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日本茶道文化论文范文(17篇)

时间:2023-10-29 13:05:14 作者:雁落霞 其他范文 最热日本茶道文化论文范文(17篇)

通过研读范本,我们可以学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学习参考。

日本企业文化的论文

本文旨在通过将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方式,提高商务日语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应岗能力,培养更多,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日语专业人才。鉴于国内同类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不仅可以为高校日语专业商务日语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实证性理论依据,还可以为即将就业的日语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这无疑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具体的应用价值。

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企业大量涌入中国,中日经济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自我国加入wto后,日资企业更是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力的力度,人才市场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更是呈现出日趋上升的趋势。企业强调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不仅对日语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校日语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应用日语日趋完善,各大校也都增设了商务日语专课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中日双方的密切经济往来为我国日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遇。同时,也给一直以来以培养研究型日语人才为目的的日语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目前国内多种调查也标明,我国的商务日语教学还面临着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一)高校商务日语课程合格的教师稀缺。

商务日语不仅使一门语言学,更是一门包含了经济贸易、it计算机等多门知识的学科。比起日语语言学中强调的语言的正确性来说,商务日语更强调的是语言的实用性。这就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到日语语言课程与经济贸易类课程的相结合。纵观各大高校日语专业,一方面商务日语课程的开设相对都比较晚,而且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商务日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各大高校也是参差不齐各不相同。

大部分高校的日语专业的教学范围都会多多少少涉及到商务日语会话、文书写作、国际贸易实务等领域。这样的单独的分门别类的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简单实务操作。但是,这样的课程安排往往会使学生在学习是将一个个知识点都孤立起来,不能够对整个商务日语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认识。还有些高校将商务日语教材分为几个板块,如贸易篇,谈判篇,接待篇等等。虽然调理显得比较清晰易懂,但由于受到高校课时量的限制,所以学习的程度一般不会很透彻。其次,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对担任高校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得经济,贸易的专业知识,更要懂得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这无疑对高校的商务日语课程设置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不当是关键问题。

考虑到商务日语教学对象通常是处于中高级日语阶段的学生,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全景商务环境、增加实际应用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基本的商务理论知识和交流技能也成为教学的关键。在课堂上要从商务日语相应的会话内容出发,指导学生记忆相关的专业术语,商务词汇等。并且可以将这些专业词汇作为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加强记忆。

其次,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发表。课堂外以小组的形式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报告书的形式在班级进行发表,并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这样势必会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最后,在学生理解了商务日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日本企业文化知识,设定各种场景,如打电话,走访客户,接待客户等,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学到的商务日语的内容演示出来。从而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事半功倍学习效果。

在当下网络时代,多媒体已经成为普遍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幻灯片,视频等方法向学生介绍更多的教科书以外的商务日语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日本企业文化、经济贸易往来等的全方位了解,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外,老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小组发表以及表演记录下来。一方面使得学生更加重视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纠正。

(三)对于日本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

由于学生在学校主要以学习日语的语言知识为主,导致找工作时不理解日资企业或中日合资企业的求人制度,以及企业的雇佣制度等,导致面试失利的情况很普遍。即使有幸进入日资企业或中日合资企业工作的学生也反应,由于不了解日本企业的文化,不能够很好的融入其中,更好的工作。久而久之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最终辞职。针对以上情况,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商务日语课程教学为切入点,研究和探索出一套适用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在商务日语的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从而提高商务日语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作者在平时的商务日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已经初步了解到了学生的就业情况,业余时间经常阅读大量的有关日本企业文化的书籍。通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调查问卷的获取日语专业毕业生在日企,中日合资企业以及与日语相关的工作信息和现状。掌握了大量的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资料。并且听取日语专业学生的心声,咨询了解日本企业文化的专家和老师,分析总结将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教学的方法和对策。

通过对一些日资制造业企业的走访调查表明,日资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是,日语语言再加上一些专业的知识。首先,日语要会说,敢说的,能说。同时要注意不同使场合的日语用法。其次,要求最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如会计,法律,经贸等。基础即可。另外,关于翻译的话要求不是很高,日常即可。同时,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性格也很重要。就此调查结果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商务日语的课堂改革。

要改革商务日语课堂,必须要强化商务会话,外贸知识。各大高校需增加商务日语口语课时,加强商务礼仪,商务会话的练习。日语中敬语的运用,还可以请日语外教或企业公司职员客座课堂。同时,根据高校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增设选修课。如日本时事,新闻报刊选读等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开拓思维以及增加与人交流的话题。在改革商务日语课堂的同时,也不能与其他的基础日语课程相脱离,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日语口语教学,增加日语口语课时。

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开设日语角,给学生多制造说日语的机会。必要时,可将与老师交流作为必修课程,实行学分制。

(2)加强日语听力教学,增加日语听力课时。

听力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年级要有不同的针对性。如一二年级主要这对日本的文化。三四年级就日本的.时事,经济,社会问题等强化听力训练。其次,在当下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对现有的商务日语进行创新性研究,旨在通过将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的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商务日语的效率和效果。在网络时代下,计算机的运用,以及互联网的专业术语的学习也显得极为必要,如日语文字处理,办公自动化等。

在商务日语的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的商务专业用语的实际训练,就要将日本企业的团队协作精神、忧患意识等一系列优秀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到商务日语的学习中。商务日语的课堂改革还需要大力营造学生与外籍教师以及外籍企业友人的互动的机会。强化学生日语口语表达能力。

(二)商务日语的课外改革。

商务日语的课外改革主要是要求学生要多读,多看,多走动。多读主要是指要多阅读与经济贸易,互联网等有关的新闻和报纸等文献资料。多看主要是指,要通过网络搜集一些有关国际贸易商务类的新闻、国外的电视节目等动画类资料。多走动是要求学生多走动,到校园外去,多参加招商会,招聘会,洽谈会等能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的活动。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学生保持一定的知识信息量。同时,学校也要尽量的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到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等与学校有协议的一些实习基地去参观学习,多设置一些学生参加的日语笔译口译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商务日语水平的目的。

综上所述,商务日语是一门涉及很多专业知识的课程,在任课老师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就直接用日语进行讲解,这不仅对老师是个难题,对于学生来讲更是非常吃力。在这种现状下,商务日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培养出更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日语人才,商务日语课程必须实行教学改革。首先就要从将日本优秀的企业文化导入到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学当中去。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师方法。课上和课外的方法相结合,使得学生日语语言学和商务贸易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课堂上老师要设定不同的“社(公司)内”“社(公司)外”场景,通过场景让学生们学到日本企业的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习惯以及交流方式等。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将日本的文化导入到商务日语的教学中去。

其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日本的电影,电视剧等从中学习日本企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尤其是商务活动中的待人接物环节,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的不同十分重要。课堂外,老师需要阅读大量的有关商务日语和日本文化相关的书籍资料,提升自己的知识的同时也要为学生设置一些阅读有关日本企业文化或商务贸易方面的书籍资料的作业,以便更好的理解商务贸易活动背后的日本企业文化。

商务日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商务日语语言并使用商务日语进行基本的贸易往来交流。成功的商务贸易往来,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还要有领会国家文化背景的能力和本领。不断提高、完善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将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团队精神,忧患意识,奉献精神等内容渗透到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学中,从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应岗能力。

[1]林林。国际贸易日语[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林大。日本语教育バンドブック[m]。东京:大修馆书店,1990。

[3]三和元。日本商务现代日本企业是如何经营的?[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4]张继彤木村泰枝。日本日常商务礼仪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郭峰,杨恒亮,高冬梅,俞跃龙。中日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比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研究,2011。

[6]冷丽敏。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

[7]赵晓霞大学精神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个原则[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日本企业文化的论文

日本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企业财务管理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介绍了日本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希望能够对构建我国公司财务管理机制有所助益。

日本企业分为个人企业和法人企业,法人企业95%以上是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而在大企业中,95%为股份有限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它们虽然在日本企业总数上所占比重只有0.2%,但在资产和营业规模上却占据了日本企业的半壁江山(约50%的份额),这类企业最具代表性。

日本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个人持股比例较低。拥有公司股权的主要是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在金融机构中,银行持股又占主导地位。据统计,在1992年日本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金融机构持股率为44.47%,其中银行持股率为21.87%,而个人持股率只有23.85%。实业公司持股率24.36%,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二者合计持股率(法人持股率)高达68.83%。近十几年来,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持股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突出地显示了股权法人化的特征。不仅如此,日本公司之间相互交叉持股的比例较高。目前,日本最有名的企业集团主要有三井集团、住友集团、三菱集团、芙蓉集团、三和集团和第一劝银集团。1992年,这6个集团内部的交叉持股率分别是21.06%、29.57%、31.68%、17.92%、18.83%和13.71%。日本企业法人之间相互交叉持股,投机动机较少,既使在公司经营不理想,股票收益率较低时,法人股东也不轻易抛售股票,这极大地增加了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目的不在于获取股票投资收益,而在于加强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因为通过稳定经营增加企业的利润。

日本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等机关一应俱全。实践中,公司经营班子向股东大会提交的所有提案和报告几乎都畅通无阻地顺利通过,股东大会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和仪式化的。这是因为日本公司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法人大股东,且大企业间普遍存在相互持股关系,如果一方在另一方的股东大会上采取不合作态度,另一方也会在这一方的股东大会上进行抵制,这无疑会损害相互持股的信赖基础。因此,大企业股东一般都不会随意干预持股公司的经营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既使个人股东不赞成公司提案,也不可能左右公司局势,于是各公司向股东大会提出的报告和议案总能顺利通过。

日本公司的董事会成员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几乎全部由内部董事组成,很少设外部董事,并且董事人数很多,少到20多人,多则50多人,这些董事,通常是经过长期考察和选拔,在本企业中一步步升迁上来的,大多数董事由公司各事业部长或分厂领导兼任。公司董事会成员存在等级类别,按照职务和资历的不同,其先后顺序是:会长(董事长)、社长(总经理)、副社长、专务董事、常务董事和一般董事。全部董事可分为代表董事和一般董事两大类。代表董事主要是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由董事会全体投票选举产生,他们组成董事会的常务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代表公司对外开展业务和行使有关民事权利。以总经理为首的常务委员会成员,既作为董事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又作为公司内部的行政领导人掌握执行权,这种决策权和执行权相互统一的公司占了日本股份有限公司总数的92.8%。这说明,日本公司的财务管理不是强调个人决策和突出个人经营思想,而是以经营者为主导的集体决策机制。

