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运动损伤论文(通用5篇)

时间:2023-09-25 03:18:45 作者:琉璃 毕业论文 2023年运动损伤论文(通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运动损伤论文篇一

一、高校瑜伽教学中的运动损伤常见类型

(1)头部损伤。头倒立式、手倒立式、乌鸦式、孔雀起舞式、蝎子式等练习,容易造成头部撞伤和擦伤。(2)颈椎损伤。肩倒立式、犁式、侧犁式、头倒立式、车轮式等动作对颈椎的压力特别大,容易造成颈椎关节错位、甚至颈椎间盘突出。(3)脊椎损伤。脊柱扭动式、门闩式、上轮式、下轮式、鸽王式、弓式、眼镜蛇式、肩倒立式、犁式、侧犁式、头倒立式、车轮式等练习易使脊椎受伤。(4)腰部肌肉扭伤。鱼王式、套索扭转式、风吹树式、三角伸展式、圣哲玛里琪式、腰扭转式等练习易造成腰部肌肉扭伤.(5)腿部肌肉韧带拉伤.前屈式、背部前屈伸展坐式、三角伸展式、束角式、坐角式、扭转前屈伸展坐式、半莲花前屈伸展式、猴王哈努曼式等,这些练习常导致腿部肌肉韧带拉伤。(6)踝关节扭伤.英雄坐式、榻式、莲花坐式、骆驼式、蛙式、束角式、卧英雄式等易造成踝关节扭伤.

二、高校瑜伽教学中运动损伤的特点

(1)疼痛感滞后是瑜伽运动损伤的一项重要特征.

瑜伽虽然是一项有氧运动,但它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剧烈运动。瑜伽伤害造成的疼痛有滞后的特点,往往练习瑜伽之后,隔天才疼痛。因此,受伤之后的练习者也不知道是由于瑜伽而造成的.

(2)一旦练习瑜伽受伤之后检查起来十分的困难.

练习瑜伽如果做不好确实容易出现损伤,瑜伽运动损伤属于软组织受伤,这些伤害多发生于关节、肌肉、韧带以及软骨等,而x光片却很难确定,通常情况下很难得到受伤者乃至医生的重视.

(3)恢复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三、高校瑜伽教学运动损伤的原因探究

(1)缺乏对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经过走访国内多所高校瑜伽教师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学生缺乏对瑜伽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是导致其受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校瑜伽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瑜伽学习的经验,对瑜伽的认知也很浅显,仅限于塑形减肥.学生在练习中盲目攀比,忽视自身的实际能力,急于求成,不遵循瑜伽的练习规律,一味的求新求难,多数学生不了解瑜伽运动损伤的知识及其危害程度,学生在练习中缺乏防护意识导致运动损伤,造成伤痛困扰。这种现象正是源于教师对瑜伽课堂中运动损伤防护意识的匮乏,未能将瑜伽运动损伤的防护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实现其作用。因此提高瑜伽教师对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瑜伽发展的必然选择。(2)人体本身因素。人体某些部位的生理解剖结构薄弱,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个原理。(3)师生间缺乏沟通。在整个瑜伽教学的过程之中, 有不少学生由于联系错误而出现了身体的不适, 但是不好意思向老师诉说而没有将情况及时汇报给老师,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形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随着动作幅度的加大和时间的延长, 学生的身体情况会越来越差,伤痛也会进一步加剧。由此可见,为了减少伤痛给学生所带来的困扰,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了。(4)组织练习方面的原因.1)不按照练习原则进行严格操作.2)存在场地设备、器材和服装上的不合理性。3)练习者身体状态差和气候不佳的因素.

