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设计概论读后感(汇总5篇)

时间:2023-10-09 17:58:30 作者:BW笔侠 活动总结 最新设计概论读后感(汇总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概论读后感篇一

这一阶段,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是啊,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我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学习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学习,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同学们,阅读《国学经典》吧!《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

信息学院15汽车b153031020孙鑫杰

国学概论读后感2000

国学经典导读读后感

本文来源:

设计概论读后感篇二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李文林先生的《数学史概论》即为我们了解数学提供了重要途径,本书系统全面,且一反寻常论述类著作的晦涩,理性与趣味并举,严谨与生动兼备,尽显数学的神圣与魅力。成书的初衷是为一些高等院校的数学史课程提供一个参考范本,但事实上,本书除了为数学专业师生提供参考外,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对数学史感兴趣的各类读者的需求,自2000年8月出版第1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推崇。

初读此书时,我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一次偶然的翻阅,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些陌生的、新奇的领域逐渐豁然开朗。原来数学的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从远古到现代,它不断发展完善着;原来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定理都承载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它简单却厚重;原来数学是一门理性却并不冰冷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鲜活且生动。正如李文林先生在书中所言“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对自然的探索是数学研究最丰富的源泉。但是数学的发展对于现实世界又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一门数学分支或一种数学理论已经建立。人们便可在不受外部影响的情况下,仅靠逻辑思维而将它向前推进。并由此导致新理论与新思想的产生。”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有自己的文字符号,有自己的内在逻辑体系。它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微小到庞大,它所经历的每一次危机,又由此所取得的每一个重大突破,让我为之震撼与景仰。

如今我已是一名入职两年的数学教师,再看《数学史概论》,又能从中汲取许多教学灵感。学生对数学没兴趣,认为数学枯燥,学无所用,一方面是因为多年被数学作业支配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他们对数学的不了解。倘若在一个孩子还小的时候,就依据他的认知水平,给他讲一些数学家的和数学发展中的逸闻趣事,例如,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阿基米德给国王测量王冠体积、祖冲之父子与圆周率、数学王子高斯与其卓越的数学天赋、费马与费马大定理、理发师悖论与芝诺悖论等等,那么,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他也许不会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在学习到相关内容时,看到一个个熟悉的人名,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亲切感和兴趣,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还接触到知识背后所蕴藏的数学家的情感和意志,体味其中的数学思想,感受到数学的文化魅力。比如在必修一“函数与方程”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从塔塔利亚到阿贝尔和伽罗瓦的方程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利用“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求解方程近似解的意义。在必修二解析几何的教学中,可以根据笛卡尔的“通用数学”思路,引导学生发现:解决几何问题的一大途径,是将它转化为代数问题。

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是累积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应与人类认识数学的顺序一致,这样更符合我们的数学认知规律。学习数学的道路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或许都有数学家为它绞尽脑汁过。读数学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学演化的真实过程,体味数学思想的诞生与发展,可以使我们从前人的探索和奋斗中汲取教训和经验,获得鼓舞和增强信心。那些悠悠长河中的数学人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让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

数学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数学史不仅是我们这些数学相关人士需要了解的,任何一个关心人类文明发展的人都值得了解。

设计概论读后感篇三

作为一个文科生,选择了新闻这样一个更纯的文科专业,除了日常生活对货币金钱的接触,对学习经济便失去了最为正规的途径。大一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要成为“杂家”,那么对经济学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世界经济的范畴是广大的,它包含的东西也是多方面的。作者对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作了全面的梳理,考虑到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

在第一章中,本书把国际分工形成于世界市场的建立归结为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中,如中学所学的,工业革命和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及产业革命仍然是影响因素的重中之重。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也影响着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改革及发展,以及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透过这些内容,使我们看到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

所谓世界经济,不仅要关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当然还要考虑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经济体制影响着采取相关措施的国家,区别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列举俄罗斯、中国、东欧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客观的展现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这不仅反映大势所趋的`情况,还道出了世界经济发展应该采取的方式。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千千万万,有经济本身的基础问题、政治政策、文化氛围、教育质量,乃至于国家军事等原因,本书则着重强调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科技的发展促进和提高了生产的手段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的重视,少不了知识的学习。

全球化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多边贸易对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横行只能加剧经济发展的负担。