日本公司股权比较集中,作为大股东的法人股东对公司具有较强的约束控制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主银行制。在日本几乎每一个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与之保持长期联系。主银行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银行信贷、债券发行、持股、支付和结算、提供管理信息等方面。由于主银行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股息,而是长期投资收益,因而就特别关心企业经营绩效,一旦企业经营不善,主银行会通过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更换企业的最高领导层,从而实施对企业的控制。

二是交叉持股形成的相互控制机制。根据日本《商法》规定,公司不能持有自己的的股份,但却可以相互持股,因而通过相互持股的纽带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企业集团。在集团内部,每个公司持有多家公司的股份,多家公司又反过来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为了协调彼此间的关系,保证各个公司的利益,集团内部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即经理会。

经理会实质上是大股东会,由各法人股东的社长或主要负责人组成。经理会对集团内各个公司都具有较强的控制力,通常对各个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方针、人事安排等都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因此,日本公司的财务管理是法人股东为主的相互约束和主银行约束相结合的'一种控制机制。

日本企业经理人员是以低薪和高声望、高地位获得有效动力的,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而且高层经理与一般职员在收入上差距也不大。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不高,持股率也很低,他们的动力主要来自精神激励。日本企业普遍采用职务晋升、终身雇佣及荣誉称号等方式对经营者进行精神激励。日本社会非常重视等级秩序,管理者在公司中的工作业绩突出,就会得到晋升,社会地位得以提高,会更受人尊重。

日本公司中的董事大多是从公司内部晋升提拔的,这成为公司对管理者和员工实施激励的重要手段,其激励更具长期性效应。这种动力机制卓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理的劳动是一种专用性很强的资产”。即这种资产一旦用于某种用途,将完全或部分地无法改作它用,或即使能改作它用,也必定遭受严重的损失。这种资产的专用性是约束经营者减少“道德风险”,对公司经理施以卓有成效动力激励的内因。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经理都希望尽可能维持其与公司的交易关系的连续性,这是他们避免损失的最佳选择。

[1]曹凤歧: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2]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林忠:英、日、德三国公司治理结构比较[j].经济研究资料,1995(6)。

日本留学须知的茶道文化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奉行的四谛、遵循的四规、坚守的四则。这四个字是对日本茶道所有精神内涵的高度概括。只要一说到茶道人们从内心联想到的情景意蕴其实就是这四个字的抽象意念。

在日本,茶道的主要思想宗旨是:主体的“元”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从上面所说的几个内容中衍生出了日本茶道的种种优秀的技艺。

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以及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

说到敬,则是对于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代表了对于友人与同济间的敬爱。以和而敬,从此开始便展开了茶道的真随。

清,则是清净、清洁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种种礼仪,做法中十分强调的部分。

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静”的同时,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是禅学中所生之思想,也是对于人生的最佳解答。

日本的花道和茶道文化

说道花道和茶道我们都会想到日本,殊不知其实这都是我们中国老祖宗的东西。现在我们只能透过日本来回忆我们祖先的光辉文化了。

茶道按照史学界公认的说法已有500年的历史。但如果追究日本茶道的渊源却远远不止500年。以茶飨客本是中国的古老习俗,自古有待客“无茶不成敬意”之说。隋唐时饮茶之俗传入日本,公元729年,日本圣武天皇曾举行“引茶”仪式,向僧侣赐茶。日本人逐渐得到茶树种植和茶叶的炮制技术,饮茶逐渐成为上层社会乃至有闲阶层的日常享受。到了宋代,日本人把从中国引入的“斗茶”风俗改造成“和式赌戏”。在专设的茶室里,窗明几净,茶具考究,众人正襟危坐,从上座开始右手取茶入碗,左手持壶冲茶,依此而行,个人饮后报出茶的种类、产地、颜色等,说中者为胜。此后,僧人将此斗茶游戏与日常饮茶礼义相结合,制定出固定的茶仪,成为武士家族的礼法。这种茶仪便成为日本茶道的雏形。到15世纪,日本僧人珠田村光苦修30年,致力于茶室、茶具以及饮茶礼仪的日本化,并把佛教、儒教文化融入品茶过程,强调饮茶时人的精神感悟,茶道由此创立。公元16世纪,千利休对茶道文化进行了丰富发展,使之逐渐风行日本。现在,日本茶道已发展为“表千家”、“里千家”多个宗派。其中,最富盛名的“里千家”茶道至今已传世15代,其茶室“今日庵”还被政府列为“重要文化财产”予以保护。

实施茶道以要有专用的煮茶工具,而要有精致的陶质茶碗,三要有品茶的茶室。煮茶工具主要有木炭火炉、小水釜(圆肚铁罐)。这些工具正好和“五行”相对应:撮茶的铜勺为金,舀水小桶是木,陶制的茶盅是土,再加上炭火煮水,所谓五行具备缺一不可。煮茶者跪于水釜前先将茶叶捣成粉末后,用小铜勺放入古色茶碗,然后将水釜中的开水缓缓冲入些许,再用茶筅(竹制的搅拌器)轻轻搅拌,直到出现碧绿色的茶沫,再添沸水到碗中约小半碗止。茶水入碗后,主人将茶碗捧于掌上,跪于客人面前轻轻转动茶碗,使其磁花对准客人,请客人享用。客人微微倾身接过茶碗,但不能马上饮用,必须左手扶背向内转三次,将磁花朝向外侧,分三口将茶饮完,再将茶碗左转三周,使磁花对准主人交回。如此礼数要按照座次在客人与主人之间依次重复。

茶道的意义在于仪式过程所营造的意境,它包含了日本哲学、宗教、道德、美学、人情等多种因素;茶道的精髓在于宾主通过共同欣赏和享受茶道艺术,达到心灵的融合,从而形成和睦的人际关系。因此,茶水本身并非茶道的核心,对于饮惯龙井、碧螺春的中国人来说,茶味甚至有些苦涩并不上口,其程序礼节对于口渴急欲“牛饮”的外国人来讲,也未免过于繁琐。事实上,一般外国人如果对日本文化缺乏较深的研究,在初次参与之后,就会对这种呆板的“聚会”失去兴趣。只有较长时间地浸润其中,才能在饮茶的同时,慢慢品味到茶道本身蕴含的意境。茶道的最高境界为“和、敬、清、寂”。和者,和睦、谐和也;敬者,讲究无我待客,尊敬客人;清者取洁净清幽之意;而寂则有清静入定的意味。茶道的茶室一般设在环境幽静的地方,多花鸟植被而少车流嘈杂,品茶之人可以气定神闲专注于茶道本身;茶道的进行节奏舒缓有序不急不躁,对人的操作、仪态、动作都有严格规定,可以磨练人的心性;茶道要求茶室环境布置要协调,主人待客要尊敬,客人要谦逊,无疑可教人修身。因此茶道与其说是饮茶,不如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当然,对于少数精通茶道的人来说又是一种感官和精神的`高级享受。

当今日本社会,由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茶道也同样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成为一种消费服务,单纯修炼茶道的人大大减少了。但是,在民间不少地方仍然恪守茶道礼法。少女成人出嫁之前,必先研习茶道,以培养为人妻子应具的贤淑品行。在日本的寺庙里,茶道仍然得到保存和发扬,以茶道作为迎客的最高礼仪。即使在繁华的都市里,经常被世间烦恼所困的日本人也常常把茶室作为寻找宁静、人情和生活情趣的好去处,把茶道看作寻求精神解脱、慰籍的手段。看来,日本茶道之所以经久不衰,并不单单因为日本人珍视传统,还得益于它现实的社会文化功能。

日本的花道也叫插花,是将鲜花经过剪裁之后,按照一定的意念构思,加以精巧的组合摆放在器皿中的一种艺术。日本的花道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佛教传入日本,佛教仪式中在佛像前供花的习俗也随之传入。一直到15世纪,花道还只是宫廷寺庙的“专利”;但是,到16世纪,好美的日本人逐渐将其从宗教仪式拓展为民间艺术。当时每年的“七夕”节都要举行花展,女人们相互比赛插花技巧。明治维新以后,花道作为一种文化得到官方的承认和支持,逐渐成为妇女进行品德艺术修养的手段。即使在今天,许多日本姑娘出嫁前到“家政学校”学习时,花道和茶道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日本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展览,并且有不少研究插花的专门机构。

从花道的艺术发展轨迹来看,早期的花道重视保留素材的自然状态,但后来逐渐发展为以自然素材反应插花者的宗教观念或个人构思理念。如花道理论的基干为天、地、人,一盆花往往要有三个中心枝,而且三者之间要搭配和谐。因此,花道和绘画、雕塑一样是一种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花道艺术中同样有“匠”和“家”之分,如果满足与掌握插花技巧,搞一些家具点缀并非什么难事,但要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成为插花大家,也不是件容易事。研习花道要首先从基本技法学起,花道技术分为器皿选择、花枝的修剪摆放、花的固定与保鲜等等。但是,这些只是花道的形骸。通过学习和掌握插花技术,加强人的修养,才是花道之为道的根本所在。而反映人的宗教、哲学或艺术思考,给人以智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则是花道追求的至高境界。

实际上,花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人亲近自然的文化根性。日本古代随笔大家清少纳言曾在《枕草子》中这样记述道:“把开得很好的樱花,长长的折下一枝来,插在大花瓶里,那是很有意思的……坐在花瓶近旁,说着话,实在是有兴趣的事。在周围,有什么小鸟和蝴蝶之类,样子很好看地在哪儿飞翔,也很有意思。”大概,日本花道的文化底蕴其实就藏在这几句看似平常的话里。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正好和环保主义等现代理念相契合。因此,和茶道、歌舞伎相比,在日本的民族文化瑰宝中,花道是最容易被外国人所理解、接受、欣赏的传统艺术。对于苦于民族封闭意识太重的日本人来说,花道无疑也是让世界了解日本人的捷径。

歌舞伎是日本舞台艺术的奇葩,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传说17世纪初一个名叫阿国的女巫为了筹钱建造寺院,到全国各地献舞,其动人的舞姿使国人为之倾倒,所跳的舞蹈被称为“歌舞踊”这便是歌舞伎的由来。后来“阿国歌舞伎”传到日本各地,歌人游女纷纷模仿,载歌载舞以展现女性魅力吸引看客。不久,这种“女歌舞伎”逐渐被由美少年担纲的“若众歌舞伎”所取代。由于这两种歌舞伎多具有强烈的情色意味,层屡次遭到幕府的禁止。在这种情况下,歌舞伎角色开始全部由男子扮演被称为“野狼歌舞伎”,并吸收了科白剧和能乐的艺术特征,其中的色情因素大大降低,而艺术品质有了很大进步,由此奠定了歌舞伎的艺术地位。