(5)瑜伽体位姿势的错误.1)后弯体位.后弯可以强壮后背部肌群,拉伸体前侧肌肉,同时也能放松胸肌#肋间肌# 筋膜,打开胸腔,强化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但后弯练习中容易出现腰椎疼痛#后背肌肉痉挛等.如果练习者不注意脊柱的纵向伸展,直接折叠腰椎,或者核心力量不够,则会将身体重量完全压迫到腰椎上.2)前屈体位。前屈可以拉伸脊柱以及下肢后群的肌肉#跟腱,对肝、肾、胰腺和胃肠等腹内器官有按摩作用,但有的练习者使用爆迫力和反弹力,过度前屈导致腘绳肌拉伤.3)扭转体位.瑜伽扭转体位能滋养脊柱周围神经,充分伸展和按摩连接椎骨的肌肉和韧带,增加脊柱弹性,但扭转过程中,如果练习者躯干活动受限,身体会出现代偿性动作,造成颈椎、肩带部位的拉伤,脊柱的扭转应该先从腹部开始,腹肌用力,然后过度到胸部、颈部,核心力量可以有效的固定脊柱,保持身体平衡性和稳定性,防止脊柱因为扭转强度过大而出现弯曲,导致脊柱受伤.4)倒立体位.

倒立体位练习可滋养脑垂体、松果体,加强脑部氧供#血供,改善人体内脏下垂及淤气、淤血的状况,促进腿部血液循环等.但练习过程中容易因为肩带、上肢肌肉无力以及肩关节伸展性不足,造成颈椎代偿用力或由于肩背部肌群力量弱,紧张,身体失去平衡导致颈椎受伤.

四、高校对瑜伽教学中的运动损伤防护策略

(1)深化认识加强防护.从主观意愿出发,提高师生对瑜伽运动损伤的防护认识,明确其危害性.任课教师在瑜伽教学中要采用预防措施,练习时加强保护,在每个动作练习时都要告知注意事项.在教学大纲中要加入瑜伽运动损伤的防护知识.在瑜伽教室、黑板或宣传栏里介绍瑜伽损伤的危害性及防护知识,定期开展瑜伽运动损伤的防护知识讲座,设置瑜伽教学网络平台,借助网络宣传瑜伽运动练习的注意事项、损伤的预防和治疗等知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间统一认识,明确开展瑜伽运动损伤防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要有信心与耐心。操之过急地练习瑜伽不仅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而且还会加大心理的负担,因此,循序渐进的练习会让你收获更多。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通常情况下, 由于瑜伽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习练瑜伽者只要跟随教师循序渐进地练习就能够得到身心的.释放和明显的进步,是不会对身体带来任何伤害的。

(4)了解不适宜练习瑜伽的人群。 瑜伽并不像慢跑等传统锻炼手段那样适合所有学生。专家认为有 4 类人群不适宜练习瑜伽: 第 1类。骨质疏松患者,容易造成撕脱性骨折或压骨折。第 2 类,神经疾病患者,容易压迫到神经,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第 3 类,椎间盘突出患者。第 4 类,关节组织疾病患者。这类患者一旦在瑜伽练习中受伤则很可能极其严重,甚至是致命的。因此,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态,避免出现损伤。

(5)明确自身练习瑜伽的目标。不同的瑜伽层次,侧重的难点和重点存在不同。因此,对于学习者要明确自己练习的目的。有些人是为了减肥、治病,有些人是为了减轻精神压力,在瑜伽中追求平静。但是很多人根本不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只是盲目赶潮流,这样就会增加损伤的几率.

(6)增加对易拉伤肌肉和韧带的训练.鉴于人体结构具有一定的弱点,为有效预防身体损伤,应针对易拉伤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多加强练习,多进行一些拉伸的动作训练,增强柔韧性。

五、结论与建议

瑜伽因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学生喜爱,瑜伽虽然看似柔缓,但一些体式强度较大,如果掉以轻心,或者练习方法不正确,容易造成肌肉韧带拉伤、关节、脊柱损伤等,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伤害,同时也制约了瑜伽的发展。为了预防瑜伽运动损伤,学生应该在教师引导下掌握正确的练习方式,加强身体素质练习,训练前做好准备活动,训练中保持专注; 教师需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同时将瑜伽运动损伤的防护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并通过科学的教学管理,最大限度的规避练习中的运动损伤,让学生在课堂上受益。

参考文献:

[2] 刘晶,宋乐。瑜伽伤害大众健身市场的盲点[j].安徽体育科技,(10)。

运动损伤论文篇二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 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口号。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改善大脑皮层及神经系统的协调指挥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现代的高校中都开设了各式各样的体育课程。开设体育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还能够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学生出现运动损伤问题。教学中运动损伤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身心影响。因此对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常见类型、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研究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的重要。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常见类型

肌肉酸痛:有些人因为平时工作忙,利用放假的几天到健身房进行集中大量的体能训练,充分休息后就会出现相应运动部分肌肉的酸楚、疼痛。同理,如果同学们平时很少运动,只在体育课上集中锻炼的话,就会出现肌肉酸痛、手脚无力等症状。

肌肉拉伤:有些人在平时锻炼比较少的情况下,假期参加攀岩等运动时,很容易由于热身不足、运动过度、用力时姿势不正确造成,表现为拉伤肌肉的疼痛,受伤肢体的功能下降。另外牵拉受伤肌肉时,疼痛会加剧,而外表一般没有改变。

关节扭伤:有些人在爬山时,由于关节部位突然过猛扭转,扭伤了附在关节外面的肌腱和韧带造成的,比较常见的有踝、膝、腕、腰等关节扭伤,除了局部疼痛外,有时还有红肿。

软组织挫伤:参加足球、篮球等身体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容易由于身体局部受到撞击引起,局部会有红肿或青紫,并伴有疼痛,挤压伤处疼痛会更剧烈。

关节脱位(俗称脱臼):在参加网球等运动项目时,往往由于关节部位突然过猛扭转,使肩关节的肱骨头从关节腔中脱出,导致关节脱臼不能活动,局部可有肿胀并伴有疼痛、畸形等。

骨折:一般比较少见,多由于突然摔倒或从高处跌下引起,骨折部位疼痛剧烈,可为刀割、针刺样疼痛,局部可有肿胀、触痛明显。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1、思想疏忽,认识不到位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在思想上麻痹大意,对课堂上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认识不够。尤其是有些学生运动经验不足,但是好胜心强,急于求成,表现欲望强烈,忽视教师课堂上的要求,按照自己意愿进行体育活动,从而增加了运动损伤的概率。

还有部分老师课堂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薄弱,出现运动损伤后,救助措施不当照成二次伤害。

2、行动懒散,准备不充分

体育活动前的准备热身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呼吸、心血管系统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有准备的从相对安静的状态转入紧张、激烈的运动状态。而有些学生意识不到准备热身活动的重要性,轻视其对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更有甚者认为做准备热身活动是在浪费时间。在不进行热身练习的情况下,会出现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差,极易出现运动损伤。研究表明准备热身不足是运动损伤的首要原因。

3、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差

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在 18 岁左右,都在成年的左右徘徊,身体、骨骼等还没有完全的发育成熟,因此对外界的抵抗预防能力还没有达到最强。发育中的骨骼以及身体内的软组织与成年人相比还比较脆弱,突然性的体育运动可能造成软组织挫伤,甚至肌肉的拉伤,更严重一些会导致骨折。现在的大学生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再加上都是独生子,在家里都会得到特殊的照顾,肥胖现象越来越普遍,因为体重的增加,导致灵活性降低,耐力下降,运动强度稍微大一点就会出现不适,增加了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

4、环境条件,设备落后

有时上课的环境条件达不到要求,同样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例如:在湿滑的场地打球运动,在光线不足,高温条件下进行运动等。运动设备的落后以及损坏,同样会造成运动损伤的产生,例如:在不平的场地上运动,在不牢固的体育器材上进行运动,以及穿不合适的衣服鞋子进行体育运动等等。在环境条件以及设备条件都不满足的条件下进行体育运动,都会带来一定的运动损伤。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对策

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提高预防课堂上运动损伤的意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高校体育教师积极的做好预防学生运动损伤的措施,在出现运动损伤后不要逃避,要积极面对认真的总结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及其不足之处,保证类似的问题不再发生第二次。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

不断的提高高校学生和老师的思想认识,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需要建立在运动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都要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不断的提高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以预防课堂运动损伤为教学练习的第一目的。日常的课堂中加强运动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预防运动损伤,抓住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不断的总结课堂经验,做到以预防为主的课堂目标。

