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博士工作汇报 博士自荐信(汇总7篇)

时间:2023-09-09 11:35:03 作者:文锋 工作报告 2023年博士工作汇报 博士自荐信(汇总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博士工作汇报 博士自荐信篇一

我叫xxx,xx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我在福建安特半导体有限公司从事 翻译 工作近一年,之后考取江西师范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在硕士阶段的三年学习期间,我努力专研本专业的知识,发表文章近十篇,从事课题研究多项,此外,我还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获取了“三好研究生”的荣誉称号。

xx年我又顺利地考取梦寐以求的南京大学师从著名的沈坤荣教授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在三年的博士阶段,我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学理论水平,满怀热情地从事科研活动。截止目前,在《经济科学》等权威及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篇,参编著作多本,参与课题多项,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我知道,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未来还要靠自己把握。“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也许我还不算一匹旷世的千里马,但是我拥有迅速学习新知识的头脑、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真诚热情的合作理念、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我相信我会给贵单位带去一份惊喜。我也相信贵单位能给我提供施展才能的另一片天空,我愿把我的创造力和协调能力溶入我的事业中,且我也希望能通过与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能让贵单位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目前,在南京大学的学习已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博士的生涯将成为过去,我请求加盟贵单位。

简历 在附件里。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惠阅这份 简历 。

祝:贵单位的业绩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

此致

敬礼!

自荐 人:xxx

博士工作汇报 博士自荐信篇二

你好!

本人应xx同学请求,推荐该生参加贵校博士生入学考试。本人曾于该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担任其科临床授课教师,在与该生的课内、课外互动中,对其印象极为深刻。

该生xx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想、邓小平理论,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提高思想理论素质。思想品德良好,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境界。该生的个性内敛,做事沉稳,能针对事物重点,作深入的剖析。经过与他的一番交谈之后,可以发现,他在对事情的看法上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另外,该生具有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该生学习勤奋,工作认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知识广泛,基础开阔,在学习中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对丰富的学识,参加了部分国家级科研项目工作,具有较强的科研技能。经过硕士阶段的'训练,该生已经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业务熟练。

目前已经出色的完成了硕士课题任务。具备一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能力,能够针对现象分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工作出色,组织能力强,能够解决科研工作中一般的常见问题。该生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具有良好的探索精神。反应快,个性坚韧,作风朴实。热爱本专业,对科研工作有浓厚的兴趣。该同学有较强的进取心,有强烈的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要求。

本人认为该生继续培养会有很大的前途,建议贵单位给予考核和选择培养的机会。

xx

20xx年x月x日

博士工作汇报 博士自荐信篇三

四、教学工作情况:在站期间所承担哪些教学工作(包括讲课、指导研究生、本科生等工作)。

五、在站期间从事了哪些社会活动,有何兼职工作。

六、就你做博士后工作的体会,谈谈你对做博士后的体会及博士后工作的建议。

博管办

2---文共计20余篇,申请各级行政部门资助基金总计达500万。

二、创建正太大学技术学院加强人才体系化培养力量

好的借鉴作用。

四、以“三名”企业创新项目为引领推进博士后技术创新

6---利益,因此,在做好环保的同时也要做好成本估算和分析。这就需要针对环保政策进行细致的规划,并计算出成本,做出经济分析。在研项目“光伏产业环保化研究”在这方面为企业提供一个完善的指导方案,为企业进行部署规划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意见。对国外的先进生产工艺和装备进行分析研究,与国内现有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给出分析结论,找出国内企业目前的不足之处和特色之处,引进先进的装备,为企业带来长久性效益,这项成果若进一步推广,还可望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

xxx集团有限公司范文写作

辽 宁 大 学

学后日时日

院: 联系

期: 间: 期:-2说明:

8---考,讲的是关于博士后、企业、工作、正太、工作站、集团、进行、环保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博士工作汇报 博士自荐信篇四

×××同学于××××年×月至××年×月在××大学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已取得××硕士学位。

本人曾于该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担任其导师,其在校期间,给老师、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应其本人请求,特推荐其参加贵校博士生入学考试。