设计概论读后感篇四

空间,应该是可以停留与重叠的。

默想,应该是可以积累与书写的。

时间,应该是可以跨越与前行的。

彳亍,应该是可以独立与思考的。

——题记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看了一个第二十五届香港书展的视频,其中有一个视频的题目是:《默想生活―文学与精神世界》主讲人是香港作家董启章与黄碧云。作为一个读享会,他们与读者们分享了自己对於文学以及生活的某些看法。

此文,就且当作观后感,也允许我对静默与重叠空间发表一些拙见。

何谓重,重,意味着重复,重复,与一成不变相反,但它比一成不变更具有重叠的意味。重,意味着重叠,重叠,时间和空间重叠,但它却更有跨越空间与距离的味道。

重叠与重复意味着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而在作为回顾之中重新去定义和思考甚至理解旧的或者新的的命题,这命题即使给予你一种宿命感,使得无力抗拒,亦是如此,便派生出更多的思考与理解的不同方式。

重叠、重复、乃至重写、重行,都是一种前进与回顾甚至是改写的过程。鉴于重叠的时间与空间,延伸出的是一种新的命题与领悟。

时间能够过滤封尘的泥土,而泥土之下的河水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人生感悟亦应当如此,某个时期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然这些特点却不会一直伴随到漫长的人生之中。

空间、时间、默想,三者之间,在反复而冗长的环境之中,它能够相互衍生与承托出某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原来静默的思考之中。

默,是沉默,安静的意思。默,是保持一种安静的状态,而默想生活,其实是一个人处于一种封闭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底下,它需要与整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思索更多的问题。时间,是拼命向前的,那默想需要做到的是,是时间与空间重叠之际,你能否选择停留在某个距离之外去观察这个世界的各种,提出自己的质疑与理解。

质疑,并不是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础上,而是在相信的基础之上,提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看法。可能你的看法并不完全与大众一样,也许外界的人看来,这种超前的意识和带着个人思考的看法势必会引发一定的争议,为何我不能够提出自己的质疑呢?质疑性的理解与看法,往往向更多的外界人士去尝试理解,往往能够创造出事情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默想生活,是换一种方式与世界进行思考和对谈。黄碧云在演讲的时候说过,对谈与默想是相互违背的。默想,是静的;对谈,是吵的。静默与对谈虽然相违背,但静默所衍生出来的,是一种思考的能力,而对谈是把思考的问题与别人进行讨论与探索。

如果周围的世界没有声音,我们会不会强逼自己去默想?默想并不会取代对谈,正如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默想一样。每个人都在茕茕而立的过程里,找到适合自己对於这个世界的表达与控诉的方式。

默想,是建立在一个人的身上,对谈,是适合两个人的交流上。

董启章在讲座上提到一本书《语言与沉默》。他提到,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若是非人道主义而引起的滥用与污染,使创作陷入一种“沉默”的境地。这样一来,我们是否会认真思考,到底语言与沉默有没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在人道主义面前,它所处的,是什么样的位置?语言与对谈都是交流的方式,我不敢妄加评论地说,它们是否神圣而不可玷污的,语言甚至是文字,延续下来的是精神,既然是精神,意味着有内涵和灵魂,就应该得到尊重。

再来说说重叠与时间空间的.联系,空间,应该是可以具有鲜明的跨越性质的,而跨越的前提条件是,你需要对比参照某个不同时期的空间概念来进行描述和表达。时间与空间亦具有分裂性,分裂是为了能够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理解生活,理解的概念是,在生活前行之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即使它曾出现的时候,在某个时刻得到重叠。但这个重叠不能阻碍你思考更深的自我反思与发生在周围的社会问题,甚至是质疑各种不公平的文化和社会问题,我们选择相信,乃是因为我们需要入世,融入这个群体里,融入这个社会里,但灵魂无论何时都是独立的,它可以选择去修行,去相信,去质疑,甚至可以入世里修行理解俗世里的事情。

钟晓阳在另一个书展的结束里说过一句话,印象可谓深刻:“以前我们觉得二十年很长,一年、两年都觉得很长,但现在回过头看,二十年,做些许小事都不够,做些许改变都不够。”蓦然发现,这是一句令人感觉到心寒的话语,但残忍的事实告诉我们,的确如此,就像是很多事情除了起到的提醒之外,甚至是岁月给予我们一记耳光的感觉。