2、加强学生课堂前的热身练习

体育课堂上的热身是一堂体育课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本节体育课能否安全,高质量的完成的关键。认真的完成准备热身练习,可以对容易发生或之前发生过运动损伤的部位进行保护,对身体的.其它部位进行防范。实践证明大多数的运动损伤都和课前没有认真的热身有关系,课前的热身一定要充分,包括身上的每一块肌肉和每一个关节。热身活动结束到正式活动开始之间的间隔不易超过四分钟,在正式活动中若中间间歇时间过长或转换练习项目,都要进行补充热身活动或者专项的准备活动。

3、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在日常的体育课堂上要合理的安排课堂内容,积极的引导学生们参与到日常的课堂练习上,合理的安排课堂内容,使学生们能够养成科学、系统的终身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防范需要得到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实行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将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降到最低,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更有效的发挥体育课对学生增强体质的作用,保证高校大学生可以健康的成长。只有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负责认真的完成课堂的每项任务;在课堂之余勤思考、多总结就可以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减少或者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伟良 . 中职学校高等教育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j].当代体育科技,(13)。

[2] 杨翔宇 . 高校体育课堂中的运动损伤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j]. 华东科技大学学报,(12)。

[3] 朱年丰 . 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应对措施 [j].体育世界(学术版),(11)。

运动损伤论文篇三

一、高校瑜伽教学中的运动损伤常见类型

(1)头部损伤。头倒立式、手倒立式、乌鸦式、孔雀起舞式、蝎子式等练习,容易造成头部撞伤和擦伤。(2)颈椎损伤。肩倒立式、犁式、侧犁式、头倒立式、车轮式等动作对颈椎的压力特别大,容易造成颈椎关节错位、甚至颈椎间盘突出。(3)脊椎损伤。脊柱扭动式、门闩式、上轮式、下轮式、鸽王式、弓式、眼镜蛇式、肩倒立式、犁式、侧犁式、头倒立式、车轮式等练习易使脊椎受伤。(4)腰部肌肉扭伤。鱼王式、套索扭转式、风吹树式、三角伸展式、圣哲玛里琪式、腰扭转式等练习易造成腰部肌肉扭伤.(5)腿部肌肉韧带拉伤.前屈式、背部前屈伸展坐式、三角伸展式、束角式、坐角式、扭转前屈伸展坐式、半莲花前屈伸展式、猴王哈努曼式等,这些练习常导致腿部肌肉韧带拉伤。(6)踝关节扭伤.英雄坐式、榻式、莲花坐式、骆驼式、蛙式、束角式、卧英雄式等易造成踝关节扭伤.

二、高校瑜伽教学中运动损伤的特点

(1)疼痛感滞后是瑜伽运动损伤的一项重要特征.

瑜伽虽然是一项有氧运动,但它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剧烈运动。瑜伽伤害造成的疼痛有滞后的特点,往往练习瑜伽之后,隔天才疼痛。因此,受伤之后的练习者也不知道是由于瑜伽而造成的.

(2)一旦练习瑜伽受伤之后检查起来十分的困难.

练习瑜伽如果做不好确实容易出现损伤,瑜伽运动损伤属于软组织受伤,这些伤害多发生于关节、肌肉、韧带以及软骨等,而x光片却很难确定,通常情况下很难得到受伤者乃至医生的重视.

