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计划 自然保护区学实习报告(优秀5篇)

时间:2023-09-18 15:40:48 作者:笔尘 工作计划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计划 自然保护区学实习报告(优秀5篇)

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有条理的行动步骤。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计划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计划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计划篇一

1实习伊始,我们的指导老师李长玲老师,曹xx老师和程功煌老师向我们讲述一下实习期间的相关宜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暂且称这节课是这次实习的动员大会吧!这个会议在413举行,会上各位指导老师主要跟我们3个实习班讲了实习任务;老师联系方式;标本采集的工具;出外实习所带用品和出发、回程时间,还有其中的注意事项;实习中需要用到的知识的要点;标本采集后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会后,我们各小组分头对5.8-5.9于雷州珍稀水生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外出实习作出各项前期准备,例如工具的整理,煮食用具的准备及实习记录用品的准备。还有就是组内各成员的工作分配及实习计划的制作。

在搭乘今天中午12:30的校车到雷州珍稀水生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实习之前,我们小组对实习用到的工具进行了再次检查,和野炊工具及用品的整理与检查。

于兴海楼集中完毕后我们即坐车往保护区前进了,途中停留了一下让我们购买食品。大约1小时后,到达保护区的我们把行李放好就分头对这里的环境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清晨时分,天上星辰仍闪烁着,约为清晨4点45左右,我们从睡梦中醒来,为了赶赴今早约摸6点的潮水退去时机。一切准备就绪后,众人员于实习基地集好队,按原定的分工各个小组拿上自己的工具,齐齐出发至海岸边进行各类标本的采集。

我们组为了能比较全面而有效率的对这里的标本进行采集,因而分为了5个小组,每组平均两个人。标本采集完毕之后,分组采集果然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我们组采集了很多不同的生物,这个不仅有利于我们这次实习的报告的书写,更有利于我们鉴定海生生物能力的提高,更是扩充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海洋生物有了更好地了解。

在雷州珍稀水生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就做车启程回去学校,车程大约是1个半小时。安全回到学校后,我们就上去实验室对此次外出收集的标本进行初步的浸泡处理。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计划篇二

安徽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本办法所称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省行政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基本原则】自然保护区应当坚持全面规划、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五条【政府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并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对保护、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以及在有关科学研究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条【社会责任】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自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第七条【管理机制】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省林业、农业、国土资源、水利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自然保护区。其他有关部门应配合做好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做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第八条【规划】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根据全省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组织编制全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等规划相衔接。

第九条【等级划分】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第十条【等级划分依据】自然保护区的等级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典型性、自然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面积适宜性及科学研究价值、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程度等综合评价确定。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标准,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评审委员会】省人民政府设立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成员由有关专家及省有关部门人员组成,日常工作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承担。

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内自然保护区建立、晋级和调整评审工作。

第十二条【建立条件】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一)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水域、森林、草场等;

(四)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著名温泉等自然遗迹;

(五)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第十三条【建立程序】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当符合规定的条件,并按照下列程序报批:

(一)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报;

(二)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由所在地设区市人民政府或者省有关部门向省人民政府申报,经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批建议,报省人民政府审批。批准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省人民政府对有必要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可以指定当地人民政府或者省有关部门组织申报。

建立跨行政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由有关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共同提出申请,并按照本条例前款的规定审批。

第十四条【申报材料】申请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提供自然保护区申报书、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以及有关图片和音像资料等。

第十五条【审批、公告】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名称、面积、界限和主管单位由省人民政府在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时确定,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功能区划分】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可以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划定一定面积的外围保护地带。

第三章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第十七条【分级管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设区市人民政府管理,也可委托辖区县级人民政府或市有关部门具体管理。跨市域的由省有关部门管理。

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应在自然保护区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根据需要在国家级和具备条件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公安派出机构,实施自然保护区内的治安管理。暂不具备设立公安派出机构的,应明确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公安机关负责实施自然保护区的治安管理。

第十八条【经费保障】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排,省人民政府通过省级基本建设投资、专项资金安排、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大对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省级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省级财政适当安排资金给予补助。

鼓励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通过捐赠、资助、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第十九条【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编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由设区市人民政府报自然保护区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批复的规划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条【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地、保护对象以及科研、管护等设施,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破坏、移动。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不得借建设自然保护区之名乱占乱用山林、土地及其他资源;不得从事破坏性的开发、利用活动。

