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分类(精选7篇)

时间:2023-09-28 15:25:02 作者:雨中梧 活动总结 最新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分类(精选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班数学教学反思篇一

设计意图:

“分类”是数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要运用。比如:超市里物品的摆放、图书馆里的图书的摆放、家中整理房间等等都要运用到有关的分类知识。新《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并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了将枯燥、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浅显易懂,并能融入孩子们感兴趣的操作活动中去,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熟悉的火车为活动题材,将“为货运火车装运货物”的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让孩子们主动探索、尝试操作,在玩、试、想、做、议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关分类的经验。从而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操作能力,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性。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分类装货物”的方法。

2、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倾听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对火车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材料准备:16块火车外形的底板(15块小的,1块大的),各种货物卡片,各种图形片;碟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观看cd,让幼儿观察、了解火车分为客运火车和货运火车两种。

“小朋友,看,我们来到了哪儿?”

2、“五一劳动节刚过,装运货物的工人叔叔们又开始繁忙地工作了,他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一起装运货物。”

二、操作活动。

1、幼儿分组合作,第一次尝试装运货物。(为一节车厢的火车装运货物)(1)请幼儿观察认识各种物品,初步感性认识“分类”。

请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车厢设计标记。

活动要求:幼儿四人一组,分配角色,协商讨论选出小组负责人及操作结果汇报员。(要求每组幼儿全部完成任务,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3)汇报操作结果。

2、第二次尝试装运货物。(为两、三节车厢的火车装运货物)(1)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每节车厢设计标记。

3、幼儿集体合作装运货物。(将具体的实物操作卡片换成抽象的图形卡片)(1)出示一列大火车。

“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木材分别运送给三位客人。第一位客人,他要红色的木材;第二位客人,他要圆形的木材;第三位客人,他要的是大的木材。请你们想一想,该怎样摆放这些木材?”(2)请幼儿自己检验“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三、活动延伸。

1、小结集体操作情况,发现交集分类的现象,为下次活动打基础。

2、幼儿开着火车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小班数学教学反思篇二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品的两个特征分类。

2.尝试自己制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的和小的红、黄、蓝、绿色圆形卡片、三角形卡片及正方形卡片若干块。

2.小篮子。

3.分类提示标志。

活动过程:

1. 出示形状卡片,请幼儿描述它们的颜色、大小和形状。

2. 老师先将两个分类提示标志贴在一个小篮子上,请幼儿按照标志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卡片放入篮子。

3. 将其他的分类标志两两贴在每个小篮子上,请幼儿按照形状、颜色、大小其中的两个标准进行分类。

4. 请幼儿尝试自己制定包含两个特征的分类标准,并把相应的分类提示标志贴在小篮子上,对卡片进行分类。

活动评价:

1.能按物品的两个特征来分类。

2.能按自己制定的两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小班数学教学反思篇三

活动设计背景:

活动目标

1.理解一双、一对的概念。

2.学习说双、对、副等单位量词。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能找出成双成对的物品。

活动准备

干净的手套、袜子、鞋子、衣服、筷子等

活动过程

1.给手套、袜子、鞋子进行分类,初步感知一双、一对的概念。

a教师将手套、袜子、鞋子任意放在柜台上。

2.观察物品的样式、图案、认识一双一对的基本特征。

a教师任意拿出一只手套,引导幼儿观察其样式和图案特征。教师再拿出一只手套,引导幼儿观察其样式和图案特征,从而总结出每副手套(每双袜子,鞋子)的样式相同,图案也相同。

b教师分别拿出两双不同样式的袜子中的一只,将其组合在一起。

教师:这是一双袜子吗?为什么?

c教师将两双样式相同的左脚鞋子摆在一起。

教师:他们样式相同,图案也一样,他们是一双鞋子吗?(不是)为什么?