(3)恢复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三、高校瑜伽教学运动损伤的原因探究

(1)缺乏对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经过走访国内多所高校瑜伽教师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学生缺乏对瑜伽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是导致其受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校瑜伽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瑜伽学习的经验,对瑜伽的认知也很浅显,仅限于塑形减肥.学生在练习中盲目攀比,忽视自身的实际能力,急于求成,不遵循瑜伽的练习规律,一味的求新求难,多数学生不了解瑜伽运动损伤的知识及其危害程度,学生在练习中缺乏防护意识导致运动损伤,造成伤痛困扰。这种现象正是源于教师对瑜伽课堂中运动损伤防护意识的匮乏,未能将瑜伽运动损伤的防护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实现其作用。因此提高瑜伽教师对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瑜伽发展的必然选择。(2)人体本身因素。人体某些部位的生理解剖结构薄弱,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个原理。(3)师生间缺乏沟通。在整个瑜伽教学的过程之中,有不少学生由于联系错误而出现了身体的不适,但是不好意思向老师诉说而没有将情况及时汇报给老师,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形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随着动作幅度的加大和时间的延长,学生的身体情况会越来越差,伤痛也会进一步加剧。由此可见,为了减少伤痛给学生所带来的困扰,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了。(4)组织练习方面的原因.1)不按照练习原则进行严格操作.2)存在场地设备、器材和服装上的不合理性。3)练习者身体状态差和气候不佳的因素.

(5)瑜伽体位姿势的错误.1)后弯体位.后弯可以强壮后背部肌群,拉伸体前侧肌肉,同时也能放松胸肌#肋间肌#筋膜,打开胸腔,强化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但后弯练习中容易出现腰椎疼痛#后背肌肉痉挛等.如果练习者不注意脊柱的纵向伸展,直接折叠腰椎,或者核心力量不够,则会将身体重量完全压迫到腰椎上.2)前屈体位。前屈可以拉伸脊柱以及下肢后群的肌肉#跟腱,对肝、肾、胰腺和胃肠等腹内器官有按摩作用,但有的练习者使用爆迫力和反弹力,过度前屈导致腘绳肌拉伤.3)扭转体位.瑜伽扭转体位能滋养脊柱周围神经,充分伸展和按摩连接椎骨的肌肉和韧带,增加脊柱弹性,但扭转过程中,如果练习者躯干活动受限,身体会出现代偿性动作,造成颈椎、肩带部位的拉伤,脊柱的扭转应该先从腹部开始,腹肌用力,然后过度到胸部、颈部,核心力量可以有效的固定脊柱,保持身体平衡性和稳定性,防止脊柱因为扭转强度过大而出现弯曲,导致脊柱受伤.4)倒立体位.

倒立体位练习可滋养脑垂体、松果体,加强脑部氧供#血供,改善人体内脏下垂及淤气、淤血的状况,促进腿部血液循环等.但练习过程中容易因为肩带、上肢肌肉无力以及肩关节伸展性不足,造成颈椎代偿用力或由于肩背部肌群力量弱,紧张,身体失去平衡导致颈椎受伤.

四、高校对瑜伽教学中的运动损伤防护策略

(1)深化认识加强防护.从主观意愿出发,提高师生对瑜伽运动损伤的防护认识,明确其危害性.任课教师在瑜伽教学中要采用预防措施,练习时加强保护,在每个动作练习时都要告知注意事项.在教学大纲中要加入瑜伽运动损伤的防护知识.在瑜伽教室、黑板或宣传栏里介绍瑜伽损伤的危害性及防护知识,定期开展瑜伽运动损伤的防护知识讲座,设置瑜伽教学网络平台,借助网络宣传瑜伽运动练习的注意事项、损伤的预防和治疗等知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间统一认识,明确开展瑜伽运动损伤防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要有信心与耐心。操之过急地练习瑜伽不仅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而且还会加大心理的负担,因此,循序渐进的练习会让你收获更多。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通常情况下,由于瑜伽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习练瑜伽者只要跟随教师循序渐进地练习就能够得到身心的.释放和明显的进步,是不会对身体带来任何伤害的。

(4)了解不适宜练习瑜伽的人群。瑜伽并不像慢跑等传统锻炼手段那样适合所有学生。专家认为有4类人群不适宜练习瑜伽:第1类。骨质疏松患者,容易造成撕脱性骨折或压骨折。第2类,神经疾病患者,容易压迫到神经,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第3类,椎间盘突出患者。第4类,关节组织疾病患者。这类患者一旦在瑜伽练习中受伤则很可能极其严重,甚至是致命的。因此,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态,避免出现损伤。

(5)明确自身练习瑜伽的目标。不同的瑜伽层次,侧重的难点和重点存在不同。因此,对于学习者要明确自己练习的目的。有些人是为了减肥、治病,有些人是为了减轻精神压力,在瑜伽中追求平静。但是很多人根本不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只是盲目赶潮流,这样就会增加损伤的几率.

