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古诗心得体会(汇总23篇)

时间:2023-12-28 06:13:21 作者:ZS文王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通过对某一事件或经历的思考和总结,以及对自身感受和收获的表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写作心得体会时有所帮助。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

登高古诗是中国古代文人常常创作的题材之一,通过诗人登高远望的行为来表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思考与感悟。登高古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丰富情感的精神表达。本文将从诗歌的艺术性、古诗的情景描写、古诗的主题与内涵以及古诗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等方面,探讨登高古诗的心得与体会。

登高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在古诗中,登高者往往以自然景物作为写作的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达到艺术的效果。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写,展现了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观;杜牧的《秋夕》中有“肃肃宵征羽,翩翩众星沈”的描写,表现了浩瀚星空下的宁静与安详。登高古诗通过诗歌语言的表达,将自然与人生相结合,给人以美的感受。

第三段:古诗的情景描写。

登高古诗是对自然景物的情景描写,诗人通过描绘山的高耸、水的潺潺、云的飘逸等,唤起读者心中的共鸣和情感。古诗的情景描写往往生动而具体,如辛弃疾的《登金陵饯别》中有“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的描写,使人仿佛置身于古今交汇之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苏轼的《临江仙·金烂漫》中有“钓罢醉逍遥,君弄珊瑚钗”的描写,勾起人们对宴会和欢乐的向往。情景描写使古诗具有了极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第四段:古诗的主题与内涵。

登高古诗的主题多样,有的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有的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有的深入人心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疑问和追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辽阔与壮美,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让诗作饱含情感,富有哲理。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骚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现象,杜牧的《秋夕》则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进行了思考。

第五段:古诗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登高古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登高古诗依然保持着其独特魅力,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无论是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奇美与宁静,还是深入人心,思考人生与社会现象,登高古诗都能为现代社会带来独特的启示和思考。古诗所展现的情感与思考,能够引导人们珍惜当下,关怀他人,追求真理,持续前行。因此,登高古诗在现代社会中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登高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性、情景描写、主题与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登高古诗,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文人雅士对自然的饱满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更能够从中获取生活的智慧和价值观。登高古诗给我们提供了一扇通往人生智慧和美学境界的大门,是我们思考人生、提高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推崇、传承和借鉴登高古诗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注入更多的美好与智慧。

登高节心得体会

登高节被誉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这一节日起源于古代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年清明时节,人们纷纷登高,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并祈福来年的好运。登高节是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机会,也是体验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我借助登高节的机会,亲自参与其中,实地感受这一传统节日的魅力。

第二段:描述登高节的经历和感受。

在这个登高节,我选择了一座著名的山峰作为目的地。早上,我和我的家人一起启程,沿着盘山公路前行。公路两旁的风景美不胜收,万绿丛中隐约露出的古树参天,袅袅升起的炊烟,都让人心旷神怡。终于,我们到达了山顶,迎面而来的是一幅美不胜收的景色。春天的阳光照耀在一片怡人的绿色中,山脚下的田野里农人们正忙着耕作,远处的江河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我不禁感慨万分,大自然的美景配上勤劳致富的农民,给人一种安宁、祥和的感觉。

第三段:分析登高节的意义和价值。

登高节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对自然美景的崇敬和感恩之情的表达。人们登高,俯瞰大地,感受自然的伟大和无限之美,也对亲人和朋友表达着关怀之情。登高节期间,人们结伴而行,彼此交流、互动,增进感情。登高过程中,我们体味到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保护好这片美丽的土地,共同呵护我们的母亲河山。

第四段:反思个人在登高节中的收获和不足。

回想起这次登高节的经历,我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山顶的时刻,我仿佛是大地的孩子,与自然融为一体。然而,我也明白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面对大自然的壮观景色,我有时会忘记尊重它,拍照、留念成了我首要的事情。这不禁让我深刻反省,我们在欣赏大自然的同时,也应该学会保护它,使其得到永续的发展。

第五段:展望未来,倡导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登高节是一种传统文化活动,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表。登上山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会让人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以登高节为契机,我们应该主动参与到环保活动中,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废物分类、节约用水等环保行为,为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贡献一份力量。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后代也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祥和。

总结。

登高节是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通过亲身体验登高节,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为保护大自然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让我们的后代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祥和。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古代登高诗的背景和意义(字数:200)。

在古代,登高诗被视为一种文人雅士的修身之道,也是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登高诗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古代登高诗广泛流传于汉、唐、宋等朝代,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登高诗以描绘山川景色为主,通过对自然美景的倾诉,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崇高的人生情怀。