现代的日本歌舞伎角色仍然全部由男子担任。扮演旦角的男演员叫做“女形”。由于歌舞伎像中国京剧那样,脸上要饰以很重的彩妆,且有假发、戏服。因此,观看演出时,观众仅能从扮相上识别角色的身份。歌舞伎的伴奏族乐器“三味线”为主,另外有鼓、笛伴奏。但是,和中国京剧不同的是日本歌舞伎的剧目都是取自历史故事或传说,如《忠臣藏》、《镜狮子》、《劝进帐》等,极少有现代题材。歌舞伎的“大腕儿”都是有世袭艺名,如“五代目”“七代目”等。此外,演员还分别有自己的“屋号”,相当于所在剧团的名称。当名角出场或戏演到高潮时,观众就大喊演员的“屋号”,表示敬意和祝贺。

歌舞伎可以说是日本传统舞台艺术文化的内核,是日本土生土长的艺术,正是因为如此才难以为世界其他民族所认同。即使在同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中国人也不容易充分理解歌舞伎的艺术内涵,笔者再一次观赏日本著名歌舞伎剧团的访华演出时发现,尽管有中文解释,仍然有将近一半的观众表现出不理解或没兴趣。日本的邻国观众尚且如此,英美人士就可想而知了。

和歌舞伎相比,艺妓则更为人所熟知。在日本,艺妓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存在,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艺妓既是一种服务性的职业,又是一种充满日本味的艺术。在历史上,艺妓本来和勾栏有说不清的瓜葛,以至于明治维新时期,天皇政府认为有伤风化、有损日本的国际形象,一度予以禁止。但是,最终还是社会习惯的顽固性和艺妓固有的艺术价值挽救了自己,得以延绵不绝以至今天。二战以前,以及几乎是社会下层少女的“专利”,通常是一些贫苦的人家迫于生计把女儿卖到艺妓馆。少女被卖入艺妓馆后,即和艺妓馆的老板——妈妈建立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并接受严格的技能训练,然后以献出初夜为代价找一个长期依靠的男人——老爷,并开始漫长的艺妓生涯。

看了上面的介绍,作为中国人的你我都是痛心疾首的,希望大家多多的了解现如今的中国非文化遗产,不要重复花道和茶道的悲剧。

日本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是经营学的术语之一。意思是企业拥有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及行为规范、社风、企业的体质等等。企业文化必须建立在这个企业已拥有常年的历史,已经构建了相应的企业经营方针。企业文化不仅会给企业带来活力及利益,也会给企业创造出新的规则及系统。企业文化的英文为“corporateculture”。根据著名杂志《财富》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的文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及成功。总而言之,一个企业如果重视企业文化,企业的内部就会不断成熟、调整,同时激发企业的经济活力及发展潜力。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方法,可以在学校等地开展文化商业、文化活动、出版、教室等吸引消费者,也可通过艺术、文化、体育、福利、环境、自然等方面回馈社会。企业如果是以其文化本身为对象的时候,不仅要向社会展示出其企业的特点,也要展示出对社会的贡献。

日本在产业革命之前一直同中国一样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以明治维新为契机,日本从千年的封建制度中解放开来。十九世纪中叶,随着美国军官培理所带领的舰队驶入日本浦贺,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终于使日本迈入了近代国家。1871年,日本政府首脑派出了岩仓遣外使节团,专程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制度、文化、工业等方面。这时候日本政府认识到工业是欧美各国的物质基础,为了彻底改变当前日本,唯一的途径就是发展工业,而这个目标的最终实现者就是企业。所以,日本政府决心把过去的封建意识形态改革为适用于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导入了名为“理性化”的制度,这也标志着日本确立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由此可见,让日本企业并不是自发性依赖社会变迁后的结果,

而是在已经出现的现代企业范例的基础上,人为地导入后的产物。

1.和魂洋才。

说道日本企业文化就不得不提和魂洋才。“和魂”即是日本的民族精神,但事实上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儒家文化的产物,也就是“汉魂”变种后的东洋化。简而言之就是重视意识形态的支配和伦理道德。

“洋才”指的就是西洋的技术。1886年明治维新为契机,日本就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在日本明治政府的强力支持下,日本企业掀起了学习西洋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的热潮。日本企业也在这个时候开始结合“和魂”与“洋才”者两种思想,使之成为了日本近代企业家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

日本把中国儒家思想为中心的“和魂”与以欧美的先进技术的“洋才”相结合,形成了“和魂洋才”,为之后日本企业构建企业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思想史日本企业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企业经营中的三大支柱—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及企业的工会制度。这三大制度的中心都是以人为本,三者互相联系,共同协作,从不同角度调整了企业的生产关系,并缓和了劳资的关系。正因为此,日本才能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中的管理。

虽然很多人不能理解日本文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其它民族优秀的文化要素,并从中学习参考。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关注他人的'确定,相信这个人也不能进步。我们应该吸收其它民族的优秀要素发展自己的民族。从这点可见,日本民族学习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

3.命运共同体。

日本公司的命运共同体中,如果有一个人非常能干,这就要求有相应的员工支持他。其次,日本的员工都是秉持一辈子在这个公司工作的,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努力栽培每一位员工。虽然不要求中国企业与日本采用同样的制度,但是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企业与共同是应该同甘共苦的,有着同样的命运。如果在公司不景气的时候员工应该主动牺牲个人的利益保全整个公司的命运。必须认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就是集团整体的命运,也就是所说的“命运共同体”。

当今全球化日趋发展,世界也正变为一个“地球村”。二十一世纪每个国家拼的不仅是经济,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才是竞争的关键。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不断接受了来自全球化的竞争。为了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应该头脑中理解企业理念及企业的存在意义,还应该在每天的工作中落实具体的目标及方法,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应该互相理解,企业领导也应该管理企业的每一个面每一个点。构建企业文化必须基于以上3点后进行大幅度企业改革。中国企业应该充分重视企业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中日两国的经济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两国企业文化的差异应该互相理解、学习,从中找到一条适合中日经济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对于未来的中国企业来说,全世界的经济状况将会日趋严重,企业文化是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致胜法宝。塑造企业文化也可以说是塑造企业品格,以日本企业文化为范例,把本公司的存在意义及企业理念用来构造企业文化绝不是要求一味地模仿,而是基于中国企业现状,发展可以与世界匹敌的全面的具体的企业文化,成为世界级别大型企业。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

1.1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形成

茶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尝百草”的神农氏偶然间发现了茶具有解毒功能,从而把茶用作解毒的药物。

780年陆羽的《茶经》问世,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遣唐僧侣最澄、空海、永忠把唐朝的茶文化带回日本,形成了以嵯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为主体的“弘仁茶风”。

据史料记载,日本高僧最澄把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种在日吉神社,这里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日本后记》弘仁6年(815年)记载了僧侣永忠为嵯峨天皇煎茶献茶。

不过此时日本的饮茶法还只是效仿唐代的饼茶煮饮法。

镰仓时代,曾来南宋学习临济宗的僧侣荣西仿照《茶经》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

书中主要讲述了茶的药用功效,并把当时宋朝的末茶饮茶法——日本茶道的抹茶饮法传入日本。

中国的寺院饮茶茶礼在日本寺院盛行,日本茶道的茶礼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

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中期,从中国宋朝传入的游戏性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

室町时代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诞生了以鉴赏唐物为主要目的的饮茶活动——书院茶道。

被称为茶道开山祖师的村田珠光将禅的思想引入到了茶道中,开创了朴素自然的草庵茶风。

珠光通过禅与茶道的结合,把饮茶由一种饮食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

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与茶道相结合,补充和完善了珠光的茶道思想,推进了茶道的民族化和规范化。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继承了珠光、绍鸥的茶道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了草庵茶。

千利休精减了点茶的程序,不使用端庄华丽的中国茶碗,而使用厚重朴素的高丽茶碗和日本乐窑茶碗。

他还特别规定了茶花、怀石料理的法则及作为茶人的资格,创造了茶道中日本特色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至此草庵茶道,也即日本茶道正式形成。

1.2日本茶道的现状

1592年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至今大约形成20多个流派。

千利休的子孙分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主要指这三个流派。

其他还有二十几个流派,主要有:远州流、织部流、三斋流、薮内流、宗遍流、庸轩流等。

这些流派虽然有各自的茶道风格,但都以千利休的茶思想为指导思想。

茶道的多样化促进了茶道的发展,茶道迅速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自明治维新以后,女性也加入到茶道活动中来,茶道成为许多女性出嫁前的必修课之一。

如今,茶道已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对其生活乃至整个日本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茶道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2.1茶道倡导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理念

《南方録》中记载了利休的话:草庵茶道最重要的目的是领悟佛法,修行得道。

茶道的本意在于禅,倡导人们通过茶事活动修炼身心,升华思想境界。

“和敬清寂”是茶道的根本精神,成为400多年来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按照久松真一的观点,“和敬清寂”的理念不应只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必须是对“事物人境”而言的。

“事物人境”涵盖整个茶道内容,包括茶道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

具体说来,“事”指点茶、喝茶、清扫、茶室的布置等诸事情;“物”指茶碗、茶勺、茶罐、茶刷等茶道具;“人”指主人、客人;“境”指茶庭、茶室等环境。

只有在茶道中贯彻对“事物人境”的“和敬清寂”,才是真正的茶道。

理解了这点,才会体会出复杂茶礼的奥妙,体会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审美观。

点茶的手法、茶道具摆放的位置、在茶室中行走的路线和步伐、饮茶的步骤等,这些环节是茶人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稳妥、最合理的路径和程式。

当人们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能真正领悟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茶道把待客、吃饭、喝茶等日常的生活行为提炼成极具传统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

正如桑田忠親在《茶道的历史》前言中所说,茶道已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规范和理想。

它完善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日本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2.2茶道形成了日本传统建筑风格

茶道建筑由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组成,茶室和茶庭是供人举行茶事的场所。

茶道建筑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对后世日本建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日本茶道的茶室因其外形与农家草庵相似,又被称为“草庵茶室”。