“死亡是最完美的孤独。”孤独,在默想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思考,思考并非与肉体有一定的同步,它能够逃离出肉体,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空间其实具有虚无而缥缈的特征性,而且它不单单指的是密不透风的空间,反之更加多的是生活的空间和圈子,当面对巨大而若无一人的空间里,依然需要强迫自己去面对这个虚无的空间和所有在眼前之中发生的事情真相。

完美与残缺之间,要靠我们自己去打开这个世界,是要靠我们去尝试与世界进行接触和对谈,所产生的种种可能,都会衍生出接近完美和需要打磨的残缺。

完美与残缺之间,似乎需要意志力与毅力来进行重塑,就如重叠的空间依旧,而彳亍之中,益发更多的残缺。当习惯赞颂别人的时候,每一部作品都该接受不足。写作与默想一致的地方是,它们的残缺需要我们自行的改变或者读者的看出。无论多有才华,哪怕是多么认真书写,依然会有意想不到的瑕疵,就如我们注定要接受批判一样。

时间与空间具有无限的可分性和跨越性,这两种特性,可以在重写与重行的过程里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无论时间如何漫长,无论时间如何不能改变,即使孤独,却能在选择前行的过程里,看到无限可分的时间与空间的并存,看到无限延伸的空间与时间的重叠。

如有光,在前行之中点燃;如有星,在前行之中伴随;如有路,在前行之中彳亍;如有声,在前行之中轻唤;如有影,在前行之中路过。

语言失却,声音虚无,影像泛白,每一种都需要告诫自己提前进行默想的状态之中,或彼此都该想像,若失去一切声音,若失去一切言语,剩下的只有思索与文字,既不能说,亦不能听,如此反复,却自能选择静默,远离嚣喧的人群,伫立在人群之中,反思更多的人生命题或是宿命感。

《媚行者》里有一段我印象很深刻,以自由为名,以自由无关的,战争?我怎么说。我们无法去批判战争到底谁是谁非,但为了自由而发起的战争,更多的是为了抵抗所谓的不自由,就如你愿意选择疏离人群独自孤独与默想,两者具有一定的共通处。

自由,不是选择那般简单,自由就是同谋者,你认同它的抗衡,你认同它所存在的方式,在人群之中找到所谓的伴,于是便继续疏离,偶尔走近,偶尔疏远,最终,依旧是一个人在偌大的时间与空间的交叉之中不断前行。

无论是重叠的空间抑或是默想生活,无论是时间的交叉或是重行重写,都不过是一次独自彳亍前行里的反思与自我纠正的过程,把所有过往之中的感触,再次提起笔来,验证所谓真伪命题,使之变成一种迸发出强烈宿命感的东西,无法抵触的,或是真正属于你的,都该与身体里的血液融为一体。

许我们都是媚行者,在静默的环境下,在偌大的空间里,在彳亍的时间里,得到所拥有的,一直与自由反复回旋纠缠,在沉默之中爆发的,很有可能皆因自由的缘故。以热情与自由来拥抱世界,以繁复与回旋来抗衡世界,无论是何种静默,在写作之中所得的,会因为最接近生命最初的原本得到最好的验证。

或,我们都是女子,或,我们都有话要说,或,我们都需要书写。

在逼近之际,逃离,奔跑,或一直拖着身体继续彳亍,乃至继续独立思考。

游移,疏离,靠近,前进,每一个动作,都能够衍生出不同的可能,每一种思考,都能够派生出不同的思维空间。

设计概论读后感篇五

终于拿到期盼已久的《诗篇概论与默想》,用一天的时间就读完了这本311页的书。掩卷咀嚼,回味无穷,还想再读。

期待这本书是因为之前读了小约翰夫妇翻译编校的《敬拜神学入门》,书中关于敬拜的要素――“唱诵诗篇”的论述既然是那样的合情合理(是合乎圣洁的宗教情感,合乎唯独圣经的真理),那么这本小约翰关于诗篇的概论与默想,一定是在改革宗五大唯独的基础上有更细致更深入的阐述吧!

此书内容超过了我的期待。该书内容是根据作者在的一个三天的神学讲座录音整理出来的,虽然读者不能和讲道者同在一个会场感受圣灵同在下的位格与位格之间的互动交通,但我们毕竟领受的是“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圣灵藉着神的话依然感动我,让我产生如临现场的心灵震撼。感谢主,藉着印刷术作为工具使k的真理传播的更远,荣耀归于三一真神!

何谓敬拜?

