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曲难忘(优质13篇)

时间:2024-04-28 18:34:04 作者:笔舞 行政公文

优秀作文不拘泥于表面的华丽辞藻,而是注重用简练的语言、凝练的思想、深刻的内涵打动人心。借助以下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写作的要领。

这一曲难忘作文

今天,我们乘t机来到了武夷山旅游。

来到山脚下向上仰望,一座座关丽的山峰,真高啊!沿着山路,我们在石头上看见了路线图,再往前走700米,就能看见玉女峰了。当地口音将玉女峰说成了玉米峰,听上去真有趣。

爬呀、爬呀,山路转呀、转呀,我们终于看到了玉女峰。啊!真漂亮呀!三座山峰像三个美丽的少女亭亭玉立地站在水中。我们又接着爬,爬到了虎哮岩。虎哮岩是一块很大的岩石,上面有养许多条纹,每当刮来一阵风,岩石便会产生回声,好像老虎在咆哮,所以取名叫虎哮岩。

马上就要到一线天了,那里只有一条缝是可以看到天的.。走着走着,前面的道路越来越窄,一线天果然名不虚传!好不容易我们才走了出来。

中午饭后,我和爸爸一起来到了中国最佳漂流胜地—武夷山漂流。坐上橡皮船,爸爸开始划起桨来,我也学着划,可没划儿分钟就感觉累了。小船顺流而下,随着水势的变化颠簸,又好玩又刺激。随后,我们还乘坐长长的竹筏,顺着清澈关丽的九曲溪漂流,游览两岸三十六峰的奇秀,触摸碧绿如黛的溪水,的确如一幅情真意切的山水画卷,真令人赞叹不己。啊,这令人难忘的一天!

这一曲难忘作文

这一夜,我遇到了很多奇怪的事,还发现妈妈是个“梦神”。

我睡着之后,做了一个古怪的梦:我正走着路呢,突然面前出现一个大坑,我掉下去了。在之后的几秒钟内,我惊讶于梦中的感觉为什么会如此真实,随后就被惊醒了。我之所以会记得这么牢,是因为那失重感叫我一辈子都不会忘。正在这时,我正好听见我妈叫我上厕所的声音:“胡练弈,起来上厕所了!”所以我很纳闷:我妈是不是个梦神呢?我总感觉我妈会造梦,叫醒我。

我回到床上,又做了一个梦:我的面前耸起一座城,砖都是冰块做的。莫非,我到了冰雪城?我进去,却发现地面是空的!于是,我掉了下去……我又被惊醒了,却发现妈妈正在叫我起床呢。

我把这一夜记得这么牢,因为那掉下深渊的感觉太真实了,就像真正经历过一样。

一曲难忘作文

肖邦,波兰民族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用他短暂的一生演绎了音乐的极致,更诠释了一个天才应有的生命价值,[荐]转《一曲难忘》观后感。他所创作的24首钢琴练习曲第一次完美地将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了一起,使它们不再是枯燥的钢琴技巧练习曲,而是具有高度演奏性的音乐会独奏曲,尤其是他的作品10号中的第12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更是家喻户晓的钢琴曲名作。他的音乐激情、浪漫,充满着幻想和思考,他的音乐又阴郁、庄严,流露出焦虑和痛苦。这是他的生存状态决定的,更是他的“一片冰心”使然。

影片《一曲难忘》拍摄于1945年,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它描述了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肖邦短暂却永恒的一生,刻画了一位赤诚的音乐家如何实现梦想,徜徉于艺术的殿堂;又是怎样消耗生命,拯救罹难同胞的故事。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太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格调一流。

一、钢琴诗人。

海涅曾这样描述肖邦:“他天生娇弱,纤细的外表下,赋有出众的才华,他不仅是位演奏能手,还是位诗人作曲家,当他坐在钢琴前即兴演奏时,便有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流涌进,此时他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或德国人,而是流露出来自莫扎特、拉斐尔和歌德国度里更高尚的血统,他真正的祖国是诗的梦幻王国。”作为一个波兰人,肖邦是属于波兰的:他的血肉、骨髓、灵魂都不折不扣地为波兰所拥有,他如蜜蜂一样贪婪地向波兰的民间文化吸食创作的灵感,《波兰舞曲》(又名《波罗涅兹舞曲》)作为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即是融合波兰民间音乐色调的产物。每当肖邦演奏《波兰舞曲》时,他那快活、陶醉的神情也如孩子一样。

他被誉为“钢琴诗人”,是因为他的`琴声中总是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色彩,聆听时有时仿佛置身于晚风袭来的月夜,一只夜莺挂在树上婉转低鸣;有时像是独坐于宁静的林间,隐隐处有清泉在汩汩流淌;有时似乎是在仰望繁星漫天的夜空,思绪游离间已遨游了几万里;有时甚至好像来到了海边,时而晚风轻拂,白浪驻沙滩,时而潮起潮落,水花击石崖…如泣如诉,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如果生活一如既往地平静,那么肖邦也许永远会做一位纯净、浪漫又时而调皮的“诗人”。但祖国的坎坷命运无法使优雅的“诗人”再安静下去,他的音乐中不由自主的加入了更多悲愤、痛惜、激荡、神圣的音符,肖邦也因此获得了“革命诗人”的称誉。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声温柔的浅唱低吟,那现在则是一声凛冽的怒吼咆哮;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句温情的由衷赞美,那现在则是一句铿锵的无情痛斥;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段精致的叙述描绘,那现在则是一段粗犷的激励号召;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幅装帧精美的油画,那现在更像是一把锋利坚韧的刀剑!

