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秋天的感悟(优秀8篇)

时间:2023-10-06 23:42:00 作者:笔尘 文秘知识 散文秋天的感悟(优秀8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感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散文秋天的感悟篇一

毕淑敏——侑人這样评价她:在热闹而浮躁的文坛,毕淑敏似乎自立门户,不能把她归属于任何一茖派别;她不以学问见长,也不以前卫的语言标榜;她不是江南的清山秀水,也不是草原尙的黑骏马,她似乎是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走來,但又不全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她把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物作为审美客体,把人人都经历的事情写得妙趣横生。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很侑一点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毕淑敏《爱怕什么》以散文的形式,以诗一般的文字告诉我们“爱”是世界尙最侑记忆的金属,她是那么具侑夺目的`光泽,是那么具侑多艳的色彩。“爱”是人世间最最具侑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毕淑敏对“爱”的深刻理解打动了我。

“爱一桩事业,就奋不顾身地投入。爱一茖人,就斩钉截铁地追求。爱一茖民族,就挫骨扬灰地献身。爱一种信仰,就至死不悔。”从毕淑敏对“爱”的诠释中,不难看出她对“爱”那种独侑释怀。阅读這篇散文,感觉毕淑敏对“爱”的解释个性具侑生活的气息,个性具侑人性的舒漫,使“爱”更具侑人性之魂。在她的笔下,“爱”怕撒谎,“爱”怕沉默,“爱”怕犹豫,“爱”怕模棱两可,“爱”怕沙尙建塔,“爱”怕无源之水,“爱”怕假冒伪劣,“爱”怕刻意求工。毕淑敏在散文中从广泛的多视角诠释了“爱”的博大、“爱”的坚固、“爱”的力量和宏大。文中对“爱”的强调,足以保侑一份人世间的真“爱”真“情”,能使孕育万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长出潜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保侑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长明的温暖的灯。

散文秋天的感悟篇二

我本来很喜欢读书,由于年龄和眼疾的原因,近几年却很少读书了,可读书的兴趣依然不减,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前不久,在户外活动时,见到《河北经济日报》驻衡水记者站原站长(已退休)于更生先生,谈起读书的事情,他毫不吝啬地赠送了一本他的处女作《从农民到省报记者》一书。开始出于好奇和对更生先生的尊重,读了书的《序》和开头两篇,感觉还不错,确实像书的《序》中说的那样,是一本励志的书,充满了正能量,其中有当代最需要的一种精神在涌动。然而,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书中以朴素的语言客观准确地记录了其人生历程和时代变迁,让我们那个时代的过来人感到非常亲切。因此,越读越想读,有时读得还有点爱不释手。

该书是一本励志书,也是一本自传,记载了作者从年少时产生当记者的理想到成为省报记者站站长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以及生活和工作中的浪花涟漪。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采用流水账式地记录,而是用一个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串连起来,绘就了一幅励志图景,展示了作者的人生和品性,也使本书具有了很强的故事性。特别是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章回小说的一些表现形式,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连续性和曲折性,许多地方还颇有些跌宕起伏,足够吊人胃口。为此,我认为该书是在当下浮躁社会氛围中投下的一副强效安神剂。可以说,该书对于青年人规划未来、夯实人生基础很有帮助。对于新闻工作者,也不失为一部教科书。

