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明月几时有(优质12篇)

时间:2024-05-19 20:08:08 作者:温柔雨 文秘知识

优秀的作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串联,更是一种思维的展示和思想的碰撞。请大家欣赏以下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明月几时有的作文

那夜,我站在自家阳台上,朝那寂静的小区望去。一片昏暗,沉寂的可怕。带着丝丝凉意,正视前方,余光不经意间瞄到了天上那明亮的月,泛着皎洁的月光,整个星空中,衬托出它的身姿。令人心醉。

提起天上的万物,人们也许最先想到的是太阳,太阳象征的是永恒,光明,温暖,生机,希望,繁华,自由……一切积极向省的词语,都可以形容他高贵的身影。连古代诗人对此都赞不绝口:“日出江花红胜火。”“映日荷花别样红。”“日日春光斗日光。”“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歌颂的都是太阳的高贵品质。

而月亮呢?悲伤,思乡,再常不过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是抒发诗人悲伤思乡之情。他无法和太阳相提并论,只在太阳落山后才敢“正大光明”的现身。它的月光和阳光相比,的确微不足道,却毫不吝啬的把尽有的全部投射到大地上,毫无惋惜之情。让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让每个家庭变得温馨。若太阳是高贵的,那月,就是冷艳的啊!

月,就像那些默默奉献的人。

我望着月,望着那熟悉的轮廓,体会它发出的光围绕我身旁。啊,那不就是母亲吗?她对我们的爱,不是无私奉献的吗?那慈祥的月光,不就是母亲的目光吗?那轮让人怀念的月,就是母亲的化身啊!

我们,不就是天空中的小星星吗?一闪一闪绽放出我们的光芒,是月,滋养了星星的成长,是母亲,培养了我们,让我们成熟。

月,会哭吗?

当然会,在那朵朵黑云来临之际,完全遮住月的时候,月就会在里面偷偷哭泣,它只是不想让我们看见,不想让孩子看见它失落的一面。在我们面前,看到的,只是那光彩照人的月啊。母亲亦是如此,想到这些,我不禁有些自责。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没了,但母爱,是永远不会变得,那颗心,是永远真诚,永远爱孩子的。

我望着那光彩照人的月,那月光照我身,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我不在感到凉意,大概是因为我发现了母爱的真谛吧,对着月亮,我留下了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忏悔。

我笑了,它,也笑了。月,你在哪,离我远吗?我觉得,你一直在我身边,从未离开……。

明月几时有作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阵琅琅的读书声从一个房间传来。

只见一个女孩端坐在书桌前,看着面前的书,又托着腮,思绪不知飞到何处。那个女孩是我。“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的目光重新定格在这句词上。古代人是怎么样赏月的?我发自内心的问自己。片刻间,一句句有关“月”的诗句回响在我耳畔:“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紧接着,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高峻的峨眉山上,那半轮秋月散发着皎洁的光辉,李白惆怅的心跟随明月,目送好友王昌龄左迁;一轮满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却有人思念起那遥远的故乡。

在古代,诗就是这样形成的,是诗人亲自去体会,有感而发来的,作文通过这些望月的古诗,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心也变得如月光般澄明,吟着吟着,一股欲说还休的思念之情蔓延开来。在现代,却完全不同。

去看那些不富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图片,或是翻翻朋友圈,点开某个好友发的圆月图,评论几句。也许在人们心中,月亮已经没有任何新鲜感,提不起丝毫的兴趣。估计,只有小孩子才会去赏月,看看月亮上有没有嫦娥带着玉兔散步,有没有那冰雕玉砌的月宫。

明月几时有的作文

雨,淋透了我的心。

在怡雅的最后一个中秋夜,我终是没能望到那轮陪伴了我三年的明月。

我的三年青春,在怡雅,没有骄阳般的热情放纵,亦没有群星般的璀璨夺目,只是像月华一般淳朴,默默地成长着,感恩着。

有没有信心拿一次年级第一?初二的一次集团联考,我考了年级第四,班主任刘老师颇为高兴,拉我到走廊上问我,我含蓄地点了点头,心中却没几分把握。我清楚地记得那晚的月,无比的明亮,无比的叫人愉悦。虽然之后的日子里,我并未实现我的诺言,甚至有几次还退到了年级50名之后,但刘老师从未放弃过我,或是鼓励或是开导,一直引导我坚持做好自己。

