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百字心得大全(19篇)

时间:2024-01-14 10:07:40 作者:LZ文人 口号大全

在这个阶段,我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相信这对我的发展大有裨益。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如何写心得体会,特别整理了一些实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历史教学心得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材及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与广大同学的接触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项体会。

首先,高一阶段的学习标志着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学习的方法上、学习的认识上、学习的深度上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完全不同,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讲,很多学生将高一专题式的学习完全很陌生,他们一下子接受不了,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学生自认为历史是副科,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地完成历史课程学习,上课也好,作业也好,时常不认真对待,马虎应付,主动性差。

真实的情况是,高中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对初中历史的补充和完善,而是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从理解联系的角度更新诠释,进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脱离机械记忆的层面,开始学会在逻辑思考的前提下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第二、对学生来讲,初中的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依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难以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很多学生对我讲,平时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背记历史知识,可考试成绩还是不见长进,不知道为什么?显得很苦恼,学习的兴趣一天天被消磨掉了。

因此,我深刻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除了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外,更加重要的责任是逐渐诱导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走到高中历史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第三,从学校角度讲,历史学科不仅在初中年级而且在高中年级向来被认为是一门辅助课程,学校上至领导,下至各班班主任,任课老师,都抱着一种轻视的态度应付了是,是极为不对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

第一、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为。

教学目标,为高二时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外知识加强相关的地方史教学。第三:把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同当前国际形势紧密联系起来,扩展学生的眼界,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的历史,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过去与现今都是与世界同时进步的,是无法独立的。

历史教学心得

首先,有效教学要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拴住学生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历史课堂上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力求做到营造气氛,触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很陌生。而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往往是他们熟悉的事。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应该把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此来拴住学生的心。例如人名、时间等历史要素,可以运用一些联系的方法进行传授或记忆的。以《评说》中的人物名字为例:康熙皇帝的名字叫爱新觉罗玄烨,就是“炫业”(谐音),意为“炫耀自己的业绩”;唐太宗李世民,何为世民?济世安民也;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绰号孙大炮,实为“中国的一座思想大山”,简称“中山”。再如历史时间,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逝世于1883年3月14日,我们可以这样联想:马克思出生以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响(谐音记忆法),他一爬爬山,爬到山腰去世了。他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要站得高看得远,到去世时还在爬山,其实马克思是坐在书房里的书桌前上“永远地睡着了”。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为了纪念他的贡献,312这一天后来成为中国的植树节。

教师的风趣幽默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当他们由被动学转为主动学,热情参与课堂或进行思考、讨论、探索的时候,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才能得到保证。教师还可以适时设置悬念,巧用音乐、诗歌、图片、历史片断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第二,有效教学要用精彩的细节来打动学生的心。

生动的细节构成了生动的历史。历史是由无数精彩而鲜活的细节组成。教育家罗伯特特拉弗斯认为:“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历史老师应该是个会讲历史故事的人,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能把历史讲“活”的优秀讲述者,这就离不开具体的细节。细节会使学生激动人心,细节会让历史课堂更加丰满和栩栩如生。

历史人物大多已经逝去,但还是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描写的展现而“动”起来的,就像是自己亲眼目睹、亲耳所闻一样。学生对于孔子这两千多年前的人物,有很大的距离感,有鉴于此,笔者在讲孔子这一课时,运用细节进行人物特写:“孔子器宇轩昂,身长2米多”,话音刚落学生个个瞪大了眼睛,我解释道:“据《史记》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九尺六寸用当时的尺寸,相当于现在的2。25米左右,身高和球星姚明差不多。”学生惊叹,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了,内心开始亲近这位和姚明一样高的孔子了。在讲印度圣雄甘地这一课时,笔者先给学生说了这么一件事:甘地乘火车外出,不小心一只鞋子掉到了车外,他没有犹豫,随即将另一只鞋脱下来,也扔出窗外。一些乘客不解地问他为什么,甘地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得到一双鞋,而不是一只鞋。”然后向学生提问:此事反映了甘地怎样的为人处事?学生畅所欲言,由此导入新课。此外,在课堂上讲一些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革命事业、大智大勇、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的革命事迹,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勤奋好学、刻苦磨练的小故事,获取这些历史人物的智慧,感受历史人物的魅力,由此来增强课堂实效。此外,在教学中也可以直接引用历史人物自己的言论、著述,或引用经典作家对该人物的褒贬之词,也是我们讲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及性格特征的最好佐料细节。这些细节对于展示人物的个性,表现人物的精神,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有效教学要用真情实感的投入来憾动学生的心。

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优势。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可以说,没有一个历史现象,包括事件、人物等不包含着厚重的情感因素。新课改最大的亮点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确立。学生将知识转化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内心的体验的历史学习过程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课堂中教师应具有高昂的教学热情,适度地坦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憾动学生的心。

在历史课堂上若对学生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则会感染学生,形成师生间融洽的情感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记忆与理解,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如讲述毛泽东一课时,笔者深情地朗读(或请学生一起满怀深情、慷慨激昂地朗读)几段不同时期毛泽东写的诗句摘录,如《沁园春·长沙》、《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去追寻伟人的光辉足迹、感悟伟人的雄滔伟略。讲邓小平一课时,跟全体学生一起唱响《春天的故事》,了解这首歌反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体会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讲詹天佑、孙中山、李四光等爱国知识分子,讲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史实等等,我们都要适当的感情投入,就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起振兴中华的志气和热忱。教师精彩、感染性的语言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更能使渗透具有震撼性。

