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才强国战略大学生心得体会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2023-10-03 15:44:35 作者:琴心月 心得体会 2023年人才强国战略大学生心得体会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精选8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人才强国战略大学生心得体会篇一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为此,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惟有厚植“人才沃土”,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人才力量。

坚持党管人才,要“严管厚爱”。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回答“谁来管理人才、人才发展为了谁”。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广大人才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未来发展中方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此同时,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对人才进行系统性管理,不是用简单的条条框框限制束缚人才,而是把“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培养、帮扶、考核等管理机制。如今我们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人才工作,每年都会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优秀科技人才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工作中大力支持、在生活中真诚关心,激励广大人才为国奉献、勇攀高峰。

坚持发掘人才,要“墩苗育苗”。我们党善于管理人才,更善于发掘培养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战略资源”,更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新时代发掘培养人才,要以国家需求为目标,突出科学技术高精缺导向,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用“人才加速度”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虽然现在我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世界第一,科技人才群体、大学生群体、职业技能人才群体的数量也位居全球首位,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人才现状不容乐观。当前,我国的人才基数大但顶尖人才少,论文专利多但转化运用慢,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因此,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要善于识别人才特质,采取最适合的方式培养人才。还要注重在基层一线墩墩苗、压压担,通过多岗位、多职务锻炼助力人才茁壮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坚持留住人才,要“爱才惜才”。俗话说,得地千里,不如一贤。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要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就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的桎梏,鼓励广大人才担当作为,让有“真本领”的人才拥有自己的“舞台”。正所谓,英雄不问出身,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不能因为人才的年纪较轻就“不想用”,也不能因为人才的阅历较浅,怕承担风险而“不敢用”。爱才惜才敬才不能简单地停留在面上,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落细落实激励奖励机制,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筑巢架梯”“雪中送炭”。当前,人才“抢夺战”在各地展开,多个城市纷纷升级人才引进政策,给予优秀人才落户优先、安家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一系列政策,以解决后顾之忧,将拴心留才落到实处,让广大人才“既来之,则安之”,持续激发其内生动力,从而实现“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坚持党管人才,就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发掘人才,就能“百舸争流千帆进”;坚持留住人才,就能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总之,厚植“人才沃土”,广大人才在祖国大地上自信展才华、从容显身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添人才动力,一定能共同托举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人才强国战略大学生心得体会篇二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指出,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就要聚焦党建引领、理论创新、实践砥砺三个方面下足功夫,勾勒出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新蓝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人才动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争取更大光荣。

突出党建引领,夯实人才根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党的__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加强党对人才事业的领导。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通过党建搭台,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以党建引领人才,以人才助力党建。打好党建融合人才队伍“一手牌”,汇聚新鲜血液,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让人才汇聚到鲜艳的党旗下;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党员与人才的双向培养体系,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当地的人才发展优势。

坚持理论创新,校准前行坐标。

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__把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总结概括为“十个坚持”,其中坚持理论创新,就是党始终赢得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只有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才拥有真理的力量;拥有科学理论指导的事业,才拥有光明的前途。新的赶考之路已然起航,面对人才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想要团结鼓舞广大人才投身伟大实践建功立业,就必须引导人才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以理论武装提升人才把握方向、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牢牢抓紧理论创新这一政治任务,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用不断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提高广大人才队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聚焦实践磨砺,汇聚前行动能。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要将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落在实处,以实践锻造人才过硬的专业本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对各类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科技和人才已然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学与干中引导人才苦练本领、增长才干,鼓励人才主动担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在学与干中引导人才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在国家与人民需要的关键领域取得新的进展;在学与干中引导人才心怀“国之大者”,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团结引领广大人才在新征程上不懈奋斗、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人才强国战略大学生心得体会篇三

中央组织部在京召开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会议强调要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进入新时代,人才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和竞争之间的关键因素,坚定不移贯彻讲话精神,“以点带面”推动我国人才工作“面面俱到”,值得广大组织干部领悟执行。