“革命”为名《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怀着亡国的哀思写成的,它的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型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结合体现出来的。作品一开始就由不协和的属九和弦引出了一连串倾泻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给人的印象十分突然、强烈,好像是肖邦内心情感的总爆发。突然间左右手同步再次奔流而下,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般的不可阻挡。接着呈示部在高音区出现了一个刚毅、明亮的曲调,这象征着革命的号角声吹响了,波兰人民坚定不移地开始了战斗。它表现了波兰军队英勇抵抗侵略、愤慨激昂的怒吼声,和横刀跃马、感慨万千的情怀。音乐在展开部越来越紧张,号角式的主题通过变化、发展越来越高昂,将全曲推向了高潮。这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仿佛是在严峻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再现部重现了前面的刚毅型曲调,但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奏出一个十分悲伤的音调,它像发自肺腑的哭泣,犹如作者对祖国命运痛彻心底的哀哭。最后,乐曲情绪重新振奋起来,在很强的力度下,音乐仍然冲击而下,急速地结束在大调的主和弦上,表达了肖邦心中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终归胜利的坚定信念。在《一曲难忘》中,这部作品作为点睛之笔,在肖邦为抵抗组织筹款而进行的巡回演出中多次出现,以烘托肖邦无比的赤子之心(参考)。

二、浪漫知音。

初闯巴黎,肖邦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尽管已有李斯特的赏识,但由于临时听闻来自家乡的噩耗而影响心境,肖邦的第一次巴黎亮相差强人意,半途而废,几乎在巴黎再无立身之地。是乔治•;桑慧眼识英才,与李斯特精心设计,为肖邦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鸣惊人,从此盛名远扬。甚至,她还为肖邦提供了安心创作的氛围,与世隔绝的场所,舒适无忧的环境,以及浪漫热烈的爱情。

在19世纪法国文坛上,乔治•;桑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巴尔扎克、雨果、梅里美、福楼拜、小仲马等文学大师的群体中。乔治•;桑是一位愤世嫉俗、敢做敢为、遗世独立的女性:她隐姓埋名,以男子的名义写作小说,激扬文字,书写现实与梦想;她一反当时巴黎女性出入必裙装的穿着风尚,随心所欲,像男子一样身着长裤来去自如,甚至双手插在裤袋里,十分潇洒飒爽,风度翩翩;她清高孤傲,厌弃尘世,虽身为上流贵妇却厌恶当时浮华、虚伪的社会风气,渴望与世无争,与人无扰,记事作文《[荐]转《一曲难忘》观后感》。同时,在这部影片中,乔治•;桑还表现出几点品质对肖邦起到了特别的作用。

首先,她是一位颇有远见卓识的女性,她以历史的眼光建议肖邦谢绝一切商业演出,安心创作,将天才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留下遗世无双的乐曲,供当代以及后代的乐者去演奏。她认为像肖邦这样的天才就应该在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高雅的创作,而到处开音乐会则是凡夫俗子的追求。一方面,乔治•;桑真正拾获了肖邦的价值,拾获了音乐家的价值,也只有起点很高、修养很好的人士才能有这样的洞察力;但另一方面,她虽然发掘激励了肖邦作曲家的潜能,却限制了他作为钢琴家的发展。

乔治•;桑是深爱肖邦的,她给了他很多,包括爱情、舒适生活和灵感,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乔治•;桑,肖邦会晚成名几年,甚至像很多艺术家一样成名于身后。但肖邦能给予她的,除了爱情可能只有听命服从、自娱自乐。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好女人,但这个独特的女人却对肖邦的贡献是双重的: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肖邦,也差点毁了肖邦。

乔治•;桑对爱情与她的一贯作风一样,充满了占有欲、统治欲和支配欲。她使尽妩媚和威严说服肖邦留在身边,远离巴黎,甚至不让他见从小栽培自己的恩师,剥夺他举办音乐会的愿望。当然,她出于对肖邦身体健康状况的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一个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缚终究葬送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当这种干涉已经违背了个体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时候。

三、王者之师。

这里的“王者之师”并非原本的“胜利军队”的含义,而是按字面理解借指肖邦这一音乐王子的恩师--埃尔斯纳教授,他可能要算是《一曲难忘》这部影片中最为出彩的人物了。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虽身为德国人,但埃尔斯纳教授拥有同波兰人一样的爱国热忱,他说音乐和爱国是一样的,都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他积极创造条件让肖邦与爱国青年交往。即使内心不愿意,但他仍真心祝愿肖邦与乔治•;桑度假快乐;但他感觉到爱徒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离祖国越来越远时,埃尔斯纳一次又一次地跑到乔治•;桑那里去忍辱负重地要求与肖邦见面--尽管他向康丝坦蒂谎称肖邦的承诺,但这同时也是他的信念,他不相信自己的爱徒是一个徒有才华而丢失荣根、贪图安逸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埃尔斯纳教授的一番劝说让肖邦幡然醒悟,让肖邦重新找回了自己。埃尔斯纳把一辈子都给了肖邦,既是肖邦的事业伯乐,又是肖邦的人生向导,他升华了肖邦的人生,没有埃尔斯纳,肖邦只是一个音乐家,而埃尔斯纳让肖邦成为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有灵魂有骨气的波兰人。

四、一片冰心。

《波兰舞曲》是肖邦的最爱,因为这里面最有波兰的气息和风骨,也许有人觉得它粗鲁,但是这其中独具特色的节奏和音符代表了波兰精神的自由、奔放、热烈、向往、希望与激情,演奏着或者聆听着就好像奔跑雀跃在波兰的大街小巷上,就好像闻到了波兰质朴醇厚的泥土气息。也许这是肖邦最爱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对波兰国家与民族的深爱蕴含在其中,因此无论身在何方,置于何地,总爱演奏一段,让听众也与那种心潮澎湃的激动、贴心贴肺的亲切合为共鸣。

肖邦对祖国爱得越深刻,就对敌人恨得越入骨。他在贵族盛宴上拒绝为“俄国屠夫”演奏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试想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境下,肖邦的表现无疑犹如砧板上鲤鱼傲然的一跃,若不是及时逃走纵凭他过人的才华也难逃魔掌的荼毒。但他做了,在众目睽睽、瞠目结舌、血色恐怖之下做了,这骄傲的拒绝之后毅然的转身离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波兰的热血男儿如何以生命为代价来维护祖国的尊严,抗争侵略者的欺凌。这一幕不由让人拍手称快,更让我们对肖邦燃起深深的敬意。

一曲难忘作文

音乐是一条温润的暗流直达人的内心。

我喜欢听,听各类经典音乐,耳朵如鱼得水,在音乐里栩栩如生。

我爱听张国荣的歌,低迷而缠绵的歌声动人心扉,充满了力量和光彩。他的歌有很多种风格,有的强调节奏,有的强调旋律。从张国荣的歌再到他的钢琴曲,不得不惊叹他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钢琴声如同阳光流淌。张国荣旋律掌握得非常好,如果有一个题材使他感到神往,就会像挤海绵里的水一样,把这个题材里的旋律都表现出来。张国荣不仅仅只是一个明星,他更代表着香港文化的标签,香港乐坛的巅峰。