记实作品最关键的是要尊重历史事实,否则,写得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要求作者要有“严谨”的治学精神。“严谨”一般都是从逻辑学的角度去评价的,如果没有事实依据的编造,即使逻辑性再强,也会有失逻辑之处。只有在尊重事实,以事实为依据,才能自然而然地符合逻辑。在读该书过程中,我常常感觉用现在的思想认识去衡量过去的事情有些内容不尽合理,或有失逻辑,但细细品味,这也是于更生先生治学严谨的表现。因为它符合历史事实,如果用今天的认知和逻辑来写历史事件,反而不能很好地反映历史。更生先生尊重历史事实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在该书中,他对书中的人和事不因时代变迁而褒贬,而是站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节点上去客观地记录下来,不论书中的人物结局怎样,在曾经的某个节点上是什么样就怎么写,不论目前对历史事件的评判如何,在曾经的某个历史节点上该怎样评价就怎样写。这样,才能真实地再现历史,才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更生先生虽然是第一次写书,但从书的表达方式上可以看出其功底很深,不愧是一位资深记者。在他的书中,常常看到一些精彩地描写。如他用极其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了上世纪70年代深(县)南农村和农民的生活风貌。他对过年大清除的描写,以扫屋子时留在墙壁上的花白笤帚印子,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的情景,抓住了事物的关键特征。在那个时代,冀东南一带的农民居住的大都是外面挂面子砖的土坯房,内墙抹一层厚厚的细泥巴或再抹上一层薄薄的白灰,睡的是土炕,烧饭用的是与火坑相联的大柴禾灶,除夏天或很热的时候外,其他时候做饭几乎都是在这大柴禾灶上烧。因此,屋子里的墙壁上难免被烟熏火燎得黑乎乎的,屋的犄角旮旯还会吊着一串串地塔灰,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想像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条件是十分简陋的,平时大家都忙着糊口,无心亦无力去美化或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但每逢快到春节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借这个时机进行一次大清除。这大清除的气势比现在人们的大清除要大多了。清除完了,屋子干净了许多,最具象征意义的就是墙壁上现出了花白的笤帚印子,细看起来就像是一幅幅的山水画,很是美丽。这时,年的味道也就浓起来了。

有人说字如其人,其实书更如其人。通过读更生先生的《从农民到省报记者》一书,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充分印证他的人性、人品和人格。我认为,更生先生是一个很纯朴、很正派又很诚实、很干练的人,和他在一起,常常能感受到他的身上总是释放着一股强大的正能量,他总是在感染着周边的人们。因此,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大都愿与他交往,进而成为朋友,以于无形中吸取些正能量。我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散文秋天的感悟篇三

作为《散文选刊》的主编,王剑冰肯定是应当阅读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的许多散文作品。实际的情景也正是如此,他阅读过的当代散文作品,确乎是太多了。正因为他读得如此的广泛,就能够在认真和深入的比较中,高屋建瓴地俯视着整个散文创作的园地,得出了很精当的评价。

像王剑冰这样不断增加着的多么巨大的阅读量,也许是同样都关心当前散文创作发展前景的不少作家和评论家所无法企及的。正因为如此,他在这部刚出版的《散文时代》中所提及的许多有关作家的篇章,以及在那里阐述和发挥出来的不少洋洋洒洒的见解,就很值得引起相应的参考和思索。无论是产生认同还是引发商榷的诸多看法,都能引起不断深入的探讨,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当前散文创作和研究迅速向前迈进。

正是在这样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坚实的基础之上,王剑冰对于散文此种文体的本体特征,就有着很牢固和确切的认识。他提出了“自由”和“自然”的问题,他在反对虚构的时候,还提出了“想像力”的问题,这是很有道理和境界的一种艺术设想。对始终立足于真实的散文创作来说,卤莽的虚构、矫情的诉说或随风飘荡的倾向,都会失去读者的信任,而运用艺术的想像力,充分和巧妙地表达自我纯洁与健康的个性,才可能引起大家的感动和共鸣。

他还认为“越朴素、越自然、越纯真的东西,就越有生命力”,认为在散文创作中间应有“坚韧与永恒,鲜活与纯美”,认为“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能让读者从中获得生命的感悟、思想的启迪、魂灵的慰藉、学养的滋润和审美的愉悦”。

王剑冰在肯定当前散文创作,对历史进行反思,以及追求人文精神,和在艺术上不断提高和升华的同时,也批评了某些经过乔装打扮的贵族化的倾向和独创性的缺乏。这是应当引起注意和思考的。

他还很细致地指出,在当前的种种散文创作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譬如像他指出的“政治散文的说教性”,他在其中尤其反对运用词语上的“绝对化”;“文化散文的论文性”,他反对沉溺于历史资料的论述,却难以见到作者自我内心对此的`关照;“叙事散文的小说性”,他反对玩弄情节和虚构的做法;“抒情散文的诗歌性”,他不反对语言表达的诗意,却反对整体上刻意雕琢的诗化的做法;“游记散文的过程性”,他反对那种导游式的解说。“生活散文的无序性”,他反对那种事无巨细的全盘端出。这些都是从散文本体的视角,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很值得引起充分的注意。

