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14篇)

时间:2023-11-05 02:25:13 作者:文锋 党团范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14篇)

有了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优秀作品的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精选,它们包含了不同类型和风格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4、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6、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雷玲。听名师讲课。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13、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14、洪宗礼。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7、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8、黎锦熙。黎锦熙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9、刘国正。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0、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21、于永正。教海漫记。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2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4、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5、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6、薛法根。薛法根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7、王崧舟。王崧舟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8、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9、刘济远,莫崇芬。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30、刘济远,莫崇芬。小学作文导写获奖教学案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1、王守恒。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2、王宗海。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3、吴忠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4、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5、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在众多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小学生以后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改革以来,家长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众多要求中的一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创新应用于教育过程中,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挖掘创新兴趣。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发展,教育也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根据手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教学创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比如,有一篇课文是《画杨桃》,这篇文章的主旨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希望人们要从多角度看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从三个角度画杨桃,画完之后,让学生调换位置继续画,然后将三幅画放在一起对比,其实学生在自己动手画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不同,这样学生自己就会得出书本已有的结论,这比教师只是将课文内容教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积极地思考。

二、启发创造想象,激发创新精神。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通过启发学生创造想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这样的游戏环节,比如,教师可以提问“月亮像什么”,小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月亮像镰刀”“月亮像白玉盘”等答案,教师就可以奖励学生一些小奖品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利用新的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

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比如,在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是讲小蝌蚪慢慢长大变成青蛙的,很多大城市里的小学生没见过蝌蚪和青蛙,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放映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这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小学生还会在观察的过程中提出许多新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上,本文从转变教育观念,挖掘创新兴趣,启发创造想象,激发创新精神,利用新的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几个方面探讨了创新教育如何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改革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本文对创新教育的实施有所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却有一个艰苦而又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有风格教学阶段。

引言。

语文教学风格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语文教学风格现象及其规律。

语文教学风格的研究是基于对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风格现象作充分的感知和理性的深刻剖析,让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血肉、灵气和魅力,透过语文教学风格现象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学风格的规律性,认识清楚语文教学风格的风骨、灵魂和精神。

1模仿性教学阶段。

作为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与经验,对课堂教学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模仿较多,创造较少。

新教师在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往往比较茫然,对于课程的结构,教材的解读、学生纪律的调控和课的推进状态的把握都掌握不好,在这些时候,模仿成了新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法宝。

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是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

在模仿的过程中也不能全盘照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性的实施课堂教学,拿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

模拟、借鉴别人的成功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乃至举手投足,一招一式,无不打上他人教学影响的烙印。

对绝大多数初出茅庐、刚走上教育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起初多少会感到迷惘、困惑,没有一个模仿过程,单凭自己苦思冥想、困惑,那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

”模仿他人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

对此日本学者曾以作诗为比喻,说“作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偷是不成诗的。

只有偷得巧妙,且偷与创作融为一体才能产生更美的诗”。

2独立性教学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模仿别人的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对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取舍、扬弃和改造、加工,开始逐渐进入佳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独立地、灵活自如地安排和处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业的检查与评定等)。

随着教师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作为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

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一些细节的把握。

在这个阶段中,感受到自己最喜欢也最愿意琢磨如何上课。

用怎样的导入形式,用哪些方法突破重难点,用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怎样的言语刺激学生,与学生互动,怎样组织一个又一个比较流畅的教学环节可以不露痕迹。

这些教学技法的问题就像一个个挑战摆在眼前,我们的教学技艺在探索中不断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有规律、有特点的教学倾向。

至此,别人教学影响的影子逐渐消失,自己的东西多了起来。

独立性,标志着教学风格个性化的开端,孕育着创造性教学的萌芽。

独立性教学阶段,是走向创造性教学的必经阶段,这一个阶段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创造性教学便不会悬置在虚空之中。

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们毕竟不会永远满足于常规性独立教学,而会产生“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追求。

我国著名作家王蒙曾多次谈到:“我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寻找我自己,在茫茫的生活海洋、时间和空间的海洋、文学与艺术的海洋之中,寻找我的位置,我的支持点,我的主题,我的题材,我的形式和风格。