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师生心灵情感交流的过程。“一个教学过程一旦缺少了真实的交流、缺少了理解与感动,也就丧失了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历史教学中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真情实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适度、适情的进行情感投入,通过自身的感受,心灵的启迪,心理体验,情感的震憾获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从而更好的发挥历史学科良好的育人作用,促进有效教学。

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也将努力思考,努力践行“有效教学”,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

历史教学心得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相对减少,而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历史时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与学的双边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学习历史的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下最迫切的任务。

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就是指由历史教师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系统地归纳出来,在与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经过讲解、讨论、交流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常规课,具有以下特点:

传统历史课堂一般是按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构建的。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把历史知识系统地归纳,按一定的时间或人物或事件来安排讲义,学生也按相应的逻辑来理解、记忆,相对来说学生是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在高中阶段历史基础知识学生是易于接受的,他们通过自主、合作、引导学习等多种手段能达到一定的了解与理解,自主合作学习始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让他们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与让教师来最终消除疑惑,这种学习方式就避免了重复讲解,因材施教,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以何种形式的讲授新课,都要求对基本历史史实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常规课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展示新的课堂设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以下几点应注意:

1.让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归纳方法和掌握不同的归纳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学生需要养成“想学”到“会学”甚至“乐学”的习惯,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例如:师生共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以及“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归纳以上几个问题,学生便深刻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历史课改的目的就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始终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育教学中,通过学习培养高中生健全的人格,确立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夯实基础,提高设计能力。

中学阶段的知识都是相辅相成。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落实基本的历史知识,理清知识脉落,可按时间、人物、事件等。同时注重引入新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编顺口溜来记忆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多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视作品等手段来让学生从视听感观上认知世界,知识来源于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

一线历史教师对知识传授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准确与科学性,只有准确、透彻掌握概念,才能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实理解深刻。如在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只有让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整体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当时背景下的历史事件、人物。在进行知识讲解时除了让学生分析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师生能如此清晰地勾勒出资本主义革命的前因后果那么整个教材的内容就清晰地融为一体,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水到渠成了。

在日常的一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是学习的永动机,只有热爱学习历史,才能在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有前人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现实中历史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选择与具有代表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例如:学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苏德签订条约,为防止德国入侵,做准备,加强开发东部,为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是常规课,还是新课改下的素质课堂,只要能让学生在乐学中深刻理解知识,充分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也就达到了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准,把传统的课堂知识讲解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相信学生的成绩定会突飞猛进,教师会从繁锁的课堂讲解中解脱出来,新课改的春天必定尽早到来。

历史教学心得

根据呼伦贝尔市课题管理小组的总体安排和高中教研室为全面落实子课题《构建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的区域教研体系的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我校根据本校实际特制订了《构建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的区域教研体系的研究》高中子课题实施方案。历史组根据我校课题实施方案,制定了历史组课题实施方案:《以学案为载体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研究》。在经历了课题立项、开题报告、人员分工等一系列前提准备后,20xx年9月,《以学案为载体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研究》正式付诸实施了。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心得很多,下面围绕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心得做如下总结,希望能和同仁们共勉。

导学案是一种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学习方案。它的主要内容在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汇集了课标要求、知识梳理、合作探究、视野拓展、巩固练习、能力训练等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环节,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有效载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路线图。同时,它还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情的桥梁。是提高教学效益、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学习方案。通过实践,导学案的这些作用基本上都得到了体现。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备课包括很多方面的,但是唯独没有备导学案的,作为新课改带来的变化,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多了一个新的环节,那就是备导学案的编写。如何将导学案备的完美?导学案、教案、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该如何处理?这都是对教师的一个新的、巨大的挑战。经过实践,历史组教师总结了导学案的几点编写原则:

1、课时化原则。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按课时编写导学案,有利于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有利于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2、问题化原则。新课改后的中学历史教学目标讲究的是三维目标的体现,如何将所教内容和现实结合起来,有必要的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或课堂活动中。

3、层次化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困难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历史教学心得

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课改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现就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心得和体会谈出来供同行讨论。

一、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过去我们习惯于采用的讲解法和谈话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网络化时。

代学生的需要,在众多的教学法中,我主要运用了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测一测。课堂大舞台,展示都精彩。先教后学,当堂训练,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观看历史影片。

历史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是遥远和陌生的,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我多次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反映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片《鸦片战争》,反映解放战争的《大决战》,反映二战时期苏德战场的影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宏大的历史场景,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学写历史小论文。

为再现历史事件中典型的故事情节,我们让学生表演历史剧,当然这很花时间,事先得准备一段日子,教师拟好主题,学生表演各个角色,故事情节和对白都由学生自编自导,但不能偏离主题,必须体现书本中要求的基本知识点。我们表演的历史剧《张骞出使西域》,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如:汉武帝的皇冠,张骞手中的汉节,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服装等。学生自己准备西域的物产,葡萄、核桃、苜蓿等。表演时,他们的演出是那么的投入,汉武帝想通西域时的急切心情,张骞的刚毅与勇敢,西域各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匈奴的强悍与凶猛都通过学生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历史剧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展示了学生的表演才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个性与能力都得到了挖掘与升华,保持了学生学习的旺盛热情。

