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思考论文(汇总20篇)

时间:2023-11-29 11:38:40 作者:XY字客 党团范文

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结构。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的范文范本,体会其中的优秀之处和写作技巧。

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管理及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近几年大学的扩招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创业教育目前已经日益成为各个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创业?高校要怎样管理与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下面谈谈我的理解。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第三,通过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助于为国家造就出一批年轻且有朝气、有能力的企业管理人才;第四,那就是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有利于缓解我们国家就业压力。

由于目前是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导致出了一方面有一部分中小型的企业相继倒闭,下岗的人员也不断增多;同时呢,国家机构精简,减员分流;而另一个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增加,导致毕业生大量涌向市场。最近几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有近300-400万的大学生一时间找不到工作,而且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每年都有所增加。他们或是四处奔波,或是待业在家等等。可以说在这样紧张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战胜别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很显然,大学生如果没有过硬的能力和技术知识是绝对不行的。那么就高校而言,怎样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何提高大学生对创业能力也就直接关系到了它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这对高校教书育人的质量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外比较传统的管理思想和守旧过时的教育观念一直在一些高校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且管理模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当今高校培养创业性人才的各种问题了。

三、大学生创业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因高校扩招而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一直困扰着我国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因此府对大学生提供了创业贷款,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力条件以及政策上的照顾。同时教育部门也非常支持和鼓励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些举措都为大学生投身创业创造出了非常有利的件。另外当代的大学生思想解放,敢为人先,而且创业的热情也比较高。特别值的一提的`是,现在的大学生考虑问题更加理智、心智也更加成熟同时创业的途径也加更加多样化了。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知识密集,技术先进。而且而大学生创业者的文化程度也高,可以用所学到的专业技术知识与创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在技术创新上独树一帜。

(二)不利因素。据了解,目前非常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们曾想过要自主创业,但内心却充满矛盾与焦虑,一是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项目。二是缺少自信,因为自主创业首先一定是有风险的,其次大学生也害怕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失败,因为他们输不起。所以说他们充满矛盾和焦虑。在向往创业,渴望创业的同时。又担心创业,害怕创业。另外还有一部分眼高手低、心浮气躁者,认为一些东西很简单,很容易,但是让他去做他却做不来。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太少。如果说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那就要要求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与阅历。首先要对自己的创业条件进行分析,不能盲目的创业。其次要制订好创业的计划。最重要的是还要做好市场调查,掌握市场的信息;做好市场风险预测,理出经营思路;还要学会理财、沟通技巧、企业管理等等。这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个很严峻的考验。

一是改革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要采用渗透模式,将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因素渗透在专业教学内容中,并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另外多增设些与创业教育紧密相关的课程为选修课;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尽量让校内的实习课程真实化,这样才能提升校内实习课的质量。

二是改进教学方法,要探索出智能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要把传统的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为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的方法外,还要探索出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进来的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欲望的教学模式。

三是丰富考核形式,创新评价学生的机制。

四是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一步,大力引进和培养一些高层次专业人才,之后起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然后可以考虑从企事业单位聘任一些理论知识扎实、业务能力比较强的优秀管理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另外在聘请些事业有成的中外企业家或者优秀的企业领导者作专题讲座,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使得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接触到最新的创业理论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新欲望、创业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其次,还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因为只有教育者懂得如何更好的创业,才能使学生懂得如何更好的创业。另外还要组织教育者深入研究如何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要使师资队伍从目前的知识型与传授型向创新性、智能型、全面型转化。

五是实施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使创业成功成为可能。多参与社会实践,丰富和发展课堂所学知识,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实践氛围。

创业教育,它是一种比较新的教育观念。同时呢,它也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就是要通过各种可以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技能以及创业思维。并最终可以使学生掌握有一定的创业素质跟创业能力。而且现在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则应该突出强调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同时教育者要做到提高大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更要让大学生有良好的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2]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园地,2006(09)。

[3]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思考论文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是高校综合管理的有机成分。然而,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着管理人员缺乏档案意识、专业素养,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秩序性,管理方式和模式传统而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四条解决问题的创新路径:人事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合理化;档案收集管理规范有序化;档案管理模式创新多元化。这些创新路径的提出对解决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部分,一般涉及到高等院校的人才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信息管理与制度建设等主要任务,是高校人员管理、调用、考评、统计的重要依据,是高校发展与改革的基础,对促进学校科学有序发展有及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高等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显得日益重要,改革的需求也迫在眉睫。然而,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从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缺乏档案意识、缺乏专业素养,高校档案管理缺乏资金设备,管理缺乏规范性、秩序性,管理方式和模式传统而落后,缺乏灵活性等。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现有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需求了,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路径,希望对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改进有借鉴意义。

2.1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合理化。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是高效管理的保证。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各项问题,必须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和储备人才。首先,要严格规范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法律意识。从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人事档案相关的法规、政策,健全民主法制观念,不得以非法方式、方法利用高校人事档案信息,还要注意保护好个人隐私,不得利用职务之便随便透漏个人隐私信息。这是从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素质。其次,注意培养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整理和搜集能力。搜集人事档案时要注意搜集范围的广泛性,档案材料的连续性,档案材料之间的联系性;整理档案材料时要注意材料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最后,定期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供最新的信息管理知识和技术、最新的档案整理方法、最成熟的档案管理体系供工作人员学习、借鉴,从而保证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高从而促进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方法的日益成熟,高校综合管理的日益完善。

2.2档案收集管理规范有序化。

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着档案收集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如,纸质档案大小不一,信息不全,“人档不一”情况严重,档案顺序混乱,查询困难,容易遗失等等。针对以上情况,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使档案收集管理规范有序化来改善这类问题。首先,科学分类,编排有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由干部档案、工人档案、学生档案逐步转变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等三类形式。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以这三类为依据对人事档案进行编排、整理,做到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达到完整、真实、精炼、实用的要求。其次,规范档案收集管理要求,做到统一规范,科学管理。具体做到:明确人事档案纸张大小,明确人事档案各项顺序,明确人事档案编排规则,明确人事档案的更新、修正原则,给定人事档案规范样本等供工作人员学习、借鉴。通过这两个方法,可以有效地将人事档案的管理引向更加规范化、有序化的道路,方便高校人事档案的存储、检索和备案。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成为了时代的潮流和要求,旧有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总量变大,信息更新速度变快,信息传播速度也快,这就要求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这种电子信息数据库的操作要领在于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数据网络实现对人事档案信息管理与数据共享。该类电子信息数据库对信息管理者、信息被管理者、信息使用者都非常方便。对于信息管理者来说,不用反复整理纸质资料,信息录入以后随时可以更改、随时可以更新、随时可以检索,信息储存在电子信息库中更减少了纸质档案的磨损、消耗,还可以减少信息传播的速度,方便了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成本。对于被管理者和信息利用者来说,可以通过网上数据平台申请信息更新,检查信息完整性,查询相关信息等,减少了更新信息、检索信息的时间成本。人事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既是大数据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效率的必经之路,更是高校综合管理模式改革的题中之义。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日益变化的信息需求。但是,创新不意味胡乱创新,创新要在高校的管理传统、管理风格、管理需要的基础上创新,要制作出既尊重高校已有管理风格又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提高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效率而创新。此外,要注意正确对待借鉴其他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和改善本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之间的问题。借鉴不是照搬,借鉴不是抄袭,而是要结合自身的优势,用外校管理模式的优势弥补本校管理模式的劣势,找到适合本校发展的档案管理路径,创造出多元的管理模式。因此,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要突破旧有模式、取得重大改革成效,必须具备多元管理模式理念,发挥创造性思维,寻找到适合本校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

[1]刘冬梅.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意义、研究现状与创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杨小华,唐日梅,杨莉.关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韩淑华,曹健慧,刘超.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性研究论文

摘要:培养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通过长期的不断的改革,来制定一套符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现状的方法,为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研究了培养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现状,最后根据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现状,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学生干部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高校。

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人数也是逐年增加,高等教育也由原来的精英式教育转变为了大众式教育,高校学生人数的激增同时,现有的管理人员已不能有效的开展高校管理工作,高校管理工作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基于此,若想提升高校管理和服务水平,就必须选拔和培养一些高素质的学生干部,辅助高校开展高校管理工作。

一、培养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的意义。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是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高校学生的管理囊括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帮助高校特困生、高校学生的住宿、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等管理,涉猎范围广、学生数量多,如果只凭借辅导员的一己之力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让学生干部协助辅导员完成日常管理工作,可极大的减少辅导员的工作量,实现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认识。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是提高高校学生思想认识的重要基础,提高高校学生思想认识是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校负责开展思想教育的队伍主要有:思想教育工作专职队伍,其中囊括了班导、党团负责人以及辅导员等,他们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职工队伍,教职工队伍主要以崇高的师德教化高校学生,来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认识;而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骨干,他们在提高高校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培养学生锻炼学生。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是培养学生锻炼学生的大好机会,高校学生干部要涉及各种工作,如果能处理好各种工作,让其体会在工作中的得与失,必然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干部的成长,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二、浅析我国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现状。

(一)部分学生干部动机不纯。

高校学生在担任管理干部时,其动机是各不相同的,一部分学生是自愿申请加入的,他们乐于承担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为周边的同学服务不求回报,这部分学生是具有奉献精神的学生干部;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加入学生会的动机是为了寻求导师更多的教导,让自身素质提升的同时,还能得到更多的磨练机会,这种学生是具有上进心的学生干部;而另一部分学生申请加入学生会的动机则相对不纯,一部分学生错误认为在加入学生会之后能高人一等,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在加入学生会之后能获得入党的机会以及增加自身评优评奖的优势,这种动机显然曲解了高校让学生加入学生会的初衷。

