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的本土化论文(精选16篇)

时间:2023-12-28 20:00:25 作者:琴心月 毕业论文

通过研究范本,我们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CI的本土化论文

人性化设计就是要抓住人性的特点,是产品适用于人,更舒服的服务于人,以合适的设计手法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需求不单单只是在物质上,还要符合在人们的精神与情感上的需求。人性化的设计就是要抓住人的特点,人性的需求,针对不同人群特定的需要,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使人与产品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给予人们人文的关怀。在我看来,设计是无“情”的也是有“情”的。无情体现在人类普通的设计中,设计是无生命体。但是把设计当做一个“活”的生命体来对待,体现在人们对物的设计与使用其过程中的感受,这便是“有情”。例如:美国夫妻档设计师查尔斯和蕾伊姆斯两人是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完美结合。查尔斯注重技术、材料、生产,而蕾注重的是形式与空间在美学上的体现。机能型态的革命与刺激的视觉语言相结合,在满足使用者的品质需求与便利的同时更为使用者带来了在视觉传达上、心理感知上、情感共鸣上的愉悦体验。“无情”与“有情”相互克制却又相互依赖。在未来的发展,可以说人性化的设计将会是必然趋势与最终追求。由德国工业设计师迪特拉姆斯提出著名的设计十诫:好的设计是创新的、实用的、唯美的;会让产品说话、隐讳的、诚实的、坚固耐用的、细致的、环保的、也是极简的。这些准则无一不是站在人性化设计的角度来考虑,他的诸多设计例如收音机、家电设备及咖啡机的设计都充分阐释了他在使用者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上非常的注重。实用环保与美学价值相结合,简约却不简单,在设计上考虑周到但不放过任意一个小的方方面面,日臻严谨的功能中渗透着无微不至的关爱。通过设计功能与形式功能等方面“人性、情感”的元素注入,使得设计物在具有实用主义的同时又感性与情感流露。做到物与我相忘,使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更加完美。,迪特拉姆斯和深泽一起分别在伦敦和东京举办了设计展。其中有一部分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普通产品,如回形针、购物篮、玻璃杯、书架等,这些工业产品的共同点就是从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普通,平淡无奇的无生命物,但在人类使用的过程中,细枝末梢处让使用者感受到他在设计中的别有匠心,充分发挥了为人设计这一宗旨,让人倍感温馨、感受到人道主义的真情。工业设计里有了人性化的设计,我们的世界充满感情与交流,还有人文的关怀,这不仅是对物的设计也是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设计,一种生活的态度。设计的美除了在理性的严谨上还需要感性与之交融。通过具有感染力的“形态、色彩、质感”来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心理,使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在是冰冷的无情。工业产品的造型比例、形态尺寸是首要确定因素,例如圆形给人很圆满,活泼的感觉;矩形或对称则是严谨,庄严感受;曲线、弧线则是很柔美,自由,流畅,符合现代设计的工业造型的特点;选用几何体造型,布局和构成较简约抽象、充满几何的美感,具有多样化的时尚感。工业产品色彩是视觉最直接的展现,产品的色彩处理的好可以适当弥补产品在造型上出现的某些不足之处,反而言之,也非常容易破坏整体的美、影响人们情绪。根据产品用途、形状、功能、社会层次、潮流、营造的氛围、使用者的喜好等来定。暖色、高明度、高纯度的如红、橙、黄易引人注意,用在消防器材和救生衣等,拉近人们视觉距离;冷色、低纯度、低明度如蓝、紫、灰易发人深思、静默、产生距离感;用在球鞋、飞机、自行车等。还有以白色、银灰、银黑金属光泽为主,如家电、医疗器械等。工业产品质感在设计中是一种温柔的感性。产品的本身材料的质感是通过表面特征给人感受和心理带来的不同体验。如玻璃钢铁给人科技感、木质给人古朴自然意味,不同材料的质感和肌理会给人带来不同的生活感受。美好的生活方式很注重设计中的“质感”,在追求“质的满足”的同时,也倡导“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工业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的体现。工业设计中人性化的自然流畅,会让人有所触动,令人渐渐地陶醉,使使用者产生一种“幻觉”,从最开始靠近它到后来对它产生点点好感,最后逐渐从人性的情感上被它征服。

CI的本土化论文

安徽采蝶轩蛋糕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是目前安徽省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主要以生产、制作和销售各类西点,中式蛋糕为核心产业。合肥虽说是个二线城市但近几年来蛋糕店等西点店的数量迅速增加,本土的几个比较大的品牌如永冠、采蝶轩、金冠、皇冠等。外来品牌中响当当的大的品牌有向阳坊、好利来、超港、好利来、巴莉甜甜、吉祥蛋挞、元祖食品、面包新语、皇品轩、85度c、仟吉等,或是全国名牌,或是外国品牌。

伴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一些传统的吃长寿面已经慢慢被蛋糕取代,最得人心的地方还是在于好吃,征服了市场,为大多数人们接受。

目录:1.公司简介2.企业文化3.产品介绍。

4.采蝶轩log设计。

1.公司介绍:

经历10几年的发展,采蝶轩不仅成为一家拥有大批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师、全套进口生产设备,部门齐全,管理现代化的企业,而且分店众多,成为合肥一处处名片。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承“引领美食潮流、倡导品味生活”的经营理念,在10几年的历程中,“采蝶轩”系列产品不仅被广大消费者广泛认同和喜爱,而取得了丰厚的社会经济效益。

2.企业文化:

采蝶轩经营理念:

以诚信为根本。

以服务为依托。

以市场为载体。

视质量为生命。

竭诚为广大顾客服务。

采蝶轩口号:

健康、美味、好心情健康是责任。

美味是目标。

好心情是我们创造。

采蝶轩的经营宗旨:

通过优秀的品质、服务、清洁和物有所值的不断追求,令顾客101%满意。

采蝶轩经营目标:

以客户为尊,团结向上,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将采蝶轩建设成为中国烘焙行业。

的第一品牌。

3.产品介绍。

生产质量和品质是企业的命脉,更是企业的核心之重,我们的产品不断更新,不断向更加营养、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在营养、健康、安全方面不断完善。

产品新鲜(提供现场制作)、选料精心,制作用心,客户放心。

裱花。

1、提前与市场接轨,提供良好的客户消费环境。

2、优先的免费配送服务(电话预定为客人节省时间)。

3、产品新鲜(提供现场制作)、选料精心,制作用心,客户放心。

营运。

1、公司有良好的发展眼光,不断引进新的产品,同时在生产线上,引进粽子生产线及进口设备生产线,保证产品的充足供应。另外门店装修,不断的翻新旧的门店及不断的拓展新的门店,让顾客方便消费,也让消费者始终对采蝶轩具有新鲜感,更让消费者能够感觉采蝶轩是饼店时尚的代名词,符合现代人消费的水平,而且公司也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引进更新的管理技术。消费者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真正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在竞争中取得先机,而采蝶轩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2、公司高层的正确领导使整个公司业绩提升成良性,健康的发展,虽然前期走了很多弯路,但公司及时调整方针政策,不断补充新的血液,让整个管理团队最终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

3、公司门店员工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为公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内部基础。企划。

1、坚定的企业信念。

学会承担,学会承担责任感,把工作当做第一,成为企业的家人。饮料。

人员,不断的完善。

公司相关体系,公司主干流率较低,保证公司运营的稳定规范化。

3、经营宗旨:采蝶轩通过优秀的品质、服务、清洁和物有所值的不断追求,令顾客得到满意,以客户为尊,团结向上,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处于不败之地。

成功秘诀:。

1.坚持改变、不断创新2.反应敏锐、行动迅速。

采蝶轩的ci设计:

我的体会:

1、广招多元化和背景不同的员工,大胆启用新人,给员工机会。2、每个发展阶段都抓好了关键的环节,抓住机会注入新的ci。

3、经营政策灵活机动,敢于尝试和创新。市场嗅觉灵敏,不但能抓住消费者的喜好,也能发现对手的不足,在烘焙市场一直独占鳌头。4.后台供应要快、准、狠。5.人好;决策好;市场好。