3创造性教学阶段。

在独立性教学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摸索和实践,语文教师创造性灵感不断地在教学中喷涌出来,这突出表现在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效果的提高上。

在这个阶段,教师全身心投入,呕心沥血,殚思竭虑,真是艰苦备尝,而又义无反顾,乐此不疲。

其中,既有挫折和苦闷(如总是不尽如人意,不能为别人理解和支持等),更有成功的喜悦,领略到创造性成果的幸福和欢乐!到了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逐渐进入个性化阶段,日趋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在语文教学风格形成的创造性阶段,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熟练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并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

在这一阶段,教师不单单在教学技艺上付出辛劳,或许更多的是站在理念的高度去设计教学,衡量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语文教学不单单是技法的教学,它的人文性、审美性,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具有很深的课程内涵的,因此在创造性阶段更要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

只有这样才能在创造性上有所发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创造性阶段是形成教学风格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普通一线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阶段。

4有风格教学阶段。

在形成教师独特教学风格阶段,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教师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活动中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课堂教学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地完美结合,教学成为真正的研究教学艺术的科学。

具有教学风格的教师,他的课带有明显的、稳定的个性倾向性,或幽默、或沉稳、或活泼、或规整。

所有成功的名师案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创新,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盲从、勤钻研,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获得教学艺术的享受!此时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教学艺术特征都有独特、稳定的表现,其教学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且处处闪耀着创造的光芒。

此时的教学艺术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得到同仁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的认同和赞赏。

这些语文教学风格形成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既不能躐等,更不能颠倒。

当然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各个人是不一样的。

从一个阶段过渡、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阶段,都需要教师付出艰巨的智力劳动,离不开主客观条件(如领导的谅解、支持和同事、学生的配合等),其中主观条件(如锐意创新、坚韧不拔等)又是最重要的。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习性效率是效率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习性效率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否以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可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习性效率的关键。在近几年的“效率课堂”研究活动中,笔者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习性效率”方面作了深入地探究,从中获益颇多,浅谈如下:

一、提高习性效率的良好习惯及培养方法。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能节省课堂上大量的时间,小学低年级语文的预习任务主要是认读二类生字,扩充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等,实践证明,低年级学生经过训练完全能独立进行课前预习。然而要想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却并非易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先在课堂上指导预习的方法。

一开始,低年级学生的预习能力会很差,预习宜安排在课内,教师先提出预习要求,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让他们逐渐懂得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有计划地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2、制定表格,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当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预习能力后,可把预习的时间挪到晚上进行。由于低年级学生记作业常会忘东忘西,教师可以在学期初用小表格的形式制定出每一课的预习要求,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放在家里,每晚预习时拿出来完成一项打一个对勾,这样还有利于家长进行监督,从而保证课前预习的质量。

3、巧用评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孩子来说是件难事,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检查反馈这一环节中,通过评“识字大王”“朗读小明星”或奖星等评价形式使那些认真预习的学生充分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自己及他人的预习热情,使课前预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二)专心听讲、认真倾听的习惯。

课堂上处处需要学生认真倾听,但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一般上课十分多钟,一部分同学注意力就会开始转移,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专心听讲、认真倾听是我们应当重点培养的一个习惯。

1、多进行认真倾听的训练。

课堂上我经常安排学生听一段录音,然后让学生说说听到的主要内容;当别人朗读时我就提醒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准备评价;有时在学生倾听之前我还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这样学生会听得更仔细。

2、对走神的同学多采取正面的引导。

再怎样严谨的训练也避免不了有上课走神的学生,对待这些开了小差的同学,教师要注重正面引导。如看到有同学走神时可以点他的名字让他回答一个问题,还可以说“同学们看看某同学听课多认真!”小学生都喜欢表扬,一听到老师表扬别人,自己马上也会表现得好起来。

3、采取多种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单调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转移注意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多设计有趣的环节。识字教学中,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我会采用“开火车”的方法:先引导学生模仿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的声音,然后我问“火车火车往哪里开?”此时所有同学都会举着手抢着说“往这开,往这开”,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另外,还可以用“找朋友”“登山峰夺红旗”“送字回家”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使课堂永远充满吸引力。