第二十一条【禁止生态破坏】自然保护区为禁止开发区域。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

第二十二条【禁止排污】禁止向自然保护区倾倒固体废弃物,排放有害、有毒物质。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排污口。

第二十三条【外来物种预防】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自然保护区内引入、应用转基因生物和外来物种。

第二十四条【核心区、缓冲区管理】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因教学科研目的,需要进入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其中,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原有居民应逐步迁出,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迁移,并予以妥善安置。

第二十五条【实验区管理】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或者自然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必须符合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办理审批手续。

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市级、县级)管理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文件中关于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的审查,由省级环保部门负责;国家管理的建设项目,由环保部负责。涉及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市级(县级)管理的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文件中关于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的审查,由市级环保部门负责;省级管理的建设项目,由省环保厅负责。

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编制方案,方案应当符合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在自然保护区组织参观、旅游活动的,应当严格按照前款规定的方案进行,并加强管理。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影视拍摄、大型实景演艺、参观、旅游项目。

自然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的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影响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二十六条 【外国人进入管理】外国人进入自然保护区,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活动计划,并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其中,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海洋、渔业等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批准。

第二十七条【检查和评估制度】实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检查和评估制度。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进行监督检查时,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者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评估办法,定期组织对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进行评估。

第二十八条【统一管理】在自然保护区内从事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自然保护区的各项保护和管理制度,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统一管理。

第二十九条【环境应急】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相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自然保护区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应急方案应当报送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自然保护区发生突发事件时,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立即启动应急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员、资源、生态的危害;同时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的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第三十条【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应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各地生态补偿范围。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一条【撤销程序】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撤销已经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

已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因受到严重破坏或者自然衰退并且无法恢复,不再符合设立条件或者失去保护价值的,省有关部门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提出撤销该自然保护区的建议。撤销程序按照批准设立程序进行。

第四章

自然保护区的调整 第三十二条【调整原则】自然保护区不得随意调整。调整自然保护区原则上不得缩小核心区、缓冲区面积,应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不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对面积偏小,不能满足保护需要的自然保护区,应扩大保护范围。

自批准建立或调整自然保护区之日起,原则上五年内不得进行调整。

调整自然保护区应当避免与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在范围上产生新的重叠。

第三十三条【调整内容】自然保护区的调整包括:

范围调整:指自然保护区外部界限的扩大、缩小或内外部区域间的调换。

功能区划调整:指自然保护区内部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范围的调整。

更改名称:指自然保护区原名称中的地名更改或保护对象的改变。

第三十四条【调整条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执行国家规定。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可以申请进行调整:

(一)自然条件变化导致主要保护对象生存环境发生重大改变;

(二)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内存在建制镇(乡)或城市主城区等人口密集区,且不具备保护价值。

建制镇(乡)应达到一定规模。平原区人口不少于5万人,丘陵区人口不少于3万人,山区人口不少于1万人。

(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国家重大工程包括国务院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列入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批准的规划且近期将开工建设的建设项目。

(四)确因所在地地名、主要保护对象发生重大变化的,可以申请更改名称。

第三十五条【项目调整要求】确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调整保护区的,原则上不得调出核心区、缓冲区。

建设单位应当开展工程建设生态风险评估,并将有关情况向社会公示。

除国防重大建设工程外,省级自然保护区因重大工程建设调整后,原则上不得再次调整。

第三十六条【重点保护对象调整要求】主要保护对象属于下列情况的,调整时不得缩小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面积或对保护区核心区内区域进行调换:

(一)国内或世界上同类型中的典型自然生态系统,且为国家级或世界性珍稀濒危类型;

(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

第三十七条【调整程序】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设区市人民政府或省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省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的,应事先征得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设区市人民政府同意。

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或更改名称,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设区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抄送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八条【一般调整材料】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材料应当包括:申报书、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及附图、调整论证报告、彩色挂图、音像资料、图片集及有关附件。

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申报材料的相关要求,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或执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申报材料相关要求。

第三十九条【调整材料补充】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或功能区的,除按本规定第三十七条要求提供材料外,还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有关工程建设的批准文件;

