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论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6 19:05:00 作者:翰墨 毕业论文 大教育论读后感(精选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大教育论读后感篇一

经常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要多读书,可作为语文教师的自己却疏于读书,这不能不说是让人羞愧的事情。这一学期,学校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启动了“教师素质年”的活动,其中有一条便是鼓励和规定教师读书,这对我这样的懒人来说真是一件好事,因为在这种“压力”下,我竟也认真地捧书而读了起来——先是大纲、考纲、课程说明等基础性的东西,接着是教育大家的教学随笔,再就是些教育前沿问题的论文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读着读着,就越来越感受到语文教育知识的博大,就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肚子里墨水的低浅——最后,干脆捧起了大部头的《西方教育思想史》,欲从教育的源头学起,以期弥补自己的不足,当然,这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心急也吃不了热豆腐,慢慢来,先把已读过的书消化消化,写写心得、谈谈体会,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读点书,难免就有点体会,有点体会就把它写下来,一曰消化、二曰反思,这是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终南捷径,也是不二法门——《语文教育论文选》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感触和反思颇多的书。这本书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王世堪写的。王世堪,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文科教学研究》期刊主编、广西教育厅副厅长、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广西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现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顾问。

亚里士多德说:“知识来源于惊异”,我对这本书的“惊异”也是从王老师的履历表开始的,具体说来有二:一,这是一位成功的语文教育大家,他的成功之路是如何铺就的?二,这是一位老专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可借鉴之处有哪些?我便是带着这两个问题读这本书的。

这本书是王老师的一本论文集子,收录的文章中有谈语文教育历史的、有谈语文教育现状的、有谈语文教育思想的、有谈语文教育方法的、还有语文课堂实录与点评的……总之,文章均是从语文教学中来,或反思、或探讨、或总结,凡有所思,皆成文章。我从这些文章中找到了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如何成为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成功的语文老师与他精湛的业务素养(“业务素养”是颇让我震撼的一个词)是分不开的,只有苦练基本功,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有了精湛的业务素养这一基础之后,我们方才能谈得上走上成功之路。在这本书中,王老师有三篇文章专门谈这一个问题,他为我们指出了走上成功之路的方法——成功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苦练出来的,先要全面打好教学业务的基础,接着要学会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最后要学会形成教学上的风格特色、甚至是教学流派,在高屋建瓴地谈了这么一个方向后,他还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小点,这些,青年教师均可作借鉴和学习之用。

第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和借鉴老专家的语文教学思想: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有些疑问的,那就是,老专家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时下新课改的理论是否能够“衔接”?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只要是“真理”,是不分时间的先后顺序的,也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王老师的这些文章很多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写就的,但是在今天读来仍是语文教学思想的“真知灼见”,比如他谈到的语文课程的性质、“对话”教学的方法、阅读教学的思想、学生听话和说话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问题,直到现在我们仍在如火如荼地讨论着,在今天的语文教学探索中,我们回过头去看看文革前后的语文教育史,仍会有“淘金”的收获,王老师的这些文章就是这种熠熠闪光的“金子”,对于这样的思想火花,我想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认真吸收,借鉴利用,发扬光大。

语文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语文教学也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我们努力地去探索发现,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定会结出一朵奇葩,这是王老师这本书教会我的,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

大教育论读后感篇二

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国平以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国平是学哲学的,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

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幸福教育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大教育论读后感篇三

《幸福教育论》是由刘次林博士博士所著。是刘次林的博士学位论文。在他毕业的那年曾经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在理论界和中小学都有一定的影响,表明了人们对该论文基本思想的认同和兴趣。《幸福教育论》从教育学角度对幸福概念做了创造性的界定,并认为教育与幸福具有天然的联系,只是当代教育实践使幸福与教育的这种天然联系受到了损害。《幸福教育论》所提出的幸福教育理论运用主客体内在统一的辩证思维,从智育、体育、德育和教师工作等方面对教育进行了理念上的深刻革命。

幸福,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老话题。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学术研究到世俗生活,都有十分丰富而又不同的看法。从学科研究来说,伦理学对它讨论得多些,教育学则研究得不够。刘次林选择“幸福”这一论题,并将它与教育联系起来,除了他对思想与现实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有着特殊的敏感和热情之外,与他本人一向较为独立、内向而又执著的个性不无关系。他把受健全的教育看作人的权利,认为学校教育应当教人以健全合理的幸福观,并使人得到幸福的感受。他的基本构思与价值追求的旨趣使论文关注到当代国际教育讨论的热门话题。

一、人的生活

以人的生活为目的有两层含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要以人类的生活为目的;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来,要以个人的生活为目的。

人的一切活动,一切思想,一切文化都应该服务于、服从于人自身。远在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便肯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苏格拉底通过呼吁“认识你自己”将哲学研究的主题从自然回到了人自身,这也蕴含着“以人的生活为目的”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则大大发展了“人是目的”的思想,他们把目的王国从哲学理念转回到现实的可能性生活之中。

