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大李明滨 北大才女励志演讲稿(实用6篇)

时间:2023-10-09 01:37:22 作者:温柔雨 演讲稿 最新北大李明滨 北大才女励志演讲稿(实用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北大李明滨篇一

我的大学室友里有几个外国留学生。有一次,宿舍忽然跑水,我们几个女孩都叉着腰,小心翼翼地站在角落的砖头上给楼管打电话,只有她一个人挽着裤腿,光脚穿着橡胶拖鞋,泡在满屋子的脏水里……我们都劝她:“别干啦,这不是女孩子该干的事情!”她停下来很认真地问我们:“那么女孩子应该干什么呢?”

大学毕业刚工作那会儿,我在一家很大的公司做最基础的快递联络工作,每天负责通知快递来拉机器,或者等着快递把机器送到公司里由我签收。有时候,快递来了我不在工位上,机器就会被堆积在我的座位周围。我觉得自己好歹也是北大毕业的女生,那些动辄10公斤的机器显然不应该由我来搬。所以如果没有男同事在身边,我宁可任由那些巨大的物体摆在最挡道儿的地方。直到有一天,清洁工看不过眼,提出替我搬到仓库里去,我实在不好意思,只得硬着头皮亲自动手,一趟趟地把机器往仓库抬。

真的伸手去做才发现,好像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沉。后来的日子里,我买了专业的拆卸工具,开始学着自己动手拆装机器,经常拖着货仓里的小推车跑来跑去,爬高上低地整理仓库,甚至稳稳当当地坐在大货车的货架上押货外出,几个月后,我既可以穿着小西装、颠着小碎步在办公室之间送交文件,也可以抬着20公斤的机器放到摄影师指定的地方,我再也没有抱怨过为什么不招一个男实习生。在年终公司的年会上,我的领导们感慨万分地说,那些传统意义上应该由男同事完成的事情,我这个初出茅庐的丫头片子居然全部搞定了。那是我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从来没有什么事情天生就被指定为男孩该做或女孩该做。

谁和谁斗智斗勇

如今,杜拉拉成了无数女孩竞相模仿的职场导师。然而,很多人只看到了杜拉拉学习厚黑学、洞悉办公室政治的一面,却自动忽略了她在入职之初焦头烂额,熬夜学习,以弱女子的肩膀扛起了预算、设计、施工、选材的大旗,最终圆满完成了琐碎的装修,这才第一次得到了大领导的赏识。

某天,我和久违的大学同学一起聚餐。她百思不得其解地问我:“你觉得你的工作快乐吗?”我说:“挺好的呀。”她又问:“那你们公司有勾心斗角,人事斗争吗?”我特认真地回答:“我不知道。”她不甘心地接着问:“那你会参与公司的团体帮派吗?”我反问:“有帮派吗?我不知道。”她扭动一下自己的坐姿继续追问:“你们同事会故意躲着你,或者故意欺负你吗?”我想了许久,说:“不知道哎。”她挠头问:“难道你不想深入了解一下自己的工作环境吗?”我答:“没时间。”她最终感叹道:“难道你只关心自己手头的工作吗?”

我放下筷子认真地回答:“我每天要高效率地完成我的工作,尽量按时下班。回家后我要学习,要读大学没学透的古文,要更新博客,要写专栏,要为那本被出版社编辑追着的书准备提纲,还要随时和公益组织联系做项目,你觉得我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别的事儿吗?”

我见过太多把精力分散于打扮、恋爱、四处打听八卦、热衷于毫无意义的小道消息的女孩。作为专栏作者,我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女孩的来信,其中80%都像怨妇一般向我细数自己的职场抱怨。她们无比信任地把自己在职场上遇到的每一个小纠结详细说给我听,生怕我不了解她们所处的水深火热,比如谁歧视自己了,谁指桑骂槐地暗讽自己了,谁瞪了自己一眼,谁钩心斗角给自己穿小鞋了,谁压着自己不让升职了,谁上位了,谁不是东西了,然后向我请教该怎么办,该怎么和这些人斗智斗勇。

