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了。)这一系列多向互动情境,通过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让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最后进行拓展阅读,进入博客圈阅读《木兰诗》,并在论坛上写下自己的感悟。此时阅读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语文课堂上的习惯。我们语文教师,就要还时间于学生,还诵读于课堂。

木兰从军教案设计篇三

三月,当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当轻柔的和风抚过我们的脸庞时,包河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在合肥市六十五中学拉开了序幕。我,合肥市义城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的年轻语文教师,也不甘落后,积极参加了本次的课评。

我,20xx年春参加工作,今年刚好有7个年头。在这期间,我已经参加了几次课堂教学的评比,但今天心里仍是藏着几分紧张和彷徨。许是随着教龄的不断增长,理论的渐渐提升,再加上多次观看的观摩课或研究课,尤其是加入了我区小语工作室和身边的名师近距离的接触,学习的缘故,发觉要上好一堂课,很不简单。面对一份教材,我们要反反复复的去读透它,然后选择一条最合适的路,即学生在教师智慧地引领下,快乐的开始课堂之旅。雀跃、发现、惊喜、困惑与思索都挂在他们的眉宇间,写在他们的眼底下。风景徐徐展开,孩子们的眼睛越睁越大,越来越亮,渐渐地,他们情不自禁走入风景,成为风景。不过,这样的课堂需要深厚的积淀,漫长的修炼,对我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我根本做不到。

这次,我执教的是苏教版二下《木兰从军》一课的第一课时。虽达不到上述的理想课堂,但从上课前后,和课堂的四十分钟内,我收获也不少。

第一、明确课时目标

本次参赛课时都规定是第一课时,老师们都觉得挺难上,因为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怎样让这个教学过程不留痕迹的渗进学生的心里,或上出精彩?无论从阅读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和报刊杂志,等理论的高度很少对第一课时进行分析研究,也很少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上给一线教师明确的指点,还是观摩课,评优课、竞赛课、展示课,也都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为此,在赛前的好几天我就对第一课时进行思考,翻阅了大量报刊杂志,搜集第一课时资料;甚至找到了自己曾在04年听了几位名师的完整课的纪录,虽字迹有些褪色,但里面却详实的纪录了他们是怎么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让我再次重温了当时精彩的课堂。探究和学习中,我认为第一课时应以放手让学生阅读为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的大声朗读,反复诵读中,在教师的有效点拨中,达到读得读准、读通、读顺,最终使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止。同时第一课时的教学还应有整体观点,全盘考虑,合理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要为第二、第三课时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达到课虽分,理不断,思不断,情不断的效果。有了这样的思考,我把《木兰从军》的第一课时,定位在其一:怎样让孩子们正确、流利的读通、读顺课文,认识本课的两个多音字。我主要通过孩子的大声朗读,自纠读音,从多读到少,从少读到多的方法,考虑到低年级就用了填空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又由主要内容想开去,达到读通、读顺文本。其二:使孩子们初步感知人物品质。为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英雄?”贯穿整堂课。由朗读想象驰骋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花木兰,为何不怕千难万险,认识到她是一个热爱祖国、英勇善战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女英雄;再与胜利返乡后文静俊美的花木兰进行比较,由认识了了木兰的另一面。最后我留下“木兰为何要女扮男装?”这一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可谓“一曲终了,余音绕梁” 给孩子们留下了想象的一片天空。

第二、抓住“细节”更容易出彩。

“细节”,在《汉语大词典》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小处。曾有名家以“小处不可随便”警示自己,说的就可以理解为是细节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的细节构成,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与雕琢。上课前几分钟,我就在讲台前踱来踱去,一张张陌生、稚嫩的面孔,紧盯着我,由于备课时没有考虑到这个细节,我紧张的不知说什么好,只是静静的'等待着上课的铃声。现在想想,没能好好利用这几分钟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喜欢我,喜欢我的课,真是可惜。课有张有弛的进行着,随着语言文字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而跌宕起伏,我抓住了孩子们的每一个回答,将我的语言和孩子们的语言相互碰撞,一层一层在他们的记忆中涂抹上未曾见过的画面,撩起那颗对人物品质敬仰的心,用声音达以倾泻。所以,课堂上出现了一层层不同层次的朗读声,放射出了精彩的光晕。

第三、备课要细,解读要深。

我精心准备的导语是“这位手持铁枪,英姿飒爽的女将军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英雄?”,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课文。可是,紧张之余,我把导语中改为“这位跨着骏马,身披战袍的女将军”。在一旁听课的刘琴校长看出破绽,她把图和文一对照,我才发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说真的,第一幅的插图,我还真没有仔细观察,这幅图告诉我们她已经成为将军了,应和“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句相对应的。而我却会随口说错,这一点正暴露了自己平时教学中备课就不够细致,对文本解读也不深。

一天紧张的准备,匆忙中参加了课堂教学大赛。三月十九日上午10:40我就结束赛课,可赛后心情至今难以平静。课堂虽然只有40分钟,但是这40分钟包含的太多,太多。若要朝着理想的四十分钟迈进,我还需不停的给自己“充电”,只有这样才会无憾。