(三)干脆响亮回答问题的习惯。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磨磨蹭蹭、拖腔带尾,势必会浪费很多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效率。因此,培养学生干脆响亮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也很重要。

1、多鼓励胆小的学生。

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一叫他起来便会支支吾吾,耽误时间。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怕回答错了被同学和老师笑话。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的鼓励显得很重要,此时教师可以说“不要紧,尽管说,说错了也没关系。”“从你的眼睛里老师看出你已经想好答案了,大胆地说给大家听”等。慢慢地学生有了信心,再多给他锻炼的机会,多提醒他说话要干脆响亮,好习惯自然就会养成。

2、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如认读生字、扩词、评价朗读等。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平日教学中做一些统一规定:如让学生拼读词语时,都先拼完每一个字,再直呼一遍词;评价别人时,都先指出优点,再指出不足,最后提出小建议等。

这样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读字词时都会很整齐很响亮,评价别人时都会很干脆不犹豫,从而给课堂节省出很多时间。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在于教师。笔者认为在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学生的榜样。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让学生干脆响亮地说话,自己就不能说话懒洋洋地;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也要认真倾听。总之,课堂上教师要时时有惜时的观念,思维敏捷,说话干脆,与学生的节奏和谐一致。

2、要多鼓励少批评。

一个新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它要顽抗,要垂死挣扎。所以,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必然会出现反复的现象,此时教师要认识到这正常现象,要多谅解多鼓励,使学生坚强地与旧习惯做斗争。

3、要持之以恒。

科学证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时间。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平均数,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肯定不一样。所以为了养成好习惯,就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持之以恒,切不可因其它琐事把学生习惯的培养置之脑后,要随时检查随时督促,时时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学生,如“你看某某同学听得多仔细呀!”“某某同学回答问题声音真干脆真响亮!”,不断地提醒学生要认真地听干脆地说。

总之,提高习性效率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决非一日之功。我们只有付出百倍的耐心、责任心和恒心,学生的学习习惯才会早日养成,习性效率才会在课堂上得到更充分地体现。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中央领导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1、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1.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

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1.2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2、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2.1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在教学《灰雀》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至于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了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又如《秋天的思念》一课,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大胆发问:“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为什么是秋天的思念?”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

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2.2实时而为,妙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主体“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3.1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

3.2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言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壁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培养创新,可以扼杀创新”,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的精辟论述。它警示我们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要坚决杜绝压制思想,扼杀创新的行为。我将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继续在激活课堂教学,勇于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自觉从整体的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熠熠生辉。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我们尝试从三个方面入手,主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一、倾注仁爱之心。

塞斯亚·赛·巴巴曾说过:“你可以通过仁爱学生来教学生学会仁爱。”“仁爱”是重要的人文价值。我们的语文书里,有很多课文都渗透“仁爱”教育。我们可以在传授学习方法之余,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窗前的气球》是二年级上册第六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组以“关爱他人”为专题组织教材内容,《窗前的气球》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至情至真的文章,表现了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课文以科利亚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讲述了科利亚生病住院,米沙和同学用气球给科利亚带去问候的故事。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科利亚的同学关心、关怀之情,从而体会到要在生活中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教学中,我借助导学案,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自学导航”,让学生思考:窗前的气球,是谁送给谁的?为什么要送气球?这是两个很关键的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浓浓的友情,体会到友情的可贵,认识到要为有困难的人送去自己祝福。在合作学习这个环节,我就引导学生发现科利亚心情的变化。一开始,科利亚独自呆在病房里,觉得“真没意思”,当他看到窗前的气球,“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并高兴地笑了。科利亚心情的变化,原因在于同学们的“问候”和关怀。课堂结束的时候,我运用了静思,学生安静地闭上眼睛,专心地听我朗读课文,再一次走进课文,感受深刻的友情,明白到要学会关心他人,有仁爱之心。

就这样,学习了这一组以“关爱他人”为专题的课文后,我能感受到学生在关爱他人方面的表现更明显了。看,小年同学即将要呕吐了,小恩马上拿一个小桶给他;小朱流鼻血了,同学们争着送纸巾;小聪忘记带笔盒上学,大家连忙把自己的铅笔和尺子递给他。我越来越欣慰,“仁爱”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让班集体更温馨、更和谐,学生更融洽。