类似上述形式的做法还有许多,如带学生去花洲书院参观,举行历史图片展,展开社会调查,在此不一一列举,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既保证教学内容按期完成,又能开展如此多的教学活动呢?我的做法就是合并课时,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把更多的准备工作放在课余时间去完成。既保证了教学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学习心得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和学院的徐怀书记一起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回观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一句毛主席的词在脑海中浮现“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不容易的,走过的路程更是艰辛的,在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大地千疮百孔,满目苍痍,饿殍满地,内有军阀连连混战,外有帝国主义炮火轰打,但是,为了解民众于倒悬的党的创始人们,伟大的革命先烈们,顶住了重重压力,于1920xx年创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在这92年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救国之路,成成败败,经历了许多坎坷,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我们的前辈从没有放弃过,就算只剩一丝希望,也要用尽全身的力量把它握紧,直到胜利的光芒洒落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切无不证明了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建国初期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和谐发展的中国。

面对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从1949年建国到20xx年中国从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成功,从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一穷二白到今天成功承办了奥运会、世博会,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令世界瞩目。回顾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党的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党的建设性始终是贯穿党的建设的一条红线。在战争年代,我们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推进党的建设,开辟了中共特色的革命道路;当时党的先进性表现为: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直至革命斗争的最后胜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今天我们的中国人民在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阔步前进。

今天我们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汲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新毛病。

水是生命之源,上产之要,生态之基。而共产党与我们来说就如同水一般的重要。

我们的党至今已走过近92年历史了,已经发展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执政60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在党的领导下,目前我国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连续多年发展速度为世界第一,这一切主要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及时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虽然还没写成,但是,我是这一时期的全程见证者、党的政策受益者、国家建设参与者,我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安康,因而我将坚定不移地永远跟着党,并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绵薄之力。

历史教学心得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所以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有余地,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历史知识需要记忆,但更需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大家知道历史知识点纷繁复杂,按教材表述来记忆,学生们感到难度很大。能不能不拘泥于教材,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况,我尝试了编口诀的方法,对教材大胆创新,删繁就简,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核心的内容。我感觉这种方法简单实用,我就在《中国古代史》的第一节课介绍给学生,并鼓励学生编出更好的口诀来。比如中国古代史中先秦时期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章,在学习群居的原始人群的情况以后,正当同学为记忆这节课的内容而发愁的时候,我告诉学生,其实历史知识是死的,但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却可以是灵活多样的,老师记忆这段历史也觉得很费劲,所以老师就想到了编口诀的方法,编出这样一个口诀,大家看看行不行。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我班的xx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在我教他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注意到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好像也改变了他自己。那是一次课间操,由于下课稍微晚了点,学生都急急忙忙的往外挤,我站在讲台上,维持着秩序正好门后面的拖把倒了,学生光顾着挤,没有注意到横在地上的拖把。

这时,xx同学挤了过来,告诉大家看着点,别绊倒。然后拿起来了。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做完操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级表扬了xx同学,并尽力赞美了他关心ji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他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

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ji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历史教学心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今天学习历史,不仅为了了解过去,更多的是为了现在和未来,为了减少在现实生活中走弯路,为了更好地预测未来。而如火如荼进行的高中的新课程改革也恰恰赋予了历史这门学科新的生命力。作为一名高一历史教师,在我半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育方法,以及与同学生的亲密接触中,逐渐的了解到相关知识。下面,我就高一历史教学谈几点粗浅认识:

下面,我就高一历史教学谈几点粗浅认识:

1、充分利用教材,以党史为线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宏观掌握、理清线索,构建教材的总体框架。划分历史分期,在每个阶段弄清重大历史事件,讲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我们常说,老师和学一是一捅水和一滴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学到一点知识,老师必须把与此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比较,知其来龙去脉。

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教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多用讲解法,讲清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及其地位,对于每章每节,讲清前后联系,每章一总结,一复习。

2、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尽可能地再现当年的历史画面。

3、表格式教学法。历史教学中,重大历史事件的比较,可以用此方法,一目了然。如《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1942年与1957年整风运动的比较等。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男同学喜欢学习历史,认为这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将来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女同学不喜欢学习历史,认为过于古板,缺乏人情味,在高一历史多次考试中,不及格的同学中,2/3是女生,而在高二文理分科时,这些不及格的女生大多学习文科。所以,我就要求他们熟记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再慢慢认真体会、领悟。因为女生的心细,而历史又多要求记忆。

2、每月考一次,征求学生意见一次,了解学生的心声。

3、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消除“木桶效应”。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让所有差生都变成优秀生,是不现实的,但让他们都有提高,总是可能的。经过努力,差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提高。

1、加强课堂管理。

2、按时收交作业。

3、月考结束后,督促退步者找出差距,寻找原因。

4、重视每次考试,考前认真地复习。

5、设立会考倒计时牌,警示学生。

6、各班建立历史学习互帮互助小组,由每次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每次考试过后,重新总结一次。

历史教学心得

xxxx年11月16日在海南中学高中部科学馆召开海南省历史教学年会。我们助推站的全体成员都积极参加此次年会。通过丰富的活动,我感到受益匪浅,以下是我这次参会的心得与收获。

