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美育教育论文 席勒美育论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的教育论文(汇总5篇)

时间:2023-09-26 00:04:39 作者:梦幻泡 毕业论文 2023年美育教育论文 席勒美育论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的教育论文(汇总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美育教育论文篇一

真正兴趣的创建,是引导其建立自身主观的兴趣点,从最初的“表象直观兴趣”演变为“思考主观兴趣”,这是兴趣培养的根本意义。这比拿新鲜、有趣的事物来引起关注而产生的短暂兴趣更为重要。短暂的兴趣只是一个单纯接受的过程,没有持久性,其具备的特点就是“能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但是一旦热情消失,就会弃之而去。所以如何将这种直观的“直接兴趣”和能产生其他影响的“间接兴趣”结合起来,才是关键所在。

真正的兴趣培养应该具有包容性,不具有排他性。这不仅体现在授予者―――教师身上,同时也会在接受者―――学生身上有所体现。在学生接触艺术,对其有基本了解后,往往会产生创作欲望。这一时期,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学生的表现力和热情最为高涨。由此而产生的兴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会对其所学进行大量和深入的研究及创作。这时博览其他作品,采纳众家之长,将会延长兴趣维持的时间,并且巩固兴趣在今后学习中的地位。包容能避免学生思想的禁锢,不让其思想越走越窄,最后消失于无。这和前面提到的“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延续和巩固学生的自身兴趣。杜威认为“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1]这里的兴趣不仅体现了学习过程,还体现了学习广度。跳出课堂书本之外,创造新的学习点,这才是培养兴趣的本质。

在杜威看来,“兴趣是居间的事物―――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连接起来的东西”。[2]这就是学习的一个过程:从学习的起始阶段到最终成就。可以这样说,兴趣就是连接一个事物起点与终点的直线,也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

一、去功利化体现公共艺术教育成长。

正确兴趣的建立,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随后就是其成长阶段。这个阶段缓慢而艰辛,在前进的过程中往往进一步退两步。前面曾提到,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美育特点是纯粹的人文情怀,这就需要一个相对纯净的学习和接受环境。这里所说的纯净并不是不知世事的一尘不染、阳春白雪,而是一种对艺术审美最为纯粹的感情。因为公共艺术教育本身并不是以教授专业生存技能而存在,而只是对于学习者自身审美素养的修炼。但功利化的追求成了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壁垒。在专业艺术教育中,近年火热不减的艺考、送孩子去上“大师班”的教育投资都是艺术教育功利化下的产物。在功利化的影响下,学习者的求学目标已不再单纯,最初的兴趣已转变为对于成功的一种扭曲的执着。不可否认,这是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下不可避免的产物。但是反观公共艺术教育,其前景更为让人担忧。功利化的结果让公共艺术教育乏人问津,大量的教育资源缺失、严重的师资不足,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蒙上一层阴霾。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功能所反映出的审美素质提升、人文情怀关注被移放至角落。只有跨过这一难关,公共艺术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20xx年是公共艺术教育的转折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在公共艺术教育去功利化之路上砍掉了第一根荆棘。文件中指出“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这让公共艺术教育再次得到了重视,课程系统化、教材规范化,让学习者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提升了其审美素养,更具有人文包容性。艺术不再是专业艺术学习者的舞台,大众一样可以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才是公共教育普及的目的。公共艺术教育去功利化,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民族凝聚力的增强都有着重要影响。在无形间,公共艺术教育提升了社会整体的“软实力”。

中国的艺术教育源自于西方社会。西方艺术教育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功利化的问题。从西方文艺复兴的艺术辉煌,到德国艺术教育运动的兴起,艺术教育走向了辉煌。二战之后,艺术的舞台由欧洲转至美国,艺术教育也随之产生变化。科技的兴起导致了艺术教育普及的缺乏。列维史密斯在《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一书中提到“今日美国降低审美教育需要和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可悲困境”。[3]大环境导致了教育行业产业化、模式化、功利化。我们同样也会经历这一过程,但及时调整策略,可以减少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只要问题得到了重视,自然能找到改正的方法。功利化问题是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必会碰到的问题,但既然已有既定的发展目标,就能发现问题并逐个击破。相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必会稳步提升。