在我母亲的年代,大街小巷常常可以听到邓丽君的歌。月亮代表我的心这首歌在我小的时候,每晚母亲都会给我唱伴我入眠。邓丽君的歌久听不腻,每一次听都会为之心醉。她唱你笑得甜蜜蜜......,那圆润而甜美的歌喉如同蜜糖调和而成,直甜到人的心里去,又让人感到有撩人的春风拂面。

要说美,梅艳芳长得不是极美,可她的身上总有种独特的魅力,动人心魄。她的歌唤起了我的想象力,一切过去的、被埋葬但未被忘却的东西好像在她的歌声下开始发出光彩一样。她的嗓音有一种韵味,听过之后,仍然有股沉香在心头缭绕。

一次无意中听到鄂尔佳明的夜半歌声,我立马就被那纯正圆润的唱腔迷住了。我仿佛触碰到饱满而敦厚的质感。鄂尔佳明的`低音在交响乐和人声伴唱的印衬下,溢满了深情韵味。她唱情到深处人孤独,充满了悲哀的呜声,就像爱尔兰的诗人在海滨的风中听到的:

lovebornofsorrow,likesorrow,istrue.(悲哀里产生的爱情,和悲哀同样忠实。)我喜欢听杨千嬅的粤语歌。她的声音性感,富有磁性,这歌声专门是给天赋有浪漫情调的人唱的,符合他们的内心世界。我原本不喜欢听粤语歌,可自从听了杨千嬅的粤语歌后,觉得粤语歌特别的美,假使改用国语唱反倒少了什么。

西洋乐中,我最爱听提琴曲。在半夜听琴弦拉动的声音,身体竟也不自主地随着弦的拉动地摇摆,眼神迷离,分不清是梦还是现实。提琴的声音低沉而绵长,又总表现出悲壮和辉煌。jacquelinedupre的提琴曲像幽怨而舒缓的诉说,我听她的曲子,许多回忆涌上心头而禁不住痛哭起来。大提琴的音乐像在海里游荡,时而浮上去,时而沉下来;又像走在秋季落满梧桐叶的街道,凌乱的风把头发刮得凌乱,泪水决堤。

音乐的美妙无法言喻,用太多华丽的字眼来描述反倒觉得俗了。一首动人的曲子,足以使人难忘。

这一曲难忘作文

岁月如歌,段段绚丽波澜。时而,兴高采烈;时而,伤心忧愁;时而,甜蜜温馨;时而,扣人心弦。在我这只能中,令我最难忘的莫过于那小学的6年生涯,虽然,再过几个月,我就要告别母校了,但是母校留给我们得美好记忆,却还清晰的浮现在我的眼前。

小学六年,听起来好好像时间很长,但时间就像东水一去不复返,我们也再也不能变回原来的自己了。这六年里,我和同学、老师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真切的话语,慈祥的面容并没有变得模糊,而是变得越来越清晰了。大家从陌生到相知,从相知到相识,都涌动着一种爱的真情。

我还记得,一年级是我第一次来学校报到,在一二班的教室里,我看到了一位年轻而又严肃的老师,它将是陪伴我们走过六年的班主任老师――张老师。六年来,老是亲切的话语,和蔼的面容,热情的表扬,诚恳的批评,使我感到无比幸福是老师给了我做人的道理,启迪了我幼小的心灵,用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我更加聪明!老师啊!再过半年多我们就要告别母校了,我们会将您的教导铭记在心。

回忆母校的每一件事,回忆那一片片情意,使我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受。同学们朝夕相处,一起学习,一起劳动,心心相印,友谊的种子已播进我们的心田。

有人说,小学生涯是色彩斑斓的画卷,有人说小学生涯是具有各种味道的调味瓶,我认为小学生涯是一片广阔的蓝天,我们就是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飞翔更远的天空。

今天,我们是学校的主人,再过十几年,我们相约在国旗下,再回首那难忘的小学生涯。

一曲难忘作文

初中时候我爱看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因为她所描写的西旧帘子胡同,离我的小学和家都很近,是我经常玩耍的地方。记忆是很模糊了,不过她的字句总能引起我的共鸣。我虽记不清冗长的光阴,却总有几个瞬间,掺杂着不能忘却的感情。当我读到英子毕业时在礼堂唱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时,仿佛是音乐将沉睡的时光唤起,儿时的一幕幕被拉到了眼前,清晰而动人。久违的生活啊,都浓缩在那一刻化开了。

在那个不眠之夜,我哼着这首歌,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送别总是令人忧伤而又难忘的。它蕴含了太多充沛的感情与美好的祝福,承载着过去与未来。我们其实一直在送别,向毕业的学校与同学,向每分每秒失去的时光,向一个个渐渐打开的心结,向曾经稚嫩的自己。于是,《送别》伴随着不可触摸又真实存在的思绪藏在心里,等待着被唤醒的瞬间。前一段时间,一个日本的话剧社来学校演出。记得那天作业很多,我在自习室写得差不多后,便和几个朋友一起去礼堂。演出已进行了一半,通向礼堂的台阶空荡荡的。正缓缓拾阶而上的我,隐约听到礼堂传来的歌吟声——这不是《送别》吗?我不禁止住了脚步,侧耳倾听。这不是往日为我所熟悉的天真的童声合唱,而是一位老人沧桑却不失风度,和着日语特有的韵律,优雅婉转地独自吟唱的声音。我听到场内观众都拍手打着节奏,温暖的气氛瞬间感动了场外驻足的我。我听不懂日语的歌词,却恍然体会到“音乐无国界”这一真谛,正如那些回荡在记忆深处的,略带伤感的情愫,是每个人心中都不会缺少的。所有人都会铭记那一挥手的深远,那一回眸的温情。