茶室使用竹、木、草、石等材料建造而成,秸秆屋顶、砂土掺稻秸涂抹的墙壁、不剥树皮的原木做的柱子,尽显其古朴、自然的风格。

茶室的标准面积一般为四张半榻榻米。

茶室虽小,但每一个细节的设置,每一种材料的选择,茶人们都力求独具匠心。

茶室的小入口、壁龛、地炉、小天窗等都是茶道大师们几百年来智慧的结晶。

利休的茶室、织布的茶室、远州的茶室等各具特色,这些茶室所体现和追求的美感,对江户时代的武士阶层和上层市民阶层的房屋建筑风格有很大影响。

人们把这种代表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称之为“数寄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茶庭,顾名思义是指与茶室相配的庭园。

禅宗中把领悟的境地称为“白露地”,受此影响日本茶道中称茶庭为“露地”。

茶庭的面积不大,大多在100~200平方米,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内外露地以中门分隔开来。

客人先在外露地静心安神,而后经中门进入内露地,也就进入了忘俗的境界。

在茶室门口首先要洗手和漱口,就是要人们洗涤心灵,除去杂念的意思。

茶庭中设置等待室、厕所(雪隐)、尘穴、石制洗手钵、石灯笼等。

茶庭中的小路,大多以脚踏石和碎石铺就。

庭中除去一条条迂回曲折的小路,均被常绿树木所覆盖,营造出“山中草庵”的风情。

脚踏石、石制洗手钵、石灯笼已成为现代日本庭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不论是日本庭园还是居家院落,都受到了茶庭的影响,历经时间锤炼的茶庭是当代日本庭园建筑的代表。

2.3茶道促进了日本陶艺制造业的繁荣

茶碗是茶道具中品种最多、最重要的用具。

在茶道兴起的初期,使用的几乎都是来自中国的茶碗,其中端庄华丽的天目茶碗最受追捧。

随着草庵茶的确立,随着草庵茶道的确立,茶风趋向朴拙自然,外形粗糙、色彩朴素的高丽茶碗开始大行其道。

为了更好地表现草庵茶道的风格,千利休与陶工长次郎一起设计制造了乐窑茶碗。

优雅厚重的乐窑茶碗是草庵茶中规格最高的茶碗,是日本茶陶的代表。

江户时期,茶道的普及使日本陶艺技术迅速发展开来。

织布窑、远州七窑、仁清窑、志野窑等,日本的民窑遍地开花,并传承至今。

茶碗在品类、造型、釉色、装饰艺术等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极大地推进了日本陶艺民族化、本土化风格的发展。

日本茶道不仅是点茶、饮茶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吃饭在内的招待客人的整个过程。

茶道中用到的道具多达上百种,涉及陶艺、漆艺、木艺、竹艺、纸艺等行业。

这些行业里的艺术家们都以创作出符合茶道理念的独特作品为最高追求,可以说茶道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的各个工艺制造业。

2.4茶道丰富了日本人的饮食文化

在茶道形成初期,点茶之前吃的饭一般写作“会席”,在《南方録》中开始写作“怀石”(日语中,怀石与会席都读作“kaiseki”)。

“怀石”原本指禅僧为了抵御寒冷而塞在怀里的温热石头,喻指简单的饮食。

近代以来日本人把茶道中的饭称为“怀石”。

茶怀石的内容最初是由千利休规定的,一般为一汤三菜。

菜品简单,但烹饪却极为讲究。

选材崇尚应季的天然食材,注重搭配的协调,将茶道精神与饭菜融为一体。

考究的器皿,宛如工艺品般的菜肴,每一道菜都给人味觉和视觉上的美好感受。

在江户初期大名和武士的茶道中,茶怀石不再拘泥于简素,变成菜品丰富的豪华料理,成为茶道外也可享用的料理——江户中期,在东京、大阪等地的高级餐馆就出现了“会席料理”(即现在的“怀石料理”)。

新鲜的食材、上好的烹饪、精致的器皿、优雅的环境,怀石料理已成为日本传统料理的主流,成为日本高级料理的代表。

3.结语

历经400多年的日本茶道已发展为集宗教、哲学、美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不仅影响了日本国民的精神文化、建筑风格、陶艺制造和饮食文化,还在其生活习惯、服饰、书法甚至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茶道,就没有日本文化史。

研究茶道,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社会有重要意义。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

前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约定俗成,逐渐沉积下来的产物。

不同语言衬托出不同的语言文化,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离不开本国民族与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

掌握一种语言,就需要学习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学以致用。

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曾经指出,研究一门语言,其文化背景是不能脱离的,否则很难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

所以,在日本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强化语言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语言是高级语言,日本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隐含性、暧昧性以及非逻辑性表达方式,另外,日本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其文化因素,为研究日本语言文化,必须了解日本语言的独有风格和日本语言的文化思想源泉。

1.日常生活中日本语言禁忌表现。

1.1日本语言中的称呼禁忌。

日本有句谚语叫做“名示体”。

在古代日本人认为,一个人的灵魂附在自己的名字上,造成各自的人格有所差异,如果说出主人的名字,其灵魂就会脱离人体扩散到大气中,被恶魔带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字与自身安全、身体健康以及命运有着很大的联系。

因此,为了保护所敬畏的人,人们不会直接称呼别人的名字。

与此同时,古代日本人为了保护自己,一生中会出现很多次改名现象,从出生、成人到死分别都有幼名、成人名以及戒名。

日本语言的称呼禁忌一般表现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称谓,由于日本原始社会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下级和晚辈不能直呼上级和长辈的名讳。

在日本,明仁是日本天皇的名字,天皇是至高无上的、不能毁灭的,日本名族不能直呼天皇的名称。

在日本当代社会中,也听不到“明仁”两字。

日本人的这种语言禁忌始终存在于人们对天皇的尊重当中,甚至还存在于日本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时至今日,在日本,年长的女性,也不能直呼其丈夫的名字。

他们往往去掉姓氏互相称呼。

1.2日本生活中的禁忌。

在古代,人们不知道幼儿是怎么生育的,因此,人们潜移默化的认为,这是神的力量在起作用,日本人称其为“产神”,他们认为产神具有保护婴儿与伤害婴儿的两方面性质。

正因为当事科学不发达,婴儿出生后死亡率高,因此,在婴儿出生的过程中,不仅在日本,在中国也存在很多禁忌。

日本人在产妇面前忌讳说有关“死”的字眼,中国人也是。

在日本,也有为老人祝寿的风俗,他们也不希望将老人与“风烛残年”、“体弱”、“年迈”等词语联系起来,因此,这些词语就成为祝寿的禁忌语言。

在中国,年轻人人给老人祝寿时,也很忌讳说“死”、“没了”、“完了”等词语,因为“钟”与“终”是谐音,因此给老人送礼物时禁忌送钟。

2.日本语言中的委婉表达。

2.1委婉表达语言的由来。

对于任何一种语言,委婉表达都存在于其中。

英语中“euphemism(委婉表达)”意思是“好听的一句话”,源于希腊语言文化。

在中国,“委婉表达”的意思是指“声音婉转而动听,态度真诚”的意思。

日语语言中“委婉表达”的意思是“将一种语言婉转含蓄地表达出来”。

在日本人之间的日常会话以及日本语言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委婉表达在日本语言中非常多。

在日本,人们为了拒绝别人的邀请或者建议,又不想违背他人的意图或者好意,日本人不会公然与别人发生碰撞,他们往往不直接拒绝,而是用最间接的方法,拐弯抹角的进行委婉而含蓄的拒绝他人。

在日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拒绝语言,在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2.2委婉表达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

2.2.1日本民族重视集体协调。

在日本,委婉表达一词离不开他们长期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文化形态。

日本人重视集体协调,他们往往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完全是由于他们所处自然地理与生产方式决定的。

日本是一个被大海环绕的国家,许多日本研究者将这种地理因素叫做“自然地理的锁国”。

日本政府曾经公布锁国令,除中国和朝鲜以外,使日本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

17世纪到8世纪末,日本与外部世界长期隔绝,使日本内部形成一种统一的民族风格。

日本是一个以农耕、渔业为主的国家。

而且,日本人吃的大米,产于占国土总面积70%的山地,为使处在地势较高的农户与处于地势较低处的农户之间不产生用水问题上的矛盾,日本政府规定,在山地种植大米必须拥有集体观念。

这种生产理念使得日本人民养成注重集体利益和站在他们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日本民族是一个和谐的民族。

2.2.2日本民族重视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

日本人很重视“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观念,为寻求集体利益的内部协调,日本民族与外界始终保持着和谐友好的关系,他们更加注重委婉表达,措辞含蓄。

日本政府在宪法中制定了“以和为贵”的道德祖训。

“村”是日本人民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个小范围群体。

如果有人脱离这个组织,就要受到其他人的耻笑;严重者将要受到一种制裁。

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很重视周围人的意见和建议,他人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人往往不以自己的思想观念来看待问题。

日本语言的具体表现就是委婉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社会与语言的内在联系,在日本语言文化交际中,将委婉表达使用得当,在不违背别人意愿的基础上又满足自己的观念,已经成为日本语言的一种趋势。

所以,在日本社会生活中,委婉表达的探讨以及使用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有助于日本语言教学和研究。

结论:

日本民族的集体意识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生活的共同心理,日本人的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渊源成就了日本独具一格的语言体系。

然而,伴随着日本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出现了新的语言文化,但是,在日本,传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以及由于注重集体意识而来的语言特色,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对日本语言起着指导作用,永远不会被其它文化影响所磨灭。

参考文献:

[1]苑崇利.对日语口语表述文化特征的考察[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

[2]吴侃.日本语语法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刘芳.委婉表达在日本语言文化的体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崔慕洁.关于构建日本语言文化体系的研究[m].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日本企业文化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集团意识企业文化从众心理外意识等级序列意识。

论文摘要: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被称为日本民族性格文化的核心,这种意识在日本人的语言、行为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并且,它已融入到日本企业的管理之中,形成了日本式的企业管理理念,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表现形式,以求最终探析日本企业文化形成的意识根源。

集团意识,就是认为个人归属于某个集团,个人以对集团的归属感为基础,集团内的个人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忠诚于所属的集团,为了集团发展而共同努力。围绕着这一核心含义,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又呈现出极为丰富而多样的具体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心理。

首先,通过一个故事来初步理解集团意识。

一艘油轮即将沉没,船上的乘客来自多个国家。船长让水手奉劝乘客跳水逃生。水手告诉美国人“你是一位勇者,跳吧”,美国人立马就跳下去了;水手对英国人说“拿出你的绅士风度来吧”,英国人就跳下去了;水手对德国人说“你必须要服从纪律”,德国人也跳下去了;水手对法国人说“你跳水的姿势一定很优美”,法国人跳下去了;水手找到日本人,但无论如何劝导,他都不敢跳。水手无计可施。这时,船长走到日本人身边,在他的耳边轻声说“你看大家都跳了,你还不跳?”这时日本人才毫不犹豫地跳下去。

