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实用8篇)

时间:2023-10-07 16:48:21 作者:QJ墨客 祝福语 2023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实用8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一

我所爱的男人,竟然像孩子一样无助!看完这本书,猛然回忆起20年前听过的领悟,有被醍醐灌顶的感觉。男人,男人就一定得顶天立地吗?一定要打掉牙往肚里吞吗?一定要为家庭遮风挡雨冲在第一线吗?是的,至少社会认可是这样的,这才无愧于男人!随着阅历加深,体会生活的艰难,看过男人的奋斗,真的觉得男人真的好难!

一本追风筝的人详述阿米尔从小长大的历程,他实在不像个有英雄情结的人,他只想成为一个能令父亲满意的孩子,至于其他,能忍则忍,能过则过,过不去就躲起来。这哪像个以后能有出息的男人?!分明是个胆小鬼,在呼唤英雄的年代,这是要被唾弃的。但,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兄弟,我们的丈夫,其实大部分都是像阿米尔的普通人。他们虽已配上盔甲,要去决斗,他们的心里也怕得很!但我们不能容许他们的退缩,因为他们是男人。追风筝的人娓娓向我道来钢铁男人是怎样炼成的,看得我心酸落泪。终于明白为什么婆媳关系难处,婆婆总是看到儿子的不容易,媳妇总是盼望男人快速地成长。两个女人的拉锯战里,男人成了抢手的香饽饽,传统的孝道以婆婆为尊,现代的伦理家庭以妻为上。难怪两个女人打成一团。

记得17年前我初嫁给老公,现在回想,当时真是很难为他的!他有什么了不起,他也是昨天二六不管的甩手掌柜的,今天就因为结婚,他一下子被社会认可成人了。其实他也幼稚单纯的像孩子,对未来同样彷徨困惑,但好歹他还不缺迎接明天的勇气!幸好,我也一向以女汉子自居,更是舒婷致橡树的疯狂追随者,身体力行地践行与老公同荣辱,共进退。所以不要去责怪男人的懦弱,我们也不坚强。

所以阿米尔是幸福的,他也有一位深爱他的妻子,支持他完成身体与精神上的救赎。阿米尔是脆弱的,他一直以懦弱,自卑,逃避,退缩来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难题。在爱情面前,他第一次勇敢,勇敢地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姑娘。在对待父亲,尤其是年迈的,疾病的,衰老的父亲时,他没有再退缩,他勇敢地陪伴父亲走完最后一段历程,让我们感动。最后,他的灵魂也坚强起来,他克服自己的心灵阻碍回归故国,历经千难万险领回自己的侄子索拉博,完成整部作品的升华,同时也感动了不同国籍的千万读者。

他是平凡的英雄,曾经就是我们眼中那个最不能成器的小子,他是普通的丈夫,曾经就是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邻家那个大男孩,但在婚姻的路上,他一直珍爱自己的妻子。他更是那个心思千绕百转的男人,面对责难,面对邪恶,面对讨伐,他最终选择了战斗。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让我们觉得,他就在身边。

战胜自己,我们就成为他,退后一步,我们就回归为我。是善是恶,是追随还是放弃,是有理想挂在天下,还是卑微地活在泥里。只能由自己选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二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那在风中飘荡,让哈桑奋力追寻的,是对阿米尔的忠诚,是永葆一颗赤子之心的善良、纯真。这是哈桑的“风筝”。

十二岁的哈桑人生的第一句话是“阿米尔”,他为阿米尔准备早餐,做阿米尔故事的忠实听众。为了让阿米尔完完全全的赢得比赛,他奋力追赶那只象征胜利的风筝。阿塞夫残暴强夺,哈桑举起石头,被阿塞夫可耻地污辱,但他一路滴血,依旧一蹶一拐地拿回应该属于他也属于阿米尔的风筝。对哈桑来说,阿米尔的尊严胜于一切,阿米尔的友情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面对阿米尔的无情背叛,他默默接受,违心承认自己拿了手表,然后与阿里默然离开。即使今后居无定所,要经受更多的磨难,只要是阿米尔选择的,他都接受。多年以后,国家罹受苦难,亲人惨死,哈桑依然把阿米尔当作最挚爱的亲人,朋友。