该生个性开朗,心态乐观,有较好人际交往能力;善于独立思考,遇事沉着冷静;在学术研究方面,其具有能吃苦耐劳、迎难而上品质,自学能力较强,善于发现、思考、解决问题,有严密逻辑思维能力和敏锐洞察能力。

在两年学习中,该生对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健康保险、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等课程进行系统学习,曾在××医院实习,并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现已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并能运用卫生统计学、健康保险等课程知识研究专业领域问题。该生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并能使用流利中文进行沟通交流。

目前,该生已顺利完成硕士阶段学业,掌握××学科方面研究方法,本人认为该生具有继续提升空间与潜力,建议贵单位给予考核和培养机会。

推荐人: ×××

××××年××月××日

博士工作汇报 博士自荐信篇五

您好!悉闻贵单位正在求贤纳良,自荐请缨加盟贵单位。

我叫,xx年将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商学院。

xx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我在福建安特半导体有限公司从事翻译工作近一年,之后考取江西师范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在硕士阶段的三年学习期间,我努力专研本专业的知识,发表文章近十篇,从事课题研究多项,此外,我还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获取了“三好研究生”的荣誉称号。

xx年我又顺利地考取梦寐以求的南京大学师从著名的沈坤荣教授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在三年的博士阶段,我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学理论水平,满怀热情地从事科研活动。截止目前,在《经济科学》等权威及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篇,参编著作多本,参与课题多项,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我知道,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未来还要靠自己把握。“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也许我还不算一匹旷世的千里马,但是我拥有迅速学习新知识的头脑、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真诚热情的合作理念、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我相信我会给贵单位带去一份惊喜。我也相信贵单位能给我提供施展才能的.另一片天空,我愿把我的创造力和协调能力溶入我的事业中,且我也希望能通过与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能让贵单位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目前,在南京大学的学习已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博士的生涯将成为过去,我请求加盟贵单位。

简历在附件里。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惠阅这份简历。

祝:贵单位的业绩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日期:

博士工作汇报 博士自荐信篇六

今年八月,我将前往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在杰克逊国际关系学院(the henr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攻读博士学位,方向为中国政治。

关于选校

就博士申请而言,我的选校的不靠谱程度,等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方可成总结自己的博士申请选校,是按照赵鼎新的建议,“广种薄收”。而他也很感谢赵鼎新的建议,因为结果完全验证了这一点。就我所知,申请十个以上的项目都很常见,算得上“广种”的基准线;也有申请二十多个的。其中有碰运气的因素,因为你也不知道招生委员会到底看中什么,何况不同学校的招生委员会口味也不同,没有一定准则。

选校是很考验申请者知识储备和眼光的一件事,选校和定位的靠谱程度对申请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靠谱的选校,要求申请者对自己、和对自己所要研究的学科和主题有着一定的了解:了解学术史的谱系,了解当下的研究前沿,了解自己的研究兴趣。归结到操作化的一点上,就是要知道在你要去的国家,目前有哪些与你兴趣和风格相关的学校和教授,开设可供申请的项目,从中选择十到二十个。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好的,要么是国内较好的高校科班出身,长期追踪某一学科的研究动态,训练扎实;或者要么是美本或美硕,占有天然信息优势。对一些非正式渠道传播的消息八卦,例如教授们的人事变迁,他们也有着了解。这些“圈内”信息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远远高于通过正式渠道获得的信息。

反观我自己,基本上可以说处在一个信息盲区。一方面,我是半路出家,改换门庭,基础训练不扎实,也很难找到前辈指导,毕竟不同学科的申请差异较大。另一方面,我没有海外训练的背景,甚至没有交流经历,对美国学界新近的研究成果、在我的兴趣上可供申请的项目、不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方法论倾向、近些年招收中国学生的状况、以及奖学金情况,一概不知。一直到申请结束后等待结果的一两个月里,我才腾出空来在寄托家园人文社科版、gradcafe上翻阅了大量这样的信息。我才知道我申请的一个项目中我感兴趣的教授即将跳槽到另一个学校,而另一个项目最近好几年没招过中国学生。而在申请之前,我确实没有时间和精力梳理这些散落在讨论帖中的只言片语,而“圈内人”自然容易以相对较小的成本,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场合获得这些信息。