(二)学生干部之间配合度不高。

由于一部分学生加入学生会的动机不纯,致使他们在工作中与其他学生干部的配合意识较差,缺少求上进、敢奉献的精神。这部分学生的工作积极性较差,在遇到同学违反校规校纪时,也经常熟视无睹,俨然一副只要不侵犯自身的利益,就不去过问的不良作风,也有一部分学生干部利用自身的权力,组织自己的“小团队”,搞“内部团结”。这样不仅有损于学生干部的威信,还影响了高校学风的建设。

(三)部分学生干部学习成绩偏低。

由于一部分学生干部过于重视学生干部这个职位,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生会的管理中,以寻求更多的锻炼机会,加之高校学生干部的日常工作较为琐碎。因此,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干部在学习时间仍对其念念不忘,更有甚者为了达成学生会的日常工作而逃课,对其学习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形成干部工作完成好,但学习成绩差的不正之风。虽然这种初衷善意的,但它显然背离了高校建设学生会的目的。

(四)学生干部的“正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一部分高校学生干部担心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出现纰漏,受到上级责备,就导致他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过于谨慎小心,唯恐出错,不能积极的探索新型管理方法,缺少创新精神,使得学生干部的“正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培养高素质学生干部的对策。

(一)制定完善的学生干部选拔制度。

健全学生干部选拔制度,是保证高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在选拔学生干部时一定要本着人性合理的主旨,严格筛选。在开始选拔前,应先公布学生干部人选标准,让那些符合人选标准的学生均能积极参与学生干部的选拔,在选拔中应遵循品学兼优、德艺双馨的选拔标准,同时也要结合那些没有参与学生干部选拔中同学,征求他们的'意见,选出他们心目中的最佳学生干部。亦可以通过学生自荐的方式,选拔学生干部,并为那些自荐的学生明确其考核期,在考核期内认真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然后选拔那些有素质、有能力的学生,让其加入到学生干部的队伍中。

(二)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

高校学生在通过干部选拔之后,就要对新进的学生干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思想水平,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干部诚实守信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学习上,导师和辅导员也可以激励新进学生干部,使其奋发图强,还要让其意识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树立以学习为主,工作为辅的观念。

(三)完善学生干部考核机制。

制定健全的学生干部考核制度,力求有章可循,在现有考核机制上,可实行竞争机制,敦促学生干部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让其树立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最大程度的锻炼高校学生干部。同时,导师和辅导员也要充分信任学生干部,鼓励他们大胆的开展管理工作,当然,在发现管理工作出现纰漏时也要迅速纠正,但要切记不要矫枉过正,以免扼杀了学生干部探索新型管理方法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高校培养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做到真正的爱护、关怀学生干部,从而积极调动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若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导师和辅导员应悉心帮助学生干部遇到的困难;亦或是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导师和辅导员则应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关怀和爱护学生干部,让学生干部充分感受到导师和辅导员的关心和爱护。从而使其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生会的工作中去,最终树立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中北大学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思考论文

卢元镇先生认为体育社团具备民间性、非营利性、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这四种性质。高校体育社团在秉承体育社团的一般特征时,更是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校内其它类型社团注重培养会员的社交、组织能力等,而体育社团在提高社员社交能力、运动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这是其他类型体育社团所不具备的特性。由于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开展具有一定安全隐患,且活动开展方式多种多样,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与其他类型的社团又有不同之处。现今高校体育社团蓬勃发展,然而体育社团活动的管理建设愈发满足不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其自身管理建设方面出现了滞后性,导致体育社团在高校中所具有的自身功能与价值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思考论文

高校体育社团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而自发组织的一种非盈利性体育组织,其最终目的是以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实现高校体育社团价值的最大化,因而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围绕社团活动的开展而设定,以使社团所涉及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落实到实处,以社团会员为本,以社团可持续化发展为基本点,明确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五大方面的管理要求。其一,计划是指高校体育社团在秉承章程或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就实制定出社团发展总体规划和详实具体的分活动计划。其二,关于组织,个人认为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社团的组织结构,清晰并完善社团的职能部门,形成稳定合理的内部关系;二是社团的活动组织,主要表现为开展方式、次数、场地器材、社团会员及工作人员的安排等。其三“,指挥”在宏观的层面上讲是高校相关领导对于该校体育社团发展的整体把控及规划,充当一个掌舵人的角色;在微观的层面上讲是一个社团的直接负责人或社团干部,以自身能力及可调动的种种资源来对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与分配。其四,“协调”是指在整个活动策划实施过程中,对于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统筹与调动,使得社团活动效果达到最优化。其五,社团的控制主要是指对于社团的管理监控,具体主要体现为经费保障、活动效果等多方面的调控。

3.1缺乏“以会员为本”的理念。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然后是安全需求。社团体育活动是一项具有潜在安全隐患的集体活动,由于学生自身锻炼方法不当等多方面原因而发生运动伤害的几率较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安排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学生的安全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学生社团有指导教师且经常指导,大部分的社团有指导教师但不经常指导。当会员在满足了自身的安全需求后,便会希望得到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学生依据自身需求与意愿进行社团活动的设计及组织实施,可以使得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努力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赞许,增强个人信心,进而达到在社团活动中自身价值的实现。然而据了解,社团活动的内容一般由体育教师或体育社团负责人来设定,由社团干部进行组织与实施,很少由学生自己依据自身意愿提出活动方案而组织活动,这就造成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起初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很高,然而随着对社团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主动性却大打折扣。社团活动的主体是作为会员的学生,缺乏学生积极性、参与度低的活动是不能取得很好活动效果的,当然也达不到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

3.2管理模式不明,职责不清。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有以下两种管理模式:一是有学校团委负责,下设学生社团联合会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二是由学校团委及体育部门共同负责。体育社团不同于其他类社团,在体育场地、器材、技术、竞赛等方面,更需要体育部的指导、支持与协助。由团委及体育部共同负责的`管理模式,容易因为两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协调不足而造成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出现。管理模式的不完善,甚至于是缺乏管理,对于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及活动组织都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高校体育社团的未来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统一的管理模式。

3.3忽视社团的反馈与监督制度的建设。

判断一个社团活动开展的好坏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会员对于所参加社团活动的反馈、社团干部对于社团自身建设的总结与反思及学校相关领导对于该社团的认识与考核。然而,很多高校体育社团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较多注重活动的前期准备,而较少涉及活动后期的意见反馈和监督机制所带来的激励作用;较多沉迷于自身发展、固步自封,而缺乏与其他社团的交流与共同成长。从学生层面上讲,只有少数社团设立专门的会员意见反馈与监督渠道,更鲜少有社团会真正依据会员的意见而结合社团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改进与完善。从社团负责人的层面上讲,社团负责人较多注重自己在任期间的短期成绩,而较少考虑到社团的长远计划。社团负责人的换届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新上任的负责人多数推翻前任负责人制定的计划、目标和管理办法,造成社团发展和内部管理低层次的重复发展。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很多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关于体育社团的监督和评比条例,使得社团在自身发展中没有活动依据及目标追求,忽视了评优、监督活动所能带来的社团之间的激励效应,各体育社团看不到其他同类社团的优缺点,无法相互学习与补足。

4建议。

4.1注重激励机制、健全管理制度。

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体育社团评比标准,且依据这一标准,对校内各个体育社团进行评选,对于发展较好的社团给予一定的奖励等。注重激励机制,通过奖励等外在行为化为体育社团的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完善社团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规范社团申请成立的程序、每个社团按照章程的活动实施及建立专门的会员反馈意见的渠道等。

4.2做好社团干部的培训,强化指导教师的认识。

社团干部作为社团骨干人员及活动组织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领导能力及管理能力,提高自身认识,做好交替工作,加强沟通与交流,批判地继承前任负责人的工作计划与要求,避免重复劳动和多走弯路。与此同时,应当注重强化指导教师的正确认识,明确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的任务及要求,增强教师责任感,同时合理安排社团活动指导的时间与次数,使得学生能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颇有收益。

4.3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活动范围。

学校相关部门及社团负责人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便利条件和学生群体广、信息传播快的特性,注重宣传,深化学生对体育社团的认知,便于学生有目的且有针对性的选择自身想要参加的体育社团,降低社团选择的盲目性。与此同时,增加与校外社团的交流机会,邀请校外社团到本校交流技术经验,亦可组织社团成员到校外参加比赛、交流。校内活动与校际交流双管齐下,使得体育社团多为人所知所熟。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思考论文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档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人事档案的作用很多学者给予了内涵一致的描述。著名学者陈谭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这样描述:“人事档案作为一种公共管理工具,充分体现了国家安全与管理的有效性,它的存在为庞杂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复杂的人事任免更替找到了依据,对中国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的安全稳定起到了不可言喻的作用”。同样在我国高校中,人事档案对高校的自身发展和综合竟争力的提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集聚在高校,那么,如何管理好这些优秀人才的人事档案,让档案准确有效的反应这些优秀人才的个人特点,把他们个人在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出色的表现,反映在人事档案材料中,为学校发展提供宝贵的材料,如何通过对人事档案的有效管理来助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做到对人的'合理使用,充分激励教师的学术潜能,产出更多更高水平的高科技成果,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这对档案管理人员以及档案部门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思考论文

