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试讲稿(优秀13篇)

时间:2023-11-17 06:24:27 作者:笔尘 演讲稿 郑和远航试讲稿(优秀13篇)

撰写一篇演讲稿需要充分准备,包括对主题的深入研究和对听众的分析。下面是一些经典之作的演讲稿范文,这些范文无论是在逻辑结构上还是在语言风格上都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

郑和远航

一、教材简析:

二、目标预设: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三、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四、设计理念:

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

五、设计思路:

我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qing;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与“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

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生);让我们。

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生)。

二、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来,一起读!

(2)理解“顶峰”“什么是顶峰?”(山的最高点)。

“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二)。

2、学习规模大。

(1)自由地读1—3自然段,圈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读一读。

(3)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

指名读(规模之大,仪器之先进,真不愧是宝船呀!)。

(如果你能把这些数字读好,宝船的气势肯定会更雄伟!)。

(呀,你读出了心中的赞叹!)。

3、时间长。

(2)指名交流:1405至1433年,达7次。

4、范围广。

(2)播放录象。

三、学习航海过程,感受郑和其人。

1、友好交往。

(1)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都进行了哪些交往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四节,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

(2)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

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

2、战胜风险。

(2)交流(风浪,海盗)。

(3)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出示“在大海上,……化险为夷。”

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

(4)引读“智擒海盗”这一句。

四、升华情感。

3、相信大家有比老师更好的方式,更美的语言,请大家思考一下,写在书上。

4、交流。

五、作业。

点击《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去了解更多这位英雄,了解这段历史。

六、板书。

规模之大。

郑和远航      时间之长      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读后感

这篇文章讲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想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也被郑和勇敢顽强,敢于探索的精神所折服吧。

这篇课文中,勇敢的郑和在一路上战胜了海盗、风浪,在危险面前,郑和没有害怕,反而与狂风暴雨勇敢地对抗起来。他难道不知道大风大雨很有可能将船只撕裂吗?难道不知道海盗们凶残吗?但他却是多么地义无反顾,哪怕自己与船只一起葬身这茫茫大海也无所谓,但也许是他的智慧,又也许是老天有意帮他,不管过程是怎样,总之,最终他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使命。

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成功与失败,看似很简单,但过程。

却不简单,努力+勇敢=成功,反之,不努力+不勇敢=失败。其实在有些成功中,恒心也是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郑和一生中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海上度过的,海上生活并不浪漫,在海上,只有茫茫的蓝色大海,连陆地与海岛都看不见,就算有,在航途中,也只能看到荒岛。如果再遇上海盗、风浪,那便是名副其实的雪上加霜。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感慨万千。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这几点的又有几个呢?所以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取做好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郑和就是我们的榜样。

全文告诉我们:努力+勇敢+恒心=成功。

《郑和远航》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自学本课生字,准确理解“派遣”“撕裂”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悟到详略合宜的写作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

1、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

史意义,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2、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对郑和及其远航的历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郑和第一远航的宏大场面。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映示相关文字的课件;有关郑和远航的情景教学视频。

三、设计理念:

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

四、设计思路:

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网络互动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郑和远航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语文第十册的26课《郑和远航》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公元1405年,郑和庞大的明朝皇家自江苏太仓刘家河放洋……世界历史上不可思议,中国历史难以忘怀的伟大远航,郑和七下西洋,从此开始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具体生动的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同时简要的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郑和远航》是一篇带有史料性的文章,而这篇课文是想表现郑和这个民族英雄的伟大形象,还是想重点突出这个历史事件从而说明些什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教师对文本的价值取向的问题。如果从文本最后点明远航的“重大意义”看,我则认为作者可能更侧重于记事,记事当然离不开人,抓住了“远航”这一事件,就不难从中感受郑和的伟人形象。那将“远航”作为教学的主线话,课文结尾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意义”就显得单一直白而少了历史层面上的反思。1433年第七次远航,郑和病逝古里,远洋舰队最后一次驶入江苏太仓刘家河。皇帝诏令:下西洋诸番国家宝船悉令停止!在郑和的伟大远航中,可以看到辉煌,也能看到辉煌中的荒唐,甚至悲凉。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来思考远航,在教学中就可以尝试立足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展开对远航意义的多角度思考。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

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收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制定教学目标,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对学情的把握。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课学习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己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另外五年级孩子具有烈好奇心与求知欲,郑和远航的历史应该能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入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性阅读就显得很有必要。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

情感目标: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演”、“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设计思路: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二、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三、学习过程,感受郑和其人。四、依据标题,指导熟读复述。五、课外拓展,升华学生情感。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空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要说明: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2、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3、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二课时简要说明。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获,我将采用“复习导入,确定主线、精读文本,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第二课目标预设:1、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一〉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

