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语读后感高中 高中论语字读后感(汇总5篇)

时间:2023-10-08 21:14:17 作者:LZ文人 评语寄语 2023年论语读后感高中 高中论语字读后感(汇总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语读后感高中篇一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样,钻研《论语》多年,然后带着火药味地和别人争论仁义君子。我是不太赞同的。

论语读后感高中篇二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十则》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读书笔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论语读后感高中篇三

论语一书,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看完论语,你知道怎么写好一篇论语读后感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高中论语读后感10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每每读起美文,久远的传统文化扎根于心。

开篇节选的这三句,给人以愉悦,真情,韵味十足,朗朗上口,引领我们徜徉知识的海洋。“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好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令人不高兴吗?人家不了解你,你也不怨恨,不也是个有道德的君子吗?"其中“学而时习之”点名了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来借鉴。学以致用,就要理解。这句话虽说像白水一大话,却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再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描述的是,当一个人的学问已经完成,有道同的人慕名而来,双方相见甚欢,有会于心,是一种志同道合的快乐。这个“朋”当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来,免不了酒酣耳热,伤身破财,又何乐之有呢?而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你分享胸中之学,笑傲江湖,指点江山,这才是人生一大乐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志同道合而非兄弟义气,同时,做人也要向君子学习,有宽广的胸怀,不随随便便迁怒于他人。

总的来说,开头只有短短的三句话,其影响之深。主要讲述了学习,交友,做人的道理。学习的内容不是做人做事,因此学习的时间应该是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而不应是局限于课堂之上。与人交往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做人的过程。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境界和生活态度。当一个人达到“不愠”的境界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大德的人,自然也能获得无上的欢悦了。

良好的开头,带来了很深的道理。这短短的三句话,给了我无限的思考,意识到了学习,交友,做人的缺陷和不足,因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又例如这一句,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生活是一种行为习惯,人在其中,只要没有太大的波澜,往往会随波逐流。但这种庸常的腐蚀性后果缺失严重的,因为经常性的检查自己的言行,并及时做出调整和约束,是十分必要的。自查自省是修德建业需要,是少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论语”的哲理性是极其有价值的,值得每一个人去深入研究和学习,并以此为动力,严格规范自己 的一言一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浩瀚的书海中,轻轻翻开一本油墨晕香的文化典籍,仿佛就能与先贤进行深刻的交流,而与此同时他们的智慧光芒也会让我们深受启发。因此,传承文化经典,铸造文化新辉煌刻不容缓!

近日,我读了《论语》一书,书中充满哲理的句子让我无时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几千年仍充满生命力的文字,它们于古时被创作,却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现实生活。

正如书中《论语·述尔》有言,“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不安”。这句话是要求我们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们处理事情要保持一种中正平和的态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处在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古人的处事哲学,他们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内调节分寸。而这种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更是一种补益。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变得浮躁起来,人们难以保持一种中正平和的状态去处事,更有甚者,个别人会采取极端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传承这种处事风格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处事之道,使人们能够用和谐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而像《论语》这样的文化经典,更是可以在我们现代生活的文化建设中起到强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经典,浸润着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涵养着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慰藉着我们的灵魂。一个国家若是漠视对文化经典的批判继承,就会失去对文化创新的根基,而无继承创新又何来新辉煌?又怎样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强对文化经典的继承,有助于充分挖掘古人的丰富思想内涵,用其蕴含深刻价值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而同时在对文化经典的继承中,我们能够筑牢现有文化体系,丰富现有文化内涵,铸造我们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应当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党的十九大思想为指导,传承文化经典,铸造文化新辉煌,让我们的民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辉煌!

前几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了《论语》八则。经过翻译、理解这八则论语,这些论语让我受益不浅。

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第二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说要实事求是,更何况我们呢?这句让我想起了曾学过的《两小儿辩日》,在这篇文章里,孔子遇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当那两个小孩想向孔子求证时,孔子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反而让那两个小孩笑话。

我们生活、学习中缺少的不就是这种事实求是的精神吗?当我们面对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应该实事求是,如果不懂也应该去问。如果我们有了这种学习态度,我们做任何事都会取得胜利的。

就如我,数学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大山。在做数学作业中,我会有一些不会做的题目。我就会把这些题目空着,等到作业做完时,一起去问父母。不过有时,在我听了解题的方法后,还是会不懂,然而这时我一般都会就这样写上答案。而现在,学习了这篇论语后,我觉得我也应该实事求是,不懂就问。在父母教完我题目时,我还会照着他们的思路再把题目做一遍,如果有不会的,就再问他们,直到做到正确答案。

这句论语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深思,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与态度。正如《尚书》中说“好问则裕”,喜欢提出疑问的人,知识就丰富。古人教给我们的有许多,就等我们去好好理解、思考。所以我们以后在学习中要不懂就问,实事求是,而且也要在空闲时间多读读《论语》、《孟子》之类的书,里面会教给你许多东西!

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

《论语》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它主要讲述了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勤奋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而第一"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光凭自己单薄渺小的力量是远远不可能创造出大事业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是一对好朋友。管仲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常常偷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但不记恨他,反倒对管仲更加友好。几十年过去了,管仲在为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差点杀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牙也成了宰相。鲍叔牙不计前嫌还推荐管仲,可见鲍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宽广呀!

还有一个是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当琴师伯牙在荒山中弹琴时,樵夫钟子期竟然能够听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兴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钟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发誓不再弹琴。可见在一生中友谊是多么可贵,多么重要呀!

这些事例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来我家玩,一开始我俩还相处挺好的,也合得来,但没过了几天,我们便经常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最后,妈妈告诉我们俩要团结友爱,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还告诉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过了几天,我的朋友小杨来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训,与小杨开心的度过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谊真是无处不在,只有在经历磨难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友谊的珍贵。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它教育了我怎样与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论语读后感高中篇四

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坚持的儒家不仅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们编成一部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至今。

然而,起初我却对孔子有着极大的成见,认为他是一个腐朽的老头子,只因为孔子曾经说过: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我对这一句话感到愤愤不平,认为孔子歧视女性,还时常想着孔子的母亲不也是女人么,当读到孔子的文章时,便和同学用恶毒的话来数落孔子,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误会了孔子,孔子所说的: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而古时候的语言文字和现在的语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真应该要学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现同样的笑话来,我也明白了不能够只因为个人的片面观点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而是要根据长久的观察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论语读后感高中篇五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治学方面,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论语》读后感高中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