在愈益趋于开放的时代,王剑冰主张要直面现实,拓展题材,深入思索,同时在审美方面又要注意文字和艺术技巧的升华,并且要广泛吸收诸如音乐和绘画这些艺术门类的表达方法。像这样坚实地立足在整个人类的生活之上,从事于哲思的深化和审美的翱翔,自然就更有可能提高散文创作与研究的水准。

王剑冰不仅仅在散文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像上述那样丰富多彩和高瞻远瞩的收获,并且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是常常贡献出自我的佳作,像《绝版的周庄》和《回望乾陵》等等,就是不少朋友所熟悉的篇章。对于散文本体论的深思熟虑,颇多卓见,对他从事创作的起点,对于整个过程的分布与筑构,以及思想和艺术境界追求的高旷与完美,产生了十分进取的作用。而像这样在创作和研究方面相互的反馈与促进,自然就会获得双倍的丰收。

像他这样两栖型的既从事创作又埋头研究的情景,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早有先例的,像这样就确实会在灿烂缤纷的触发与融会中间,获得更好的丰收。类似这样的经验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很高兴地读完了王剑冰的这部散文理论著作《散文时代》,深感他对于当前散文创作整体的现状,真是有着高瞻远瞩和钩深致远的把握。对于不断涌现出来的诸多名家的佳篇,从思想与审美的视角,分别作出扼要和简洁的评点,既能够使得许多朋友更好地了解大概的情景,又能够引起进行欣赏的兴致。他还在这样微观剖析的牢固的基础之上,升华出不少宏观的理论见解,对于当前散文创作拓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都阐述了自我很有启迪意义的看法。他做出的这种贡献,确乎是很值得注意的。

散文秋天的感悟篇四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尤其是读了《匆匆》这篇文章,更使我牢牢记在心中,《匆匆》主要讲的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生的时候,但是,时间去了,为什么不复返呢?是啊!时间一但去了,就无法复返,时间只有三天“今天”、“明天”和“昨天”。无论你在干哪件事情,时间都会慢慢地流过,可见时间多么宝贵,想想自己,平时在学校里嬉戏的时候,在和同学玩闹的时候,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终于我明白了,要做时间的小主人,利用好每一分钟,那么生活就变得更有意义了。同学们,好好利用时间吧!还有《背影》这篇文章,它讲的是:父亲送儿子去车站,看见有买橘子的,就去买橘子,此时,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儿子一下子感觉到父亲的伟大。想想自己,妈妈每天送我去上学,我却感觉不到什么,现在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是多么伟大、无私。散文集还有许多感人的文章,如《春》、《威尼斯》……,从一件小事中,能够悟出一个大道理,这些都是靠平时积累的呀!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涩的,美酒是辛辣的,它们虽然味道同,但都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朱自清生于1898年,名字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学作了许多创新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朱自清的散文不同于俞平伯的'缜密,也不同于冰心的飘逸,更不同于周伯人的隽永。他用自己“真挚清幽”的特性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这几篇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匆匆》讲述了时间流逝之快,并且时间不能倒流。告诉我们: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务,只有今天才是黄金。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在《春》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而我们小学六年级不正是我们人生的春天吗?我了我们秋天的收获,我们现在难道不应该付出汗水和努力吗?我热爱春天,歌颂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散文秋天的感悟篇五

两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去了湛江的一个玛珥湖――湛江湖光岩,一人美丽神奇的地方。

进了玛珥湖风景区的大门,绕过树丛,走过羊肠小道,就来到有名的一块石壁前。上面记载了玛珥湖的传说。

旁过有一块被各种古代痕迹划过的石头,有石灰岩。还有种种被海水冲刷多年的痕迹,这就可以知道玛珥湖是怎样形成的了。柔和的风从右边的玛珥湖吹来,使人心旷神怡。

再走一段路,就来到了玛珥湖。站在岸边,远远望去,一座鲜明的古建筑物显在眼前,那是一座寺庙,千年古刹楞严寺。旁边有一个大旋涡,可别认为这是什么好东西,这个旋涡有许多人考察过,却为此没了命,也没有人找到他们的遗物,这始终是个谜。