《送别》定是首令人难以忘记的歌曲,因为从童年到慢慢老去,不同时期的人会唱出不同的情感。这台上经历了无数次送别的老人,此刻又作何感想呢?“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不知下次,这首歌曲响起时,我身边的你又会在哪里?语文课上我们饶有兴致地译英文诗,译着译着却突然发现那便是《送别》的英文版,这一刻我亦突然觉得异国的语言也能如此亲切。我试着把英文诗歌像那日本人改编成日语曲调一样融进《送别》的曲调里,想着想着脑海里浮现出金发碧眼的孩子参加毕业典礼的画面,又忆起了小时候一遍遍记歌词时的情景,以及无数个温暖人心的美丽瞬间,不论是我的,林海音的,那日本歌者的,还是所有人的。

不知这首歌,还会在哪个瞬间再让我记起,触动我的心弦。但我相信,美好的瞬间不会简单地逝去。它会留在心底,经过人生世事的淘洗,凝成一串最美的音符,为岁月歌唱。

珍惜过去。

现在,喜欢回忆那些过去的人和事,我也开始认识到,一切纷扰、琐事,开心的也好,不开心的也罢,一定要在沉淀一段时光后再回头看,那样,一切才更加清晰。可能有人觉得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所以,总听到有人说得轰轰烈烈,彼此喜欢,彼此相见恨晚,然后又彼此淡忘。我们呢?还能当孩子多久?有人说,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抬头看蓝天,回顾那些往事和人,一个沧桑的声音在唱:我们都老了吧,我们在哪里呀……这个年代,90后的年代,看着那些人:穿着白t恤,骑着单车,载着书包……这些灿烂的时光,用什么也不能追到,只能放在心底最深处去珍惜……不妨想想看,这么美好的年纪,整个世界可能就是一条辅路。因为喜怒和哀乐、青春和梦想、光荣和尊严,全部都因这条辅路而起。

荷塘·栖依。

我向来是不爱看散文的,记得在高中语文课本上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并没有多少感觉,总想不明白这平淡无奇的文章到底好在哪里。

来清华就快两年了,每次带着朋友或是游客游览清华来到荷塘旁边时,都会随口背出朱自清先生的那一段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才发现那些文字不经意间早已深入我心。经典就是这样,初读时没有什么,然而像酒一样愈酿愈醇,回味无穷。记得那一次在自习室待久了,很是烦闷,就出来信步走走。走着走着就到了荷塘边上。先生当年也是和我一样一个人慢慢地踱步来的吧?不过他那时看到的景色与现在是大不相同的。

那是一个深冬的傍晚,黑夜早早地笼罩了一切。路上也没有什么人,大家都窝在暖暖的宿舍或者教室里不愿出来吧。荷塘上都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上面还留着一道道爱滑冰的人们白天刻下的印痕和一片片被风吹落的枯叶。池子里透过厚厚的冰层还可以清晰地看见惨败的枯荷。有几支荷叶枯秆从中间折断,像是在低头沉思着它们夏日的风姿。周围的草木大多已经枯黄衰败,岛上却还有几株不知名的常青树带来几抹绿色。池边的一圈柳树早已失去了往常的婀娜多姿,只剩光秃秃的枝干无力地抗衡着呼呼的北风。月亮也被厚厚的乌云遮住了,即使偶尔露出来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周围很安静,只听见风吹过树木的声音。不知怎么的,感觉到的不是一片肃杀之气,反而是一种平静和淡然。想来先生当年面对的景色不同,所体会到的却是一样的静谧恬淡吧?我虽受用不到先生笔下无边的月色,却亦能感觉到这片天地像是我的。周边的一切都是淡淡的,抛却了各种烦恼,白天的一切似乎远去,只剩一身空明来细细品味这一片淡淡的景色。像是突然间得到了超脱,一切的人世纷争与我无关,什么也不想,只愿化身在这一片静谧之中。

自此以后,每每心烦之时都会想着一个人去荷塘边坐坐,而那一片荷塘总是能像母亲一般抚慰我的心灵。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欣赏到先生笔下描写的荷塘月色还是在去年暑假的时候。那个晚上也是一个人没有什么事干,就心血来潮转到了荷塘。不得不佩服先生的笔力,如同描写的一样,像是一直没有变过似地,仍旧是高高出水的荷叶密密麻麻地挤满了本来就不大的湖面。偶尔一阵风吹过如同一道凝碧的波痕。或红或粉的花朵在一片绿色的衬托下显得无限娇羞。岸边的柳树已不是那副光秃秃的模样,更像是妙龄的少女在微风中羞涩地摇曳着。薄薄的乌云透过淡淡的月光,溶溶地流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稀疏的树影也在这叶子上舞动着。阵阵微风带来丝丝的凉意,消解了白天的酷暑。岸边坐着几对情侣窃窃私语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氛围下,这里的确是一个谈恋爱的好地方。

一百多年来,这荷塘一直是这么见证着清华学子一批又一批地来了又去,一次又一次地给予需要的人以慰藉,它还会一直这样下去吧。

一曲难忘作文

阳光明媚,一群老太太聚在凉亭里唱歌,我坐在她们中间,边听着她们用来自娱自乐的、时而走调的歌曲边画速写。

正准备收工离开,我从老人们平淡无奇的歌声中听见了几声乐器的声音,听起来就在不远处。我从没画过演奏乐器的人。于是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我顺着那声音寻觅过去。

一棵桃树下,一位老人正如痴如醉的;拉着一把二胡,另一位稍微年轻一点的伯伯拿着乐谱和歌词和着旋律哼唱着。拉琴的老人坐在树荫下,把琴支在腿上,斜着肩膀。他的眼睛闭着,嘴入迷地半张着,头随着旋律的起伏和手臂的动作有力的甩着。他的手指看上去粗大笨拙,但在按弦的时候却出人意料的灵活,五个指头上下翻飞,像精灵般在弦上跃动,令人眼花缭乱。他的琴声时而轻松,时而紧凑,时而温柔,时而有力……琴声中透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喜悦之情,这段演奏足以令我这样一个对戏曲没有任何兴趣的人不舍得离开,这令我感到惊讶。我痴痴地听着,竟忘记了我来这里的目的。

曲终之时,他身边已经围满了人。老人抬头,他脸色有些苍白:老人穿着病号服,他是在旁边医院住院的病人!

唱戏的伯伯放下歌谱钦佩地对老人说:“您真成啊!连谱子都不用看!”