第二段:古代登高诗的文学特点(字数:200)。

古代登高诗的文学风格独特,凭借这种特殊的风格,使其成为了一种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首先,古代登高诗注重独特的意境和形象描绘。诗人通过对山川景色的细致刻画,以及对自然元素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沉浸在壮丽景色中的情感。其次,古代登高诗以抒发诗人的情感为主要目的。诗人在登高过程中,往往会借助壮丽景色,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忧愁、豁达等情感,使其诗作更加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最后,古代登高诗重视用典和比喻。诗人会运用丰富的典故和比喻,使登高的景色与人生经验相互呼应起来,从而增加诗作的深度和内涵。

第三段:登高诗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字数:200)。

登高诗不仅仅是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更是诗人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在登高之际,诗人仿佛融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宽广无垠。这种感受激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其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比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的情感,对权贵压迫人民的不满之情,却又无力改变这一现状的无奈。

第四段:登高诗的价值与意义(字数:200)。

登高诗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被繁忙的工作生活所压迫,忽略了欣赏大自然美景的重要。登高诗通过对山川景色的描绘,提醒我们去关注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登高诗也激发了我们对内心情感的思考。在登高之际,我们不仅可以欣赏自然风光,更可以反观自己的内心,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段:登高诗的现代价值与启示(字数:200)。

登高诗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也在现代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欣赏登高诗,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欣赏自然的重要;同时,登高诗也激发了我们对内心情感和人生意义的思考。通过登高诗的欣赏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感受自然,更好地发现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去学习和欣赏那些千年流传下来的登高诗,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也能获得心灵的满足。

古诗登高心得体会

登高望远,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喜欢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登高之后,他们会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心情,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句。在我看来,古诗登高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同时也是一种对自我存在及周围环境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登高心得体会。

第一,乘兴而行。登高不是一种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当我们心情愉悦的时候,登高或许会让我们更加高兴;当我们心情低落或者困扰重重的时候,踏上登高之路,也许可以让我们放松,甚至重构自我。当我们乘兴而行,登高的路途也变得轻松自在,成为一段愉悦而有益的旅程。

第二,悠然自得。登高与自然为伴,心境悠闲无杂念。此时,我们可以尽情欣赏周围的美景:山青水绿,云淡风轻。在登高的过程中,我们游走于山间,能够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气息;放目远眺,让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处于一个开放、自由和有趣的状态。

第三,感悟生命。登高赏景,是时候让我们放下平时的繁琐、压抑和紧张,深入思考万事万物的本质和人生的价值。当我们站在山巅,俯瞰群山,发现自己的能量又被激发出来,此刻的我们开始对生命充满热情和憧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悟出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四,情感宣泄。登高赏景,能够调节情感,减轻压力,释放压抑的情绪。当我们停下登高的脚步,静下来欣赏美景,思考和感受,这个时候,心中的苦闷和焦虑,可能会因此被减轻甚至消失。这也许是一种心理暂缓,但它很好的发挥着调节心情和缓解压力的作用。

第五,修身养性。登高赏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当我们在山间走过,欣赏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心身受到了磨练和洗礼。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的疲惫,都会在这样一种环境里得到自然恢复。登高有助于调节人体代谢,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

总之,古诗登高是一种有益身心的体验。通过登山,我们得以释放压力,放松心情;通过欣赏风景,我们得以领略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通过思考人生,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我及周围环境。登高不仅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更是一种对自我存在及周围环境的思考。俯瞰万象之中,我们也不得不感慨:“天地万物,吾将以之,存古为今,存今为古”。

登高证心得体会

人生有时需要停下来,静下心来,去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宁静。爬山是一种锻炼身体和心灵的很好的方式。登山凭借着它那具有挑战性和令人兴奋的特点,越来越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运动方式。此次我申请了一张登高证,体验了华东地区著名的一些山峰。在这样的旅行中,我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体验。

第二段:登高的好处。

极端的户外运动啥子是好处?是不是就为了能说自己玩得比别人更爽点儿?其实不只是这些。登高或者爬山除了可以让人抒发情感外,它还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通过登山锻炼,身体得到全面锻炼,增强心肺功能,增加体力,提高自信心,并对自我意识和身体协调能力有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运动方式,可以使人们对生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三段:登山对我心灵的意义。