以“制高点”剖析“横断面”,锻炼人才奋斗使命担当。

俗话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纵观古今中外,大部分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都是在鸿鹄之志的引导下,方能不懈努力并坚持到底的。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决定了他事业境界的高低,而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就是一切伟大事业发展的“制高点”,在这个“制高点”的引领下,建设事业才会犹如“水之就下”一般水到渠成。广大组织干部首先要站稳“制高点”,关切培养人才的思想动态,仔细剖析各色人才的“横断面”,鼓励全体有为之士以国计民生为己任,继承发扬老一辈科研人员的优良传统,为新时代建设贡献人才之力。

以“战略点”扩大“覆盖面”,打造人才吸纳创新高地。

要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就为广大组织干部提出了一个人才工作的战略目标。广大组织干部需要立足国家战略,以“得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热忱,推动新时代人才培养、吸纳、奖惩等机制的不断建立完善,不仅关心人才的物质精神生活,更要给予人才研究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组织干部要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像海绵一样汲取全世界的智慧“源流”,不断扩大人才工作的“覆盖面”。

以“着眼点”投身“迎风面”,立足人才发力广阔天地。

人才工作不但要“引得进”,更要“用得出”“用得好”。充沛的人才资源只能证明国家发展的潜力上限,唯有实践奋斗方能将理论之可能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进步。如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看似“急风骤雨”,实则“天地广阔”,正是无数人才建功立业、大展身手的好时机。组织工作要以民族复兴为“着眼点”,鼓励人才敢立“军令状”,敢上“第一线”,激励全部青年才俊以奋斗书写新时代的建设篇章。

国家发展靠人才,而人才工作的尽善尽美则需要广大组织干部贯彻人才会议精神,“以点带面”推动“面面俱到”。

人才强国战略大学生心得体会篇四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在“引育用留”上下功夫,求贤若渴寻觅人才、各尽其能用好人才、无微不至服务人才,才能激发人才强县新动能。

聚焦中心“引”人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遵循。要用好调研这个“传家宝”,分地区、分行业、分领域开展全面调研,摸清人才资源底数,弄清人才需求,为后续人才规划打下坚实基础,实现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三者的有机融合。着力构建特色招才引智平台,拓宽引才方式,健全柔性引进政策,创新技术入股、专家顾问、兼职挂职、节假日服务等多种方式,引进一批“候鸟型”专家、“星期天”工程师等高端人才。

围绕发展“育”人才。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引才很重要,育才也必不可少。只有持续学习、深造晋级,才能避免人才“原地踏步”。要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培养一批县委发展急需的人才,按照“因材施教、全面覆盖、资源共享、梯次递进”培养思路,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人才类型、岗位、需求“订单式”制定长短结合的培养规划,通过理论培训、上挂学习、下挂锻炼、轮岗交流等方式,推动人才到重大工程、重要领域、重点产业、基层一线磨练意志、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立足实际“用”人才。强化“一盘棋”思维,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推动人才流动,特别是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破解区域人才协作体制机制障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人才量身定制岗位、平台,才能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发挥最大价值。要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鲜明“做实事、重实干、强成果转换”导向,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倾向,将真才实干的人才选出来、用起来,真正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用人局面,切实树立良好的用才“风向标”。

优化环境“留”人才。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要健全激励机制,出台保障政策,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人才,明确生活待遇、晋级和荣誉奖励、重点项目支持等人才政策,细化安家补助、配偶就业、子女教育、健康保障等配套制度,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容错免责机制,打破束缚人才发展的“枷锁”,为人才消除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才强国战略大学生心得体会篇五

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强国战略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才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在新赶考路上,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开好“药方”引才,方能“才”源广进。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各地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和政治引领作用,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鲜明的用人导向,科学谋划、完善引才政策,建立健全引才体制机制。要结合本地实际,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未来规划等,科学设置招录岗位,做到因地制宜、精准选才。不以文凭论水平,当以实绩论英雄,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探索就地取“才”之道,注重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去识别人才,选出对党忠诚、一心为民之人,选出敢于担当、甘于奉献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造就素质优良、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人才队伍。

