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优质18篇)

时间:2023-12-26 20:44:23 作者:LZ文人 毕业论文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积累到很多有趣和有价值的思考和感悟,写一个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录下来并与他人分享。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读后感,可以参考一下我们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传统美德

近来,“反对舌尖上的浪费”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不少人在闲谈时都说,去酒店或餐馆吃饭时,看到有些食客餐毕后留下一盘盘剩菜被倒掉,真让人心疼。

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条件变优越了,享乐主义不良风气也在人们当中不同程度地滋生,讲吃讲穿、讲排场、比阔气、追求名牌,相互攀比、挥霍浪费的现象大量存在,平时大手大脚,不注意勤俭节约,把勤俭节约的美德当作“过时”的观念加以否定,甚至出现以铺张浪费为荣,艰苦朴素为耻的歪理,此种现象,在社会上屡见不鲜,我们必须引起注意。

自从中央发起“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行动后,我们看到很多酒店或餐馆纷纷加入到“拒绝剩宴,厉行节约”的队伍中,我不禁为勤俭节约的传统重新回归我们的生活方式拍手叫好。时下,“打包”剩饭剩菜已然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至上千元的饭菜在没有动几口筷子后就被丢弃,心里就会有种负罪感。小的时候家里穷,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肉,就仅有的那点肉父母亲都舍不得吃,用来招待亲戚朋友,哪里会舍得浪费?就在前不久,我跟着父亲参加一亲戚举办的婚宴,饭桌上可谓是满汉全席,但最后却没有吃掉多少,看到有人将剩菜剩饭打包,这真的不失为一种节俭、一种美德。的确,生活条件好了,并不代表可以肆意奢侈、无度浪费。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餐桌开始,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兜着走,塑造良好的餐桌文明风尚,让勤俭节约蔚然成风。

节俭就是勤劳和俭朴,指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珍惜劳动成果,用钱有节制,不铺张浪费,自己动手制造劳动财富。诸葛亮曾说过:“静以修身,俭以美德。”这不正体现出节俭对于提高自身道德的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难看出,自古以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大都是具备勤俭节约这一美德。

明代清官海瑞死后,人们清点他的家产不过只有“俸金八两,葛布一段,旧衣数件。”他节俭的美德,是值得我们赞叹的。而今,我们的周恩来总理以“简朴”为座右铭,成为令人民敬佩的领袖。由此可见,节俭对于我们修身养德是大有益处的。

节俭这一美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而随之发展。南京路上的好八连,不正是体现了这个观念?他们以前的“三件宝”:草鞋、纸糊信封、针线包。现在已被学习包、贮存各种资料的u盘、帮助官兵消费的阳光卡的“新三宝”所代替。可见社会的进步,节俭这一美德也随之而发展。

不,我们要肩负起发扬这一美德的使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使节俭这一美德深入人心!

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传统美德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以后,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人作为肉体凡胎投生到这个世界,总会遇到不尽如人意之事,这就需要用一种心态去面对,那就是宽容。

曾经,由于受生存环境的影响,渐渐养成了爱憎分明的个性,对什么事有自己明确的判断,对与错、美与丑、好与恶、黑与白,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分明,眼睛里容不下一点沙子,还感觉自己很了不起。

然而,生存经验的积累,让我又渐渐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不可能独立存在,也就自然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学识修养不同,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自然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正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也会时时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别人的喜好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当然,也会有你不喜欢却需要接受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宽容。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国家,闪耀着人们以勤劳和智慧所创造出的灿烂文明。中华美德,也在我们发展与进步中渐渐散出光芒,于是中国便有了“礼仪之邦”这样的美称。而当一个文化之都发展到今天这样繁荣时,中华美德的光芒却因受到外来文化和不良思想的冲击,被人们忘却。我们应该继承这传统美德。

古往今来,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故事,教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中华美德:从孔融让梨到一字千金,无疑都是在告诉我们孝敬与诚信。我认为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规则。人要是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没有立足之地,什么事也做不成。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名字叫《曾子杀猪》。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不停地哭闹,曾子的妻子就跟孩子说回来后杀猪给他吃。后来,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看见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忙阻止道:“我不过是哄哄孩子的,你怎么能当真。”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以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分明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便把猪杀了。事后,他告诉妻子:“说到就要做到,这就是诚信。”