6.后期发展以市场和品牌为战略导向。控制合肥市场,抢占消费者心智,让采碟轩成为合肥人心中的品牌产品。

CI的本土化论文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产品的质量已不再是占领占据市场绝对的因素,主要在于产品是否具有自己的个性。也就是说工业产品设计要与本土的文化相结合,体现本土文化的特色,浸润着本土文化的精髓。例如,中国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一名中国设计师在创作中将民族风格和民族情怀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获得行内人士及国际上的高度认可。他巧妙的利用了中国本土传统吉祥图案“方胜”,以形取神,将本土的特色相融合,“物我合一”创作出本土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种具有东方气韵,传统的文化底蕴,使其在中国设计大家中可以做到一鸣惊人。中国的产品要从“中国制造”摆脱出来,径而走向“中国设计”,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形成自己的设计体系,展示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气质。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去挖掘探索我国本土化是设计、重新审视我国的周边,深刻的研究东方文明;这是中国的设计融入并走向世界的重中之重。在日本,日本的工业设计基本实现了产品本土化,走向了市场国际化的道路。它充分地探索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把民族本土文化的审美和当今现代的设计结合起来,形成日本独特的设计体系。日本并没有大量地仿欧美国家、受韩国的影响,造成本土产品的欧美化、韩潮;而是保留与创新相兼融。在真正学习到了西方设计的'精髓后,将西方设计中适合自己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思维与自己的本土文化相融合。日本对于设计的本土化方面理解和运用的重视,还是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及借鉴。这与日本本土自然资源的匮乏、本土面积狭小、不适宜耕种等一系列限制自身发展的因素有关,导致了日本对于本土设计的不断探索研究,形成了日本产品的精致自然、优雅简洁、节能环保、最小化原则、多功能化等本土化特点。如一位德国著名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说过:“少即是多”的观点。他主张技术与艺术的相统一,利用新材料新科技为主要表现手段,提倡精准严谨的艺术效果。他的作品极简到几乎不可再精简的绝对境界,予人视觉上极致的美感的同时具有实用性;做到了“形式追随功能”,不断将其形式简约化。日本福田繁熊先生也曾指出:“设计中不能多余”的观点。从而,形成了日本本土化非常严谨的传统风格。那么,我国设计的本土化该怎样体现?我国的本土文化是什么?我们如何实现,日本的文化和我国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甚至日本的大和民族大部分其实都是从我国流传过去的,那为何当代的设计还不及日本呢?其实我们需要的更多是反思。在当代设计中,把国家的、地区的、民族的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一些元素相结合,形成独树一帜的设计体系,也未必不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苹果开创者乔布斯曾在印度修行半年,对佛经中的梵文字体颇感兴趣,结合了英文的花体字,完善了他极简的设计思想,将现代科技与民族本土元素相互碰撞并结合,形成“苹果”革命。然而,书法不单是国外有,中国的书法乃最简单的勾画艺术,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形成,“鸟文”“金文”“甲骨文”无一不是人类最原始、最本初至美的生命设计。中国的绘画,可视的静态艺术设计,敦煌壁画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张泽瑞的《清明上河图》等皆为我国的传统元素,这些远古的图腾,塑造出无与伦比的魅力与自然的设计。书法、雕塑、建筑、音乐里的东方艺术与东方美学突出了美的自然形式包含着社会化,强调着美与仁爱的和谐统一。这些本土的文化元素都值得我们在设计时加以萃取与运用。本土文化是设计的基石;真正具有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的本土设计才能让人深度地去回味,径而形成强有力的阵营,最终立足在市场上,占据在国际的设计舞台,让人感到设计中的本土归属感,从而使人对产品产生一种依恋。

3结语。

提倡人性化设计、本土化设计、民族化设计这是关于设计的传承与创新。著名设计大家乔治亚罗曾指出“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设计不单单只是一门追求产品外在的视觉表达艺术,还是一门涉及面广且复杂性高的学科,它包含着人性化、情感化、社会化、民族化等因素,需要我们每一位设计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量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深度研究与渗透,然后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真情情感流露。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3]王受之.世界设计现代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本土化社会学论文

abstract.ii。

一、前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1。

1.国外研究现状...1。

2.国内研究现状...1。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2。

1.研究目的...2。

2.理论意义...2。

3.现实意义...3。

(四)研究方法和对象...3。

1.研究思路...3。

2.研究方法...3。

3.研究对象...3。

(五)相关理论概述...3。

2.社会排斥...3。

3.社会互动...4。

4.文化认同...4。

(六)相关概念界定...4。

1.农民工...4。

2.城市融入...4。

3.边缘人...4。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区域性分析――以j市为例...5。

(一)j市农民工现状...5。

1.基本情况...5。

2.生活状况...5。

3.工作状况...6。

(二)j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和需求...7。

1.经济层面的融入...7。

2.社会层面的融入...8。

3.心理层面的融入...8。

4.政治层面的融入...9。

5.文化层面的融入...10。

6.融入需求...10。

(三)j市农民工城市融入存在问题及原因...11。

1.存在问题...11。

2.原因分析...11。

三、建议和对策...13。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13。

(二)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13。

(三)提高农民工在初级分配中的待遇...13。

(四)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13。

(五)逐渐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14。

(六)建立属于农民工的工会组织...14。

结论...15。

注释...16。

参考文献...17。

致谢...18。

CI的本土化论文

ci的认识:

一、ci企业形象。

ci策划对企业营销的作用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营造企业判别,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培植企业文化,加强内部凝聚力;。

扩大对外影响,培育公众消费忠诚度;。

促进企业营销策略的整合;。

二、ci传播企业形象。

ci策划的目标就是定位企业身份与传播企业形象。

企业身份包括以下内容:所有权性质;企业产品状况;企业组织结构;领导、雇员和共有价值。

传播企业形象。

CI的本土化论文

在蒙昧的年代,先民以最质朴的最简单的手法在历史长流留下了许多无与伦比的美丽,人类的文明不断发展,人们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同时对创新、效率、舒适、方便的生活也开始注重。人性化的设计自然变成了当代设计领域与消费者的追求目标,带有明显的后工业设计的时代特色,非物质化设计、再生性设计、诗意的设计等方面。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习以为常。在文明与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设计已经被视为一种文化来解读。设计者的创作理念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熏陶,一般情况下,带有时代、民族、区域性的特点。

CI的本土化论文

mbo是美国80年代兼并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一种通过融资来完成并购的方式。融资并购又称杠杆收购(leveragedbuyout,简称lbo),是通过公司的大量举债,增加财务杠杆向某一公司股东购买股票,完成购并活动。“经理层融资收购”是杠杆收购的一种。当运用杠杆收购的主体是目标公司的经理层时,就称之为mbo。

从管理意义上讲,mbo是对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反叛,因为其追求的是一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对集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经理层对公司进行收购后,实现了对决策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接管,而不只是纯粹担任股东的“代理人”的角色。对公司而言,则可以降低代理成本,减少对经理人权力的约束。因此,mbo实际上是对过度分权导致代理成本过大的一种矫正。

在中国,由于国有和绝大多数集体企业长期以来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产权不明晰,而且企业的经营管理层的管理才能一直不能得到应有的有效回报,激励严重不足。因此,mbo作为降低代理成本的有效工具,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有关保护私有财产的提法更是让mbo炙手可热。业内人士分析,十六大报告中有关“保护合法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提法实际上解决了mbo操作过程中的诸多难题:比如是否应当按管理层对企业的贡献给予部分股份?管理层的技术、管理智慧是否能够真正以资本进行度量?又如管理层以低于每股净资产值收购上市公司股权是否合理等。

10月8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首次对管理层收购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指出:“管理层、员工进行上市公司收购的,被收购公司的独立董事应当就收购可能对公司产生的影响发表意见。独立董事应当要求公司聘请独立财务顾问等专业机构提供咨询意见,咨询意见与独立董事意见一并予以公告。”自此,一直暗流涌动的mbo(管理层收购)越来越多地走上前台,成为市场中关注的焦点。

有分析认为,目前国内至少有100多家上市公司正在酝酿实施mbo;有统计显示,境内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仅为0.017%,与美国上市公司ceo平均持股2.7%相比还有很大空间;于是,有专家大胆预言:将成为中国各类企业的“mbo年”。

然而,伴随着mbo日益火爆的,并不都是赞美,更多的时候是愈演愈烈的争论,乃至尖锐无情的批评。对收购价格的公正性、收购资金来源的合法性等等,资本市场上早就充满了质疑之声;而随着有些实施公司业绩令人失望的亮相,本来各方都期许其能推动业绩增长的效果,也成了一个未知数。人们担心的是,在mbo实施过程中,如果缺乏相关利益群体的监督,很容易形成新的“一股独大”现象。作为大股东的管理者,在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出现不一致时,轻则可能损害公司或其他投资者的利益,极端者甚至会成为掏空或挤占上市公司资产和利润的工具。

因此,如何使得在国外公司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的mbo尽快本土化并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详细地剖析案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需要采取的对策,将不失为一种非常有益的方法。

胜利股份mbo案例分析。

207月23日,胜利投资成立,注册资本1.1亿元。该公司股东为43名自然人,由胜利股份、胜利股份第一大股东胜邦企业投资集团和第三大股东胜利集团的中、高级管理层组成。其中徐建国等6人各持股350万股,为并列第一大股东。

年7月24日,胜利集团与胜利投资签订股权转让协议,2002年9月18日签署补充协议,将其代山东省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持有的胜利股份国家股1641万股(占总股本的6.85%)转让给后者,转让价格为胜利股份2002年中报每股净资产2.27元。

2002年9月17日,公司公告称,山东省政府已批复同意上述股权转让。

2002年11月12日,公司公告称,上述股权转让已得到财政部批准;胜邦集团与胜利投资于2002年11月10日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胜利股份法人股2589万股(占总股本的10.8%)转让给后者,转让价格为胜利股份2002年中报每股净资产2.27元。股权转让完成后,胜利投资将持有胜利股份股权4229.71万股(占总股本的17.65%),成为胜利股份新的第一大股东。胜邦集团尚持有胜利股份流通股1559万股(占总股本的6.5%),成为胜利股份第三大股东。