二、耐心养成“正当行为”

“正当行为”是五大人文价值的其中一个,它包括:礼貌、整洁、尊重、责任感、服务、勇气、义务和自我控制。这段时间,我着重帮助学生养成“正当行为”的“自我控制”。

二年级的男孩子活泼好动,课堂上有时很难做到“自我控制”。看,a同学正在专心致志地玩着尺子和铅笔,头也不抬,把自己置身于课外;b同学则神游太空,眼睛没有焦距,尽情地发呆:c同学手舞足蹈,兴奋得很,自得其乐。这些情景常出现在语文课堂上,严重影响着学习。我分析,这是学生缺乏“自我控制”的控制。虽然他们都清楚课堂的要求,但控制不了自己,不能静下心来专心学习。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头“拦路虎”,让他们做到“自我控制”呢?我充分发挥了赏识和批评教育。当他们专心学习时,我就给予大拇指和赏识的眼神,并播放优美的音乐,让他们感受到“自我控制”带来的好处。当一些学生无法控制自己时,我只有不厌其烦,不断督促,并借助学生的力量,让学生互相提醒。一些可恶分子屡教不改时,只能在课后继续教育,并采用“补习”的方法,让他们在别人玩耍时补回之前的学习。

作为老师,我们要耐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拥有正当行为,让学生渐渐具有辨别力,尽量不出现错误行为,不让错误行为影响自己,更不能因为错误行为去伤害别人。

三、静思中入情入境。

静思,是一种让师生在短时间内放松的技巧,也可以用来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静思也是一种对自我情绪的调整,通过静思可以让情绪平和。想象静思是很常用的一种静思方式。

《“红领巾”真好》是二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中的一首小诗。两幅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小鸟的快乐、活跃和勤劳。“红领巾”的爱鸟行动点明了“保护自然,爱护鸟类”的主题。课后男孩的思考:“除了爱护小鸟,我们还应该爱护哪些小动物呢?”耐人深思。

课堂上,播放一段鸟儿在森林中鸣叫的轻音乐,孩子们闭上眼睛,竖起耳朵,我就轻声描述音乐所展示的美妙画面:清晨的森林,雾蒙蒙,可爱的小鸟在林间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太阳出来了,机灵的小鸟扑棱棱,飞来飞去,不停地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多么惹人喜爱的鸟儿呀!多么美好的清晨呀!孩子们用心倾听着鸟儿那美妙动听的声音,感受着舒缓的乐曲,似乎看到了诗歌所描述的情境,看到了快乐、勤劳的小鸟,爱鸟之心油然而起。这样,“保护自然,爱护鸟类”的人文价值观念就悄悄地在静思中进入了孩子的心灵。

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发挥课文本身所固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等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做人的良种。妥善寻找教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在“渗透”“滋润”上下功夫,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各环节仔细揣摩,有机的进行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版.

[2]杨爱粉.以生为本努力搞好语文课堂教学[j].科学教育,,(11),126.

[3]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摘要:在中国教育中小学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就如何更好的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抒发一己之见。

当前,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我们的语文教育为了能够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也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变革,这场变革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美丽的天地。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师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为人,其言谈,其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不要做学生的权威,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思维,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平等对话中教学语文,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老师要做孩子们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

2.做一个友好的伙伴。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要与学生友好相处,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师生之间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孩子们成了合作的伙伴。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

3.做一个出色的主持。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做“节目主持人”,说具体一点,要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多地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现他们的思维,在多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把他们当作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其实,低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完全可以通过眼、手、口、脑并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中,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己快速地阅读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段落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并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段来讲讲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2.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补充修正别人的意见,从而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读书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开展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在交流共享中形成,优化了他们的学习品质。

三、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同学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阅读条件和阅读习惯,充实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还不具备挑选图书的能力,老师应帮助孩子们挑选适宜的图书防止学生读书的盲目性,保证读书的质量。由于这些书都是经过老师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童趣,每次都能使孩子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给孩子专门的阅读时间。所谓专门的阅读时间,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笔者认为每周排一节阅读课。而这节阅读课,就是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堂。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从而有功夫去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

四、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出疑问,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和思想。