“咳,都烙在脑子里喽!”他抚摸着琴,低头感叹,“多亏在这儿碰上您,让我过了把瘾。我都好久没碰这家伙啦!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这个,东城区西城区的俱乐部我都参加了,没住院时他们一拉曲儿就叫上我…嘿,你这琴好拉!”

“您得的是……?”

“心脏病,明天做手术!”

老人向周围叫好的人们点头微笑,虽然站在树荫中,但那满足的微笑让他苍白的脸上顷刻间洒满阳光。

“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地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是我地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你的笑容……”

满文军在台上深情演唱,我却在台下默默啜泣。我这时真正懂了你——母亲。

那天,我作业写得很晚,到了9:30也没完成,摇曳的灯光下只有一个背影,突然一杯热乎乎的奶茶递到了我的面前,旁边还有一双粗糙的手,我回头一看,是妈妈。我凝视着灯光下的妈妈,那深陷的眼睛,那瘦削的脸庞,凌乱的头发,突然发现一天中的妈妈居然老了很多。我轻轻为她抚了抚,发现她原本乌黑的头发中间竟有了几根白发,而我的妈妈才三十八岁啊!我顿时感到内心一阵酸楚。

我感到心里如翻江倒海一般,不能平静,泪水刹那间涌出,妈妈为了我操碎了心,而我却总认为这是唠叨,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

妈妈,你知道吗?无论女儿走多远,女儿的心永远和您在一起,女儿会像您一样坚强勇敢,用一颗真心来爱自己的女儿。我擦干了眼角的泪水,耳边依旧是那首歌。

“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其实我是多么爱你……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

大巴朝着宿舍的方向驶去,司机们一丝不苟地遵循着路旁竖立着的“60”。强烈的阳光丝毫没有收敛,依着它自己的性子肆虐着。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仍旧没有听到刺耳的喇叭声,没有听到司机之间不愉快的声音。一切都好静谧的样子,我闭上眼睛:“不知道裕萱(我的结伴)还好吗……”我自语道。

所有的行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试穿印度服装、做马来糕点、参观鱼尾狮、乘坐摩天轮……七套衣服,终于只剩下最后一套了。

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

很多时候,一个人总会不自觉地回忆童年。想起童年的往事,一个人就会不由自主地笑,就像湖水中的一片涟漪,一圈一圈地荡漾开来,悠然地划过心头,于是,一个人就会愉悦起来,只为那一曲难忘的童谣。

偶然的一次,打开收音机,一首童年歌谣《让我们荡起双浆》想起在我耳畔,很久没有听这首歌了,但那美妙的音符,动听的旋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童年的美好回忆。

记得我的童年,父母没有逼着我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学这学那。所以我拥有很多玩耍的时间。小时候我在外婆家长大。和同龄的小伙伴们一起跳皮筋,捉迷藏。也一起满院子追着小鸡跑,最后落得被母鸡追得逃回屋里。虽热得满头大汗,却哈哈大笑。小时候我们也经常在榆树下捉知了,我害怕小虫,不敢捉。小伙伴们鼓励我,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把手掌的后部贴在书杆上,让手心和五指张成一个口袋形,我的运气也真好,有一只知了慢慢地爬了下来,我闭上眼睛,把手一合,谁知我用力过猛,把知了给捏瘪了。害得这棵榆树上的知了全飞了。我们又捉了很多,家中的鸡可饱了口福。玩累了,我便和小伙伴们坐在榆树下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浆》,悠扬的歌声在榆树林间回荡。黄昏时,我和小伙伴们坐在河边,唱着那首熟悉的歌谣,看着太阳把最后一丝余辉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听着风的低吟、欣赏着云的轻舞、草的摇曳,一切的美景尽收眼底。

一阵嘈杂的车笛声,把我拉回现实生活中,才发现歌早已播完。于是打开电脑,寻找到这首歌,让她重新播放一遍,耳边数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才忽然间恍然大悟发现童年已不在属于我,但这首歌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我怀念童年的快乐、童年的纯真!难忘,那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歌谣,原来童年的一切一切都浓缩在这首轻快的歌谣中。

浓秋,傍晚,五点三十。

秋的傍晚是属于金黄色的,万籁寂静中,撒下一层暖阳,拥向草叶,泛泛金光,沉湎其中。如一曲幽微而不失典雅的小调,绵延悠长。

这日,她中下一粒种子,圆圆的种子如睡着的婴儿般躺在棕色的泥土中,安静地躺着,女孩小心翼翼地用泥土掩住种子一些,洒下一些水,她期待,她希望它能发芽,它能开出粉红色的花。父亲用无奈地眼神对她说:“怎么不是春天种,寒冷的冬天会把它冻坏的。”女孩撅着小嘴,一脸的不服气。她浇水,施肥,除草,松土,做一切应该做的事,这样碌碌地过了几天就泄气不干了,因为她觉得这种子是不会发芽的了,再怎么努力都是空谈。父亲用无奈地眼神对她说:“怎么不坚持了,要持之以恒啊。”女孩并没有理会父亲的话,她依旧置花于不顾。

踏过冬季的白雪地,踩到春天的泥土香,太阳升出来,又是暖和的一季。

初夏,清晨,七点。

夏天的脚步渐渐逼近,泻下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痒痒的。“快过来看,快快快,种子发芽了,种子发芽了!”父亲高兴地叫,像一个天真的孩童得到了喜爱的棒棒糖,那么乐在其中。女孩睡意朦胧,惺忪地张着眼睛走过去,她看着躺在棕色土壤中一个嫩绿幽眇的尤物,她睁大眼睛看着那一点绿,虽然只有一点绿,在女孩心里已经是一片花海。她惊讶又感动,她第一次那么仔细地看着眼前笑容满面的父亲。她才发现眼前这个一直爱护她的男人老了,眼角有许多皱纹,两鬓也藏匿着几丝白发,黑白分明的眸子依然慈祥清澈,嘴角上扬的样子是那样美好。女孩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不就发芽了。”冷冷地抛下一句话,如冰刀刺向父亲,父亲不再笑了,他摇头叹气走开了。

女孩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向洗手间,温暖的水抚过她的脸,毛巾上已分不清是泪还是水。因为她知道:半年前种下的种子,是熟的,她只是出于好奇才种下的。然而现在却萌出了芽,将来会开成花,父爱之花。