二、审美经验:公共教育的里程碑。

审美经验即人们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时直接感受到的一种特殊的愉快经验。相较专业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经验更可让大众从宏观、直接的角度近距离接受美。因为其受众面更广、更多元化,一定的审美经验既避免了机械式的唯物主义理论的狭隘偏见,又可让大众不要撞入唯心论的死胡同。公共艺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学习者能通过自身训练,获得正确的审美经验,而不是拿来主义的一锅端。就好比吃饭,如果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那只是粗浅的生理满足。如果换个角度,同样可以变成艺术。杜威在《艺术即经验》这本书中曾说道“吃饭也可以给人审美的经验”。不是单纯的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从健康、营养、卫生,乃至色香味的角度去考虑饮食,这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时更提升到了一个艺术层面之上。

由此看来,审美经验的培养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教育的成功之处就是教会人们自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审美经验的培养就是让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精神能够融入到学者的思想深处,通过不断地学习锻炼,修得正果即所谓“懂得”。

杜威把“经验的圆满”视为艺术的特征。在杜威看来,达到圆满状态的经验即成为艺术,成为审美经验,成为其他样式的经验的榜样。在《教育中的艺术和艺术正宗的教育》一书中他说道:“艺术内在地是教育,教育也可以成为艺术,使艺术的教育功能得以实现,必须实施相应的教育。”[4]遵循杜威的教育理论,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经验重在让学习者自我修炼,意会艺术的本真与美,能够自己从中提炼出适合自身美育培养的元素。能够做到批评、改变、提炼、包容一切艺术。这就是公共艺术教育中审美经验的修炼。艺术教育培养了人的审美,审美经验的极致就是艺术。懂得了审美经验的重要,就能在今后的公共艺术教育中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培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美育教育论文篇二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剧烈变化的今天,精神的自由日益趋于乏匮。我们的智慧而善的眼光看不到善,看不到自由,看不到我们的美的本质。审美教育通过既有内容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人的心灵和健全人的人性,克服当前社会的腐朽与粗野以及现代人的分裂现象,为将来全人类的和谐做准备。语文教育中,通过对文本解读与写作的实践,用语音生动、游戏生动、模拟再现生动、模仿生动、画面生动、情绪愉悦与幽默生动等形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是由欣赏到鉴赏,最终让度学生于其中,使其心灵结构受到浸染而发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的感受能力,使之更符合自由的特征。

关键词:席勒;语文教育;启示

提到西方美学,德国有两位思想家是绕不过去的,一位是鲍姆嘉登,他于1750年出版了《美学》(aesthetic)一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另一位是席勒,他于1795年发表了《审美教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及其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把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内容、方式提出来,因此人们把《审美教育书简》视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一、培养感觉功能

我们的教育目的,给人的培养提出了一个标准,却忽视了人性内心的开拓,强调了一致性,却忽视了受教育主观和特殊的性格。席勒说:“倘若一部国家只有通过泯灭多样性才能促成一体性,那样的法律还是非常不完善的.。”语文教育中,通过对文本解读与写作的实践,其最终审美目的是要扩大伦理王国,使学生在伦理上获得改观。但是审美过程中的发现、浸染、愉悦、分享,则是我们更应注意到的,在教学实践中,把审美教育目的表述出来时,只有目的而没有过程,实在是空中楼阁之幻影。

审美教育需要以生动性来保证学生的感受性程度,以丰富的想象来拓展审美感受性的范围。“分析功能占了上风,必定会夺走幻想的力与火,对象的变得狭窄,必定会减少幻想的丰富性。”在语文教育中,如果缺乏生动性和想象力,人的审美能力就难以发展,就会变成抽象的思想家或务实的人。因此,在语文教育中要做到生动性。如何做到生动性?常见的有:语音生动、游戏生动、模拟再现生动、模仿生动、画面生动、情绪愉悦与幽默生动。审美的感受能力是审美的基础能力,有了审美感受能力,才能欣赏美,才能创造美。“培育感觉功能是时代更为紧迫的需要,不仅因为它们是一种手段,可以使已经得到改善的审视力对生活发生作用,而且还因为它本身就唤审视力的改善。”