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说话练习。那么两种训练必不可少:。

1.课堂训练。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序的表达能力并培养他们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捕捉语言信息的良好习惯。

2.拓展训练。因为有了读文的基础,学生甚至能熟读成诵,再加以合理的想象,老师的鼓励,所以学生说得生动有趣,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六、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对老师提问,对课提问。只有勤于思考才会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靠思考自得,是一个学生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是低年级学生首先应培养的素质。

1.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联系社会大课堂。学生既充当了主体角色,又通过互相提问深入到课文中去了,大大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比老师提问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效果要好得多。

2.提问时,老师要作精心备课,学生提问时必须让他们围绕一个中心来问,上课做恰当提示,控制好一个度,否则学生提问热情高涨时,一窝蜂似的提问,会使课堂出现杂乱无序的情形。提问方式也可形式多样,比如师生互问,课内知识拓展问,课外知识拓展问等。老师们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式,既能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让学生真正当了课堂的主人。

不管怎样改革,我们必须守住一颗平常的心,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当前语文教育现状,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对传统经验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才能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而不致误入歧途。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鲁洁平,赵鸿.教师职称评定论文写作指南[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课改的深入,广大教师对各种教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改善了课堂气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在作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发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拟从以上两个方面讨论。

素质教育提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应试教育相对应,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力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等。近二十几年以来,素质教育改变了死板、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不可否认在教学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

一、出现的问题。

首先,脱离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片面地认为课外知识越丰富就越贴近素质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知识水平不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启蒙后的初始认知阶段。紧扣课文的趣味性课文导入、巧妙的过渡以及简洁的结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某些教师,貌似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实为完全脱离教材的跑题,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个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懂得,所有引入的小故事、课堂讨论等等都是为教学服务,为了让小学生——自制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群体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脱离这个目标,就成了逐末舍本,长远而言,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

另外,在本人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发现脱离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即对小学生课堂知识能力要求过高。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我已经在文章中简述,对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要求过高,无疑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心智发育不全面的小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也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纠正,会导致学生对本科目的疏离,甚至偏见以及恶性循环,如此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越俎代庖,“以生为本”成为空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小学课堂平均80%-90%的时间都被教师掌握,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去看待,毋庸置疑,其间有不少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满堂灌。师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使其有基本的认知框架为深层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要通过启发式学习为其提供思考的方法和途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学习和思考的途径才是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以填鸭式的教学代替启发引导,错失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三,对“快乐课堂”的误解。近几年教育界提出了“快乐课堂”的理念,推崇自由、合作、高效的课堂环境,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性。这对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气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放任学生活动,单纯追求活跃快乐的.课堂气氛。

比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对小学生加以引导,就像一部影视作品的编导人员一样,任何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主题展开。切不可把快乐课堂变成混乱课堂,降低对学生课堂纪律的要求,忽视活泼的气氛、严谨的课堂纪律以及教学内容三者的统一性。

二、有效的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教材,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善于总结教材信息,了解熟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积极拓展课外资源,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隐性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如,坚强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乐于助人等等。在引导学生时做到有的放矢,既能通过导语等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另外,除了对教材了如指掌,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智力水平等等,以此为基础从众多知识中选取与小学生阶段认知能力相契合的知识扩展。

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真正把学生作为独立的隔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切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制定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设问,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多动脑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小学生一节课45分钟都在认真地学习、思考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一些动静结合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词语接力比赛,因为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短语以及词语,这对他们来说不算过高的要求。把一个班级的孩子分成五-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任何成员要以上一个小组说出的词语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或者谐音,在黑板上写出下一个成语或词语,并进行最后的分数评比,设置不同的奖励。通过几次成语接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短语和词语,我发现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记得更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学生真正在快乐、合作中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医学研究,一节课,小学生聚精会神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这就涉及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的问题,教师要分清主次,把时间集中在精讲课文、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上,之后再考虑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切不可填鸭式的灌满堂。

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媒介为教学服务。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美术、动画等多种方式于一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立体感,是学生容易体会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对一些描写景物较多的课文,仅仅依靠教师语言的描绘难以呈现出文章蕴含的美感,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如,《赵州桥》一课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讲解,作为教学辅助。赵州桥历史悠久,是当今世界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历经14之久,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对赵州桥有更直观的认识。当然在使用中,教师要把握主次,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使多媒体的动画、影片等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西南师大出版社,