第一、我收获最大的是李惠军老师的示范课和讲座《灵魂的追问》。在此之前,李惠军老师先讲了一节观摩课《阿房宫考证》,本节课在”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一段历史材料中拉开序幕,李老师接着抛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否真实可信?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通过从考古、方位、方言、文献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证并得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纯系曲解。李老师的激情、创新、对学生的启发及独特的教学方式都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听课者。他对关于洋务运动一题的讲解更是启迪我们思考: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做为一名教师我们又当如何深层次去挖掘一道大题题目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还有他的报告《灵魂的追问》,例说核心主旨与学科素养的专题报告亦是精彩纷层。首先“灵魂“缘何来,源于历史感知的理性升华和历史感悟的内心活动的知性与情感体验,让我明白灵魂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着眼点。尽管报告理论性比较强,李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来进行汇报让我们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李老师的学识,激情,和蔼,谦虚,深深触动着我们,也让我们明白了历史教师的发展,视界决定了境界。

第二、杭艺老师精彩的示范课《秦王扫六合》。她是李惠军专家的徒弟,她为我们上的是《秦王扫六合》。她设定了三个问题:1、何以天下归一?2、何以天下归秦?3、何以巩固统一?充分调动了初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在“何以巩固统一”这个环节有一个内容是走入秦朝秦始皇的烦恼,杭老师以”集市上的争吵“”看不懂皇榜的百姓“”匈奴的忧患“”爱议论的读书人“四个内容来创设历史情境,以发生了什么?如何解决问题?对巩固统一有何影响?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的内容等等。这是一节精彩绝伦的课,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总之,每一次的学习,都让我收获颇多,要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虚心求教。

历史教学心得

5月7日,学校领导鉴于我是新上任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特意给了我一个增长见识的学习机会:派我去德州参加山东省第六届历史学科教学能手评选大赛观摩学习。接到通知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栽培,我一定好好地学习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点,并吸取别人的优秀教学经验来充实自己,力争把这些好的东西都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作中来,以期达到能够提高自身能力和学生学习成绩的目标。

一、通过观摩了参加本次比赛的数名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教学,我获益匪浅。现将几点自己认为优秀的地方列出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前辈教师们批评指正。

首先,参加比赛的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普遍极高,学案课件的设计科学、合理、实用,在目标的制定上也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结合,目标教学贯彻课堂始终,达成度较高。而且参加比赛的教师在课堂上个个教态自然、语言随和、亲和力强,与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课堂气氛十分和谐。比如第一位说课的陈静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们做了充分的交流,和蔼可亲的笑容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课堂上老师们收发自如,特别是在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的环节方面,体现了较强的课堂组织与驾驭能力,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课堂上学生学习与合作氛围较浓,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而且动得有序而不乱。

其次,“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现代课堂教学理念体现得较为充分。本次参评的19节课,没有一节是“一言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学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穿插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执教老师通过设计难度递升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讨论与交流,并通过给小组赋分评比优胜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小组间的相互竞争。特别是济南外国语学校的侯淼老师在这一方面很值得我学习,她讲解《难忘九一八》的过程中,对于西安事变各方的态度要求学生分角色饰演并大胆阐发自己对于自己所饰演的觉得态度,有一个学生饰演何应钦,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时超出老师的想象,思想极度开阔,且思路正确,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赏和好评。所有参赛的教师都制作了精美的电脑课件,生动直观,真正起到了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而且在课堂上对现代教学手段使用之熟练让我赞叹不已。

再次,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都注重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环节设计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授课过程中讲究学以致用,体现学史明智、服务于现实的理念,拓展提升到位,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与今天的现实结合起来,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应用能力。其中有一位老师,讲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意拿去了本课中提到的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如:石榴、核桃、葡萄。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把这些物品奖励给回答问题积极性高而且回答问题准确率高的同学,由此极大的鼓励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效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在这一方面还有陈静老师表现得极佳,她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金字塔,把学生分成红蓝两队,按学生表现看哪个队的学生能率先达到金字塔的顶端,由此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极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高,而且对于课堂中得重难点问题教师讲得较为透彻,先学后讲,把讲融入到教师对学生的检查和学生的展示活动中。

第四:深入挖掘教材,不拘泥于课本。每一位老师都能够从深层次的地方发掘课本知识。他们挖掘教材知识的深度之深令我感叹,他们自身具有的丰富的历史内涵也让我由衷地佩服,所有参赛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挖掘深入细致,材料补充丰富,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作为新任教师,我觉得每个老师身上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这我班门弄斧地简单的就一节我自己觉得优秀的课进行简单的介绍。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就是第一位讲课的陈静老师,她的身上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她语气温柔,态度和蔼,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其次,她自身对于本学科的修养极高,对课本挖掘的深度极深。再次:讲课条理清晰、连贯,她所讲的是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她把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废墟篇,第二是思变篇,第三是鼎盛篇。按照这个顺序有条理的讲解整篇课文。

再次,课件制作精美,内容丰富,视频和图片结合使用,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气氛而且在让学生欣赏的同时能够获得知识的增长。

第四,亮点突出。本节课的亮点为:她以编写自己的汉书为主线,连贯顺畅的把汉朝如何从一开始的经济萧条国力衰弱的社会变成一个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庶的社会,既锻炼了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又自然而然的讲解完整节课的内容。陈老师还有一点很出彩,就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金字塔,叫做勇攀高峰。把学生分为红队和蓝队两个组,分别从金字塔的一个底端开始,按照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和积极性,比较学生哪一队的学生能够最先到达金字塔的顶端,这个环节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高。