搭好“舞台”育才,方能“才”高行厚。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人才培养不能搞“大水漫灌”,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实行“精准滴灌”式培养,立足长远计划,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判断人才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搭好人才成长实践的平台。要走近人才、了解人才、融入人才,坚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因材施教”制定培育方案、“因人而异”设置培育内容,让培训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是让人才作用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要根据人才发展需求及不同人才的特点、专业知识背景、成长规律,将人才投放到基层一线,安排到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生态保护等各领域的合适岗位上锻炼,让人才在实践中建功立业、脱颖而出。

开辟“通道”用才,方能“才”望兼隆。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各地要加强人才数量、能力、专长、需求调查,根据人才属性、特质建立人才数据库,依据不同人才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思路想法进行有效配置,进行合理大胆使用,把人才放在最适应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科学用才,才能留住人才,要把人才放到正确的岗位上,给规划、给职位、给环境,激励人才施展才华、跑出速度、迸发活力,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治国为邦,人才为急。只有加大人才发展投入,靶向引才,科学育才,精准用才,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奋力谱写人才强国的新华章。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各级组织部门需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继往开来,当好人才选任“筛选器”。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各级组织部门要积极拓宽人才来源渠道、用好选人“放大镜”,以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标准去发现和挖掘人才。着重考量专业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破除“唯学历”“唯论文”的传统桎梏,重塑选才标准,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对职业技能人才采取适当降低学历条件、放宽年龄限制等措施降低进入门槛。加大从优秀“村官”中定向招录乡镇事业单位人员或乡镇公务员力度,发挥人才最大效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创新模式,做好人才激励“助推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言而喻。但当下“操之过急”的选人用人准则,让人才在任用上出现了乱点“鸳鸯谱”的痛点。机构冗杂、人浮于事、工作效率止步不前的弊端也进一步凸显。为此,各级组织部门在用人上应做好顶层设计、划好战略布局,以“谋定而后动”的统筹力,以培育“大国工匠”的向心力,强化人才归属感与获得感,建设人才发展新高地、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将资源的天平向人才、向科技、向技术倾斜,真正打造一批有才能、真实干的“精英战队”。

精准务实,打造人才推动“引力器”。对于青年人才、紧缺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明确好人才梯度的划分,摒弃人才培育中“一刀切”“均等化”的现象,杜绝“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敷衍态度,将论资排辈的落后机制彻底剔除,让人才任用真正达到接得住、用得好的效果,赋予人才更多的自主权、决定权。全党上下应树立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格局,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创新力、贡献值为评判准则,营造惜才、爱才的用人新环境,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

治国为邦,人才为急,只有加大人才发展投入,靶向吸引人才,精准发力,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国家发展大势向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稳步迈进。

摘要:新世纪,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战略的竞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才强国之路。鉴于此,文章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原则、理念、制度、政策等方面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才;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是一种战略资源。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国家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在现阶段研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党管人才的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党管人才,是管宏观、管大局、管战略、管政策。也就是说,要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和环境保障,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

(二)环境适应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依据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依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部署的基础上,必须紧紧围绕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准确把握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认真查找人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适应本地区发展要求的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规划和措施。

(三)整体协同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协同。它不是政府某一部门的职能,需要包括资金、政策、制度、体制以及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整体协同,才能很好地实施这一战略,以便真正实现对人才的重视。

(四)激励性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根本目的在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谋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就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通过政策法规或者资金等方式,激励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积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

(五)反馈修正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时代的要求,实施的步骤、政策以及措施等都受到外部条件以及实施效果的制约。因此,各级政府应该要随时反馈战略实施的具体情况,以便中央负责机关能及时地总结经验,将有效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同时,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战略步骤。

要想在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中获得超常规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就需要从新的视角去认识和把握人才问题,首要的就是要树立起崭新的人才理念。