临近中考前,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情绪也不稳定,常常因为学习上的一些阻力而懊恼。记得一天晚自习刘老师又拉着我到走廊上,面对面的说:你从初中入学以来一直都这么努力认真的对待学习,老师相信努力一定会有回报,中考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相信自己!温暖的话语回荡在耳边,我一扫几天的阴霾,嘴角露出微笑,抬头看看天空,月儿也是弯弯的,笑着看着我。

三年来,当我失意时,当我任性时,当我骄躁时,刘老师总似一弯温和的月光向我走来,来到我身边,丝丝话语抚平我所有的不快,让我快速调整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我铺下前行的道路,同时浸润我的内心。

从初一开始我就当选班长,自然地成了同学们眼中的铁面无私,又加上不太愿意表达,面瘫似乎成为了同学们眼中我的代名词。

铁面之人终有柔情之处,我也总会有伤心难过之时,每每心情不畅,我便会一个人倚在栏杆上,望着远处的天空发呆。此时,总会有同学跑来安慰我,那时,心中好像阴沉的夜忽地露出一轮皎月,纯净,无暇,给人以温暖与力量!

怡雅,就是那广袤的星空。夜夜斗转星移,精彩无穷。在这片星空中,我看到了一颗颗新星的升起,亦看过了一条条彗星对自我的燃烧与升华,更见证了奋斗之后胜利的极光贯彻南北。

怡雅,是我青春这轮明月升起的地方。

中秋的那轮月定是升到了别处,我对母校怡雅和老师们的感恩却永藏心中!

明月几时有的作文

但苏轼到底是苏轼。悲吟之余,他还有一种更为可贵的精神——豁达。

我毫不否认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的“十二楼中月自明”,也不否认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李义山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但这些总是少了点什么的。杜甫有他的悲苦,温庭筠有他的离愁,李白有他的乡思,义山有他的沉郁。但苏轼说:这些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又何必为了它捶胸顿足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便难全。

他们少的,正是东坡的这番豁达。

这便是东坡的豁达。然而,要做到这样的豁达又谈何容易?

好了,已经扯得太远,还是回到苏轼的这首词上来吧。有人说,是命途的多舛造就了苏轼和他的词章,可我要说正是苏的豁达成就了他自己。苏轼的一生中多次被贬官,甚至在“乌台诗案”中险些丧命,因而他的词中也不乏一些清冷悲伤的格调。但可贵的是,在这些或冷清或苍凉的词句中,总能找到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而这也正是东坡的可爱之处。

明月几时有的作文

明亮的月光什么时候才能看见?唉,北京的雾霾太重,高楼太多,月光太暗,不见月光影!

在灵山,虽然能看见月亮的身影,却也只有半个月亮。另外的半个,则被那高高在上的云层给挡住了。那一半月亮好像切菜刀一样,要把青天给切成两段;又像我吃剩下的月饼,“飞”在天上。

在阿尔山,月亮好像离我只有三公里,圆得好像一个盘子。而“盘子”里黑黑的阴影,则是“盘子”里的“菜”。

乘船出行,虽然能看得到月亮,但它散发的光辉太微弱了。月亮在头上若隐若现,像在跟我们玩捉迷藏。

在河北,深夜里,月光像一块玻璃,将亮光反射到地面来。

在一定的时候,虽然没有太阳,月亮也能照亮大地。

明月几时有的作文

望着天上圆圆的明月,本该是令人高兴的日子,却不知怎么心中总是酸溜溜的。瞧,又是一年中秋,看着家人团聚在一起,也觉得少了些什么。望着墙上的全家福才发觉,原来爷爷溜走了。此时此刻我再也没有在家中寻找到他弯着的腰身,再也没有听到嚷着要我给他倒酒的声音了。

窗外的明月皎洁的就像那天的白雪,那一天寒风呼呼地刮过,还夹杂着雪花,站在其中真让人睁不开眼。寒风刮到脸上犹如刀刺一般,耳边听到的只有呜咽呜咽的哭泣声和悲伤的音乐。看到别人脸上挂着笑容,忙着张贴春联的样子,显得格外刺眼;看着家中摆着黑白照片心中却又涌起一阵伤感:爷爷啊,爷爷你为什么不慢些走;看着那些人陆陆续续地进出,拜完一个又一个,我真想大吼一声:有什么好拜的!可一想到这儿,眼睛却又忍不住地湿润了。