第五:本节课唯一一个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张最后没能对勇攀高峰这个环节进行总结。

三、根据本次学习的成果,我要把好的精华的值得我借鉴的优点移植到我自己的课堂中来。首先,改革课堂模式。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主的输入式的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主导,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手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当学生自己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后学习就简单起来。

其次,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给表现好的小组加分,而表现不好的则要扣分,在小组式的一个氛围下来刺激学生为了小组荣誉而积极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再次,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利用的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多媒体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兴趣,而且可以在其中添加一些比较重要而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因此,能否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利用的好与坏都直接关系着学的学习成绩,因此我打算以后多运用这种高技术的教学媒体,以期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效果。

第四,调动学生的当堂记忆能力,并在最后给予当堂测验,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提高课堂中每一分钟的利用率。我希望可以通过我对课堂的改革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情感的目的,并且希望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他们自己,是他们得到更好地成长。

历史教学心得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意识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根据历史学科新课标的要求,历史教学必须从历史学科的历史教学的特点出发,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思的培养,重视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引路人,只有具备与之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

新理论从何而来?首先来自于加强学习。惟有通过学习,才能达到提高认识,辨别方向,洗刷陈旧的目的。在这几年中,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等相关文件精神。其次,来自于勇于对自己的否定和扬弃。再次,来自于我们保持对所处时代的敏感。教师必须自觉置身于时代的前沿,时刻关注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关注一切未知领域中的新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有一种身在校园,心怀天下的胸襟。惟有如此,才能保证我们的心态年轻、思维活跃、观念不断更新,也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师生关系的平等,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平等。新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绪和谐发展,教师在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记得在上完《xx条约》这一课时,要对李鸿章在近代史上签定的卖国条约进行小结,说“由此可见,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罪人”。谁知话刚落声,就从角落里传来出了这么一句话“老师,李鸿章在历史上也有一些贡献,比如??”。这时候,心里在想为何不让同学们就此问题进行讨论了。接着,我表扬了那位同学,同时也在黑板上写出了两个论点“李鸿章是历史上的大罪人”,“李鸿章也有贡献,不能太苛求”让大家进行发言。经过了十几分钟的激烈的辩论,最后再由我进行了小结。这一堂课就在这样的轻松、活跃的气氛当中结束了。这样的课堂,极大地融洽了气氛,和谐了师生的感情,就能使学生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相反的,如果当是教师打断了学生的疑问,不仅伤害了学生求知的愿望,而且使得这节课变得很沉寂,学生的自主性也就没有办法体现了。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乏有一些小小的窍门。比如经常使用一些激励的话语,小兵也可以立大功的,会带来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想学什么,想怎么学”“你有不同的意见吗?”“想说的站起来说吧”“你的想法比老师好”“你对老师这样上课满意吗,给些建议吧”等等。这些话看似很平常,但它确实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它拉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和谐了师生情感,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与积极性。

通过学习历史来补充了解邮票上的知识,通过欣赏邮票就能更好的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我们现在有成员近30人,通过了每周固定的一次集体学习交流,让我们的情感更加的融洽了。使我们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师生,而且还是生活上好朋友。

现在的课程改革注重的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完成这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要具备全方位,多形式的教学手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探究”和“思考”,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并确定他们所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研究中主动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更注重于这一方面的探究。而要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就必须要有一片天空让他们去开发。为此,主要是通过了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能力。

比如,在初一年《姓氏的来源》的活动课中,这可看似简单而又无从下手的题目(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材料缺乏)。我们在班上通过按姓氏分若干小组(避免重复,浪费资源),进行分组研究。通过指导他们怎么样去查找资料(查族谱,问长辈,网上点击,图书馆查阅等等方式),根据他们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提问题,然后去找答案,最后在班上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乐在其中,而且发挥了合作的团队精神,体现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其次,让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我采取的做法是,逢双周,让学生对要讲的内容进行预习,然后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找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以便在课堂中进行交流。这样做,既祢补了教师知识的“单一性”,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查阅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能力,还符合了学习历史的规律。

最后,不管我们采用哪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不能过多的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这也就要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

20xx年1月17日。

历史心得总结

在历史长河中,人性改变了多少呢?从理论上讲,是一定会有所变化的,自然选择就已经假定了它既会作用于生理变化,也会作用于心理变化。然而,从已知的人类历史来说,人类的行为却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

在不同的阶级之间,也不会有人性的不同:穷人和富人都有同样的冲动,只不过穷人没有什么机会,而且技能太差,没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本能冲动而已。历史也清楚地表明了一件事,获胜的反叛都会采用他们过去习惯于谴责的方法。

人的演化一直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生物性的,也就是说,人的进化程度不是经由物种遗传变异,而主要是因为经济、政治、智力和伦理道德的革新,通过模仿、习俗和教育的力量,个别地或者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智力是历史中一种重要力量,但是也可以是分裂和破坏的力量。每100种新的思路,其中至少有99种可能连它们试图替代的那些旧传统都不如,因为这些习俗是无数代人在许多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智慧与经验的结晶。

那些抗拒改变的保守派,与提出改变的激进派具有同等的价值——甚至可能更有价值。新的观念应该被听取,因为少数新观念可能有用。但新观念必须通过异议、反对以及轻蔑的研磨。经过这样的对抗,才能产生充满张力的创造性力量,才能带来富有活力的发展,才能产生整体隐而不彰的基本统一与运动。