二、反对过分追求理性,语文美育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固然理性从人身上夺走了人实际占有的,而只给人一种可能的社会理想,我们也不能否认理性是对自然的一大进步。“理性从人身上夺走的是人实际占有的,没有了这些他就一无所有;为了补偿,理性给人指出的是人可能和应该占有的。”正因为理性把人从自然的平衡状态中撕裂,造成了人性的不平衡,人性才可以继续发展,最终以由理性再一次回归自然,达到自然与理性相和谐统一的自由状态。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就该选择一些所谓的精品,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悟,在多读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多读书当然是对的,但应该怎么读,怎么悟?又应该读什么,悟什么?教师的作用又该是怎么发挥?绕来绕去,问题又回到教学的技巧乃至教学的艺术上。看来,形式是个过去的问题,慢怠语文教学的形式,不是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轻视形式的人,认为讲究形式会导致形式主义。的确,形式主义的花架子的确存在,尤其在一些公开课、观摩,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怕感冒就不开窗子。须知,真正意义上的形式应该和内容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真正精当的内容也必须以精美的形式。形式,应该是对内容的聚焦,对内容的强化,对内容的烘托,甚至还是教学过程中渐入佳境时不可或缺的通幽曲径呢!

三、自由的心境

幸福安宁意味着情感上人与自然完全交融,克服分裂感与异化感,达到万物一体的体验。与此同时,又体验到我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因为思索是我们感受到美的条件。但是,美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情感是我们获得美的观念的条件。美是形式,我们可以观照它,同时美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

文学作品不是说教,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和人的自由的特性相符合的,说教则是试图生硬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其效果自然是以伤害人的本性来体现的。文学作品给学生带来的是对生活的理想,而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感官的怜悯。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是由欣赏到鉴赏,最终,使学生心灵结构受到浸染而发生变化,使之更符合自由的特征。

参考文献: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学出版社,1985,12:12,32,133.

美育教育论文篇三

摘要: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的过程不再单纯是智育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美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中是贯彻新课改精神的良好途径。

现今许多教育工作者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成功的教学不仅有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和思想的启迪,还包含美感的培育。

高中语文阅读教材本身就荟萃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因素,因此,教师应自觉、充分地借助这些美的因素,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根据感知、想象和情感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教育

1创设情境感知美

直观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

我国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

”俄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

”可见,感知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大门的必由之路。

由于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教师应尽量利用图象、投影、演示、声音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美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凭借直观去感知,以使他们产生悦耳、悦目、悦心的审美感受。

美育是通过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从而提高审美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合理利用挂图、幻灯、录音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或展示美的画面,或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生动形象的表演,或是绘声绘色的描述,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不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确定基调。

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借助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唤起学古战场的向往和对古人的怀念,引起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中,充分展现美的形象,努力做到语文美育具体化。

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以美的熏陶感染为目的,把“乱石穿空”的形、“惊涛拍岸的状、“卷起千堆雪”色和态,都形象的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从而增强了美的感染力。

使学生在欣赏中去体会古战场的壮阔。

2朗读诗文感悟美

在语文教学中,“读”占鳌头。

通过读,学生可以理解课文,领悟其中的道理。

美育教育论文篇四

一、重视朗读,读出美的感受

朗读是将文字语言经过情感加工使文字语言有声化,使加工后的文字能激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使人产生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于朗读这样说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老师有通过分析并使同学们感同深受的体会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使同学们的情操得到陶冶。把文字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化、视觉化,全方位地刺激同学们的审美判断,体会作品的感情,使同学们从视、听、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感情得以升华,达到语文的教学目的。

二、投入真情,发挥想象

现阶段初中教学教材中语文部分的散文都是堪称精典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是丰富的情感。怎么让这么美好的情感让同学们感受到呢?美好的情感是每个人所向往和追求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熏陶”。感受的同时发挥合理的想象,使情感在内心发酵,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