爷爷喜爱运动,每天大清早就起床,在家里又是跑又跳的。搞得我不时大喊:晚点起床会死啊!他听后沉默一会,又用比我大出许多的声音教训我要多运动,那时的我自然很不服气,刚想和他吵架却又看到他走出家门,绕到家后面那条小路上了。我一时语塞,就趴住窗台在那儿看他,同他搭腔:爷爷你看,天上的月亮还没消儿呢,可圆了,是不是快到中秋节了?爷爷抬头看了看,没理我。正当我失落离开时,却听得他轻声告诉我:桌上有月饼,你爱吃的豆沙馅。

时间一晃,又过了几个月,看到窗外树叶都掉光了,又是一年冬天,爷爷一个人端着菜碟坐在小木凳上喝着小酒。你也不嫌冷!我扔下一句话。爷爷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招呼我过去,我还以为有什么好事叫上我,不料他竟是喊我去倒酒。我在他看不见的地方翻了一个白眼,嘴上说着:一会儿喝多了,倒在街上都没人扶你!却又一边给他斟满一杯酒。爷爷才喝那么一口,就突然喊道:爽。我虽然听了不少次,但确实着实被他吓了一大跳。我正皱着眉头不开心,他却又朗声高唱: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他总唱这么一句,也只有这一句唱得好听点儿,但我也会时不时调侃他跑调了,虽然斗来斗去,不过气氛倒也融洽。

可是现在,再也看不见他晨练时的身影,再也听不见他唱的酒干倘卖无,再也吃不到豆沙馅的中秋月饼。

烟袅袅,泪汪汪,白衣随风杨。云雾雾,天阴阴,只听情悲伤。雨茫茫,人纷纷,烧香焚纸钱爷爷会常活在我心中。

明月几时有阅读答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题】。

24.词的小序的作用是【】。(1分)。

25.对词赏析有误的是()(3分)。

a.上片写词人把酒问青天,萌发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片写词人望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的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的相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6.词人以词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请你为你所思念的亲人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心声(不超过60字)(2分)。

【参考答案】。

24.词的小序的作用是点明时间和写作缘由。(1分)。

25.对词赏析有误的是(b)(3分)。

26.词人以词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请你为你所思念的亲人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心声(不超过60字)(2分)。

(言之有理即可)。

明月几时有

教学目标: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情境,引导想象,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对啦,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相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热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掌声热烈)。

二、猜谜导入:。

明月几时有阅读答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题】。

12.(1)“不胜”和“婵娟”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2.(5分)(1)经受不起。

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2)词人政治失意,才能不得施展,对现实强烈不满,有消极避世的思想;(1分)词人有豁达的心胸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1分)表达了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1分)。

明月几时有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写于北宋熙宁九年。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夜时因为思念六七年不见的弟弟苏辙而做的词。当时苏轼正当壮年,四十岁,在官场上因为与王安石等变法者的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到各地为官。苏轼流连在各地期间,历经六七年未曾与弟弟苏辙团聚,他曾要求调任到离弟弟较近的地方为官,但这愿望一直到调任密州时仍未实现。当时的苏轼,工作生活事事不顺心,在官场上不得意心情沮丧,却又心怀壮志期待未来能有一天能重返汴京,在家庭生活中与家人长期分离,期待相聚却又不能如意。在中秋夜这个应该是“月圆人团圆”的美景良辰,苏轼只能孤身面对着一轮明月,这种复杂又矛盾的情绪惹得他心绪激荡,导致抑郁惆怅齐爆发,当晚就率性“欢饮达旦,大醉”,之后乘着酒兴催生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夜孤独一人对着明月独饮独酌,想象力丰富的苏轼把“青天”当作是自己的好友,豪放地拿着酒与它对话,问着青天种种话题。青天呀!“你知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时候就开始存在的?”,“月宫上的生活不知道是怎么样的?”,“这儿是熙宁九年,不知月宫里是什么时代?”又像是和好友吐苦水一般,说是想要乘着风飞到月宫去,过过那神话里的仙人生活,顺便摆脱掉目前的烦恼,那不知该有多好。但是,话锋一转,又怕月宫寒冷的环境自己住不习惯,肯定住不了多久。又像是为自己留在人间找说法一样,说是与其孤独的住在寒冷的月宫里,还不如留在人间生活更加有趣。生活在人间虽然也是孤单一人,但是当在月下起舞时,还能有影子与自己作伴。还是留在人间吧!