相比其他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漫长的审批过程,胜利股份mbo中涉及的国有股转让从申请到批复仅三个多月,这对整个收购过程几乎是“一剑定乾坤”。之所以这样顺利,据介绍,一是其涉及的国有股数量和比例都不高;二是山东省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初那场胜邦集团与广州通百惠之间展开的胜利股份股权之争记忆犹新,地方政府和公司深刻体会到,股权相对分散未必是件好事,反而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股权纷争的旋涡,影响公司正常发展,对政府部门来说也不利于保住当地上市资源。所以收购运作伊始,就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公司同样希望股权稳定并提高反收购能力,董事长隋立祖对收购目的的解释是:首先是保持公司股权稳定,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发展方向不会改变,时下经常出现的上市公司大股东频繁易主,大多并不能将企业带入阳光地带,反而将其推向混乱的泥沼;其次,把打工的变成股东,公司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正是由于政府、企业、管理层达成共识,胜利股份mbo才一路绿灯,在众多等待审批的公司中得以脱颖而出。

据披露,收购资金9601万元由胜利投资以注册资本金支付,而胜利投资1.1亿元的注册资本由其43名自然人股东以现金出资,自筹解决。这样一笔巨资,如果都依靠胜利投资43名股东个人自筹,可能性非常小。那么有否借助债务融资,如果有,谁来提供资金?公司不曾披露。当然,由于目前国内现行的制度障碍,使得mbo融资往往需要绕道而行,当事人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谨慎低调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于情理可以理解,但于原则却不能允许。

上市公司实施mbo的积极意义自不待。

言,小而言之可以调动公司管理层的积极性,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大而言之可以盘活大量国有存量资产,甚至可能成为国退民进、促进国企购并重组的重要渠道之一。但从几年来国内上市公司实施或拟实施mbo的方案与相关构想来看,还存在不少不规范、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转让股份的定价、公司管理层的融资渠道以及公司的`后续发展等方面。国内上市公司实施mbo时均是收购不流通的国有股或法人股,定价时则大多低于每股净资产,与流通股价格差距更大,这样,公司管理层获得绝对或相对控股权所需的代价之小可能令其它股东感到有失公平。同时,其中涉及资产评估、办理股权转让时缺乏足够的透明度,也给股民以公司管理层可能占了大便宜的印象。由于收购资金动辄需要数千万乃至数亿元,以中国目前的收入状况,公司管理层势必寻找合适的融资渠道,他们会不会与融资方合谋、为了一己之利而挪用或掏空上市公司的资产呢?又有什么有效的制度去约束与监督这种行为?联想到几年来个别公司高管与场外庄家合谋炒作股票以获取暴利的行为,对此存疑应该说是正常和理性的。mbo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有的mbo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

目前已经实施了mbo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尤其是交易价格等重要信息没有得到及时地披露,也有的公司以变相的方式完成了管理层收购后没有将事件的实质披露给投资者。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对收购人的股权构成、对上市公司的间接控股情况没有详细披露的约束;其二,对mbo的购股资金来源没有披露。几乎所有的mbo都是采用杠杆收购,而资金来源决定着管理层在未来几年内资金压力的大小,从而直接影响管理层对上市公司的决策。而国内现有几例mbo全部披露为自有资金,没有一家披露下一层的融资借贷关系;其三,对mbo的还款方式没有披露。就胜利股份今年前三季度每股6分钱的盈利情况来看,其只凭借每年的股权分红将没有能力偿还借款,那么他们的还款计划是什么,会不会影响上市公司,不得而知。

2、购股价格合理性值得怀疑。

规范意义上的管理层收购是一种市场行为,收购价格由收购者和目标公司进行谈判来确定,基本上能反映股票的市场价值。在我国,一方面由于股票市场还不能正确反映股票的价值;另一方面国有公司所有者缺位,形成内部人控制,由内部人来进行收购,很难保证转让价格的合理性。从现有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案例来看,大部分的收购价格低于公司股票的每股净资产。由于国有股与发起人法人股是不可流通股份,不能与二级市场价格同比衡量,因此如何公平地确定mbo中股权的转让价格,是收购的关键所在。

由于没有引入市场化的机制,价格形成缺乏竞争性,也就很难保证价格的公允性。试想由地方政府与管理层双方谈判而成,其中能够有多少透明度,又如何确保不发生“串谋”行为。在认可管理层收购积极意义的同时,已有专家提醒国有股转让是行政手段形成的,很难反映其定价是均衡价格,应防止被利用成为民营资本暴富的机会。

3、购股资金来源的规范性不足。

管理层收购的资金来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内部资金,即经理层本身提供的资金。二是外部来源,即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一般情况下,目标公司的股权或资产的价格往往远远超过收购方(经理层)的支付能力,所以,在收购中,经理层自身提供的资金只能占总收购价格中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还要依靠外来资金,其中,债务融资(包括高级债务、次级债务和流动资金贷款)往往在mbo收购融资中比例超过80%。因此,由于公司管理层较难拿出大笔资金来完成相关股份的收购,市场担心管理层会利用上市公司为这部分股权支付收购费用,另外,不排除存在着为管理层收购垫付资金的“影子股东”,这类股东在背后操纵上市公司,使得公司股权与控制问题变得复杂起来。这两者都可能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害。目前管理层收购案例中对收购资金来源一般很少披露。

4、收购主体合法性值得质疑。

管理层收购的主体一般是目标公司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收购前,管理层必须注册成立一家新公司,作为收购目标公司的主体,然后以新公司的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来购买目标企业的股份。新公司中来自于管理层的自有资金是极其有限的,一般占10%~20%,大部分需要银行的贷款。新公司纯粹为收购而设立,所以国外又称谓为壳公司或纸上公司,我国法律是否允许这样的公司存在,没有规定;而根据《公司法》对外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50%的有关规定,显然这样的壳公司在我国的存在是有法律障碍的,从目前已发生的几个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的案例来看,就存在有些公司对外投资超过净资产的50%的现象,这是和《公司法》的规定相冲突的。例如,胜利投资用于mbo的收购资金占其注册资本的比例就远远高于50%。

5、管理层收购的实施效果并不乐观。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所有者代表缺位、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目前上市公司实行管理层收购都是在国有股减持的背景之下发生的。那么,mbo完成后上市公司如何保持独立性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由于职工发起的持股会或投资公司的法人代表一般为上市公司现有的高管人员,mbo完成后上市公司与新的大股东如何在高管人员上保持独立就成为了新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部分公司中已经有所反应。在实施管理层收购后,深圳一家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由盈转亏,沪市一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半年度业绩虽然良好,但由于存在造假,使业绩的真实性也被打上问号。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制衡制度缺乏、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市场人士担心,管理层收购有可能成为掏空或挤占上市公司资产和利润的新工具。

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音乐教育论文

(一)教学理念陈旧。

音乐教学内容作为基础乐科学习的载体,其内容首先要体现全面的音乐性,其二才是技术性。然而,多年来我们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础乐科教学,“事实上,‘技能性’(或‘艺能性’)的教育倾向在目前仍占主流,从而缺少对‘人文性’教育的深刻反思,而真正深刻的教育反思视角恰恰应当是‘人文性’的”。[1]教学中教师忽略音乐中深层的民族文化价值,忽略音乐在表达民族文化和人的情感方面的独特意义,缺乏民族音乐性方面的教育,把一般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当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民族院校的基础乐科老师,应该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灵魂的解读者。但是,目前的教学及教学理念确实偏离了这样的路径。首先,教师把自己定位成仅仅是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工匠、音乐知识的传授者、音乐技能的示范者,而忽略了对于音乐本身的生命力、感染力的体验和解读。在这种教学理念下,音乐本身成为目的而不是表达情感的手段;其次,面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大部分“零起点”学生,目前这种标准化的、偏重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分级制教学体系看上去程序严密,教学层次分明,教学质量可控,也许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音乐知识和技能,但很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基础乐科的学习对他们的专业学习的益处,并因此怀疑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以西方音乐素材为主。

“长期以来,西方音乐体制的引入,塑造了中国音乐教育体制和音乐观念上的依附性,这是有很深层的和持久影响的……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主要在强化西方的音乐价值观、知识观还有作品及音乐的理解方式,这样一来自然西方是中心,我们是边缘”。[2]不可否认,西方的基础乐科教学体系由于在许多方面体现出它的科学性、系统性、严谨性,我国音乐院校长期沿用这个体系至今不变。但毕竟是西方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音乐文化,它与我们最大的不同是音乐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依托特定文化的音乐特征也有显着差别。因此,如果我们过于注重西方音乐素材的使用,而忽略中国本土的音乐素材,尤其是忽略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传承,显然远离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实际。