(6)增加对易拉伤肌肉和韧带的训练.鉴于人体结构具有一定的弱点,为有效预防身体损伤,应针对易拉伤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多加强练习,多进行一些拉伸的动作训练,增强柔韧性。

五、结论与建议

瑜伽因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学生喜爱,瑜伽虽然看似柔缓,但一些体式强度较大,如果掉以轻心,或者练习方法不正确,容易造成肌肉韧带拉伤、关节、脊柱损伤等,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伤害,同时也制约了瑜伽的发展。为了预防瑜伽运动损伤,学生应该在教师引导下掌握正确的练习方式,加强身体素质练习,训练前做好准备活动,训练中保持专注;教师需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同时将瑜伽运动损伤的防护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并通过科学的教学管理,最大限度的规避练习中的运动损伤,让学生在课堂上受益。

参考文献:

[2]刘晶,宋乐。瑜伽伤害大众健身市场的盲点[j].安徽体育科技,(10)。

运动损伤论文篇四

随着竞技体育比赛日趋激烈,大众健身运动日趋普及,运动创伤的发生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影响训练比赛和健身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预防运动创伤和提高治疗水平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

一、研究对象

对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级700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男生520人,女生180人),回收问卷684份,剔除无效问卷16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5。4%,符合本研究要求。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运动损伤病因分析

运动损伤造成的影响很严重,轻者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重者造成运动寿命的缩短,甚至是残疾和死亡。综合分析,其损伤原因有以下几种:(1)准备活动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不大,而粘滞性比较大,如果猛然进行大强度的训练,特别容易引起软组织的损伤。(2)训练水平不够:在身体素质水平不够的情况下,动作很难达到标准要求,错误动作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3)训练设施不符合要求:如场地、器材、保护措施等不符合卫生要求。(4)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

2。运动创伤发病机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收回的684份问卷中,有394人发生过运动损伤,发生率为57。60%,其中末端病最多见,这与国家体育总局进行的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相同[1]。其中,末端病的发生率最高。末端病是指在运动系统疾患中,凡是肌肉、肌腱、韧带起止点部位,由于损伤引起局部肌肉、肌腱、韧带的部分撕裂,出现局部充血、渗出、水肿,继而由于未能完全吸收,代谢产物在局部滞留,形成粘连、增厚,最后纤维化、软骨化乃至钙化的一系列病理演变过程,使这部分肌肉、肌腱的功能减弱,引起慢性发作性疾患[2]。如肩袖损伤、网球肘、髌骨末端病[3]等都属于末端病。虽然病情不重,但却严重影响运动训练及成绩提高。腱止点末端病的病因十分复杂,可能是由于长时间运动腱止点承受过度负荷或过度使用有关。一般认为,肌腱内部的血液循环很差,纤维软骨区的营养主要依靠外面血管的弥散作用。如果末端区的主要结构长期处于被动牵拉的紧张状态,则腱内及纤维软骨区的压力升高,不利于营养的弥散;另外,慢性损伤导致周围血管受损,同时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组织本身对营养和氧的需求也更高,而造成局部相对供血不足,久之,必然引起末端区结构的长期缺氧和营养不良,导致腱止点变性发生。局部的微循环被认为是导致本病变的关键因素。

在腰部损伤中,椎间盘损伤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人体的椎间盘一般在20岁以后开始退行性变性,纤维环由于变性而逐渐失去弹性,含水量减少,产生裂隙。在外力的作用下,则可能使裂隙加重,髓核突出。l4、l5占78。4%或l5―s1占16。2%,后外侧椎间盘突出;l1、l2、l3椎间盘突出较少见,如发生则称高位椎间盘突出症,患病率为0。54%[4]。长期剧烈的腰部运动,可引起邻层纤维在交叉处互相摩擦,加速纤维的变性,甚至导致纤维破裂,并可在纤维层之间发生向心性裂隙。有这种病理变化的人,即使在一次较轻的扭伤时,也可导致纤维环破裂,椎间盘髓核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于下腰部,其原因是:椎体髓的压力,由上而下逐渐加重,下腰部承重最大。常见于柔道、自由摔跤、现代五项等项目的运动员。