本词的上半段中,从“欲...去”到“又恐...寒”到“何似...人间”可以清楚地看出苏轼的的心理转折,也清楚地看到了他的情绪波动。生活的抑郁惆怅使之想要“离开人间”,个性的豪放洒脱使之想要“留在人间”,这两种思绪不断交替地在心中搏斗,最后终于由“离”和“留”的矛盾思想中脱离出来,做出了抉择,认定了还是生活在人间较适合他。

皎洁的月光掠过朱红阁楼,穿过雕花门窗,照着那些思念着亲人而迟迟未能入眠的人们。月亮呀!月亮!今晚是中秋夜,不是应该月圆人团圆吗?月圆而人不能团圆那是多么不幸,多么令人感到遗憾的事啊!想象力丰富的苏轼又将明月当作是“友人”,想到多年未见的弟弟,心中思念亲人悲伤不已,所以对着“友人—明月”连连抱怨。问其是否心中对人们怀着怨恨,所以在世人不能与家人团圆时才故意出现月圆,使得悲伤的人们更加伤感。苏轼抱怨过后,又觉得自己的无理取闹对不起“友人”,随后添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段话来为友人脱罪。如同天上的月亮不能控制自己的圆、缺和天气的阴、晴一样,人的一生中也一定会遇到无数次的不能掌控的悲、欢、离、合,世间上的事本来就难有十全十美的。就连月亮也不能随意控制自己的圆缺,既然如此,它怎能控制人间的悲欢离合呢,所以在中秋的夜里照着悲伤的人们,让他们感到更加悲伤,它也是很无奈的。观点改变心态也跟着转,个性乐观开朗的苏轼想到既然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原是人世间不能避免的,那么既然有“离”就会有“合”,现在何必特意为了此时的别离而伤感呢?他心态一转,洒脱的以一句对众人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做结尾词。他祝愿这些中秋月圆夜不能和亲人团圆的人们,祝愿这些和亲人们千里相隔,异地相思的人们都能同时欣赏到这美丽的月色,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上,都能够活得长长久久、健健康康,一直坚持到与亲人相聚。

下半段的词中,从“照无眠”到“不应...狠”到“月有阴晴圆缺”,这个过程里的思想转变,清楚地展现了苏轼个性的`乐观开朗,最后对世人的祝愿更是将他个性中的浪漫凸显出来。

苏轼藉着与“青天”“明月”的对话,展现了他对仙境月宫的向往之情,对人世的留恋之情,与亲人离别之苦,对兄弟亲人的思念之情,也阐述了他的人生哲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定义。苏轼在词中利用月宫的神话与自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勾画出一种明月当空、亲人千里之外、自身孤独无依的景象。中秋夜孤身对月应该是失意的、悲伤的,应是消极悲观的,但是他并没有陷在这种情绪中,他以乐观开朗、积极面对困境的观念排解自己的悲观情绪,最终呈现出对世人及人间的热爱。整首词的字里行间不仅展现了无穷的想象力,对世人以及对人间的热爱,里面蕴含的人生哲理更引人深省,不能不让人惊叹其写词的功力。

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着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之词的典范之作。

《明月几时有》的赏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又长达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首词就是他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词的上片把酒问青天而产生的奇思遐想。句句不离赏月,而又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月色,只从作者对月亮的奇思遐想下笔。这就不落窠臼,写出了新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才能。词的正文开头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过对青天的询问,把思路引向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明月从何时就有了?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原来,他的询问,事出有因。他由赏月而幻想离开尘世,飞到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去。又因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于是在月光下翩然起舞,这时他陶然自乐,因而想到,飞上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人间,自我战胜了出世之念。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和胞弟的离愁别绪。词人由赏月而怨月:月亮,你对我们不该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的离愁吗?最后从月有阴晴圆缺种种变化联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人生在世,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月亮运行,阴晴圆缺乃自然规律。这样,作者以旷达的态度否定了离愁别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前人盛赞“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这首词从总体看,作者在和明月对话中既展现了奇思遐想,同时又透露出哲理的光辉,这样,它和一般中秋词孤立地吟风弄月迥然而异。

(二)这首词以月起,以月终,结构天然,无雕刻斧凿之痕迹。

(三)这首词,就句式看,上下片中字数相等的句子多至五对(五言的三对,六言的两对)。另外,措词也很讲究,使读者读起来节奏铿锵,音律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