(一)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实质是把人才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而予以高度重视,这会使全社会自觉地把视线从以往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转移到注重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上来,使各行各业都能够以足够的精力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工作,形成对人才资源进行整体开发的态势。

(二)树立“有用即是人才”的新人才观

树立“有用即是人才”的“实”人才观,变“唯资历”、“唯学历”为“重能力”、“重实力”;树立“不看学历看能力”的观念,积极发现有用之人,将具有一定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全部视为人才。

(三)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大”人才观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一领域人才的缺乏,将导致更加激烈的争夺。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大”人才观,走出唯“正式调入”才算引进的误区,对于人才特别是一些特殊型、高素质人才,要不拘一格、广泛引进,为我所用,千方百计壮大人才队伍。

(四)牢固树立“人人可成才”的观念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不是一个人才大国。在重视人才资源的今天,我国没有绝对的优势与世界上强大的、经济雄厚的国家争夺人才,就应把目标转移到国内,注重国内人才的培养,实现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必须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

(五)树立“人才增值”的理念

人的素质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人才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人才资源在开发中不但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具有可增值性。因此,应重视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不断提升人才价值。

按照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普遍建立机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个人业绩档案,为人才流动、人才使用和定薪定酬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人才业绩档案的内容包括人才的学历、经历、职位、业绩和诚信,重点是对人才的真才实学、真实能力和水平进行记录、总结和鉴定。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配置的转换、交流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政治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人才要一视同仁;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运用上要平等开放;在改善创业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上要积极提供服务:使各种人才能够共享社会资源,建立平等的政策环境。

(一)坚持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新理念

坚持人才投入优先的新理念,克服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倾向,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较高的教育投入水平可以直接推动教育自身的发展,教育财力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又可以保证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教育形成互动。因此,要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切实发挥政府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应加大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投资力度。

针对我国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现象,必须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对高层次人才实施分类培养计划,形成各类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一)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首先,依托国内高等院校,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孵化基地;其次,

充分利用现有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在人才、技术、管理方面的资源,开展专业技术和管理培训,努力开辟海外高级人才培训渠道,设立海外培训基地;最后,加强企业间合作,在国内著名企业建立实践基地。

(二)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化管理机制

针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以便政府能够切实准确地掌握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具体情况,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当前条件下,必须以国家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为核心,实现与各地区、各部门所掌握人才信息的连接、反馈和互应,推动人才资源共享。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开辟网络联系和服务专家的“直通道”,实现“零距离”管理和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成果和项目信息库,推动智力成果转化和人才“柔性流动”。

(三)实现高层次人才社会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开拓创业时期,急需各类紧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尤其严重,所以必须要实现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鼓励高层次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跨单位、跨地区、跨省、跨国兼职,真正实现人才的价值。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人才的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以尽快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其次,加快构建完备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最后,要建立国家技能开发体系,依托行业、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技能劳动者和新生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培养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所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

(二)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选拔机制

要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还必须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形成完善的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打破地域、所有制、身份的界限,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三)努力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要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研究建立一套以能力和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的重学历、资力,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其次,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人手,根据不同的职业和职位分类,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最后,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

(四)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各类人才奖项,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重视人才的价值,依据价值创造来衡量人才的价值,并给予人才合理的回报。同时,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的改革,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五)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要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就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各种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三支队伍――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国际与国内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

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兼顾全局,特别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两个人才弱势领域。一是中国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二是西部以及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的开发。未来中国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将取决于人才队伍的力量。当然,农村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开发应该基于本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进行系统思考,而不是盲目仿效发达地区的人才开发模式。国家对人才弱势领域要加大政策倾斜,以帮助人才弱势地区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


人才强国战略大学生心得体会篇六

摘要:新世纪,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战略的竞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才强国之路。鉴于此,文章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原则、理念、制度、政策等方面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才;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是一种战略资源。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国家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在现阶段研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党管人才的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党管人才,是管宏观、管大局、管战略、管政策。也就是说,要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和环境保障,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

(二)环境适应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依据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依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部署的基础上,必须紧紧围绕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准确把握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认真查找人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适应本地区发展要求的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规划和措施。