哈桑是不幸的,一生活在欺骗、谎言中。作为老爷的私生子,他至死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他的身体残缺,他的身份卑微,受尽世俗的白眼与冷漠。最后黑洞洞的枪口还要夺去他和妻子年轻的生命,留下无依无靠的索拉博。

哈桑又是幸运的,“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了阿米尔,哈桑甘愿奉献一切,在忘我的奉献里,一切的痛苦和屈辱都化作心底满足和幸福的源泉。拥有最高尚纯洁灵魂的人,是真主阿拉最骄傲的儿子。哈桑,是真、善、美的化身,哈桑,是天使。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那只在树顶高高之上飘摇的断线风筝,是”我“对自私、怯懦的摒弃,是我对自我的心灵救赎。这是阿米尔的”风筝“。

十二岁的阿米尔愿意和哈桑一起玩,佩服他不用追着风筝跑却能最先找到风筝的神奇本领,甚至羡慕或者说是嫉妒他勇敢无畏的个性。但,他从没有在心底把哈桑当作朋友,而只认他作自己的仆人,最多是一个玩伴。哈桑被无情地蹂躏时,阿米尔远远地走开了,他选择了背叛。传统意识中阶级地位的差距影响他,家庭中爱的残缺与失位咬噬他,性格中的自私与软弱侵吞他。他成了一个外表高贵而内心极度恐慌的畸形人。但他心底的良知没有泯灭,是拉辛汗唤醒了他。“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当他踏上前往喀布尔的征程,他开始了自我的救赎;当阿塞夫的拳头重重打在他身上,他的心灵得到解脱;当索拉博的嘴角挂起一抹斜斜的微笑,他像个孩子,像曾经的哈桑,向着风筝,飞奔而去。

阿米尔是可憎的。他享受着哈桑的付出,在心灵上把哈桑无情伤害,让他陷入颠沛流离的无底深渊。

阿米尔又是可敬的。在跌入深海后,他拼尽全力攀爬,岁月在他身上沉淀,痛苦煎熬在火山沉积里最终喷薄化作善与爱的岩浆。“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了索拉博,为了哈桑,为了父亲,为了阿富汗,为他自己。任何迷途的孩子历尽千寻万苦找到回家的路,母亲都会原谅他的无知任性和鲁莽。阿米尔,终于又可以哈桑一起,幸福的坐在石榴树下。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三

胡赛尼的笔触总是充斥的细碎的温暖柔情,但在战争的背景下反而格外残酷。看他的书,我会庆幸自己处在和平昌盛的国家,他的文字让直剖战争的血淋淋。

说说这个故事吧,关于忠诚与自我救赎。哈桑是完美的,他忠诚可靠,质朴善良,宽恕所有的恶,在阿米尔多次背叛他后,还能为他千千万万次,这是他一生的诺言。完美的善与温柔总是被迫接受残酷的结局,每位作者似乎都喜欢通过打破美好来逼迫我们反思,在伤口撒盐,让我们谨行慎言,珍惜易碎的温情。

反观阿米尔,他一直是一个幸运的人,一路上一直有人愿意为他千千万万次。童年父爱的缺失导致他善妒又懦弱,始终不敢迈出脚步,不断推卸责任。但他心底仍然封存着最初的善,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人至中年终于选择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越过枪林弹雨去拯救一个生命,在满目疮痍的故乡,在千疮百孔的道路,他最终愿意反思过往,重归正道。拉辛说,“这里有一条重做好人的路”,他走到了。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让人开心的故事,阿米尔兜兜转转了几十年,终于勇敢地正视自己的'所作所为,然失去的终究无法再回来,这就是现实,一步错,步步错。还好,还有值得你为他千千万万次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四

《追风筝的人》简单来说,感人至深,令人震撼,强烈推荐!