曾子深深懂得,做人应该诚实守信,如果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是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当今社会,有许多不守信用的人,他们不懂得在一切道德品质中诚信才是世界上最需要的。不论你学历多高,真诚与朴实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席勒说过:即使你衣衫褴褛,也不要忘记穿上诚信的衣裳。因为生命是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惟有诚信使你看清真正的自己。

所以,让我们向着传承传统美德这个目标,一起努力!让他发扬光大。

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传统美德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人讲孝顺,一般人的心中,孝是针对父母的,孝就是顺,顺从父母就是孝。可是您知道吗?真正的孝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含义,是更广义的做人的品德。它并不仅仅是针对父母的,对父母的孝只是其内涵中的一部分,更不是简单的顺从父母就是孝。

儒家经典中有一部书叫《孝经》,非常详细的记载了孔子对孝的内涵的解释。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意是说,孝,在小处体现在同亲人的关系上,中体现在同君主的关系上,在大处体现在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上。换句话说,对父母的孝,是孝在小处的体现,孝是一个更广义的人的品德。

因为一个人所处的地位的不同,所要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孝的具体表现也不完全一样。对于天子来说,爱自己的亲人,就不敢对别人不好,尊敬自己的亲人,就不会怠慢他人。将对自己亲人的爱敬应用于天下人身上,百姓就会深受其惠,这是天子的孝。对于士大夫来说,用对自己父母的爱敬来对待君主和年长于自己的人,不失忠顺,是士大夫的孝。而对于寻常百姓来说,遵从天地之道,勤俭节约,供养父母,就是寻常百姓的孝。也就是说,真正的孝是指一个人能够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身边的一切人,孝是一种超越了血缘关系的更广意义上的博爱。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无私博爱的胸怀是对父母亲人爱的基础,而对父母亲人的爱是这种更宽广的博爱在亲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所以孔子说,先教导百姓懂得博爱,就不会有人遗弃自己的亲人。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孝,就想起光宗耀祖。我想这大概来源于孔子在《孝经》中也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珍惜自己的身体生命,是孝的开始;修身遵从道义,名扬后世,使父母荣耀,是孝的终极。可是大家看到了扬名于后世,却忽视了立身行道。要知道,立身行道在前,扬名于后世在后。在人类普遍道德水平比较高的时候,扬名后世的都是有德之士,扬名于后世是立身行道的必然结果,却不是做人的目地。孝是通过立身行道达到的。当人类道德开始下滑的时候,扬名于后世变成了目地,于是就有了不择手段向上爬的人。其实真正的孝是通过修身养德实现的。

那么,到了具体的行为上,孝体现在哪里呢?是不是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孝呢?不是的。当然作为子女,赡养父母是应该的,但是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一个修身养德的人,会给父母带来长久的幸福和安宁。而一个骄傲妒嫉的人,哪怕他得到了一时的利益,时间久了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所以孔子在《孝经》中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荣辱不惊(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哪怕他每天用丰厚的饮食供养父母,也说不上孝。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远比表面上的行为表现重要。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顺从父母的要求就是孝。其实这是将孝片面理解的结果。做臣子的孝是不要陷君王于不义,做子女的孝是不要陷父母于不义。所以如果君主或者父母做的不对,做臣子或者子女的一定要争。也就是说,对父母的孝顺不能以牺牲是非为代价。如果以孝顺父母为名做了不对的事情,其实也是陷父母于不义,那就更谈不上孝了。

中华文化有着很深的内涵,但是归根结底,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孝也是一样。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定会无私地关爱自己的亲人;而一个自私的人即使在没有矛盾的时候能够对父母很好,到了关键时刻想到的很可能还是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道德也在下滑,孝的涵义逐渐被歪曲了,变得狭隘和表面化。其实当社会上的人可以为了对亲人的爱无所不为的时候,这个社会已经就很危险了。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教会了我们许多炎黄子孙的品质:团结友爱、爱国爱民、孝敬父母……而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孝敬父母》了。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每当我听见这首歌,我就会想起父母。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将我们养育成人,为我们撑起一片天,而且从不求回报。而我们,却从未想过感恩。

