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利率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09-25 14:37:17 作者:字海 口号大全 最新利率教学反思(大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利率教学反思篇一

关于利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运用“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思考方法解决有关纳税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教学课前我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有关储蓄的`知识,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课上,通过小组内,相互的交流加深了对储蓄知识的再认识和理解。并且对数学书上没有的知识作了了解。比如:储蓄的种类有活期、定期、整存整取……,课后在家长的指导下把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亲自到银行去存起来,真正体验一下自己储蓄的感觉。从储蓄的过程中去增加对储蓄知识的了解。整节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获多多。

当然,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和疑问:。

1、计算成了孩子们的绊脚石。这部分内容的计算的量比较大,尤其是有些同学小数乘法学得不踏实,导致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小数点点错了,比如:5000×3.24%×2,有学生把3.24%化成了0.324,还有学生3.24%化成了0.0324没有错,但与5000乘的时候有发生错误。我发现这些情况后,对计算及时做了一点指导,先把5000先与2相乘的10000,然后用%与两个0相约,就变成的100与3.24相乘,基本思路能简算的要简算,这样计算的正确率会稍有提高。

2、对公式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如利息税后所得实际得到的是利息的80%,学生往往计算时不能很灵活的计算。

利率教学反思篇二

整节课教学完成之后,可以说自己感触很深。这节课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综观整个课堂,由于学生在课前调查收集的资料准备充分,所以在导入环节,学生兴趣浓厚,气氛较好。但由于这部分环节充分让学生说说自己调查到的知识,所以时间比预设时间稍微长了一些,导致后面的游戏环节缺少些时间进行。

在新授环节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调查,逐步得出利息=本金×期限×利率的计算方法。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自选研究的问题、自主设计研究方案、自主进行探索,老师没有干预。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更没有插手,只参与在学生的探索过程。

从学生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再结合笑笑和淘气各得到压岁钱怎样存,利用利息计算方法算出各自得到的利息。让学生充分感知整存整取一年和三年所得到的利息是怎样的,最后出示“你知道吗?”也就是利息税的有关知识,告诉学生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到的利息应按20%纳税,增进学生的纳税意识。

在练习的环节设计中,我采取了巩固练习、延伸练习以及升华练习的形式,针对这节课的重难点,采取多种形式,逐步递进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训练。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班上同学对于这部分内容掌握较好,在计算时也很熟练,充分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

对于游戏环节的`设计,我创设了把教室中的小组变成银行的情境,班上的学生自己利用道具钱币,根据自己的想法(不同本金,不同期限)算出自己到期时所能得到的利息。这样又从课堂回到了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虽然整节课从教学效果上较好,在课前老师的设计上安排也比较紧凑,但真正的课堂是一门艺术。在实际操作的时间分配上不够妥当。这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当中要不断地去改进、去完善。

利率教学反思篇三

备课时预设到学生可能会对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这两个概念理解不透,认识不清,所以在学生独立练习后,立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到期后,可以获得税前利息是多少元?(2)实得利息多少元?你觉得税前利息指的是什么?该如何来求?实得利息指的又是什么?又该如何来求?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生1:税前利息指的就是没有交税前的利息,应该用本金×利息×时间。生2实得利息指的就是交了税的利息,首先得要求出利息税,然后再用税前利息减去利息税。生3: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的区别在于一个要交税一个不要交税。

遗憾:

一、利率计算错误率高

从本次练习,我发现学生在进行利率计算时错误率相当的高,原因用三:一是小数乘法不过关,甚至有部分学生还不会计算小数乘法。二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不能熟练运用。三是不能根据题目的特点来确定百分数的转化问题。

二、对公式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如利息税后所得实际得到的是利息的95%,学生往往计算时不能很灵活的计算。

三、生活味浓习题少

在练习中,机械重复练习的练习多,如果能多设计一些富有生活性挑战性的题目偏少,那就能激发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计算的兴趣了。

利率教学反思篇四

这节课上完后,我进行了教后反思:

1。我利用了学生乐于帮助教师解决困难的心理,创设了“老师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又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这一宽松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谁来介绍一下?”学生十分踊跃将课前收集到有关储蓄的信息,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活期、定期、等存款方式,以及利息、本金、利率等基本知识。

2。突出学生在堂课上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填写存款单,5(几年)年之后,存款到期了,老师取出来还是人民币壹万元整吗?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如何计算利息?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得出利息的计算公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深化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渗透“德育”教育,

(1)我收集一些中国各银行给工业、农业、商业、建筑、贫困生发放贷款等信息,让学生充分感知“储蓄”的意义,储蓄不仅可以帮助国家进行经济建设,而且能增加个人收入。

(2)我设计了一张我国银行调整前后的定期利率表,使学生理解银行存款的利率是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而进行调整。

(3)同时针对存款的利息必须要按5%的利率纳税,进行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教育,提高学生的纳税意识。

不足之处:

1。让学生填写存款单,没有及时反馈不知是否全部会填单?

2。归纳利息的计算公式面不广。

3。应强调书写格式,但没有硬性强调。

利率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的利息教学总体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具体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从用“压岁钱”的情景引人新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

(2)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组织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有关储蓄的知识已知道哪些,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本金、利息、利率,引导学生讨论利息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等教学活动,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利息计算。

二、注重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课堂中,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题目中小丽用自己的零用钱为山区小朋友买学习用品,结合学校每学期开展的“献爱心捐款”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另外,在探究中,利息应按20%的利率纳税时,我对学生进行纳税教育,指出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我们作为应纳税人,应主动纳税。

三、体验身边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的价值在于它来自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到信用合作社存剩余零用钱,并进行调查,课上,又安排了让学生真实地填写存款凭条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身边的数学。

四、存在不足:1、发现学生对生活中的存款知识了解的很少,所留的调查作业完成的情况不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多留意和关心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拓宽知识面。2、在利息税的问题中,没有关注生活实践,现在的存款制度中新近规定是不用上交利息税的了,说明只有教材跟上了实际的步伐,配套工的练习题,和测试题没有跟上,因此在教学中我还是按老教材中的税后利息讲解了。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实践,以最新的情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