(二)省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

(三)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及其周边公众意见;

(四)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区影响的专题论证报告;

(五)涉及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安置去向报告;

(六)生态保护与补偿措施方案及相关协议。

第四十条【评审、审批】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申请,经评审通过后,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并提出审批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改名称申请,由省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并提出审批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申请,经评审通过后,由省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调整办理】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经批准后,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布其面积、四至范围和功能区划图,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在公布之日起的3个月内组织完成勘界立标,予以公告。

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经批准后,由省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公布,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在公布之日起的3个月内组织完成勘界立标,予以公告。

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改名称经批准后,由申报单位予以公告。

第五章

第四十二条【一般责任】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移动或破坏自然保护区界标和科研、管护等设施的;

(二)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或者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的;

(三)擅自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

(四)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影视拍摄、大型实景演艺项目。

(五)未经批准在自然保护区开展项目建设。

第四十三条【生态破坏责任】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造成生态破坏的单位和个人,除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其他补救措施。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自然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的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活动,造成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的应当给予补偿,并限期治理,情节严重的追究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法排污责任】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或破坏,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经批准建设的设施,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造成生态破坏的。

(二)向自然保护区倾倒固体废弃物,排放有毒、有害的物质。

(三)在自然保护区设立排污口。

(四)在自然保护区内引入、应用转基因生物和外来物种。

第四十五条【管理者责任】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错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开展参观、旅游活动未编制方案或者编制的方案不符合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的;

(二)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的;

(三)不按照编制的方案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

(四)违法批准人员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或者违法批准外国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

(五)未经批准变更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六)擅自调整自然保护区的;

(七)擅自在自然保护区内修建或者批准修建设施的;

(八)引入转基因生物和外来物种的;

(九)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十)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四十六条【渎职责任】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晋级、调整、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的,依照有关规定予以问责和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错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遗留问题解决】本办法施行前由设区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自然保护区和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县级自然保护区,符合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的,二年内报省人民政府批准。逾期未报的,相关市、县级人民政府应予以撤销。第四十八条【实施时间】本办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计划篇三

寒假社会实践

本文个人原创,绝非复制

本文包括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心得体会三部分,共4

学 院: 专 业: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 班 级: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1109班 姓 名: 学 号: 实践时间:

一、社会实践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是每个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学生假期的必修课。随着时代发展,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与时俱进、日新月异。为了更好地了解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我特地参加了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的实践活动。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计划篇四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全市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业、国土资源、水利、重点国有林、医药、畜牧、水产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自然保护区。

第五条  凡具备《条例》第十条规定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六条  申请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自然保护区申报书,并按下列分级管理程序申报:

(三)市级、县级自然保护区,由县人民政府或市、县级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分级向上级或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上级或本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由上级或本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并提出审批建议,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  跨行政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有关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协商一致后,共同提出申请,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程序申报。

第八条  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由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确定,并标明区界,予以公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擅自移动自然保护区界标。

第九条  下列类型自然保护区为重点自然保护区:

(一)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二)国家一、二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三)具有较高景观、科研价值,在保护区类型中较为稀有的自然保护区;

(四)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自然保护区。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应当对重点自然保护区采取优先发展、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并在资金使用及其他补助资金方面优先投资。

第十一条  重点自然保护区可以由当地人民政府或市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制定保护办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重点自然保护区的区划,应当保证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并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划定一定面积的外围保护地带。

第十三条  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设置专门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职责按《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置公安派出机构,维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治安秩序。

第十五条  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依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经批准外,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实验区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

第十六条  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其中,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应当经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原有居民确有必要迁出的,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

第十七条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研的目的,需要进入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

从事前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其活动成果的副本提交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第十八条  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编制方案,方案应当符合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

在自然保护区组织参观、旅游活动的,应当严格按照前款规定的方案进行,并加强管理;进入自然保护区参观、旅游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

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

第十九条  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质量。已造成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

第二十条  在重点自然保护区周围,不得建设对自然保护区有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从事有影响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一条  禁止从事下列行为:

(二)向自然保护区内倾倒固体废物;

(三)向自然保护区内排放污染废水。

第二十二条  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所需经费,应当通过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拨款,国内外有关团体、个人捐赠,组织开展与自然保护区发展方向一致的生产经营活动等多种渠道筹集。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助。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本行政区内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县级以上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其主管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者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擅自移动或破坏自然保护区界标的;