登山的艰苦和困难,还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带给人更多的自信和勇气,也可以深化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在登山的过程中,我时常被自然美妙的景色深深吸引住,就像被它们埋在了合于自己身上的故事中了。爬山过程中大多数都是个人完成的,除了需要拉动伙伴合乎行走节奏和安全帮助外,都需要靠自己的毅力去克服难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精神得到极大的锻炼,也让我们靠近人与人之间的力量、合作和互助。这种种都是登山对我的精神上的启迪和反哺。

第四段:登山的体验和收获。

登山虽然艰辛,但极富意义而且回报很多。因为登山的经历是不被奖励式的,你只能通过克服多难。每上一步就充满感激,因为它是你所证明成果的一步,一个进步。登山是一大批收获,不止是山顶的美景,也是你一路走来克服困难的经验和人生态度的变化,它带给了你改变的机会。而且通过登山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增加和他们交流的机会,也更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和兴趣爱好。

第五段:总结。

总之,爬山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加体力和增强意志力,还可以深化对自己和生命的认识。登山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能汲取到很多智慧和经验。它也给我们提供了平衡身体与心灵的机会。虽然登山的过程很辛苦,但它给我们带来的机会和收获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推荐您多去尝试这样的体验,去领略山的奥秘和自然的美丽。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这是我在诗歌中第一次遇见“登高”这个主题,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到登高古诗的美丽与深沉。登高古诗便是在登山的过程中,通过感受大自然的宏伟与壮丽之景,从而引发出诗人强烈的情感和思考。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登高古诗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感悟大自然之美。

登高的过程中,我被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深深地震撼着。山水之间,云雾弥漫,山峰在云中若隐若现,给人以飘渺的感觉。蓝天白云中,阳光洒向大地,照亮了一切。这这样的一幅景色使我的心情变得欢愉而舒畅。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画卷之中,心神被清扫得干净无比,所有的烦恼和困扰消失不见。在这个时候,我会迸发出浓浓的诗意,无法自拔。我不禁想到登高古诗中的“烟波江上使人愁,卷起千堆雪为山”,以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些美丽的景色激励了我去表达我心中所感受到的壮丽之美。大自然的美丽令人心醉,也是登高古诗优美的源泉。

第三段:寄托情怀之境。

登山是一种攀登高峰的过程。翻过一座座山峰,我被开阔的视野所震撼。在每一个山顶,我都能看到更美丽的风景,获得更多的收获。这让我想到了人生的奋斗和追求。登山时困难重重,但只要坚持不懈攀登,就能欣赏到更美丽的景色,体会到更深刻的情感。登高古诗中常常把攀登高山与人生的奋斗相联系:“峨峨汉阳树,参差如昔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语句描绘了诗人们追求卓越和远大理想的情怀。登山所带给我的万丈情怀渲染了我的笔尖,让我犹如诗人一般在山顶尽情地吟唱。

第四段:反思生活之意。

登高古诗不仅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在攀登山峰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人生的真谛。登山艰辛是短暂的,人生的困苦或许也是如此。人们不应该为困苦所压制,而应该积极面对,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登高古诗中的这种反思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诗句深刻地道出生活中的苦难与坎坷,却也传达出希望与勇气。在登高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生活中“山水重重”的含义,因为每攀升一座山,就有一组更大的问题等待着人们去解决。人生充满了挑战和机遇,登高古诗引领我在人生的征途中,拥抱困难,勇敢面对,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第五段:充实心灵之处。

登高古诗不仅让我感悟到大自然的美丽,也让我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的心灵。在登山的过程中,我与自然融为一体,舒展了身心。与大自然相比,人的短暂烦恼显得微不足道。登高古诗深情的描绘了人们与自然的融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登鹳雀楼”等等。这些诗句不仅让我更加珍惜大自然,也让我更加愿意与自然相互交流,去感受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积极去追求精神上的境界。登高古诗让我意识到生命的宝贵,激励我在纷繁的世间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结尾段:总结。

登高古诗的美丽和深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登山的过程中,我受到大自然的感召,对自身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都有了新的理解。我明白了生活的困苦和短暂对人的追求没有意义。只有在登山的旅途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才能寻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力量。登高古诗是一段寻找自我的旅程,我希望通过登高古诗和登高的体验,能够获得更多关于生活和心灵的启迪,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

古诗登高心得体会

登山是一种锻炼身体、感悟人生的精神活动。如今,许多人在登山的同时,会读一些古诗或诗篇,领会其中的意境和感悟。在我最近的一次登高体验中,我也不禁思考起古诗对登山的意义。以下是我的关于古诗登高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意境与感悟。