于是,这些从小努力学习,一直是人尖儿的女孩们就这么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慢慢耗尽了自己全部的激情与梦想,忘掉了她们大学时曾经精心策划的人生轨迹,错过了很多本可以属于自己的机会,眼睁睁地看着男孩们从昔日大学校园里吊儿郎当、不务正业蜕变成职场精英。更可怕的是,这些女孩们慢慢会用“社会就是这么残酷,总会磨平我的光芒”这样的鬼话来说服自己,也慢慢相信妈妈说的“女孩要安稳,不要来**跳槽”,老师说的“女孩要会健美操或瑜伽课,不要学什么跆拳道”,闺蜜说的“女孩要回归家庭,不要野心那么大”,然后让自己慢慢甘于平凡,从而丢掉了大学四年积累下的光荣与梦想,丢掉了自己的无畏与坚强。

我也有过从早到晚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在职场颤巍巍讨生活的日子;我也有过因为老板一个脸色不对,一句话说得不好听,我提心吊胆一整天的日子;我也有过因为说错一句话得罪了同事,自己担忧到夜不能寐的日子。但是,当有一天我开始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专心于工作,我发现,我根本不再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为各种乱七八糟不靠谱的事情担忧。

虽然我身边仍然有无数的女孩在关注升职内幕、老板关系、比拼打扮,但我不想参与,也无力研究。我逃避到别处,只愿做个又宅又独的好员工,关注如何能将手中的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用心地度过我工作的每一分钟,我希望从我手里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品,哪怕它只是一个ppt,一个excel表格。

上得了……下得了……

大学毕业已经一年了,从最初的分散精力到重聚动力,我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大学时代的梦想又呼啦飞回来了。那个瞬间,我开始明白曾见的那些分心有多愚蠢,我差点就为无关紧要的琐事放弃自己多年的奋斗目标,放弃了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只存在于我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美丽新世界。

所以一年后的今天,我的很多女同学依然站在毕业时的起点上,而同班的男生不知何时已经悄悄跑到了我们的前头,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只能远远眺望他们的背影。

我们总是被教育“女孩子要柔弱一点,不要逞强,不要事事都会,要学会撒娇,让男孩来帮你做”。其实,每一个女孩生来都没有标签意识,那些所谓的你该这样、不该那样,都是后天环境强加给你的。曾经我也认为电脑技术这事儿不该我管,一个女孩子懂个这干什么?自然有男生排着队帮你做。直到有一天,工作强迫我要捧着说明书,——找到光驱和硬盘,判断cpu有多大,刻录机怎么用。当我扔掉内心的障碍,把一个坏了的电脑拆开又装好,然后详细地告诉女同事每一个部件有什么用,每一根线应该连在什么地方,每一个电路板是什么原理的时候,她只会觉得这个女孩子真棒。

在社会的期待下,我们慢慢变得知书达理,变成贤妻良母,变到白发苍苍。其实,那些男孩期待过的事情,比如设计一座房子、造一架飞机、成为技术牛人、精通物理和化学,那些想法也都曾存在于我们心里。只是我们习惯了拿性别当借口,放弃了进步的动力,于是眼睁睁地看着男孩成就了一段段传奇,谱写了一个个神话。

网上流传着一个笑话:什么是新世纪女性的标准?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买得起好房……或许这个并不是笑话,而是身为女孩应该努力达成的梦想。

北大李明滨篇二

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可以主宰人生。”毕业季来临了,我们看看校长们对毕业的同学们是怎么勉励他们的。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致辞

校长致辞一向是展现大学文化气质的体现,不同的有不同的校园文化。昨天上午,北京大学20xx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举行。校长林建华在他的致辞中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向毕业生分享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吃亏就是占便宜。他说,价值观是一种看不到摸不见的东西,却随时随地影响我们的行为。表示希望,从北大走出去的北大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坚守价值判断,守住底线。

林建华说,在这个时代,有人说大学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任何言语都是苍白,只有靠实际行动承担起社会上属于我们的责任。最后,林建华告诉同学们,一个人品格是最宝贵的财富,一所学校文化是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国家年轻人的价值观是最宝贵的财富。

也有网友翻来了这位北大校长林建华此前的毕业致辞,比如,20xx年他的题目是发现自己;20xx年他说不要被喧嚣浮躁迷惑、勇敢做自己。从中不难体会到这位校长对于希望学生坚守品格、坚持信念的一番勉励。

放眼海外,国外的毕业典礼上,校长们如何勉励学生?彰显着怎样的校园气质与文化?

