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后感(精选7篇)

时间:2023-09-26 02:55:14 作者:纸韵 文秘知识 最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后感(精选7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后感篇一

在新疆轮台,北风呼啸,风铺天盖地地袭来,似乎要把大地吹得翻卷起来,白草也被风吹得挺不直腰。塞北八月就已经雪花漫天飞舞。天气变化多端,早上醒来,像忽然吹了一夜春风,树上开满了雪白的,亮晶晶的“梨花”。原来是下了一晚的大雪,树枝上挂满了冰花,让人错以为的冬天盛开的梨花。

雪花纷飞,飘进珍珠缀成的帘子上,沾湿了这美丽的帘子。这样寒冷的天气,狐皮做的大衣也不够暖和,丝绸做的被子的显得过于单薄。将军的硬弓冻得无法拉开,都护的铁衣冰的难以穿上。

纵横交错的沙漠上结起了百丈深的冰,天空乌云密布,气氛阴森恐怖,使人不禁打个寒颤。在主帅的营帐摆起了酒宴宴饮回去的武判官,各种各样的乐器演奏起来,大家痛快的畅饮起来,帐篷里一片欢乐,乐声不断。

宴会结束,大家都顶着繁密的大雪走下辕门送别武判官,大风用力拉扯着红旗,但红旗上早已结了一层厚冰,不为所动。

我和友人互相道别后,友人便独自牵着马踏上了回京之路,我站在山下,目送着友人。友人骑着马渐行渐远,背影逐渐模糊,直至消失。我惆怅地低下头,看见雪地上只留下了一串串的马蹄印。友人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再相逢啊!真希望友人能安全到达京城,这样才能有缘再见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后感篇二

胡地的春天永远是用来想象的。八月,冬天便匆匆赶到了边关。

凛冽的北风席卷大地,使营帐外的百草纷纷折断了,阴灰的天空,开始飞洒起密密麻麻的雪花,像是一夜之间春风忽然吹来,千万棵梨树上开满了白色的花似的。

雪花飘进珠帘弄湿了丝织的幕帐,狐皮衣袍也不暖和,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单薄。将军的角弓似是被风雪冻住了,即使再强悍也无法拉开,都护的铠甲冻得难以披挂。

沙漠上结了百丈厚的冰,天昏地暗,阴云密布,在万里长空凝结不散。中军帐里正在设宴,送别归京的客人,酒席上有胡琴、琵琶、羌笛演奏。

傍晚大雪纷飞,落在军营的大门上,红旗冻得僵硬,任北风劲吹,也不能翻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后感篇三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极为热闹的课堂。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教师退居二线做起了旁观者。由过去学生当“厅(听)长”,摇身一变成为了教师当“厅(听)长”。虽说矫枉必须过正,但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学生见解的不深刻、知识的不扎实。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开始各种形式的“读”,就是动,而且是大动,另外七嘴八舌地说出诗中的“奇”,也是动的环节。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这就是一个静的环节设计。写完之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写成的片段,又是适时的“动”。用诗环节,学生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子进行创作,再次进入静的状态。说实在的,别看有些学生说起来很热闹,但真的一动笔,就显得有些笨拙了。这也正是我们不能只图热闹,而让学生时常静下来的主要原因。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首先,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这节课第一环节——各种形式的“读”,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同样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关注,但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课堂上我示范诵读了两句,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过后想想,他们对这种虽然是有些传统的读的形式,也是很感兴趣的。可惜,忘记了让学生亲自尝试。我觉得,这也是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其次,有些教学环节坡度太大。

我曾经在“用诗”环节上犹豫再三,但还是想挑战一下。这一次为了减小学生“爬坡”的难度,精心选择了两个示例,供学生借鉴。这样,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就可以较好地完成“用诗”的训练。但事实上,学生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看来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师所点评的那样:“用诗”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需要厚实的铺垫才行。不过,尝试就会有收获,尝试的过程就是铺垫的过程,我坚信这一点。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后感篇四