(三)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从民族院校的教学结果上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未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而且产生了厌学情绪。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以枯燥的音乐知识传授模式和以单纯的音乐技能训练为教学目的标准化教学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局限性表现在实施教学中只能“一刀切”而不能因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材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片面性则是教学中过度强调音乐学科的一般知识技能,忽略了学习音乐中的民族文化性和人文特色。我们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和主要精力更多放到了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无视民族文化、民族特色传承的内在要求,忽略师生的民族文化和人文价值交流。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生硬呆板的教学内容和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没有了在家乡时欢歌弹唱的生气与活力,失去有对自己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的向往和激情,更多表现出的是对老师的唯命是从和漠然厌学的消极心理。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乐科教学的可行性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中和父母遗传的基因里已经获得了较好的音乐感和基本的音乐能力。但由于他们进校之前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且文化基础薄弱、音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对授课内容难以理解。“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实施必须因人、因事、因情而异,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像机械制作和数学逻辑演绎那样,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规范和界定”。[3]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学习接受程度,教学中使用与汉族学生、其他专业学生相同的教学内容授课,并要做到“标准化”和一视同仁对待显然是不现实的。老师要依据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原则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再根据学生特点、基础程度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启发引导教学。只有有针对性地实施基础乐科教学,才可能改变目前的教学状况。关键是老师需要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主体,深入了解他们的民族特质、民族音乐基础,以及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观念上、教学上、方法上做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教与学辩证统一的教学思想,做到教学过程中淡化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递过程,增强课堂中师生共同体验和表现音乐的感受,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的“课堂共同体”。

(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因此,教材的内容要体现民族特色,以民族的音乐内容为主。按照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理念,可以说没有音乐的音乐教育不是音乐教育,而没有民族音乐的音乐教育是失败的音乐教育。[4]具体来说,就是基础乐科的教学内容应以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音乐为依托,由他们耳熟能详的“田间”音乐学习入手,并将基础乐科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训练内容巧妙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学内容还应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活动,例如各民族学生自己家乡的歌舞音乐、器乐演奏展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讨论与交流等等。作为教学者应该认识到学生本身就有丰富的音乐资源,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才艺表演突出,有的甚至对本民族文化、历史有深入了解。同时,不同民族学生一起学习,这本身也为多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笔者的问卷调查中专门问到学生对于增加民族音乐教学内容问题的看法,结果在45人的有效问卷调查中,赞同的达到96%。因此,要解决教与学的分离现象,制定符合民族特点、学习程度的教学方案势在必行。目前实施的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方案中教学目标不太明确,教学内容起点高、难度大。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在教学方案的制定方面,应在遵循学校的基本办学方针的前提下,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熟悉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使制定的教学方案还可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和弘扬传承各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渠道,同时详细了解学生音乐学习的背景和个体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二是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如课堂上学生之间相互展示自己家乡的民族音乐、定期开展视唱教学演唱会、学习成果交流会等,这种拓展的方式对于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三)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转型。

“学校民族音乐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材固然重要,教学方法及教学设施也要跟得上,才能达到预期目的”。[5]应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础乐科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通过声、光、色的多种形式,并辅之以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歌舞场景,这种集视听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缩短了学生与实际作品之间的视听体验距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当然,这些量大、面广、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我们不可能信手拈来,需要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整理、研究,并按照深浅、难易程度编排,同时还依赖于现代教学设备及音乐软件制作技术将这些具有教学价值的民族音乐素材按不同程度、不同风格编辑整理纳入电子教学曲库中。特色教学不仅只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上,选择什么教学方法实施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是不能忽视的。为达到上述目的和效果,教学中实施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选用何种唱名法的问题,一直以来音乐院校学生在运用什么唱名法来进行视唱练耳的学习争议不断,有的认为专业音乐院校就应该用“固定唱名法”显得更专业;有的认为根据中国国情应该用“首调唱名法”;还有的则认为应该两者兼之并用。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础乐科的音乐听觉训练和视唱教学中,从他们音高听辨、旋律记谱,首调方法视唱的表现上来看,笔者认为首调唱名法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如果背离学生的音乐思维习惯而进行固定音感学习的训练,只能使教学流于形式。

(四)建立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评价体系。

提高民族院校的音乐教学活动水平,必须针对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需要。从根本上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与他们的自然遗传、民族文化、家庭环境乃至教育经历等诸多因素都有密切关系。但是现有的考评体系比较注重音乐技能,忽略音乐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种评价标准不能客观反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音乐认知水平及基础乐科的学习实际,不能客观地反映不同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事实上就是不能够正视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色的评价体系应具有多元性与合作性。多元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鼓励以及耐心的指导,评价体系要体现“培养从事民族音乐的演奏或演唱、教学、传承、发展和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专业人才”的特色和宗旨。而合作性则是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的普遍参与与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能够使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的空间,同时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种注重学生主体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多元性、合作性的评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而且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集体互评,形成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真正建立起一个能够真实反映少数民族大学生各方面音乐素质的指标体系。

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是最能够展现人类艺术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自幼儿时期,就会对音乐充满各种各样的幻想和兴趣,同时,少儿期是孩子发掘自身音乐潜能最重要的黄金时期。

对于少儿音乐教育来说,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观、鉴赏力和创造力是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其中对少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是进行少儿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目的。著名的美国教育家罗威菲尔特曾说过:音乐常规教育只是进行儿童美育教育的一种手段,而通过音乐教育去发展儿童的各方面感觉,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少儿音乐教育的创造力培养中,应注重三个环节的塑造,即:兴趣、想象力和实践能力。要将激发少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作为前提,调动少儿对音乐的想象力作为关键,注重少儿音乐实践能力的锻炼作为手段。以下,笔者将围绕上述三个方面探讨在音乐教育中少儿创造力的培养。

一、从兴趣入手,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力。

兴趣是培养少儿音乐创造力的源泉。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少儿对音乐的喜爱,让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享受音乐,提升他们创造力的源泉。抓住培养兴趣的着力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少儿音乐兴趣最好的方式。具体来说,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育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采用贴近生活的教育模式,培养少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少儿对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来源于对音乐的.兴趣,而贴近生活的音乐教育手段正是培养他们兴趣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应注意让少儿更多地倾听来自于生活的声音和乐曲,例如:他们自己的心跳声、小河流水的哗哗声等,这些声音都来源于生活并很容易模仿,少儿能够很轻易地将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声音学会,并演奏出来,从中找到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2.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培养少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少年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特性,如一味地采用课堂式的音乐教育手段,会本限制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容易使他们产生乏味、无趣的感觉,从而对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培养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少儿多融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在自然中找寻最原生态的音乐节奏,如小鸟的歌唱、娟娟的流水等,这些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创造出来的音乐正式激发少儿音乐学习兴趣的最好导师,少儿能够在自然的嬉戏中发掘出对音乐最浓厚的兴趣。

二、以想象力发展为关键,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力。

音乐教育给少儿带来的想象是深远的,马克思曾经把想象力成为“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在少儿的音乐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是关键环节,它是少儿发挥音乐创造潜能的基础。

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要注意通过特定的音乐形式充分调动少儿的音乐想象力,例如:在学习《金蛇狂舞》一曲时,教师通过现场音乐演奏,让学生进行欣赏,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以问答的方式给学生制造一种音乐的意境。发问方式一:“同学们通过音乐能够想象出什么景象?”学生回答道“我们看到了好多条龙在空中飞舞,好像很多条绸带在飘舞一样。”发问方式二:“在表达金蛇狂舞的意境时,同学们可以用什么方式?”学生回答道“欢快、精神、活力。”教师要注意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多采用类似的启发、引导式的问答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开发少儿的智力,培养他们丰富的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为增强音乐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三、以实践锻炼作为手段,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力。

实践锻炼是一切创造力的来源,没有深入实际的动手操作,一切创造都是空中楼阁。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少儿创造力的培养源泉来自于他们的手指。”这充分证明了实践锻炼是培养少年儿童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要多制造机会,让少儿参与到音乐的实践锻炼中去,让少儿养成动口又动手的良好习惯,即让他们在演唱歌曲的同时也进行音乐实践训练。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少儿对歌曲旋律、节奏形成认识,让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教会少儿用自己的手去根据音乐节奏打节拍,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旋律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将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音乐背景设置相应的场景剧目,让学生根据音乐背景扮演不同的音乐角色,进行音乐剧表演,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中,使他们做到感同身受,从而以多样化的实践锻炼模式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能力。

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他们进行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平时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应从兴趣培养、想象力塑造和实践锻炼这三个角度出发,开发一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以多元化的手段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力,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趣味是儿童认识世界万物的一种最主要的途径,而趣味教学引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能够很好的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对小学音乐趣味教学的概念进行了总体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游戏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生动音乐教学和利用音乐的节奏性提升课堂教学趣味等几点音乐趣味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趣味教学;课堂教学。

小学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基础与启蒙,在小学生情操陶冶、智慧启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趣味教学是一种更加重视小学生心里活动的教学模式,将趣味教学引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能够在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氛围中完成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教学目标,同时又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到了教学中[1]。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趣味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显著的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能够使师生感情得到良好的交流。笔者以下就结合自己的相关教学经验,对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趣味教学应用进行一些阐述,以期能够为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参考。

一、小学音乐趣味教学概述。

小学音乐趣味教学模式指的是以围绕学生的音乐理想、音乐兴趣、音乐感情、音乐情绪以及音乐目标等多方面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音乐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其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给小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2]。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趣味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利用游戏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