澳大利亚:校长致辞简单朴实又务实

毕业于悉尼大学的《全球华语广播网》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的感受是,澳大利亚的校长致辞常常给人简单朴实又颇为务实的印象。澳大利亚绝大部分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校长讲话比较简洁。一般澳大利亚一年会有两轮毕业典礼,每一轮毕业典礼通常按照学院分别进行,有好多场。典礼的安排上,校长讲话通常会非常短,一般不到十分钟,大部分时间用于叫学生上台领取毕业证书。

比如,悉尼大学校长斯宾塞曾经发表过颇受欢迎的毕业典礼致辞,他说“希望学生们毕业时,更会问问题,也更会回答这些问题。有更多的热情挑战各种观点,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希望他们有信心,维护自己的观点,并听取别人的意见。”

而有的时候甚至校长寄语可能会被其他事情打断,反而让人印象更深刻。记得当初胡方本人在悉尼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典礼上,轮到校长寄语时,整个大厅的火警铃声响了起来。

火警响的初期,校长说了一句话,“我希望火警不会打扰到我们。”而在火警铃声持续了十几秒钟之后,校长停下来说,“人与人的不同在于不同的决断,成功在于大多数时决断的正确。现在我的决断是全体撤离。”不过正当他讲完这句话时,火警警报就停了,这是一次假警报。

有时学校为了勉励毕业生安排的毕业典礼非常有特色,比如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有全国闻名的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大*,这是整个澳大利亚所把毕业典礼做成*的大学。

在这一天,墨尔本城区的主要干道会为这个学校分路,毕业生在乐队仪仗的开道之下浩浩荡荡地在市内*,然后聚集在墨尔本市的联邦广场。在广场边上的巨幅大屏幕上会现场直播校长的讲话以及毕业典礼。这样的*是毕业生在这个学校以学生的身份最后一次聚会和欢庆,穿着毕业服走在大街上的那一份荣誉,一定会让他们铭记终身。

美国:校长演讲名句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同样毕业于常青藤的《全球华语广播网》美国观察员尹莎总结,每一年,毕业演讲中,都会让很多青年人开启名句赏析模式。从中也不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感。

不论是牢记责任的哈佛校长德鲁福斯特的致辞,还是看重机会和开放性的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m.威斯特的演讲,他们都各自突显了自身校园的文化特色。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在20xx年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主题叫做《在这个利己主义的时代,别忘记我们对他人的责任和依赖》。他说,“这是一个自拍时代,仔细想想,如果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开始过上整天自拍的生活,这会是怎样一个社会呢?世界只是暂时属于我们,我们肩负着过去和未来的责任,真正的我们要比我们自己和我们的自拍照要广博得多。而大学的责任正在于此――用我们共同人类遗产号召大家去开拓未来。”

尹莎的母校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查莱文在20xx年毕业典礼说“学会区分什么是正确的”,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他的大概意思是,“你们作为同辈中受过良好教育的未来领袖,肩负着超越意识形态和党派局限的历史责任。你们必须用你们过人的智慧和思辨的精神去提升政治决策的水平。你们必须以公民的身份响应时代的号召等等。”

另外尹莎还比较喜欢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曾经的演讲。他说,“普林斯顿大学并不是单独依靠它的教学人员和课程取胜,我们要循序渐进地教给你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希望你对不同见解持开放态度,并有勇气维护你所坚信的东西,互相尊重,用标准的正直要求自己。有时你会发现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方向,在给这个变化的世界里一些最简单的原则,也是人类应该坚守的初衷。”

俄罗斯:校长演讲语言朴素真实让学生充满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希望

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和圣彼得堡工艺美院的《全球华语广播网》俄罗斯观察员张舜衡介绍,俄罗斯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校长演讲对每一个毕业生来说,都是终生难忘的人生片段。俄罗斯的大学校长虽然都有很高的哲学和文学修养,但是演讲语言却是非常朴素真实,让每个学生内心充满着传承大学精神的责任感和对未来人生的爱与希望。

作为俄罗斯文化中心,艺术之都的圣彼得堡拥有众多高等学府,但无论任何高校,几乎每一次校长毕业典礼演讲,总要将圣彼得堡这个城市和大学承载的时代精神联系起来。

圣彼得堡,也早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行政区域概念,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圣彼得堡努力奋斗、充实自我,学生经过多年学府生涯,融汇到大学这个有机体中。大学又赋予了圣彼得堡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

最终,圣彼得堡又成为了每一个学生心中,拥有文化积淀、历史传承的精神源泉。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只有大学精神的厚重,还有圣彼得堡这个城市的文化追求和责任传承。