古诗中常常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激励人心的气魄,这些诗作以富有情感和意境的文字,让人阅读时心生感悟,甚至心灵得以得到彻底的洗涤。当我站在望不到头的山坡上,让我的灵魂能够感受到与大自然的融合,内心也因此得到一份和谐与平静。

第二段:历史印记。

古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文化的印记。在登山过程中阅读古诗,让我更加感受到了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底蕴。例如,登高时常常听到别有用心的嘈杂声,但是读着唐代李白的《登高》一诗,却能够在心中一唱三叹。

第三段:风景与身临其境的不同体验。

阅读古诗也能让人更好地品味山水美景,大自然蕴含的壮丽景色。无论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还是中国古典文学,山坡和壮阔山峰都是经常出现的元素。读着古诗,我可以想象和感受到山河美景,同时真实体验登高的挑战和美好。

第四段:自我反思与身体力行的相辅相成。

凭借阅读古诗和登高这两个活动,我更加理解什么是思考,什么是回归自我。许多古人善于写诗的背后,是用自己的生命体验生动地表达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登山也要求我们时刻反思自我,时刻挑战自我的极限。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重新整理身心的时间,同时也让自己做出积极的改变。

第五段:对未来的启示。

当我们站在高山上,风景飞扬,心境潇洒的时候,往往会对未来有一些新的启示和期望。古诗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中蕴含着久远的人文精神,虽然景色在人如梦中逝去,但是从古诗中得到的启发却能够发扬传统文化,让这种对于大自然的独特体验永远存续在我们的心中。

总之,古诗登高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体验,更是一种与古代先贤建立精神上的联系,是一种积极向上、持之以恒、宁静、高尚而美好的生活方式。无论这种活动是否真实存在,我们仍需要阅读古诗作为登山休息的一种信息来源和精神慰藉。

读登高心得体会

读登高心得体会,对于很多热爱登山和探险运动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籍。它以作者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登山过程中的轻松、艰辛和欢乐,同时也探索了登山对人类身心的启迪与激励。在阅读中,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登山运动所带来的丰富体验和提升能力的感悟,也能够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追求创新、挑战自我和超越极限的精神。

第二段:体验。

读这本书,让我有了更深刻的体验——登山并非简单粗暴的攀爬过程,而是一种需要全面准备的体育运动。准确的选取装备、科学的饮食计划和合理的身体训练,都是登山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登山也是一种对自身身体和精神素质的挑战,需要有足够的耐力和信心。这让我意识到,登山运动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更需要精神的准备和体力的支持,只有全面准备、认真训练,才能达到安全、舒适、愉悦和追求个人挑战的目的。

第三段:启示。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登山运动的精神与人生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在我们的人生中,遇到的难题、面对的困难和迎接的挑战,都需要我们拥有勇气、信心和毅力,才能成功的战胜它们。同时,我们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做法、修正自己的计划,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和突发事件的发生。这一系列的修炼和准备,正是登山所教给我们人生智慧的一部分。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登山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

第四段:展望。

承认这种人生态度,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不论面对熟悉的生活环境,还是陌生的工作任务,我都更有信心去面对和超越。作为一个读书人,我时刻热爱挑战自己,探究未知领域,这种“登山”般的过程,也让我感受到人生的意义所在。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更希望能够保持对峰巅的向往,不断地前行和攀爬,去感受更多的人生难题和生命素质提升的感悟,去探讨更多的世界和思想,从而迎接更广阔的人生和更具挑战性的人生目标。

第五段:总结。

登山,不仅是身体的挑战,更是心灵的洗礼。阅读《读登高心得体会》,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体育运动的介绍,更是一部人生哲学的探究和思考。读完这本书,让我更相信挑战自己、超越极限这种应对生活的态度,也让我更期望未来,去探索一个更广阔、更具挑战性的人生境界。

登高证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户外爱好者,登山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运动。每次攀登,在与自然的交融中,我总能获得更多的思考,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最近,我还通过参加登高考试,获得了登高证。这次考试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登山的意义和乐趣,下面我将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一、攻克高峰需要决心和毅力。