(1)规模的大的远航。

请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然后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规模宏大。

师引导学生对郑和远航和西方的几次大规模的远航进行比较后让学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国的建船技术,远航技术,船队的规模就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领先他们的何止是一百年呀!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适时的补充资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宝船”的形象鲜活起来,感受远航规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诵读动情。

(2)充满凶险的远航。

一是大自然的“凶险”。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

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将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3)友好和平的远航。

学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这还是一次友好和平的远航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二〉走向历史,品味远航的辛酸。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史上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教师引导学生试想: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并写一写。《新大纲》中有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一环节设计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1、点击“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去了解更多这位英雄,这段历史。

这一作业设计由课内延伸课外。对历史的探索,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引发他们的思考。在这里教师应该是多维思考的启蒙者,而不只是扮演“课文解读的权威”。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得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始终贯彻在这一篇课文中。

读《郑和远航》有感

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能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复述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重点难点。

设计理念。

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想体现的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倡导的“主题教学”。我试图“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整体先‘构建’,而后又‘解构’课堂——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形成一种深深浸润在文化之中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扬弃,感悟与反思,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

设计思路。

一、用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的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

三、略讲第四、第五段,按顺序复述航海经过;

四、用中国造船专家、海军少将郑明先生的话总结升华,并布置拓展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了解到的有关郑和的生平。

二、初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理请课文脉络。

给课文分段,并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了我国明朝时的一位航海英雄,他就是——(学生接口):郑和。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呢?(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过渡:当代一位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说过(多媒体屏幕上出世句子):“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我想,同学们肯定对郑和远航非常感兴趣吧,那我们就一起踏上郑和的第一次远航之路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1—3小节)。

1.读课文1—3小节,体会远航之规模宏大。

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远航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第一段,读完后请完成填空:这是一次     的远航。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预设答案一:填上“规模宏大”(也可以是意思相近的词)。

老师引导:是呀,这是一次规模空前宏大的远航,课文中多处描绘都表现出了这一点,请在这些句子下面划上横线,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细读1—3小节,交流反馈。并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威武、自信)。

2.自学第4、5自然段,体会远航之友好、凶险。

(1)自读4、5小节,先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预设答案:文明、和平、友好等等)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各国对这支船队的态度又是怎样?

(2)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组织讨论,反馈。教师小结:是呀,航海之路充满了艰辛,郑和用友善和诚信换回了和平邦交,用刚强和武力给了那些图谋不轨者以教训,就像郑和自己说的那样(媒体出世句子):“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异域,迴隔于烟雾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教师简单解释并领学生齐读。)。

三、略读第二段,复述航海经过。

教师手指航海线路图:从1405年到1433年……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郑和率领的船队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亚非34个国家和地区,跋涉7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3周多,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

这以后的六次航海,作者没有详细写,但我想同学们也能想象得出来。你能根据书上描绘的第一次航海经过,也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说一说后来的某一次航海经历吗?先自己试着说一说,再说给大家听。

郑和远航,……它表现了……也开阔了……郑和出使促进了……。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中国造船专家、海军少将郑明先生每次提到“郑和下西洋体现的成就”时,便眼露异彩地说:“郑和率领的混合舰队,船舶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多,组织配备之严,舰队航程之远,续航时间之久,航海技术之先进,造船工艺之优异,历史影响之深远,实为中外航海史、造船史、海军史上之壮举!”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600年后的今天,站在郑和的塑像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下节课再交流。

(出示图片,伴以音乐)。

10郑和远航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的作用。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二、       教学重难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三、       教学用具:小黑板 多媒体。

四、       教学用时:二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出示郑和图像。(板书郑和)。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请来说说看。

3读题质疑。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码遣器拳赠撕范桅魁炫瓷珊夷鬓。

(2)出示词语。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化险为夷 。

用上面的词语,联系课文,说一、两句完整的话。

4指名分小节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5指导分段。

(1) 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1-5自然段)。

(2) 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4) 教师指导,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三、理解课文。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六百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他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有句话给予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

(1) 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一起读句子。

理解“顶峰”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

郑和远航达到了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

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

2、学习规模大。

(1)自由读1-3自然段,圈出表示规模大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

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读好句子中的数字,你就会读出宝船的气势和雄伟,读出你心中的赞叹。)。