3.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成双成对的物品。

a请幼儿想一想,找一找,自己的身体上也有一双或者一对的东西。请幼儿找到后用手摸一摸可以成双成对的部位,如:眉毛,眼睛,耳朵,手,脚,膝盖,腿,胳膊等。

b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是成双成对的。

4.操作幼儿用书,并完成练习。

教师:看一看图卡上都有什么东西,吧他们配对成双,然后在按照提示放入到相应的篮子里。

活动反思:

在“双双对对”活动中,幼儿掌握比较好,不但知道了鞋子,袜子,手套是成双成对的,还了解了生活中的物品也有许多是可以成双成对的,并能准确的用语言表述“一双××”或“一对××”。幼儿对于该活动很感兴趣,活动中表现的很积极。

小班数学教学反思篇四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数学操作活动。

2、理解6以内数与量的对应。

活动准备:

1、有4、5、6个枝条的花枝若干;

2、有4、5、6颗种子的花盆若干;

3、三个花架分别有数字4、5、6;

4、若干朵红色的花;

5、4个大篮子,8个小篮子。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昨天接到一个电话,说兔妈妈家的花店开张了,要请小朋友们帮忙插花。

二、插花“实物与实物的对应”

关键性语言:有几根花枝?你是怎么知道的?

1、出示4根枝条的花枝

提问:(1)这是什么?(花枝)我们数一数花枝上有几根枝条?。(同样出示4、5、6的枝条)

师:真的是6根吗?我们一起来数数看。

(2)一根枝条插一朵花,(老师一边说一边示范插花),每根枝条都要插上花。

2、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请幼儿上来展示。

三、种花“圆点与实物的.对应”

1、师:小朋友的小手真巧,每根枝条都插上花了,现在兔妈妈的花店还要请小朋友帮忙种花呢。

2、出示花盆,数一数花盆上有几粒种子,一粒种子开一朵花,4粒种子应种几朵花?

3、老师展示种花(数出总数,总数与总数是对应)。

4、幼儿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5、展示操作作品,并纠正错误。

6、提升经验:我有4粒种子,所以种4朵花。

7、小结:6粒种子、6朵花用数字6来表示。

四、送花“数字与实物的对应”

1、师:看兔妈妈送什么来了?这是什么?(花架)

出示花架,看,这是什么?花架上有什么?你认识吗?读一读。

2、送花要求:4朵花的花盆放在数字4的花架上。

3、幼儿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4、展示操作成果,并检查纠正错误。

5、小结:4粒种子、4朵花、4盆花都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同样小结5、6)。

五、给兔妈妈送花。

活动反思:

教师的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清晰、简炼,善于引导幼儿学习。在插花环节,老师要求幼儿将花插在花瓶中,但是受环境的影响,很多幼儿热衷于将花插在地板的缝隙中。对于这一情况,老师没能及时抓住这个契机,而强调让幼儿将花插在花瓶中,最终幼儿也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了这一活动。可在下一环节中又出现了相同情况,幼儿将花盆放到了地板的缝隙中。如果老师的在插花环节应变及时,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活动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小班数学教学反思篇五

活动目标:

1、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整理事物的习惯。

2、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按数量分类。

3、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录象、操作图片、小动物图片、小房子、实物若干、玩具柜、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一家人”复习巩固数字

师:你有家,我有家,我们都有一个家。小朋友,我们玩一个一家人的游戏呀?老师先说游戏规则。

游戏:“你有家,我有家,我们都有一个家;数一数,拉一拉,我们几个是一家。”念完儿歌,幼儿赶紧找到相应数目的小朋友手拉手站在圆圈内。(教师说10以内的数量)

师:小朋友一家可以在一起玩游戏,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熊一家在做什么?

二、幼儿通过看课件,初步感知按数量分类的意义

2、幼儿动手操作各种分法后汇报自己是怎么分的。

3、师幼共同观看课件中小熊的分法,说一说小熊是怎么分的?

4、教师小结:小熊是按数量分类的,就是把数量相同的物体放到一起。

三、通过操作游戏巩固按数量分类

1、游戏:“送小动物回家”

(2)教师说游戏规则:请小朋友数一数小动物的只数,有几只小动物就送到几号房子里,每个小朋友只许选择一种小动物。(教师提醒幼儿要数准小动物的数量后,在把他们送回家。)

(3)幼儿集体游戏

(4)师:你把小动物送到哪座房子里了?为什么?