考试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要攀登到考试点的那座山峰。起初,我还和几位同行者感觉到山峰似乎不是很高,很容易就能攀爬到山顶。但当我们开始攀登的时候,发现山路非常陡峭,而且目的地的高度远远超过我们想象中的高度,这时我才深刻意识到攀登高峰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同时还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逐步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登山过程是一个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登山过程也是自我认知和内心体验的过程。在那一天的登山过程中,我一边与同行者交流,一边自我反思,从而收获了非常多的有意义的体验和启示。我发现,登山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感受,也是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当我们面对严峻的环境和极限状态时,会自然而然地开始与自己对话,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同时也会发现自己内心的弱点和需求。这样的内在对话,对于自我成长和心灵的净化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团队合作有助于攀登高峰。

在我考取登高证的考试中,我还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在攀登过程中互相帮助,分享食物与水源,还一起制定策略克服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团队合作的效力真是不可想象。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和经验,但都带着与众不同的特质来到这里。与合作者如此相似而不同却有异曲同工的目标,我们克服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接受自然,尊重环境。

山峰的高度和峭壁高原的严酷环境需要我们接受自然,并懂得尊重环境。在考试过程中,我也亲身体验到了这个道理。由于我们是在高山峭壁上攀登,所以考试要求我们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不破坏环境。而我发现,只有我们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才能更好地领略到自然之美。

五、登顶不是终点,而是过程中的一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攀登峭壁的登山也是如此。站在山顶上,我获得了很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但我也非常清楚,登顶并不是我们的终点,而是在攀登的过程中实现的一项重要的目标之一。随着攀登的深入,我似乎也意识到,每一次走出舒适区,接受挑战,都是与自己对话和成长的过程。而不断地攀爬,也让我更有勇气面对生活的挑战。

总之,攀登高峰需要坚定的决心、毅力和勇气,同时,需要团队合作、尊重环境和保持谦虚。登高证考试让我深刻意识到,在征途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碍,但这些挑战也让我们收获到了很多的智慧和成长。也因此,我想继续攀登高峰、挑战自我,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变革和挑战。

读登高心得体会

登高是人类探索自然和人生的一种方式。在爬上高山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领略到壮丽的风景,还可以在挑战中体验到成就感和自我超越。但是很多人在初次攀登时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本文将分享我在登高过程中所得到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准备工作是登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首先,选择合适的山峰和攀登线路十分重要。其次,准备好充足的装备和保障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初次登山者来说,要特别注意个人装备的选择和安装,避免在攀爬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我曾在初次登山时没有准备好足够的水和食物,导致在登山途中因体力不支而放弃了原定目标。

第二段:坚持和耐心的重要性。

登山绝不是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涉及到高海拔和陡峭的攀爬路线时,往往需要坚持和耐心。当我第一次在登山中遭遇到大雨冰雹和急速变化的气温时,甚至想过放弃。但是当我思考到这一路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和山峰的终点时,我发现只有坚持和耐心才能让我到达登山的终点。这种坚持和耐心是每一个登山者都必须具备的品质。

第三段:合理的心态调整。

在登山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到达终点,而是在旅途中所体验的过程和感受。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的心态调整来坦然面对身体和环境上的各种变化。在高海拔高氧条件下,身体很容易出现不适和疲劳,特别是在缺氧的情况下。合理的心态调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美丽,同时让我们面对自己的弱点,并且通过努力克服来提升自己。

第四段:团队合作的力量。

登山不是一个人的行为,通常会有数十人,甚至数百人的登山团队。这时候,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团队合作可以让我们在攀爬过程中互相扶持,互相照应,互相鼓励。特别是在攀爬过程中遇到危险情况时,团队合作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队员的安全。

第五段:回忆与收获。

当我们成功地登顶并回到山脚时,总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时候,回忆和收获就成了我们心中的财富。通过回忆过去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得到更多的成长和振奋。同时,我们在攀爬中所领略和观察到的自然美景也成为我们永久不变的收获和财富。

通过本文的分享,我深信每一个登山者都具有自身特有的经历和感受。这些经历和感受,正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每一个人都有挑战自我和追寻梦想的权力,但是只有在正确面对和克服困难时,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尽情领略到欢乐和收获。

登高的心得体会

登高是一种充满挑战与成就感的体验。许多人喜爱这项活动,因为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拓展眼界和提升心灵境界。在我多年的登高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了登高的价值与意义。接下来,我将分享我对于登高的心得体会。

二、身体上的挑战与成就感。

登高的确是一项需要挑战身体极限的活动。爬山需要克服重力、大气压和缺氧等多种因素,这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当我们终于到达山顶时,无疑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也会让我们更加自信和坚定。

三、心灵上的提升和启示。

从登高中收获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感受,还有心灵上的提升和启示。在登高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克服恐惧和困顿。这要求我们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气去面对问题。同时,登高也是一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也会感悟到宇宙的辽阔和奥妙。这样的体验会让我们更加谦卑和平静,也更有智慧和胸怀。