历史心得体会

历史的风,吹翻起七十八年前的那一页。在我的眼前,历历浮现出,那冰雪覆盖的1935年,那悲痛岁月里的冷嗖嗖的日子。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张开它的魔爪,伸向了我中华的心脏:华北大地;而此时,卑怯可笑的国民党政府,却居然畏于帝国主义的淫威,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来满足一时的苟且偷安。

我感到了卖国者的卑鄙与可耻。

中华民族,你,陷于内忧外困之中,你的尊严倍受挑畔,你的躯体将被蹂躏。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总是默默企盼:企盼奇迹诞生;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总是默默祈祷:祈祷我们的民族,能够转危为安,能够走出泥泞与困境,驱散开这漫漫的黑云。而让我,让我们所有中国人最感骄傲的事情是:我们从来没有失望过一次。在倍受屈辱的民族的背后,总有我们中华的优秀儿女挺身而起。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6000愤怒的北平人们走上街头,高举着正义的旗帜,奔走呼告,勇敢地向卑鄙的暴虐宣战,向怯弱的卖国宣战。

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我们优秀的中华儿女,你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民族的脊梁;如果,如果我们的民族,没有你,它的生命将是如何的暗淡,它将会走向何等可怕的深渊啊!你以你坚毅不挠的行动,告诉所有的居心可怕的人们:中国人是不可辱的,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中国人将为国而声、为国而战、甚至为国而死。

我也知道了,中国因你而精彩。你使我想起了,志在维新、视死如归的谭嗣同;你使我想起了,抛妻别子、不惮前驱的林觉民;你使我想起了,东渡扶桑、救国救民的秋瑾;你使我想起了,弃医从文、疗救民心的鲁迅;你使我想起了所有为我们中华的独立崛起,探索着、痛苦着并奉献着的人们。使我想起了,陈毅元帅如是说,“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到中俄战争,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重若苦海的苦难,漫漫修远的长路,并没有使东方巨人从此消亡的缘故,正是因为在你们啊,我们民族最可爱的人,正是你们这些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仁人志士,所组成浴血奋战洪流,揽起狂澜,吹响起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新的纪元。

虽然,我们古老的中国像一艘搁浅的大船,尽管沉重,尽管缓慢,但依然还坚挺着前进的风帆。

同学们,为国而声、为国而战、甚至为国而死,才是一个人最大的骄傲;谁如果在心里没有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同学们,当你伫足于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之上,当你止步于滚滚东去的黄河之边,当你静立在烟波浩渺的渤海之滨,当你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之时,你的心中是否感慨难平,是否热情奔涌?同学们,切莫以为只有生在乱世才好为国分忧。欲报国何须生于乱世,又何止在沙场上拼杀?同学们,我们是初开的鲜花,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的战场便是这足下的土地,用我们百倍的努力,学得知识、学得能力,然后用自己强健的双手开创一片辉煌的事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如此,都能把自己事业与理想,和我们的民族相融,那么我们的中华民族将不再是可辱的,将会成为能以昂然身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员。

让我们为振兴我们的中华拼搏吧。要知道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位同学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告诉自己吧,我们的心属于祖国。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给予我们思考过去,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的机会。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年代和事件,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真理。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历史告诉我们,不能忽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发展趋势。例如,经历了黑暗时代的欧洲在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之后焕发出无比的活力和创造力。这些历史事件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变革的,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历史教会我们珍惜和平。历史上有太多的战争和冲突,给无辜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看到战争产生的种种难以磨灭的伤痕和阴影。历史中的战争教训是如此残酷,以至于我们不能不珍惜目前的和平时期,并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只有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第三,历史告诉我们,优秀领导的重要性。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巨人,他们的领导能力让人百年回味。世界历史的发展与这些杰出领袖的决策紧密相连。例如,林肯领导美国终结奴隶制的斗争,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这些伟大的领袖在困难时刻坚持正义、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引领民众走向光明的未来。因此,历史教导我们,作为领导者,我们需要有远见、勇气和坚定的决心,以指引整个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第四,历史提醒我们珍惜文化遗产。历史是一张宝贵的文化地图,记录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了解到各种文化的成就和特点。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建筑物、艺术品和传统习俗等物质文化,更包括了智慧、价值观和精神世界等非物质文化。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前人智慧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让其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历史教会我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历史的大环境和时代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行为和选择。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因为特定条件下的限制和约束做出了各种选择。然而,历史也证明了人类行为的某些模式和观念是错误的。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因为错误的选择而犯下的灾难性错误。因此,在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中应该谨慎,不断反思和改进,避免重走历史的老路。

历史是一面宝镜,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风云变幻和繁荣兴衰。通过历史的学习,我明白了许多道理,领悟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历史不仅仅教育我们,更启迪我们的思维,引导我们追求进步,为未来建设奠定基础。只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实现我们的梦想。

历史教学心得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是自己独立完成。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简言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在合作中学习,发掘学生潜能。

1、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致命环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中兴趣显得非常重要,这里的合作学习既有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又有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学习。那么,要想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科学搭配,合理分组科学划分异质小组既能让学生感到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又能使他们认识到积极互赖、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它对改善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品质的发展,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技能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探究更为重要,要使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