2、游戏:“娃娃家超市”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分类情况。

3、扩展:按其他标准分类

(1)师:小朋友,你去过超市吗?超市里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2)幼:把吃的分一类,把玩的分一类……

(3)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超市的录象,看看录象中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4、教师小结:超市里的东西可以按种类、用途、颜色等标准分类,这样摆放可以方便顾客买东西,看起来也比较整齐。

5、幼儿按照自定标准把物品重新分类。

6、分好后,幼儿分组完娃娃家超市游戏。

四、自然结束

分类中班数学教案

小班数学教学反思篇六

一、教学设计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为了在课堂上有效地整合落实三维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1、激情引趣

上课伊始,我先创设了一个数学情境,让学生给教室里的人按一定标准分类,为多角度地给三角形分类做好铺垫,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情感心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知识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采用“取名字、送三角形回家、猜三角形”等游戏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2、实践探究

3、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习活动。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帮这些三角形起名字吗?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最多只能有几个直角或钝角?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你发现了什么吗?等等。以问题为线,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4、巩固应用力图有梯度

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我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巩固复习题,让学生始终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巩固知识、拓展思维,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力求达到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帮助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本节课我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对学生鼓励的语言还是不够到位。2、留给学生的时间还是有些少。

以上是我上完这节课之后的一点想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克服这些不足,努力把教学工作完成的更好!

小班数学教学反思篇七

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并能运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迅速判断出角的种类。因此本节课就采取复习的方法导入,首先复习了三角形的特点,复习然后角的分类,最后复习用直角去比量一些角的大小,这些内容在知识和方法上都为新知的学习做了良好的孕伏。

在新授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因为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我在课上只要学生自己能说的、能做的我就绝对不说、不做。整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相当充分,并不是留于形式,浮于表面,而是实实在在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在探索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多次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分类知识,我仅仅起了组织和引导的作用。一节课下来,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探索、交流辩论的过程中,进行自主的归纳、总结,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操作中感悟数学的能力,均得到较好的发展。

出示了6个三角形之后是让学生根据观察填出表格再根据表格分类。这个问题一下去:你是怎么给三角形分类的。很多学生马上就说出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甚至是说出了概念。一听就知道是做了预习的。但是这个概念并不是他们通过观察体念得来的,是背油书的结果,相比较之下,我更欣赏的是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说出来的规律,虽然不够精确,但是是建立在自己观察、思考的结果之上而得的。

譬如:什么叫锐角三角形。有学生就说,最大的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

什么叫钝角三角形:最大的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什么叫直角三角形;最大的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这个概念因为来自学生,所以我觉得比书本上的更为亲切。

如何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概念,来表述概念,而不是流于形式,是我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三角形的分类一课的教学还是比较轻松的.。学习了各类三角形的定义后,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到实际的判定三角形类型上。在想想做做第一题中学生自己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判定出是什么三角形,我发现学生基本画的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学生头脑中的三角形的概念是锐角三角形居多。(我们原本想为了利于学生充分理解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能否判定出它是什么三角形等的意思而先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当时就有教师提到三角形内角和中要求学生做三角形,再自己想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都是180度这一环节就不太好处理。到时学生大多用锐角三角形去验证。这样就失去科学性了。看来那位老师的预设得比我们周到。)在学生说出怎么判定时学生说用三角尺的直角分别比一下三个角后,我提问是否都是像他这样比了三次后,有一位学生说他只要比一次,因为他画的正好是一个钝角三角形,他说我只比了最大的一个角就可以判定了。学生一开始有异议,于是我让他们重新把开始的六个三角形利用这一判定方法去判定,看看行得通吗,有了这一亲身实践环节,学生理解得透彻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当然懂了不一定能实践运用,在以后的练习中还应强调方式方法,提醒学生运用好的、简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