第二天,在父亲的桌上,有这样一张便条:空气中浮着您的爱,感谢您为我唱的这一曲幸福。落款:无知的女儿。

一曲难忘作文

“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地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是我地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你的.笑容……”满文军在台上深情演唱,我却在台下默默啜泣。我这时真正懂了你——母亲。

说起妈妈,话就长了,可以用许多词来形容:烦人,讨厌,唠叨,罗嗦,我可以一口气说出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妈妈生就一张婆婆嘴,唠叨起来叫你头疼。别的不说,就说我去春游的事吧,你就知道了。我要走了,几个同学已等候多时,妈妈叮嘱我:“路上小心,当心车子!累了,自己要注意休息。”

而我却总认为这是唠叨,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

妈妈,你知道吗?无论女儿走多远,女儿的心永远和您在一起,女儿会像您一样坚强勇敢,用一颗真心来爱自己的女儿。我擦干了眼角的泪水,耳边依旧是那首歌。

“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其实我是多么爱你……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一曲难忘作文

我曾经收到过许多礼物,有爸爸妈妈给的,也有同学们送的……可使我久久难以忘记的礼物,要数舅舅送给我的一件礼物。

20xx年暑假,舅舅在上海买了新房,多年的劳累奔波,总算有了自己的栖息地方。我有幸到上海舅舅家去玩。在那儿期间,我增长了不少的见识。刚去不久,我就与姐姐为看电视,争夺遥控器吵了起来,双方都不甘示弱,正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舅舅走了过来,心平气和的给我和姐姐讲道理:“你们要学会互相谦让;俗话说‘多一份宽容,少一份争吵’……”我们俩才停止了“战斗”。当时,我非常羞愧,感谢舅舅为我开导,使我从中懂得了不少为人处事的道理。

在舅舅家度假期间,正好遇上我七岁生日。生日前一天,舅舅起得很早,到商场逛了一趟,给我带回来一个精致漂亮的书包。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儿,我早就为那个又旧又小的书包折腾得苦不堪言了。舅舅把我拉到旁边,对我说:“好好学习,考到上海来。”舅舅的那番话一直在激励着我不断进步。

去年,舅舅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生命,离我而去。舅舅那年给我买的书包依然在陪伴着我,它深深地包含着舅舅对我的关心和教诲。他那慈祥的面庞,矫健的身躯,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每当我看见书桌前摆放的那个书包,不由地会想起往年在上海做生意的他——我的舅舅。

一曲难忘观后感

肖邦他所创作的24首钢琴练习曲第一次完美地将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了一起,使它们不再是枯燥的钢琴技巧练习曲,而是具有高度演奏性的音乐会独奏曲,尤其是他的作品10号中的第12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更是家喻户晓的钢琴曲名作。他的音乐激情、浪漫,充满着幻想和思考,他的音乐又阴郁、庄严,流露出焦虑和痛苦。这是他的生存状态决定的,更是他的"一片冰心"使然。

影片《一曲难忘》拍摄于1945年,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它描述了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肖邦短暂却永恒的一生,刻画了一位赤诚的音乐家如何实现梦想,徜徉于艺术的殿堂;又是怎样消耗生命,拯救罹难同胞的故事。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太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格调一流。

海涅曾这样描述肖邦:"他天生娇弱,纤细的外表下,赋有出众的才华,他不仅是位演奏能手,还是位诗人作曲家,当他坐在钢琴前即兴演奏时,便有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流涌进,此时他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或德国人,而是流露出来自莫扎特、拉斐尔和歌德国度里更高尚的血统,他真正的祖国是诗的梦幻王国。"作为一个波兰人,肖邦是属于波兰的:他的血肉、骨髓、灵魂都不折不扣地为波兰所拥有,他如蜜蜂一样贪婪地向波兰的民间文化吸食创作的灵感,《波兰舞曲》(又名《波罗涅兹舞曲》)作为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即是融合波兰民间音乐色调的产物。每当肖邦演奏《波兰舞曲》时,他那快活、陶醉的神情也如孩子一样。

他被誉为"钢琴诗人",是因为他的琴声中总是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色彩,聆听时有时仿佛置身于晚风袭来的月夜,一只夜莺挂在树上婉转低鸣;有时像是独坐于宁静的林间,隐隐处有清泉在汩汩流淌;有时似乎是在仰望繁星漫天的夜空,思绪游离间已遨游了几万里;有时甚至好像来到了海边,时而晚风轻拂,白浪驻沙滩,时而潮起潮落,水花击石崖…如泣如诉,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如果生活一如既往地平静,那么肖邦也许永远会做一位纯净、浪漫又时而调皮的"诗人"。但祖国的坎坷命运无法使优雅的"诗人"再安静下去,他的音乐中不由自主的加入了更多悲愤、痛惜、激荡、神圣的音符,肖邦也因此获得了"革命诗人"的称誉。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声温柔的浅唱低吟,那现在则是一声凛冽的怒吼咆哮;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句温情的由衷赞美,那现在则是一句铿锵的无情痛斥;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段精致的`叙述描绘,那现在则是一段粗犷的激励号召;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幅装帧精美的油画,那现在更像是一把锋利坚韧的刀剑!

"革命"为名《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怀着亡国的哀思写成的,它的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型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结合体现出来的。作品一开始就由不协和的属九和弦引出了一连串倾泻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给人的印象十分突然、强烈,好像是肖邦内心情感的总爆发。突然间左右手同步再次奔流而下,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般的不可阻挡。接着呈示部在高音区出现了一个刚毅、明亮的曲调,这象征着革命的号角声吹响了,波兰人民坚定不移地开始了战斗。它表现了波兰军队英勇抵抗侵略、愤慨激昂的怒吼声,和横刀跃马、感慨万千的情怀。音乐在展开部越来越紧张,号角式的主题通过变化、发展越来越高昂,将全曲推向了高潮。这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仿佛是在严峻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再现部重现了前面的刚毅型曲调,但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奏出一个十分悲伤的音调,它像发自肺腑的哭泣,犹如作者对祖国命运痛彻心底的哀哭。最后,乐曲情绪重新振奋起来,在很强的力度下,音乐仍然冲击而下,急速地结束在大调的主和弦上,表达了肖邦心中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终归胜利的坚定信念。在《一曲难忘》中,这部作品作为点睛之笔,在肖邦为抵抗组织筹款而进行的巡回演出中多次出现,以烘托肖邦无比的赤子之心(参考)。

