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原版道德经 道德经课的心得体会(优质9篇)

时间:2023-09-28 17:51:13 作者:雅蕊 心得体会 马王堆原版道德经 道德经课的心得体会(优质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马王堆原版道德经篇一

道德经课是一门探讨道德与伦理的课程,通过研究古代经典《道德经》,帮助学生探寻生活的真谛和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我选择参加这门课程的动机源于对发展自身道德素养的渴望,以及对古代智慧思想的好奇。

第二段:对道德经的研读和理解

在课程中,我们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分组讨论和写作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经的思想。通过研读这本伟大的经典,我逐渐理解到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规则和准则,更是一种内化的生活方式。道德经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使我意识到道德是难以准确定义的,它超越了言语和文字的表达,我们只能从自身内心体悟和感悟。

第三段:道德经课对个人的影响

通过参加道德经课,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礼。课程的学习使我更加注重品行修养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我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思考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我学会了更加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声音,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此外,道德经中的“无欲则刚”,也让我认识到要真正坚强,我们需要放下功利心和私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这对我追求个人成长及修身养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四段:道德经课对社会的影响

道德经课开启了我对社会伦理的思考。在研读和讨论中,我逐渐认识到我们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道德经中的价值观念,包括尊重、宽容、公正和谦逊。道德经课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公民,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此外,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也给予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让我认识到解决问题不仅要仰仗行动,更需要智慧和内心的平静。

第五段:对道德经课的总结和展望

通过参加道德经课,我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将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这门课程对我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希望将所学到的道德经思想应用于实践中,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树立榜样,以此对身边的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也期待将来有更多的人选择道德经课程来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共同构建和谐、有道德的社会。

马王堆原版道德经篇二

给大家介绍一些老子的名言。为什么要学习老子名言呢?我们先来了解以下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马王堆原版道德经篇三

第一段:引言(150字)

《道德经》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古代经典,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的言辞,引导人们在思考人生意义和发展道德品质方面获得启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读《道德经》,希望从中寻找人生指引。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经典对于启迪我们的生活和塑造我们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段:关于凡夫与圣人(250字)

在《道德经》中,作者对于凡夫与圣人的人生之路进行了深入思考。我深感到,凡夫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普通人,追求权力和利益,追逐物质享受;而圣人则是追求身心合一、追随大道的人。凡夫之路往往因为贪婪、争斗和自私而充满痛苦和困惑。而圣人之路则是在平和宽厚中求得真善美,追求无为而治,将自己的生命与宇宙大道相融合。学习《道德经》让我明白,只有通过修炼自己的品德,我们才能走上圣人之路,获得内心的宁静和人生的真正满足。

第三段:追求无为而治(300字)

《道德经》中频繁提及的概念之一就是“无为而治”。这一概念强调了在追求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要舍弃功利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冲动,通过平和宽厚的心态去解决问题。这种态度体现了一种内外兼修的哲学观念,使我们能够放下执着和欲望,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适时的选择、宽容的态度以及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困难和冲突,并使自己更加独立和满足。

第四段:强调道德观念(300字)

在《道德经》中,作者对于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道德是人的本性,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基础。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深感到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培养道德品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关注社会公平和公正,同时也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因此,学习《道德经》不仅使我对道德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深化了我对于道德行为的重要性的认识。

第五段:个人悟性与道德智慧的结合(200字)

通过学习《道德经》的章节,我深感到其中的道德智慧与个人悟性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思考和书堆积,而是需要我们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只有将《道德经》中的道德智慧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地领会其中的深意。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并在处理事物时更加理性和公正。在生活中,我不仅更加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还开始注重自我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通过《道德经》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道德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行为上,而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100字):

学习《道德经》不仅给予我关于人生和道德的思考,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视角。通过体悟《道德经》中的智慧,我深感到修身养性、平和宽容的价值和意义。《道德经》中的道德智慧不仅指引了我的个人成长,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将继续学习和钻研《道德经》,并将其智慧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为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马王堆原版道德经篇四

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4.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8.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10.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文档为doc格式

马王堆原版道德经篇五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至宝”。作为一本古代经典,道德经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阅读并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生、道德、处世之道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以下是我对学习道德经章心得的体会。

首先,道德经告诉我们要追求“道”。《道德经》的第一章中曾有声名独特的“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教会了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道是无法准确定义的,我们不能尝试用言语来界定它,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态度去感悟。道是生命的本源,是宇宙运行的法则,我们应当通过修身养性,致力于追求道,才能达到心灵的平衡与和谐。