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了日本人总是把个人置身于某个集体之中,尽量避免自己的行为异于他人,只有做到自己与他人的行动保持一致才安心。

2.内外意识。

日本人认为每个人都从属于某个特定的集团。同时,也因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个不同的角色,而从属于多个集团。集体内的人视为“内”,而集团外的人就视为“外”。例如,将同一公司的同事视为“内”,公司以外的人视为“外”;同属于一个协会的会员视为“内”,非会员的人视为“外”。

日本人有很强的内外意识。对待集团内的人,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语言表达都显得非常亲密融洽;而对待集团外的人,则从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语言表达要谦逊客气,行为举止也要彬彬有礼。这种对“外”所持的态度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一种的距离感,是疏远排斥对方的表现。

3.序列意识。

日本人认为集团内人际关系是一个从上至下的等级序列,按工作年限、年龄、学历、资历等论资排辈。例如:先进入公司的同事为“前辈”,后来者为“后辈”,等级高者为尊。各等级者都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可逾越等级关系。如果有人有越级的言行的话,便会被认为是不遵循规矩的人,将受到集团内其他人的排挤。

1.利用从众心理,强调个人行为与集团行动保持一致。

日本很多企业都有开“早会”的惯例,即每天一上班,就先进行唱社歌、朗诵企业理念、或是高喊口号等形式的早会,然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是企业为了增进员工之间的协作关系,加深员工对企业理念的理解,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建立个人与企业命运共同体而设定的集体活动。

日本企业文化十分重视团队合作精神。认为工作应该是大家通力合作完成的,功绩也是大家共同的,不提倡突出个人。在日本企业中,个性很强的人往往难以和其他人和谐相处,甚至会被认为是破坏企业和谐气氛的异类者。要想融入集体就必须去掉个性,与大家统一步调。只有将自己完全融入在集团中,才能很好地维系与集团内的人的关系,才能在企业中获得个人的发展。2.注重内外意识,强化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内外有别是日本企业的特点之一。将公司的同事视为“内”,公司以外的人视为“外”。这一点可以从日语商务用语的使用上看出来:公司内部人员对外一定要使用敬语,而对外人称呼本公司上司或同事时却不使用敬语。

日本的企业很多都是终身雇用制,日本人一旦进入一家企业后,便一心一意为企业服务,不会轻易跳槽。企业也十分重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企业内部强调对“内”和谐的同时,又有严格的对“外”意识。在集团内努力维系和谐的关系,对集团以外的人采取一种疏远,冷淡,默然的态度。这种群体外的排他性,增强了集团内部的凝聚力,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争斗和内耗,确保集团在对外竞争中的战斗力。

3.强调等级序列意识,维系集团内的和谐。

年功序列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三大法宝”之一。年功序列制是指随着员工在企业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步提高其工资和资历;并把员工在公司工作年限,作为其晋升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形成了竞争和协调有效融合的序列制度。

日本企业中,先进入企业者为先辈,后进入者为后辈。先进入企业的人比后进入企业的人资历要高,后辈对先辈要尊敬。企业内的员工都遵循这样的序列制度,认为只要努力地为企业服务,个人的资历,职务也会按部就班的晋升入更高的等级序列。

注重等级序列意识是日本企业维护经营稳定的管理理念,这种等级序列制度增强了企业人才的稳定性,促进了企业内部竞争体系的和谐发展,促使员工安心地为企业长期效力。

日本民族性格文化是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集团意识仅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强了凝聚力,培养了员工忠于企业的观念,树立了团队精神,使员工对企业有信赖感和归属感。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精华。

[3]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万俊毅,欧晓明.日本的家文化及其家族企业特征[j].经济问题探索,2005,(7).

[5]谭一夫.日本式管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总结:希望企业文化论文:浅析集团意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帮助。

日本企业文化的论文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是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凭借着科学、先进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日本快速跻身至发达国家行列。日本在质量管理模式上存在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启发了我国的质量管理工作。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逐步发展,只有引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才能够提升自身的优势与市场竞争力。本文围绕日本质量管理模式的特点展开论述,探讨分析了造成中日两国在企业质量管理模式方面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日本质量管理模式在中国企业的实际运用方式,旨在提高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效率。

20世纪60年代末,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并于80年代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短短的20年之内,日本在经济发展发面的突飞猛进,主要依赖于日本先进、科学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的成功,不仅仅享誉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启发了其他国家,值得推广和借鉴。随着制造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的份额不断增加,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日本质量管理模式的特点,并分析造成中国在企业质量管理方面落后于日本的原因,同时积极引进日本先进、科学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以不断提高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能力,帮助中国早日跻身于发达国家的队伍。

1.坚持pdca循环。pdca循环由美国人发明,在日本质量管理中发扬光大。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的周而复始地运转。

2.全面的质量管理。日本在1950年引进美国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后,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并开发出许多有效的质量工具和方法。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将其总结为“全公司的质量管理”。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企业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功实践和领先地位,使得日本企业在许多领域打败了美国企业,日本产品在全球成为了高质量的代名词。日本质量管理它不仅依靠质量管理部门,而且号召全体人员参加。日本质量管理决不是单单指加强检验、试验,最重要的是使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通过生产要素的标准化、稳定化,创造出制造合格品的条件来实现的;亦即是在设计、生产技术、采购、制造、检验、销售等所有部门推行全公司质量管理的方式。

3.“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日本的企业工会与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并成为日本质量管理的三大支柱。日本的企业工会不同于行业工会,它仅限于企业内部,突破了工种之间的限制,并且具有无上级、无下级的特点,以本企业为组织范围,且职员和工人隶属于供一个工会组织,日本的企业工会充分体现了日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如此的管理理念之下,员工不会轻易辞职,企业也不会随意辞退员工,员工稳定、具有较浓厚的企业归属感等。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不仅对企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也与企业建立了浓厚的革命情感,有利于增加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默契,避免了因人员流动给企业造成的不便及影响,不仅为企业对员工的长期培训提供了便利,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1.企业背景存在差异。日本作为岛国,资源极为贫瘠,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进出口。然而,这恰恰也是推动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发展的动力,如果日本企业生产不重视质量管理,不重视产品质量,则日本的出口产品不具备任何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力。因此,日本在看待质量管理方面要领先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经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无论是国民教育水平还是人口素质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为日本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然而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富饶,但是劳动成本、劳动力素质下,且国内市场巨大,因此企业质量竞争的压力远远不如日本,最终拉开了中日两国在质量管理水平上的差距。

2.忽略了质量管理模式的创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然而我国科研水平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质量的认识仅限于产品本身,而忽略了过程质量、质量管理工具、质量管理手段、质量体系认证内容、社会责任等等。由于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工作上基础的薄弱、科研水平的制约,导致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模式创新方面的落后,最终阻碍了我国产品质量的提高。

3.企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的产品质量主要包括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内容,想要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效率,就必须要求工作人员极具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的储备。日本质量管理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员工之间的`团队精神以及团队意识。然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缺乏凝聚力、向心力的现象,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也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因此限制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的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充分尊重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贡献以及主体地位,让每个员工都感受到自身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肯定,以便员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员工主体地位的回归主要依靠保障员工的各项基本权益、让员工亲身参与至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方式得以实现。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为员工才华的施展提供平台与机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员工是组成企业的基本元素,在企业中,员工作为一个整体,在相同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和前进。基于此,培养企业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员工只有树立了团队意识,才能在工作中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深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人本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与阻碍,我们应当在充分认识人本管理重要价值的前提之下,大力推崇人本管理,坚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保证社会的快速、和谐发展。

3.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人才是企业发展、创新之本,企业对于人才的吸收、培养和引进,是企业发展程度的直观体现。企业员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与操作者,企业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效率,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对于企业质量管理模式而言,对于人才的培养、引进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必须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为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员工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不仅可以使得员工自身受益,还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新“拿来主义”精神。学习不是照抄,在管理模式更加忌讳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却不顾自身的条件以及基础。为了更好的质量管理,需要综合应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必须善于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验,不断改进本组织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组织成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企业要发扬新“拿来主义”精神,吸取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并将其改造成适应自我企业的模式,如此才是有创造性的、正确的运用方式。

综上所述,企业对于产品的质量管理是确保企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借鉴日本优秀、科学的质量管理模式,以提过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效率。

[2]孙洁.日本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0,26:97.

日本企业文化的论文

日本人上班时间的长度世界有名,日本人认为“无偿加班,’,“下属不能比领导早下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导致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员工工作压力过大。

这种现象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在武士道精神中,忠诚被认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新渡户稻造,?005武士道认为国家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必须要为国家存亡履行义务折射到现代社会的日本企业,忠是指忠于公司,公司的利益先于个人而存在,员工应该把企业当“我家”,而无偿加班正是融入企业共同体、忠于企业最直接的行为另外、“加班”在日语叫“残业”,解释为残留的作业,即工作时间内应当完成而未完成的事情(李萍2003兀日本人认为加班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完,这种意识有利于督促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尽量避免加班再者、“不能比领导早下班”也是忠诚的表现日本企业的工作以集团的方式进行要求员工尊重领导、辅助领导,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还体现了“仁”的精神,“仁”用于督促武士不能失去同情和怜悯,要为他人着想领导下班了仍在工作,作为公司的一员,牺牲个人时间协助领导,换来集团利益的维持是值得的,所以日本人没有把这种行为理解为牺牲,而是一种光荣的职责所在。日本人上班时间的长度世界有名,日本人认为“无偿加班,’,“下属不能比领导早下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导致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员工工作压力过大。

日本企业对员工有许多行为规范:员工要做到绝对守时,员工上班迟到一分钟会被扣除半个小时的工资;工作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做到尽善尽美;工作时间不可以干私事;事情须按照规矩办事等。

这些行为规范的背后体现了武士道中“礼”的精神“礼”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礼貌比如:武士对将军鞠躬行礼并且要用敬语等这种上尊下卑的等级关系一直沿用至今,日本人认为这是尊重对方的礼貌表现在日本人看来,“守时”对外是对对方的礼貌和尊重,对内是让自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日本人无论上班或开会,都会提前5分钟准备好另一方面、“礼”是指内在的礼节,日本人的礼节体现在最为琐细的行为中比如:男性白领即使在夏天室外炎热高温的情况下也必须西装笔挺、迟到按照分钟为单位扣除工资、工作时间不可以干私事等这样的行为背后是“礼”的意识为基础,日本人认为这些细节问题是对别人的尊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对规则的信守、对公司经营理念的认同等融合起来的产物正是因为日本人从每一个细节考虑人的'需求,使日本在许多方面能够领先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日本人认为下班后应该和领导应酬,跟同事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日本主妇如果看到丈夫下班后太早回家,甚至会怀疑丈夫是否在公司招到排斥,人际关系在日本企业显得尤其重要。