总体来说,我的博士选校是很危险和不靠谱的:光打酱油的就占了一半多,而top program是既需要实力也需要运气的。我的准备还远远不够。选校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如前所叙的信息的局限。我的笨拙的选校方法是,在围绕感兴趣的问题所读的英文文献的索引中寻找可能的教授和项目。由于对裴宜理的研究感兴趣,我主要读了她的论文和著作,可惜这个方法太低效,没有找到太多合适的项目。我当时甚至不知道按照us-news的专排来选校。后来想要多申一些项目时,时间上已经来不及,因为博士项目一般截止较硕士项目为早。

虽然没有“广种”,最后还能“薄收”,一方面要感谢运气,另一方面也说明我还是有一些优势。最主要的一点大概是我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很清晰。在sop里,我把自己想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过去曾为此做过什么准备,都串联起来,展现给招生委员会。因为学术训练不足,我主要强调了自己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引导我走向博士项目,我需要通过规范化的训练,学习分析它们的方法,解决切身观察、体验到的问题。一个替我改sop的哈佛女生的评价是:it is very logical。杨老师说读我的sop给人的感觉是,好像我一开始就想得很清楚,规划的很好,一步一步这么走过来。事实上我完全是磕磕碰碰摸索,只是后来通过思考和表达把它呈现的很清晰。

对于后来的申请者,我在这方面所能分享的失误教训大于成功经验。占有信息非常重要。申请者最好早日留意和积累相关信息,多看国外学术期刊,了解研究动态。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临时抱佛脚是不成的。本专业的要利用本来的优势,尤其是咨询已经出国的师兄师姐。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毕竟申请这事,从结果推论过程,未必可靠。可能就跟盲人摸象似的,有人摸到象鼻子,就说重要的是象鼻子,有人摸到象腿,就坚持重要的是象腿。路是自己走的,要有自己的判断。转专业的没这个优势,多方面努力吧。另外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根据us-news的专排,把自己专业前50的院校和项目梳一遍。这都需要时间和精力,因此选校方面最好是尽早准备和积累。

软硬件:sop/推荐信/gpa/gt

常常有人问这些指标中哪一项最重要,我自己也为这个问题困扰过。现在,基于我“摸象”的经验和结果,我的结论是sop是最重要的,因为在gpa、gt和推荐信都不算非常p、转专业、没有publication的情况下,可能是sop给了我一线生机。相比gpa和gt这些干巴的数据,sop是比较“软”而信息丰富的:它集中展现了我的经历,个人体验,和研究兴趣,给了申请者补救短板、展现个性和潜力的机会。

我的本科gpa和硕士gpa都不高,因为在读书阶段,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从事研究工作,也因此没有好好利用在校时的学术资源。gt分数尚可,但gre的aw部分才3分,托福的口语部分22分,因此限制了申请一些卡单项的学校。比如波士顿大学对口语要求好像是26;尽管傅士卓的方向和我比较符合,但也没有申,现在想来有点后悔。因为有些学校可能不一定因为单项刷人,会有条件录取,让申请者补考托福。

我只能说,in my case, gpa和gt相对没有那么重要。当然,不管怎么说,高分总比低分好。但是,到了申请的阶段,gpa已经难以改变,gt虽然可以刷分,但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人民币,其收益却难以保证。譬如,我一共考了两次托福,主要想刷口语分,但两次分数都一样。而那时我还没有开始写sop和writing sample。于是第二次分数出来后我就退考了第三次托福,因为好好准备文书会比单项提高个几分带来更高的边际收益。