四、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的意义。

登高体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在登高队伍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职责,也需要相互协作和配合。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我们需要互相支持和帮助,才能共同克服问题。这种团队合作和奋斗的精神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友情和亲情,也更加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和沟通。

五、结语:登高让我们更加强大和自信。

通过登高所获得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加强大和自信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我们可以更加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也可以更加谦卑和智慧地处理人际关系。登高不是简单的爬山活动,更是一种富有意义和价值的心灵修行。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我们的登高队伍,一起感受这种美好的体验。

杜甫登高古诗赏析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o@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后世评价:

1,“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凭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亦有识者。(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2,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如杜子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是也。(清―王士g《带经堂诗话》卷三)。

3,《登高》起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收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之句,有万钧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一六二)。

4,少陵派有二诗,一派立论宏阔,如此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及”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其流为宋诗,本朝庄定山诸公祖之。一派造语富丽,如”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及,“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等作,其流为元诗,本朝杨孟诸公祖之。(明―张《杜工部诗通》)。

杜甫登高古诗赏析

杜甫的《登高》不但富有形象性,而且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下面我们就对其进行赏析吧。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重阳节登高的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描画了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习俗。专家告诉我们,佩茱萸其实有它的科学依据。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杜甫登高古诗赏析

《登高》是杜甫于公元767年在夔州所作。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不幸,个人的多病,加上壮志未酬,使杜甫内心极为苦闷与忧愁。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诗人带病登台的,想借此排解苦闷与忧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登高”或者“登台”都有着思乡寄情之意。《汉乐府民歌•悲歌》中写道:“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意思是说,想回家没有办法,心中悲痛,因而暂时用悲歌代替哭泣,用远望代替回乡。可以说,这首诗歌通过登高对所见所闻的秋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单之愁。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思是说,诗人放眼长天,从远处的山中,传来一阵比一阵急促风,不时还夹杂着哀啭的猿鸣声;俯视江面,水中的小洲清晰可见,江边的沙滩白茫茫的一片,还有几只水鸟沙滩上在盘旋地飞着。这是诗人眼前所见所闻。“猿啸哀”是说猿猴声音凄凉,这样的声音让听者心情凄楚,真有“猿鸣三声泪沾裳”之感,这是从声音的角度营造氛围。“鸟飞回”就是说,到了傍晚时分,鸟儿就知道回家,诗人从视角上营造的一种氛围,即鸟儿到了这时都要回家,可是,诗人却漂泊在外,难以回到自己的家中。可以说,这种氛围是惨淡而凄清的,通过环境的描写,正面表现出诗人的凄凉之感。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诗人仰望,那茫无边际的树叶萧萧而飘落,俯视奔流不息长江之水,滚滚而来。句中那“无边”的秋色,“不尽”的江水,前者从时间上作笔,表明一年将尽,从秋叶中感受到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从而产生了凄凉之感。“秋”在中国文学中,多是表现生命将逝,或者叶落归根引发的思乡之情。后者从空间上作笔,滚滚江水,昼夜不停,跨越时间,从而感受到人生短暂。在中国文学中,“流水”这一意象,多是表现时光的流逝,暗示着人生的短暂。这样,通过时空的交错,不但使诗歌跨越时空,而且使诗歌的的境界更为开阔,从而更好地表现出诗人长年飘泊的无尽生涯。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不但说明漂泊之远,是从空间的角度来写的,表明诗人远离家乡。“悲秋”不但是说时间上展示一年又一年的羁旅生活,而且暗示着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思乡之情。“常作客”表明长年飘泊之苦。下句“百年多病独登台”总的是写老病孤愁。“百年”人生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无穷的自然相比,也许太短暂了。这一联写到了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秋之情,对人生苦短的感叹。这一联,诗人为了更好的'表达这种思想情感,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万里”与“百年”相对,“悲秋”与“多病”相对,“常作客”与“独登台”相对,不但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如此深广,而且表现出广阔的诗歌意境,从而表现出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思乡之情难以割舍,因而“独登台”以此慰藉自己。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意思是说,在这混乱不堪的世道里,诗人已经是穷困潦倒,两鬓白如霜雪,本想借酒消愁,可是因病停下了浊酒。“艰难苦恨”在这里既指个人的身世的艰难,生活的困难,也指社会现实的**。“繁霜鬓”是说头发很白很白,如同霜一样。这里,表现出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为“国难家愁”而忧郁,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不能喝酒,本应借酒消愁,却有无法喝酒,因而悲愁更难排遣。