(3)、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耐挫折能力差,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合作,有的同学感觉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于是产生消极思想,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更有甚者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学校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2、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听课方法得当,习惯有素,配合默契,能使课堂的每分钟有效地得到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与融通。关键是感情上要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历史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

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

三、巩固迁移提高能力。

在课堂教学后的迁移练习,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合适的消化土壤,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历史教学心得

2012年11月16日至17日,安徽省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在大禹治水圣地、霸王别姬的垓下古战场——蚌埠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云集了全省各地的评委老师、参赛选手及观摩老师。本人也随同包河区的同仁们一道前往观摩学习,,16日上午半天共观摩了7场说课,16日下午至17日共观摩了9场授课,时间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天,却感觉收获颇丰,现将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这次竞赛分说课与上课两个部分分别举行。我觉得几节表现较好的说课还是有一些共同点:一是内容全面。完整的说课内容包括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分析史学成果、教学目标诠释、教法学法的预设、教学评价,还有板书构想,重点则应是教学过程的阐述。二是准备充分。比如,大部分选手的说课内容都是用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但课件制作水平有明显差异,合肥市的选手明显技高一筹,制作的课件让人耳目一新,其驾轻就熟、举重若轻的风度就很明显透露出其基本功的扎实与深厚。其三,注重新课的导入。如合肥市三十二中的徐宏敏老师,在《美国的诞生》一课中先展示中国大陆首艘航母“辽宁号”图片,接着打出美“萨拉托加号”、“华盛顿号”、“列克星敦号”等三张航母照片导入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美国的诞生,让人耳目一新。其四,注重教学设计的整合。如合肥市三十二中的徐宏敏老师,在《美国的诞生》一课以“第一站波士顿”、“第二站莱克星顿”、“第三站费城”、“第四站华盛顿”来讲述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而合肥55中叶玲老师以《汽车工人日记》为线索,将《工业化的起步》整合成四个板块:“展翅凌云的壮志”、“腾飞苍穹的业绩”、“搏击长空的保障”等,处理的非常不错。其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理论素养。有些老师在说课的部分环节中还加上了理论依据说明,就显得特别有深度。而说课之后,评委老师一般都要问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教育教学理论有关。

当然,真正检验水平的还是授课比赛。这次竞赛,在上午上课的选手是在前天晚上抽题,在下午上课的选手抽题时间是在当天上午,因此,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又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难度更大。在本环节竞赛当中脱颖而出者,有几个共同之处:

一、重视史料教学,即把史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及探究历史的证据,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如一位老师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的成立》这一课中,以《晨报》1918年送行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新闻作为材料,提问:送行人的心情如何?原因?阅读课本思考为何坚信公理定能战胜强权?遭遇如何?《晨报》1912年5月2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新闻作为材料,提问:中国遭遇到了什么?作为中国人,你的心情如何?率先走在前面的是哪些人?《晨报》5月4日五月大事记新闻作为材料,提问:斗争的主力是哪些人?是不是全国的学生?《晨报》5月26日的新闻展示的口号作为材料,分析“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是反帝,“惩办卖国贼”是反封建,而“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是反帝反封建,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后指出口号只是目标并不代表结果,看材料,运动的结果如何?而后又出示《晨报》六月大事记的新闻,指出斗争中心和主力的变化,问:有没有实现想要的结果?接着出示《晨报》新闻问五四运动的结果如何?并指出这只是初步胜利,并并未取得根本胜利。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寻找信息,设置的问题又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始终处于思考、探究的学习环境当中,不仅转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历史方法的习得、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还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二、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设计、重难点处理,知识的巩固上,多数教师都有所创新,别具一格。

新教材的内容相比过去精简了很多,给我们呈现的多数是一些结论性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多数老师在处理教材中重难点知识时,总是先给学生提供一段视频,或者一段历史材料,然后根据材料层层设问,引导着学生去探讨、分析、合作、探究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突破了重难点。

三、教师的基本素质普遍较强。

在此次优质课评选过程中,参评教师展现了其较强的教师基本素质,教态自然、得体、亲切,尊重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语言准确,精练,正确选择使用教具,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知识面宽,驾驭课堂能力强。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

不过在听课的过程中也有感觉到上课老师有一些不尽人意不够完美的的地方,比如说各环节努力求新,但做课的痕迹偏重,设计的痕迹过重,有时就会冲淡主题。所以处理上就有些偏颇。教学媒体的运用上太多,过繁太花哨,往往达不到最佳效果。还有的几乎所有的老师在处理《中华文化的勃兴》中“百家争鸣”这一子目时无一例外的让学生填表格、分组学习的形式,没有什么创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这次观摩活动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零零散散,笔触所至,皆是有感而发。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受益匪浅!

历史心得体会

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我发现了,政治这东西,不是我能玩的,所以我把机会留给别人!