就小学生而言,其对于音乐课的求知欲望是比较强的,但是就其本身来说,其理解能力和坚持性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化繁为简、由简入深的教学方案。同时在此基础上,可结合一些生活经验和儿童成长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小游戏,将其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以游戏带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融入到音乐学习中来[3]。例如在进行歌曲《大鹿》教学时,可采取小小擂台赛的游戏方式,首先由教师教唱,并且在教唱之前告知小朋友们,教唱完成后要进行歌唱擂台赛。然后将小朋友分为若干小组,比赛演唱歌曲《大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小朋友们进行表演唱,力求表现出与其他组不一样的,属于自己的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任组织和评委的角色,而每个学生都是歌唱选手。然后教师对每组小朋友的歌唱表演进行点评,并且评比出最佳表演小组,可给予“表演星”等称号作为奖励,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又例如在进行歌曲《小花猫和小老鼠》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欣赏一些小花猫与小老鼠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小花猫与小老鼠的灵巧特征,并且提前制作一些猫、鼠头饰,让学生戴上,然后以轻快、风趣、幽默的曲调进行演唱。演唱完毕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歌词?”、“你能给大家演唱一段你喜欢的歌词吗?”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起来,积极调动课堂趣味性。通过这样的游戏、评比、创编、表演活动,不仅仅能够引导学生体会到同学间合作的乐趣,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感知音乐美的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二)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生动音乐教学。

实现生动音乐的教学根本在于变更原有的课堂模式,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好学生的主体性也能够很好的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在音乐知识的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进行理论性讲解,那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难以理解,印象浅薄。因此,在这类音乐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力挖掘学生的主体性的精妙之处,利于使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4]。比如说在教授《国旗,国旗真美丽》这一课时,老师完全可以避免对学生的简单传授,如果只告诉学生歌曲,带学生唱那么就不能达到这一课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容易导致课堂的氛围死板。因此,在教授《国旗,国旗真美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拿出一面国旗,让学生面对国旗行少先队队礼,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在进行授课前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交流有关国旗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对国旗有一个心理上的感受,这样可以便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样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枯燥难懂的音乐理论知识转变成通俗易懂又具有特色的肢体语言,不仅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同时也使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有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利用音乐的节奏性提升课堂教学趣味。

音乐本身具备的律动性就是一种极具趣味性的东西,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把握并且利用好音乐本身所具备的这种律动的特性,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小朋友具有爱动的天性,这种天性与音乐的律动性具有非常好的契合性[5]。基于这一点,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配合着音乐的律动,活跃起来,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例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跟随自己演奏的旋律,用不同的形状的动作来表示音符的高低,例如在旋律低时,学生可以将手放在身体下方进行摇摆,而在旋律高时,则将手举过头顶进行摇摆。例如在进行《杜鹃圆舞曲》乐曲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感受整支曲子的3/4拍的节奏感,并且让学生对三拍子舞曲的特点进行理解。然后再次引导学生辨听《杜鹃圆舞曲》中各个部分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用不同的肢体动作对舞曲各个部分的旋律进行表现。还可以鼓励个别小朋友跟随旋律进行舞蹈,然后通过师生的一致努力,编排出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全班的小朋友们都跟随舞曲旋律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对整个舞曲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音乐教学课堂趣味盎然。

三、结语。

将趣味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能够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实现音乐的趣味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趣味性以及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并不是不可能的,只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围绕教学大纲,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就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的趣味教学目的,从而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氛围中,不断地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葛玉婷.小学音乐教育与良好性格培养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02.。

[3]曹静.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画面感的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0,21.。

[4]陈蔓茵.浅谈小学音乐创编教学[j].中国科教新导刊,2010,24.。

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音乐教育论文

多元文化的兴起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多元文化成为目前世界的新潮流,高校的音乐教育也逐渐引进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在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上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慢的,民族音乐的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还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加强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学,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一)情感体验价值。

音乐是除了文字之外另外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人们都会用民族音乐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在当今的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不能被忽视,学校应重视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将民族音乐引入到音乐教育中来,让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体会到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了解民族音乐要表达的情感,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得中华民族音乐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文化传承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积淀和浓缩,民族音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家每个时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被流传下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和积累,它结合了各个民族的音乐特色,并且融合到了传统文化中去。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民族音乐引入到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而且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社会交往价值。

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高校的音乐教育引入民族音乐教育之后,有利于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底蕴,在民族音乐互相交流的同时,各个民族可以对彼此的音乐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彼此借鉴,互补完善,同时这也有利于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了解。在这种交流和了解之下,更加促进我国各个民族的团结,和平共处,彼此友爱,从而整个国家得到共同发展。

二、多元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为了使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以往的民族音乐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主次分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有利于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融入。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教学方式应该改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在继承民族音乐文化之后,不是一层不变的接纳,而是要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开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墨守成规,在确保传统文化的内涵的情况下,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承。

(二)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促进民族音乐更好的进入到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中。首先,我国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民族音乐的教育,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体会到中华民族音乐的价值和要表达的情感,其次,音乐是一种表达内心思想的途径,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和学习,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对一切美的事物的欣赏,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有利于学生综合私自的提高。最后,民族音乐是我国的历史产物,继承并且发展是新时代人们的责任和义务。把传承民族音乐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更一步的了解,有利于民族音乐的继承。

(三)有效地统一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

在目前的多元文化的国际环境下,高校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从而让我国的传统文化事业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多元文化要求人们全方位的考虑到如何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让学生可以用综合性思维对民族音乐做出评价,建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如果民族音乐可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民族音乐就得以极大的发展,结合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共同发展,人们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也得到提高。

(四)加强对外来音乐的鉴赏。

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与音乐教育是离不开的。在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民族音乐得以更广阔的传播,对于外来音乐文化,在鉴赏的同时要注意民族音乐的继承。除此之外,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最重要的手段是勇于创新,因此,外来音乐就使很好的创新来源。要加强对外来音乐的鉴赏的理解能力,利用其中的某些元素让民族音乐得到创新,从而使民族音乐有新的文化内涵,为民族的发展提供新的文化支撑。

(五)构建多元化音乐课程体系。

在音乐教育教学时,要确保民族音乐的教课有足够的课时,除此之外,还要兼顾外来音乐的课程教学,做到多元化的音乐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地区安排不同的音乐教学课程,根据学生所要具备的音乐能力,安排音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而培养音乐专业知识能力强、音乐应用能力强的人才。经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培训,使学生构建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结构。在开设的课程中,要加入外来音乐、戏曲、民族音乐等多元化的授课内容,将多元化的音乐课程体系建立到音乐教育中。

三、总结。

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环境下,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应该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到传承和发展,这样不仅能创新高校音乐教育,还能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勒茅珠玛,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发展[j],音乐大观,2014,(07):16.

本土化社会学论文

职业女性生涯发展研究。

论我国工伤保障制度。

网络隐私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研究。

社会保障市场化改革的国际考察。

朋辈影响青少年滥用软性药物的因素。

我国电视广告女性歧视问题初探。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事务管理的政府行为研究。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西安老年人居住环境空间需求研究。

工业化与中国养老金制度。

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

西安市高校老年教师居住问题研究。

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下岗与失业:中国特色的失业现象探讨》。

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中美城市现代婚姻家庭中的夫妻关系。

新来港青少年社交节的困境与解困。

网络时代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变革——双向导向型社区管理模式的确立。

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整合机制探讨。

城市社区自治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的研究——百步亭社区文化建设为个案。

广州居民社会规范的探讨。

胜东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城市基层社区。

管理体制。

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

当代中国。

城市社区居委会重塑探析。

非营利组织在社区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以苏州三元、府前社区非营利组织为个案。

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期中的利益矛盾与整合。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与公共政策。

制定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群体研究。

论费孝通的系统思想——基于系统。

哲学和系统科学的一个尝试性研究。

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与社会稳定——九十年代桂林市的个案研究。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

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

论社会在稳态中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

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

历史主体活动与社会规律的统一论纲。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架构。

论社会关系资源在城市反贫困中的运用。

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西部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台湾高山族聚落形态的研究。

理想问题的人学思索。

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

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

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西南一个水库移民区的故事。

现代化进程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解放新论。

对城市环境形象规划的初步探讨。

生态城市研究。

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

社会变迁中的苏南农村性别分工研究。

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

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

试析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传统与嬗变:地方社会转型中的宗族与民间信仰——以闽西客家桂龙乡为例。

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就业率影响及政策研究。

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

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转轨与转型期经济交易的资源与费用分析。

网上公关初探。

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一现代人文精神建构论纲。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生态城市系统管理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研究。

社会系统发展论纲要。

城市文明社区创建问题探讨。

农村迷信与农村社会展——广西资源县迷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村妇女发展研究。

全球化、知识经济与中关村学习机制的形成。

论城市本质。

人间胜境的文化变迁——兴坪镇渔村的人文资源与文化传承。

城市空间结构的扩散及其效应——现代化视野中的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

草坪潜经村的风土民情与社会变迁。

话语分析与商务谈判。

广告语言创意与社会文化。

人类学的一个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

论公关语言及其语用策略。

试论黑格尔费尔巴哈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创生的逻辑关联。

当代中国村级治理变迁研究。

中国农村阶级层分化与税费制度改革。

语言在谈判中的作用——威胁。

促进高新区发展的社会控制研究。

网络人际交往探微。

我国城市变革中的街道社区管理组织重构。

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与社区人的建设。

转型期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以家庭为公层单位。

城市社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社区建设中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以武汉市江汉社区建设实验为例。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城市职能结构类型及优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大众传播媒介对苏南农村闲暇生活变化的影响济南市城市社区类型划分及管理模式研究。

