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昆虫世界美术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精选7篇)

时间:2023-09-24 03:55:36 作者:灵魂曲 行政公文 走进昆虫世界美术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精选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走进昆虫世界美术教学反思篇一

读着《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捕捉到纺织娘,他弃而不舍得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的趴在岸边,静静的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式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的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中,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并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断时,我通过指导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像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学生想像自己在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从而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

我还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长大后对昆虫一如既往的迷恋。学生学完后,对法布尔有着深深的敬佩。

由于在整体感知部分问题处理的有些琐碎,条例性不强,因此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对文章的掌握不是很到位。

走进昆虫世界美术教学反思篇二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走进昆虫世界美术教学反思篇三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引导学生体会时我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纺织娘和小甲虫的语句,从而来体会在法布尔眼里这些虫子是多么漂亮,很多学生也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两种昆虫;二是描写法布尔如何对待捉到的小虫子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珍爱。尤其是课文的用词非常精确,通过抓关键词、换词比较等方式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甚至是痴迷。

师父在听完我的课后,点评如下:

整节课有亮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大的一个亮点是设计在学习第2—3自然段后的一个“想象情境,练习说话”:你能想象吗?当小法布尔的父母找到他,发现他是在捉纺织娘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小法布尔又会怎么说,怎么想呢?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思维得到了发散,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全文的主线可以更突出,抓住三个词“着迷”、“迷恋”、“痴迷”,并出示含有这三个词的句子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这样全文的脉络会更清晰。

2、在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五到九自然段时,可以把握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三个方面,让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式。

3、最后介绍并交流《昆虫记》读后感的时候,可以设计让学生找找最吸引自己的'某处描写,还可以一起来看看视频,丰富学生的感受,激起阅读兴趣。

这节课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走进昆虫世界美术教学反思篇四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结合,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设计我做了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与实际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在教学捉纺织娘时,我从纺织娘入手,因为农村的孩子对纺织娘比较熟悉,我让他们描述了自己听到的纺织娘的声音和样子,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觉得纺织娘的声音很烦人,浑身绿色比较难捉,而且也都表明到处可见,对那小昆虫没多大兴趣,接着我马上问学生法布尔呢,是怎么做的,通过读文章学生找到他觉得纺织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时间去捉它,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体会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段时,指导了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他们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体会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时的有趣画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有小时侯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走进昆虫世界美术教学反思篇五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在教学中,我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以及他对昆虫研究的执着,采取了学生自学、共同交流的形式。我指导学生分别朗读发生在法布尔身上的两件事情,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法布尔的情感和品质。在交流中,抓住法布尔的话,“三天、终于”、法布尔在捉住小甲虫后的一系列动作等,让学生自读自悟,并展开一定的想象,更进一步了解他内心的感情。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我还注重渗透了习作中的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希望学生能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并熟练运用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

走进昆虫世界美术教学反思篇六

健康教学中应多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爬行动作对幼儿来说有很大的兴趣,本节课就是通过创设花果山上的一系列情境,并赋予幼儿感兴趣的猴子角色,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手脚着地爬的兴趣,使幼儿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练习手脚着地爬的技能。

本节课幼儿学习的本领由易到难,本次活动主要由热身运动、动作学习、情景游戏、放松结束四部分组成。在热身运动中律动《小猴子的勇敢军队》形象生动,也与本节活动的主题相结合,适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幼儿兴趣很高。学本领时先学习最基本的平地上手脚着地爬的动作,在此基础上学习绕障碍爬,钻洞爬的动作,最后再进行游戏,这样的安排使幼儿的学习由易到难,大多数幼儿都能学会此动作。

当然本次活动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3、游戏结束时,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还很高,但却因为时间关系匆忙结束了游戏,可以带领幼儿多进行几次游戏,不仅满足了幼儿在兴趣上的要求,也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更达到了一定的运动量。

走进昆虫世界美术教学反思篇七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教学中应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改变按自然段顺序“平推”的教学流程,从突破教学重、难点出发,科学地裁剪教材,合理地实施教法,抓住重点词句朗读品味,体现语文学科“文”、“情”、“趣”合一的特色,落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

五年级的课文中属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有的问:“是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想要知道答案的欲望也十分强烈,在这样的情绪驱动下,读书的效果就事半功倍。

在充分挖掘教材以后,你会发现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若采用按自然段顺序“平推”的教学流程,在课堂上逐节与学生读讲,无疑既费时又乏味。为了让学生把握好课文的重点,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只有抓住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所以在教学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进一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两个典型事(“抓纺织娘”与“捉小甲虫”),并采用自读感悟、师生交流为主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当然,这里要注意把握“放”与“收”的“度”。

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的感知,产生碰撞而形成的对问题的新认识,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教师要有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按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掌握的学习技能、方法,才能引导他们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所赋予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以解决教学难题。而这篇课文中,法布尔的父母因法布尔乘放鸭的机会捉昆虫而责骂他。我相机提问:读到这儿,你这时想对法布尔的父母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想对“母亲”说:“阿姨,我知道,你对法布尔非常关爱,但你不能责骂他,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教育他!”还有的说:“阿姨,你能否问清楚事情的原由,让法布尔有一个解释的机会?上一次我去花园捉蝴蝶,也被妈妈说了一顿。可是她让我解释,我告诉她,我是想了解蝴蝶的外型和生活习性,好写作文,后来妈妈还夸我呢。”有的想对他的父亲说:“捉昆虫是法布尔的兴趣爱好,能否请你尊重他的爱好,你可知道兴趣可是最好的老师呀?”……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因此,在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十分重视生命的体验,没有生命体验就不是成功的教学。体验有直接和间接体验,教学必须符合这种体验,符合新时代、新生代的要求。在读到法布尔满载而归,欣喜若狂的时候,突如其来的父母责骂使得小法布尔的情绪一下子跌落到低谷,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一下小法布尔的感情变化,我上课时主动提出,来演演这个片段。我首当其冲,当法布尔,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父母严厉而有“不讲道理”的话,并注意老师的表情和情绪的变化。也许是我的演技还可以,也许是他们的分角色朗读很投入、很到位,我的眼泪被批评地掉下来了。还赢来在场老师的一阵掌声。同学们看到了老师的表演,非常激动,个个争先恐后地要表演。被我这样一“闹”,把语言交际和理解课文内容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不光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而且一定使学生对整堂课都会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