本尼迪克特指出:日本是耻感文化,耻感文化下,个人是高尚还是卑贱,行为是否正当,都要由别人来评判所以员工在企业这个集团中需要从众日本人对于他人的眼光比较敏感,即使过了下班时间,如果周围的同事还没有下班,自己先下班就会显得另类下班后和领导、同事去喝酒应酬,一方面是耻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现了武士道精神中的“荣誉”和“义”在武士道精神中,荣誉大于生命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影响着员工的普升,通过下班的应酬,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工作变得顺利起来下班后的应酬是融入企业共同体、增强企业荣誉感的重要举动在武士社会里,“义”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现在社会中,“义”主要指公正、合理应该做的事情,日本人认为下班和上司应酬增进相互情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日两国的经济来往日渐频繁,来华投资的日资企业也不胜枚举据调查显示,中国员工难以适应日资企业的加班问题、细节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也难以融入日资企业文化(李萍?003兀而要融入日资企业文化,必须先了解支撑其背后的思想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道德标准,至今深刻影响着日本企业文化因此、要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首先要了解武士道精神本文主要从武士道精神中的“忠、义、礼、仁、荣誉”来分析日本企业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日本企业确实存在不少让外国员工难以理解的问题透过武士道精神,我们可以试着理解支撑这些问题背后的思想当然、任何思想都有各自的利弊,跨文化交际需要更多的是包容与接纳,我们要认识它自身的优点,遵从它的积极理想在工作岗位上做到尊重领导,工作认真负责,尊重对方的企业文化,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的历史渊源

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如今,有五百年历史的 日本茶道文化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期。茶室、茶亭遍及日本各地;茶室,茶会已成为各种文化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项目;千姿百态的茶道具成为 日本茶道文化美丽的象征。有关 日本茶道文化的电影、电视片、美术展、著述比比皆是;从事日本茶道文化活动的人口达五百晚之多。

没有接触过日本茶道文化的人不理解 日本茶道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参观过日本茶道文化茶道表演的人也入五里雾中,找不出说明它的合适语言。日本茶道文化为什么难以理解?我试图将此归纳为三个原因:容括性、无形性、局限性。 日本茶道的内容是丰富的,她几乎将东方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囊括在一个小小的茶室里。

日本茶道文化世代相传,数百年长盛不衰。而茶道连同能乐、俳句、水墨画、庭园艺术等,又无不受到禅文化的渗润,并形成“空寂”与“闲寂”的美学思想,今天仍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日本茶道文化组织遍及全国,研习茶道的人据说有四五百万人之多,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有位日本友人对我说,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日本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文化的.源流,应上溯至8世纪上半叶。那时日本从中国引进茶道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国贵族书院式的茶道模式。可是,经过四五个世纪的吸收消化,到了16世纪,千利休提倡 日本茶道文化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书院式的茶道,发展为草庵式的茶道, 日本茶道文化从茶室建筑、装饰和摆设,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样式和吃茶礼仪,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俗称“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禅一昧”的说法,茶道也因此成为修炼精神和交际礼法之道。

由于饮茶的神效,日本茶道文化“茶祖”荣西禅师到中国求禅法时,一边研究佛法,一边研究喝茶。回日本时,在行囊里带了大量的佛经和茶树的种子。

荣西返日后,把茶籽种在肥县(现佐贺县)的背振山,同时把茶籽送给拇尾(现宇治县)高山寺的明惠上人。现在,佐贺的嬉野茶和宇治的“玉露茶”都是日本名茶,可以说,日本茶道文化真是历史悠久。

日本文化产业的特点的论文

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海外游客量的不断增长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文化产业论文范文一:旅游文化知识及旅游英语教学探究。

摘要: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精髓和核心。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要想在未来的旅游业激烈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旅游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相关的旅游文化知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旅游英语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广博的旅游文化知识。

基于此点,该文首先分析了旅游文化的内涵,探究了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旅游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旅游文化知识的对策和措施,以期为旅游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旅游文化知识;旅游英语教学;渗透;融入。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海外游客量的不断增长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业发展的精髓和核心竞争力是旅游文化,这同时也是旅游英语教学中应当关注的重点。

将旅游文化知识融入和渗透到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且对旅游英语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探究旅游文化知识和旅游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旅游文化内涵。

探究旅游活动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经济活动,但从其本质上看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文化活动。

旅游与其他活动或者是其他方式不同,它带给人们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这种精神享受的来源就是旅游活动本身的文化属性。

旅游文化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内在表现方式。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旅游文化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形成的、与旅游行为有关的物质精神财富,是旅游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的重要基础,对旅游者的全过程产生影响。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旅游文化渗透在旅游相关专业的各个方面,如旅游经济学、旅游教育学、旅游美学等。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旅游文化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旅游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如旅游过程中的建筑物、民俗风情等人文要素,这些旅游产品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在旅游英语教学中体现为专用词汇的表达和相关意思的描述。

另一个方面是在旅游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最主要的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如常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南北文化差异等,这些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体现主要是强调相关英语表达的准确性以及相关的礼节,避免出现因文化差异导致旅游交际语言失误的问题出现。

2旅游文化知识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提升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就必须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旅游文化知识渗透,这样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有效地培养。

旅游英语教学目的除了要教会学生熟练的应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之外,而且还要求学生表达出来的英语内容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要表达的具有一定水平。

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不仅仅是旅游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西方文化的直接表达。

因此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教育,这样才能够在英语表达交流过程中加入相应的文化内涵,提升表达的层次和水平。

(2)旅游业发展对旅游英语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

旅游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彼此碰撞、交流产生文化思维交流的过程。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入境游和出境游的火热发展,旅游业对旅游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旅游文化知识,能够将我国独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准确的传递给外来游客,这是未来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获得职业生涯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旅游文化知识是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3)融入渗透旅游文化知识能够提高旅游英语教学效果。

旅游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具备相应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这样表达出来的内容才能够准确、丰富,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

如果没有将旅游文化知识渗透到旅游英语教学中,那么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无法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有趣、科学的文化内涵教育,严重影响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效果。

因此,一定要认识到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旅游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对相应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探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3旅游文化知识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的对策和方法。

(1)协调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的相互关系。

将旅游文化知识融入和渗透到旅游英语教学中,首要的就是要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协调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渗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采取措施。

语言教学是旅游英语教学的基础和平台,而旅游文化知识渗透和融入则是旅游英语教学的重点和依据,对语言教学起到促进和辅助的作用。

换句话说,语言教学是在文化知识背景下发生和完成的,文化渗透必须在语言教学中得到体现。

(2)科学渗透旅游文化知识。

将旅游文化知识融入旅游英语教学中并不是对所有的文化知识进行渗透。

由于旅游文化知识涉及多个方面,而且覆盖面很广,要想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就要根据旅游英语教学的内容对相关旅游文化知识进行筛选和选择。

首先,选择与英语教学内容相关的直接知识,包括旅游产品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宗教知识和地理知识等。

其次,要科学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与货币、住宿、餐饮和相关的政策规范等,这些相关知识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旅游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采取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

应用性和实践性是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旅游英语教学内容和旅游文化知识都十分丰富,尤其是旅游文化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完全依靠教材和课堂教学根本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因此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的课前和课后进行定量的与旅游文化知识相关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应当为学生选择相应的学习教材,避免学生走弯路。

其次,在课堂教育过程中,不能将旅游文化知识翻译成为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对学生参与到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产生不良影响。

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情境导入、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使用等,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总结。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旅游文化知识,除了要注重渗透过程以外,还要对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进行明确。

可以通过比较灵活、综合的方式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和总结。

例如在进行中西方餐饮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模拟的中西方用餐礼仪扮演课,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对之前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这样教师就能够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了明确的掌握,而且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道讨论、归纳,加深这部分知识的印象。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学会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观察,由于旅游文化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为了避免学生在某个问题上出现“钻牛角尖”的问题,教师还要注重旅游文化知识渗透的“度”,要做好引导者工作。

4结语。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旅游文化知识不仅能够提高旅游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旅游英语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好旅游文化知识与旅游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多样的教学手段,不断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和渗透旅游文化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宏彬.旅游文化渗透与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10):164+193.

[3]金苑.文化因素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民营科技,(4):122+300.

[4]孙景美.浅谈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26,128.

旅游文化产业论文范文二:数字媒体艺术下旅游文化传播。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在旅游文化中的传播展示了更大的价值,在传播形式上、传播媒体和传播效果上都展示了巨大的优势。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旅游文化。

1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开始逐渐利用计算机技术,这样就形成了数字媒体技术,逐渐影响了艺术的发展,而且数字媒体艺术生命力抢进,表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影响了整个社会公共媒介的发展,成为了重要的传播媒介。

数字媒体艺术属于视听领域内的艺术形式,有如下几点特征:

1.1独特的创作工具。

数字媒体艺术是媒体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其创作过程伴随着技术性的操作,同时也有艺术审美的要求。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和展示都依赖于计算机,同时与互联网也密不可分,并且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1.2强大的交互功能。

数字媒体艺术的作品需要观赏者的参与才能完成浏览,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是在观赏者的控制中实现自身价值的。

例如,在网络游戏中,只有通过玩家的点击参与或互动才能构成一个虚拟的世界,才能体现其交互功能。

1.3多样化的呈现方式。

计算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材料和技术分类,产生了数字媒体这一新的呈现方式。

在计算机的处理下,声音、图像、文字等通过数字语言的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呈现方式。

并且在艺术家的想象中,媒体呈现出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使得作品更加生活化、艺术化。

1.4广泛的题材。

传统艺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所依赖的是现实存在的物质,如绘画、摄影等。

然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方向是面向未知世界的,借助高超的技术手段,数字媒体技术的题材更多的面向了宇宙、文明等超前的世界。

1.5人人皆可参与传播。

传统的传播方式使得很多单向传播的.作品被埋没,而在数字媒体艺术下,人人皆可参与传播,可以自由选择传播途径,自由修改、删除作品,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参与平台,实现了艺术创作和传播的平民化。

例如,互联网上的论坛、微博等,都是人们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支持下所创作出来的大众文化,适应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民主化的特征。