引用译者一段话,“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五

我几乎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好像不只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生。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从小相互陪伴,但后来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阿米尔开始陷入自责、悔恨之中,而这种种懊悔也一直伴随着他往后的人生。少不更事的他逼走了哈桑,成年后,他要赎罪,于是他走上了“救赎”的道路。

看到书中的哈桑和阿米尔,我想起了我的舍友们。每次在我伤心,想要倾诉的时候,她们总是陪在我身边,一次次告诉我:“我们还在。”就像哈桑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触不只停留在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还有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谁能想象得到,阿米尔背叛了那个为他千千万万遍的哈桑!阿米尔因为害怕,因为懦弱,在哈桑受欺辱时选择跑开。读到这里,我心里开始谴责阿米尔,谴责人性的自私。

突然想起自己的一件事。那时我和楼上的妹妹在家里写作业,父母都出去工作了。我忽然看到桌上有一百块钱,就心起“邪念”。靠到妹妹旁边,悄声对她说:“咦,要不我们去吃东西,那里有钱。”她看了一眼,没有说话。我见她这样便把她扯起来,“你不说话就当你答应了啊!”就这样,她被我拉到了街上。我们回来时,妈妈已经坐在家里,拿着鸡毛掸子准备要“兴师问罪”。我顿时慌了神,我们两个蹑手蹑脚地走进去,却不料也“惊动”了妈妈。她看到我们,二话不说把我拉过去,“钱去哪里了!”她对我吼了一声。“不,我不知道!是她!她拿了!”我的眼泪顿时挂不住了。那时我害怕妈妈会打我,想也没想就把罪名推到妹妹身上。后来母亲告诉了妹妹的妈妈,阿姨听后就开始责骂妹妹。妹妹一直在哭,但却始终没有说出真相。原来,曾经我也是“阿米尔”,我们都曾扮演过阿米尔的角色。我感到羞愧无比:我有什么资格谴责阿米尔!对妹妹的愧疚之感又重新爬上了我的心头。

每个人都会有害怕、背叛、嫉妒、自私自利的一面。阿米尔跑开的那一刻,也决定了他和哈桑的风筝会断线。当我毫不犹豫地把罪名推向妹妹的那一刻,也决定了我们之间的风筝断线了,她不再与我玩耍了。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罪过”时,是否有勇气正视它?是否会勇敢冲破“魔咒”?抑或继续躲进自己的“安身之地”?我想我会坦诚面对。背叛与救赎,得到与失去,永远在我们的人生里,一切只在一念之间,我们只有面对,才能够成长为内心期许的自己。也许往事真的会随风而去,但那只是我们短暂的淡忘。也许因为一个契机,我们又重新陷入痛苦,就像阿米尔一样。所以我们要面对,要赎罪。

阿米尔最终选择重回故土,为了赎罪,他救了哈桑的儿子,也拯救了自己。

阿米尔最终的救赎警醒了我:无论这件事带给你多大的伤害,都不要逃避,永远不要。于是我选择了弥补这段友情,时隔多年,我还是将真相告诉了妈妈和那个阿姨,为妹妹洗脱了“罪名”。最后我们也重归于好。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想要追寻的风筝”,它就像我们所珍惜的友情、亲情、爱情……无论这个“风筝”到底代表着什么,无论结果如何,都让我们勇敢地去追寻心中的“风筝”!成为那个勇敢的自己。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六

一个好的作家,总是把各种细节描写的特别吸引人。最吸引我的,每次都是阿米尔的心里描述。

追风筝的人,每个人都在追风筝。表面上,是在指哈桑在风筝大赛时是追风筝的人,是为了不起的高手。风筝还代表着哈桑和阿米尔的感情,他在追逐风筝的同时,其实是在追逐情谊。

阿米尔和他的爸爸,一生也都在追风筝,他们则追的是内心的救赎。爸爸对阿里和哈桑的愧疚,所以,他在不停的做着慈善来弥补愧疚。阿米尔,追风筝晚了一些,虽然一直在内心自责着,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会为当年为哈桑做的行为找借口。一直到确定要解救索拉博的`时候,他才开始,真正的追风筝,内心的挣扎才真正的像风筝一样高飞,得以解脱。