三、营造良好氛围,发现更美点

审美教育不是仅仅的几年学校教学就能完成,也不是单靠语文教学一门课程完成,这是一个非常宏大、有系统的工程。它是由个人、课堂教学、人文环境等很多方面组合完成的。单就课堂教学来说,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从各个方面为我们的学生营造良好的条件。良好的审美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要首先具备的,是要优于其语言教学的。一位语文老师的审美能力,既讲究科学美,又讲究艺术美。准确的、规范的发现文字所要表现的情感再创造性地利用美的语境,形象生动的把文字所要表现的美感传递给同学们。使同学们从思维的活跃到心智的提升,不断地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语文老师不但要在学习上营造美的鉴赏环境,还要在生活中影响同学们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久而久之同学们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自己的鉴赏能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同学们识字读文的学科,而且它肩负着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审美教学的重任,所以语文课程老师身上的担子很重。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们尽可能的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重要条件,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完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使同学们认识美、发现美、向往美。

四、加强古典文学的学习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精髓源自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古典能够保存下来的都是精典词句,有着很深的文学性。同学们要想加强文学修养,就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不仅仅从课本中学习,更要注重课外读物的学习和研究。深入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五千年传统文明,提高文学素养,在多种文明交汇碰撞的当前环境中站稳脚跟。各种意识形态创造了不同的文学形式,每一文学形式也直接反映意识形态的区别。在学习的同时,不要被物质控制肉体,而要抛开意识形式挖掘吸取文学精华。

五、合理评价,培养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老师的评价对于同学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们要学会运用,可以根据同学们的不同特点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当的拓展教学内容。针对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让同学们参与到教学中去。使同学们由简单的学习到组织教学,帮助老师实现完美教学,让同学们感受到自己的关键性作用,以及兴趣带来的快乐。初中时期是同学们形成自己独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采取单一的讲授形式。要充分的调动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同学们主动地、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形成同学们完整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系。

总之,中学时期的教学是一个教学任务较重的时期,而教学研讨相对较少。可以说美育教学是下一阶段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内容革新的一个重点。在这一情势下,加强语文教学的研究工作,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是每一个初中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共同的课题,也是急需初中语文老师要共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老师有责任在教学的实际中,将美育教育浸透在语文教学中,有责任让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感受美和学会审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美育教育论文篇五

对语文教育的美育意识分析

就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而言,听、说、读、写,学习,讨论,幻灯,录音,挂图以及利用计算机的cai技术的融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演示等,都给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在课堂教学中,美的因素是如此之多,美育的形式条件是如此之好,但当前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总体上却不容乐观。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没有热情,忽视了美的因素及美育可利用的有利条件,学生缺少勇气和信心,教和学达不到和谐的统一,教学效果便不理想,更无从谈素质教育。把握课堂教学中美育意识是推行语文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感情的激荡,造成语文学习课堂气氛的和谐,以美引善,以美导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钻研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爱国斯坦曾明确表示,在有多种学习研究方法供他选择时,他倾向于选取“最美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通过课堂教学中美育意识的把握,必定能大面积地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完成审美教育的任务,推动语文科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美丽的色彩,有趣的动植物,优美的语句,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些初一的学生,那种专注的神情,渴望知识的眼睛,这一切已经给他们提供了无限丰富的想象的空间。这是我在教学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百草园》第二自然段时,同学们听课时情态的印象。这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美深深地把同学们给吸引住了。美的力量是如此之大,我紧紧抓住这一点不放,根据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感知、想像、情感和理解等审美心理特点,配以我的手势、表情、动作,围绕重点,心情发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课堂教学的质量显然得到了保证,学生又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教育学的规律指出,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须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把教师传授的新知识变成学生心理意义上的知识。这样对能力的培养才有保障。而对学习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托兰斯曾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成功的做法乃是必须促使认知功能与情感功能都能充分发挥作用,提供适当的结构与动机,并给予积极参加、实践,以及和教师、同学相互接触的机会。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便是美育的一种最好体现。教学和谐,情理统一,即使已经下课,学生仍有回味无穷之感,而教师也从自己的小小成功中获取快乐,课堂教学无形中也延伸到课外。这才是一堂好课。

那么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意呢?首先,在备课中把握课堂的美育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舞台的各种主角,“导”是关键,这就要要求在备课时,有意识地突出种种美的因素。一要备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情感和认知心理特征,紧紧抓住他们好的、积极向上的一面;二是备上课的内容,针对重点和难点,选好难易适度、大小不同的问题,恰当使用教学方法;三是备教师自己,备自己课前的认知结构,包括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能引起学生共识的形象知识。()备教师自身的各种各样的态势、语势,备课前的心理,调节自己的心态于最佳状态,做到在课堂能驾驭自如。其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美育意识付于实践。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践。