[2]方雯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浙江大学出版社,

[3]杨菊卿《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之我见》,《成功(教育)》,.07。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一)实施情境教学,在感受快乐中获得知识。

实施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课文所表现的情境借助多媒体或者是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学生一种真实感与真切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材中所讲内容的真实性。例如,运用多媒体,把声像以及图片还有影像给学生直观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情境。这样才会使得教师在课堂中所讲的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并且在这种轻松、快乐的知识氛围中获得知识。例如,我在讲解《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会把桂林的山水美景以及人们泛舟游漓江的画面,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出来,还有船夫在漓江上唱的歌声也用音乐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漓江以及桂林的美景。之后,我会引导学生畅想置身在桂林山水中的情境,然后顺势为学生解读像“危峰兀立”或者是“拔地而起”这样的不常见的词语,逐步引导学生领悟桂林山水的美景,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其实语文就在生活之中,这样学生就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获得语文知识。

(二)实施欣赏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实施愉快教育,还应该实施欣赏阅读,在欣赏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施欣赏阅读,就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课文,在阅读的时候更应该注重从多个方面去欣赏与品读,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并且在欣赏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我的“自白”书》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共鸣与学生的情感。并且我会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对这篇阅读的感悟,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而且我还会指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以及自白内容的角度去欣赏这一篇阅读,各抒己见,达到活跃课堂的气氛。这样,学生就会在欣赏的过程中,对阅读产生兴趣。

(三)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

在小学语文中实施愉快教育,还应该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融入到课堂中。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原因是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着主动的学习者,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知识,快乐地成长。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或者是小组表演的方式,还可以运用师生角色互换的形式来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例如,我在讲解《小猫种鱼》的时候,会让一些学生运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变成故事讲给大家听,并说出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或者是通过小组表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把死板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成长。

二、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愉快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的转变,也是一种教学手段的转变。运用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抵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厌倦情绪,还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能够愉快地成长与生活。文章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实施愉快教育,能够把枯燥的学习变为愉快的学习,学生在这种情感教育中感受到快乐,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参考文献范文

小学课堂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课堂朗读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插入环节,没有认识到语文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体现出朗读教学的趣味性。在学生开始朗读文章之前,教师需要结合朗读内容为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朗读文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朗读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4]孟广珍.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北极光,2015,09:90.

[5]曾得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朗读教学[j].科普童话,2015,46:49.

浅谈小学语文与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

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

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

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

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在学习祖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

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

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

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

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

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

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

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

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

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

“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

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二是渗透学法指导。

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与素质教育论文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习祖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1] [2] [3] [4]。

小学语文参考文献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有反映祖国地大物博的,有表现传统优秀道德品质的;也有表现伟大民族精神风貌的,这些不同内容构成了不同的德育教育的整体。但现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从单一方面的,没有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忽略了语文教学内容中德育教学的多样性。

2、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品德教学的拓展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堂上仅仅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教育是不够的,这样它的实效性是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延伸好教材内容,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的品德教育才是最为深刻有效的。但现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只是在课堂上的教导,而没有在课外实践中延伸教材内容,从而使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没有拓展性。

3、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品德教育的不同的心理面貌。

1、把品德教育融入到语文语言文字的教学中。

要在语文教学中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结合起来,首先要从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方面入手,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教育的对象往往是年龄段更小的学生,他们还不一定能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常常是通过这些字词中感受到文章的主题思想。例如教学《^v^的扁担》,读到“^v^扁担,不准再拿”这几个字时,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在扁担上刻这几个字时的情绪,学生通过实际模仿,逐渐体会到^v^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通过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2、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感受相结合。

作为一门有着浓厚人文气息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喜欢让学生进入到自己创设的一种教学情境中去教学,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这种方法尤为重要。只有让小学生的思想感情充分的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学,让他们的思想感受同课文里的主人公心里活动感受一样,才使他们从内心里得到德育教育。如在《珍贵的教科书》时,可以通过视频声音情景剧等形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指导员的那种情感,让学生在课堂充满感人的氛围中理解文章主旨,学生个人思想情感也会得到了升华,促使学生在经历情感体验中接受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这样学生才会过久不忘。

3、把品德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统一起来。

所谓的结合学生实际,一方面要从学生实际理解的内容出发理解品德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在实际中让学生实践这些品德教育思想。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先让学生都通读几遍,结合自己的理解实际来谈感受,再在课后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和时间赛跑”的行动,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不同,而得到的感受也不一样,但是通过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把文章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统一起来,都会懂得在以后做事中珍惜时间得道理!