鼓励学生在读中体会规模之大。(主要从四个方面:人多、船大、设备先进、分工明确)。

板书规模大。

3、学习时间长。

规模确实非常庞大,那郑和远航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呢?指导学生学习6-7节。

指名交流:1405至1433年,历时28年,郑和共计7次远航,(板书时间长)。

郑和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绝后的。让我们怀着由衷的赞叹齐读第六自然段,读出你的感情。

1432年,最后一次下西洋时,郑和已是61岁高龄。第二年初,就在返航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印度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让我们带着深深地怀念之情再读一遍。

4、学习范围广。

郑和七下西洋到底到了那些地方?范围有多广呢?(板书范围广)。

组织学生介绍课外查阅的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演示投影,播放录像。

出示句子:“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自豪地读句子。

四、课堂小结:

郑和七下西洋,在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翻开了新的篇章。人类文明史将会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

远航,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那么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呢?在不远万里的远航征途中他们又遇到了哪些凶险呢?又是怎样克服的?我们在下一节课将会学习航海英雄郑和的第一次远航,去细细领略他的风采和顽强的探索精神。

五、作业设计:

1、补充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

2、填空。

3、向别人介绍航海英雄郑和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规模大。

时间长     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范围广 。

一、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做到了详略得当。

二、设计理念。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qing,最后以情促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于阅读过程,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三、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能在民主宽松和谐教学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获取材料来实现,因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过程的主体。《郑和远航》一文,我是把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切入点,依托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理清脉络,最后再回归文本。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郑和远航》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1.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划出文中生字新词,自学,并完成《习字册》,理解词语的意思,完成《补充习题》第三题。

3.收集有关郑和的资料。

4.观看中央少儿频道的童话片《郑和下西洋》,了解一些小故事。

挂图 朗读资料 生字新词卡片

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写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板书课题:10、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5.补充介绍郑和的资料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2岁时,郑和入宫做太监,后提拔为内官监,赐姓郑。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他入宫后信奉佛教,因此被封为“三宝太监”。 1405年郑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是指现在的文莱以西的海洋各地以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一)生字词

1.出示生字新词:

派遣 魁梧 健步 浩浩荡荡

赠送 丝绸 瓷器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a、指名读,相机正音。

b、这些词语,你能在课文中理解它们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交流。

2. 将上述词语放入三个方框中。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放在三个方框中,分成这三类呢?试试为每一类有关的内容加个小标题。(扬帆远航 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二)朗读课文,指名读、小组读和齐读相结合。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二)再读课文,思考: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1.自由读1-3自然段,你从哪里体会到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在书上圈圈画画。

2.交流:(人多、分工明确、“宝船”)

出示:“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船大:引导从数字体会宝船的大(与学校操场相比较,想象宝船的“雄伟壮观”,通过朗读读出)

先进:配备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宝船上装载着丝绸、瓷器、铁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手工业品、茶叶、货币、历法、衡器、书籍、药材等等珍贵物品。)

组织严密、配套科学:(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

看一些船队的图片

3.此时的郑和,站在指挥船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读第三小节,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用成语来形容。

4.郑和的决心、信心、勇气都凝聚在了两个字上——“启航”!谁来读出郑和的雄心壮志!

5.让我们超越时空的界限,回到当时,和郑和一起扬帆起航!(观看启航的视频)

6.你的心情怎样?好,拿起书,把你的感情全投入到朗读中去吧!齐读第三小节。

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完成《习字册》

读《郑和远航》有感

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篇幅稍长,较难把握。本文的结构很清晰,第一至五自然段具体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第六自然段概括介绍郑和七次远航的情况,第七自然段综述远航的意义。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把第一次远航写得很详细,分为“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部分来叙述。其它六次则一带而过。这种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值得重视,当然文中介绍宝船时所用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也不容忽视。

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课堂教学:

第一、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第一课时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我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先提问复习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重大意义”的段落结构,然后就这样和学生开场:“同学们,我们读文章一般都按从前到后的顺序,今天我们要改变一下,要从后向前来学。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齐读课文后,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就是本堂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第二、先小后大,环环相扣。

在学生回答后,我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板书在黑板上,并向学生说:“下面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三个问题,从哪些文字可以读出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三个问题,我们还是要按从后向前的顺序来解决。先来最后一个!”能体现范围之广和时间之长的句子基本都在课文的“重大意义”部分,所以很快就解决了。剩下一个“规模之大”正好又切入了“扬帆启航”部分的阅读教学。“扬帆启航”部分文中多处能过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来描写远航船队规模之大。在学生找出这些句子时,让学生反复品读,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及时点明这两种说明方法。最后,通过集体朗读让学生在洪亮的读书声中体会郑和“扬帆启航”时那壮观场面和恢宏气势。