现代化背景下的村落宗族现象透析——以安徽省陈阁村为中心。

社会化有效性研究。

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研究。

大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网络聊天:第三种公共交际方式。

吉林省农民外出对求非农活动的村级研究。

关于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整合研究——社区整合的理论建构与机制创新。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探析。

苏南村民自治的考察——对村民权利虚化的分析。

探索中国城市管理之路——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社区人口管理转型研究。

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对策。

农村社区精英与村民再组织——皖西大别山区石村的观察与思考。

沈阳市社区建设的思路及其对策研究。

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械理集结探讨——苏州工业园区湖西社区个案分析。

网络组织的兴起——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网络化关系研究。

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

试析市场经济变革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研究。

对中国旧城更新中社会公平问题的研究。

非营利组织的绩效管理——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沪东教会为例。

文化变迁视野下的公民文化——一种政治文化的思考。

第二家庭——家族企业的人类学研究。

中国现阶段农村上地制度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

社区:福利的新型依托——城市社区福利的尝试性制度创建。

国家法与民间规则的互动——对河北农村社区“私了”现象的分析。

农民现代性的现状及其获得途径。

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农村法治化进程——对丰宁黑山嘴镇农。

民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

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对兰州市安宁区水村、孔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

变迁中的治理理念及中国实践分析。

西北农村地区回簇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三甲集镇上集村为例。

非正式制度与乡村制度变迁研究——五里树实地研究。

乡村社区人际信任研究——以旧沟、赵家沟村为例。

北京胡同的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以什刹海风景区为中心。

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

非营利组织及其价格机制研究。

论网络交往实践。

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对炎方苗生育文化的教育人类学解读。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社会视角:“部市村庄”都市化发展问题研究。

中韩谈判手之间文化差异。

西方社会化研究的新拓展。

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秩序。

论促进城市社区空间邻里环境塑造。

村级社区带头人:农村企业家人力资本形成分析。

城市贫困化问题研究。

农地制度变革过程中农民的态度分析——对湖北和浙江地区农民及农户的调查。

血缘宗族村落建筑——丁村的聚居形态研究。

成都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

颜村家庭养老研究——理性选择视野下的老人对。

p与l/g的权衡太极拳群体的社会网和社区养老研究。

女性无法抗拒的黑洞——解读社会的“性别认同”

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工作——家庭平衡问题”研究。

互联网网上聊天中的人际知觉的研究。

成功老龄化毕业控制理论研究:控制策略、自尊与生活满意度。

智慧显义理论研究:成年人生活规划能力及其评价。

“特困人口医疗救助”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评价。

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关于中国人社会化模式的一项教育社会学研究。

肥东县春节返乡农民工日常生活考察当代中国女性从属地位的根源和出路探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夫妻平等地位研究。

皖南山区宗族聚居型农村社区家庭养老模式变迁研究。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

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

平地女性与山地女性——大理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下女性地位的变迁。

职业能力倾向量表eas的修订。

社会转型与hiv高危险行为:甘肃戒毒所的调查与研究。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

日本老龄化问题及春对策研究——兼论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

论个性化消费与企业营销文化的关系。

中国地方公益基金会的项目运作——以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个案。

探讨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模式的建立。

婚姻家庭和谐论当今中国农村妇女自杀问题初探。

转型时期我国农民养老问题探析。

同性恋合理性研究。

休闲、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休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视角。

单亲家庭子女人际交往——互动特征分析。

网络发展与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

社会转型与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研究。

社区为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及应用系统的开发。

论促进城市老龄人口政治社会化。

论人类性别观的现代转向。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甘井子区青年社会地位与作用的调查分析。

银行危机的社会学解释青少年与黑恶势力犯罪问题研究。

社会变革中女职工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发展。

当代文化变迁与青少年社会化。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青年网络犯罪防控体系研究。

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状况与对策。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研究。

土地被征用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

中国现代家庭文化嬗变研究。

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个人地位、网络结构、社会支持与身心状况。

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与再就业。

本土化社会学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或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多年以来,企业社会责任一直是企业理论界和企业法学界探讨较多的问题之一。笔者结合我国的法制建设,谈一下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的原因和范畴。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理论在我国发展较晚,但从实践角度来看,我国企业过去和现在都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从现状分析来看,主要有三种表现:

1企业责任与非企业责任界限不清,许多企业仍承担许多政府或社会的职能。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社会责任承担过重,特别是国有企业集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于一体,承担许多非企业的责任。当然这里有些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有些是应该由社会保障完成的社会责任。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新旧体制上未能很好地衔接,企业仍然承担着许多本该由社会承担的责任。

2有些企业在经营中,自身素质逐步提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并不仅仅来自企业经营的结果,而且来自公众消费及企业所处的环境文化、政治原因的互动的结果。企业如果要长期经营,则必须要关心其周围的环境问题。只有良好的外围环境,才会带来长久的利润。因此有些企业注重形象发展,积极接纳下岗工人,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积极从事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

3有些企业过分强调自身利益,不愿承担社会责任。有的企业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损害其盈利,因此不仅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就连其自身应尽的义务都做不到。例如企业应该为职工上养老保险,这是一种法定的义务,但仍有许多企业并不履行这一义务。更有甚者违反8小时工作制度,变相或是赤裸裸地增加职工的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

二、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的原因探寻。

企业既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一定要适应市场经济下的法制规则,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规范经营。法制是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市场主体规范运作、协调发展的必要的强制性调节手段。如果没有法律这一确定、强制、权威的天平,企业的利益不仅不会受到保护,而且可能受损。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可以避免国家直接干预的负面效应。国家干预经济是市场失灵的必然结果,但这种干预往往带有干预者的个人偏好、信息失真等缺陷。为保证国家干预的科学、准确,防止干预失灵,迫切需要法律加以规制。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更需要国家干预法律化。在计划年代,企业的功能发生严重的扭曲,企业办社会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当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受学术界重视的时候,一个首要问题就是界定企业社会责任及其范围,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定化,避免政企不分、企业和社会职能混淆的消极后果。

2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行为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有着重要影响,其责任范畴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行。要保证市场经济运行,首先要规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各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多通过立法或判例的形式确定企业的社会责任。19美国道齐诉福特汽车公司案表明企业盈利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与消费者利益存在矛盾。虽然法院判决福特公司继续分发股利,但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争议至今从未停止。1953年史密斯制造公司诉巴劳案被视为是公开、明确要求董事会放弃仅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唯一行动指南的判例。此外,德国的《股份公司法》、英国的《公司法》分别肯定承认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这对缓解劳资关系,保护消费者、提高产品质量都有一定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西方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有了新的意义。欧盟不久前在哥本哈根召开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讨会。专门讨论如何解决结构调整造成的失业问题。可以预料,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西方企业将会更加注重调整与社会的关系。

3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瓶颈在于如何激励企业的活力,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经验表明,如果企业社会责任过小,必将损害社会利益,导致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许多社会问题,从而间接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如果企业社会责任过大,必然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尤其是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在竞争中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破产现象将会增多。如果企业把多余的人员推给社会,别的什么也不管,那就会对政府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保障。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如果不解决或者解决不好,会影响党群、干群关系,进而波及社会稳定和国家竞争力,因此,迫切需要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

4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国际社会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1月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提出了“全球协议”并在207月在联合国正式启动。该协议号召公司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和环境方面的九项基本原则。这九项基本原则是国际社会对企业特别是公司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呼吁,它对各国如何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应该顺应此趋势,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避免法律空白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范畴的`理性分析。

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经济动因。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企业仅仅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单位,利益最大化是其关注的首要目标,它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去完成本应由政府或社会完成的工作。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盈利最大化的目标越来越受到挑战。如果仅考虑企业和股东的盈利而忽视其他社会利益,将会引起社会对企业信誉的怀疑,从而引起企业产品滞销、工人失业等大量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完全抛弃社会责任,其自身利益也可能受损。因此,企业承担某些社会责任,不是完全放弃自身的盈利,而是在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进行考量中,把获得利益的方式与时间进行变更和延长而已。

2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可以包括:企业对雇员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经济发展的责任,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等六个方面。

3企业社会责任的定性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既有道德责任,又有法律责任,而且首先是一种道德责任。但道德责任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项制度不完善,企业又缺乏承担盈利以外的社会责任自律机制,势必造成一些不良状况发生,阻碍经济进步。因此需要将一些关系到企业切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内容法定化。在企业社会责任立法过程中,要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将纯粹的道德责任与非纯粹道德责任分开。因此,笔者从企业责任的利益状况进行分类,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直接影响企业利益的社会责任,影响社会效益的企业社会责任和对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

从企业发展来看,只有盈利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而直接影响企业利益的社会责任则不仅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也是直接影响企业利益的自身责任。如果企业以盈利来排斥这一问题,那么不仅不会带来更大的盈利,反而会损害企业的利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曾指出:公司的首要责任是提高效率、赚取利润;公司以最低廉的价格提供最大量的产品,就是在履行其社会职责;赚钱与社会责任之间没有任何冲突。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损害股东和全社会的利益。因此,企业对雇员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的强化与企业运作的经济性质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纳入企业的法律责任。

对于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如环境、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责任,这一问题不仅关系企业长远发展,而且关系社会的发展,但是企业作为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短视性造成其在追求盈利最大化时往往对此缺乏重视的问题,弥补的成本又会远远高出企业预防该问题发生的成本,因此应该提倡企业预防对社会效益的损害,强化可持续原则在经济运行中的贯彻,强化企业社会利益的责任,并将此问题法律化。

至于公益事业和社会、社区福利的责任,笔者认为在现阶段,这是一个道德责任,本应由社会承担,如果把所有的道德问题都法律化,那么只会损害企业的经营积极性,无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这种责任应该从加强企业文明,通过企业自发的行为来完成,而不应是法律强制完成。

四、结论。

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对企业运行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法律化,将道德层面的东西法律化,只是表明企业道德文明的退化。然而当今企业发展自发的关注社会的行为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些责任可以归入道德层面,不必法律化。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中,可以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对其分别规制,以求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笔者通过以上的分析,认为与企业利益关系密切的责任和直接关系社会利益的社会责任应该法定化,在企业立法中予以加强。

浅析海商法的移植与本土化论文

本文以预期违约制度为例探讨法律移植以及如何避免和减少法律冲突问题,欢迎各位法律毕业的同学借鉴哦!

