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通用7篇)

时间:2023-10-01 07:12:12 作者:MJ笔神 党团范文 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通用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篇一

我在教学《外国诗二首》(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4课)的美国黑人诗歌作家休斯的《黑人谈河流》时,我在板书了课题和作者后,自己示范朗读了一遍,接着要求学生齐读一遍。在学生朗诵的时间,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一节诗:

我了解河流,

在黄昏时遥望那东方号称母亲河的落日圆,

还有一条古老悠长的大运河,想象着当年纤夫的沉着。

学生轻声读出了这三句,我立即要求他们仿照休斯的写法,写诗。学生一致认为,要把标题拟为“华人谈河流”,作者为自己(或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立即进入了写作状态。

学生在构思、在写作,或在讨论之中。

学生神情激昂,进入了积极的写作状态。

接着,我要求学生交流他们写的诗句,互相点评(学生作品略)。

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的教学,体会黑人种族对历史的见证,以及黑人种族的自豪感。

这一课,我采取了诗歌仿写法,我的教学反思是:

1、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这比要求学生完成像前几课课后的仿写诗句的练习作业,要有兴趣得多,达到了非写不可的境界,就必然能写出一些比较好的诗句出来。课上学生兴趣盎然,我要求他们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誊写到作文本上。

2、拉近了中外诗歌的教学距离。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突破口,为课文的教学,调动了学生自学、探讨的积极性;既激发了学生对黑人种族意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

3、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学生或自我写作,或小组合作,充分进行自主欣赏和体会,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大力探索的,让新课改的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理念得到了一点具体落实。

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篇二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二、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

1、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中所写夜景的特点和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1、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要注意夜景静谧而美丽的特点。

2、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这是同题材诗的比较。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对这两首诗,可从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重在让学生体会,不求面面俱到和过细的分析。

三、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2、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诗意,并加以表达。

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以及其创作。

2.反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3.质疑讨论,品味、明确诗歌意象以及传达的情感。

4.熟读成颂,体会诗歌或平实见真情或深邃闲自豪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质疑讨论,品味、明确诗歌意象以及传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熟读成颂,体会诗歌或平实见真情或深邃闲自豪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设计

祖国

我爱祖国(奇异的爱情)

我爱草原、森林、大海、小路、灯光

轻烟、车马、山头、白桦

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节日夜晚

(景物、家乡的人民)

黑人“我”------黑人种族

谈浓郁的寻根意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河流熟知的、孕育黑人古老文化的河流,如:

幼发拉底河、刚果河、密西西比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爱国主义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更是诗人永恒的歌唱素材。今天,我们就将一同走进《外国诗歌两首》,一同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爱国心声。

结合查阅的资料,请给大家介绍一下莱蒙托夫的生平。

参考:

莱蒙托夫(1814年---1841年),俄罗斯十九世纪继普希金之后伟大的诗人。14岁开始创作诗歌,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短短的十三年创作生涯里,他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诗人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风格沉郁中有钢劲。

《祖国》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创作呢?

(参考)

《祖国》,发表于1841年四月号的《祖国纪事》。针对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创作的歌颂沙皇的《祖国》,针锋相对、感情热烈地指出俄罗斯的伟大并不在于百姓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而是另有其他的因素。

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莱蒙托夫的《祖国》,一同去探究一下这篇充满强烈感情的作品。

二.自读,体会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传递的情感

1.生自读感受,结合工具扫清生字障碍。

2.质疑讨论,师生合作解决生字障碍。

(投影)

重要的字音:

虔信慰藉镶嵌

重要的词义:

颤抖覆盖镶嵌

三.讨论,明确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传递的情感

讨论明确:

表达对祖国的情感,祖国往往被人们化身为母亲(长者)的形象;在本诗中的祖国却被赋予了情人的形象,如:我爱祖国,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我”对祖国的爱“奇异”在何处?

讨论明确: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梦幻。

4.诗中三节开始,“我”所爱的景物与上文有何异同?

讨论明确:

我爱草原、森林、大海、小路、灯光

轻烟、车马、山头、白桦

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节日夜晚

(景物、家乡的人民)

四.听读,明确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传递的情感

1.诗中哪些词语体现出了诗人对祖国的爱?

讨论明确:

爱、奇异;也不能、无论是、无论是、无论是、都不能;但、凄清冷漠的沉静、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汹涌的河水的奔腾、爱乘、奔上村落间的小路、透过那苍茫的夜色、惦念、点点颤抖的灯光、爱、轻烟、大队车马、闪着微光的白桦;人所不知的快乐、堆满、打谷场、覆盖、农家茅房、镶嵌、小窗、直、更深夜半。

2.听读,明确重音部分。

五.熟读成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结合资料,请给大家介绍一下美国诗人、小说家,黑人文艺复兴的领导者休斯的生平以及创作。

(生畅所欲言)

参考:

休斯,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写国小说、剧本、自传以及诗歌,以诗歌的成就最高。代表作《哈姆雷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了他们美好的情感,悠远流长的文化。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引入诗歌创作,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的一篇佳作《黑人谈河流》。

二.自读,体会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

1.生自读感受,结合工具扫清生字障碍。

2.质疑讨论,师生合作解决生字障碍。

(投影)

重要的字音:

深邃潺潺瞰望

重要的词义:

晨曦黝黑

三.讨论,明确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

1.诗中的黑人化身为怎样的形象?

2.“我”谈河流,谈到了怎样的河流?

讨论明确:

河流的古老黝黑预示着历史的悠久;我反复出现在古老河流边,预示着文明的创造离不开黑人的努力;灵魂像河流,预示着我牢记祖先悠久的文明与历史,充满了民族的自豪感。

4.诗中“我”仅只作者吗?