初闯巴黎,肖邦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尽管已有李斯特的赏识,但由于临时听闻来自家乡的噩耗而影响心境,肖邦的第一次巴黎亮相差强人意,半途而废,几乎在巴黎再无立身之地。是乔治•桑慧眼识英才,与李斯特精心设计,为肖邦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鸣惊人,从此盛名远扬。甚至,她还为肖邦提供了安心创作的氛围,与世隔绝的场所,舒适无忧的环境,以及浪漫热烈的爱情。

在19世纪法国文坛上,乔治•桑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巴尔扎克、雨果、梅里美、福楼拜、小仲马等文学大师的群体中。乔治•桑是一位愤世嫉俗、敢做敢为、遗世独立的女性:她隐姓埋名,以男子的名义写作小说,激扬文字,书写现实与梦想;她一反当时巴黎女性出入必裙装的穿着风尚,随心所欲,像男子一样身着长裤来去自如,甚至双手插在裤袋里,十分潇洒飒爽,风度翩翩;她清高孤傲,厌弃尘世,虽身为上流贵妇却厌恶当时浮华、虚伪的社会风气,渴望与世无争,与人无扰,记事作文《[荐]转《一曲难忘》观后感》。同时,在这部影片中,乔治•桑还表现出几点品质对肖邦起到了特别的作用。

首先,她是一位颇有远见卓识的女性,她以历史的眼光建议肖邦谢绝一切商业演出,安心创作,将天才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留下遗世无双的乐曲,供当代以及后代的乐者去演奏。她认为像肖邦这样的天才就应该在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高雅的创作,而到处开音乐会则是凡夫俗子的追求。一方面,乔治•桑真正拾获了肖邦的价值,拾获了音乐家的价值,也只有起点很高、修养很好的人士才能有这样的洞察力;但另一方面,她虽然发掘激励了肖邦作曲家的潜能,却限制了他作为钢琴家的发展。

乔治;桑是深爱肖邦的,她给了他很多,包括爱情、舒适生活和灵感,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乔治•桑,肖邦会晚成名几年,甚至像很多艺术家一样成名于身后。但肖邦能给予她的,除了爱情可能只有听命服从、自娱自乐。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好女人,但这个独特的女人却对肖邦的贡献是双重的: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肖邦,也差点毁了肖邦。

乔治•桑对爱情与她的一贯作风一样,充满了占有欲、统治欲和支配欲。她使尽妩媚和威严说服肖邦留在身边,远离巴黎,甚至不让他见从小栽培自己的恩师,剥夺他举办音乐会的愿望。当然,她出于对肖邦身体健康状况的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一个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缚终究葬送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当这种干涉已经违背了个体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时候。

这里的"王者之师"并非原本的"胜利军队"的含义,而是按字面理解借指肖邦这一音乐王子的恩师--埃尔斯纳教授,他可能要算是《一曲难忘》这部影片中最为出彩的人物了。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虽身为德国人,但埃尔斯纳教授拥有同波兰人一样的爱国热忱,他说音乐和爱国是一样的,都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他积极创造条件让肖邦与爱国青年交往。即使内心不愿意,但他仍真心祝愿肖邦与乔治•桑度假快乐;但他感觉到爱徒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离祖国越来越远时,埃尔斯纳一次又一次地跑到乔治•桑那里去忍辱负重地要求与肖邦见面--尽管他向康丝坦蒂谎称肖邦的承诺,但这同时也是他的信念,他不相信自己的爱徒是一个徒有才华而丢失荣根、贪图安逸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埃尔斯纳教授的一番劝说让肖邦幡然醒悟,让肖邦重新找回了自己。埃尔斯纳把一辈子都给了肖邦,既是肖邦的事业伯乐,又是肖邦的人生向导,他升华了肖邦的人生,没有埃尔斯纳,肖邦只是一个音乐家,而埃尔斯纳让肖邦成为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有灵魂有骨气的波兰人。

《波兰舞曲》是肖邦的最爱,因为这里面最有波兰的气息和风骨,也许有人觉得它粗鲁,但是这其中独具特色的节奏和音符代表了波兰精神的自由、奔放、热烈、向往、希望与激情,演奏着或者聆听着就好像奔跑雀跃在波兰的大街小巷上,就好像闻到了波兰质朴醇厚的泥土气息。也许这是肖邦最爱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对波兰国家与民族的深爱蕴含在其中,因此无论身在何方,置于何地,总爱演奏一段,让听众也与那种心潮澎湃的激动、贴心贴肺的亲切合为共鸣。

肖邦对祖国爱得越深刻,就对敌人恨得越入骨。他在贵族盛宴上拒绝为"俄国屠夫"演奏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试想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境下,肖邦的表现无疑犹如砧板上鲤鱼傲然的一跃,若不是及时逃走纵凭他过人的才华也难逃魔掌的荼毒。但他做了,在众目睽睽、瞠目结舌、血色恐怖之下做了,这骄傲的拒绝之后毅然的转身离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波兰的热血男儿如何以生命为代价来维护祖国的尊严,抗争侵略者的欺凌。这一幕不由让人拍手称快,更让我们对肖邦燃起深深的敬意。

一曲难忘作文

初中时候我爱看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因为她所描写的西旧帘子胡同,离我的小学和家都很近,是我经常玩耍的地方。记忆是很模糊了,不过她的字句总能引起我的共鸣。我虽记不清冗长的光阴,却总有几个瞬间,掺杂着不能忘却的感情。当我读到英子毕业时在礼堂唱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时,仿佛是音乐将沉睡的时光唤起,儿时的一幕幕被拉到了眼前,清晰而动人。久违的生活啊,都浓缩在那一刻化开了。