二、教育以幸福为目的

当我们说明了教育以生活为目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后,教育以幸福为目的便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既是一种实然事实的存在,也是一种应然价值的追求三)教育的幸福目的与“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教育的幸福目的也是所谓“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得以统一的价值标准。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相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使个人在自身完善中获得幸福。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作为一名教师更应有义务把握好幸福教育的含义,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使学生获得幸福的感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和自信心及自主追求幸福的能力,从而使他们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幸福能力的生命的主体。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该书中特别指出:教育的幸福目的应该是其他教育目的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多层次的系统。教育有认知上的,情感上的,意动上的近期目标,也有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长期目标;教育有为了升学、就业、较高经济收入、提高社会地位等功利性目的,也有为了身心的全面发展、精神世界的陶冶、生活情趣的丰富等非功利性的目的。但不管是什么目的,只有把它置身于“人的幸福教育中”,它才是有意义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以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以知识为工具理解生活、创造生活、并不断的追求生活得意义。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感,产生丰富的幸福体验。这就要给他们自我体验,自我实现的机会,给予学生尊重和指导,给学生交往与对话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在多元系统中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现行的教育只有让孩子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态环境中,我们才能使孩子把这一切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个性化的人以及能承受风险和挫折并能对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变化进行敏锐的选择和大胆尝试的人。

msn(中国大学网)

大教育论读后感篇四

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我觉得不同的幸福感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和心境心态。就像现在有许多人在羡慕教师职业的纯洁稳定,而许多教师反而羡慕墙外的丰富多彩,对自己年复一年的工作倍感枯燥、痛苦,甚至可怕到没有了感觉,教师职业幸福感怎么会不下降?于是,可怕的职业倦怠产生了,工作热情丧失至使教师的幸福感彻底泯灭。所以,现实是我们的精神始终旋转于生活的繁杂与喧闹之中,始终忙碌于生活的蝇头小利,那就只能为生活的劳作而疲于奔命,离教育的幸福也越来越远了。可当我们感受到一双双无知的双眼,因你的引导而闪出智慧的火花时,我们幸福!我们在塑造学生,当我们彼此信任、彼此承诺、彼此给予,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孩子需要我们的爱,他们幼小天真的心灵只知道坚持与克服困难,却从不抱怨,这样懂事与坚强的孩子让我们看到眼里,怎能不感受到幸福?当我们认真工作时,当我们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时,当我们细心地关心学生时,当我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时,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从学生的眼里看到了感激,看到了尊敬,看到了爱戴,我们从领导那里得到了好评,从教师那里得到了肯定,从学生家长那里得到了认可,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走了又来,来了又走,我们总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也许偶尔的倦怠让我们迷茫,当他们走出去时,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应该是一种幸福。如果我们把教书育人的过程当做是一个旅途,而我们遇到的就是不同的风景,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它,就能牢牢地抓住教育的幸福。

因为时间有限,对该文章只是走马观花地阅读了一下,也发表不了什么深刻的见解,待日后慢慢地品味和研究。

大教育论读后感篇五

人人都追求幸福,热爱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呢?由于价值观和人生的体验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不是有首歌唱道“有钱的当老大”嘛;有的人认为拥有自由就是幸福,这个在高墙内的人深有感触;有的人认为享受亲情最幸福,不信,你看那街头徘徊的一个个孤独的身影,他们忧郁的眼睛充满了恐惧;有的人则留恋官场里纸醉金迷的威风,为此低头哈腰也乐此不疲;再有那五星红旗下手捧鲜花的体育健儿,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品味成功的喜悦……然而,也有许多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一直活在幸福里却毫不察觉,我那群天真无邪的小学生们就是其中的一分子。

要让学生们得到幸福的体验其实很简单。作为一个基层的教育者,我们不难发现,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时候,一个小小的红钩、一个肯定的微笑、一阵响亮的掌声,一朵鲜红的小花,都足以让孩子们欢欣鼓舞。曾经有一个腼腆的`小男孩,总是怯生生地坐在教室的椅子上发愣,好象所有的一切都与他无关,谁见了都觉得可怜。我对这个小家伙报以真诚的微笑,接着若无其事走开了。后来,我常常有意无意地在他的作业本上批上几句话:你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加油哟!好样的!你一定行!上课时,我慢慢地给他表现的机会多了起来。我惊奇地发现,教室里偶尔也出现了孩子久违的笑声!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容易满足!孩子脸上洋溢的幸福的微笑,我也幸福的醉了!赏识你的学生吧,用爱温暖他们的心灵,就能创造无数个奇迹。试问,我们为什么不慷慨一些,多给孩子们一些自信、一些支持、一些鼓励呢?偶尔放下干枯的粉笔、严肃的教鞭,摸一摸学生的头,一个无声的动作,阳光会洒进学生的心里。洒在学生心里的温情阳光,往往比没有感情的粉笔、教鞭、课本和教具,更有教育效果。

幸福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聪明的人们啊,只要开动你智慧的头脑,用你满腔的热忱,就能过好你幸福的每一天!我亲爱的同仁们,难道你们不祈盼着幸福每一天吗?行动起来吧,让我们做个幸福的老师,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幸福中成长,让我们与刘次林先生一起创造幸福的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