至于推荐信,申请结束后我在论坛上看到有人讨论说,top program“基本是靠信进去的”。我无从判断这句话的可靠程度。只能说,能够找到美国学术圈圈内人写推荐信,效果大概要好些。至少在推荐信造假普遍的背景下,美国教授推荐的信用程度总是高一些。我的推荐信是原专业的导师、在报社工作时的两位领导潘总和何总写的。虽然很可惜未能得到未来专业学术领域的评价,但是这三封信无疑对我过去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何以能胜任未来的研究,作了中肯和有力的推荐。尤其是潘总和何总对我在新闻领域工作的肯定,我相信对我进入一个强调解决real-world problems的项目起过重要作用。在此向我的三位推荐人,特别是潘总和何总表示感谢。

套磁和其他

由于各种原因,我没有进行任何套磁。此前看到差不多的说法,都是博士套磁有用,硕士没有必要。我无从判断,但根据申请结果,硕士确实要比博士申请容易许多。毕竟硕士基本上是自费的,而博士是拿钱的。

在博士的奖学金结果没有出来前,我曾犹豫过是否再读一个硕士项目作为跳板。坦白地说,在留学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与美本或美硕竞争,我没有优势,也像方可成的文章中那般踌躇:获得浸润在社会的实际运行中的经验,却没有学术性地研究它的训练积累。_在一篇访谈里说“中国来的学者当然知道中国社会,但是缺乏分析这个社会的方法”,大概也是这个意思。但是世间哪得双全法,对我来说,再花两年的时间和几十万去走一个跳板,实在不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所幸后来收到了award letter, 也就不犹豫了。

对于还有时间成本,对未来道路还在摇摆中的申请者来说,申请国外硕士项目应该是很好的跳板,进可攻,退可守,难度也较低,好像也可以申请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如果不想负担经济开支,想本科直接申请博士,可能要付出更多努力优化各项指标才行。

我理解的出国申请是一项充满变数的系统工程。它有一些大致的方向路径,但并没有哪一项指标是板上钉钉的决定性因素,可能一个不曾留意的小小扰动,也会影响全局。即使走过这段历程的过来人,也无法拍着胸脯保证一条康庄大道,或是必胜秘籍。对于那些手持一条象腿就好像洞察了全局的人或说法,最好保持怀疑,因为“没有一个受人尊敬的结论不事先阐述自己的局限的”。

我理解的博士生活和学术研究也是如此--明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永远都是有局限的。正如下面这幅图阐释的那样,数年殚精竭虑或许只能为人类的知识贡献一个小小的突起--这还是最好的结果之一。

尽管如此,它仍然值得我投身其中,满怀趣味、热情和期待。我曾坐在一辆挤得像罐头一样”校车”中,它是一辆核载十多人的旧面包车,却塞进了二十多个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学生。去社区家访发现这些家庭因为男孩偏好而普遍超生,尽管支持已有的孩子上学已不容易;这个小学还曾因城市规划被数次强拆。他们是弱势群体和利益受损者,却也是政策的违抗者:宏观的结构和微观的行动者在这里形成一个复杂的纽结。我试图以人类学家的方式接触和观察形形色色的官员:有浑水摸鱼的跑路党,有精明实干者,也有酒色之徒。有“不喝酒人生有什么意义”的,也有为了工作和前途喝到赔上身体的。在某个地方区政府门口我见过一群上访乡民,领导的车开过来,一个干瘦的老太太搬着椅子堵在正中间不让走。两个二十出头的武警小伙一边一个把老太太连人带椅端起来,抬轿子似的抬到边上去了。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笑了起来--包括小伙子和老太太,也包括我--好像他们的关系是再平常不过的祖孙似的。它颠覆了我对抗争和集体行动的刻板认知。一种文化、一个社会是如此复杂而多维,任何一种诠释、理论和意识形态都不能将其垄断。正是由于有着知识之间的缝隙和断裂点,而填补这些缝隙又能帮助理解和改善我们的生活,智识的探寻和开拓才会不仅有趣,还有意义。如果我的探索能为曾见过、交谈过也试图理解过的那些酒局官场、利益博弈中的人,在困扰他们的某些人类知识尚未到达的昏暗之处,投上一束理性的光,也就足够甚至是奢望了。