4、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更加注重品德教育。

在教学改革之前,应试教育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我们的教育往往只培养出高智低能没品德的学生。老师只会拼命地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更无从谈起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现在进行新课改了,就要还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本质,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例如教授《刘三姐》一课,可以在教学当中设立场景剧,把学生分为两组或几组进行山歌对唱,学生肯定在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既得到了音乐熏陶,又感受到劳动人民的积极美好品质。

浅谈小学语文与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初衷,从素质教育思想出发,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形式和内容,让小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获得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语文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自信。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教师的教学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等,都作为教学中的基本目标来加以实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让学生综合素质也获得提升。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4.语文道德素质;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所以,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是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作为基本的工具,教师的教学要使得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趋于整体和统一,避免彼此割裂,进而形成合力使得教学出现叠加的效果,所以,在下面的内容中,笔者将主要围绕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问题,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以德育为本,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将道德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读书识字识道理,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学会,如何做一位称职的有用的社会人。在社会生活中,人要适当地自我约束,又能够发挥自己的天性,体现自己的优势,要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样的人才是充满智慧的,具有道德素养的人。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知道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道理,但是往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甚至认为德育教育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素质发展很不利。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新梳理如何将道德教育自然渗透其中,如何将语文的学习和道德教育统一起来,在学习每一篇文章的同时,挖掘其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自然地提升道德思维水平,有效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难题。这也被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要考虑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找到这些思想道德教育的落脚点,从而做到,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露痕迹,而且效果显着。

二、要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小学语文教学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宏观的角度明确教学要实现的基本目标,要将语文的教学目标扩大化,鲜明化,清晰化,使得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要完成整个系统中的目标,可以将大目标分成一些小的目标来分步骤。而且从小学语文阶段所有的教学来看,素质教育的目标要融合到每个年级的教学目标之中。这样有着清晰的目标框架指导,教师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学的核心思想。素质教育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之中,作为教师也要有创新的思想,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角度,不断修正,使得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断清晰和完善,从而在教学中设计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让教师能够将同样的经验推广应用。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科学化,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正处在成长发育当中,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也需要教师的训练,而不断成熟。所以,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不能超前拔高,也不能过于滞后,恰到好处才最能够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化,系统化的过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具备一定的耐心,要有一种水到渠成,静待花开的心态。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主动思考,进行探索式的学习,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的知识范围广博,语文自然是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的时空涵盖着历史的时空,范围极其广泛。语文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是在微观上较为清晰地表现生活的。语文教学也同样只能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微观清晰的理解上,教师一家之言不能代替学生的观点。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要重点突出,精要得当,从而更好地启发和引导学生,避免教师越俎代庖,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过在实际的教学中,的.确有很多的教师因为教学进度的追赶,而显得过于急躁,经常是缺乏耐心去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简单地将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一抄了之,这种教学方式简单粗暴,效果也并不突出。所以,要从教学理念优化,从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角度,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从而让学生在科学的方式引导之下,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因此,要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使学生融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及语言美一体化的语文学习环境之中,让他们愉快地诵读、充分地咀嚼、自由地讨论、优美地欣赏,使之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语文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并非一日之功,而学生能力的提升也需要有一个逐渐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关系。而教师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成绩提升策略和素质提升方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中既存在共性,也会存在差异性,所以,教师的教学也要灵活多变,也要根据课堂形式的变化,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进行灵活的选择,这样才能自如调控整个课堂教学的节奏,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一举多得。所以,教师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节奏。与教师密切配合,形成一种融洽合作的学习氛围。

总之,我们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作为指导,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动手和操作的能力,积极提高他们的兴趣,从而在语文的学习中做一名真正的探索者、实践者和研究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