(二)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者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的。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除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处罚的以外,由县级以上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以处以3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向自然保护区内倾倒固体废物、排放污染废水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清理,并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自然保护区内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并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给予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一)开展参观、旅游活动未编制方案或者编制的方案不符合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的;

(二)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的;

(三)不按照编制的方案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

(四)违法批准人员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或者违法批准外国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

(五)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二十八条  罚款使用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罚没款全额上缴同级财政。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计划篇五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受到了国家各级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乔石、李瑞环、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都曾亲临卧龙视察。1995年乔石委员长到卧龙视察时曾说过:“要充分利用卧龙的动植物资源,建立一个生态教育基地。”提议修建博物馆。1999年9月7日____到卧龙视察为博物馆题名为“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于20__年5月22日正式开馆。

[中华大熊猫博物馆] 为了揭开“活化石”大熊猫几百万年来的神秘面纱,1980年11月,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达成了在卧龙保护区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长期合作协议,并将五一棚野外生态观察站作为中外合作进行大熊猫及其可食竹的生态生物学研究基地,同时在皮条河中游的核桃坪建造大熊猫人工繁殖场,实验室及兽医院,作为研究中心的本部,将英雄沟圈养场搬迁至核桃坪。科研人员在五一棚首次将无线电项圈监测技术引入大熊猫研究,对7位载入史册的“熊猫功臣”佩带上项圈式微型无线电发报机,定时接受讯号以监测它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获取了大量宝贵的迄今为止仍然是世界上大熊猫研究领域具有权威性的野外资料。1982年,建成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开始广泛开展多学科高层次的合作研究,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以及东北林大、上海科大、四川农业大学等学府和研究机构派遣专家前来主持各项工作。为了让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能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生息繁衍,90年代初,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踏上了大熊猫繁殖的漫漫征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研究中心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目前已成功繁殖出?胎?仔成活?仔,并取得了连续三年成活率100%的好成绩。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最终目的是把所有圈养的大熊猫放归野外,壮大野生种群,从而增加大熊猫遗传物质多样性,让这一濒危物种能继续生存。截止20__年我国一共建立了33个自然保护区。陕西5个大熊猫保护区、四川27个、甘肃1个。

我国政府在保护大熊猫的过程中,在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局的直接管理下制定了中国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工程,工程的主要核心思想是——立志使更多的野生大熊猫得到有效的保护。通过更多的大熊猫保护区建设更多的大熊猫的走廊,使大熊猫的遗传基因得到保护,使这一物种可以生息、繁衍直到永远。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中国政府保护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两大工程的实施是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同时大熊猫的栖息地也因两大工程的实施而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卧龙自然保护区也受到国家的关注,先后开展了两大工程。

从古到今大熊猫都被作为友好的使者广交天下朋友。1941年宋美铃又将大熊猫作为国礼送给了美国。1972年周恩来总理也送了一对大熊猫给美国,同年4月中国政府又将“玲玲”和“兴兴”赠送给美国总统尼克松,同年10月中国政府又将1对大熊猫赠送给日本政府。这几件大事引起世界关注,世界各大媒体大量报道,并称“大熊猫年”、“大熊猫是世界动物宠儿”,英国儿童还把它选为“最喜爱的十种动物”之一。而且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将大熊猫可爱的形象作为各种标志来使用,wwf将大熊猫作为他们的会旗和会徽,亚运会、熊猫艺术节、各大保护区以及一些品牌和商标都将大熊猫作为标志。从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非常喜爱大熊猫的。

卧龙自然保护区广泛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从1981年与wwf到目前与cbsg和圣地亚哥动物园的合作,都取得了重大的繁殖、保护、疾病防治的突破。正是由于开展多边的合作,拓宽研究领域。大熊猫的保护区正往良性保护发展,在此期间解决了大熊猫的繁殖上的难关,解决了交配难、受孕难、育幼难,前面的保护区成就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些问题。

大熊猫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许多人致力于大熊猫的研究。目前有关大熊猫的论文已经达到了20__多篇。现在正与中国科学院的陈大元教授开展大熊猫克隆技术的基础研究,但这仅仅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