第三、读悟结合、渗透点拨。

一句“规模如此之大、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如此之广的远航有什么目的?”就将教学引入了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自然)“友好交往”。让学生反复读一读,找一找能反映友好交往的句子来再读读,说一说什么叫友好交往?再一句“坐那么大的船,到各国去游玩,还能交到很多朋友,看来远航真是一件轻松自在的好差事,你觉得呢?”又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第三部分“战胜凶险”(第五自然段),郑和远航时遇到了哪些凶险?他是怎样应对的?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反复品味,并说一说“读了四五两自然段,你觉得郑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我国古代人民友好、机智、镇定、勇敢和顽强的探索精神。

第四、再读结尾、升华主题。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六、七自然段,读出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读出我们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希望能与各位同行交流、讨论。

《郑和远航》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从网上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了解并熟悉郑和的生平等资料。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26、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1、老师请几位同学起来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

(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一方面学生能认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词语也理解了。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

继续朗读课文,如果发现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家会继续努力的。

2、相机出示文本中的语句: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3、从文中哪一部分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呢?从而引出“扬帆启航”这一部分的教学。

1、播放(视频)启航场面,初步感受体会船队规模宏大和郑和的威武豪迈。

2、指明一、二学生略谈感受。

3、自读课文,划出能够体现远航规模之大的语句并仔细品读,试着深入体会远航规模之大。

4、点击宝船和船队图片,品味宏伟壮观。

5、回归文本,赏读课文,通过朗读,再次感悟“扬帆启航”那宏大的规模和气势。

6、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7、这部分学习引导分为两大步:

(一)自主选择第4节“友好交往”或第5节“战胜凶险”,点击专题学习网站合作学习。

a、“友好交往”部分重点自学讨论:

1、从哪些词句你能读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友好的?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小组内说说,他们怎么交流、可能说些什么,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

(相机出示有关图片。)。

3、读到这儿,你对郑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b、“战胜凶险”部分重点自学研讨:

1、用“”划出中心句。

2、你是怎么理解“凶险”的?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凶险?

3、哪些词句体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远航路线图,深入体会远航之险之难。

4、读着课文,想象着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你难道不想赞一赞郑和吗?

1、引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简单介绍详写和略写的.写作方法。

2、引读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那么这次航行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齐读:表现了……开阔了……促进了……。

看着如此壮观的场面,感受着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有专家说:“郑和远航是有史以来最文明的人类交往”,今天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充分感受到郑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郑和这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数不胜数,希望你们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他们,去走近他们,去学习他们。有机会,我们再大家一起来交流。

2、四人小组合作出一份与郑和有关的电子小报。

3、进入相关专题网站,阅读郑和的有关资料、故事。

规模之大。

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富强的明朝,一个伟大的郑和。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中的一次。1405年7月的一天,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航海。在他一生中共七次下西洋,历经28年,遍访了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多个国家与地区。

60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其航程之远、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把中华民族的航海史推上辉煌的.顶点,在人类航海史上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如此壮观的航海之举,在当时却未能叩开中国走向海洋强国之门,只是作为“孤立”的航海事件,当然也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巨大的推动效应。其原因是除了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外,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海洋观念的薄弱,以及传统海洋政策的历史局限。

虽然海洋政策有局限性,但郑和为了促进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激动。特别是郑和在航行时遇到的自然与人为的灾难,他能够镇定自若、有勇有谋,最终转危为安,让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牵动着国内外人民的心。

《郑和远航》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我被郑和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1405年7月11日,郑和受明朝皇帝派遣,率领二百多艘船只及两万七千八百多人,由苏州府刘家港码头出发,向西洋行驶。途中,每经过一个国家,郑和都要向这个国家的国王递交国书,并代表皇帝向国王赠送礼品,然后进行贸易,受到这些国家的官员及百姓的尊重和欢迎。想起郑和远航的情景,我好生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他让我改变了对祖国过去的看法,不再为大清朝的腐败无能而感到羞愧,她让我感到有这样的祖国而扬眉吐气。

他的心血没有白费,他获得崇高的荣誉,他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他是和平的使者”,他牵连了明朝和全世界的友情,他是伟大的圣人。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像郑和一样,为祖国争光。

11郑和远航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从第一次远航中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贡献、艰辛,体会郑和伟大的英雄形象。

3、激发同学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次远航。

过度:这段历史虽然发生在600年前,但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那是因为——(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先出示中心句,这就给同学一个总的概括,从总体上掌握对文章的理解,再者这句话起了个总括的作用,对下面的文章起了铺垫作用。

(一)、学习“扬帆远航”