高校人事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事档案是对教师的学历、工作经历、家庭背景、业务能力、科研水平、思想品德、奖励处罚、工资水平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记载。记述和反映教职工个人经历和德才表现,在高校的人事、组织等部门在选拔、培养、使用人才和引进人才时,以备考察的基本材料。而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就是围绕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定、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开展的工作,这个工作尽管不直接参与学者的教学科研实践,但在整个学校科学管理中,对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竟争力,确保高校健康、有序、良性运转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档案材料能够为激发教职员工的科研能力提供依据。随着国家人事聘任制度的深化,高校学者作为学校重要的人力资源,其流动性日益增强,学者与学校之间灵活配置的新机制日渐形成。只有将最优秀的人才与最具挑战性的职位搭配起来,高校学者的专业优势与潜能才可能得到充分地激励与开发。其次是高校人事档案工作能够推进人才的高效流转。在一切学校管理要素中,人,尤其是高层次知识分子、高精尖学者,是最具膨胀力、能动性与发展后劲的管理要素,是将所有物资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整合起来,使之发挥最优化现实效能的重要要素。人事档案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学校比较竞争力迅速提升的根本依托,。再次是通过对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科学完善人事档案特别是教师档案信息系统,让人事档案合理利用,为学校人事决策工作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保障,推进高校人才管理工作的高效能运行。可以说,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系统。

2人事档案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决定了对人事档案管理的新要求。

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适应当前的工作形式,要想在人事制度的改革中发挥自身职能,就必须改变思路,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变人事档案工作重点:2.1人事档案管理材料的内容从“人事档案”向“人才档案”的转变在传统的人事档案材料整理基础上,由简单记录高校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学历、工作经历、年度考核、职称、工资信息等,这种个人基本信息的汇集,增加高校教师的本科、硕士及博士学习研究内容、专业变更情况、在工作中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教学专业方向、完成的科研教学工作及成就、发表论文和项目获奖等重要信息纳入人事档案之内,增加对教师人才的特长与优势方面的档案信息,使之适合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要求,充分发挥人事档案对人才个人专业成长的激励功能的要求,使人才档案成为辅助高校教师人才成长规划的重要辅助工具。2.2建设优秀人才团队的档案管理在高校中有形形色色的团队,如教学团队、学术团队、科研团队等,他们对知识生产与学术创新最具促进效能,高校发展依靠的就是人才个体间的协作与协同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也应该由以“个人为主”向“团队为主”的方向转变。在人事档案建设中,建设校内的学术组织或教学组织团队档案,一方面能显现各个团队的教学、科研能力,为各个团队的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提供材料;另一方面通过整个团队的档案材料,显现这些团队的人才梯队状况,为各个学术组织、教学组织的人才建设提供参考信息,促进各团队的健康发展。2.3将人事档案管理参与到高校人才管理工作中长期以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中一直处于无人重视的地位,只能在教学、人事活动发生后,做一些收集资料与信息记载等类似“秘书”性质的工作,它为学校人才资源的汇聚与人才内力的释放提供的数据与信息支持,以及它本身具有的先导功能不能在学校人事管理及发展中发挥。不能让它为学校教师人才的合理、有序、正向流动提供保驾护航的本职功能得到发挥。学校人才选聘与发展规划,应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为基础,让“人事档案”参与学校人才政策的制定,真正以现有人才队伍为基础,开展学校人才引进工作,也就是在以现有人才档案为依据,编制与审核学校年度人才引进计划。这样通过把现有人才档案和团队人才档案材料反馈给学校决策人员,使得学校人才建设工作基于校情之上,最大化地提升学校人才组合配置、人才选聘、引进工作的效能。

3.1领导重视在我国高校领导权力和地位不可忽视,一个部门的地位和重要性除了自己的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取绝于这个部门在学校整体工作布局中的位置,取绝于这个部门在学校整体工作中所处的次序。而学校工作整体上的布局是领导决定的。一个学校的人事活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能否提供现有的人才资源情况,让现有的人才档案做为基础,为学校引进人才计划的编制做参考和依据,这些不是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可以决定的,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只能提供给学校领导,由领导决定,因此,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能否发挥,不仅取决于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更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视度。3.2资金投入在高校中诸多工作都已经实现信息化处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急待于信息化建设,在高校整体工作的信息化平台上,实现共同管理,让人事档案的利用更为便捷和科学,真正发挥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使得档案不只是收集在档案柜里,而是分级利用。这就需要将人事档案管理在传统的实物管理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处理,学校就要投入必要的设备,引进《全国组织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让人事档案工作人员有条件开展信息化处理工作。通过收集、整理人事档案信息,科学建立人事档案电子档案,准确提供班干部电子档案利用,让人事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落到实处,为学校引进人才、利用人才提供依据,让学校的人才工作基于校情之上,最大化的提升现有的人才资源配置,切实有效的促进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思考论文

在当今残酷、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一个社团组织、企业乃至国家要生存下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毋庸置疑的,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所在。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第一,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第二,没有可持续性,发展就将终止。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发展的内涵主要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1、建立完善可行制度,推动社团可持续发展。

古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建立完善社团制度是保证学生社团持久、健康发展的前提。完善和健全社团体制,对社团各部室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态度、效率等方面有着直接影响,是一个学生社团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日常的管理中,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社团制度,逐步形成一套适应社团发展,具有自我特色的完善的管理体制,使社团在以后的发展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在社团管理制度中也要纳入奖惩激励机制,如考核评分、月评推优,全面推动社团可持续发展。

2、明确社团发展目标,增强社员创新意识。

有位西方哲人曾经这样说过,你力争上游可能处于中游,你力争中游可能处于下游,但你若力争下游则可能不入流。可见,社团的长期发展目标,制约着社团在今后的漫长发展道路中能够走多远。一个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一个不想成为一流的社团,必将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打败。确立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将它划分成不同时期的一个个小目标,付出行动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实现它们,逐步地去完成它们。保持社团发展的目标性,从而促进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处理社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要有开拓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根据社团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有效的、大胆的新方法来化解困难。其次,在社团活动的形式及质量上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举办形式多样、可参与性强的专题活动;加大社团活动策划力度,提高社团活动质量,锻炼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骨干人才,打造出高校一流的学生社团。

3、强化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社团骨干人格魅力。

作为社团的中流砥柱,其个人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社团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影响着社团的长远发展。我个人认为社团骨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魅力。

(1)内修思想,提高品质。要坚定走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思想上要积极要求上进,发挥社团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先进的社团精神,在工作中要以良好的态度为同学服务,培养集体利益在前,个人利益靠后,牺牲在前,享乐在后的大局意识,以自身实际行动为社团的发展做出贡献;培养优良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以身作则。

(2)外塑形象,注重言行。社团骨干作为社团的中坚力量,其个人形象与言行势必会对社团其他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骨干人员应从平时衣着穿戴、言谈举止、仪表仪态等方面加强塑造。争取以一个饱满精神、优雅举止展示给社团的其他成员。

4、关注社团人员心理,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

如今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是高校老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在高校可持续发展中,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是关键,社团骨干要深层次领悟“学生管理者”的特点,其主要是以学生身份为主,再次才是管理者,所以学生管理者要加强专业课的学习,这样才能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社团管理者;用一颗真诚的心与社员相处,一起努力,一起工作,一起为社团的明天挥汗如雨。在社团复杂的.人员结构中,往往会有一些人员由于无法被上级注视等原因,出现工作激情懈怠,工作效率下降等现象,此时管理者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次促膝长谈也许会解决一个工作人员的心理困惑,端正工作态度,所以管理者应在关注社团人员心理方面加大重视力度。可以定期的开展专题讲座、培训会、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心理干预,加强沟通,增强上下级信任度,赢取民心,提升团结互助意识,提高人员稳定性,进一步促进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5、营造良好工作学习氛围,培育上进社团精神。

社团长远的发展必须具有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及社团长期发展形成的优良传统。科技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这就要求社团在建设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大力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团精神,以专业知识武装社团工作人员,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两者紧密有效结合,创建自身社团文化特色,形成优良社团文化模式,推动社团发展上层次,上水平。作为学生社团的一员,应注重加强自身知识修养,包括文化知识和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以知识武装大脑,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社团的日常工作中;加强社团内部学习,开展形式多样,可参与性强,易推广的学习方法;其次在实践中锻炼,不断总结经验,并与其他成员交流分享。在长期社团工作中不能忽视社团精神的建设,其在社团人员团结、提升社员能力、培养社员价值观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学生社团精神应具有自愿、自觉、感召力强等特点,这种精神文化对培养社员的主人翁意识、大局意识有潜在的作用。然而社团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社团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团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社团的发展中应注重建设社团精神,推动社团稳定发展,促进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已经在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受到诸如管理、经费、人员稳定性等条件的约束,致使高校学生社团难以发展,成为社团夭折的主要原因。因此,可持续发展对社团长远发展、利益最大化、影响最大化起着重要的核心指导作用。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主力军,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高校学生社团的长期发展、实现社团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是持续性的,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了持续性,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发展与可持续就像一对连体儿一样,彼此互相影响另一方的生存,所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互成因果。所有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的阻碍最终都会落在可持续的问题上,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对高校学生社团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一个高校学生社团能否长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李根.用科学的方法实现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期。

[2]刘洋.新时期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2)。

[3]吴笑兵.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4)。

[4]岑道权,李新.生社团骨干人格魅力的塑造.[j]人民论坛,第8期。

[5]张继英.浅谈大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

思考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论文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能否在未来发展中赢得主动权的重大问题,也决定着高等教育在未来发展中的方向。现如今,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加快发展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从而为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不断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未来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是建设高质量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青年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未来和希望,经过国家不断改革与创新,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青年教师的状况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可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少数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学能力不够;教师整体待遇不高,人才流失严重;教师学术氛围不浓厚,不利于互相交流教学经验等。因此,我们应该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因为这是关乎高等学校能否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对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加强青年教师基础培训,努力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素质。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量与日俱增的时代,科学技术水平日益发展,知识与技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高校教师这一职业,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创造者,没有深厚的学识基础、广博的知识面、经验丰富的教学水平,是很难适应当今科技文化水平发展趋势的。大学的教育有其特殊的方法和规律,这就需要青年教师从踏进大学校门开始就要尽快进入教师角色,摆脱学生时代形成的思维方法与习惯,运用学到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规律,完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一)实施科学理论教育,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组织青年教师进行高等教育知识和高校教育教学技能、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同时需要学习相关的教育心理学、教学理论、和教师的一些基本规范制度。针对教师所教授的不同课程,可以增加本学科课程相关的理论学习与教学技能学习。学校也可以不定期的组织青年教师进行集体学习交流,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弥补新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的欠缺。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多种教学竞赛活动。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青年教师队伍掌握了基本的理论基础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定期开展一些教学经验交流会、主题讲座、授课竞赛活动等,让教师不断改进和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同事之间经常性的相互学习,交流思想,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为他们尽早进入教师角色,适应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实行以老带新,扶植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可以由学校指定一名资历老,品德佳,教学经验过硬的老教师实行指导教育,让青年教师能尽快熟悉本学科的教学流程。经验丰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同时老教师可以定期旁听新教师的课程讲授,提出意见,传授教学经验,让青年教师了解自身出现的教学问题,并加以改正,能基本胜任日常的教学工作。