岑参(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出生于官僚贵族家庭,但早年丧父,随兄过着孤贫的生活。他刻苦学习,遍览史籍。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进士。岑参以独具特色的边塞诗享誉天下。他的边塞诗以昂扬的情调、磅礴的气势、飞动的形象和富于变化的旋律给人以刚健绚丽的美的享受。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当是岑参在北庭都护、伊西节度、瀚海军使封常清幕下,任安西节度使判官。判官,是当时掌管文书事务的文职官员。其权限近于副使。武判官是岑参的同僚,其生平事迹不详。从本作品的内容与诗人所流露出的感情来看,他们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前十句为作品的第一部分,主要是歌咏边塞瑰丽壮观的雪景,同时也寄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活动。初看飘飞如絮的雪花挂满枝头,惊喜满怀;再看雪崖百丈,愁云万里,想到武判官就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千里跋涉,返回京都,不免又沉郁满怀。所以又可以说,在这段写景之中,暗含着送别之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开篇笔力雄浑,气势宏阔,紧扣主题“白雪歌”,抓住西北边地特有的自然现象“胡天八月即飞雪”,再现了西北边塞的风雪景象。“卷地”一词,形容北风的狂暴猛烈,将“白草”都折断了。“白草”是西北边地特有的一种植物,《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曰:“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王先谦补注又说:“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原本是坚韧可抗风沙的“白草”,却被北风席卷而折断了,足见风势的狂暴了。“胡天”,交代了所写的地域;“八月”,交代了所写的时间。可见西北边塞环境的恶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极为形象地描摹了绚丽多姿的北国雪景。“忽如”,形容西北边塞气候变化的骤然。诗人巧妙地借助于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冰封雪飘草木凋零的北国严寒的世界变得春意盎然,仿佛令人体会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馨,甚至充满了沁人心脾的芳香。

这四句诗从广阔的角度,描绘了一派茫茫的风雪外景,想象丰富,比喻新颖,流露着诗人对边地生活的真挚感情。

五至八句,诗人通过戍边将士的感受,写出了西北边地风雪严寒的景象。“散入珠帘湿罗幕”写的是雪花飘进军帐帘幕上的情景。“散”字形容雪花如絮,轻盈飘飞的样子。“珠帘”,为雪花提供了可侵入的缝隙,飞入军帐中去。“罗幕”,绸缎绫罗制成,落雪溶化可湿。洁白如玉的雪花,晶莹耀眼的“珠帘”,灵光耀眼的“罗幕”,构成了一幅灵动的画面,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散”与“湿”在这句诗里不仅传神入微,同时也起到了过度与领起的作用,使作品自然转入对帐中景况“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描写。“狐裘”,狐狸皮的袍子;“锦衾”,绸缎的被子。军帐之中,虽然炉火通红,有“狐裘”“锦衾”这样上好的御寒衣被,可还是觉得单薄,不暖和。这充分表明了西北边塞的极度寒冷。接下来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则进一步突出边塞的极度寒冷。这几句通过戍边将士的感受,形象地描绘了边塞风雪带来的奇寒,更烘托了将士们不畏严寒,守卫边疆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人笔锋一转,从人感受到的寒冷景象转到更广阔的范围,写视觉上的大地与天空,描摹出了边塞风雪严寒的另一幅奇景。“瀚海”,古代对大漠的称呼。“名义考”说:“以沙飞若浪,人马相失若沉,视犹海然,非真有水之海也。”这两个诗句,以刚劲的笔触,磅礴的气势,描绘出了边塞冰天雪地的壮阔图景。