博士工作汇报 博士自荐信篇七

大家好!我是理学院物理系博士生张三,今天能站在这里,代表理学院博士生发言,倍感荣幸和忐忑。荣幸的是我还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忐忑的是我发现今天的台下有我同实验室的师弟、师妹;有我一起打篮球的朋友;还有各位让我非常敬重的老师。作为一个在科研工作中失败颇多,教训深刻,又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我更希望借这个机会,结合我自己的切身体会,从下面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科研工作中的一些理解和看法和大家共勉,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我很喜欢一句话:“要是发现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前进”,做很多的事情如此,做科研更是如此。开始实验计划就是你后续所有工作的基础,是重中之重。假如你开始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话,那就有可能是在错的事情上追加砝码,方向已经错了还要坚持走,地球虽然是圆的,但毕竟大家不能都是哥伦布。我在美国联合培养期间,就发现他们非常注重实验计划,我的第一个实验计划像sci投稿一样被改了又改,用了三周的时间。但我现在想来,这是值得的,因为一个完全正确、合理的实验计划才会导致你的实验很快达到预期目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同老话所讲:磨刀不误砍柴工,我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只想砍柴,要注重这个“磨刀”的过程,在做一个工作以前先要心平气和的做一个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

再下来我们就是要注重实验步骤的分割,就像蛋糕要切开吃一样,我们需要将自己一个可能比较复杂的实验,有意识的去分割成几个过程。在这里我还要举我在美国联合培养的例子,我在美国的导师是一个电化学方面的大牛,开始的时候非常期待和他见面的时候他会和我谈些什么。但令我意外,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和说的最多的就是first step and next step。在具体的操作中,他会把一个事情严格的分成几个步骤,并经常提醒我,那是下一个步骤的事情,现在我们先不考虑。这段时间的培养让我明白,我们需要将你一段时间甚至一天的工作做个很好的规划,认真合理的对你的工作有一个系统划分,将眼前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来。这样你就不会出现晚上躺下满脑子都是想法,早上起来又不知道该先做什么好的状态。所以,我认为细化实验步骤,严格执行其实是一个以慢为快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逐个突破,取得阶段性的胜利,激发科研兴趣,最后取得完全胜利的科学方法。

虽然有了正确的实验计划,合理的方法,但这也不意味着成功就会随便降临。成功的道路上可能真的没有什么捷径,苦力关是谁都要过的。且需要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我身边很多厉害的科学工作者,没有一个不是百倍努力,真正投入的人。在这里,我想以我的导师张老师为例,他现在还是每天10小时,每周工作6天,而且身体力行,工作在我们实验室的第一线。我们经常笑称:“老师才是我们实验室最勤奋的人”,吕老师的工作态度和热情给予我很大触动和激励。我相信台下的导师们也都是这样持之以恒,多少年如一日的努力,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学识才如此渊博,对很多突发的问题都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讲解并提出精准的指导意见。这些和他们长期的工作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工作,有了真确的出发点,合理的方法,剩下的就没什么大道理了,只能是像耐克的广告词那样:just do it。

最后,我要谈的就是和我们今天的学术论坛密不可分的交流问题了。学术交流是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术交流活动是科学技术工作中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相结合的一种形式。通过学者之间的思想接触,自由争辩,可以沟通情况,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当今世界科学界面临百花齐放的态势,同时科学创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常常超出一个人的智力范围,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多学者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和协作研究。所以我们不能闭门造车,我们需要把自己的问题、观点、结论拿出来和大家探讨,需要明白很多的道理都是“越辩越明”。

只有站在一个和别人交流、探讨的角度你才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激发出新的观点。我博士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发明就是在一次组会的激烈讨论中获得灵感的。只有不断的和他人交流,我们才能站的高看的远,更好的把握自己的方向,从容的向别人借鉴、学习,大胆的创新。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理学院的博士生同学预祝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并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指导论坛建设的研究生院、院系的领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论坛的策划、组织付出巨大心血的工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没有你们这些幕后英雄辛勤忙碌的日日夜夜,就没有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再次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