一是保持美的课堂气氛。就是要有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美是指双边活动热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要让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首先必须创造“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思考、积极争论的环境。教师自己应是一个善于动脑筋想问题的表率,而不是照本宣科或死搬教学参考资料,同时还是在语言上、表情上、行动上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的“伙伴”,对学生的劳动成果有着极大的兴趣,并给予恰如其分的具有情感因素的评价。那么学生就能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投入到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当代着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的过程中,有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课堂美的氛围的设置。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语对美的氛围的设置,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中学的何小玲老师讲授《小桔灯》一课,讲课伊始,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把同学们带入了美的氛围中:“长长的二十世纪,从起始到终点,冰心在文学的天空,描绘出一道道彩虹,3月28日逝世时,没带走一片云彩,但却留下一篇篇佳作。她伟大的人格力量,犹如一盏盏小桔灯,照亮了我们人生的道路,现在就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走进小桔灯的灯光中,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可敬、可爱的小姑娘。”这一导语把所有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使同学们急于去认识那位小姑娘。美的氛围能使学生在四十五分钟内至始至终地在充满情趣的愉快气氛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

二是用美的课堂语言去引导学生、感染和熏陶学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美的语言能使一堂好的语文课锦上添花。着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英国诗人拜伦称激情是‘诗的粮食,诗人薪水’――激情也是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语文老师的语言绝对不能一波无澜,而应该用适时适度的语调、语速,在课堂上倾注自己的感情,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使课堂变得跌宕有致,虎虎生气。上次区青语会搞活动,特意从宁波请了一位颇有名气的老师讲《走一步,再走一步》,不管是重点的把握、教材的处理、提问板书的设计都可以说是一流的,但遗憾的是缺乏一种激情,教师整堂课都用一种平和的语气语调,始终激不起听课者的兴趣。而效实中学的张悦老师教授莫泊桑的《项链》,讲课时饱含深情,声音时快时慢,时高时低,就像山峦的风,入夜的雨,缕缕春风,点滴入土,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所有的听课老师都认为听张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张老师用自己美的语言磁铁般地吸引了每位听课的老师及学生。

三是用美的板书去吸引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记忆课文的作用。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把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变的原因,奥楚蔑洛夫的性格都板书,这样板书就显得比较杂乱。着名的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的板书真是“惜墨如金”.这一板书设计进一步归纳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五次变化,但不变的是奥楚蔑洛夫的本性:媚上欺下。通过分析,然后进一步提示文章的中心。有个老师上杂文《起点之美》,别具匠心地把课题写在了当中。由运动员的`起跑联想到人生中的起点。运动员起跑时的体态、表情可以体现出一种进取精神,而人生中的起点,由于失败后找到了新的起点也体现了一种进取精神,正因为有进取精神,才体现了一种美。

美的思维特性是形象的,它要求美的事物必须是具体的、可感的,而语文学科的思维特点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常说,课堂教学应多采用直观教学法,这只是形象思维教学法中的一种。其实学生可感的东西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无外乎三个方面:形、音、色以及它们的和谐的组合搭配。因此,当铃声(音)响后,教师大方地走进教室,面带自然的微笑(形),用温和友好的目光注视全班同学,此时,学生情感的已受到了引动。然后便是教师的导语,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语句的松紧,内容的真善,眼神的跟随,动作的配合等等,都是引动学生认识情感、驱向所学知识的美好台词。进入正课了,围绕教学目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问、答、思、辩,大大小小问题的安排要有紧有松,例如,慢条斯理的假问,出其不意的反问,穷追不舍的追问,简单问题问差生,不难不易的问中等生,有一定难度的问好学生,再配以教师的语气语调、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在形、音、色等方面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他如读中有变形,写中有比较,说中有竞赛,有教师的娓娓讲述,有师生的热烈讨论,平静中有文句的欣赏,思考中有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美的形象学习中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出,学生的认知心向得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握好美育意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便得以保证,语文科素质教育,包括审美教育的各方面教育,便能在课堂美育意识的渗透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