结局,是我想看到的,我更想看到的,其实是哈桑也能活下来,能亲自听到阿米尔公开承认他们的感情,不然,哈桑内心其实也一直困惑难过吧。最后希望索拉博可以和阿米尔敞开心扉,开心的生活下去。

喜欢哈桑,单纯,为友情而战。喜欢阿米尔的爸爸,虽然犯过错,但是一位真正的汉子。喜欢阿米尔的妻子,善良、敢做敢当、敢爱敢恨。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七

今天,我和哥哥去了书城,来到了儿童读物专柜。突然,眼睛瞄到了一本书,名叫《追风筝的人》,我立刻来了兴趣,马上从书架抽出来看了。

《追风筝的人》的作者是卡勒德·胡赛尼,故事主要讲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无法抉择。

小说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读了这篇课文后,我觉得阿米尔不应该为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而逼走了哈桑,毕竟友情是值得去追逐、去珍惜的。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断线的风筝会飞到哪里去,甚至连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随。只要你能为它而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寻的方向!

追梦少年读后感

鲁迅《风筝》读后感

关于追梦的作文素材精选

风筝事件作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鹰追兔绕口令

女生追男生表白情书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八

大学时就听同学说过《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很好,一直都没机会看;就业后偶尔有同学提起这本书很值得一看,遂决定买来看看。今天看完了,确实很好看,很不错的一本书。

该书讲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饱受战争摧残的土地上,两个小伙伴的故事,确切的说是两个兄弟间的故事。对于阿富汗,或许太多的中国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为美国人来说,给那片国土上的一些人带来了一段难以遗忘的惨痛记忆,但对于阿富汗,他们也存在着诸多的疑问,虽然美国人在阿富汗的战争中取得他们所谓的胜利。而作为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国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旧保留在他心中,血液里是割不断的阿富汗情节。写一本关于那片国土上的故事,对于作者来说,更好像是在讲述他或是他身边的人,娓娓道来,让你随着故事脉络的发展,陪伴作者亲历阿富汗,去感受他们的故事。

还是让我从阿米尔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哈桑开始吧。虽然哈桑对阿米尔有着异乎寻常的忠诚,阿米尔却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伤害他,背叛他。阿米尔的行为确实可以称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发自内心的原谅他。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阿米尔,他懦弱、胆怯、过于敏感、满心嫉妒,但也正是这个阿米尔,内心柔软,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对自己无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无法抗拒的诱惑和无法言喻的苦痛而对最忠诚的哈桑作恶的同时,他一生都为此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直到他历尽千难万险,了解了身世的秘密,设法收养了哈桑的遗孤,他才得到了最终的救赎。

与性格复杂的阿米尔相比,哈桑简单得好像个符号。他忠诚、勇敢、善良,他说的第一个单词“阿米尔”决定了他的命运,决定了他只为阿米尔而活。阿米尔视他为仆人,看着别人打他见死不救,嘲笑他不识字,甚至用收到的礼物诬陷他偷窃:但只要与阿米尔相关,他什么都能够原谅——虽然我不确定他是否真的无怨无悔。但是,从他最后为了保护阿米尔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从来不曾后悔过。他用生命实现了他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他那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纯粹信任、忠诚和爱,让兔唇的他成为了我心中一个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这本书,对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欢这本书的风格,它所包含的东西很多:责任、诚实、爱情、友情、宽恕和赎罪。每个人都有可能犯下错误,但关键是承担错误的勇气,在很多时候,因为脑袋瓜里一时错误的念头,导致错误的行为,伤害到其他人,碍于面子,碍于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有时候选择逃避,逃避我们的错误,逃避我们对其他人的伤害。

这本书就较深刻得写出作者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错误,历经千辛万苦去赎罪的过程,让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风筝,这本书的主线,是亲情、是爱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诚实,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够是健全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风筝,无论它意味什么,都要勇敢地去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