二、创建优质人才环境,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待遇。

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有所增加,随着数量的与日俱增,创建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就成为教师能够持续发挥自身价值的重要条件。随着一些高校出现青年教师流失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教师不满于现在的工作或生活环境,待遇无法达到他们的预想水平,高校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也没有了吸引力。许多的年轻教师也是刚走出校门,经济基础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就会相应的影响到科学研究的创造水平,从而影响到对待教育的态度问题。经济地位水平不高会导致年轻教师对待事业的受挫感加重,使他们对自己事业前途感到迷茫,从而失去了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因此,需要大力提高教师的整体待遇,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一)鼓励人才创新,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制定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激励制度,要形成积极参与,敢于竞争的人才竞争机制,适当拉开差距,重点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整个队伍与拔尖人才之间的关系,不能专注于拔尖人才而忽视大部分青年教师的整体水平,一边兼顾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青年教师整体综合素质上,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竞争,与优秀老师相互学习经验,共同成长。同时应加大对青年教师成果的奖励力度,对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教师要着重奖励,树立榜样,激发青年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年教师整体参与并提高自我的氛围。

(二)完善学校建设,创设良好工作生活环境。

高校应重视学科实验室的建设,学科实验室的建成有利于教师应用最新的技术支持来创新科研成果。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能让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在生活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福利与保障,尤其对特别优秀的青年教师需要采取倾斜政策,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利于他们更够在教育事业上发挥更大的潜能。对于有住房困难,或是工作单位与家的路程较远的教师,学校应努力建设校园小环境,在校园内为教师安家置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完善工资管理制度,提高教师整体待遇。

目前,从高等学历人才的职业选择分布来看,高校教师这个职业依然不是高学历人员的首选职业,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工资和待遇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国家方面,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高校方面,要在国家工资政策的范围内完善工资结构,对津贴与奖励制度要切实规范管理,制定真正可行的方案,使一些在教育过程中研究出成果的精英教师能从中获益,从而吸引并留住人才。综上所述,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高等学校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都应该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不仅要从根本上稳定高校青年教师队伍,还要调动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积极性,从而更能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的思考论文

办公室行政工作是事业单位的形象窗口,其能够直接反映出事业单位的整体服务程度。为此,我们就要保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树立良好的工作服务意识,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效的集合,对办事的方案和方式给予合理的完善和优化,从而帮助事业单位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将权、责、利给予有效的明确划分。

办公室的工作涉及的因素比较多,比较繁杂,这不仅会给相关的工作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而且一旦出现问题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还相互进行责任的推诿,从而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为此,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细化工作岗位,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保证工作的效率、质量和秩序。

3.3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的建设。

3.4加强对相关的管理和工作模式的创新。

事业单位要能够根据实际的办公情况,对办公现状进行分析,充分地意识到工作中的不足,然后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工作和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和优化。事业单位要能够充分地意识到其在社会上的主要服务职能,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单位中的各个职能进行细化和调整,保证每一个工作岗位的有效性和资源利用的高效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实现事业单位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为事业单位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

3.5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在实际的事业单位的行政办公中,我们不难发现,办公室人员常常由于分工不明确,导致很多工作都是由个人独立来完成,而某些需要多人合作来完成的项目最后的完成效果不满足实际的要求。为此,相关人员要加强办公室的管理工作,培养职员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其凝聚力,构建和谐的合作管理,这样他们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才能够互相帮助,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实际的行政办公中,办公室的办事效率亟待提高。只有提高了办事效率,才能够提高服务的水平。为此,我们首先应该精简办公机构和部门,尽可能地避免设置一些中间部门,保证相关的命令和精神实现更为精准和高效的传达。与此同时,办公室的行政工作要做好衔接工作,保证各个工作部门的一致性。各个部门也要充分地意识到办公室行政工作的特定意义和重要职能,树立起全局观念,树立积极为领导办事、为基层服务和为群众谋利的精神和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办公室的办事效率。实现更好地“服务”形象。

3.7加强外部动力的引进效果。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外界社会对于办公室行政工作的认知不足,这就影响了很多问题的时效性。为此,我们可以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有效利用,做好宣传工作,能够使得更多的人重视办公室的行政工作。而且为了进一步拉近与群众之间的关系,部门办公室还可以举办一些“开放日”活动,使得群众对办公室的行政工作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消除一些误解,从而为办公室行政工作提供更好的动力源泉,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群众谋得更大的利益。

4结论。

总之,事业单位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的重要工作环节,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整体形象和价值的发挥。为此,相关的事业单位人员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对此项工作涉及的各个因素和环节给予有效的完善和优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英,吴长山,傅大鹏.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j].天津经济,(3):43-46.

[2]于学信.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7:1.

[3]王茜.关于《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实施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财会学习,(21):65,67.

高校建筑管理信息设计思考论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意识和信息素养。”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出信息文化作导向、信息处理作基础、信息问题解决作关键及信息交流作根本的四者相互联结的整体。相应的体现信息素养的教学案例的设计应具有以下要点: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技术能力提高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

一、案例素材内容。

素材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在《信息的集成与交流》时,语文教师在blog中留下了《我与地坛》的作业:“查询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并想想他是如何来表达母爱的?”指导学生访问blog并在网络情境中圆满解决问题,最后信息技术教师和语文教师再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学科之间的联结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又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案例的设计不必拘泥于章节范围,在应用软件上尤其如此。在文本信息加工一节中强化训练好word技能,如字体和段落设置、插入对象设置、打印设置等。那么拓展以ppt或是blog的形式展现word作品的编辑都不再是难题。素材的选择上应突出情感教育的内容。例如,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章节中补充有关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内容,在《多媒体信息加工》章节中介绍我国2005年海信第一块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产业化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的内容(虽然该技术远远落后于欧美日韩等国,但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史上终究是一大突破),使用和尝试wps软件了解国人在it业所做的努力与尝试,通过计算机专家的趣闻轶事、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深入研究的兴趣,使用baidu、google、当当、淘宝等商业成功案例拓展学生视野。介绍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关系到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学科。

二、案例特点。

教学案例应该具有趣味性。若教学案例的设计停留在一个陈旧模式和墨守成规的水平上,就不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在新时期的教学特点,况且这样的“理”难以入耳,焉能入心。因此,教学案例的设计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整体了解和认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归纳并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教学案例应该具有创意性和启发性。现代中学生是社会转型期的新兴一代,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这个特点,我们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上应该注重启发性。例如,各种软件中都存在一些共性的知识,如菜单栏的操作、快捷键的使用等。总结这些共性知识能够使旧有知识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发挥作用———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软件(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上应体现出创意性。如《图形图像的加工》结合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和体育明星合个影———教师给素材和使用指导说明文件,实现小组讨论。又如在学习完信息的加工和集成之后布置如下小组作业:制作介绍扬州的word/ppt/html或宿舍文化为专题的flash/photoshop文件。从素材的收集到作品的发布全部由小组合作完成,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曾有人说21世纪初是眼球经济时代,图形图像技术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在《图形图像的加工》中创意婚纱秀、网络恶搞楚留香等都是比较好的教学案例模板。这些带有启发性的教学案例一方面开拓了学生视野,另一方面也培育了学生的人文观。如图形图像的设计介绍flash软件的使用中,以七巧板这个传统的动画设计为起步,从制作七巧板到制作造型再到制作动画一步一步地拓展,之后再加上合理的创意,最终得到一个简单而富有趣味的动画。

三、案例评价。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遵循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这就提出了构建开放式的评价体系。但在我们的实际课程中却缺少这样的评价。教学案例的评价不仅是对案例本身的评价,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作业和作品作为参考指标。同时这种评价也是对学生作品原创性和优秀度的激励。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所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创新、协作和交流等能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案例设计,要立足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发展和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作指导。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教育才能真正地革故浊清,体现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趋势。

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的思考论文

1.1组织信息传达的关键环节。

事业单位办公室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是将上级部门的同事和命令下达到下级的各个行政工作当中,其是一种联系领导与员工之间的重要枢纽,是组织内部的一个重要的枢纽。在实际的工作处理中,办公室需要能够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上级机关部署的工作给予认真的贯彻和执行,同时还要起到一定的监督效果。而且办公室也具有参谋作用,能够进一步地深入群众中,对基层的情况和实际需求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掌握,其可以倾听到群众的最真实的意见和建议,从而针对于具体的问题给予具体的分析,将实质性问题反映给上级领导,保证组织的上下协调。其能够促进各个部门的关系协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组织服务的核心环节。

众所周知,办公室的事务综合性较强,其是保证组织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办公室的人员需要有效地沟通好上下级之间的工作,与内部的工作人员做好沟通和交流工作,从而保证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而且办公室人员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其要保证相关信息的时效性和及时性以及重要性,做到全面考虑,快捷迅速,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相关信息的规范和有效传达。与此同时,办公室是组织服务的核心环节,其必须做好工作内部的组织,充分地凸显出领导服务,办公室从属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地突出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职责。