以近几年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演讲为例。演讲流程通常以祝贺学生顺利毕业开始,讲述这所创建于1724年,俄罗斯第一所大学所传承的大学精神,回忆这几年大学的成就以及所承担的时代责任。最后是祝愿学生继续保持探索知识的动力,愿每一个毕业生都时刻充满满满的爱,爱亲人,爱心中的爱人,爱所学的专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永远保持善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希望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永远留在每一个毕业生的内心深处,愿每一个学生永远健康,幸福。

北大李明滨篇三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章。

北大一直是

中国

最优秀学者成长的沃土,是莘莘学子心中的学术殿堂,是无数校友的

精神

家园。你们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勤奋,通过大考,来到北大,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我和我的同事们,要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同学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研究生,你们“按部就班”地走到了今天,应当说非常幸运。要知道,我这一代人在我曾经历过的那个青年时代,没有你们的这份幸运,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青年人没有你们的这份幸运,所以,你们应当对你们得到的这份幸运格外珍惜。作为一名年龄比你们长,阅历也比你们更加丰富一些的人,今天,我想就“珍惜”给你们一些建议:

做好每天的事情,而不要给自己太多懈怠、拖延的理由。“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人生真的就是一场马拉松,每一个到达终点的人,都是从第一步开始、从每一步积累的。

我希望你们能珍惜当下、认真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情,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极致和卓越。养成这样的习惯,将会让你终身受益。

在大千世界里,在芸芸众生中,我们能走到一起,真的就是一种缘分。因此,要学会珍惜彼此:珍惜师生情;珍惜同学情;珍惜朋友情,不要把从别人,甚至你的父母那里得到的一切看做“理所当然”,而要心存感激,常思回报。

当然,这种珍惜是对真的、美的、善的情感的尊重和顾惜,是在无关重大是非原则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宽厚和宽容。而如果触了底线,绝对不要迁就和纵容。

不要因为年轻就肆意透支你的身体。

我特别赞同瑞士心理学家亚美路对健康的洞见:“健康是一种自由——在一切自由中首屈一指”。你可以像“潇洒走一回”那首歌中唱到的那样“我用青春赌明天”,但同学们,千万不要“用健康赌明天”。我希望你们一定平衡好学习和锻炼身体的关系,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年人。

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而不要人云亦云、心浮气躁;不要去跟别人攀比,做最好的自己足矣。当然,选择自己心之所属并坚守,有时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将会有更多的淡定和从容,更多的积淀和突破,更多的喜悦和快乐。

最后,请珍惜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40多年前,当我还是一名上山下乡知青的时候,我绝对想不到,有一天自己能够进入大学读书,更别说攻读博士学位、出国学习、当上北京大学的教授。我常常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给予了我们每个人以机会。

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让

中国

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但是,任何一个美好的时代,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万千建设者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

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而最好的珍惜,就是为这个时代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在今年7月份经济学院举行的毕业典礼上,

中国

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在致辞中引用一位战斗机飞行员的话:“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只能为祖国牺牲一次”,让所有在场的人热泪盈眶。这种摄人心魄的爱国主义宣言,也正是百余年来,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我们北大人的情怀!

最后,再次祝贺你们!欢迎你们!

北大李明滨篇四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从今天开始我们又回到了我们美丽的校园,作为城西小学的学生,我们倍感自豪。今天,我有幸代表全校学生在这发言,心里更是无比激动。

我们的校园壮丽整洁,这里有最好的领导,有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的老师,有精神饱满、好学上进、求实创新的学生。能融入到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幸运。我们进了最好的学校,就应该做最好的学生。如何做最好的小学生呢?我想,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执行规范,用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不接触不健康、低级趣味的东西,学做品德高尚的人。

三、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好各科文化,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四、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大家要伸出援助之手,多帮助,多关心,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要自强自立,作为小学生,我们不能像在幼儿园里那样,事事要父母操心,我们应当自己来管好自己的生活、学习。

六、要多读书,读好书,开阔自己的知识面,去欣赏优秀的书籍,在书海中遨游。

同学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相信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合格小学生,给社会,给学校,给家庭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北大李明滨篇五

演讲时间:1932年

——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励志演讲稿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去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疲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损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可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不依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赠与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作个防身的锦囊罢!两个典故都出自通俗小说。(《西游记》和《三国演义》)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作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闲居了。第一条继续求学之路,我们可以不讨论。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人生的道路上满是陷阱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试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所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此段讲社会往往不能给我们做学问的环境。