摘要:法律移植是人类法律进步,法律文化互动与交融的一种主要形式,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法律移植在促进移植国法律完善与进步的同时也会与本土法律文化产生冲突。

法律移植是人类文明互动的必然结果,几乎任何形式的法律文化都避免不了法律之间的移植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传统法律文化的差异,贸然的法律移植不仅不能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还会产生“排异”现象。笔者以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的移植为起点,试就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问题进行探讨。

预期违约,又称先期违约,源于英美法系,是英美法以判例发展起来的特有制度。它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到履行期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肯定地、明确地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或一方当事人根据客观事实预见到另一方将不履行合同。在传统的法律体系中只有一方在规定的履约时间内未能完成履约时,才构成违约。为了缓解这种严格的规则带来的不利后果,英国女王法院于1853年在审理霍契斯特诉德拉图尔案(hochsterlatour)中确立了这项规则。

大陆法系合同法中并没有预期违约制度,我国在新合同法施行前也没有这项制度,19新合同法中移植了英美法系的这项制度。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因此,可以说预期违约制度是一个舶来品,该项制度的移植一方面有益于我国民商事法律,尤其合同法律国外法的对接。另一方面也完善了我国合同法的违约制度体系。预期违约将原本的违约时间从合同履行期届满扩展到合同履行期满之前,保障了合同非违约方的权益,降低其损失。

同时,预期违约制度的本土化与本土资源的有机结合,完善了我国合同期前违约的救助体系。总所周知,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先前分别只有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作为期前救助手段。然而不安抗辩权是防御性质的权利,其性质决定行使者在行使该权利时,必然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因此,合同生效后履行期届满之前,虽然债务已经发生,但是给付义务尚未发生,即债权人的请求权尚未发生,抗辩权亦不能行使。可见不安抗辩权存在一定的缺陷;另外,在英美法系如果先履行一方发现后履行一方有不能履行的情况时,又不能用预期违约制度对先履行一方予以保护,因此合同法中仅有预期违约制度也是不完善的。综上,预期违约制度的本土化与大陆法系固有的不安抗辩权相配合,有效的保护了合同双方的期前利益。

当然在移植以及本土化预期违约制度时,也与本土法律文化发生冲突。一方面我国立法比较原则化,抽象化,在移植预期违约制度时仅仅只有一个条文,并没有完整的可行的一套制度,使当事人很难行使;另一方面,预期违约制度与我国合同到期才履行的传统文化观念存在冲突,当事人一方的行使不慎,不仅不能实现合同的预期目的,而且会损害中国这个情感社会下双方当事人的情感纽带。

二、法律移植的概念和必要性。

柏拉图曾说过:“如果我们发现外国的法律更好,那我们也会采用而不会因为他是外国法律而予以排斥”。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接触、文明的互动史,法律的进步与发展亦是互相交融与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部法律、任何一个法系完全封闭起来,不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往来则结果不是封闭而窒息就是在漫长的存在历程中止步不前。

(一)法律移植的概念。

“移植”本是生物学上的概念,是指将植体从甲处以活体存在为条件迁至乙处。相应的法律移植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的借鉴和吸收。这也是大部分学者对法律移植的基本定义。但具体来说如何界定“法律移植”有以下两种学说:。

一是过程说。这种观点认为,法律移植主要是一种过程,即一地域或文化范围内所产生的法律向另一地域或文化的迁移。我国学者沈宗灵曾对法律移植作出了如下定义:“法律移植是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某种法律规则一直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二是过程+效果说。这种观点认为法律移植不仅是一种法向另一种法的迁移,还应包括这种迁移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笔者认为过程说实不足取,一方面仅从过程中探讨法律移植,而不问法律移植以后能否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真正发挥作用,那么法律移植将是一个机械而缺乏研究的过程;另一方面各国的传统文化的差异,各国本土资源的不同,会与移植而来的法律造成影响。正如上文所述的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两者相互补则可以弥补一国法律的不足,尚若两者相重复或是相冲突则不仅不能解决被移植国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相反会造成新的社会矛盾。

综上笔者认为,法律移植是指一国或的确法律吸收借鉴别国或地区法律,并自我完善,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过程。

(二)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与许多西方国家内源性法制现代化不同,我国的法制现代化主要是外源性的,即在现代化初始过程中,其主要动力并非来自于本国内部,而是基于外部压力,在资源取向上,通过移植引进西方法律成为我国法制现代化的主要资源。结合上文提到的预期违约制度的移植和本土化,探讨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首先,法律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要性。任何时代各国法律不可能同时进步和发展。各国的法律发展有受制于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状况。欧美等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我国要早,发展更为成熟,法律制度更为完善,我国移植美国合同法中的先进制度也是应有之意。

其次,特定的“法”的概念的认知不可能使法律获得至上地位。在我国传统法律基本上是指一种统治策略,而古代的“律”则是以刑为主,诸法合一的法律。而现代意义上的法律主要以权利义务双向意义为向导,赋予法律主体权利和义务。显然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法律与现代意义的法律有着天壤之别。然而“法律应当不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法律移植,尤其移植和发展法律思想和民商事法律可以有效的改变对传统法律的认识,确立法律至上地位,推动我国法制的现代化。

最后,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法律移植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我国经济贸易早已走出国门。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溶入世界经济大市场,欲保证交易顺利进行,我们的交易规则理所当然应向国际交易规则靠近。《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1条和第72条之规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3.3条和第7.3.4条之规定、皆为期前救济制度,尽管两部法律文件具体规定各具特色,然而就其本质而言,它们都继承了英美法系期前违约制度的衣钵。

由于文化和本土资源的差异,不同的法律体系、法律规范移植到本国后必然会与本国文化、本土资源发生冲突;同时正是这种文化冲突的存在,才是固有文化有了重新审视和反思自身的机会,进而在吸收和融合异质法律文化的基础上自身获得长足的发展。

(一)法律移植与传统文化冲突的形式。

法律移植与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笔者认为倘若两种法律文化以及其产生的法律制度其本身是互补性的,那么二者间的冲突是良性的;而两种法律文化在历史传统或是制度构建上差异很大且不能互补时,二者的冲突一般会是恶性的。

第一,两种具有互补性的法律文化发生冲突时,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法律移植的。正如上文所述我国立法的原则性和不可操作性与预期违约制度需要可操作性的制度保障的矛盾便是一种良性的冲突,这种冲突会有利于我国法制的完善。

第二,两种法律文化在历史传统或是制度构建上存在巨大差异且不能互补时,这种冲突会对法律移植产生不利的影响。上文所述的第二种冲突便是一种恶性的冲突,社会文化和法律制度之间的冲突和较量过程中,双方必然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损失。这样预期违约制度或许成为一种摆设而束之高阁,我们的情感社会的基础或许也会被破坏。

(二)法律移植的原则。

正如上文所述,一项法律制度的移植必然与本土法律文化存在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或许是积极的',亦或许是消极的,但是应当如何避免或是减少这种冲突呢?笔者认为应当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坚持民族文化主体为原则。民族文化是法律制度的基石,一项伟大的法律文化必然要求建立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脱离了民族文化的法律制度便会如同空中阁楼。因此坚持民族文化为主体,在移植法律制度的同时考虑该项制度与法律文化的“排异”现象,既坚持法律移植,又坚持不断改造性的法律,才能使法律不致于落伍,这样既可以降低冲突成本,又可以有效的提高法律移植的质量。

第二,遵循变通原则。法律移植的变通原则是指在法律移植的过程中,应根据接受移植载体的具体情况,对移植的法律予以适当的调整、筛选、变动,以期使移植的法律与我国的法律制度和理念相吻合,使移植的法律得以生根;同时也指受法律移植的载体为植入的法律提供必要的条件所进行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第三,法律应当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法制统一性原则是法制的一个重要原则,而法制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宪法。这一原则要求法律移植主体的合宪,法律移植内容的合宪,只有这样才能使被移植的法律纳入、融合到我国法律体系当中,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实现法律移植的正效应。

(三)法律本土化。

法律移植是一个借鉴、吸收国外法,将其成为我国法律制度的一个过程。因此法律移植的成败的关键在于法律是否能适应本土资源,是否能够本土化。外国法律在中国的移植,必须由中国人作为承载者,并由中国人来理解、消化之,否则,便无法在中国发挥作用,无法化为中国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并不是文字间的简单复制或翻译,而是一个复杂的创造过程,是用中国文化工具调制法治精神和现代法规则的过程。正如预期违约制度的移植,并不是简单的将英美法系的概念和制度的引入,更需要将其与大陆法系固有的法律制度,我国具有的法律传统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本土化的预期违约制度。综上可见,法律移植在中国的本土化最终要求把国外的法治理念、国外的先进法律制度转化为中国人的精神情感认同。

注释:。

周哲.预期违约制度的国内外立法比较.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古希腊]柏拉图著.张智仁等译.法律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106页.