在审美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情景交融,形象生动。

在古代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常见的手法。这首诗歌也不例外。在诗歌中,前四句写登高所见。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后四句写登高的感慨。颈联从时空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无法喝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诗歌不但富有形象性,而且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

其次,对仗工整,境界开阔。

在律诗中,首尾两联可以对,也可以不对,但中间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登高》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全诗都对仗,而且显得流畅自然,所以后人推此诗为唐人七律第一。比如,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仅上下两句相对,“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十分工整,而且还有句中自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有表示天象的,有表示名物东侧,有表示色彩的、也有表示物态的。这样,短短两句,不但形象生动、自然和谐,而且审美意境开阔,增加了诗句的情感张力。

再次,言简意丰,意蕴深刻。

“言简义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也是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在《登高》这首诗中,可以说每一句都表现出言简义丰的特点。就千古传颂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来说,宋人罗大经说这两句具有八层意思。其大意是说,“万里”,离家之远,“悲秋”言秋天让人感到悲凉;“作客”点出了羁旅之愁,“常作客”说明了半生飘零;“百年”喻指有限的人生,“多病”指百病缠身;“登台”登高远眺,表示思乡情怀,“独登台”表示孤独的境遇。可见,两句中所表示的意义是如此丰富,意蕴更是如此的深刻,足见其言简义丰的特点。

拓展阅读:杜甫生平。

年少优游。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四载秋,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门即闻哭泣,原来稚子饿死。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赖宰相张镐救免十二月肃宗召回杜甫复任左拾遗。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更多。

杜甫登高古诗赏析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登高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登高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登高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登高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

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诗薮》)。

更多。

登高心得体会

登高是很多人喜爱的一种户外活动,无论是登山、攀岩还是爬楼,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和乐趣。而在攀登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获得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在我多次的登高活动中,我也积累了一些心得,探索到了登高背后的真谛。

首先,登高让我学会了坚持不懈。登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肌肉的酸痛、气喘吁吁、无尽的攀爬让人难免有些犹豫和颓废。但正是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不断往前迈进。无数次的疲惫和挫折,都使我明白只有豁达的心态和顽强的毅力才能攀登到更高的高度。正如人生的道路一样,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去追逐我们心中的梦想。

其次,登高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美丽。站在高处俯瞰山水,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山脉连绵起伏,绿树成荫;池塘湖泊犹如明镜,天空湛蓝无云。这些美景不仅让人心旷神怡,更深深触动了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登高带给我一种宁静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和与大自然的关系。每一次登高,我都能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自然的伟大和人类应当珍爱和保护自然的责任。

再次,登高也是一种磨练自己的机会。攀登到高处需要艰苦的努力和不断的挑战自我的过程。不仅需要身体力行,还需要战胜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在攀爬的过程中,我克服了高处的恐惧,挑战了自己的极限。这种对自身潜力的发掘和挑战,让我更加坚强和自信。登高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磨练和淬炼,能够培养我们的意志力和承受力。只有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强和乐观的心态,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迎接人生更大的挑战。

另外,登高也给我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视野。站在高处,我能够看到一片壮丽的风景,看到更远的地方和更广阔的天空。这样的视野也给了我更多的启示和思考。登高的经历教会了我放眼全局,看到问题和事物的本质,从而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和选择。登高不仅是攀登一个山峰,更是俯瞰生活的一种方式。在这个宏大的世界中,我们不应局限于小小的视野和固有的思维,而是要以更高、更宽广的视角去审视问题,以更深入的思考去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登高是一种锻炼身心和提升自我的过程。通过攀登高山、爬楼,我们可以学会坚持不懈、欣赏自然之美、磨砺自我以及拓宽视野。登高所带来的体验和收获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必须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登高不只是一种户外活动,也是一种前行和成长的象征。正如人生的道路一样,我们要坚持追求高尚的理想,攀登人生的巅峰,并将心得与体会化为实际行动,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杜甫登高古诗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1)、渚:水中的小块陆地;“诸,小洲也”。