在《孝敬父母》里,我读到了许多感恩父母的故事,让我为之震惊,一个故事给我一个感动。这个故事,则让我永生难忘《子路背米》。

孔子的学生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只能吃一些野菜,而父母十分想吃米饭。子路没钱买,就想着去找亲戚借一点米。可是亲戚家要翻过好几座山,子路犹豫了。但是让父母吃上米饭的决心胜过了一切,子路拿着袋子上了山。途中,子路不知摔了几次跤,不知饿了几顿饭,但也只是匆匆赶路。他历经风雨,翻越群山,终于让父母吃上了米饭。

啊!子路是多么孝顺啊!我脸上火辣辣的:现在的环境与子路那时真是天壤之别。平时都是父母买菜、做饭哪儿有我操的心!连买东西都是父母陪着的,更别说帮父母买东西了。而父母只是默默地帮我做事,一句怨言也没有。我真想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说一句:“您辛苦了!”我给父母的温暖是表面的,但父母给我的温暖却是永存心底的。

也许,感恩只需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真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微笑,一个体贴的动作……它们犹如一个个美丽的小音符,谱写着人间最动听的乐曲,让父母都可以沐浴着阳光雨露般的爱。

三字经说得好:“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古今往来,有多少孝敬父母的榜样;风风雨雨,有多少父母为我们付出一切!

我们不知道人生漫漫长路上还会有什么挫折,我们也将会为父母撑起一片崭新的天。但因为我们捧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将不畏惧任何风雨!

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传统美德

有一次,我出去买菜,看见隔壁老奶奶也去买菜。老奶奶被迎面跑来的小伙子一撞,她的身体突然一个趔趄,手中的马铃薯散了一地,我反应很快,一个箭步冲上去,扶住了老奶奶的身体。之后,又帮她逐个捡起了马铃薯。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这孩子真懂事啊,长大一定很有出息!”

每当我的爷爷或奶奶生病时,我都会竭尽全力照顾我的爷爷奶奶。只要一做完作业,我就把没洗的衣裤认认真真地洗好、晒好后再叠好。我每时每刻都守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在空余时间,我会当起“家庭小保姆”,一早起来,我会把粥煮好,然后,开始扫地。只要有灰尘,我都会扫好几遍,等扫好以后,整个家便焕然一新。中午,我在卫生间呆了好长时间,突然发觉爸爸悄悄地推开门看到了我,才知道我在用抹布擦地板呀!爸爸迷惑不解地问我:“家里不是有拖把吗?干嘛用抹布擦呀?”我摇摇头对爸爸说:“用拖把拖不干净,用抹布擦,脏了马上就可以洗呢!”爸爸笑着说:“你真仔细呀!”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个宝,我也不例外。虽然家里条件优越,但我是个勤俭节约的孩子,从不与别人攀比物质,也从不提出非分的要求,增加父母的负担,不比物质比精神,我选择用人格魅力来博得他人的赞赏。从不吵着闹着要妈妈给我买新衣服。衣服旧了我也可以高高兴兴地穿着上学。每当取得好成绩,爸爸妈妈说要奖励我,我从不像别的孩子开口要钱或要什么贵重礼物,而只让爸爸妈妈买一本我喜欢的书作为奖励。

在家里,我从不浪费食物,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就跟我说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才让我养成了不浪费食物的好习惯。

当你穿着温暖又舒适的棉衣时,当你在外面遇到困难时,别人帮助你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要回报别人,我们都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做人做事。每天早晨,我还没有起床,妈妈就早早的起来给我做饭菜,做完饭还得叫我起床,我觉得妈妈肯定非常累,我想:有一些我能干的'、力所能及的我都应该干,不应该再叫妈妈去干了。有一天妈妈出去了,我想收拾一下家里面,于是,说干就干,我大概收拾了半个多小时才收拾好,收拾好了我感觉特别累,但妈妈平时不光要收拾还要洗衣服,她肯定更累了,我应该每天都要帮妈妈干一些活来报答她,让妈妈不再那么辛苦。

和练习册都带上,还要多带些练习本,笔,橡皮。学习上优异的成绩成为我帮助同学的有利条件,我对同学们真诚,热情,在学习上,无论谁有困难,只要找到我,我都会帮他解决。有些优秀生不愿与后进生交往,但我认为后进生同样有许多优点值得我学习。正因如此,我在班里的人缘极好。我从不与人斤斤计较。