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曳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力的俘虏。你在那俘虏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成社会的顺民了。此段讲理想容易幻灭,人便甘心为现实奴役。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有什么好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是值得一试的。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疑难。所以梁漱溟先生自认是“问题中人”而非“学术中人”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其实也只是一种好奇心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不过因为那种问题的性质不必是直接应用的,人们就觉得这是“无所为”的求知识了。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个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继续保持追求学问的热心。可惜当时青年人最大的问题是养家糊口,生存都是难题,遑论其他?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笑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撙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能时时有疑难问题来逼你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智识环境中,你也会慢慢地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试想葛理略(galileo)和牛敦(newton)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特别是在这个年头毕业的你们,眼见自己的国家民族沉沦到这步田地,眼看世界只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在这个年头不发狂自杀,已算是万幸了,怎么还能够希望保持一点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古人说:“信心(faith)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穷教授叫做菲希特(fichte)今通译“费希特”,社科院哲学所梁志学先生译有《费希特选集》(已出至第五卷)的,天天在讲堂上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菲希特死的时候(1814),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地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你不信吗!法国被普鲁士打败之后,割了两省地,赔了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

这个例子无数次地被胡适用来证明“科学可以救国”,但是当时中国的现实是残酷的,连一张平静的书桌都放不下,哪里还能指望“科学”能救国!这时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终日埋头在他的试验室里做他的化学试验和微菌学研究。他是一个最爱国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学可以救国。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

(一)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

(二)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于一种微菌在生物体中的发展;

(三)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它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

巴斯德对于科学有绝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国家蒙奇辱大难的时候,终不肯抛弃他的显微镜与试验室。他绝不想他的显微镜底下能偿还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然而在他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他已收获了科学救国的奇迹了。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能够永远有这样的信心,自然也是好的。

北大李明滨篇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关于黄岩谊老师在北大化学院2013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亲爱的师弟师妹们、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家长朋友们,大家好!

我平时从来没有主动回忆过自己的毕业,倒不是因为毕业前两天丢了伴随我四年的一辆自行车心里很搓火;主要是一回忆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到恐惧,惊叹时间流逝速度之快,而自己不知不觉已经太老。我从化学学院毕业过两次,一次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1997年,我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五年后,2002年,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我在北大读书一共九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化学楼里面度过的。每次回到化学楼,都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心里踏实。心里踏实的时候,想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触动心灵的深处。但是,就算触动了心灵的深处,我的这个发言很未必能让人记住,起码我不记得我的毕业典礼上那些发言的人都说了些什么。更糟的是,我已经想不起来是谁发言了。

在这里,我想以一个师兄的角度,通过自己的经历,谈谈毕业后的生活与工作。我想谈三个方面。

胡适先生在1932年北大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过:“人生的道路上满是陷阱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他还说:“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二: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第三:你总得有一点信心。

本科毕业十六年来,我对胡适先生当时的这三个药方佩服地五体投地。

第一个药方,由于我的职业,倒是很好地解决了。我总是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二个药方,非职业的兴趣。我的本科阶段,学习不算最用功的,花费了很多时间搞各种各样的事情。我有一个爱好,一直伴随我的生活,就是照相,所有的钱,都花到了和照相有关的地方。以至于我博士毕业前来回纠结了很长时间,我是当一个科学家呢,还是做一个摄影师呢,还是做一个摄影师呢,还是做一个摄影师呢……可以看得出来,我当时特别想把摄影当成我的职业。后来,我在加拿大碰到了一个退休的化学教授,我和他聊起了我这个纠结,他告诉我说,把摄影当成一个爱好,可以很快乐,时时体会这一兴趣的美妙;但是,如果真的把摄影当成职业,也许就没有机会享受摄影的乐趣了。我想想,也是,如果当一个自由摄影师,估计有了上顿没下顿,养活老婆孩子都困难;如果开一个婚纱影楼,天天拍那种照片,估计看见相机就会恶心;如果做一个新闻摄影师,估计发现自己大部分作品被压着无法发表早晚要精神分裂。所以,我决定,还是回归学术界,业余时候拍拍照,挺好。有的时候,这些非职业的兴趣也可以很严肃,比如我在北大教了三年本科生的选修课《摄影的科学与技术》,是我上过的课里面我自己觉得教学过程最快乐的。也是我的课里面旁听学生最多,事实上其他课没有旁听的学生,只有这个课,旁听的学生和正式选课的差不多一样多。