绕过玛珥湖,就来到一个游乐场。这里绿树成荫,有很多秋千,很多人都在这里玩,一个秋千旁,抬头一看,一棵有三层楼高的大树耸立在身旁,亭子和石级环绕着它。登上去,玛珥湖的大半景色收在眼底,往对面的石级走下去,海风就大了起来。

再走一条小路,眼前一个小餐厅出现在眼前一座小桥不过2米,桥下有一条小溪,有几条小鱼游来游去。

玛珥湖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散文秋天的感悟篇六

最近读过了《林语堂散文选集》这本书,感受颇深。

本书以一种新的风格来撰写文章,读者在一字一句中很容易就能看出作者林语堂的幽默和观点独特等特点,他常常就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来谈论,从而得出一个全新的观点。

在《论买东西》这篇文章中,作者便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带领着读者来重新认识我们熟悉的“买东西”这件简单的事情,文中作者就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子来谈:本是不想买东西,只在门外看看,却因为一时感情冲动,总是看而不去买也实在尴尬,便由停足观看改为跨进店门,这种事情在我们身上也确实很多,本来只是去逛超市,散散步,舒畅一下心情,却往往做上一笔“小交易”,带一大捆东西回家,这也实在难免。

而接下来作者又写了“见人下菜碟”这种近代社会人们的通病,又让人联想回味一番,也为下文做了一个简单巧妙的铺垫,最后作者写到了“孩子”,便巧妙地将文章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孩子的眼睛、心灵是最纯洁的,没有阴险与虚伪,“人之初,性本善”,只有与小孩子做交易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到高兴,而这也正是买东西的本质与艺术。

卖家高兴,买家也同样高兴,我想真正能做到的,现在恐怕也只有只有小孩子了吧,就像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提到的“心不必明,性不必见,只看看小孩子好了。

读过这本书,我认为写好一篇文章其实只需用朴素的语言记录自己内心对某个事物的的真实感受或某种看法,就像小孩子的心灵一样干净、纯洁,这便足以让读者产生共鸣,读懂你想表达的心意,这便是一篇成功的文章了。

散文秋天的感悟篇七

秋雨的心是年轻的,却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所以他的人生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是沧桑的,他对待敦煌文明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尽全力保护但却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是有她既定的命运也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很是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他的思牵千载,行云流水的记录,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是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着作,如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却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大为浮浅,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决心来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是最重要的。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简单叙述至此,最后一余秋雨的一句话来结尾。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散文秋天的感悟篇八

拿到这本全新的《李汉荣散文集》,钱也未给,就迫不及待地撕开“保鲜膜”,看看李汉荣长什么样———哇!真像《泰囧》里长了一点儿头发的徐峥。

一翻开书,你会发现根本停不下来。比柯某某代言的口香糖还要来劲!读完整本书的我,只能告诉你:李汉荣的作品——真。此“真”并非周星驰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成功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才后悔莫及,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如此”中的“珍”;也绝非“清蒸大虾”中的“蒸”,而是本真的“真”。

《感念祖先》这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深情感照。这一切造就和哺育了我们的血肉和灵魂。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情感,世界就只剩孤独。我们要感恩我们的祖祖辈辈,怀念赋予了我们宝贵生命的祖先前辈。

李汉荣的“真”,不禁让我想到同是作家的韩寒。韩寒虽然“真”,但是他“真”得和李汉荣不一样。他明白自己喜欢啥,讨厌啥。他敢爱敢恨。童言无忌,使他随心所欲地活着。而李汉荣则是朴实无华。文体结构自由又随意,文章处处记录自己的心跳与心迹,纯粹又生动。

像《一碗清水》这种感情紧密的`文章,让我似懂非懂。一碗清水映照着外婆的一生,包括她的尊严。她将一生的哀思寄托于这一碗清水。在她眼里这一碗清水是神圣的,她希望自己能像这碗清水一样清澈见底,透明澄清。而很多事情正是像李汉荣一样在失去了外婆之后才能够明白她生前所经历、所承受的苦痛。

我记得李汉荣曾经说过:“人是一种树,他的最高成就,是向宇宙提供思想的o2。”。我呼吸着他提供的o2,内心慢慢变得柔软、舒展。他教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抛开多余的浮华,彻彻实实体会“真”。

以上这就是我对徐峥……啊不,我对李汉荣先生的散文的大致感觉。望李汉荣先生能继续创造出本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