(三)整体协同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协同。它不是政府某一部门的职能,需要包括资金、政策、制度、体制以及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整体协同,才能很好地实施这一战略,以便真正实现对人才的重视。

(四)激励性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根本目的在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谋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就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通过政策法规或者资金等方式,激励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积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

(五)反馈修正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时代的要求,实施的步骤、政策以及措施等都受到外部条件以及实施效果的制约。因此,各级政府应该要随时反馈战略实施的具体情况,以便中央负责机关能及时地总结经验,将有效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同时,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战略步骤。

要想在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中获得超常规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就需要从新的视角去认识和把握人才问题,首要的就是要树立起崭新的人才理念。

(一)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实质是把人才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而予以高度重视,这会使全社会自觉地把视线从以往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转移到注重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上来,使各行各业都能够以足够的精力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工作,形成对人才资源进行整体开发的态势。

(二)树立“有用即是人才”的新人才观

树立“有用即是人才”的“实”人才观,变“唯资历”、“唯学历”为“重能力”、“重实力”;树立“不看学历看能力”的观念,积极发现有用之人,将具有一定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全部视为人才。

(三)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大”人才观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一领域人才的缺乏,将导致更加激烈的争夺。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大”人才观,走出唯“正式调入”才算引进的误区,对于人才特别是一些特殊型、高素质人才,要不拘一格、广泛引进,为我所用,千方百计壮大人才队伍。

(四)牢固树立“人人可成才”的观念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不是一个人才大国。在重视人才资源的今天,我国没有绝对的优势与世界上强大的、经济雄厚的国家争夺人才,就应把目标转移到国内,注重国内人才的培养,实现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必须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

(五)树立“人才增值”的理念

人的素质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人才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人才资源在开发中不但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具有可增值性。因此,应重视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不断提升人才价值。

按照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普遍建立机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个人业绩档案,为人才流动、人才使用和定薪定酬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人才业绩档案的内容包括人才的学历、经历、职位、业绩和诚信,重点是对人才的真才实学、真实能力和水平进行记录、总结和鉴定。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配置的转换、交流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政治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人才要一视同仁;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运用上要平等开放;在改善创业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上要积极提供服务:使各种人才能够共享社会资源,建立平等的政策环境。

(一)坚持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新理念

坚持人才投入优先的新理念,克服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倾向,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较高的教育投入水平可以直接推动教育自身的发展,教育财力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又可以保证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教育形成互动。因此,要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切实发挥政府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应加大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投资力度。

针对我国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现象,必须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对高层次人才实施分类培养计划,形成各类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一)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首先,依托国内高等院校,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孵化基地;其次,

充分利用现有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在人才、技术、管理方面的资源,开展专业技术和管理培训,努力开辟海外高级人才培训渠道,设立海外培训基地;最后,加强企业间合作,在国内著名企业建立实践基地。

(二)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化管理机制

针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以便政府能够切实准确地掌握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具体情况,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当前条件下,必须以国家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为核心,实现与各地区、各部门所掌握人才信息的连接、反馈和互应,推动人才资源共享。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开辟网络联系和服务专家的“直通道”,实现“零距离”管理和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成果和项目信息库,推动智力成果转化和人才“柔性流动”。

(三)实现高层次人才社会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开拓创业时期,急需各类紧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尤其严重,所以必须要实现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鼓励高层次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跨单位、跨地区、跨省、跨国兼职,真正实现人才的价值。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人才的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以尽快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其次,加快构建完备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最后,要建立国家技能开发体系,依托行业、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技能劳动者和新生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培养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所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

(二)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选拔机制

要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还必须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形成完善的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打破地域、所有制、身份的界限,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三)努力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要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研究建立一套以能力和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的重学历、资力,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其次,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人手,根据不同的职业和职位分类,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最后,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

(四)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各类人才奖项,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重视人才的价值,依据价值创造来衡量人才的价值,并给予人才合理的回报。同时,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的改革,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五)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要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就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各种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三支队伍――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国际与国内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