半月板损伤是常见运动损伤之一,本研究调查发现半月板损伤发生率为7。75%,与他人研究结果相近[5。6]半月板是位于胫股关节间隙内的纤维软骨,内侧半月板呈“c”形,外侧半月板呈“o”形,具有传导载荷,维持关节稳定,协调膝关节伸屈及旋转运动,协调润滑关节等功能。正常关节运动中,半月板是随着股骨的移动而活动,不与胫骨一起移动。只要膝关节伸直时胫骨能够外旋,膝关节屈曲时胫骨能够内旋,半月板就会自由运动,不会受到牵拉和张力,此所谓的扣锁机制。如果膝关节伸直或屈曲时没有胫骨的外旋或内旋,半月板的自由活动消失,在关节运动中出现了矛盾运动,在剪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导致损伤而撕裂。

3。运动损伤的治疗

(1)末端病的治疗

目前对末端病的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种。国外主张对非手术治疗6~9个月仍无效的病例进行手术治疗[7],手术治疗见效快,但多数会对局部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留下后遗症,对运动能力带来负面作用。非手术治疗主要有口服非类固醇抗炎剂、局部封闭、物理治疗和放射治疗等。根据临床报道中医治疗在末端病中有一定疗效,李志安等[8]用静力训练加外用中药治疗髌尖末端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达到了58。6%和94。5%。刘波[9],井上基浩[10]研究发现电针可以明显改善末端的血供情况,对末端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据吕红斌[11]报道,基因治疗在启动和加速软骨、半月板、肌腱的`修复方面有效果,为末端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为运动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80%~85%的病人可用非手术治疗治愈或者缓解。治疗手段有:腰椎牵引,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封闭疗法等。对于有严重神经损伤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3)半月板损伤的治疗

迄今为止,文献所报道的治疗半月板损伤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半月板修补缝合、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及半月板全切除术4种。保守治疗有手法治疗、包扎固定、封闭和物理疗法。手术疗法目前全为关节镜下手术。缝合修补术对半月板血运区损伤的疗效良好,文献报道愈合率可达90%[12],但对无血运区(即白区)损伤的效果不佳[13]。目前,半月板全切除术、次全切除术仍应用于临床,主要作为半月板移植治疗的先行手术,同时仅针对损伤严重的半月板。尽可能保留半月板形态、功能和生物学特性,是临床治疗半月板的目标。

四、结论与建议

为了减少体育院校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做好积极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应该积极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工作;提高身体素质;合理安排训练、比赛;加强运动中的保护;加强医务监督。

[参考文献]

[1]元建洪。运动创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秦岭,胡声宇,陈启明。体育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与进展[m]。北京:

运动损伤论文篇五

【摘要】现在的体育课离快乐越来越远,这不是孩子所需要的体育课,儿童游戏因其生动性和趣味性深受小朋友们喜爱,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适当运用儿童游戏活动,不仅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更能提高学生的运动量,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儿童游戏与体育课,还快乐于孩子应该成为每位体育教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儿童游戏 体育教学

一、名词界定

儿童游戏:即儿童娱乐活动,在这里是指以儿童为主体的,能带给儿童快乐的,能满足儿童需要的体育性活动。

二、儿童游戏的分类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儿童游戏按照游戏的内容和在体育课中的作用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竞技类。比如,捕鱼。特点是比一比,谁更强,谁更快,谁更有耐力,以个体的身体素质强弱为基础。

2.益智类。比如,下象棋,围棋,猜迷语等。特点是谁的脑筋更灵活,谁的智商高。

3.娱乐类儿童游戏。比如“丢手绢”,“听信号跑”等。特点是参与这类节目活动的人都感到特别的好玩和快乐。

4.自编游戏项目。比如,写“大字”,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儿童游戏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将儿童游戏应用到体育教学中能起到如下的作用:

1.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水平。在儿童游戏中,同学们通过跑,跳,投等动作,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从而提高运动水平。

2.愉悦身心,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在游戏中学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快乐中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大家争先恐后,表现了不服输的竞争意识。

3.团结协作,增强集体主义意识。有的儿童游戏节目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比如,“合作跑”、“老鹰抓小鸡”等等。

4.顽强拼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比如:“冲过战壕”儿童游戏,平时连多走路都懒得动的人可能跳上1小时也不觉得累。

5.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精神。比如“迎面接力赛跑”和“踩脚”等儿童游戏相搭配。

三、儿童游戏运用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的跑、跳、投和儿童游戏中的玩、耍、乐、相结合,是儿童游戏化体育教学的方向。发挥儿童游戏作用,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儿童游戏要与体育教学目的相结合;

2.儿童游戏设计要与情境教学相结合;

3.儿童游戏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相结合;

4.儿童游戏设计要与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相结合;

5.儿童游戏要与学生的身体素质相结合。

四、儿童游戏的运用策略

1.儿童游戏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目标。通过儿童游戏化的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的效率,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

2.儿童游戏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步骤。

首先要确定教学目的和方案。把教学目标融入到情境化的儿童游戏活动中去,比如上课内容为单脚跳的可以和“跳房子”活动相结合,而练跑步的可以与“拽尾巴”儿童游戏相结合。

其次,运用儿童游戏角色化分配。角色分配就是对学生分组及组织的过程,要适当考虑学生的个体素质差异进行组合分配,保证儿童游戏化体育教学的质量。例如:“老鹰抓小鸡”游戏,有的同学当老鹰,有的同学当鸡妈妈,有的同学当小鸡。

第三,要进行过程控制和目标修正。儿童在儿童游戏过程中因其活泼好动的天性,加上新奇刺激的活动,经常让部分小朋友忘乎所以,从而达不到教学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教师对过程进行干预和控制,保证按预先规定的要求。

第四、充分利用操场、器材等工具为教学目标服务。在编排儿童游戏节目中可以多次,多形式地利用不同的器材,也可以利用一种器材在一节课上编排多种儿童游戏的玩法,例如,彩球,编织袋,纯净水桶,游泳圈等。

3.小学生儿童游戏化体育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一是要针对不同的年龄组,编排与其运动量相适应的儿童游戏项目,比如“丢沙包”可以训练敏捷性,针对不同年龄群的学生,对沙包的重量和活动的时间进行分类。

二是要进行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儿童游戏项目设计。比如在一节课上可以将“跳房子”“跳单双圈”“踢毽子”等训练跳的活动按排在一起,让同学们选其擅长的活动。

三是对一些容易形成意外伤害的儿童游戏要进行改编和限制,比如“斗鸡子”可以改编为多人各抱一膝定点跑,谁先跑到指定地即为赢。这样就不会形成伤害。

四是要及时进行绩效评价,不断改进儿童游戏项目的质量的水平,完成教学目标。

五、儿童游戏的传承与创新

1.对传统类儿童游戏项目进行改编改造,应用到当前的体育课上,这也是儿童游戏的主要来源之一。有些传统民间儿童游戏项目,如捉迷藏、摸瞎鱼、猜迷等,这些都流传至今,显示顽强生命力。我们对部分项目进行内容和项目的改造,以适应体育课的要求。

2.对一些当代的儿童游戏进行改编,以适应体育课的要求,或者以适应场地和防止意外伤害事故。比如:“老鹰抓小鸡”,小鸡有七八只,容易形成伤害,规定一只老鸡只带一两只小鸡,同学们既能玩好儿童游戏又不会形成伤害。当看到孩子在体育课上忘我地投入到游戏当中时,那是体育课带给他们自身的一种快乐,我们不缺少游戏的材料,用我们的手勾画一个游戏的海洋,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游戏童年是多么美妙的回忆!

参考文献:

[1]陈磊.小学体育的游戏化教学经验谈[j].新课程学习(下),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