(2)、回:回旋;盘旋飞转。

(3)、百年:这里指“一生”。

(4)、潦倒:困顿,衰颓。

(5)、新停:刚停止;这里指诗人因故暂时戒酒。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译文】。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其祖父杜审言为唐初著名诗人。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长安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故而落第,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终生未成进士。因曾久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他只身前往武灵(当时唐肃宗在武灵即位),途中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第二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弃官西行,流离转徙到达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后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58岁时病死于湘江一只船上。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得这一体裁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杜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篇章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及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杜甫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以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代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甫的诗,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杜甫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纵观整首诗,布局极为严谨,前半部分的四句,重在写景;后半部分的四句,重在抒情,但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每一句各有偏重,在写法上又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技法,形、声、色、态:逐一得到表现。颌联着重渲染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技法,传神会意,含蓄深刻,让人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三联表现情感,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第四联又从白发日添、抑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潦倒不堪。这样的写法和布局,使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艺术地跃然纸上。

登高古诗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唐)韦庄《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唐)吴融《重阳日荆州作》。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浊醪任冷难辞醉,

黄菊因暄却未开。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唐)鱼玄机《重阳阻雨》。

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

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

(唐)张登《重阳宴集同用寒字》。

锡宴逢佳节,穷荒亦共欢。恩深百日泽,雨借九秋寒。

望气人谣洽,临风客以难。座移山色在,杯尽菊香残。

欲识投醪遍,应从落帽看。还宵须命烛,举首谢三官。

(唐)张籍《重阳日至峡道》。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唐)郑谷《重阳夜旅怀》。

强插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

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

(唐)赵嘏《重阳》。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唐)赵嘏《重阳日即事》。

病酒坚辞绮席春,菊花空伴水边身。

由来举止非闲雅,不是龙山落帽人。

(唐)赵嘏《重阳日寄韦舍人》。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唐)赵嘏《重阳日示舍弟》。

多少乡心入酒杯,野塘今日菊花开。

新霜何处雁初下,故国穷秋首正回。

渐老向人空感激,一生驱马傍尘埃。

侯门无路提携尔,虚共扁舟万里来。

(唐)朱庆馀《旅中过重阳》。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

登高古诗词鉴赏

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期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登高节心得体会

登高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登上山顶,远眺山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作为一位热爱登山的人,我也不例外参加了今年的登高活动。在这次登高节中,我体验到了身心的愉悦,感受到了山水的壮丽,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生活的意义。

第一段:准备踏上登山之旅。

在登高节前夕,我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我检查了徒步装备,包括背包、登山鞋、雨具等必备装备,确保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我还特意研究了这次登山的路线和地图,做好了详细的计划。起早床,茶饭不思,只为登上心仪已久的山峰,一日之际在于晨,只有亲自去体验,才能亲身感受那份难以言表的喜悦。

第二段:沐浴在山水之间。

当我踏上山路的那一刻,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宁静而壮丽,鸟语花香,山泉流水,让人心旷神怡。随着攀登的高度不断增加,眼前的美景也逐渐展现在我面前。我仿佛置身于白云之中,一览众山小。远处的山峰层峦叠嶂,如诗如画。这一刻,我忘记了一切的烦恼和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第三段:努力攀登的艰辛与顽强。

在攀登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登山的艰辛与顽强。山路崎岖不平,时而陡峭,时而荆棘丛生,但我并不气馁,仍然坚持向前。我告诉自己,只有克服困难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登山让我学会了坚持和毅力,每向上一步,我都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虽然身体会疲倦,但心却愈发坚定,为了见识更美的风景,我会坚持下去。

第四段:体验登山带来的心灵愉悦。

当终于登上山顶的那一刻,我体验到了登山带来的心灵愉悦。站在山顶,视野豁然开朗,犹如站在世界的巅峰,一切尽收眼底。山下绿地和小镇的景象仿佛是一个小小的世界,而我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同时,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云雾弥漫,给我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在这一刻,我完全被大自然的震撼所征服,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喜悦之情。

第五段:深刻领悟生活的意义。

在这次登高节中,我不仅体验到了身心的快乐,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生活的意义。登山教会我不放弃,努力向前,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迎来成功和胜利。登山让我懂得了奋斗的价值,生活中的每个困难和挫折都是为了我更美好的未来而存在。登高的过程就是人生的旅程,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经历风风雨雨,走向人生的巅峰。

总结:

通过参加登高节活动,我不仅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意义。登山让我学会了坚持和毅力,教会我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在登山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身心的愉悦,懂得了生活的真谛。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我们一定能攀登人生的高峰。

登高古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译文。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

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

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赏析。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杜甫登高古诗赏析

《登高》是杜甫的名篇,为人所传颂。下面让我们对这古诗进行赏析,加深对它的认识吧。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