2.1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2.2办公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实际的事业单位行政办公中,我们不难发现,办公室的管理工作的有序性也与工作人员的办公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关联。而在实际的办公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事业单位的办公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相应的业务水平也有待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有限,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相关工作的有效协调和开展。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发现,办公室的工作具有较大的复杂性,每一个工作的流程都涵盖了多个环节,这种逐层传递的工作方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降低工作效率。

2.3办公室的建设作风亟待优化。

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近几年,我国冶金铁路运输安全形势严峻,如何有效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控制事故发生,成为冶金企业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经过对以往事故的分析不难得出,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的不安不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三个根本原因,其中人是一切生产活动的主体,所以重视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加强对人的行为的管理,是降低事故的有效途径之一。

1莱钢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现状。

莱钢铁路运输部担负着莱钢所有原材料的进厂,部分成品的外发,铁水调运等运输任务,同时还负责各个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副产品:如水渣、笨等厂内及外发运输任务。近几年,由于莱钢产能急剧增长,货物运输量和周转量也随之急剧增加,然而运输工作人员及运输设备并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造成了人员紧张,两个人的工作一个人干,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设备陈旧,带病运行等,导致事故多发。

2行为安全分析法概述及行为安全管理分析。

21.行为安全分析法概述。

行为安全分析法是由施纳(首先提出并发展的)err,现在的试验行为分析和应用行为分析均是以行为安全分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我国对行为安全分析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在1987年的安全管理学术讨论会上,专家提出的“要弄通安全与行为科学的关系”并在《现代安全管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这标志着我国把“安全行为科学”列为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的一个学科内容。

2.2行为安全管理分析及其先进性。

行为安全管理(behvaiorbasedsafety,简称bbs)可以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改正、有利于人的安全习惯和安全意识的培养、营造安全氛围,进而提高安全水平。行为安全管理要求职工积极参与,控制事故率的降低同时,更关注一线职工的行为安全性。

人的行为具有可观察和可测量性,因而人的行为是可以管理的。选择行为安全管理模式,首先要对有风险的行为做出界定,即定义关键的不安全行为,并对这些行为进行abc行为分析。bac是行为前因、行为和后果(aetivat此behvaior&consequecne)的英文简称。前因是行为发生之前鼓励行为发生的人和事,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后果是行为之后的事件。其应用步骤如下:。

第一步:定义关键行为。定义的关键行为必须是集中反映对安全生产产生直接影响的行为,可分为安全的和不安全的两大类,关键行为大多是很快发生的、无意识的行为。所以首先要到运输生产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咨询现场经验丰富的值班员、调车员,对现场操作人员进行长时间的仔细观察,定义出关键行为。

第二步:成立bb队伍。bbs队伍成员应该由企业的领导,或主管运输生产安全工作的车间主任或班组长组成。

第三步:行为观察、收集数据。系统的重点的观察,提倡安全行为,找出不安全行为。在观察过程中,要选择重点行为进行观察。

第四步:进行abc行为分析。进行bac行为分析时,首先对第三步找出的不安全行为和行为者进行描述,评判问题的严重性,对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以及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符合实际的的解决办法。

第五步:召开信息交流会进行信息反馈。主要针对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进行交流:对安全行为要鼓励职工继续保持,对找出的不安全行为,认真分析其前因与后果,反馈方法有正的强化方法和负的强化方法。及时将行为分析结果上报bbs队伍以及上级主管领导,最短时间内制定出相应的的解决办法。

第六步:校正不安全的行为。经过以上5步骤后,对企业内不安全的行为进行校正。如果校正后的结果令人满意,就直接进入步骤七;否则,转入步骤三。

第七步:安全行为,事故减少。通过上述六步的进行,最终实现事故减少的目的,这也是全体领导干部和职工所期望的结果。铁路事故发生前,往往存在大量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等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使用abc行为分析法对铁路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

行为安全管理重视人的因素和挖掘人的潜能,认为人的管理是安全管理的核心,从而强调建立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1)行为安全管理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以激励安全行为,避免和克服不安全行为,对于预防事故有重要作用和积极的意义。其目的就是有效地预测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使作业者能按照规定的生产和操作要求活动、行事,以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更好地保护自身安全,促进和保障生产的发展和顺利进行。

(2)行为安全管理提出,人的安全行为是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总结个体行为一般规律的公式:。

b=f(p,e)。

式中:b一人的行为;p一个体因素;e一环境因素。

(3)行为安全管理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建立科学激励机制,倡导安全生产行为科学的双因素理论,把影响人的动机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工作环境和条件方面的因素,是“保健”因素,没有激励职工的作用。而工作责任感、事业心、成就欲望,是激励因素,能激发职工积极性。

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莱钢运输部bbs队伍成员对以往发生的事故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同时对本单位调车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了分析总结,定义了/又种关键不安全行为,并对这八种不安全行为进行了观察、强化治理、反馈,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对关键不安全行为进行跟踪检查四周后,其发生次数均降到了每月5次左右,事实证明,行为安全分析法在莱钢运输部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效果明显。

4加强运输安全管理的对策。

4.1安全员轮值制度。

安全员轮值制度是指班组成员每月轮流担任本班组的安全员。轮值安全员在职期间主要工作是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其目的在于使每位职工都能体会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消除对安全管理的抵触情绪。同时对轮值期间业绩突出的安全员进行奖励,对轮值期间业绩平平,甚至出现事故的安全员进行处罚。莱钢运输部自实行该制度以来,收效甚大,不仅使现场的职工充分体会到了安全管理人员职责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水平,职工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使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2实施“连带”责任考核制度,增强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所谓“连带”是指职工违规违纪后,班组长及配班人员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这样以来就可以充分发挥班组长的作用,加强对组员的管理和监督力度。莱钢运输部在创立并实施“连带”责任考核制度中规定,在特定的责任团体中,集中聚集责任团体中的部分资金,成立段长奖励基金。月末进行作业成绩总结时,根据总结成绩,合理地分配基金。如果团体内有员工出现违章违纪行为,整个团体都将扣除一定的资金,为此负一定的责任。

4.3完善并强化考核制度。

建立从部机关管理人员到站段到基层班组纵向到底的考核办法,职工违规违纪并导致事故发生后,班组长、站段长及部相应管理部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考核。形成从上到下重视安全的氛围。

同时还要强化考核机制。强化对各级管理干部的安全管理考核。对机关职能部门及站段实施以安全基础管理、现场作业控制、安全成绩效果为主要内容及以季度为考核周期的综合考核,站段安全管理考核实行班组间百分比得分排序,由站段领导对末位班组主要领导进行谈话,有关职能科室进行帮促;连续两次考核为末位的,对班组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连续三次考核为末位的,对班组主要领导进行调整。强化对现场职工的考核。在现场一线职工中开展“和谐五星”评定,将职工的业务素质、日常工作表现与评定结果与星级挂钩。通过理论考试、实作鉴定、民主测评、定量考核、综合评定等程序,对职工评定星级。同时星级评定的结果与职工收入挂钩考核,激发职工创优争先、奋发向上的热情,进一步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对星级职工进行动态管理,凡发生考核未达标的,则自动降低直至取消星级,相应降低收入水平。

4.4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建立起班组、站段以及莱钢运输部内部的对作业现场违章违纪进行检查、评比、公布的三级管理制度,设立违章违纪曝光栏,定期公布违章行为,在莱钢运输部内部制造一种遵章守纪光荣,违章违纪可耻的环境,形成强有力的群众监督机制。对个人处罚,除了罚款、免职、等处罚以外,还要与年终评先、年终晋级、岗位工资相挂钩,同时实行责任连带,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氛围。建立安全生产激励机制,按照职工生产责任的轻重,奖励要向生产一线倾斜、向高风险工种倾斜,使其责、权、利实现统一,从而激发职工热爱生产岗位。并应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抵押制度,通过实行严格、合理的奖惩激励,让违章者胆寒,遵章者荣耀。

4.5加强对职工的技能培训和安全素质教育。

建立莱钢运输部一站段一班组纵向三级教育网络,同时建立在各个站段、班组间横向的学习经验交流的网络,定期举办各工种技能培训班、技能经验交流会、技术比武,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每年夏、冬开设一次安全素质教育学习班,每年举办一次“我为安全献一策”大型主题研讨会、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

4.6实施对道制度。

为了保证调车作业计划、排列进路和现场作业的一致性,及时发现并消除忘(错)传计划、错排进路、误认信号等隐患,确保行车安全,莱钢运输部研究制定并实施了对道制度。所谓对道是指在调乘人员与信号值班人员之间实行对道,通过无线电通话进行“要道、还道”和“报开、报明”。在“对道”制度执行中,以现场调乘人员要道为主,信号员报开为辅。

5结语。

本文以莱钢运输部为例将行为安全分析法运用到冶金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在对莱钢运输部安全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定义了/又种关键不安全行为,建立bbs队伍,进行bac分析,从统计结果看出,行为安全分析法对于纠正不安全行为、减少事故发生概率以及提高职工安全素质行之有效,对于冶金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考论文

2009年9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发布,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家战略推动下,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然而,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相适宜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才刚刚起步,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尚不健全,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现有高校资源,积极支持各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人才。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文化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慧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它具体包括的行业为广告、建筑、艺术品和古玩、工艺品、设计、时装、电影与录像、动漫、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电脑服务、电视和广播等。

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主要包括:具有原创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如设计、策划等人员;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即将创意思想商业化的人才;专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规律的人才。

二、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专业教育现状。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设置的本科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类专业,目前我国大约有100多所高校开办了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的专业。但是,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建设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

1、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从目前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人才。

2、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师资力量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材的状况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有水平且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不多。