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兼顾全局,特别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两个人才弱势领域。一是中国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二是西部以及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的开发。未来中国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将取决于人才队伍的力量。当然,农村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开发应该基于本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进行系统思考,而不是盲目仿效发达地区的人才开发模式。国家对人才弱势领域要加大政策倾斜,以帮助人才弱势地区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

人才强国战略大学生心得体会篇七

人才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在新赶考路上,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开好“药方”引才,方能“才”源广进。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各地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和政治引领作用,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鲜明的用人导向,科学谋划、完善引才政策,建立健全引才体制机制。要结合本地实际,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未来规划等,科学设置招录岗位,做到因地制宜、精准选才。不以文凭论水平,当以实绩论英雄,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探索就地取“才”之道,注重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去识别人才,选出对党忠诚、一心为民之人,选出敢于担当、甘于奉献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造就素质优良、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人才队伍。

搭好“舞台”育才,方能“才”高行厚。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人才培养不能搞“大水漫灌”,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实行“精准滴灌”式培养,立足长远计划,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判断人才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搭好人才成长实践的平台。要走近人才、了解人才、融入人才,坚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因材施教”制定培育方案、“因人而异”设置培育内容,让培训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是让人才作用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要根据人才发展需求及不同人才的特点、专业知识背景、成长规律,将人才投放到基层一线,安排到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生态保护等各领域的合适岗位上锻炼,让人才在实践中建功立业、脱颖而出。

开辟“通道”用才,方能“才”望兼隆。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各地要加强人才数量、能力、专长、需求调查,根据人才属性、特质建立人才数据库,依据不同人才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思路想法进行有效配置,进行合理大胆使用,把人才放在最适应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科学用才,才能留住人才,要把人才放到正确的岗位上,给规划、给职位、给环境,激励人才施展才华、跑出速度、迸发活力,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治国为邦,人才为急。只有加大人才发展投入,靶向引才,科学育才,精准用才,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奋力谱写人才强国的新华章。


人才强国战略大学生心得体会篇八

20xx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找准新时代乡土人才工作坐标系,坚持把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在盘活用好农村牧区乡土人才资源上下功夫,助力乡土人才人尽其用、尽展其长。

将1376名登记在册的生产能手、种植养殖大户、手工艺能人、致富带头人,按照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服务型4大类别纳入人才库,分类建档,动态管理。从乡土人才中选拔一批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构建“提升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结构。

“靶向”培训“铺底子”,让乡土人才“壮”起来。以“整合资源、农民点单、政府买单”的方式,定期开展乡土人才培训需求调研,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既注重个性、又突出差异,着力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做到点单教学、订单设课、因人施教。以“走出去+现场实操”的培训形式,进“丝路姑娘”乳制品加工厂、“肥源”苦山羊合作社、“戈壁果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围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产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举办技能提升、创业培训、小浆果种植、肉奶制品加工等示范培训班8大类36期,“全日制”学习实用技能,分类别分领域培训各类乡土人才100余名,由县委组织部联合人社、农业农村、林草、畜牧等部门进行技术鉴定考核,合格者,纳入全县乡土人才库统一管理使用,催生“培育一个人才、兴起一个产业”的链式反应。

政策倾斜“架梯子”,让乡土人才“兴”起来。通过“项目+能人+农户”的形式,鼓励和引导乡土人才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以“家门口”创业带动“家门口”就业,接长共富链,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乡土人才带头成立合作社的可优先享受政策扶持、创业资金、低息贷款等方面的优惠。累计发展“欧诺尔皮具合作社”“阿力泰风干肉加工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家庭农场180多家,辐射带动群众5000余人。依托“一镇一品”“一村一特”等区域产业特色,抓好特色产业乡土人才整合,推动乡土人才由“单兵作战”走向“抱团冲锋”,同时,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举办致富分享会,邀请先进典型现身说法,以先进促后进,鼓励其传技术、融资金、带项目,扩大“影响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乡”的集群发展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