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2023-09-23 11:28:10 作者:书香墨 行政公文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秀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光曲教学反思篇一

《月光曲》既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我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两次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这两次对话在课文的资料上,正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的关键处,把这两个片段读好,就能感受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在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动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构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比较,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划出描述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比较一下自己在课件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就这样,透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月光曲》这一首曲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十分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明月从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奇丽景象,可划分成三个画面,还要让学生想象,画出来,再一次感受乐曲旋律与人物感情变化: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所画的画,读出相应的旋律变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声音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到达情感上的升华。

此外,课前我还从网上看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透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靠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将是我今后教学的主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月光曲教学反思篇二

恩格斯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每一个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方法,就以《月光曲》为例,与老师们交流一下。

《月光曲》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认真阅读学习本篇课文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课文写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任何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些联想和想象就是由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的。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联想和想象,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月光曲》中音乐家贝多芬的感情变化和盲姑娘喜爱音乐的情感是交织在一起的。《月光曲》是在贝多芬的感情变化到达高潮的时候创造出来的。我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矛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

师:看着“盲姑娘”,听着《月光曲》,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月光曲》是怎样的?

生2: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月光曲》?

生3:《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中“阅读期待”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学会拥有宽厚的期待,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利用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益。设计这一问题,教师创设和利用阅读期待,诱发学生与文本主体对话。这是学生在教师催化下对文本的渴读,是教师点化下的主动建构,更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有效生成。

师:这是一首怎样的《月光曲》?

生:优美、悦耳的《月光曲》。

生:舒缓的、令人陶醉的《月光曲》。

生:这是一首富于变化的《月光曲》。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

师:这是《月光曲》的旋律吗?

生:不,这是皮鞋匠听了《月光曲》后的联想。

师:哦,这是文字版的月光曲,好好读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月光曲》是很优美的?

生:从“微波粼粼、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些词感受到。

生:还有“水天相接、洒满了银光”。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份美的享受带给大家吗?

这样的问题,就可以促使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细细揣摩、品味作者的情感。深刻体会故事中人物看到、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以及人物由实实在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还有一些问题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使思维更有深度。

师:这美妙的音乐如同天籁,我们也身临其境,欣赏到了月光、大海的美景。

师:这么美妙的音乐,贝多芬是献给谁的?

生:盲姑娘。

师:盲姑娘是他的亲人吗?

生:不是。

师:是他的朋友吗?

生:也不是。

生1:《月光曲》创作于18,此时的贝多芬听力已经在逐渐减退,但是对音乐的挚爱使他隐忍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演奏,与命运进行顽强不屈的抗争。

生2:盲姑娘的遭遇与贝多芬相似,又同样热爱音乐,在盲姑娘弹钢琴遇到困难却锲而不舍的时候,贝多芬怎能不感动呢?他诚恳、热情地为穷兄妹俩演奏《月光曲》,用音乐鼓励盲姑娘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为幸福生活不要放弃希望。

生3:“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正是幽静的环境压抑不住贝多芬内心激动心情的表现。

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一些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进一步体会音乐家的高尚、博大的情怀。这些问题,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倾听和言说,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激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以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在这样的“提问”场景里,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现和弘扬;在这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在这里,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创生着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然和开放。

无论是学生的“疑问”和“感悟”,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师:贝多芬在怎样的心情下创作了《月光曲》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这一层是说贝多芬听到琴声有一分触动,后来,“月亮升高”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后十分感动,后来“月光照耀”是说贝多芬遇到知音后,非常激动,这里表达贝多芬的心理变化。

师:你们发现他把联想的画面前后两部分怎么样了?

生:连起来了。

生:《月光曲》的内容就是贝多芬的心情。

教师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后,鼓励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独立思考,感悟所得,有自己的见解,然后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充分了解克服依赖思想的重要性,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阅读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受、体验、理解”。这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其广泛涉猎多方面书籍;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很好地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见解,交流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安排自选的课外读物定期交流。他们自己提出观点,进行分析和阐述,无需往答案的“筐”里钻。在“百家论谈”的广阔空间中,培养多元的思维能力。教师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进行有创见的思维,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认识不违背基本的价值取向,促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个性化的人格。

总而言之,搞好创新教育意义深远。培养学生独特见解,发散思维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月光曲教学反思篇三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内容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下面就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感觉到:

《月光曲》给人以深沉,可能是因为贝多芬对兄妹俩的贫寒而感到同情。

《月光曲》给人的感觉很舒缓,可能是贝多芬找到了知音,而感到很开心。天地之间,是什么情谊感化了人间,是什么进化了人类——是无私的爱,一种对心灵的呵护,一种让人从绝望中得到希望的力量,一种给人幸福的力量。

《月光曲》让人想到了月亮慢慢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月光洒满了海面,突然海面上吹起了一阵风,海上波涛起伏,浪花一朵朵扑过来,波澜壮阔。

《月光曲》全曲一开始时声调较舒缓,音色很柔美,像白云飘过天际,留下些飘飘渺渺的痕迹,又似迎风微拂的重柳枝,如烟如梦,若有若无。突然,旋律高昂、激烈了起来,听者仿佛也被卷入了进来,也随着音乐感到了紧张;最后,旋律又恢复了风浪前的平静。

《月光曲》给人带来身临其境之感,让人陶醉其中。

月光曲教学反思篇四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篇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好课文。课文写了发生在故事过程中的人物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还写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默听远教资源上的《月光曲》享受乐曲的优美与跌宕。

这节课我尽力做到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第九自然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月光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月光曲教学反思篇五

《月光曲》这篇课文的内容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它既是一篇优美的语言作品,又是一则生动的故事,所以我采用让学生讲故事的办法,先给学生一个整体上的感性认识。

这一节课的重点是《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部分,反读,探究读,并在此基础分清课文中的现实事物与联想,重视学生对一些优美词句的积累,如清幽的月光,微弱的烛光等。

当然这堂课也有几个不足的'地方:一是课上学生发言的面不够广,我不自觉地过多关注优等生,教师跟中等生的互动有所局限。二是学生的一些见解仍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如何落实“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仍是我以后教学的一个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