汉朝、唐朝我都很喜欢,所以也了解了下周边环境。知道有个叫什么松赞干布的,真该把那厮塞到马屁—眼里去憋死。从他子孙在文成公主没死的时候就悍然发动战争,就知道这厮是一直有亡中国之心的,不过就是一直装孙子,装老实罢了。只有觉得实力足够了,他就会跑过来抢劫中国民众的财产,霸占他们的老婆,把他们的孩子往死里打。课本里居然差点把他写成了一个圣人,靠之。

还有那些个农民起义的,只要是起义就是好的,好像不起义的人就是坏人!连太平天国这邪教组织叛乱都写成了农民受不了剥削而起义的。我特讨厌满清,但是敌人的敌人也不见得就是盟友啊!!!说起满清,我就想起了蒙元,课本里一直对这建立了广大的牧场的部族自豪。我就奇怪了,自豪也是蒙古人自豪埃蒙元是建立在灭亡的中国正统政权的基础上的,当时的中国是国家处于灭亡的无政府状态。幸亏历史上真正的农民起义挽救了中国,建立了大明政权。而现在中国建立的时候,被贪婪的北极熊把蒙古这片土地抢了过去,我们没抢回来之前,蒙元不是中国的历史啊!

抗战就不说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阵亡了几百万军人,连将军都有几个成仁于前线。当时的所谓苏维埃还处于苏联的控制下。幸亏中国没有几个蠢人,那些死心塌地为苏联的领导者被赶了下去。中国才叫中国,而不是苏维埃汉族。

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我发现了,政治这东西就和谎话讲一千遍就是真话是一个道理。其目的是通过各种方法,让国家大部分人安定的接受统治,并且贡献部分资源。谎话不谎话无所谓了,只要目的达到了就行。

说实话,我是个顺民,不会学习那些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除元末农民起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来蹦跶那么几下。只要那些贪官贪到我头上的时候别太过分。因为我知道中国历来都是这样的,权利阶级只有在更高的权利阶级面前才是孙子。别过分就行!如果太过分,我保留弃鱼死网破的权利。中国现在还很弱小,我不想因为我而产生更多的`麻烦。我想的不是在国人面前耀武扬威,而是开疆拓土,扬威于世界!说起来我更适合成为一名军人,而不是政治家。有句话不是说的好吗?不懂政治的军人才是真正的军人。为了不影响我的理想,我想还是先不学政治为好,希望老师同意!

历史心得体会

经过一年的经济数学的学习,我不仅知识方面得到了提高,思维方面也得到了升华。我认为经济数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识记的知识相对减少,理解的知识点相对增加。

2)不仅要求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题,还要明白其来龙去。

3)联系实际多,对专业学习帮助大。

4)教师授课速度快,课下复习与预习必不可少。

在大学之前的学习,都是老师在黑板上写满各种公式,然后像背单词一样,把一堆公式死记硬背下来。哪种类型的题目用哪个公式,老师都已经总结出来,我只要对号入座,就能把问题解出来。但现在,我只需要记住一些定义、定理和推论。而老师也不会给出固定的解题套路。因为经济数学与中学数学不同,它更要求理解。只要充分理解了每个知识点,遇到题目就能自己分析出正确的解题思路。所以,学习经济数学,记忆的负担轻了,但对思维的要求却提高了。每一次微积分课程,都是一次大脑的思维训练,都是一次提升理解力的好机会。我们学习经济数学不能只停留在以解出答案为目标,而是应该知道每一步解题的依据。正如前面提到的,中学时期学过的许多定理并不要求我们理解其结论的推导过程。而经济数学课本中的每一个定理都有详细的证明。最初,我以为只要把定理内容记住,能做题就行了。渐渐地,我发现如果没有真正摸透每个定理,就不能自如地运用它。于是,我开始认真地学习每一个定理的推导。有时候,有些地方很难理解,我就反复思考,或请教老师、同学。这个过程虽不轻松但却很值得。因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总而言之,经济数学的以上几个特点,使我的数学学习历程充满了艰难,同时也给了我难得的锻炼机会,让我收获颇多。

进入大学之前,我们都在学习基础的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的东西并不多。在大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数学是不同的。因此,经济数学的课本上有了更多联系实际的内容,这对专业学习的帮助是很大的。比如“常用简单经济函数介绍”中所列举的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等等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都有用到。而“极值原理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分析中的应用”这一节与经济学中的“边际问题”密切相关。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作为基础,经济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无法解决。

当我亲身学习了经济数学,并试图把它运用到经济问题的分析中时,才真正体会到了数学方法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经济理论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重要工具。这也坚定了我努力学好经济数学的决心虽然我的数学很差劲,但是在未来学习经济数学的路途上会不断努力的!

虽然说经济数学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但是通过学习经济数学,我们的思想逐渐成熟,经济数学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充分的运用经济数学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

历史教学心得

历史课是我自小就喜欢的课程,长大后我也如愿当上教师并教授学生的历史,历史组教师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历史课这门课学起来很有意思,虽然有些人经常记不住某些历史人物和某些事件发生的朝代,但是这是极个别的现象,历史课就是应该积极努力的学习的。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文明古国,期间不知道发生了多少事情,有多少人物和事件的秘密值得我们去探寻,去搜索。

本学期以来,我们历史组教师围绕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组织教学,积极探讨和尝试适合历史学科及我们学生现状地实用教学模式,通过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对历史课堂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地探讨和总结,下面就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发表一下看法,不妥之处还请领导和同事们指正。

一,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我认为,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学生要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事实上他们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再次,要调动学生。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

二,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离开知识空谈能力和方法只能是缘木求鱼,工作总结《历史组教师教学改革工作总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四,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整个过程必须切实地让学生学到知识,提升能力,陶治情感,切不可只为热闹,华而不实,最后让学生竹蓝子打水一场空。

五,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常言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但如若对学生放任自流,不加约束,不仅会影响课堂效果,而且会造成班集体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