我是一个遵守公德、乐于助人、善良的女孩。在骑车行驶的路上,不仅自己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还要求爸妈遵守,这已经是我的习惯了。无论走在哪里,我都不会随意乱扔垃圾,看到垃圾便捡起来,这也是我的习惯。每一次在路上遇到乞讨的人,我总会或多或少的给他们一些零钱,曾经也有人告诉过我那些人可能是骗子,但我总觉得那些人中总会有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要帮助他们。

平时,你有困难,别人帮助你的时候,你是否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强大时,你是否想过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想:如果大家都怀着一颗善良、感恩的心,那人与人之间都会变得更和谐。

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传统美德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说,“中国旧小说里英雄上阵得了胜或者箭中红心,每暗叫一声惭愧”,也是这个意思。又“元曲里谁人升了官或掘了宝藏,或巧遇匹配良缘,都说圣人可怜见或天可怜见”,也是觉得落在自己头上的是不期而至的好运气,需要祷天,需要祭地,需要平起心来称一声“惭愧”。

就连陆游都“行年九十未龙钟,惭愧天公久见容”,也并不把自己活到九十岁还耳聪目明当成自己会养生的效果,而是觉得虽是己身无德,却劳天公格外偏爱,于是惭愧。

有惭愧心的人,每天总是问问自己:“我做得好吗?我是不是对得起别人?”没有惭愧心的人,却是会根根怒眉如针,一声声质问别人:“你做得好吗?你有没有对得起我?”佛家忌“我执”,皆因“我执”太盛,则天地间只有一个“我”字,“我”是最大的、最好的、最该得着的、最不该失去的,花也是我的,叶也是我的,世间金粉繁华俱都该归我,清风明月又不能白给了别人。有惭愧心的人则如会使化骨绵掌的高人,把“我执”一一化去,所以《遗教经》上又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庄严就在于,有惭愧之心的人觉得,花本不属我我却得见,叶不属我我也得见,金粉繁华哪里该有我的份呢?惭愧,上天垂怜于我,我享受这些真是该惭愧的。

所以惭愧是自见其小、自见其俗、自见其弱、自见其短而自觉地红晕上了粉面。见高人圣者自然要叫惭愧,见乞丐行走路上而自己衣装鲜亮,也要暗叫一声惭愧,那意思未必一定是也要自己污服秽衣,不过是叫自己起惜福之心,知道悯恤他人:未必讨吃要饭的`做人不如己,不过是天生际遇相异,所以万不可端起一种傲然的架势,鼻尖底下看人;见人做了侠义的事、仁和慈悯的事,更要暗叫一声惭愧,因同样的事情当头,未必自己就能如人,或有心无力,或有力却无心,都值得惭愧;即便如人一样做了,也要叫一声惭愧,惭愧自己不能做更大更好的事,好比一块布由于幅面所限,不能绣一朵更大的牡丹;抑或因了幸运,自己竟能成了大事,那更是要叫一声惭愧,因必定是有上天眷顾,才能成器,这一声惭愧,是叫自己把头低下来,不可因之多了傲慢冷然杀伐之气。

钱钟书替爱妻杨绛序《干校六记》,讲一般群众回忆时大约都得写《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惭愧自己是怯懦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也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账,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

读章诒和的文章《谁把聂绀弩送进了监狱》,聂绀弩戴上“右派”帽子以后,被发配到北大荒劳动改造,于1960年冬季返回北京。然后便不断有人主动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告发检举上去。这些人都是他的密友,自费钱钞,请聂喝酒畅谈,然后将他的言行“尽最大真实地记录”下来;又有他赠友人的诗,也将里面的“反意”都抠出来,于是他便被抓、被关、被整,挨苦受罪。聂绀弩去世后,出卖他的人写怀念文章,那里面没有一点儿歉意。这些人未必不懂惭愧,不过却是着实害怕惭愧,所以尽量不去惭愧。

惭愧,我不如他。

惭愧,竟见垂怜。

惭愧,当做之事未做。

惭愧,分外的福分竟得。

一切都值得惭愧。贾母祷天,未必不是因知惭愧而惜福。她虽待见凤姐,凤姐却是一个不知惭愧的人。她受了大婆婆的气也会羞得脸紫涨而气恨难填,又因从她房里抄出高利贷的债券连累家运而羞愤欲死,却不会因贪酷致人于死而惭愧,所以她是无本的花,无根的叶,又如剁了尾巴当街跳踉的猴,虽是热闹,后事终难继。