其次,道德经教会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道德经》中的“以德报怨”的思想,给了我们正确看待他人的指导。在现代社会,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冲突、性格不合等原因,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然而,留有怨恨是伤害自己的行为,而“以德报怨”则是一种宽容、包容的态度。只有我们用善意对待别人,让自己的心灵达到宁静和宽恕,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

此外,道德经还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行事。在《道德经》中,有着“无为而治”的思想,这也是一种告诉我们紧抓自己本职、不妄加干涉他人的指导原则。事实上,我们常常为一些琐碎的事情感到烦恼,而忽略了自己本身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专注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时,才能真正做到心无旁骛,才能提高自己的效率和学习力。因此,无为而治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处事原则。

再者,道德经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生活态度。《道德经》中常常强调“以柔克刚”,强调了以柔弱处世的重要性。事实上,强势地对待他人往往不会产生良好的结果,而温柔、宽容的态度则更容易打动人心,改善人际关系。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许放下斗志、暂时保持柔和的心态,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以柔克刚的生活态度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

最后,道德经还教诲我们如何做一个明智的领导者。《道德经》中有着“用兵之道,存乎其未败,治之以无事应之以无事”的思想,让我们知道处理权力时应当保持谨慎和克制。作为一个领导者,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权力,不以权谋私,重要的是能够平衡自己的权力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公正、正直,也才能够获得下属的尊重和信任。

总之,学习道德经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德经告诉我们要追求道、培养正确的行为态度、处理好人际关系、保持正确的生活态度以及成为明智的领导者。这些思想不只是对古人的启迪,更是对我们当下生活的指导与触动。通过学习道德经,我们将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矛盾,发现真正让我们心灵平静的道路,并在现代社会中活出更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马王堆原版道德经篇六

在我们的生活中,道德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塑造着我们的人格和品格。因此,学习和理解道德经章是我们培养高尚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毫无疑问,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和研究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德的真谛,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它成为更好的人。

首先,道德经的第一章教导我们关于道德的根本原则。在这一章中,道德经表达了道德的本质是无名、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这一观点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和无处不在的存在。它告诉我们,道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问题,而是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只有在关注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体现道德。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段教导让我认识到道德是一种全球性的问题,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遵循它,为社会和他人做出更多的贡献。

其次,道德经的第二章提供了对于道德与个体关系的深刻见解。它告诉我们,道德与人的本性密不可分,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心的声音来引导我们的行为。而这一声音正是道德的表现形式。通过与自己内心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明确自己的价值和原则,进而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这段教导使我想起了曾经出现过的道德困境,我发现通过倾听自己的内心声音,我能够更好地判断和处理这些困境。当我在面对道德选择时,我已不再迷茫。

第三,道德经的第三章教导我们关于有所为和无所为的道德思考。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谦逊与淡泊。这一观点告诉我们,道德并不是关于追逐名利和个人成就,而是关于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宁静。当我们追求名利的同时,我们很容易失去自己的本心和道德观念。这段教导让我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和目标。我意识到快乐和满足并不只是来自于追求个人利益,而是通过投身于社会和他人服务中获得的。

最后,道德经的第四章提供了对于修身养性的指导。它告诉我们,道德的实践需要我们自律和修身养性。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自我修养,我们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这段教导使我想起了俗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深信,只有在个人修身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社会和国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给予他人更大的帮助。

总之,学习道德经章,我深入理解了道德的本质和重要性。道德是无处不在的,是个人与集体,人类与自然的纽带。通过自我反省、倾听内心的声音,追求真正的平和和宁静,以及持之以恒的自我修养,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人,为社会和他人做出更多贡献。因此,我将继续学习和应用道德经的教导,努力使道德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马王堆原版道德经篇七

公司组织学习了曾仕强教授讲的《道德经的奥秘》,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根据我的所学所得,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持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择,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择,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是要去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从这里可以结合我们公司的发展情况,有很多时候,公司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遇到的困难是肯定有的,我们能怎么做呢?如果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马王堆原版道德经篇八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02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0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04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05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06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0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09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7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21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4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6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27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大意: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8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9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大意: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3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32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大意: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33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4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5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3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大意: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38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大意: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39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大意: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大意: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41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42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大意: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终会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44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5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46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47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48 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大意: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

49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大意: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50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

大意: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

马王堆原版道德经篇九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十一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二十二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二十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二十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二十五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

【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二十六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二十七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二十八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