3、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歌厅、舞厅、电子游戏厅;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代理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导致许多高校很难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1、加强跨学科师资力量的培养。师资是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具体落实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没有跨学科的、能够融会贯通创意、艺术、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知识的教师,再完善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师资力量而言,其跨学科的融会贯通性仍显不足。目前,国内高校文化产业教学、科研人员的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种:文史哲、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不同的学科背景都有其优势所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各学校应有意识地引进本身缺乏的其他相关专业师资力量,鼓励青年教师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相关博士后课题的研究,从而形成真正跨学科的师资力量。

2、搭建教学、科研交流平台。跨学科师资力量或教学科研团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教学单位、高校可通过搭建跨学科教学、科研交流平台的方式,解决学科视角局限性的问题。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参与、推动全国性文化产业教学、科研交流平台的建设工作,全国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联席会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全国性交流平台之一。此外,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院系也应积极搭建中观和微观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形成校际、系际甚至是不同专业任课教师之间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

3、课程设置恰当处理“通识”与“专业”等方面的关系。文化产业的课程应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文化产业学科的通识教育应以拓展视野、提升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为主,文化学、美学、历史学等“无用之用”的素质教育内容是其重点所在;在专业教育方面,则应加强文化市场学、文化营销学、媒体创意、跨文化沟通等方面的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教育则注重其实践运营能力的培养。通过二者的结合,使得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文化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端人才。

文化产业在横向上分为各种不同的行业门类,在纵向上又可以拆分为不同的市场运行环节,因此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根据不同行业门类和环节而有所侧重。从横向来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可根据学生兴趣,增设电影、电视、出版、演出、动漫等具体行业门类的选修性课程。从纵向来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也应具体考虑文化策划环节、文化市场营销环节、文化管理环节等不同环节的特点,并在课程设置中有所体现。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应该是强调综合性、渗透性和学科交叉性,尤其是突出文化经济和文化管理,也包括文化技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围绕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特点,重点开设以下六类专业课程:(一)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学、美学、艺术基础、宗教文化、中外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应用民俗学等;(二)一般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学、管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投资学、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三)广告创意与策划、品牌传播、新闻出版、现代传播学、媒介经营管理等;(四)政策法规类课程,如经济法学、文化法规学、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中外文化体制与产业政策比较、文化法规案例分析等;(五)语言类课程,如专业外语、西方文化原著选讲等;(六)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类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网络设计与管理等。

高等院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摇篮、实验基地和交流平台,在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把培养目标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为其核心目标之一。

1、端正教育态度,推行因材施教。文化创意产业最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在设定培养方式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应用性人才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在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和师资聘用等方面都应向应用性倾斜。

2、充分利用资源,搭建交流平台。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努力推广学生的优秀创意,帮助学生做好融资准备工作,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要成为学生强有力的后盾,尽快使其创意产品化,并获得经济收益。要大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开发及推广,不断提升在校学生的从业素质,为他们未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制定合理政策,促进人才流动。高校应利用其在政府政策制定上的特殊地位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改善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和体制弊端。要建立健全文化创意类人才的信息共享工程,切实通过举办一些具有特色的人才招聘会、人才交流会等活动,促进人才在产业中的流动。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才效能。

作为教学和科研中心,高校拥有足够的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和人力资源,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导致它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文化创意人才需要的是对大文化概念的把握,特别是文化见识和文化视野并不是依靠固定模式的培养可以形成的;而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所需要的资本运作能力,把握政策与市场的能力等更不能仅凭学校现有的常规教学来完成其全部过程。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工作室花建认为,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要树立新的人才定义,高层次不一定是高学历和高资历,而应该是高素质、高能力和高产出率,而且是多学科人才的有机综合,这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丁俊杰.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n].大市场.广告导报,2006.12.

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经济的迅猛增长,我国的建筑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建筑行业发展的同时,也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由于建筑施工的项目工程量比较大,且施工环节多且复杂,导致其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行为安全管理是保障建筑施工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需要针对这一方面的相关内容做好充分的研究与探讨,从而有效的提高建设施工的安全性。

关键词:建筑行业;施工建设;安全管理;行为安全。

行为的安全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施工人员的行为问题,通过科学的方式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降低施工人员错误行为的可能。因此,接下来作者将针对一些行为安全管理的经验和实践,对提高施工人员行为安全系数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进行简要的探讨,针对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进行指正,从而对行为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帮助。

1针对施工中的行为安全管理的简要概述。

行为安全管理英文缩写为bbs,简要的来说就是借助合理的方式来对人和安全之间的联系和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人处于生产工作状态下的相关行为特点,在根据安全的基点,探讨和发现能够对人的行为进行调整的理论以及办法。结合相关的数据表明,展开行为安全的模式只要花费施工者大约百分之二的时间,但对提高安全性的比例却高达百分之十。行为安全的管理要借助多次考察从而对人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改变,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安全观念,有效的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

1.2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结合现今建筑行业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伤亡的状况,尤其是在楼房建造的过程中,由于坠落以及塌陷等状况造成的灾难更是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这些事故和灾难大多是可以避免的,但是由于施工建设人员行为上的失误以及观念上的不重视,造成一些很小的行为过错导致极大的恶劣后果,主要原因还是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做的不够充分,甚至有一些不按照规定施工步骤和程序进行的现象。这种不够重视和淡薄的安全观念必然会导致施工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会存在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施工行为。结合相关的数据报告的情况分析,由于施工人员的行为导致的事故灾难高达百分之九十,由此可见,施工人员的行为安全管理有多重要。提高行为安全管理,才能有效的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效的减少悲剧事故的发生。

进行行为安全管理的过程,首先是确定好被观察的对象,对其展开一些基础的培训工作,再任命观察人员,确定施工过程中存在风险的行为,且对一些重要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明确,对重要的行为详细的指出并对其进行abc分析。其中a表示的是前因,b表示的是本身,c表示的是后果。在此期间,相关管理组织的人员在发现员工做出的不安全行为的情况下,对其展开教育工作,与此同时详细的记录在案,保留资料便于之后的研究工作的进行,并找出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把相应的探究结论告知参与调查工作的施工人员,从而更好的对其进行安全行为的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观念以及对相关施工工作内容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建议,最终帮助施工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行为能够符合标准和规范。从整体上简单的来说,行为安全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环节的内容。

(1)行为安全的教育与培训;

(2)明确重要安全行为;

(3)展开行为观察工作;

(4)展开行为探究工作;

(5)进行交流然后反馈到施工人员;

(6)对施工者安全行为进行纠正;

(7)进行目标的最终评价。

3案例简析。

3.1项目介绍。

文章将结合十六局企业北京某工程公司的项目来对行为安全管理的相关过程进行分析。以该公司正在进行施工建设的某商业综合工程实例来展开研究分析工作。这次的研究大致进行了四个星期,工程总面积约为六万平方米,高度达七十米,施工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多且复杂。

3.2管理的展开过程与方法。

行为的观察是展开行为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这次主要针对某工程的相关工作者为目标,确定容易产生的危险行为,再明确关键行为通过具体的观察方式针对相关工作者的行为进行详细的记载以及探究,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来对工作人员的安全行为展开调查并进一步规范,从而达到减少危险行为发生的几率。

其中的关键行为主要包括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的一些需要重视的不安去的行为。结合具体施工地的状况,防止由于坠落、打击以及漏电等原因造成危险,从而让被观察人员佩戴安全帽、安全带以及防触电的.绝缘工具,然后对他们的工作状况展开观察研究活动、制定三位观察人员,每人观察一组的工作者,展开跟踪调查、记载、反馈和纠错等工作。活动进行的工作时间安排三个星期,每个星期五天,一日三次的观察频率,在行为安全管理进行完毕以后,在持续展开为期一星期的后续观察,每日一次的频率。通过三个小组的划分,分别进行安全帽佩戴方式、配置安全带方式以及佩戴绝缘物件方式来展开观察与研究工作。其中被观察的工作人员一共二十二人。在展开bbs管理之前,一组佩戴安全帽的比例为百分之六十;二组配置安全带的比例为百分之四十三;三组充分配置绝缘工具的只有一人;安全指数只能达到四十五分的水平。通过相关的数据显示,在调查开始之前一月内,有两起极易发生触电危险的事件,高空坠落的一起,施工物打击事故三起,即便是未产生严重的后果,却存在一定的隐患。

3.3分析与建议。

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借助观察与管理的方式能够对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较好的纠正,效果十分显著。通过相关数据资料的分析工作能够较好的对施工者的行为进行反馈和改正,从而构建安全性更高的工作理念,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提高安全性。行为安全管理的方式具有显著的作用和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部分行为发生的次数较少且不易于观察;还会有一些其他原因造成的事故会增加分析的负担且无益;除此之外,行为安全管理自身并不够完善。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通过增加观察期限的方式,更充分的对工作人员展开相关安全意识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使其更充分的认行为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参与管理的人员要能够提高对bbs的认识与理解。最后,充分的把握关键不安全行为的种类,便于之后工作更具备说服力与针对性。

4结语。

结合现今的建筑行业施工情况来看,由于施工人员行为问题造成的安全悲剧时有发生,因此,施工人员的行为安全管理问题要能够落实到位,才能有效的降低这类事故的发生几率。文章通过对行为安全管理的相关内容和实施步骤过程的简要介绍,并结合案例进一步展开分析,得出了行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相关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提高施工建设的安全发挥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力争,韩泓.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建筑安全网,.