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版.第667页.

黄金兰.法律移植研究――法律文化为视角.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版.第25页.

李祖华.析合同法移植期前违约制度的合理性.行政与法.(12).

武文斌.论法律移植.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版.

于彤.中国法制现代化与法律移植研究.上海:华东政法大学..

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人的审美能力是能够通过后天的培养逐渐加强的,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在音乐教学方面越来越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对如何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了探究,并且对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学生的审美能力离不开音乐教育,而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重要途径之一,每个学生对“美”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在教音乐作品时,要让学生一起交流、沟通,使他们对学习音乐产生兴趣,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音乐的作用是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是素质教学中的重要手段[1]。

一、了解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教学过程中,即要让学生发现音乐的美,又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它的创作目的,如贝多芬《英雄》、《命运》,肖邦《钢琴协奏曲》等,学生认真的聆听音乐,并感受音乐的韵律,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和作者达成一种在音乐上的共鸣,老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一味听老师讲解,课堂气氛比较低沉,老师要做的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每个同学都表达自己对音乐理解的观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音乐的学习。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又让学生对音乐有足够的了解。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还使个人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升华。优美健康的音乐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美感,如果这世界上没有音乐,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枯燥乏味。你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情感会受到音乐的影响,积极亢奋的.音乐会让我们产生斗志,对未来充满希望,忧伤的音乐会让我们很悲伤难过,由此可见,音乐在生活对人们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音乐旋律和节奏,人们的情感和情绪也是不一样是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2]。

二、如何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个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让学生对学习音乐感兴趣,美感是来源于内心的一种感知,是心里的直觉,每个人对审美的认知都是不同的,通过音乐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但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大胆的对音乐进行创作,加强学生对审美实践的训练。音乐教学是实现学生加强自身素质的基础,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出音乐天才和歌星,而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音乐感受到其中的快乐,获得对音乐审美的体验,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慷慨激昂的韵律,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从而想象出革命先辈在打江山中所受的苦,让学生能够牢记历史,警钟长鸣,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老师充分利用好音乐的美,来激发学生的美感,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实现了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一种特定情况下出现的想象力,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那是一种对美的深切的感悟。一首音乐作品是一个作者的情感表达,要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老师要对人物以及写作背景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他们偶像的音乐作为教学过渡,把学生吸引到音乐课堂上来,如在学习古典乐曲之前,播放一些学生们较为关注的音乐,比如李宇春的《蜀绣》,周杰伦的《青花瓷》等,先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挑起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致,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偶像观,一个正面积极向上的偶像,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是学生引以为豪的榜样,是学生的学习榜样,不时地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像偶像一样优秀的人,能够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开拓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给学生提供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多的选择[3]。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利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手机等,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这些学习渠道了解最新的音乐知识,对课堂上内容的学习不断丰富,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拓展,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并让学生自己的体会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当学生的对美的领悟和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从中得到了提高。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音乐知识,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音乐教学的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审美能力和音乐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对音乐教师也有一定的要求,老师要有能力找出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把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教材相互融合,让学生在音乐的课堂上,去感受美、发现美。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办法,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是抽象的,所以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不仅要求学生对音乐表面含义的理解,还要让音乐触碰到自己的心灵,从而全面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于一鸣.浅析音乐欣赏课程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艺术科技,,28(12):265.

[2]孙丽丽.浅析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j].小学生教学实践,,02:26.

[3]李燕飞.浅析音乐欣赏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238.

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音乐艺术形象的直接传播和间接熏陶,引发学生内心的震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认识,进而转化为规范的道德行为。平心而论,我们的学生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他们的某些行为。往往连他们自己也不能做出是非评判,因此,发生在校园中的某些不良现象,有一部分是发生在这样的学生身上的。我校的音乐室,常有闲散的学生在旁边打闹嬉戏,因此,打破玻璃、乱扔脏物、在墙上乱写乱画现象非常突出,为了消除这些不良现象,我们有针对性地选唱一些学生愿听爱唱的歌曲。如《中学时代》、《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等校园歌曲,并通过“一日两唱”的形式拓展教育时空,营造教育氛围的密度。去年“金秋十月”文艺汇演时。我们有意上演了自编的《美与丑》、小品《你、我、他》,通过艺术情节形象地揭示了发生在学生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逐步建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分辨是非的能力明显增强。热爱学校,说文明话,做文明事成了大多数同学的自觉行动。课余时间,常常有不少同学主动到音乐室打扫卫生、擦玻璃、整理桌凳。课堂偶尔出现不正常现象,很快就会得到同学们的批评和制止。教室前面的花坛里,不知是谁精心制作了一个配有五线谱的标语牌,上面写着:“我美你也美,我丑你也丑。”同学们这些自觉行动,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美好的音乐。容易引起学生对美的认可、热爱和追求,她有助于学生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和信念端正。

二、让音乐教育成为学生智能发展的催化剂。

按说音乐学科比起其他学科来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激情和投入,我们往往以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作为音乐课的主线,忽略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在沉重的反思以后,我们发现每个同学都有一个硬皮笔记本?里面记的大都是社会上流行的一些缠绵悱侧的港台情歌,这些歌曲的节奏、旋律、音程等都比我们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复杂得多。听起来,他们唱得很准;问起来,他们是听会的。因此,从学唱歌曲这一方面,我们尊重学生的意见,把以往音乐课学歌先学谱子。改为先听歌。再学谱子,效果不错。听唱是学生最难掌握的音乐技巧之一。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我们叫学生把常挂在嘴边的“磨剪子来,锵菜刀”试着哼成乐腔,然后教师弹琴,学生视听。经过有意思的发复吟唱,学生就能准确地辨别出音的高低和长短。另外,我们还利用学生做“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的时候,指导学生默唱伴奏音乐。在持续不断的反复练习中,学生的听觉能力自然升华,优美的伴奏旋律就会在心中变成一个个有生命的音符。在训练学生听觉的同时,我们更注意通过音乐艺术形象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去品味、体验作品的内涵,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如听完《二泉映月》后,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特定氛围里,通过体味曲中凄凉悲愤韵味,便能准确地联想到作曲者一生坎坷的遭遇。

三、让音乐教育成为学生创新精神的诱发剂。

音乐教育主要以自身手段―――旋律美、节奏美和音韵美去感染人,使之得到美的熏陶。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感受力。激发和开发学生的创新冲动。在以往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有什么创新精神,还是教育教学实践纠正了我们的.看法:在我们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有位兼语文学科的同行说起一件事,他说:“多年来,我们思考学生笔下的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思路不开阔”心灵总是展不开想象的翅膀。能不能让音乐形象去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呢?在一节音乐课上,我指导学生欣赏钢琴独奏曲《童年的回忆》,课上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同题作文。连我也有些吃惊,这一次作文,学生的想象力非常敏锐和丰富,作文水平普遍出现了质的飞跃。”

四、让音乐教育渗透到音乐欣赏中并大胆运用多媒体。

音乐学家王光祈说过:“音乐中含有美感、能使人态度闲雅,神思清爽,去野人文,怡然自得,以领略有生之乐。”可见,欣赏音乐对陶冶人的情操和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时代在发展、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例如,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幻灯片上欣赏课,不但要书写板书,而且还要开机、关机整堂课忙忙碌碌,效果也不一定好。如果使用多媒体,将所需出示的幻灯片在课前输入电脑并保存。上课时,只需轻轻点触操作台微机屏幕即可代替繁琐的板书,教师也可以轻松地与学生共同欣赏。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不仅操作简单,而且能够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轻松、活跃的气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在课堂上,我们鼓励不爱说话爱脸红的学生在大家面前唱歌,我们让音乐素质较高的同学上讲台教唱、做一些舞蹈示范动作,我们还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歌曲情感的体验,这些也许难以与创新精神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想,其中的对孩子的人生影响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是不能低估的。课外,我们努力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学校小广播站定期播放学生自己制作的节目,校刊《芳草地》里辟有我们音乐组的专栏,黑板报上有同学们设计的美丽的图案和自己创作的歌曲。另外,我们还充分发挥音乐兴趣小组的作用。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加节目设计,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虽然水平不高,但是他们都很开心,很有兴致、表演得很投入。

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知识面。陶冶了美好的情操,锻炼了多种才干,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苦心经营,我校的音乐教育以崭新的面貌在教育教学中亮相。在这期间,我们成功地推出了许多节目。并且开辟了“音乐教育在其他学科中作用”的专题研究,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全方位素质,也拉动了其他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