1、称之为顶峰,那是因为它是规模最大的,时间最长的,范围最广的。郑和远航,究竟规模多大,时间多长,范围多广呢?就让我们来到1405年7月11日,来到苏州俯,刘家河码头吧!(打开书本)就在这一天,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这支船队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1—3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看看哪些地方显示出了郑和船队规模之巨大。默读、找划是同学理解文本的最重要途径,高年级同学很注重默读的方式,只有边读、边思,那对同学的思维能力才有进一步的提高。

2、交流。

3、透过这些宝船,透过这只船队,大明朝的雄厚实力清晰可见。让我们骄傲地来介绍这只船队!(出示全段)、指名读。

4、600多年前的中国就有如此规模庞大的船队,真是让人叹服啊!让我们再次骄傲地说——(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再出示中心句,加深印象。

5、带领这样规模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困难之重重,任务之艰巨,路途之辛劳是可想而知的。可是,郑和退缩了吗?(没有)看,郑和多么从容,他正临风站在船头!(出示图片)。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他的样子?(高大、神气、身材魁梧、威风凛凛)。

(1)、这么威风凛凛的郑和,谁能把他读出来!(出示句子)。

(2)、来!一起把郑和的威风读出来!(齐读)。

(二)、学习“友好往来”

过渡:就这样,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郑和的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动身了。郑和远航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

1、郑和的船队一路经过了许多国家,与这些国家进行了友好往来。这就是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划,看看外国朋友是怎样对待郑和船队的。

2、交流。

3、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段,告诉我:为什么这些素不相识的外国朋友对郑和船队这么热情呢?郑和船队事怎么做的。

4、交流。(是啊,是郑和的真诚感动了他们。)。

4、看了这一幕,我们不得不感激郑和,感激他揭开了中外友好往来的篇章,感激他让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开辟了一条海上的丝绸之路,感激他把世界文化带回了中国。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啊!让我们满怀激qing地赞颂:(出示句子: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这一环节中,可让同学考虑为什么郑和每到一个国家,人民都会那么欢迎他呢?可讲解深入些,拓宽同学思维。

(三)、战胜凶险。

过渡:然而,在苍茫的大海上,这次航行也充溢了凶险,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第5自然段。看看郑和的船队遇到了哪些凶险?用很概括的词语告诉我。(遇上风浪、遇上海盗)。

1、遇上风浪。

(1)、指导朗读,读出“险恶”。指名读。

(2)、面对如此险境,郑和他却。

(3)、看来一波一浪是显示不出郑和的勇敢镇定的,让我们一起来读出更多更大的风浪!(齐读)让我们带着对郑和的佩服再读一遍(齐读)!

2、遇上海盗。

(1)、谁能把郑和智斗海盗的过程用自身的话来说一说?(稍时准备)。

(2)、这有说明郑和是一个怎样的人?

3、是啊,(出示句子)郑和率领的船队……。

三、升华感情。

是啊,他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于是郑和又开始了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共七次的远航。直到第七次远航时,郑和已经是一个鬓发全白的老人了!就在这最后一次远航的归途中,郑和病故他乡,退下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他为航海事业所做的贡献功在千秋,永远不会被磨灭。同学们,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敬重的心情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2、三十多个国家该是一个多么大的范围啊!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地图)(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紧接着引读:它表示了我国古代人民……(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对郑和说。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600年前的民族航海英雄说些什么吗?请同学先在小组内先说一说,等一下我请同学来说。

五、

总结。

同学们,千言万语怎能描绘出郑和七下西洋的艰辛,千言万语怎能抒发我们心中的敬重,表达我们心中的骄傲与自豪!就让我们在心中刻下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吧!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个名字(出示),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段(出示)。

六、安排作业。

学完了了这篇课文,你想对郑和说些什么呢?

这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既有利于学习郑和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对同学的一次练笔机会,学、写结合,才干达到最好的效果。

《郑和远航》教案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文章。本设计确立了“以文本为本,紧扣说些训练”的理念。凭借语言载体,读写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近郑和,走进郑和远航这一伟大事件,让课堂充满浓烈的语文味。感知郑和的勇往直前、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追求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

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近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

出示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名学生说一说。)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课题 郑和 远航 简介郑和的生平

3、讨论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

3、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4、朗读思考曾提出的相关问题

5、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紧扣结尾,品读感悟,情文相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间交流。

(4)交流阅读收获。

(5)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

7、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四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

(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o圈出来。指名回答后读第三自然段。

(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

8、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习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远航(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 人多 人山人海

(宝船) 船大 雄伟壮观

船队 浩浩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