第一课时。本节课我达到了两个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认识一个新偏旁和两个多音字。生字的书写放在第二课时。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新课程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课前学生没有预习课文,也没有接触任何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我给孩子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先将本课生字新词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在预习中主动探索,进行“检阅词语兵”这个环节,扫清阅读障碍。同时预习中也对木兰有初步的认识。理解字词放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进行。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给孩子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在“品读”中识英雄。这一点是我对新课程理念关于阅读教学的体会。“女英雄”是文章切入点,文眼,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木兰是位女英雄?这也是本文的一条线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权力阅读,想象,在“品读”中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替父从军”这一部分紧扣重点词“焦急万分”、“理应”、“英勇善战”进行朗读,“赫赫战功”这一部分紧扣“披”、“跨”、“渡”、“过”四个传神的动词朗读,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更深的体会,在畅快淋漓的朗读中木兰英姿飒爽的英雄形象在孩子们的眼前仿佛栩栩如生,那一声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对女英雄木兰发自内心地由衷赞叹!

在教学《木兰从军》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还布置学生完成我的预习作业。观看完影片,孩子们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位女英雄,也认真地按我的预习单进行了预习。现在就来谈谈我这堂课中预习作业的得与失吧!

预习作业之一: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展开想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这段话语言简练,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我就放手让学生朗读,读出木兰的飒爽英姿。然后让学生展开想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因为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经验,以及影片中画面的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想像出黄河波浪滔天,滚滚的黄河水一泻千里,木兰坐的小船在风浪里颠簸,一不小心,小船就会被波浪吞没。巍峨的燕山高耸入云,山高路陡,木兰的身边就是悬崖峭壁,一不小心,木兰就会从山上滚落下来,摔得粉身碎骨。通过这样的想像,木兰在学生心中的英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

预习作业之二: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展开想像,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展开想像,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课前学生进行了预习,课堂上,我们主要是表演点评。在表演中,学生能找到课文中的语句: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把这句话作为说服家人的理由。可以说作为考试的话,答案是正确的,但作为课堂上的表演,感觉明显缺少真情实感。课后我想,因为预习的时候,学生不能进入到情境中,只能从文中找出正确答案。正是有了课前预习时的正确答案,课上,学生就不愿意再展开想像了,效果倒没有那么好了。

我想,预习作业设计是很有学问的,设计得好,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像我今天这样,把一个需要情境创设的问题,放在课前预习,那就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木兰从军教案设计篇四

一、本课设计理念:

2、指导归纳识记生字的方法,在预习中学习和掌握生字,通过查字典,进一步了解字的意思。

二、本课时教学内容: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识字10个,认识“病”字旁,会写“”将“病”2个生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同学们,没有上课之前,老师出个字谜,你猜一猜好吗?

“天没有地有;你没有他有。”(也)

1、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如果你要记住这个字,有什么好办法?(学生自由发言)

这个教学环节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由此复习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辅助学习和掌握本课生字。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阅读教学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直是个难点。对于低年级阅读教学,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上还是一片空白。如何充分把握这个“空白”的时机?我采取了指导学生逐步把课题补充完整的方法,使学生对概括文章内容有个感性的认识。我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概括课文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三)查字典预习生字,用方法识记生字。

1、生字教学一直是低段的重点。但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预习指导,他们会用“读、画、标、练、思”的方法进行课前生字预习。为了提高自习效果,我在这节课上用查字典的方法预习生字,让学生通过动手看,动眼看,动脑想,学生兴趣浓,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2、寻找堂上交流点,分享预习成果。我把“小组里说说:你选了哪五个字?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同学分享。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作为堂上交流点,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通过交流,巩固识字方法,记字效果更好。

四、不足之处:

1、过高估计学生,时间分配不当。在检查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的环节时,因为发现学生读书添字或减字,所以花了一定的时间进行指导朗读,导致在指导查字典时间不足。

2、教学生字方法单一,识字效果不明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这节课的教学容量不饱满。在识字上还应该增设一些学生预习生字效果的检查。

木兰从军教案设计篇五

花木兰这个名字早已耳熟能详,而木兰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传诵不衰。本文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尤为如此。因此,在上课之初我要求“尽情地读,大胆地说”。“看谁得到的花最多?”话音刚落,许多学生就已经跃跃欲试了。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她(木兰)是怎样一一说服家人的呢?为了切身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和她对家人的热爱,此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其次,我把学生带入第二个片段“木兰说服了全家,穿上战袍,装扮成小伙子,告别了家乡和亲人,随着大军到边疆打仗去了。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和比较读来感受这位毫不逊色于男儿的巾帼英雄,学生不同的语速和语调体现了他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作者略写了花木兰军营生活和作战情况,只以“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这一句轻轻一点,但内涵十分丰富,启迪读者的联想——多年征战,时间长,战况烈,对于一个女孩子又谈何容易!

学生们敢于“尽情地读,大胆地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从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我同时也有了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