2数字媒体艺术对旅游文化传播的影响。

2.1传播和受众关系的转变。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所写的知识单纯的文本,只有读者参与到解读中,作品才能真正实现永久的价值。

正如旅游文化的传播一样,受众对旅游消息的要求为内容真实、生动等,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支持下,受众能够积极参与到传播中。

传统的旅游文化的信息主要依靠电视和平面媒介,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属于灌输式的传播方式,忽视了受众在信息传统的主动性。

数字媒体艺术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使得传播效果更加,受众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旅游文化信息。

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下,必须考虑旅游者的需求,以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吸引受众参与到旅游文化的传播中,提升旅游文化的影响力。

例如,有的旅游信息网都有游客交流区,游客能够在社区内交流旅游体验、发表意见和建议等;又如有的省市旅游局开通了微博,发布信息,加强与游客的交流,从而提高了旅游文化的影响力。

2.2传播形式逐渐增多。

数字媒体艺术为受众带来了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从而提高了传播效果。

数字媒体艺术合理地利用了数字技术,提高了旅游文化的视觉和听觉的表现力,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在旅游文化的传统过程中,传播者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会给人们带来全方位的体验,其传播效果会更加。

例如,有一段介绍丽江泸沽湖居民“走婚”的微博,不仅有文字描述,而且有图片,吸引了“粉丝”的关注和转发和评论,实现了有效的互动传播。

日本文化教育的导入研究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可以说是决定整个课堂效率的关键环节。科学有效的课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大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根据初中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可以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新课程的导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大多数教师选择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课文内容的研究上,备课也多是在文章中的重点章节下功夫。不可否认,这有其重要的意义所在,可是在课堂导入环节缺乏必要的准备,会使整个课堂了无生趣,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会直接影响对于新课程的接受和理解,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

本文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归纳出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新课程导入技巧,并结合初中生具体的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期对教育工作者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进行新课程导入。

通过实践研究表明,人们容易对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一种认知,这种认知影响着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和接受速度。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框架进行新课程的植入,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教师运用联系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对新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童趣》一文时,可以进行如下的导入设计:第一步,教师可以对同学们进行充分的引导。大家都有美好的童年,回忆起童年,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记忆,可能印象深刻的是外婆家的秋千,也可能是一起玩耍的伙伴,大家一起来晒晒童年中最深刻的记忆吧?第二步,学生们说起童年,思维的大门被打开,开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第三步,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做个总结:同学们都描述了童年中最值得回忆的场景,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童趣》,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童年会有怎样的趣事?是不是和我们有共同的经历?我们是不是也能用如此流畅的语言描述我们自己的童年趣事?通过这样的导入式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也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不会使学生有陌生感。学生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去学习,更容易走进作者的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从而增加课堂的学习效果。这种模式不仅使教学成为一种认知活动的过程,也是进行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

二、为学生创设情境氛围,利用情绪感染性导入新课程。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众多经典篇章,而且涉及的范围从人文类到社科类以及天文地理知识。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利用经典篇章,结合文章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学生们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们通过情境进行联想和情感的延伸,通过感情的共鸣勾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利于情绪感染的力量进行新课程的导入,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储备。建构主义理论学派强调指出,通过情境的构建,可以最大范围内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架构去强化新课程的学习和认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发挥教学资源的价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可以对课程导入进行情节设计:给学生构设出一个场景,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密布,雷声滚滚,此时在海面上开始巨浪翻卷,到处是暴风雨来袭前阴暗、恐怖的场面。通过对场景的渲染,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然后,引出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海燕:在如此危险的情境下,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遨游,并句振奋人心的话语――“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把文章推向了高潮,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开始萌生出对海燕的崇敬之情。最后,教师再进行引导:在战争不断、战事连年的时代,勇敢的战士就像海燕一样在为保护国家而浴血奋战,他们是多么的勇敢。用这种爱国之情去教导学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了情操,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运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进行新课题导入。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温故知新是一种有效且常用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学过的知识建构出循序渐进的知识框架,在进行已学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引入新知识,增加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已有知识的印象和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学生不会对新知识产生畏惧情绪,并且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揣摩,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温故而知新的新课程导入方法是许多教师较易采用的方法,而且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我们可以借助新旧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如作者写作风格之间的联系、文章体裁或者题材间的联系、表达情感之间的联系、描写事物之间的联系等等。总之,教师可以去探究新旧知识之间的任何联系,通过联系较为自然地引入新知识,学生会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为日后的系统复习提供便利。例如,在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利用《阿q正传》来进行导入。同样是鲁迅笔下的两个人物,两种人物性格截然相反:阿q精神是一种知足常乐或者说是一种贬义的自娱自乐精神,这种人活在自己设计的生活中快乐地生活;而祥林嫂在旧社会悲惨制度的摧残中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我们可通过不同人物性格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生活境况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于文章的印象。比较法是一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找出不同以及相同点,从“温故”出发,达到“知新’的目的,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

四、巧妙借助音乐欣赏法来调动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欲望。

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能够烘托气氛、熏陶性情,同时也能抒发情感。初中生处于较为活泼的年龄阶段,对于音乐有很强的兴趣,利用音乐欣赏法进行新课程的导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加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选择能够烘托情感气氛的歌曲,利用音乐进行情感的沟通。

例如,在讲述新课程《乡愁》一文时,要想把作者思想的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与怀念之情表达出来,可以选取与文章融合密切的音乐或者歌曲。比如脍炙人口的音乐“乡愁”曲目,在娓娓动听的音乐声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的思乡情感;也可以选用费翔的经典曲目“故乡的云”进行情感氛围的烘托,歌曲中的配乐、曲调以及歌词,都抒发了对于祖国和家乡深切的怀念。然后教师可以进行引导:这是一种最真挚、最朴素、最直接的情感,表达了对于祖国和亲人的怀念。这种深入骨髓的想念是怎样通过语言进行表达,使之得以流传至今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会被引入正确的轨道,让他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文中的角色。

五、采用较为直观的教具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进行新课程导入。

初中生属于发展尚未成熟的年龄阶段,理性认识还比较欠缺,更加偏向于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再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阶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较为直接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感受去形成对于新知识的认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道具,给学生直观的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用具中的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挂图等教具为同学们进行展示,从而便于学生的深入理解,集中注意力,进而激发兴趣。

比如:在讲述《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利用实拍的苏州园林的美景,吸引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在讲述《景泰蓝的制作》时,教师可以利用景泰蓝工艺品进行新课程的导入,通过景泰蓝的精美工艺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赞美,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六、利用开门见山法直接进行新课程导入。

利用开门见山的方法进行新课程的导入是最为直接的一种方法。一般来看,这种导入方法过于直接,在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进行新课程讲解,由于缺少必要的过渡和引导,学生接受起来较为被动。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反而会使这种直接导入的方法效率更高。在选择这种方式进行课程导入时,最好选择通俗易懂、故事性强的文章进行。因为学生对于这种文章本身就没有太大的抗拒心理,有自主学习的可能性,这样教师就没有必要过多地进行导入、做无用功,进行直接导入反而会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讲述课文《狼》时,教师没有必要再进行过多导入,这种故事性强的文章学生很有兴趣,教师只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针对典型问题给予解答,也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和弊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配合新课改的实施。尤其是在语文新课程导入环节,这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可以借鉴,教师就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新,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方法进行新课程导入。通过有效的新课程导入,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黄革吕嵩松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导入设计的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2]朱敏兰导入新课的“四忌”、“四要”[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

[3]李鹏中学语文课常用导入法及其例说[j].语文学刊,2010,(12)。

[4]高书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j].文学教育(上),2010,(03)。

[5]陈晓晶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j].文学教育(上),2010,(07)。

[6]张俊荣“导入”还可以这样做――语文课堂导入艺术例谈[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05)。

日本茶文化的论文欣赏【精选】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1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2.2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2.3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3.1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3.3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7-29.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30-3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日本文化教育的导入研究论文

直接阐释法,。

就是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在课堂中进行直接的讲述“通常而言这种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最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其以语言教材为主要载体对其中的背景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阐释进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通过直接阐释法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教材中所讲述的内容内涵并且通过所学的致使进行交际“同时在教学课堂上也可以使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来进行阐释”

比如:在讲授有洗英语礼仪文化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用ptp展示这些作品。

2、交互融合法。

交互融合法也就是在语言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仅仅能够学习到应该掌握的词汇,。

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异同比较法。

通过不同点来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质,。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目的语言的文化背景,。

其他欧洲各个国家在茶的发音上都采用了厦门方言中/te,。

音带派生”。

二、课外使用的教学方法。

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模拟课外情景,。

课外教学方法的使用频率很低同时也由于环境的限制裸外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在条件限制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使用课内模拟实践教学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掌握程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不能够正确的理解其他有些的文化,。

在文化的对待方面存在狭隘和偏见的思想"。

本文作者:李晓肖工作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六里学校。

日本茶文化的论文欣赏【精选】

摘要: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自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中国茶文化经过多年的追求和锐意的提炼,使其越炼越精。探讨茶树起源、茶文化的历史、茶文化的内涵,对研究中国茶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茶;茶文化;起源;内涵;研究。

我们祖先对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产地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国茶文化历史渊远流长,若依文献记载来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时代的神农氏。“传说始于皇帝时代《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唐代之前还无“茶”字,我国古代早期文献《尔雅》中,将茶称为“荼”。茶最早是被作为治疗的药物,《神农食经》中记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代陆羽《茶经》中有云:“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2]《尔雅》成书于汉代,因此,许多学者据此论证周代就已形成饮茶的风尚。《茶经》中的“苦菜”、苦茶、“茗菜”、“苔菜”皆指为茶。西晋时傅咸所著《司隶教》中曾提及蜀驱在南方小镇“做茶粥”卖的事例。现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以茶入味的习俗,无疑是古代食茶的遗风。竹筒茶加油盐食用,大蒜加茶炒菜,腌制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饭食用。湖南洞庭湖姜盐茶,芝麻豆子茶很有名气。我国食谱中:茶汁虾仁、碧螺虾仁、龙井虾仁、碧螺鱼片、碧螺炒蛋、龙井鸡丝、龙井鲍鱼、樟茶鸭子、云雾石鸡、五香茶叶蛋等。

继《茶经》之后,古代茶书有蔡襄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多种。将茶叶专用于饮料,大约形成在西汉时期,西汉辞赋作家王褒所著《僮约》中记述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涤茶具的细节。