后八句为第二部分,重点描写送别武判官的场面。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的是饯别场面。“中军置酒”,即在中军帐中摆酒设宴为武判官饮酒践行。老朋友要回归京城了,光喝酒践行是不够的,更少不了代表异域文化风情的“胡琴琵琶与羌笛”演奏出来的悠扬婉转的`乐曲,连同那觥筹交错与真情的话别回荡在中军帐内,洋溢着浓郁热烈的气氛和惜别的深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朋友们依依惜别,直至送到“轮台东门”。“轮台”,在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东,唐时属北庭都护府,距离京都约有五千余里。送行的人们望着远去的友人武判官,前面是天山那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崎岖的山路。“雪满天山路”,饱含着诗人对朋友深厚的友谊和担忧,这样恶劣的天气,这样崎岖的山路,何时才能安全顺利到达京都呢?武判官越走越远了,送行的人们依然伫立在“轮台东门”翘首凝望。直到“山回路转不见君”,起伏迂回曲折的山路,完全遮住了武判官的身影,诗人依然觉得难舍难分,可是,留给他以及送行人们的只有眼前的“马行处”。人去行迹在,伸向远方的“马行处”,牵动着诗人无限的情思,“空留”一词又蕴涵了多少惆怅啊!写到此,诗人住笔了,然而,他的思绪远没有停止,还在大雪纷飞的天山路上跟随着武判官踽踽前行,他把读者带到了遥远的边塞,带到了纷纷扬扬的风雪天山路上,与之一道对友人的依恋之中,久久地,久久地思索着,回味着。

这首诗是一首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感人肺腑的边塞诗。作品中既描绘了戍边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又表现了感人至深的真挚友情,同时还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在艰苦的条件下守卫边疆。字里行间都流露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也正因如此,这首诗才能够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写法上,首先是诗人能把“白雪歌”与“送武判官归京”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语言鲜明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后感篇五

北国的雪,我们等了好久了。

那微带甜味的湿润,那恬静端庄的`冷气,伴着我童年的天真,再也无法追寻,永远成为了回忆。

雪啊,北国纯净高贵的雪啊!

是你在我的生命中点燃了一道刺眼的白,是你让我绽开了一个个天真的梦,是你让一个个唯美的神话在我的灵魂中发芽,更是你在我脑海中烙印下美好的白色回忆……雪啊,北国纯净高贵的雪啊!

每年严冬,我都会趴在窗边,我看到雪花飘落在我的掌心,看到它们飘向远方。

我和雪花说句悄悄话,雪花就把它带到了遥远的地方。

我爱北国的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后感篇六

狂风席卷着大漠北塞,吹折坚韧的白草,倒落如踩。北疆的八月,就有大雪将天地铺盖。好似突然一夜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飘飘而落,打湿了帘珠,结冰在帷幕绮罗。狐皮裘再不觉暖和,锦缎被褥也感到单薄。将军的兽角硬弓也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铁衣难穿着。

浩瀚的沙漠处处纵横百丈巨冰,惨淡的愁云凝滞,仿佛压低了天空。中军帅中摆下酒筵,为武判官归京送行,胡琴、琵琶伴着羌笛,起舞和鸣。

纷纷扬扬的'暮雪飘落在军营辕门,寒风狂舞的红旗,此时也冻挺凝结,成为一抹静止的红云。在轮台东门送居离去,那飘飘洒洒的大雪已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回路转,再也见不到君。雪地上空留着一排马行的蹄痕。

更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后感篇七

风雪中的军营。

主帅帐内摆酒为武公子送行,胡琴、琵琶和羌笛演奏着充满漠北风情的优美曲调,增添了送行的氛围。舞蹈的歌妓舞步华丽而寂寞,轻易的掩盖我那沉重的呼吸,我曾经问一个来自遥远长安的女子:“你们长安有没有牡丹花,那每当牡丹花开的时候,长安是不是会被笼罩在一片片绯色的烟雾里?”她低声说道:“长安永远都不会被你说的,被笼罩在那种绯色的烟雾里,因为长安永远都没有牡丹花这种植物,大人,牡丹花是什么?就像这里永远都没有春天来临一样。只有夏、秋、冬这三种季节。”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什么,可立刻忘记了。

天宝十三年。

寒冷将我从回忆中拽了出来。

寒风凛冽,将军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难以被挂。

红旗冻硬了,连风都无法牵引。

我知道,南方的都城牡丹年年盛开,年年都有绯色烟雾升起。

我在北方以北思念长安日夜,思念长安。

山还在,雪还在,君已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