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设计意图(实用5篇)

时间:2023-09-29 04:59:31 作者:琉璃 毕业论文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意图(实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意图篇一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毛泽东和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一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1、教学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1、了解“单元导读”。

(1)师:(出示毛泽东图)认识他吗?没错,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这单元,我们将要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生读“单元导读”。了解怎么学?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通过一首长征诗来走近毛泽东。关于“长征”,你们知道的内容有多少?(出示长征示意图和阅读“资料袋”帮助大致了解长征。要点: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因此,可以说,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也可以说,长征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1、师:当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师范读:背诵全诗)

3、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找出韵脚。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指名读—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4、再读课文,思考:

全诗围绕哪句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5、生交流,指导朗读这一总领句。

(二)读书思考,查资料批注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这首诗的总领句。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句来学习。“远征难”诗人是怎么体现的?而“红军不怕”又从何看出?请你们再读诗,画出相关词句,借助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及相关知识,把自己的想法在文旁作批注。

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三、作业。

1、读诗,思考,批注。

2、抄写生字新词。

3、《丛书》一到五题。

一、复习导入。

1、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二、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指导背诵

(一)体会“远征难”。

1、你是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长征中的“难”?

生答,师板书:逶迤、磅礴、千里雪、云崖、铁索。

2、从这些词句中怎么看出红军“远征难”的?

(1)逶迤、磅礴:师板画并出示课件体会五岭的长与乌蒙山的高。

(2)千里雪:看影片《丰碑》理解雪山的可怕。

(3)云崖、铁索:金沙江和大渡河的难渡。

3、师小结:五岭、乌蒙山、雪山只是红军过“千山”的代表,像这样难越的高山总共有18座。长征难不难?金沙江、大渡河只是红军过“万水”的代表,像这样难渡的天险有24条。长征难不难?(难!)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万水千山的“远征难”。

(二)体会“红军不怕”。

1、长征这么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从何看出?

(1)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

(2)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

(3)看影片《飞夺泸定桥》,理解“寒”(心惊胆寒)。

(4)请生谈对“喜”字的理解。

2、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三)体会感情。

1、师:长征这么难,但在红军眼中均只是平平常常的事,红军均不怕。此时,你感受到毛主席和他所带领的红军的什么精神?请用一个词来概括。(英勇无畏……)

2、师:是啊,正因为红军英勇无畏,所以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了!毛主席说: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名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毛主席和红军胜利后的喜悦)

3、再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三、情感升华,背诵全诗。

1、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七律。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

2、你觉得自己有没有走近毛泽东了?他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乐观的、英勇无畏的)

3、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七律。长征》来表达自己对毛泽东主席的缅怀及敬佩。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意图篇二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

4、读课题。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自豪地读课题。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师:红军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感受?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师:带着感情读这一句。生读再读师:“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样?再读。生读师:为什么铁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铁索桥图。师: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何感受?生:……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红军在铁索桥上爬着向前冲。师:有很多战士怎么样?生: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了。师:试着读一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生读师: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胜利,这个“寒”字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齐读。

5、师:战士们挺过来了,读最后两句。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说一说你对岷山的了解。生:这是一座大雪山。生:这里终年积雪。生:……屏幕出示岷山图片简介岷山师:连鸟都不愿飞过这座大雪山。师:请你谈一谈感受。生:很难翻过这座大雪山。师:为何“更喜”?喜从何来?生:就要胜利……师:三军指的是哪三军?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师:什么是尽开颜?生:就是全都笑逐颜开……师: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来读。生读师:一半读了,再读。生读师:一大半了,再读。生读。师:个个都笑逐颜开了。

四、梳理拓展积累运用出示地图看红军走过的路线与省份。

师:红军的什么精神给你留下了印象?结合生回答板书: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再出示律诗师: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过程与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来放声朗读。自由读配乐朗读教师配乐范读背诵古诗再次欣赏长征组歌师:会唱的同学随着唱作业:

1、搜集毛泽东的《昆仑》、《六盘山》自身读。

2、搜集长征中的故事。板书:七律・长征乐观向上红军不怕困难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意图篇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四、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2、体会下列划线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纠正。

3、读完全诗,你感觉应该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五、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六、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一七律长征

万水:金沙江大渡河

远征难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五岭乌蒙岷山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意图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

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请注意加线的字的读音,谁来试试。(生读诗歌,评价)

师: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评评。(师范读)

小结:谢谢同学们的夸奖。其实这首诗并不难。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4,6,8行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哪些字是韵脚听一听范读,自己再读一读。(课件放录音)

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二)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边读边思考。质疑。

师:同学们都是爱思考的孩子。我们既要敢于质疑,更要善于解疑。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吗

三,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指导背诵

(一)出示学习提示:

(1)悟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说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师提示学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碰到问题就查资料或问别人,自己应该先想一想,一猜,可能是这个意思,可能是那个意思,然后再通过查资料或问别人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这叫--猜读法)

(3)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合作交流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

2交流理解,读中悟,悟中读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学懂了一字说一字,学懂了一词说一词,学懂了一句说一句,各抒已见。

生:(汇报学习体会)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说说自己的理解。抓住诗句中的词语"万水千山远征难"."不怕"和"只等闲"理解。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腾"能否换成"流"呢"走"能否换成"跋"呢

指导,练习朗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质疑:为什么说"金沙水暖,大渡桥寒"呢)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图片,板书:金沙江)

a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

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

(课件出示:铁索桥)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2: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生3: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生4: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二者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男,女生分读"暖寒"的诗句,齐读)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

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

(生自由背诗,指名背,配乐朗读。)

四,总结

师: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现在让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长征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播放《长征》歌曲)

师: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长征》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缅怀及敬佩。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意图篇五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