参考:

黑人“我”------黑人种族

谈浓郁的寻根意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河流熟知的、孕育黑人古老文化的河流,如:

幼发拉底河、刚果

四.听读,体验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

五.熟读成颂

[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候即使极普通的昆虫如蝈蝈和蛐蛐,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浓郁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笔下的它们的别样风采吧。

二、体会标题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标题,看看标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

活动方式: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老师的读旨在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再请同学们齐读。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师提示:标题中的两个对象可以交换位置吗?学生自然会明白诗歌先描写蝈蝈后描写蛐蛐。)

(生答后板书:揭示描写对象,体现诗歌思路)

三、感受诗歌的形象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注意要进入到诗的画面里去,看看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生读完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边问边答。

1、用一个词语说这首诗描写了蝈蝈与蛐蛐的什么?(声音)

2、作者把它们的声音分别说成什么?(乐音、歌儿)共同说成什么?(大地的诗歌)

3、用作者的话说大地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两节的开头句)

生答后师完成如下板书(在板书时要学生思考第四个环节的第一个问题)

蝈蝈乐音从来不会死亡

声音大地的诗歌

蛐蛐歌儿从来没有停息

四、品味诗歌的意境

请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这两节诗在结构上、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五、体会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蝈蝈与蛐蛐歌颂了大自然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什么感情?

(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旨的揭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引导:刚才我们从哪些方面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美点?)

标题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

六、学一学写法——烘云托月写小景

第一步:观察一种景物,想想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或者说有什么独特之处,写一句有情味的观点句。

第二步:在这句有情味的观点句的引领下,描写一段有情味的景物。

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篇五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篇六

话说“三分诗,七分读”,因此,诗歌的学习,务必使学生读足,读出诗的抑扬顿挫来,读出诗的语言韵味来,读出诗的思想感情来。

诗这种文学形式,抒情是最基本的特点。诗中那些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对于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都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秀的诗篇更是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类精神生活的使命。但是,语文课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必须立足于语文的角度。因此,学习诗歌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情感,就是要从诗的形象所创造的总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启迪读者的东西。

所以,在第一课时,我设计的是结合学生情感体验,先整体感知诗的内容,通过“赏读第一首,自主合作探究第二首”的方式来品味诗的语言,想像诗的形象,体会诗的情感,归纳诗的写法。

在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是“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文朗诵会,培养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类积累能力,通过朗读朗诵演读演唱来深化爱国情感。

至此,整个课堂教学似乎已经完成,然而,课内学习绝非终点,虽然用足了课文这个例子,但“只有展开双翼才能腾飞”。“课内外衔接”下的语文学习更包含课外的深化与巩固,正所谓“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外进一步收集爱国名人名言名篇名曲,并进行相应的话题作文训练,才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与升华。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有教师所意想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第一节课在四班各课的程序一堂课下来,课堂非常沉闷,为了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贯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课后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于是我改变当初的教学设计.新的思路通过学生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我发现了——”我不理解——”“我欣赏——”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理论落第一首的学习要点,教师及做了一番学法总结后,学生自学第二首诗时得心应手,完成效果相当不错,但是,如何在教师“退居二线后”,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不留痕迹引导学生将课文所有知识很好地落实,是一个难题,也是我为之不断努力的方向。

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篇七

自读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等要求,确定“自读要求”1、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培养读诗兴趣,确定自读要求3。)

[自读程序]

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涛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好准备。

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

1.学生初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蔚蓝雾霭桅杆乐疆

清澈祈求暮色

负债蒙恩束缚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

三、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1.各学习小组学生间采用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正音,把握朗读时的节奏,推举出各组朗诵代表。

2.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3.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诗进行讨论,就诗歌的内涵、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后准备班内交流。

四、诵读诗歌,把握内涵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十资料十提出见解”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

2.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对两首诗内涵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允许多元解读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参考问题:

1.“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一句应如何理解?

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3.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经历谈谈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的解读和品味,不用所谓“标准答案”限制学生。

2.对个性化、创造性的意见要引起重视。

3.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解说: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惟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设计这样的“自读程序”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对诗歌内涵和诗人感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诵读、充分品味、充分交流基础之上的。总体上看,读诗经验指导读诗感知,激活诵读时的情感投入和品读时的个性理解,最后达到“与诗人心灵对话”的最终目标。)

[自读点拨]

一、关于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人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二、关于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年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计数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三、如何理解“帆”

莱蒙托夫的《帆》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景致,诗人赋予“帆”的内涵无疑是丰富的。一种理解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向往、追求自由的思想,“帆”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追求自由的自我写照。另一种理解认为,“孤帆”、“寻找”、“不安分”、“祈求风暴”,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战斗姿态,表达的是作者虽内心孤独却渴望斗争的激情。因此,对“帆”的理解是多元的,其含义是丰富的。

四、如何理解“萤火虫”

绝不能简单地赋予“萤火虫”一个崇高的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到,萤火虫首先是“欢乐”,其次是“自己”的,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微小,但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使微小如萤火虫,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欢乐和人生意义;即使微弱如萤火,也有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芒,也有自身的价值。

五、关于诗歌的“言外之意”

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读诗时更应注重引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从两首诗看,二者的共同点即:赋予平常事物丰富的涵义,通过“帆”、“萤火虫”等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这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领悟。

(解说:了解作者,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学中不能因此就一定要将之作为知识去灌输、传授,点拔时可考虑在学生交流时适当补充。而对“帆”、“萤火虫”的理解在点拔时就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既然我们认可了对诗歌的多种理解,那就不能用惟一固定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个性化的多元理解。尤其是学生融入自我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的见解,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必须给予尊重和重视,点拔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说。)

(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