一本书里解汉字“惭愧”:“心鬼为愧,心中有鬼也。斩心为惭,斩除心中之鬼,是为惭愧。人若知惭愧,常斩心中鬼,则鬼无处藏无处生。心中无鬼则问心无愧!”真是饭可以乱吃,话不敢乱讲,敢说自己问心无愧的,倒多半是大话,真值得惭愧。

惭愧是一种德行,好比一丝阴影,旷野骄阳下行路的一蓬花叶,直待我们“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也是藏起来的暗器,再躲也没用,不定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刻,以什么方式,我们就会和它来一个猛烈的不期而遇——一箭穿心。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好书,它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它既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读后感。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这部书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勤奋好学、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不渝、勤劳节俭、尊师敬老等种种中华传统美德。书中《勤奋好学》篇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读后感《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读后感》。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倦意袭来时,就拿起锥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发奋苦读,使学业大进,终于成功地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还有西汉大学者匡衡凿壁借光、元代大画家王冕痴狂学画、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等等。这些故事我很喜欢,也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只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历史上那些很有学问、事业辉煌的人,都具有勤奋好学的优良品德。他们在生活很困难、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能够咬紧了牙关,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读书,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吗?勤奋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德。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扬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精神,才能读好书,才能自强、自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们只有艰苦跋涉,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文档为doc格式。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在中华传统美德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且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句格言的意思是:谁说小草的心意,能报答的了春天的阳光呢?

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父母的爱既温暖,又伟大。父母往往是那么令人敬佩。无论何时,无论何事,他们都会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父母的爱是那春天的阳光,不让我们受到刺骨的寒风给我们带来的寒冷;父母的爱是一把伞,这把伞不让倾盆大雨淋湿我们;爸爸是船,妈妈是帆,他们让我们游遍大江南北。我们在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逐渐长大,母爱是一滴清水,滋润着我们的身心,让我们不受一点污染。

长大后,我们应该好好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有些人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想不开,想放弃自己的生命,放弃自己的前途。这时,你们可曾想到父母。常言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没有父母,世界上就不会有如此唯一的你,我,他。这使我想起一首歌:“世上只有爸妈好,有爸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爸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是啊,有父母多好,但有些人却还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高兴时,对父母是何其的任性,放肆。即使如此,父母也从未有一丝放弃我们的念头,而是加倍努力的教导我们。他们一心只想着:我要让我的孩子幸福。

在我们中国,孝顺是一种传统美德。我们不能让祖国失望,不能让父母失望!我们要发扬这种美德就要从生活中的种种孝顺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难道我们只有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吗?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孝敬我们可亲可爱的父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吧!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的小故事都蕴藏着深刻的含义。《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却一直映在我的心上,是它让我知道了人要有恒心、有毅力。

这一篇小故事主要写了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酷爱读书,但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十岁时住进寺庙读书。他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忘记吃饭,别人送来又觉得不好意思,便在夜晚量好米,添好水,一边读书一边煮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才睡觉。第二天,米粥凉透了,凝固了,范仲淹就用小刀划开一个十字,分成四块,早上吃两块,傍晚吃两块。在去山洞读书时,采几种野菜切成碎末并拌入盐,佐餐的菜便成了。他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我是否也是这样有恒心、有毅力呢?

有一次,我吵着闹着对妈妈说养一盆花,妈妈对我说:“那你要自己给它浇水、施肥哦!”“好的!”我爽快地答应了妈妈的话,妈妈也给我买了一盆小花。开始几天,我很努力地每天给它浇水。过了几天,我开始放弃了,只是偶尔浇一浇。后来,我完全不管它了。

渐渐地,小花收起了笑脸,慢慢地垂下头去,原本那些光滑的花瓣,也一片片落了下来,最终完全枯萎了。妈妈见状,教训了我一顿,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宝,一件事只要你有恒心地做,一定是会成功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做事一定要有恒心。”

这一个小故事使我受益终生,它使我懂得了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我们应该要向范仲淹学习。

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传统美德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身为中国人不仅应该学习优秀文化,还要传承传统美德。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如诚信、孝顺等等。它们滋养着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一种执着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微笑都能成为一个个动人心弦的音符。