实际上,除了摄影和学术生涯的纠结外,我早些时候还有过在历史与化学之间的抉择。本科保送北大,我最想上的是考古系,挖墓、探险,多么让人神往的经历……我第二想去的是历史系。第三,才是化学系,因为化学竞赛的原因。但是最后我还是怂了,乖乖地在三个志愿上都写上化学,就成了你们的师兄。回头看,这是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我本科毕业上研究生的时候其实还犹豫了一次,我想报考化学史的研究生,就跑去问徐光宪先生。徐先生是可以带化学史的研究生的。他听我瞎扯了一通后,对我说了一句话:“小黄,趁年轻多做点业务吧,化学史你退休了研究还来得及。”我想了想,还是把考古和历史当成我的兴趣,或许也可以当成我值得一辈子研究的问题好一些,就继续读化学研究生。实际上,我现在所研究的课题中还有和考古直接相关的,真是命运的安排,也挺好。

第三个药方,信心。我毕业离开化学学院后,进入了一个非常不同的领域——光学。之所以进入一个我并非科班出身的专业,主要还是想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能力。我大概花了8、9个月的时间,才渐渐地能和我那些同我背景相差很远的同事开始正常的对话。但是,一旦跨越了这个障碍,在往前走,就很快了。后来,我有换了专业,进入生物工程领域。在后来,我回到北大,开始独立工作,又换了领域,现在正在学习生命科学。只要有信心,没有学不会、做不来的。我和我的学生们说,我希望你们以后都尝试一些在我的课题组里面没有涉猎的东西,不要谨守在我的课题组研究的.范围内,这样连我都不容易超越,怎么超越外面那么多的竞争对手?超越了我,才证明我是一个好老师。你们和我都毕业于这个学院,我有信心战胜我面前的一个个困难,我相信你们也会有同样的信心,战胜自己面起的困难!

我们的校友、师兄、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教授,现在是我的领导。他跟我说过好几次,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知道做什么,但是更重要的是知道不做什么。听上去有一点儿奇怪,但是我通过自己的经历,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价值连城的建议。我们的精力、时间都不是无限的,那么,做什么、不做什么呢?很多事情,大家都说应该做的,也许并没有做的必要;很多事情,大家觉得不值得做的,也许可以做一做。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个人色彩的判断,但是如果时时知道做这样的判断,也许也可以走的快一些、好一些。

我自己有过很多错误的判断。比如我曾经很追求过多发表文章,把自己装扮成为一个高产的科学家,可是若干年过去,回头一看,都什么呀,垃圾,大部分都是垃圾。由于做这些事情,做得还很投入,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做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现在看来就是最大的浪费了。什么样的事情值得做,如何取舍?我想借用一个前辈的话。我的第一个博士后导师yariv教授是个大牌教授,很有名,不仅仅学问好,还成功创办了企业,有一个公司曾经以30亿美元的价格卖掉,是一个成功的将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的例子。他的有名,还在于写了几本教科书,是光电子学领域和激光领域经典的教材。其中一本书,前言里面讲到,他年轻时候当兵时,他的长官在上战场前的教导:“if it is beautiful, wear it around your neck. if it serves a useful purpose, carry it on your back. if it is neither, get rid of it.”做任何事情,也不过如此。

我出国工作几年后,又回到北大,其实最怀念的还是北大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想主义”情怀。我把它称之为“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社会很复杂、奋斗很艰苦。很多时候你会沮丧,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并没有你想象的美好,你会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但是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我们都是北大人。北大人从来都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责任心,希望你们把它们好好保留。要知道,你经历了这个社会可以给予你的最好的教育,享受过最好的资源。即使你自己没有意识到,你也不知不觉成为了社会的精英,成为我们进步的动力。不要轻易放弃,哪怕只有最渺茫的希望;不要轻易倒下,哪怕你已经精疲力竭。不要轻易地溶入人流,成为一颗普通的螺丝钉。你是北大人,你不是螺丝钉,你是螺丝刀!

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过:reasonable people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world. unreasonable people attempt to adapt the world to themselves. all progress, therefore, depends on unreasonable people.

我也希望,你们和我一起,在今后的日子里,偶尔可以默念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写的一副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希望大家常回北大、回化学学院看看!真诚祝福大家一切顺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