[2]贾明涛.行为安全管理在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思考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论文

摘要:高校规范社会保险管理是确保教职工权益、提升工作积极性之必要措施。从本质讲,社会保险教职工延期性薪酬及社会保障,做好管理工作、规范管理制度是关系每一位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社会保险管理现状,进而从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转变思想观念、完善制度、提高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其改进策略。

关键词:社会保险;规范;高校;思考;策略。

一、高校社会保险管理现状。

社会保险是涵盖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个保险维度的综合性、基础性社会保障措施,其主要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因此也具有强制性与法制性。社会保险制度早于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建立,但最初仅为国家企业职工福利,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职工并未享受此福利。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于1987年养老保险首次纳入事业单位福利项目,1999年失业保险届时纳入事业单位保障,随后又逐渐弥补了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空缺。从整体上讲,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是逐步完善发展的。我国高校的社会保险制度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的,2008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于上海、广东、山西、重庆进行试点改革,这也标志着我国高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被提上重要议程,对制度改革起到推进作用。

二、高校社保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保观念淡薄。我国诸多高校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仍然沿袭计划经济实施办法,采取的措施仍然没有跳出“体制化”窠臼。其中尤为突出的现状是我国诸多高校的离、退休养老金体系,仍然依附国家专项资金以及学校财政支出,在医疗机制上也并没有完全打破公费医疗的束缚。这就导致诸多编制内高校教职工社会保险意识薄弱,不仅对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必要性认识错位,甚至认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毫无用处,从而在思想层面对社会保险费用抵触情绪较高,这也是造成高校社会保险管理矛盾的不利因素之一。总而言之,一方面受我国编制内养老金体制及医疗体制的错误引导,另一方面则可能受高校科研任务所累无暇顾及社保情况,这两方面因素都是导致我国高校教职工社会保险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不利因素。

2.高校社会保险管理经办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部分高校并未针对社会保险管理成立相关部门,而是将其一般业务交由后勤管理抑或财务管理部门代办。从根本上讲,社会保险具有政策性、专业性特点,对于经办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而部分高校在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建设上疏于管理,则势必造成经办人员专业素质不足、业务能力不强、办理效率不高等现象。此外高校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改革正在推进,建立以服务为主的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有关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扮演管理信息传递者、管理事项执行者、管理理念宣传者、管理系统协调者等重要角色。在此背景下,缺乏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相对较低的人员,势必无法胜任新时期高校社会保险管理工作。

3.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不完善。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全面推进,高校社保种类交费比例等问题已全面落实。如此情景下,社保管理事项与之增加,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从表象来看,部分高校并没有加强对社保管理体系的建设,仍然沿袭退、离养老保险及公费医疗的管理办法,对眼前形势缺乏必要判断,重视程度低,各项投入少,规章制度建设滞后。此外,社保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工作,其需要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管理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然而部分高校各个部门之间过渡强调职能划分,在工作上分工性较强,协调性不足,这就导致社会管理工作流程受阻,各部门职责推诿现象严重。4.管理办法落后,信息化建设乏力。随着我国高校不断发展,无论是编制内教职工还是非编制合同工人数都不断攀升。因此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难度也随之提升,对外需要完成年度社会保险总数、基数申报、待遇支付申报、增减人员情况申报等事项,对内还需完成社会保险人员基本信息采集管理,定额缴费清单制定,职工信息变更管理等。由此不难看出,高校教职工人员的大量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高校社会保险管理难度,在此情形下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管理办法,必然会压缩工作效率,拖累整体工作的开展。但现目前,部分高校在社会保险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力度相对不足,导致其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工作压力也与日俱增。

三、高校规范社会保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1.加强宣传树立社保观念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加强社会保险体制建设已然成我推动我国稳定发展,保证退休职工生活基础的必要措施。然而养老金双轨制现目前成为推进我国养老金体系建设的障碍之一,以温州医学院为例,温州医学院及两所直属附属单位,近几年缴纳社会保险与社保支付养老金之间年差额都在2000万元以上,从全员纳入社会保障统筹的短短十多年,差额已经高达1.5亿元,这样的大额社会保险经费支付,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为有效破除养老金双轨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养老金并轨工作实施。从大局来讲,摒除双轨制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养老金制度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作为高校教师而言,此项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自身利益,诸多教职工在思想认识上没有与时俱进,也缺乏对大局的展望,因此对改革工作甚为不满,甚至为改革工作平添阻挠。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从而推动高校规范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实施,首先就应该加强对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宣传工作,比如,利用宣传画、标语横幅、宣传栏、宣传片等宣传形式,将社会保险法规中与职工息息相关的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号及标语,促进社保观念深入人心,帮助教职工树立科学的社会保险观念,引导其正视养老金并轨工作积极性。此外针对个别思想意识执拗的教职工,高校应组织培训教育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其摆正心态,促使其积极配合社会保险管理制度改革,并参与制度建设,成为社会保险体制建设的`一份子。

2.加强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新时期,高校社会保险工作面临重大的改革压力,体制建设迫在眉睫,工作难度、强度不断提升。为有效推动高校社保管理规范化,首先就应保证管理人员专业化。随着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工作内容、要求不断变化,为契合业务需要,我们需对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以此提高服务质量。譬如面对信息化发展整体趋势,加强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十分必要,校方应该组织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学习,促使有关人员掌握信息系统使用方法,确保社保数据录入效率及做好数据备份分析工作。

3.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高校社保经办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的另一种表现则是档案管理制度的缺失。究其根本,乃是工作人员在缺乏必要的档案管理知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整理归档安排不当,分级管理措施缺失,分类管理办法有误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有效提升高校档案管理应从以下几点加强档案制度建设。第一,建设起档案立档质量标准、归档保存流程、分级管理标准等科学规定。第二,建立信息档案库,利用信息系统将参保人信息录入归档,便于管理与查找。第三,做好分类管理工作,保证档案卷、册薄等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对缺失材料的档案要采取措施积极补齐材料,并保证档案门类齐全,结构合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关系教职员工基本生活,同时也关系高校稳定发展,校方应该引起重视,推动高校社保制度建设,要积极为高校社保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为社保工作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思考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论文

1、顺应新时期国家和社会的各类需求。如今,国家已经完全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知识环境中,为了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方针的有效落实,高校成人教育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其不仅需要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强技能的创新性人才,同时还需要为国家的教育体系的改革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在开展教育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学校中的教育人员以及教育队伍的管理者。教育管理队伍的工作职责范围较广,其中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课程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对教学课本的编辑和改进等等。为此,由于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能够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所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建设是所有高校都需要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2、顺应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需求。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教学制度为学分制,但是为了能够让此套制度更好的符合新时期中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结合当前的现状对其中的细则进行改变和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这也就意味着成人教育的管理队伍将会面临着更有难度的工作内容和更大的工作量,为此,在建设管理队伍的工作内容中加入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能够让管理人员更加熟练的运用相关的管理知识来应对教育模式创新中的'各类需求。

3、符合新时期成人教育的管理条件。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十分符合新时期下成人教育管理的各项基本条件,具体原因如下:第一,培养人才。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不但能够将国家对于成人教育的管理要求进一步实现,同时还能够赋予整个管理队伍以崭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第二,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对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制定出了更高的目标和更严格的要求,从而让成人教育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第三,实现民主化管理。通过树立积极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管理民主化的目标。

高校成人教育在我国整个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并且同其他的教育形式相比较,其能够对我国的经济和整体素质的向前发展带来更加有效的推进作用。如今,我国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成人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技术能力较差以及个人素质较为匮乏的现象,而高校成人教育的出现正好能够有效的改善国家的这一现状,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成人教育管理队伍是整个高校成人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他们不仅为顺利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还有效的推动了成人教育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我国的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在不断的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挑选了几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详细分析:。

1、缺少重视。目前,仍然有很多高校针对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存在着一些理解上的误区,在他们的认识当中,学校中的管理者所负责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可有可无的,无非是编排课程、制定考试时间以及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解决等等,而这些工作完全由普通教师就能够完成,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对教育管理队伍进行所谓的建设。基于此种情况,校方中的人事部门就开始忽略对管理者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的各种要求,从而将一些不具备管理能力的人员硬加到教学管理的队伍当中。长此以往,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就越来越低,从而就逐渐的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局面。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都开始转型和升级,包括增加学校规模、扩大师资团队以及改革教学方法等等。其中最受到校方所重视的就是师资团队的扩充工作,他们认为,教师队伍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保证,所以更加把建设教学管理队伍的相关工作抛在了脑后。

2、缺少创新性。我国的教育体系一直都沿革了老一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制度,这种死板且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学管理方法不但让我国的高校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状态当中,同时还严重的扼杀了高校对于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科学的创新意识。长此以往,校方的管理人员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只有对国家的指示言听计从,对领导的命令完全执行就是最为正确做法。然而,在新时期当中所出现的教育创新和知识改革让这些按部就班且充满惰性思维的管理人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从而根本无法适应这种现代的教学管理模式。

3、缺少稳定性。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中的成人教学管理队伍都存在流动性大以及人员变更频繁的现象。一些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知识素养的管理人员认为,在此岗位之中根本无法将自己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由于管理队伍的建设没有得到校领导的重视,从而更加让他们形成了存在感缺失的心理状态。另外,这些管理人员的升职机会和加薪机会很小,并且所享受到的额外福利也比其他岗位中的教师要少的多。长此以往,这些在岗员工的负面情绪就愈来愈多,从而严重的缺少应有的工作积极性,在开展工作时也是抱着一个应付了事的态度。尤其是针对院系级别的管理人员来说,频繁换工作的现象更加的严重,一些人甚至仅仅做了几个月就被调离了岗位。这种极度缺乏稳定性的教学管理队伍不但严重的影响了高校成人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在频繁的工作交接中遗失了很多重要的管理资料。

通过上文中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在新时期当中,我国高校成人教育队伍的建设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成人教育的教学水平,需要完成的就是结合实际现状来针对当前的问题制定出正确的解决措施。