诚信——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都要有责任感一个人只要讲诚信,别人才会赞赏他,尊重他,亲近他,在有困难时才会帮助他,否则,人们将不会信任他。记得一个星期天,同学们来找我玩,我特别开心。同学们关心的问我:“你的作业做完了吗?”我想:如果我实话实说,同学们一定会嘲笑我还没有完成作业,如果我说做完的话,大家一定会羡慕我这么积极的做完作业。为了给她们塑造一个好学生的形象,所以我故意装作轻松的说:“我早做完了,还做了几份试题呢!”“是么?”一个同学说。我结结巴巴的回答:“那……那当然了!”“你的脸为什么这样红呢?”我并没有回答同学的问题,然后转移话题:“你们玩吧,我先帮妈妈收拾下地板去了”。话没有说完,我就一股烟跑进了卧室。同学们见我有事,就各自道别走了,我偷偷的在阳台上看着她们离去的身影,自己也松了一口气“终于蒙过去了!”随后,我越来越觉得欺骗了同学们,我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同学们知道后的一定会瞧不起我的,会笑话我的。忽然,我的心里同时出现了两个精灵,他们一个说:“主人,你一定要做个诚实的人,不能撒谎,你快跟你的同学把事实的真相说清楚。”;可另一个又说:“主人,你不蒙骗他人的话,你的形象就彻底毁了。”犹豫再三,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第一个给我说的智者精灵,我决定把事实的真相给同学们说清楚。没想到,同学们听后,反而没有丝毫的嘲笑和生气,我也如释重负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面子,其实就是一个让人诚实的障碍,我们不应该太爱面子,应把自己最诚实的一面展现出来,真诚的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共同构建一个诚信的社会。我觉得:诚实是一种最宝贵的财富。

就拿我来说吧,我认为对长辈最大的孝顺就是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尽量让父母少操心,平时在家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像上个星期天的时候,我就等母亲吃完饭,抢着洗了所有的碗筷后,给母亲捶了捶背。我在母亲后面一下一下,十分认真地捶着,突然间,我发现母亲的后背有一些驼了,我不禁想起了母亲平日里不仅要辛苦地工作,而且回家还要做好多家务活,于是我捶的更加认真了,并在心中暗暗许诺:我以后要更加孝敬母亲。当然不只是对自己的家人,对所有的长辈都应该如此。如在校,我们要听从老师的教导。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首先我们能做的是:在学校见到老师要问好、有礼貌、与同学团结友爱,学习生活要勤俭节约,在社会中,多为他人做好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就要有正确的观念,从自身观念意识上做到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读完了《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觉得其中《孔子好学不倦》的这个故事,对我启发教育特别深。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的好学精神。孔子60岁了,还要拜师学琴。他学琴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迫不及待地要求学新去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学两三天。可孔子学一首曲子埋头一练就是十天,明明已经弹熟了还是不肯换新曲子。这又为什么呢?原来孔子不但要把曲子练熟,而且还用要通过曲子的旋律来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个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的老师。

想想自己,感到非常惭愧。有一次,我碰到了一道难题,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该怎么做,突然想起一本参考书上有这道问题的答案,就不懂装懂地把答案抄下来,并且交给了老师。第二天,作业发下来我得了出色,老师还表扬我,挎我聪明。可是,现在翻开本子一看,好像“出色”上多了一个小黑点,这个小黑点仿佛在问我“你懂了吗?”我越想越觉得难受。今天读了孔子的故事,让我又想起了这件事,提醒我,作为一个中队长,在班里要起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困难要虚心向老师请教。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学,好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就更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新贡献。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在星期三的故事诵读课上,我津津有味地读着一篇《羲之墨池》。我非常佩服书法家王羲之,他每天都很早起床,漱洗完毕就开始练字,一练就是好久,他不知写坏了多少笔,洗笔的水像墨一样黑。

我看完这篇故事以后,深感惭愧,我做事情就经常半途而废。记得又一次,我看到电视里的小朋友们在漂亮的舞台下跳着优美的舞蹈,羡慕极了,也让妈给我提了一个舞蹈班,结果只学了一个学期,之后就觉得摆一字开太累了,就不想学了。

从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勤奋就不可能成功。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个水池,隔岸便是成功。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本书分为15课,每课都有不同的主题,都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有养成好习惯的,诚实守信的,勤俭节约的等等。但不管是哪一个主题,都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争做有礼貌、有美德的好孩子,成为未来中国最优秀的主人。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传承伟大先辈创造的辉煌文化,学习古代中国优良的传统美德。