作者首先从敬拜的本源开始阐述敬拜。敬拜是什么?敬拜是神创造、护理、救赎人的目的,所以――“我敬拜故我在!”根据神的第二条诫命,敬拜必须用神所指定的方法,所以神在吩咐摩西建造会幕时反复地强调“要谨慎做这些物件都要照山上指示你的样式”「出25:40」。这是唯独圣经的原则,即圣经限定原则。而拿达和亚比户因献凡火被神击杀的事件就是要提醒每一个选民,敬拜神是何等严肃的事情,一定要心存敬畏与敬虔,按照神的吩咐献祭,否则献上什么都不是在荣耀神。

所以敬拜神就要从“我”里面走出来,唱歌不是要抒发我的情感我的受苦,不是要满足我的享乐,那样势必会培养一种人本的宗教情感。

敬拜一定要以神为中心,所以敬拜的精神、程序,敬拜的要素都要以神为中心,以此使神得荣耀,这是唯独神的荣耀的原则。

从神学上,神是圣洁公义的,而人都是全然败坏的,人写的诗歌都可能会错,而唯独诗篇是圣灵默示的,是圣洁的,神默示这卷书放在圣经的最中间,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叫人唱诵的。

从“唯独圣经”的角度,作者还举出的证据就是主耶稣在最后的一个逾越节中的榜样,主耶稣在设立了新约的圣餐后就唱诵诗篇,然后往橄榄山去「太26:26-30」。还有使徒保罗的教训:「西3:16」和「弗5:19」节的经文,这也正是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会所制定的西敏信仰宣言和敬拜指南时定规公共崇拜唱诵诗篇时给出的经文依据。

作者在为什么在敬拜中唱诵诗篇还给出了其它的理由,从早期教会唱诵诗篇的历史以及诗篇的本身。在教会历史的前五百年一直都是只唱诗篇的。唱人写的'歌曲是从异端马吉安开始,因为他自己挑选“正典”,废弃了旧约圣经,以后天主教慢慢在神学教义上偏离圣经开始引进了乐器和人写的赞美诗。

人里面充满了偶像,所以在敬拜要素上越走越远,以至于改革宗神学家达布尼在1876年预言说:“我们最后会看到一大堆败坏人心的宗教诗歌,教会为了抵御这些诗歌势必要打一场硬仗”(《虔诚敬畏――回归改革宗的敬拜》)达布尼牧师的话今天已经应验了。回归圣经里的敬拜,教会任重而道远。

从《诗篇》本身来讲就开始涉及到了诗篇概论和作者对诗篇的默想,而一涉及到诗篇概论,作者论述的内容就博大丰富了,思路就宽广就清新了,人的情感就被圣化了,作者就把我们带进了诗篇的宝藏。

因为诗篇就是神的话,是神的话有权能有智慧,而作者是紧紧专注于“神”这个中心,藉着他对诗篇的默想,叫我们认识圣经认识神的旨意神的作为,被k的荣耀吸引。

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诗篇》的荣美。诗篇的作者;诗篇的宏达叙事;()诗篇中的神学(基督论、救恩论、末世论等);诗篇就是基督的祷告;诗篇怎样指向基督为基督作见证;诗篇的分类;诗篇的意向、灵性之美;诗篇的文学艺术技巧……作者每叙述一个主题都信手拈来地把相关的诗篇作为例证加以解读,把他对诗篇的默想与读者分享,叫我们看到《诗篇》真是对整卷圣经的浓缩!

作者非常谦卑毫不隐晦地道出他对诗篇的一些认识是借鉴了前人,这就是对教会历史中那些正统教义的传承,是神的护理大工做成的。

作者在这本书里表达的内容太丰富了,我真是不能一一列举。叫爱慕神渴慕读神话语的人,在小约翰牧师的文字中、在圣灵的引导下自己进入诗篇那个宝藏吧。

我相信每个读者读完这本书第一个感触就是诗篇这么美好,我们只能唱诵诗篇!没有比唱诵诗篇更能彰显神的荣耀的了。

路德在提到唱诵诗篇时说:敬拜的会众一同唱诗时,就是在表达他们的信仰与神学(《虔诚敬畏》)。诚然!除了诗篇,我们没有所爱慕的歌曲。除了你以外!

期待作者继续把他对诗篇的默想写出来与人分享,使神的荣耀被更多的人看见,即使被人称作“唯唱诗篇派”的,我也是不以为耻,就像保罗不以福音为耻一样。愿一切的荣耀归于神!