1、改变旧思想,增加对建设管理队伍的重视程度。开展成人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这也是新时期下知识经济环境向前发展基本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那种守旧思想,正确的认识到成人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伴随着高校成人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队伍的效能也逐渐的显现出来。为了能够让在岗的管理人员更具工作积极性,校方应该从基础培训、职位提升、薪资待遇以及学历要求等多个方面来对教学管理队伍进行建设,从而为管理人员创建出一个优秀的工作环境和平等的升职机会。

2、引进新式人才,创新原有队伍。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成人教育在社会中的高度普及,继而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到了成人教育的团队当中。然而,由于高校中的管理队伍存在着管理人员匮乏以及管理模式守旧的现象,从而无法很好的适应学员增加以及教育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此,高校应该对原有教学管理队伍进行及时的更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招聘更多的不同专业人才。此外,在开展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作的过程当中,校方还需要将责任进行细化,继而让每位管理人员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避免出现管理不好以及不会管理的现象。

3、稳定对现有的教学管理队伍进行。如今,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中都设有教学中心或教学管理处,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却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管理人员的薪资、福利待遇以及晋升标准同其他职工教师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一现象不但让管理人员在心理上存在较强的落差感,同时还严重的影响了整个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为此,校方如果想要将管理队伍建设的更好,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管理队伍中的这一问题。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给予肯定,适当的关怀管理人员的日常生活;其次,赋予管理人员更多的晋升机会,结合他们的工作内容适当的增加薪水;最后,允许管理人员能够参与到实际教学当中,帮助他们找到作为一名教育者所应有的存在感和自豪感。综上所述,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是整个成人教育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之一,一个具有较高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团队不但能够提高高校成人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还可以间接的影响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向前发展。为此,在新时期当中,我国的各个高校应该进一步的加强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从而让其能够辅助高校的成人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思考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论文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管理工作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教学秩序。高校学籍管理队伍的素质是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保障。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支队伍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只有正确分析高校学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加强培训,不断提升素质,才能更好地建设高校学籍管理人才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提供保障。

(一)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速度的不断加快,很多高校为提升竞争实力,拓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纷纷采取措施,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向教学、科研队伍倾斜的相关政策,着力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的素质,而对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把学籍管理工作视为一般事务性工作,认为学籍管理工作“人人都能做,人人都会做”,更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籍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对学校教学发展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对学籍管理人员的任用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学籍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随着高校向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倾斜政策的逐步出台和实施,教学科研骨干的地位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而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职务系列不同于教师系列,领导职数是有限的,又没有类似公务员的非领导职务系列,同时,决定行政管理职务晋升的各种外在因素、人为因素也十分复杂,所以绝大多数学籍管理人员发展空间有限,其经济待遇平均水平只相当于教师中的讲师和副教授之间。特别是近年来,高等院校领导提拔强调专业化,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职能部门负责人明确要求要从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队伍中选拔。这种政策导向给学籍管理人员带来了后顾之忧,使他们在学籍管理工作中缺乏工作动力,没有进取精神,最终会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三)对学籍管理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进一步深造学习机会较少。

学籍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明显具有“重使用、轻培养”的特点,他们整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除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外,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这必定导致他们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了解不多,很难严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也难以发挥好管理效能,更谈不上推动学校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

(四)学籍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高校学籍管理人员来源复杂,调入门槛低,结构不合理。除了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直接从事学籍管理工作以外,学籍管理人员还有一些是从教学岗位转来的,也有引进学术骨干的家属安排到管理岗位的,很难像选拔学术骨干一样通过复杂程序,遵循严格标准选拔学籍管理人员。这些学籍管理人员大多不具备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导致学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方法不够科学,影响到教育管理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五)学籍管理队伍配备不齐全,不稳定。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校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势在必行。但是一些院系的学籍管理队伍呈现配备不齐、人员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主要的学籍管理事务只依赖于教务部门,这并不利于对学生的管理。从校系二级管理的实质来说,教务处的职责应该着重于对院系的监督检查和对制度的不断完善上,学籍管理工作应该转化为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模式。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高强度、高劳动量又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还具有延续性的特点。重新调整上岗的人员对管理条例、管理程序、管理技术的掌握没有二至三年的时间很难熟练。

(一)提高认识,切实树立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观念。

高校学籍管理有自身的学科知识背景,它是教育实践和管理规律相结合的产物,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其他学科专业所不能代替的。把学校学籍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认真研究学籍管理自身的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以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换取最好的效益。

(二)更新观念,提高学籍管理的适应性。

学籍管理是一项非常具体,十分繁杂,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学籍管理工作还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新观念,增强管理育人意识,针对不同培养对象和阶段的实际要求,在学籍建立与变更、电子注册、毕业文凭与学位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其对教学过程的服务作用和政策导向作用,提高管理层次。

1.树立服务意识。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具体细致又繁琐复杂的业务管理工作。从事这项工作不仅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更要具备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面对繁杂的事务,一定要摆正工作心态,树立服务意识,对待每位同学都要一视同仁,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要一丝不苟、实事求是,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为学籍管理工作做奉献。

2.更新管理理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随之而来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教学资源日益紧张;大学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学生成绩差距越来越大。

3.树立依法治校理念。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的增强,法制环境的变化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学籍管理队伍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学籍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工作的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都存在着学籍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从事学籍管理的人员大都未经过正规培训,高教管理专业出身的极少。因此,加强学籍管理队伍业务素质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对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作为一名学籍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对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学校学生管理条例进行系统的学习、了解,并逐步做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吃透、理解透每一条规定,尽量在工作中能运用自如。

2.加强学籍管理者业务技术的培训。一方面,是指学籍管理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培训。在管理过程中,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也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大家走出去,学习他人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改进学校的学籍管理出谋划策,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是指加强学籍管理人员对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面对纷繁复杂的学籍档案、成绩的管理和统计分析,学历电子注册数据上报等内容,单纯依靠手工显然已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学籍管理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计算机和网络在学籍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得重要。在校定期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及学籍管理系统的讲座,把理论培训与技术培训融为一体,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学籍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高校要针对学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把物质激励与成就激励、精神激励结合起来,“用事业凝聚人才,用精神鼓励人才,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把爱才、用才、容才、养才、造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才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

其次要有规范的人才评价和绩效考核机制,惟才是用,综合评价。注意做到:业绩与师德考核相结合、数量与质量考核相结合、当前工作业绩与未来潜能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尤其要加强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人品、诚信等方面的考核。

(五)实施教育职员制度,保持学籍管理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待遇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相比还是偏低的,这是影响高校学籍管理人才队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可以考虑在积极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同时,尽快推广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根据干部的资历和实际工作能力,合理确定学籍管理人员的职员级别,对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人员,提出不同的岗位要求和工作任务,进行规范管理。同时将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分开,使他们职责明确,各尽其责。这样就能不断强化岗位职责和岗位管理。同时,逐步实行以岗定薪和按劳取酬,解决学籍管理人员的待遇问题,使学籍管理骨干队伍保持稳定。

【参考文献】。

[2]王军为,王志伟.加强高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才,,(7).

[3]刘文奎.论高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8(4).

思考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论文

管理人员既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高等教育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又要做好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远规划。传统认为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工作就是做好上传下达和日常办公。教育部下发审批新建高校或评估本科教学工作的文件,缺少对管理队伍建设的相关规定。较低的管理水平难以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管理服务。

(2)薪酬待遇偏低,缺乏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专业技术人员比管理人员高,高校参照标准改革校内薪酬分配时,差距进一步拉大。薪酬分配不公平,导致管理人员心里不平衡,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怠工情绪,工作中缺乏开拓创新意识,管理效率低水平化。

(3)岗位层级粗放,缺乏晋升渠道。《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中专业技术岗位为13个等级,管理岗位为10个等级。高校专业技术岗位为13个等级,管理岗位为9个或8个等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可从13级晋升到1级(教授一级岗位),多数人员能晋升到4级(教授四级岗位);管理人员只有少数提拔到2级(部级副职),多数停留在5级(处级正职)。岗位等级不对等,导致管理岗位人员晋升渠道狭窄。

(4)考核流于形式,缺乏有效评价。学校绩效考核时,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难以有效的评价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没有建立对超工作量的有效激励措施,考核结果时常采取“轮流坐桩”和大锅饭形式,打击部分人员工作积极性。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政策意识强、业务能力精、执行效率好、服务意识浓的管理队伍,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1)摒弃传统观念,树立现代管理意识。大学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传统观念认为,“只要有高水平的教授,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梅贻琦先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足以说明大师对大学及社会的影响。

(2)破除“官本位”思想,实行“职员制”改革。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很多“活动”都受社会影响。“官本位”思想在高校较为流行,学校为了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时常赋予高职称高学历教师领导职务;部分教师为获得“官位”,宁愿放弃学术追求,“官本位”思想阻碍高校改革发展。

(3)缩小收入差距,推进管理队伍职业化。1993年工资套改以来的历次收入分配改革,专业技术人员工资都比管理人员略高,学校参照国家工资标准进行校内绩效工资分配后,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比管理人员高出许多,分配的不公平性无形中打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管理工作质量。学校要从各类岗位人员实际工作表现和业绩出发,健全完善校内绩效工资分配方案,适当缩小不同岗位人员收入差距。

(4)改革考评制度,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学校要改变以往单一、陈旧、落后的考评制度。构建平常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届满考核相结合;日常工作、紧急工作和重要工作完成情况相结合;自我评价、同事互评、领导点评和服务对象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

三、小结。

平常工作表现优秀人员,要及时给予口头表扬;年度工作表现优秀人员,要优先安排进修培训和外出休假,同时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聘期届满优秀人员,要优先调资和晋升职级,要提拔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管理人员到领导岗位。只有构建了科学的激励机制,管理人员在平凡的岗位上有奔头、有甜头,才能脚踏实地的一丝不苟地工作。管理队伍才能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才能促进高校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