中国茶饮文化的首倡者为唐代陆羽。由于唐代饮酒风日盛,因而以茶为主的茶宴、茶会亦与日俱增,兴盛一时。这种以茶代酒的茶宴不仅文雅,还可以“不令人醉,微觉清思”。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写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愁看毕卓甕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至宋代,中国茶道、茶艺愈加充实完善起来。宋代茶学著作比唐代更多,内容更丰富。《茶录》子安《拭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无名氏《北苑别录》等。宋徽宗赵佶也撰写了一部茶学著作《大观茶论》,此书虽不一定为皇上御笔,但也记录了一些不少的精微体验心得,从中可知宋徽宗是一个嗜茶、爱茶的帝王。《大观茶论》一书,对采茶工艺有许多精细入微的描述,宋代采茶要求“断芽心必以甲不以指,从甲则速断不柔,从指则多温易损。”制茶工艺要求“洗涤芽惟洁、洗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如菜茶制作过时,不合时宜,蒸压不当,焙之太过,是制作不出上等好茶的。

一代词圣苏东坡,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有脍炙人口的咏茶佳作。他的《汲江煎茶歌》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明清时代,茶道、茶艺又增添了新工艺、新内容。明代钱椿年于嘉靖九年(1530)作《茶谱》一书,分茶略、茶品、茶艺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点茶三要”写得简洁实用。“煎茶四要”指:选择好水、洗茶、候汤、择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会严重损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热水冲洗茶叶,除去茶的尘垢和冷气,这样,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汤须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汤时不要将水烧得过沸,才能保存茶的精华;茶瓶宜选小点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点茶注水时也好掌握分寸,茶盏宜用建安的兔毫盏。“点茶三要”指:涤器、茶盏、择品。点前先将茶器洗净;茶盏是茶面聚乳的关键;烹点之际,不宜以能夺香、夺色的珍果香草杂之,……如此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纯甘美[3]。

清代的茶艺、茶道还流行在茶中加入香花佳果,以提高茶饮中其香美味。无名氏的《调鼎集》卷八列举当时名茶外又叙述几种花茶,果茶的制作工艺。《清茶》一条下有:茶叶,石榴米四粒,松仁四粒,或加花生仁,青豆泡茶。《泡茶》一条下是:茶叶内加晒干玫瑰花、梅花三瓣同泡,颇香。《橄榄茶》一条是:橄榄数枚,木锤敲碎(铁敲有黑锈并刀腥),同茶入小砂壶,注滚水盖好,少停可饮。花红同。《暗香茶》一条是:腊月早梅,清晨用箸摘下半开花朵,连蒂入磁瓶。每一两,用炒盐一两洒入,勿经手。厚纸密封,入夏取用。先置蜜少许于杯,加花三四朵,滚水注,花开如生。

饮食是食品和饮品的合称。而饮茶较之食品,具有更加独特的社会功能。如饮茶作用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艺、茶事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更为广泛、深刻。

文化思想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1]。茶文化的物态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1]”既包括茶树栽培、茶叶采集、加工、保存及茶叶中的化学成份和茶叶入药的疗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艺、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茶花、工艺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筑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1]”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茶文化的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1]”通常是以茶礼、储茶、品茶、斗茶、点茶、茶点心、茶食、茶花、贡茶、书院茶、草庵茶等茶俗以及茶艺形式表现出来。

茶文化的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品茗饮茶过程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文人宴会上以茶代酒,标志着生活习俗的大改变。可以说,茶宴是中国文人的创造。

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对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1)。

[2]徐赛碌,肖雪珍。浅谈世界茶叶产销状况与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j]。福建林业科技,2002,(增刊)。

[3]詹梓金。福建茶文化纵撗谈[j]。福建茶叶,2000,(增刊)。

日本文化产业的特点的论文

日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甚至连姓名也大多与自然有关,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日本园林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从种类而言,日本庭园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枯山水又叫假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系日本园林的精华。其本质意义是无水之庭,即在庭园内敷白砂,缀以石组或适量树木,因无山无水而得名。

池泉园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

筑山庭是在庭园内堆土筑成假山,缀以石组、树木、飞石、石灯笼的园林构成。一般要求有较大的规模,以表现开阔的河山,常利用自然地形加以人工美化,达到幽深丰富的景致。日本筑山庭中的园山在中国园林中被称为岗或阜,日本称为“筑山”(较大的岗阜)或“野筋”(坡度较缓的土丘或山腰)。日本庭院中一般有池泉,但不一定有筑山,即日本以池泉园为主,筑山庭为辅。

平庭即在平坦的基地上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园林,一般在平坦的园地上表现出一个山谷地带或原野的风景,用各种岩石、植物、石灯和溪流配置在一起,组成各种自然景色,多用草地、花坛等。根据庭内敷材不同而有芝庭、苔庭、砂庭、石庭等。平庭和筑山庭都有真、行、草三种格式。

茶庭也叫露庭、露路,是把茶道融入园林之中,为进行茶道的礼仪而创造的一种园林形式。面积很小,可设在筑山庭和平庭之中,一般是在进入茶室前的一段空间里,布置各种景观。步石道路按一定的路线,经厕所、洗手钵最后到达目的地。茶庭犹如中国园林的园中之园,但空间的变化没有中国园林层次丰富。其园林的气氛是以裸露的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以地上的松叶暗示茂密森林,以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圣洁泉水,以寺社的围墙、石灯笼来模仿古刹神社的肃穆清静。

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是指在大型庭园中,设有“回游式”的环池设路或可兼作水面游览用的“回游兼舟游式”的环池设路等,一般是舟游、回游、坐观三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加园林的趣味性。有别于中国园林的步移景随,日本园林是以静观为主。

日本园林的四分之三都由植物、山石和水体构成,因此,从种植设计上,日本园林植物配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同一园中的植物品种不多,常常是以一二种植物作为主景植物,再选用另一二种植物作为点景植物,层次清楚,形式简洁,但十分美观。选材以常绿树木为主,花卉较少,且多有特别的含义,如松树代表长寿,樱花代表完美,鸢尾代表纯洁等等。日本园林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

1)源于自然,匠心独运。日本园林充分利用造园者的想象,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创造出一个对立统一的景观。注重选材的朴素、自然,以体现材料本身的纹理、质感为美。造园者把粗犷朴实的石料和木材,竹、藤砂、苔藓等植被以自然界的法则加以精心布置,使自然之美浓缩于一石一木之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种简朴、谦虚的至美境界。

2)讲究写意,意味深长。日本园林常以写意象征手法表现自然,构图简洁、意蕴丰富。其典型表现便是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的“枯山水”园林。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便能表现大江大海、岛屿、山川;不用滴水却能表现恣意汪洋,不筑一山却能体现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体现出大自然的风貌特征和含蓄隽永的审美情趣。

3)追求细节,构筑完美。对于细节的刻画是日本园林中的点睛之笔,对微小的东西如一根枝条,一块石头所作出的感性表现,显得极其关心并看得非常重要,这些在飞石、石灯笼、门、洗手钵、培垣等的细节处理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4)清幽恬静,凝练素雅。日本的自然山水园,具有清幽恬静,凝练素雅的整体风格,尤其是日本的“茶庭”,“飞石以步幅而点,茶室据荒原野处。松风笑看落叶无数,茶客有无道缘未知。蹲踞以洗心,守关以坐忘。禅茶同趣,天人合一。”小巧精致,清雅素洁;不用花卉点缀,不用浓艳色彩,一概运用统一的绿色系。为了体现茶道中所讲究的“和、寂、清、静”和日本茶道歌道美学中所追求的“佗”美和“寂”美,在相当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深山幽谷之境,给人以寂静空灵之感。空间上,对园内的植物进行复杂多样的修整,使植物自然生动,枝叶舒展,体现出天然本性。

5)谈佛论法,体现禅意。宗教在日本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而寺院、神社则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象征物。日本园林的造园思想受到极其浓厚的宗教思想的影响,追求一种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境界。特别是后期的枯山水,竭尽其简洁,竭尽其纯洁,无树无花,只用几尊石组,一块白砂,凝缠成一方净土。

3日本园林对当前城市园林建设的借鉴。

近年来国内城市景观和园林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切实际的现象,如在住宅绿地设计中出现“欧陆风”,城市建设中出现“广场风”,一些园林设计作品追求西化,追求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粗糙肤浅、没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随处可见。对传统园林文化也存在两种偏激的倾向:或是全盘否定,或是全盘复古。前者对中国园林失去信心,在实践中放弃了对传统造园思想和手法的尝试;后者是僵化地模仿照搬古典园林,大造假古董,成为与现代人格格不入的新文物。因此,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文化方面,我们应该向邻国日本学习,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逐渐将本国文化融入其中,形成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园林体系。

日本园林十分强调来源于自然,但不简单地模仿自然,反映了其民族的自然观。砂石之间的流水,庭院角落的植物与组石,园林中的山景、小溪以及园中的树木,无不与日本作为岛国相适应;其茶室庭院也与日本茶文化紧密相关,是茶道的体现。这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前国内的一些景观和园林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体现设计“以中国人为本”,反映中华民族文化,设计出符合当地环境、体现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不应一味地追求西方化的园林景观效果。

日本园林受到“空、寂、灭”的影响,剔除了设计中的刻意加工,却可以让人产生回味无穷,心神俱醉的意境。由此想到当前国内的一些园林作品,由于过多地繁琐矫饰而呈现出的人工造作,体现不出美感与意境。我们应该摈弃那些过于强调视觉效果、大肆改造环境、创造人为景观的设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利用生态学原理提升和改造自然生态,最终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合人类居住的需要,“以简单的造型与不起眼的元素,在最大程度上释放出园林的魅力”。

日本园林景观布局是优美和谐的,但对具体到构成整体景观的每一个细部进行设计时,同样精心打造。日本人对细部设计表现出其他国家民众少有的关注,从而使得其设计作品更富有魅力,更耐人寻味。其细部处理方法对我国现代景观园林建设很有借鉴作用。

4结语。

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虽同属东方园林,但绝不等同于中国园林。日本园林通过有选择的、有发展的从中国园林之中兼收并蓄,同时吸收许多西方园林(特别是在园林建筑方面)的优秀之处,发展了具有自己民族风格、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园林形式。从分析日本园林的特色,我们可以在当前的城市景观设计和园林建设中得到启发。

景观设计是人改造自然的一部分,不能仅仅是绿化,景观不能仅仅是填补规划图纸的空白,重视视觉效果而遗失了景观功能。要尊重自然在人的作用下发展和演变的规律,适应甚至推动自然发展,使改造自然与原生自然和谐统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景观设计即体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