首先要了解的,便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周总理曾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在古代,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地区,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如今,其它三大文明都断裂了,只有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至今。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更加努力地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不仅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还有优良的传统美德。什么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呢?它是指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古代曾子杀猪、一诺千金的故事萦绕耳畔,而今又有“诚信老爹”省吃俭用替子还债的故事,我们常常被这些感动着。“忠、孝、诚、信、礼、义、耻、廉”这八个字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浓缩精华,我们要弘扬中华美德,传承民族文化。恪守这八个字,做一个有美德的少年。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炎黄子孙,应当弘扬中华美。

德,传承民族文化,胸中怀着一颗真挚的爱国心。今天,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努力;明天,我们为创造中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则故事使我难以忘怀。这则故事便是众多中华美德故事中的一则――《磨杵成针》。故事中有两位主人公,以为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另一位便是唐代伟大的诗仙――李白。

故事中的老奶奶是以为毅力顽强的老人,她下定决心要把一根粗壮的铁棒磨成一枚细细的绣花针。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磨着。她的行动影响了从小贪玩的李白,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从这则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沙浯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孙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让我们倍感骄傲和自豪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我们的传统美德以“德”为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以道义为重的人生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要求我们要励志奋发,一个人,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奋发图强既要从大事入眼又要从小事入手。从自己做起,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

我们所知道的古圣先贤就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的,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孔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张良、诸葛亮、王羲之、蔡伦、玄奘法师、李白、杜甫、王维、孙思邈、苏东坡、欧阳修、韩愈、张载、周敦颐等等,你还数出了哪些人?人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榜样所引导,我们的榜样或者说我们的偶像是谁?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往对方的路上走,传统文化的成人之道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与道路。墨子慨叹白绢染色,孩子的心灵就像白纸一样,我们在上面画什么,就会显出什么来,孟母三迁,就是害怕给孟子找错了榜样。

我们现在正是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的黄金时期。也许,我们不用像赵国强一样英勇与歹徒搏斗;也许,我们不用学刘子元不顾生命危险跳水救人;也许,我们也不用悉心照料十三位非亲非故的'老人但是,我们应记住这句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努力去做美德少年,不要一心想着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要从捡起身边的纸屑做起;从尊敬师长,不顶撞父母做起;从不说谎话,诚实守信做起让我们一起爱上朗朗上口的中华经典吧,因为它是从源头流出来的活水,你的心里装着它,就等于装着智慧的源头活水,就等于时时和他们对话。因为它会时时刻刻谆谆教导我们,如何做有德之人,如何做美德少年。美往往就在身边,我们青少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践行美德,让我们一起争做美德少年吧!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我通过读《中华传统美德》这本书,我收获很大,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美德”,这个响亮的名字,只要一说,就让人感到羡慕,我也不例外。特别是读了这篇文章,我更欣赏美德这两个字了。

我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书里,有几个故事让我记忆很深刻,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是《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就像故事里所说的:“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我认为曾子这样做非常对,教育儿子长大以后不要对人不讲信用,要做一个诚实守信人。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所以我们无论在哪里都要做到诚实守信这四个字,让我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少先队员吧!

其次,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人,家里很穷。除了妻子儿女需要照顾,还有一位老母亲。但是,他却把老母亲伺候得非常好,什么好东西都留给母亲,同时还教育孩子们事事都不能让奶奶生气。所以,家庭和和睦睦,尊敬长辈,生活得很愉快,奶奶在这个和谐的家里,奶奶身体非常健康,和他们生活了许多年,而他们的家庭也非常幸福,让邻居们非常羡慕。

读完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个道理,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付出了多少心血,父母给我们的爱太多太多了,我们永远还不完。所以我们长大以后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少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多去关心一下我们的父母,快点行动起来吧!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吧!做一个人人喜爱,懂事又孝顺的好孩子吧!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孔子吧!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了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也要学习孔子的精神,勤奋好学,我们小学的口号就是:乐于求知,勇于攀登,以及我校的:一身正气,自强不息。我们今后也要发扬这种精神,读好书,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后,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了解了许多。这本书陪伴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每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想起《弟子规》这本书。

《弟子规》里有这样的一句话“凡出言,信为先”使我难以忘怀。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要做一个有信用的人。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使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所以我们要是想要成为成功的人,就要学会先做一个有信用的人。

《弟子规》这本书上的好句很多,意义也非常深刻,值得我学习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