在那个不眠之夜,我哼着这首歌,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送别总是令人忧伤而又难忘的。它蕴含了太多充沛的感情与美好的祝福,承载着过去与未来。我们其实一直在送别,向毕业的学校与同学,向每分每秒失去的时光,向一个个渐渐打开的心结,向曾经稚嫩的自己。于是,《送别》伴随着不可触摸又真实存在的思绪藏在心里,等待着被唤醒的瞬间。前一段时间,一个日本的话剧社来学校演出。记得那天作业很多,我在自习室写得差不多后,便和几个朋友一起去礼堂。演出已进行了一半,通向礼堂的台阶空荡荡的。正缓缓拾阶而上的`我,隐约听到礼堂传来的歌吟声——这不是《送别》吗?我不禁止住了脚步,侧耳倾听。这不是往日为我所熟悉的天真的童声合唱,而是一位老人沧桑却不失风度,和着日语特有的韵律,优雅婉转地独自吟唱的声音。我听到场内观众都拍手打着节奏,温暖的气氛瞬间感动了场外驻足的我。我听不懂日语的歌词,却恍然体会到“音乐无国界”这一真谛,正如那些回荡在记忆深处的,略带伤感的情愫,是每个人心中都不会缺少的。所有人都会铭记那一挥手的深远,那一回眸的温情。

《送别》定是首令人难以忘记的歌曲,因为从童年到慢慢老去,不同时期的人会唱出不同的情感。这台上经历了无数次送别的老人,此刻又作何感想呢?“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不知下次,这首歌曲响起时,我身边的你又会在哪里?语文课上我们饶有兴致地译英文诗,译着译着却突然发现那便是《送别》的英文版,这一刻我亦突然觉得异国的语言也能如此亲切。我试着把英文诗歌像那日本人改编成日语曲调一样融进《送别》的曲调里,想着想着脑海里浮现出金发碧眼的孩子参加毕业典礼的画面,又忆起了小时候一遍遍记歌词时的情景,以及无数个温暖人心的美丽瞬间,不论是我的,林海音的,那日本歌者的,还是所有人的。

不知这首歌,还会在哪个瞬间再让我记起,触动我的心弦。但我相信,美好的瞬间不会简单地逝去。它会留在心底,经过人生世事的淘洗,凝成一串最美的音符,为岁月歌唱。

一曲难忘作文

小时候,肖邦在我心目中一直是神坛上的人物,但仅仅是因为学他的曲子,至于什么爱国主义音乐这种洗脑教育都是后来才有的事情,对于他的音乐本身,我没法体会到那么直接的爱国主义革命理想什么的,我所感受到的,只是一颗纤弱敏感但又满怀激情的心。

至于这部电影,我总是体会到一种国产爱国主义教育片的味道,很难相信这是好莱坞拍的,不过饰演肖邦和李斯特的演员们的钢琴功底看上去还是相当不错的。影片中乔治桑的形象似乎被黑化了,而且许多情节和音乐根本违背史实,比如那首幻想即兴曲明明是肖邦到了巴黎以后创作的,可片中硬是让他在波兰和帕格尼尼一起演出时弹给沙俄贵族,英雄波兰舞曲算是肖邦较晚期的作品了,可片中居然让肖邦刚来到巴黎时就把它送给出版商。整部片子完全违背肖邦的真实性格,恶意拔高,塑造了一个假的高大全的肖邦形象,如果给学琴的孩纸看了,搞不好会是一种误导。

一曲难忘作文

《肖邦传》作为一部关于音乐家的传记电影,除了介绍音乐家的生平之外,还含有大量的音乐元素,成为音乐电影也不为过。本片中导演在大量的情节设置方面巧妙地运用到了肖邦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对电影情节和故事发展起到了铺垫、加强故事的叙事性的作用。再穿插的音乐作品中,并没有使人觉得不足、多余,而是非常连贯地衔接了故事的发展,稍许遗憾的就是音乐的插入未免显得头重脚轻。电影前半部分是讲肖邦的“奋斗史”,自然是没多少音乐作品的插入。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很少地介绍了肖邦音乐天赋是受到哪位大师的启发,记得他是有弹奏过莫扎特的作品,但电影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他生下来就是一个神童,他的创作就感觉是突被雷劈中了瞬间爆发出涌流般的作品。就我们对专业的了解,一个人的创作是离不开前人的脚印的。

说到人物设计方面,很明显男一号是肖邦,(没有女一号,因为如果把乔治桑说成女一号的话,那么埃尔斯纳教授就是男一号了)女二号乔治桑,男二号埃尔斯纳教授,还有一个男三号不要忘了,是大名鼎鼎的李斯特大人、、、人物的戏份也就这样分配好了。然后现在回忆一下,看电影的时候需要自己不时地提醒下这是《肖邦传》!尤其是到后半段的时期,我只知道乔治桑不停地跟教授“争风吃醋”,在争夺对肖邦的统治权,可就在这时,肖邦去哪儿了?肖邦说:“我还是一边儿凉快去吧......”悄悄滴躲起来在创作呢......埃尔斯纳教授取得主动权时,肖邦就出现了,在卖力地展现自己的爱国热情呢......其实整部电影最大的卖点不是肖邦,你或许会说:“这是肖邦传呢,肖邦不是卖点难道是埃尔斯纳教授啊?”是的,你答对了,最大的卖点是埃尔斯纳教授,埃尔斯纳教授可是贯穿始终的关键人物。肖邦小的时候他在,成名了他在,死了他还在。整部影片的笑点、哭点全在埃尔斯纳教授。当他得意洋洋的时候你会笑,当他被肖邦避而不见的时候你会沮丧。乔治桑的出现本来是件好事,后来转变为一场“财产争夺战”。我也不知在他们的爱情里发生了些什么?发生过什么?只知道他们在一起是因为乔治桑的胜诉,然后他们就一直同居着。后来埃尔斯纳教授胜诉,乔治桑认为自己被打败了,因此与肖邦“老死不相往来”。这样说来最有意思的是乔治桑与埃尔斯纳教授的撕逼大战......

最后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曾几何时我在音乐书上看到肖邦死后受到万人景仰,并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场面之宏大。可是看到电影的最后是以肖邦“无奈”地躺在病榻上含泪而去,此时我的心是拔凉拔凉的......我仿佛看到埃尔斯纳教授在那里说:“看,最后还是我赢了,肖邦照我的意愿完成了最后一件事!”确定这部电影是讲的肖邦吗?肖邦就情感而言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的。然而本片没有讲述他的心脏运回波兰此等大事就算是电影的主题跑偏了。不过也只能理解为当时的拍摄条件相对较差,资金短缺,不能让我们观看那么高专业水准的音乐家传记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